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修订版)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812种常见证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基本虚证类basic syndromes of deficiency type3.1 气虚证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2 气陷证syndrome of qi sinking气虚无力升举,中气下陷,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3 气脱证syndrome of qi collapse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元气虚脱证3.4 血虚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1 血虚动[生]风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generating] stirring wind血液亏损,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2 血虚风燥[盛]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exuberance]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6.
allowoverride none如果需要重载,则保证这些文件不能够被下载,或者把文件名改成非.htaccess 文件。
比如,我们可以改成.httpdoverride文件,然后像下面这样阻止所有以.ht打头的文件:accessfilename .httpdoverrideorder allow,denydeny from allsatisfy all11 运行mod_securityrun mod_security是o’reilly出版社出版的apache security一书的作者,ivan ristic所写的一个非常好用的一个apache模块。
可以用它实现以下功能:•简单过滤•基于过滤的常规表达式•url编码验证•unicode编码验证•审计•空字节攻击防止•上载存储限制•服务器身份隐藏•内置的chroot支持•更多其它功能12 关闭任何不必要的模块apache通常会安装几个模块,浏览apache的module documentation,了解已安装的各个模块是做什么用的。
很多情况下,你会发现并不需要激活那些模块。
找到httpd.conf中包含loadmodule的代码。
要关闭这些模块,只需要在代码行前添加一个#号。
要找到正在运行的模块,可以用以下语句:grep loadmodule httpd.conf3.mod_imap1mod_include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创面愈合。
mod_info, , mod_status, mod_cgi, mod_autoindex2好转: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疮面未完全愈合。
37.3.问题及解决方法3未愈:全身及局部情况无改善。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1毒蛇咬伤是被有毒之蛇咬伤,毒液侵入伤口,气血受伤,内攻脏腑而发生的危急重症。
因毒性不同而表现多种全身中毒症状。
在配置过程中最好对httpf.conf文件进行备份,以免出错时可以恢复原来的配置,如果准确按照以上的做法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诊断依据38.1.在配置时,要将JAVA_HOME配置到Administrato.1. 2 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 2 ~ 3 天后最为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O.1[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虚证[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陷证[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3[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脱证[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O.4[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证[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5[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6[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7[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津亏证[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脱证[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9[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是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医临床术语国家标准。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医临床用语,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发展和实践的科学化。
证候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语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医诊疗术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之一,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证是指人体内在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及其综合表现的总体,即所谓的疾病或疾病状态。
而候则是指人体外在的特定状态和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综合起来,证候就是指疾病或疾病状态内外的表现和综合判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主要包括:病证、病机、病因、证型、证候和病理变化等六个方面。
其中病证是指疾病的基本表现和特点,病机是指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病因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因素,证型是指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规律,证候是指诊断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的病人的客观表现和自觉症状,包括人体外貌、精神状态、脏腑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表现和判断,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变化。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具有科学的规范性、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客观的准确性和通用性等特点。
