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新古典际国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06 结论
对理论的总结
1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 国家间贸易的基础和利益分配。
2
该理论认为,国家间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 定了各自在特定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进而决 定了贸易关系和利益分配。
3
新古典贸易模型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 作用,以及自由贸易对全球福利的贡献。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实现全球福利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 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生产那些其生产成本相 对较低的产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强调各国应专注于生产那些使用本国相对富 裕资源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实现全球福利最大 化。
未来研究方向
完善理论假设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放宽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 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贸易现象。
探索新的实证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新的实证方法,以提高数据匹配 度和准确性,并解决遗漏变量和内生性问题。
结合其他理论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贸易理 论相结合,以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解释框架。
指导各国制定贸易政策,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 提高国际竞争力。
提醒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要注重公平和互利,避免 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提倡开放和透明的贸易环境,推动全球经济的稳 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和 市场规模等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02
探讨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适 用性和局限性。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15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2)
见教材P24页例子 页例子 见教材
国际贸易的发生是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 件的,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由于A国在封闭条件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 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在Y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同样的道理,B国则在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取决于比较优 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 于比较劣势的商品。 End16
End 5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 ) 和规范分析( 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 )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 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 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 响等问题; 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即说明其好坏,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 用自由贸易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依据。
End21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的世界
这里仍然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两个国家在封闭条件 下,相对价格完全一致,那么,即使允许商品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 贸易也不会发生。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引入以下5个条件: 1、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 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4、 规模收益不变 5、 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 外部经济性 上述5个条件保证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 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国际贸易实务第四章国际贸易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
三、成本递增与不完全分工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与成本不变条件 下的贸易模型之间存在一个基本差异。在成 本不变的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完全分工生产 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例如 A 国只生产 X 不 生产 Y,B 国只生产 Y 不生产 X。两国生产各自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常数。
第三节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 础和所得
第二节 无贸易的均衡
注意一点: 两国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 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当两国生产机会成本变化到相同水平时, 即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时,分工便 会停止。贸易在这个价格比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消费量均会大于没 有贸易的消费量。
第三节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 础和所得
第四节 国际贸易均衡分析
一. 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只讨论一种商品及其相 对价格的变动情况 我们利用经济学中的基本工具:供给曲 线与需求曲线 图中分析的基本假设:世界上只有A、 B两国,两国均为贸易大国,各国供给 与需求的变动都 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第四节 国际贸易均衡分析
图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没有任何贸易障碍的条件下,某商 品出口国的价格会上升,进口国的价格 会下降,最后双方的国内价格都会等于 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简称是指每多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二机会成本递增及生产可能性曲线差异的原因这一章给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这一章给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更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情况
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及其影响。
它旨在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的模式、成因,以及对国家经济福祉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模型,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由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模式。
例如,国家A生产咖啡的效率高于国家B,国家B生产棉花的效率高于国家A,那么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咖啡,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棉花,并通过贸易来获得对方商品。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家会有差异化的绝对优势,以及贸易活动如何受到相对成本优势的影响。
因此,对于更全面的贸易解释,后续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是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该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依据其相对成本优势来决策贸易模式,而不是只考虑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可以让各国都受益。
