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二 第二讲共25页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二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8b6c0b763231126edb114d.png)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诗:古体诗、近体诗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词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1 识记繁体字2 断句与标点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1 熟读多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研修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本书根据《中国文学史》结构,从先秦文学到近代文学共分为四卷九编。
对于每篇作品,通过下设的“作者简介”、“题解”、“校注”、“集评”四个栏目进行诠释和点评。
第一讲唐诗概论一唐代诗歌的繁荣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研究者根据唐诗创作具体情况,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习惯上称之为“四唐”说。
四唐分期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最终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盛唐之音、盛唐气象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后期(咸通——唐亡)四《全唐诗》第二讲初唐诗歌导语:初唐历史概说一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古代文学第二讲——《诗经》的编定和体制(3月8日) 共25页
![古代文学第二讲——《诗经》的编定和体制(3月8日) 共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de212fa29e314332396893a1.png)
“删诗”: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到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 •孔子世家》 )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孔子删去重复,正 而存三百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 下采鲁,凡三百五篇”,在《汉书•叙传》中说: “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 正乐。”
四、《诗经》的分类和产生的地域
(一)分类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有两个 不同的依据:一是从音乐角度划分,另一是 从内容体裁的角度划分。
(二)产生的地域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借为夏, 夏是西周王畿的古名,二《雅》都是西周王 畿的诗,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
官学与私学: 区别点在是否立于学官、是否设立博士
今文与古文: 三家诗都是用“今文”传授,今文是指隶书;毛诗
是用“古文”传授,古文是指一种与籀书、小篆都 不同的古文字,是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墙壁中发现的 古籍所使用的文字。实际上今古文不只文字之别, 更大的区别是在说解之异。
《隋书•经籍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 韩诗亡于宋”。
《周南》11篇、《召(shào)南》14篇,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召南” 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
《邶风》、《鄘风》、《卫风》共计39篇, 春秋时人认为都是卫国的诗。
《王风》10篇,东周王国境内的作品,今河南洛阳 西五里。
《郑风》21篇,郑国在今河南中部。 《齐风》11篇,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北部和中部。 《魏风》7篇,魏国在今山西西南部。 《唐风》12篇,唐国就是晋国,在今天山西中部。 《秦风》10篇,东周前期(战国以前),秦国疆土
中国古代文学Ⅱ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b5a3a6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9.png)
中国古代文学II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II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条理性和逻辑性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秦汉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两部分组成。
秦汉文学旨在系统梳理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主要内容包括秦汉政论散文、汉代辞赋、汉代史传散文以及汉代诗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旨在系统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主要内容包括建安与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南北朝民歌以及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教学时数倾向。
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最大。
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表现出了积极用世的思想,慷慨悲歌。
正始诗歌在高压政策下转而为忧生嗟叹,但也继承了一些建安诗歌的传统。
太康诗歌追求华美,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的倾向明显,唯左思挟愤世之音。
东晋大畅玄言,诗歌多枯燥乏味。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
谢灵运、谢眺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歌一派。
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永明新体诗风靡一时。
庾信是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家。
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对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曹魏之时,文多通脱,骈散俱呈;正始文多恣放。
西晋以后,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
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
魏晋以后,小说开始流行,主要有志怪和轶事两类。
均篇幅短小,语言简朴。
轶事类多见人物风貌,颇能传伸。
志怪类以情节离奇见长,多同宗教鬼神观念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批评专论、专著空前繁荣,理论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文赋》、葛洪的《抱朴了(外篇)》,至钟峰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多为宏篇巨制,有一些进行系统理论探讨的论著,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树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2
![中国古代文学2](https://img.taocdn.com/s3/m/768fa9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3.png)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了作家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艺术上,文学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浓烈,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刚健陈雄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风骨就是风格和骨力,在这里特指那种意志骏爽,情志飞扬而又辞义遒劲有力的风格和艺术力量。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和诸葛亮。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了作家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2.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散文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曹操: 诗歌内容分三类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2抒发理想3游仙诗。
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四言,质朴自然却又遒劲有力,情感格调上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曹丕: 沿用民歌题材,语言带有民歌特点,通俗流畅,善于写景抒情,借景言情,风格柔和婉转,读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辞赋和散文语言华美,抒情性浓。
曹植: 字子键,曹丕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前期诗歌主要抒发内心的理想与抱负,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心态也更加复杂,这时期诗歌不仅数量增多,思想内容更加深刻,艺术上更加成熟。
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其诗具有极大的创作性,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1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成分 2 加强了五言诗的文采 3讲究写作技巧,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辞赋代表了辞风的转变,篇幅短小,题材广阔,抒情性强。
正始文学: 即指三十余年的魏末文学,正始文学表达的是在黑暗恐怖政治高压下的生存悲哀,是对人生祸福的忧叹,艺术上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也由于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家的眼光,从广阔的范围上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说理色彩,而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采用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写的隐晦难懂,以至于此后不久的颜延之在读阮籍诗时就感到“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猜测。
中国古代文学2
![中国古代文学2](https://img.taocdn.com/s3/m/4bcd40240066f5335a812125.png)
• 三、孟子的思想主张
• 1、“性善论”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
非 之心,称为“四端”
• 2、“仁政”学说
反对霸道主张行王道
• 四、《孟子》的艺术成就
• 1、善于论辩,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纯熟
老练的论辩技巧;
• 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
• 3、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
出,精彩传神。 4、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而又精练准 确。
• 《豳风· 七月》
• 《小雅· 采薇》 • 《卫风· 伯兮》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
适为容!