它使得中医临床用语更加严谨、规范和统一,便于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同时,它也为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并促进中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医临床用语更加规范、科学和通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中医临床用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一步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2.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3.证候的分类和常见证候举例
4.证候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
5.证候在中医诊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
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医对疾病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诊疗方法,其中证候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核心内容。
二、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证候是中医用来描述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临床表现,它包括了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的内容。
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中医治疗方案制定的基础。
三、证候的分类和常见证候举例
证候可以根据病位、病性、病势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证候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内蕴、气血不足、肝郁气滞等。
例如,风寒感冒证候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喉痛、头痛、四肢关节酸痛等。
四、证候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
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证候的辨析,可以了解疾病的病机特点,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证候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证候在中医诊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证候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诊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证候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摘要:
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2.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3.风邪侵袭经络证的具体表现
4.风痰入阻络证的具体表现
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应用和意义
正文:
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概述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症状、证候、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描述和总结。
其中,证候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症等多个方面。
二、证候的定义和意义
证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机、病位和病症的综合表现。
中医认为,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键,对证候的辨识和分析是中医诊疗的核心。
三、风邪侵袭经络证的具体表现
风邪侵袭经络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其主要表现为肌肤麻木、瘙痒,或口眼歪斜等症状。
风邪指外来的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滞留于经络筋脉之中,导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出现上述症状。
四、风痰入阻络证的具体表现
风痰入阻络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或肌肤麻木瘙痒等症状。
风痰指体内的风邪和痰湿相结合,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出现上述症状。
五、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应用和意义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症状、证候、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描述和总结。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摘要:
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简介
二、证候在中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的分类
四、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中医证候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它涵盖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中,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外在表现和内在病变的总体。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表现,来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证候,并据此进行治疗。
证候在中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证候,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证候。
因此,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准确掌握,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的分类主要有风邪袭络证、肝风挟痰阻络证、风中经络证等。
这些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病人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证候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
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超过了现代医学的方法。
