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3、请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4、导思: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出现有什么重要作用?
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小女孩说的对,广告夸张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传入轮船、火车的传入19世纪初
2、通信工具传入 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影的传入
2、商业报刊的创办1872年上海《申报》
3、出版业:务印书馆1897年上海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
2、积极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先生”、“君”代替“老爷”、“大人”等称呼。
3、局限:
变化有限
1、人们日常的服装、发型、礼节、称呼等,你知道在辛亥革命后发生 了怎样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2、投放辛亥革命成功后,一商人拜会临 时 大总统孙中山的故事。
3、指导学生看《辛亥革命军警 为行人剪辫子》图,了解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阅读教材,归纳概括
得出结论,掌握记忆
阅读故事,知道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民主的愿望。
投放课标内容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解
读
课
标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传入
轮船、火车的传入19世纪初
2、通信工具传入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近代交通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3、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可人 足夫 相, 灵地 助半 捷方 ,体 ,之 亦不 有 惟遂 铁 任, 其路 其举 未, 侮动 建譬 辱不 铁如 而灵 路人 莫, 者身 之横 ,血 御逆 则脉 。之 如流 来 风通 , 痹, 无 之手
……
—— 郑 观 应 《 盛 世 危 言 》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灯塔、信号旗
古代驿站鸡鸣驿
烽火台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想一想:19世纪70年 代,有线电报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哪些 方便? (商业、新闻、家庭 联系等)
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 什么?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 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 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 息。
探究:现在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 那是不是在欺骗读者呢?
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 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
天津电报总局——中国最早 的电报局(1880年)
照相技术的出现
1839年,照相技术在法国出现, 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 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 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 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 会中流行起来。
《申报》—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
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
因此,凡铁路经过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
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战舰。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
夕法尼亚州卡斯特。
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于1807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
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
[教师板书]照相
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
随后,尼普森又进劝说,来到这里的。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2024年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深入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社会的进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我采用了教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
同时,学法是:启发式学习法和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案例,以便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点,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影响。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满 族
汉 族
3、禁缠足
(1)什么是缠足?
(2)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运动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清朝官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近代最出名的报纸——《申报》(1872)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11年3月23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 斯脱· 美查。1949年5月 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 《申报》为中国国民党 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 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 版25600期。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XX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xx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情景教学:场景一: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问题: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课堂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学法指导】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知识链接】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
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审核:初二历史组时间:2015-12-9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记者采访】:采访现场老师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宿迁。
师:汽车、火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那么100多年前人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100多年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本课,共同探讨吧。
(二)讲解新课【历史重现】:播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生活片段。
【分组竞争】: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请其他小组同学回答。
看看哪个组问题出得好,哪个组问题回答得好?1、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上海已经有个磁悬浮列车。
(展示磁悬浮列车图片)通过照片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100多年前中国有照相机吗?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播放视频: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变化。
【看图解意】:教师出示近代电影、报刊杂志图片,请学生介绍图片相关历史背景。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3611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第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课时(总第课时)主备教师:郭霞执教教师:备课组长签字年级主任签字
(一)自主学习(自学阶段)
(二)课堂实施(导学阶段)
(三)课堂限时作业(评学阶段)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自鸦片战争起,西方文明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不断出现,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社会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改变社会上的不良习俗和风气,。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LS-8-020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教
与
学
反
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达
标
测
评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8.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创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
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2.新闻报纸:_1_8_7__2_年在_上__海___ 创办的《_申__报__》_。 3.1897年在上__海__创办的_商__务__印__书__馆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 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 版的。