根据李嘉图的模型,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例如,假设国家A在生产咖啡和棉花上都比国家B高效,但国家A 在咖啡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更大,国家B在棉花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更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咖啡生产,国家B应该专注于棉花生产,并通过贸易来交换商品。
这样,两国都可以通过专业化和贸易获得更大的产出和福利。
三、高级因素比较优势理论高级因素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和完善,主要由埃利·赫克谢尔和韦恩·劳德发展起来。
该理论强调,相对成本优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差异,还取决于技术水平、资本和人力资源。
在高级因素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家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等高级因素相关。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因此,本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国际贸易的产生。
本章结构图关键性问题1. 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方法2.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定义:国际贸易,商品及劳务的跨国流动,广义上包括商品贸易和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概念比较: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 2.国际贸易常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
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
2.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4.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较少体现。
二、主要分析工具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都以微观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为基础。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 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假定: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
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在国际贸易的研究领域中,古典模型是最早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模型是基于几个核心假设,通过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来解释贸易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假设、模型框架和应用实例等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 理论背景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的研究中。
他们通过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专业化和比较优势的理论。
2. 核心假设在古典模型中,存在以下核心假设:(1) 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等。
(2) 生产要素可流动:模型中假设劳动力和资本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
(3) 市场完全竞争:古典模型中假设市场可以充分竞争,不存在垄断行为或市场失灵等情况。
3. 模型框架基于上述核心假设,古典模型通过比较国家之间的相对成本和效率,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效果。
(1) 绝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较产生商品的直接成本,并找出相对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实现贸易专业化。
(2) 相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国家之间相对边际机会成本的差异,确定生产不同商品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补和互利。
(3) 机会成本和相对工资收益理论:考虑到劳动力可流动的情况,贸易带来的资源再配置将最终反映在国家之间工资收入的变化上。
4. 应用实例古典模型的应用实例可见于全球贸易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有着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与美国相比,其劳动力成本较低。
而美国则在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领域具备明显优势。
双方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贸易的互补和互利。
此外,古典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贸易政策的影响。
例如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自由贸易政策则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国家福利的提升。
国际贸易学的框架体系与基础知识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关系:
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并不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问题,而是资源稀缺的问题如何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克服。斯 密认为分工是克服资源稀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 斯密之前,法国大百科全书对分工作用的概述:提高劳动的 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 市场大小不但取决于人口规模,更主要地由购买力决定;购买 力取决于收入,收入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取决于 分工水平,所以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这不是循环论证。
2.5 新增长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随着数学领域非线性规划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角点解和超边际分析使 专业化经济研究可以使用数学工具。
• Allyn Young, 美国经济学家,1928年发表“报酬递增与经济 增长”,他命名了“斯密定理”,他的思想被后人命名为 “杨格定理”。
• “杨格定理”: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分工的演进;不但市场 大小决定分工水平,而且分工水平决定市场的大小;需求和供 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 “杨格定理”的核心是:“分工一般 地取决于分工”。(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分工是 供给与需求的统一)
• “要想富,先修路”,并非仅是一个经验性命题。
• 推荐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派
• 马歇尔将斯密的分工导致报酬递增一分为二:内部规模经济 和外部规模经济。(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 内部规模经济由于可以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和精确的数学推导, 被新古典综合派继承并发挥到极点。加之20世纪的大部分时 间里,制造业凸显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于是经济学只剩下(内部) 规模经济。
• 斯密显然已经意识到交易成本,只是他没有使用这一概念。斯密对交通 运输作用的观点极富洞见,但他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 只注意到技术性交易费用,没有注意到制度性交易费用。
国际经济学[1]
两部门采用的两种生产 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
25
问题
1.相对价格 2.生产可能性边界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机会成本
2018/7/13
26
二、主要分析工具
2.机会成本
Y Ymax
⊿Y ⊿X
E₁ E₀
为了多生产 一单位的某种产 品(例如X)而必 须放弃的其它产 品(Y)的数量。 例如: 0
X的机会成本= —⊿Y /⊿X
X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处处切线斜率 相同,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是一条直线。
29
生产可能性组合
英美两国小麦、布匹的生产可能性组合
(百万蒲式耳/每年)(百万码布/每年) 美国 小麦
180 150 120 90 60 30 0
2018/7/13
英国 布匹
0 20 40 60 80 100 120
小麦
0
X