因此,中医证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O.1[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虚证[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陷证[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3[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脱证[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O.4[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证[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5[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6[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7[分类]基本虚证类[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8[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脱证[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9[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O.1[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虚证[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陷证[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3[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气脱证[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O.4[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证[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5[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6[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7[分类]基本虚证类[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8[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血脱证[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9[分类]基本虚证类[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 】NO.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急则治标[注释]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
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NO.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缓则治本[注释]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
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NO.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标本兼[同」治[注释]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NO.4[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时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5[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地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6[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因人制宜[注释]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NO.7[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祛[达]邪[注释]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扶正固[培」本[注释]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NO.9[分类]治则[治法名称]祛邪扶[安]正[注释]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NO.10[分类]治则[治法名称]攻补兼施[注释]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NO.11[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攻后补[注释]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NO.12[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先补后攻[注释]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NO.13[分类]治则[治法名称]寓攻于补[同义词]补中寓攻[注释]为治疗虚实平杂病症的一策略。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977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并有症状性术语49条。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传染病、寄生虫病类infectious diseases, parasitic diseases3.1 (时疫)霍乱(pestilential)cholera因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疫疠之邪即霍乱弧菌,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多见于夏秋季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2 鼠疫plague因病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疫毒即鼠疫耶尔森菌随疫蚤叮咬而注入人体,内侵肺系与血络,迫血成瘀。