解析答案
1234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D )
A、三联书店
B、上海古籍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商务印书馆
解析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 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 机构,故选D。
社会习 俗变化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 电影、媒 体、出版机构
剪辫、易服、废止缠 足、改称呼、改礼节
便于出行;促进 商品流通;传达 信息,加强联系
丰富精神生活, 便于了解过去
释放个性,倡导 平等,讲求民主
1234
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C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 废止了 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 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 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 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应选C项。
解析答案
1234
2.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 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 ) A.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解析 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因为 《申报》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 十年前的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故选A。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掌握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3.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2.分析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概述、案例分析等;2.相关资料: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案例资料;3.PPT演示。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呈现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习的欲望。
2.概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一般概述,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内容、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根据相关资料,选择一些社会生活变化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例如: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等。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部分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变化的策略。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掌握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案例选择和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关注点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并解决,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备课人:王建辉温故知新:1.《南京条约》中向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A.广州 B.厦门 C.上海 D.重庆2.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机关报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3.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4.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的过程,知道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2)文化生活的变迁(3)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
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在大肆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文明传到了中国。
这些先进的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使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第一部分: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4页的文字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轮船: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铁路:1.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哪一条?2.列举:近代中国修建的三条铁路。
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表格式)教案
3.平板电脑进行采访记录。
4.利用问卷星生成调查问卷。
5.交互式电子设备进行成果展示。
课中
投票环节
四个小组分享结束之后,选出你最喜欢的小组。
量化的小组互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磨痕校园的投票系统
课堂总结
1.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并且进行分享。
了解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持改革开放。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电子设备教学环节Fra bibliotek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课前
学生课前抽取任务卡,分组完成对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等4个方面的变化的调查。
1、确定调查形式。可以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亲历任务的形式,阅读相关材料等。
2、形成分析报告,可以用PPT形式、视频、小品等形式形成具有的特色的呈现方式。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3、说明评价标准。课前发放评价量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协作能力。
平板电脑拍摄采访、平板电脑制作ppt等
课中
导入环节
视频导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GDP变化》
引发大家思考:改革开放不仅仅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也影响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分析它们的发展对我国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亲身采访、调查问卷,ppt等形式了解改革开放后身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访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新方式——口述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记
了哪些方便?引 导:我们应该如 何看待这个新生
了电报。
设置问题,使学生 加深印象,培养归
事物? 过渡:上面我们 学习的是交通和 通讯方面的变化 及其影响。近代 以来,中国人的 精神生活也逐渐 变得丰富。这一 点上,功不可没 的,首推电影和 照相的传入。除 此以外,还有报 纸以及专门的文 化出版机构的出 现等。 文化生活的变 迁: 教师引导:同学 们请看“文化生活 的变迁”一目下的 内容。了解中国 近代在文化生活 方面对人民群众 影响较大的几项 新成果。提问: 对中国近代文化 生活影响较大的 几项新成果是什 么? 引导:在没有影 片、电视录像带 及我们现在接触 的 CD、VCD、 DVD 光碟时,如 果想把一件事、 一个人的真实面 目保留下来,什 么方式最好?现 有几种方法供大 家选择:A.文字 描述 B.口头流 传 C.拍成照片 引导:应该是这 样,文字描述和 口头流传都可以
这就是中国 人第一次见到火 车的情景。火车 和轮船、照相、 电影这些新奇的 东西一样,当它 们刚从外国传进 来的时候,人们
引起学生兴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课讲授
无不充满了好
奇。也是这些新
奇的东西的传入
在很大程度上促
进了中国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些内容。
近代交通通讯在
中国的出现:
近代交通在中国 出现主要指的是 看课本相关内容,
无声电影里的人
说话没有声音,
用什么办法可以
让观众明白他 让学生归纳总结。
(她)在说什
么?
过渡:前面同学
们说了,对中国
近代文化生活影
响较大的还有报
纸和出版业。现
在请同学们回顾
一下,康有为和
梁启超发动资产
阶级维新运动时
的主要宣传手段
是什么?孙中山
等人在发动辛亥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 力。
提高理性认识。
革命时,主要宣 传手段又是什 么? 提问:当时的主 要报纸有哪些? 提问:这些报纸 有什么特点? 引导:关于出版 业在中国的发 展,同学们了解 商务印书馆是近 代中国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 文化出版机构, 当时使用的课本 和字典都是由它 出版的。
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
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规 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梳理本课知识线索。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 20 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⑴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⑵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各种礼仪方面。 ⑶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话, 并先后传入中国。
哪些新式的交通 回答问题。
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
提问:你知道中 轮船。
国第一条铁路和 第一艘轮船的名 称吗?