机会成本递增及边际边际转换率递增反映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规律,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
2018/7/13 32
机会成本递减
Y
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 品,所必须放 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 递减。此时 PPC凸向原点。
2018/7/13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 的 X ,所必须放弃 Y 的数量逐渐递减 。
生产小麦或玉米的选择 价格相同 小麦价格上涨 综合考虑
7/13/2018 6:26 PM
玉米 小麦? 相对价格
6
相对价格的概念
PX/PY:X、Y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定义为X 商品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 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单位 商品X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商品Y)
-PX:X商品的货币价格,即名义价格。
第3章国际贸易均衡解析
❖ 美国大米对小麦的相对价格是2/3,小麦对大 米是1.5
20
21
(二)对新古典理论的总体均衡分析
❖ 假定: ❖ 1.中国国内均衡时需要400单位小麦和500单位布,
相对价格为2:1 ❖ 2.美国国内均衡时需要600单位小麦和750单位布,
❖ 2.连结原点和提供曲线上除原点以外的任 一点,斜率等于该点所对应的国际相对价 格P。在上图中,经过各点的价格曲线的斜 率还等于该点中国所对应的贸易条件 。
31
❖ 3.如果美国的提供曲线向左上方弯曲(凸向 横轴),表示美国能以较少的小麦出口换取 较多的布进口。(此时,中国的提供曲线应 该凸向纵轴,表示中国能以较少的布换取小 麦的进口)
32
三、国际均衡条件的决定
❖ 决定原则: 贸易双方的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均
衡的国际贸易条件,在这一贸易条件下, 每个国家的进口价值等于出口价值。
33
❖ 均衡国际贸易决定
400 布 量
O 小麦量
P=1 P=5/6
P=2/3
400
34
❖ 两国生产可能边界如右 图:注意是只投入劳动 一种要素,全部生产某 种商品的产量。
中国 美国
大米 小麦 (吨) (吨) 100 50
150 100
16
比较优势的确定
❖ 1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17
2两国劳动成本的比较
18
3两国机会成本的比较
19
结2
13
二、总体均衡分析——两个市场两种产品
总体均衡也可称为一般均衡,有时不做区分
生产均衡: MRT px py
消费均衡: MRS px py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的标准模型
9、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编交辑pp易t 成本
2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 ➢劳动是同质的
利用机会成本理论,有关劳动的假设可以放松
编辑ppt
3
机会成本理论 提出者:1936年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 机会成本概念:
✓ 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 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为一种生产机会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生 产机会的代价。
条曲线在原点有不同的斜
率,即两国国内的均衡价
格不同,它们总会在某处
PA
相交,因为两国国内均衡
价格存在差异,为贸易提
X编辑ppt 供了基础。
37
Y PA′ 0
国I PE
● 国II
E
▪ 在PF价格水平上,国I经
济在F点,国II经济在M点:
PF•
●
出现了国II对商品X的过 度需求;
M• 出现了国II 对Y商品的过
Y
PB
A国
E
PA C2
C1
A
B
Y
X
编辑ppt
PB' B国
PA'
B' C1'
C2'
E' A'
X
18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互惠贸易的国际交换价格范围:
• 介于经济孤立均衡时两国国内交换价格之间
均衡国际相对价格与贸易利得
A国对Y(B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B国对
X(A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贸易的相对均 衡价格就越接近A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A国在 贸易中的地位就越低
成本,也是此时市场的相对商品价格
国际经济学绪论补充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什么是相对价格并举例说明? 2.生产可能性边界及图释?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及图释?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Y F (K , L ) y y y
(2)充分就业条件: K K x K y L Lx L y w (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MRTS
r
(4)契约线:
图1-1
图1-2
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2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 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如图中:增加生产一单 位服装的机会成本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 国际贸 易理论 的研究 对象
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 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学。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一)
国际间资源配 置问题的研究
(二)
贸易障碍对经 济和福利的影响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不存 在外部经济性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
二
三
四
五
生 产 技 术 差 异
要 素 禀 赋 差 异
需 求 方 面 的 差 异
规 模 收 益 递 增
不 完 全 竞 争
2.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 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目的:经济模型简单化,便于分析、理解。 3.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多采用静态分析方法。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
P S* Pw PA*
D* 0 出口国 Q
P S* e Pw f PA* g h
D* 0 出口国 Q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贸易前: 贸易前:e + f 贸易后: 贸易后:e 消费者损失: 消费者损失: - f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贸易前: 贸易前:g 贸易后: 贸易后:f + g +h h 生产者所得: h 生产者所得: f +h
Y C F
U3 E U2 U1 Q
P* O
pw X
图1-15
(三)进口国的贸易得失
1、基本概念 、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消费者在一次购买中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她实际 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市场消费者剩余的总 和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部分的面积。 和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部分的面积。
汽车数量 C B A
C
0
R 大米数量
2.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 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出数量。 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出数量。
汽车 汽车 汽车
大米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递增
大米 机会成本递减
大米
3.商品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均衡
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 于机会成本 。 均衡图示: 均衡图示:
出口供给曲线( ) 出口供给曲线(XS)表示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一国 的均衡价格时, 的均衡价格时,该国的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之间的 关系。 关系。
Px/Py
Px/Py
2
B国过剩需求曲线 国过剩需求曲线
O
(a)
X
O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由生产契约线一一对应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2
17
最优:
(1)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无闲置; (2) 最有效率的生产; (3)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都是最优产量组合点,每 一个最优组合点对应的两部门生产都实现了利润最大 化;
生产可能性边界描述一国在既定技术和要素状况下的 供给能力,两种产品的产量极限。
什么情况下,产量组合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边界内 部,边界外部?