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臖核肿痛,或咯痰、咳血,甚至因厥脱迅速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3 春温[瘟] spring warmth [pestilence]温热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冬春季骤起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发斑,烦躁,继则神昏、惊厥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4 暑温[瘟] summer-heat warmth [pestilence]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暑季骤起高热,头痛,呕吐,项强,甚则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5 软脚瘟pestilent flaccidity of foot暑湿疫疠之邪由胃肠道传播侵入,蕴于肌肉,阻滞经络,或热伤阴液,筋失濡养,导致筋脉弛缓不用。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正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977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并有症状性术语49条。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传染病、寄生虫病类infectious diseases, parasitic diseases3.1 (时疫)霍乱(pestilential)cholera因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疫疠之邪即霍乱弧菌,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多见于夏秋季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2 鼠疫plague因病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疫毒即鼠疫耶尔森菌随疫蚤叮咬而注入人体,内侵肺系与血络,迫血成瘀。
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臖核肿痛,或咯痰、咳血,甚至因厥脱迅速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类疾病。
3.3 春温[瘟] spring warmth [pestilence]温热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冬春季骤起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发斑,烦躁,继则神昏、惊厥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4 暑温[瘟] summer-heat warmth [pestilence]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于脑,扰乱神明。
以暑季骤起高热,头痛,呕吐,项强,甚则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3.5 软脚瘟pestilent flaccidity of foot暑湿疫疠之邪由胃肠道传播侵入,蕴于肌肉,阻滞经络,或热伤阴液,筋失濡养,导致筋脉弛缓不用。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指在中医诊治中根据患者病情表现出现的一些特殊症状和体征,从中找出患者的具体证候所属及辨证依据,进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
1.脉证:中医诊断中,脉象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状况,脉证指的是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方式,分析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例如,脉细弱代表气血虚弱,脉浮代表表面病变,脉滑代表湿热病变等。
2.舌证:通过观察患者舌头的颜色、形态等特征,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舌证主要包括舌色、舌苔、舌体形态等多个方面。
例如,舌红代表热证,舌淡白代表气血虚弱等。
3.面色证: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特征来判断病情。
面色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阳气阴气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面色红代表热证,面色苍白代表气血不足等。
4.声音证: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或咳嗽等声音来获取信息,判断疾病的证候和轻重。
例如,声音低沉代表气虚,声音嘶哑代表肺热等。
5.气候证: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根据患者对气候的敏感程度来辨识证候。
例如,寒湿病变在湿冷天气中容易加重,气候干燥病变在干燥天气中表现更明显。
6.病程证:中医诊断中,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来判断证候。
病程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病程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7.自觉症状证:指患者主观上感受到的症状,例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辨识证候,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8.体格检查证:通过检查患者身体的一些特殊部位,如皮肤、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是否营养不良、水肿等状况,以及是否具有特殊部位的异常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进行中医诊疗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全面判断患者的证候,并找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地辨识证候,从而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16751.2-1997)
10.10.1肾虚寒凝证10.10.2肾虚寒痰证10.10.3肾虚血瘀证10.10肾虚[经]寒湿证10.11湿热蕴肾证10.12脓毒蕴肾证10.13.1膀胱湿热气滞证10.13.2膀胱湿热血瘀证10.13膀胱湿热证10.14膀胱蕴[实][积][蓄]热证10.15膀胱蓄水证10.16膀胱蓄血证10.17膀胱虚寒证10.18寒凝[滞]胞宫证10.19痰凝[阻]胞宫证10.1肾气(亏)虚证10.20瘀阻胞宫证10.21胞宫虚寒[阳虚]证10.22胞宫湿热证10.23胞宫血[积]热证10.24冲任失[不]调证10.25冲任不固证10.26冲任瘀阻证10.27热入血室证10.28湿热阻滞精室证10.29痰湿阻滞[凝结]精室证10.2肾气[虚]不固证10.3.1肾气虚水泛[停]证10.3.2肾阳虚水泛[停]证10.30瘀(血)阻(滞)精室证10.32惊恐伤肾证10.3l瘀浊阻滞精室证10.3肾虚水泛[停]证10.4肾阳虚证10.5肾阴虚(热)证10.6肾阴虚火旺[内热]证10.7肾精[气]亏虚证10.8肾虚髓亏证10.9肾阴阳两虚证11.41肝胃热盛[积热]证11.42肝火犯胃证11.10心肺气阴两虚证11.11心肺阴虚血瘀证11.12心肺阳虚证11.13心肺热盛[实热][火旺]证11.14心肾火热证11.15心脾两虚证11.16心脾气虚证11.17心脾阳虚[虚寒]证11.18心脾气血两虚证11.1心肾阴虚[虚热]证11.20心肝火旺[实热][热盛]证11.21心肝血瘀证11.22心肝血虚证11.23心肝阴虚证11.24心肝血虚挟瘀证11.25心肝气血两虚[亏虚]证11.26心肝气虚血瘀证11.27心胆气虚(不宁)证11.28肝肾(精血)亏虚[损]证11.29肝肾阴虚[虚火]证11.2心肾不交证11.30肝肾阴虚阳亢[虚阳偏亢]证11.32肝脾气血两虚证11.33肝脾气阴两虚证11.34肝郁[滞]脾虚证11.35肝旺脾虚证11.36肝脾[中焦]湿热证11.38肝脾血瘀[瘀滞]证11.39肝热脾虚证11.3l肝脾两虚证11.3心肾阳虚[虚寒]证11.40肝胃不和[调]证11.43肝胃气滞证11.44肝胃气滞血瘀证11.45肝胃气虚血瘀证11.46肝胃气滞阴虚[阴虚气滞]证11.47肝胃阴虚证11.48肝胃阴虚血瘀证11.49肝胃虚寒证11.4水气凌心证11.50肝火犯肺证11.52肝肺热盛[实热][实火]证11.53肝肾气逆证11.54肝郁肾虚证11.55脾肺两虚[气虚]证11.56脾肺气阴两虚证11.57脾肾阳虚[虚寒]证11.58脾肾气虚证11.59.1脾肾