• 3、《诗经》的艺术成就
• • •
直抒胸臆的特色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历史进化思想 • 对历史进化的原因作了探索 • 他的历史进化思想是他法治主张的理论基
础。
• 二、《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 1.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 • 2.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 • 3.大量收集、运用寓言故事,《韩非子》中有
•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 233)是战国时期法 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55篇,大 部分出于韩非自著 。口吃,不善于说 话,而善于著书。
• 一、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 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 “以法为本”
• “术”是实现法治的手段 • “势”是使人服从的政治资本 • 目的:实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 《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c93252336c1eb91a375dce.png)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PS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
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
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第二讲 西厢记】
![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第二讲 西厢记】](https://img.taocdn.com/s3/m/cedee26a25c52cc58bd6bea3.png)
第二讲西厢记填空题1.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________》。
2.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_______________》。
3.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_____本_____折。
4.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主题是______。
5.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
6.王实甫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婢女形象,她的名字是______。
7.杂剧《墙头马上》的作者是______。
8.裴少俊是杂剧《________》中的人物。
9.白朴的《梧桐雨》是根据白居易的长诗《_______》写成的。
10.《汉宫秋》的作者是_____。
11.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12.《汉宫秋》写的是汉代______的故事。
13.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以康进之的《_______》和高文秀的《______》为代表。
14.《赵氏孤儿》的作者是_______。
15.《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陈玄佑的传奇《_______》。
16.宫天挺和秦简夫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单项选择题1.杂剧《西厢记》共有()。
A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五本二十一折 D六本二十折2.“南戏之祖”是对元末南戏()的誉称。
A《拜月亭》 B《荆钗记》 C《琵琶记》 D《白兔记》3.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马致远 C郑光祖 D张养浩4.《陈州粜米》是()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5.下列作品中,与《长生殿》题材相同的是()A《梧桐雨》 B《临川梦》 C《比目鱼》 D《奈何天》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人物有()。
A孙飞虎 B崔莺莺 C张生 D红娘 E李千金2.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
A纪君祥 B杨显之 C康进之D 高文秀 E白朴3.《西厢记》是通过()两条线索、两种冲突来布置情节、安排结构的。
2第二讲 《先秦文学绪论》及《上古神话》
![2第二讲 《先秦文学绪论》及《上古神话》](https://img.taocdn.com/s3/m/4ece917d02768e9951e738d7.png)
神话一词源于古希腊文Mythos,一 篇神话是一个神话体系(Mythology) 里的一则故事。神话体系是曾经被特定 的文化群落认为是真实的,并流传下来 的故事体系。它为社会的习俗惯例和被 认可的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提供依据; 也用来解释(从超自然的神的意向和行 为的观点)世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万物何以会产生。大多数神话与固有的 祭祀仪典形式有关。 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人,而不 是超自然的神,一般来说这类故事就称 为“传说”(Legend),如果故事和超 自然的神有关,但并非系统神话体系中 的一部分,这类故事就称为“民间故事 ”(Folklore)。(M.H.艾布拉姆斯 《欧美文学术语词典》,p199)
《淮南子》四大神话的记录: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A、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 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 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 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 ,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 《览冥训》)
中国古代文学Ⅰ 先秦文学绪论
本 节 要 点
一、先秦文学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四、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一、先秦文学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
先秦,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 统一之前。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年代 中,中国社会形态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 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基 阶段。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 一 章 上 古 神 话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 中国神话的记录 中国神话类型及民族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上古神话的演化与文学之 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2
![中国古代文学2](https://img.taocdn.com/s3/m/4be4f35fa26925c52cc5bf78.png)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等
诗词格律的 基础概念
律诗中的对仗有严格的规则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对立的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诗律
1、诗的分类 格律为标准
唐代形成的概念
古体诗、近体诗
字数为标准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诗律
古体诗
古诗或者古风 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
下平声15韵
一先
诗律
古人写律诗不能混用邻韵
香菱
寒韵 删韵
探春:“菱姑娘,你閒閒吧。”
诗律
韵有宽窄
宽韵字数多
支韵、真韵等 江韵、佳韵等
窄韵字数少
窄韵的律诗比较少见
诗律
钱塘湖春行 (支韵)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律
平起式(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诗词格律的 基础概念
3、平仄 平仄:古四声的分类,平就是平声,仄就 是上入去三声。 诗歌讲究平仄
在于声调多样化 不至于单调
诗词格律的 基础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2
![中国古代文学史2](https://img.taocdn.com/s3/m/ee87985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5.png)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 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 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规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 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形成 于齐永明年间,故名“永明体”。