2.机会成本(边际转换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在 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 增加某一产品的一单位产量, 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 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 的机会成本分三种情况:机 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递减。
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相对价格、实际工资(购买力)、
等价物、物物交换,没有货币幻觉。
在分析框架上,本科阶段的贸易理论模型采用
2×2×2模型: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A国和B国)、
两商品(X和Y)、两要素(K和L)。 便于二维几 何图示。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of
Technical
r Substitution )
(4)契约线:
图1-1
14
图1-2
15
产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要素价格变动,从而引起要素 在两部门之间来回流动,引起不同的要素分配。两部门 之间的不同的要素分配对应不同的最优产量组合点。无 数要素分配点组成契约线。契约线上每一点对应一个最 优产量组合点。所有最优产量组合点组成PPF。
的最优均衡点(X,Y)。 图1-4中直线段BB’代表的财富 (国民收入预算)是否固定?来自于哪里?该财富值是 否可以达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优势为核心 ,解释了国家间贸易的成因和利益分 配。
0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于相对比较优 势,将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禀赋和生 产技术等纳入分析框架,更全面地解 释了国家间贸易的成因和利益分配。
03
扩展与深化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在传统 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假设和 变量,扩展了传统理论的分析范围, 深化了对国家间贸易成因和利益分配 的理解。
要点三
解释技术进步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可以解释技术 进步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它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成为 技术领先者,而另一些国家则落后于 人。
对未来的预测
预测贸易趋势
预测经济增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预测未来的 贸易趋势和贸易流向。例如,它可以 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哪些国家可能会成 为重要的出口国或进口国,以及哪些 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 紧密或更加疏远。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文将详细阐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核心假设和主要结论,并对其 进行评价和反思。
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揭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 论基本模型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同时,本文还将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深化对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的理解。
在垄断竞争市场下,企业具有一定的 市场控制力,可以影响自身产品的价 格。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不同国家的 垄断厂商面临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成本 条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价格策 略。这种价格策略的差异会导致不同 国家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评价不同 ,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和福利效 应。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可见,用价格来度量相对价格和用产量来度量二者是一致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国内市场均衡 的情况下,两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每 一个国家国内相对价格。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二、主要分析工具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在分 析生产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 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 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 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 品(比如Y)的产出水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 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一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记为 Px相对= Px/ Py(这是用价格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x,另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 Qy
;所要求的劳动力投入都为L,而工资率为W。那么,
(1)Q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Qx/L÷Qy/L= Qx/ Qy
现在假设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根据假 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 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如果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的话,则:
第一,相对价格Px/Py就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
第二,X的机会成本则是以Y衡量的X的边际成 本,这主要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斜率表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 途:
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
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贸易风险。
贸易风险的存在对各参与方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通常会引起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因此,建立有效的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基于国际商务和金融理论的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一、模型构建1. 基础理论一般来说,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是建立在预测未来市场变化的基础上的。
为此,我们必须考虑一些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如何实现。
以下是我们考虑的一些基础理论:(1)风险分散理论: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即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事实上,这是最基本的市场投资原理之一,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投资者会想把他们的全部财富都放在同一种资产中,以免可能的损失。
(2)市场影响力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整个市场是被影响的,而且很少有市场参与者是真正独立的。
因此,风险评估分析模型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各方的利益,并结合市场行为预测其发展趋势。
2. 分析模型在我们考虑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的分析模型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贸易政策:贸易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政治因素可以造成商业环境的变化。
例如,关税和贸易协定的更改都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2)货比三家: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进行比较,以便评估相关的贸易风险。
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所说的“风险分散”原则。
(3)货币风险:货币风险涉及到货币贬值和汇率波动问题。
货币风险可以通过选择外汇套期保值或其他汇率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4)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涉及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问题。
通常建议采取适当的财务管理措施,以减轻这些影响。
以上因素是构建分析模型时的一些关键考虑因素之一,还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
3. 实施方法为了实施这个模型,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风险评估软件、预测工具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监测表格和系统反馈机制,以便适时进行跟踪和反馈。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一、引言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是经济学中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模型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及其相关概念,以及模型的假设和推论。