气虚水停证11.59.2脾肾阳虚水停证11.59脾肾两虚[亏虚]证11.5l肝肺风热证11.5心肾气虚证11.60脾肾(气虚)不固证11.61肺肾阴虚证11.62肺肾气虚证11.63肺肾阳虚证11.64暑伤肺胃证11.66肺胃风热证11.66肺胃火热[热盛]证11.67肺胃阴虚[津亏]证11.68毒陷心肝证11.69肺虚肠脱证11.6心肾气阴两虚证11.70脾虚肠脱证11.71肾虚肠脱证11.72肝肠气滞证11.7心肾阴阳两虚[亏虚]证11.8心肺气虚证11.9心肺阴虚证12.26肌肤失养证12.10风湿蕴肤证12.11风毒蕴肤证12.12湿毒蕴结肌肤证12.13热[火]毒蕴绪肌肤证12.14虫毒蕴[袭]肤证12.15寒湿蕴肤证12.16湿热蕴结肌肤证12.17湿痰蕴结肌肤证12.18风热郁滞肌肤证12.19虫毒侵袭肌肤证12.1邪袭卫表证12.20虫毒风热结肤证12.21虫毒湿热结肤证12.22风水(相博)证12.23表闭水停证12.24瘀滞肌肤证12.25寒凝血涩肌肤证12.2风袭表疏证12.3风寒[寒邪]束表证12.4风热犯表[卫]证12.5风湿袭表证12.6暑湿袭表证12.7外[风]燥袭表证12.8风毒犯表证12.9温毒袭表证13,4.1血轮实热证13.1.10热毒壅聚头面证13.1.11肝火犯头证13.1.1风寒犯头证13.1.2风热犯头证13.1.3风热痰毒犯头证13.1.4风湿犯头证13.1.5风痰上扰[攻]证13.1.6痰浊[湿]犯头证13.1.7风[肝]阳上扰证13.1.8瘀血犯头证13.1.9瘀热犯头[上蒙]证13.10.10瘀(血痹)阻咽喉证13.10.11气虚咽喉失充证13.10.12阴虚咽喉失濡证13.10.1风寒袭咽[喉]证13.10.2风热侵咽[喉]证13.10.3痰湿凝阻咽喉证13.10.4气滞痰凝咽喉证13.10.5痰毒壅喉证13.10.6湿热蒸喉证13.10.7热[火]毒攻喉证13.10.8气滞声带证13.10.9瘀(血痹)阻声带证13.10咽喉证13.11.10血虚龈肉失养证13.11.11血虚齿槽失养证13.11.12气虚齿动证13.11.1风火[热]犯齿证13.11.2胃火燔龈证13.11.3胃火燔齿证13.11.4湿热蒸齿证13.11.5火毒犯齿证13.11.7血瘀齿龈证13.11.8阴虚齿燥证13.11.9虚火灼龈证13.11齿龈证13.12.1风邪犯唇[口]证13.12.2毒火攻唇[口]证13.12.3湿热蒸口[唇]证13.12.4虚火的口[唇]证13.12.5血虚唇[口]燥证13.12.6湿热蒸舌证13.12.7热[火]毒攻舌证13.12.8血瘀舌下证13.12口唇证13.13.1燥干清窍证13.13.2瘀阻清窍证13.13.3湿蒙清窍证13.13.4痰蒙清窍证13.13邪犯清窍证13.1实邪犯头证13.2.1风热[火]犯[攻]目证13.2.2风湿凌目证13.2.3外伤目络证13.2.4虫积化疳证13.2实邪犯目证13.3.1气轮风热证13.3.2气轮湿热证13.3.3气轮[白睛]血瘀证13.3.4气轮热毒证13.3.5气轮阴虚证13.3气轮证13.4.2血轮虚热证13.4血轮证13.5.1肉轮血瘀证13.5.2肉轮风热证13.5.3肉轮热毒证13.5.4肉轮湿热证13.5.5肉轮痰湿证13.5.6肉轮气虚证13.5.7肉轮血虚证13.5肉轮证13.6.1风轮风热证13.6.2风轮湿热证13.6.3风轮热毒证13.6.4风轮阴虚证13.6风轮证13.7.13水轮络痹精亏证13.7.10水轮痰瘀互结证13.7.11水轮火邪伤络证13.7.12水轮血脉痹阻证13.7.1水轮实热证13.7.2水轮痰火证13.7.3水轮痰湿证13.7.4水轮阴亏证13.7.5水轮气虚证13.7.6水轮气虚血亏证13.7.7水轮气虚血瘀证13.7.8水轮气滞血瘀证13.7.9水轮水湿停聚证13.7水轮证13.8.10阳虚耳窍失煦证13.8.11气虚耳窍失充证13.8.12血虚耳窍失养证13.8.13血虚耳燥证13.8.1肝火燔耳证13.8.2毒火犯耳证13.8.3风热犯耳证13.8.4湿热犯耳证13.8.5痰湿泛耳证13.8.6邪恋耳窍证13.8.7气滞耳窍证13.8.8血瘀耳窍证13.8.9阴虚耳窍失濡证13.8耳窍证13.9.10气血瘀滞鼻窍证13.9.11气虚鼻窍失充证13.9.12血虚一窍失养证13.9.13阴虚鼻窍失濡证13.9.14阳虚鼻窍失煦证13.9.1风寒袭鼻证13.9.2风热犯鼻证13.9.3湿壅鼻窍证13.9.4痰聚鼻窍证13.9.5痰热犯鼻证13.9.6湿热蒸鼻证13.9.7燥伤鼻窍证13.9.8火毒犯鼻证13.9.9肺热熏鼻证13.9鼻窍证13.ll.6火毒犯龈证14.1.10瘀血阻络证14.1.11虫湿壅络证14.1.1风痰入[阻]络证14.1.2风热中[阻]络证14.1.3寒滞经脉证14.1.4风毒入络[脉]证14.1.5火[热]毒窜[入]络证14.1.6湿热阻络证14.1.7寒湿阻[入]络证14.1.8痰湿阻络[痹]证14.1.9瘀热入络证14.1风中经络证14.2.10瘀血犯腰证14.2.11伤损筋骨证14.2.12瘀滞筋骨证14.2.13络伤出血证14.2.14外伤瘀滞证14.2.15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14.2.1风胜行痹证14.2.2寒胜痛痹证14.2.3湿胜着痹证14.2.4热邪阻痹证14.2.5湿热阻痹症14.2.6风寒湿凝滞筋骨证14.2.7寒湿犯腰证14.2.8痰湿犯腰证14.2.9湿热犯腰证14.2经气不利证15.18上寒下热证15.1.1热扰胸膈证15.1.2热实结胸证15.1.3寒实结胸证15.1.4痰热结胸证15.1.5痰气阻隔证15.1.6痰瘀阻隔证15.1.7饮停胸胁证15.1.8瘀阻[滞]胸胁证15.1.9瘀血阻膈证15.10营卫不和证15.11术后遗毒证15.12表寒里热证15.13表热里寒证15.14表里俱[实]寒证15.15表里俱[实]热证15.16上盛下虚证15.17上热下寒证15.1邪扰胸膈证15.2湿热弥漫三焦证15.3上焦湿热证15.4.1中焦实热证15.4.2中寒虫扰证15.4中焦湿热证15.5.1湿热下注证15.5.2瘟毒下注证15.5.3瘀阻下焦证15.5下焦湿热证15.6.1少腹血瘀证15.6.2少腹气滞证15.6.3少腹热滞证15.6.4少腹湿热阻滞证15.6.5少腹瘀滞证、15.6.6少腹瘀热证15.6邪犯少腹证15.7邪入少阳证15.8邪伏膜原证15.9胎毒蕴热证16.1.1.1.1太阳中风证16.1.1.1.2太阳伤寒证16.1.1.1太阳经证16.1.1.2.1太阳蓄水证16.1.1.2.2太阳蓄血证16.1.1.2太阳腑证16.1.1太阳病证16.1.2.1阳明经证16.1.2.2阳明腑证16.1.2阳明病证16.1.3少阳病证16.1.4太阴病证16.1.5.1少阴寒化证16.1.5.2少阴热化证16.1.5少阴病证16.1.6厥阴病证16.1六经病证16.2.10酿脓期16.2.11成脓期16.2.12溃脓期16.2.13溃后期16.2.14未破损期16.2.15破损期16.2.16发作期16.2.17缓解期16.2.1初[一]期16.2.2中[二]期16.2.3后[三]期16.2.4晚期16.2.5疹前期16.2.6见形期16.2.7出疹期16.2.8收没期16.2.9成痈期16.2分期16.3.1一度16.3.2二度16.3.3三度16.3分度1l.19心脾积[实]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0.1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虚证
[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陷证
[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脱证
[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
[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证
[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
[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
[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
[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7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津亏证
[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8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脱证