学生回答:淞沪铁 培养学生分析、归 路、“黄鹄”号轮船。 纳能力。
19 世纪初, 学生讨论。
火车、轮船的传
入,对中国社会
产生了什么影
响? 归纳:使人们的 学生合作讨论、交
出行速度大大加 流。
快;极大地促进
讨论、交流。
纳、理解和整理信 息的能力。
学生在书上做标 记。
对知识进行梳理, 体现知识的连贯性 和承接性。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做题,加强记 让学生总结、归纳。 忆和理解。
失真,而且因理
解不同,主观的
成分增加得越
多,就越远离事
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用照片来记
载呢,就能较客 学生倾听。
观一些。我们可
以看课本上的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 PPT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复习旧知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同学们,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社 会出现了哪些发 展趋势?
学生思考并回答: 经济上,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并有所发 展,出现了工业化 的趋势;政治上,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实现民主政治,有 民主的趋势;思想 文化方面出现了提 倡民主与科学的趋
了商品的流通;
也便利了外国列
强对中国的掠
夺。讲述:中国
近代,不仅在交
通方面出现了新
的运营方式,而
且在通讯方面,
也出现了新的通
讯方式,那就是 电报。教师引导: 回答:电报出现后, 提高学生分析能 近代通讯和近代 商人可以用来传达 力。
交通一样,都使 生意信息,记者可
人们的生活发生 以用它从外地发回
了变化。电报的 新闻报道,老百姓 出现给人们提供 与亲友联系也用上
教师过渡: 由于近代交通在 中国的出现,由 于文化生活的变 迁,再加上中国 近代不断变革的 政治大潮,特别 是中华民国成立 后,政府的移风 易俗政令,使中 国的社会习俗发 生了很大的变 化。 社会习俗的变 化:
教师引导:请 同学们看课本, 看一看民国政府 当时曾着重在哪 几方面改变愚 昧、落后的习 俗?
温故而知新 引入正文
备注
情境导入
势。 同学们,1876 年, 英国商人修建了 一条从吴淞口到 上海的铁路,称 为淞沪铁路。这 是在中国出现的 第一条正式投入 运营的铁路。通 车的那一天,上 海万人空巷,大 学生读导入框 家都来看热闹。 关于当时的情 景,《申报》曾 有一篇报道,请 同学们看课本导 入框中的内容: 汽笛响起,火车 开动,坐在车上 的人像悬挂着的 旗子一样摇来摇 去。……沿途的 农民看到火车冒 着烟驰过,而且 车上满载了衣着 华丽的人,没有 不“诧为奇观” 的。他们都把手 里的活停下来, 呆呆地盯着火车 看。拄着拐杖的 老妇人惊异地张 大嘴巴,青年人 两眼发愣,看得 出神,小孩子则 吓得依偎在大人 的身上。
教学内容
第 20 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标对本节 课的教学要 求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 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 版事业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 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有关近代科技发明传人中国的表格填充,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 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 势说明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2.明确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 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个插图:“《定军
山》剧照”“《渔光
曲》剧照”“辛亥革 学生认真阅读并回
命后军警为行人 答问题。
剪辫子”,都生动
地记录了真实的
情况。
讲述:同学们看
过书之后,知道
电影经历了一个
由无声到有声的
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教
教师提问:那么, 师引导学生归纳。
中国电影历史上
的三个“第一部”
分别是什么?
引导:请同学们
思考一个问题: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进一步掠夺。二、近代通讯的出现 1.19 世纪七十年代,电报电话传入中 国。2.作用:有利于商人传达生意信息,有利于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有 利于百姓之间的联系。 三、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报纸的出现: ①鸦片战争中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 ②1872 年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自已创办的报纸 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
提问:这些改 变说明精神文明 的发展趋势是什 么? 强调:当然,在 近代,中国社会
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看相关内容。 学生记笔记。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 力。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 的能力。
作业安排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生活的变化是有 限的。轮船只在 沿海沿江的口岸 城市才能出现; 铁路的数量也很 稀少,平均每个 人只有几厘米 长。电影和报纸, 只有在城市才能 看到。至于照相, 则只是极少数有 钱人家的奢侈享 受。在社会习俗 方面,传统的习 惯势力也是很难 在短期内改变 的。 一、近代交通的出现 1.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 2.影响-积极:①使人们出行速度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