二、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1-比较优势理论
1-1 概念和背景
1-2 基本假设
2-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差异
2-1 概念解释
2-2 影响因素
3-国际贸易的原因
3-1 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
3-2 生产要素的效率差异
4-国际贸易的影响
4-1 产品价格和国内福利
4-2 生产和就业的变化
4-3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三、本模型的假设和限制
1-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同质产品假设
3-生产要素可移动性假设
4-完全就业和充分利用资源假设
四、相关附件
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图表、数据统计、研究报告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国
际贸易理论。
2-资源禀赋: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
素的数量和质量。
3-生产效率差异: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所需要的资源和成本的差异。
4-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禀赋差异,如土地、矿产资源等。
5-生产要素的效率差异: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要素利用和管理上的差异,如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前,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 济社会作一简化处理:
假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 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 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 模收益不变;
例子,假设某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称名义收入)提高 了10%,那么他所消费的商品数量是否也会增加10%呢? 回答也是不一定。例如若物价水平也上涨了10%,那么消 费者的名义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 ,即实际收入不变 。
假设Px 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 格,又称为名义价格。
(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推导生产可能性曲线,要理解以下原理
第一,X和Y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 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 门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 素报酬不一致,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 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一致, 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 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
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 假设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 位,也就是用商品Y来度量的X商品的相对价 格,它表示用一个单位的商品X与商品Y进行 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的数量。
这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虽然Px 和Py都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名义 货币单价,但如果将商品Y作为商品X的计价 单位看待,而将Px作为消费商品X的手头有的 货币量,那么结果就是 Px/Py它表示用一个单 位的商品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 品Y的数量。
如果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的话,则:
第一,相对价格Px/Py就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
第二,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 (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 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 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 比
第三,当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
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 要素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 同。E点是两个部门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切点
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质面的分 析。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取决于所有价格,而 不是仅仅依靠部分价格信,在“实际”经济没有 变动的情形下,他不会改变决策。
至于局部的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在国际金融理 论部分专门探讨。
理性经济行为主体不会被局部货币变化因素所 蒙蔽,而是综合所有价格因素作出正确判断。 为了描述经济行为主体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 这一现象,这里引入相对价格这一概念。
这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一半情况
2、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度量: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企业生产点的调整,取决于 生产某种产品成本的变化。企业总是希望用最 小的成本组合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从而实现资 源充分利用。基于这种考虑,生产处于生产边 界线上时,企业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 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 产品的生产必须以牺牲另一产品的生产为代价 。这里,我们引入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这 一概念,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
所以, 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实际 上也就是商品X的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
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 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 粹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 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 名义价格无关。
第二, 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 要素不超过两个。这种处理方法与所选择的经济模型 形式有关。一般来说,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教材 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大都以几何形式为主。
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需 放弃的其产品的生产数量。
3. 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 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 要看两个商品在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 市场上的交换比率(即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 现)。
现在假设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根据假 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 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 。
二、主要分析工具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在分
析生产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 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 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 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 品(比如Y)的产出水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 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 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
析为基本工具。 在研究国际贸易时,都是以国家为单位,既考
虑个体的行为,又考虑国家(或政府)的行为 。概括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具 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 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 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