论述题要点: 《诗经》艺术特点: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 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 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 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 反侧。”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 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 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 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 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 系,如《黍离》。
3.结合具体诗人诗作,比较李白、杜甫对中 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2011研]
《中国文学史》: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 “戏万乘若僚 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 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 ,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 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 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静女》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 诗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文学王天勇
![中国古代文学王天勇](https://img.taocdn.com/s3/m/19eabf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c.png)
3、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文学渊源:吸收了《诗经》和楚辞的表 现手法。
4、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杨雄、班固、张衡
是当时著名的“汉赋四家 ”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
(三)诗歌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 1、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 大唐帝国的繁荣、开放和多元的文化 ② 教育:科举取士(以诗取士)提供了机会 ③ 汉代的五言诗和七言律诗的发展也提供了----借鉴. ④ 太平盛世的安乐给初唐和盛唐的诗人带来诗歌的灵感;
(3)代表作品:屈原《离骚》
(4)地位: 开创了
的先河。 和
合
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
(一)诗歌之源头——《诗经》、楚辞 (二)诗歌的发展——汉赋(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1、含义:
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在楚辞的基础 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3)代表:关汉卿 《窦娥冤》
二、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条件: (1)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2)印刷术完善和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3)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4)轻商意识的淡化 (5)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批判风气加深 (6)新兴社会群体的需要
二、明清小说
1、繁荣的条件: 2、代表作品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
(一)诗歌之源头——《诗经》、楚辞 (二)诗歌的发展——汉赋(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三)诗歌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
二、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https://img.taocdn.com/s3/m/4926671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a.png)
03
秦汉文学的想内涵
• 忠君、爱国等道德观念
•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
• 民本、德治等政治理念
秦汉诗歌的繁荣与创新
秦汉诗歌的繁荣
• **《汉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武帝时期的诗歌成就
• 乐府诗的产生与发展:乐府机构的设立与诗歌征集活动
秦汉诗歌的创新
• 形式多样:五言、七言等句式的发展
• 手法丰富:抒情、叙事等技巧的运用
02
秦汉文学的光辉历程
秦汉文学背景及特点分析
01
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 文化特点:大一统文化格局的形成
02
秦汉文学的主要文体
• 诗歌:**《汉诗》**的发展与创新
• 散文:《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
• 辞赋:《离骚》、**《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
• 文化特点:书院制度的确立与文人文化的盛行
宋元文学的主要文体
• 诗歌:宋词的发展与与创新
• 散文:古文、笔记等文体的盛行
• 戏曲:杂剧、南戏等作品的产生
⌛️
宋元文学的思想内涵
• 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的融合
• 个性解放、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的兴起
• 忠诚、爱国等道德观念的传承
宋元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宋元诗歌的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先秦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先秦文学背景及特点概述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
• 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确立
•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课件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4b4bdd4028915f804dc294.png)
一、知识题1.北宋初期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柳开、田锡、穆修等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2、柳开是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田锡在古文运动中是过渡者;穆修是继柳开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响应者。
4.在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中提出“有害”“有文”的文论观点的作家是王禹偁。
3、宋初诗坛诗派林立,宋初三体诗指“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4、王禹偁是宋初诗人,应归入宋初“白体”诗派,即白居易体。
5.宋初重要文学流派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6.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二名词解释1、“西昆体”: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3)《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多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三、问答题1、北宋初期复古思潮方面不同作家的不同途径?答: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田锡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校刻韩、柳文集,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王禹偁在文论方面有所贡献,其文论观点?答: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即传道明心、有言有文。
实际上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
3、杨亿南朝诗的特点是什么?答:1)借古讽今。
2)精于用典。
3)音节流畅。
4)辞采华丽。
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色。
4、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答:1)西昆体之所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十七人。
2)就创作方法而言,杨亿于《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