[注释]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9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液亏)虚证
[注释]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10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虚阳浮证
[注释]阴液亏虚,阴不制阳,阳气上浮,以颜面烘热,两颧潮红,形瘦盗汗,头晕目眩,烦躁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1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虚血燥证
[注释]阴液亏虚,津血被耗,以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瘙痒,毛发不荣,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虚动血证[注释]阴液亏虚,虚热迫血妄行,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虚动风证
[注释]阴液亏虚,经脉失养,虚风内动,以头目眩晕,肢体发麻,或手足瘈疭、震颤,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虚津亏证
[同义词]阴津亏虚证
[注释]阴津亏耗,形体失养,以口渴引饮,皮肤干涩,眼眶凹陷,小便短黄,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形瘦盗汗,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亡阴证
[同义词]阴脱证
[注释]体液大量耗损,阴精欲竭,以身热汗出如油,口渴饮冷,烦躁,面红,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1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阳虚证
[同义词]阳气(亏)虚证;虚寒证;阳虚内寒证
[注释]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脏腑机能衰退,以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7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亡阳证
[同义词]阳脱证
[注释]阳气衰竭而欲脱,以冷汗淋漓,身凉肢厥,神倦息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舌淡苔润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18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虚阳浮越证
[注释]阳虚阴盛,格阳于上,以面红如妆,口咽干燥,皮肤灼热,下肢厥冷,尿清长,
大便溏,脉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9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血两虚证
[注释]气血亏虚,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20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随血脱证
[注释]因大量出血,气无所附而随之暴脱,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
气息微弱,甚至昏厥,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1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不摄[统]血证
[注释]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以便血、肌衄、齿衄、妇女崩漏、月经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血两虚动风证
[注释]气血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手足挛急,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阴两[亏]虚证
[注释]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
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血亏虚证
[注释]阴液精血亏虚,形体失养,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低热颧红,肢体麻木,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阳两[亏]虚证
[注释]脏腑阴液阳气俱虚,以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凉,五心烦热,心悸腰酸, 舌淡少津,脉弱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损及阳证
[注释]阴液亏损,日久及阳,终致阴阳俱虚的证候。
N0.7
[分类]基本虚证类
[注释]阳气亏损,日久及阴,终致阴阳俱虚的证候。
N0.8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阴竭阳脱证
[注释]阴精亏损,阳无所附,随之而脱所表现的证候。
N0.9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津液亏虚证
[注释]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以口燥咽干,唇焦或裂,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O.10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津亏[伤]证
[注释]津液亏虚之轻者,以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1
[分类]基本虚证类
[注释]津液亏虚之甚者,以形体消瘦,口唇焦裂,皮肤枯瘪,眼眶凹陷,关节不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津气亏虚证
[注释]津液不足,正气亏虚,以神疲气短,烦渴欲饮,皮肤干燥,眼球凹陷,或汗出量多,舌红苔干,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精气亏虚[不足]证
[同义词]精亏证
[注释]精气亏少,以形体瘦削,头晕脑鸣,身材矮小,动作迟纯,智力低下,或精少精稀、阳痿早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精血亏虚证
[注释]病久体弱,或生化不足,精亏血少,以眩晕,健忘,耳鸣,心悸,面白,损伤久
不能复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髓亏证
[注释]精髓亏虚,形体失其充养,以眩晕耳鸣,头脑空痛,腰脊酸软,动作迟钝, 肢体屡软,或足不任身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卫(气亏)虚证
[同义词]卫表不固证
[注释]卫气亏虚,卫外不固,以恶风汗出,容易感冒,脉浮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7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营(气亏)虚证
[注释]营血亏虚,机体失养,以疲乏,消瘦,自汗,面色少华,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18
[分类]基本实证类
[证候名称]外风证
[注释]泛指风邪或夹湿热疫毒等侵袭肤表,卫外机能失常所致的证候。
其症因夹邪及所犯形体脏器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