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同类项》教学片段

师: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生:为了熊猫的安全。

生:为了便于管理员的管理。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物需要分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分类的例子吗?

生: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生:各科的学习材料我都是分类保存的。

…….

师:在生活中大家养成的分类的习惯都是非常棒的!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大屏幕展示,10a和20a,2b2和6b2,-9xy和5xy,5a2b和-13a2b)它们两两归为一类,大家思考它们被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指数相同。

师:非常好!(大屏幕显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师:(略作停顿,请学生默记之后作补充)我还要请所有同学记住,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师: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判断下列每组字母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大屏幕展示字母组)

大家早上好,我们小组选择的题目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某一初中数学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分析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讲述这节课教学内容先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从动物园里动物的分类到学生自己举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从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切入为讲授同类项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介绍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一直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提问使讲述与思考融为一体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准确的发现同类项的特征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贯彻启发性原则时有以下几点要求

1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要条件)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关键)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观点去观察归纳总结最后教师明确了同类项的定义并且补充了所以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教师在这堂课上很好的发挥了讲述与讲授基本功上课没有直接讲述内容而是精心设计导入恰当运用自己的言语使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

程在初中数学课中我们要注重讲述与讲授的技巧才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这节课上老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突出重点 3 要有启发性4注意语言技巧5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启发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同类项》教学片段 师: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生:为了熊猫的安全。 生:为了便于管理员的管理。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物需要分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分类的例子吗? 生: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生:各科的学习材料我都是分类保存的。 ……. 师:在生活中大家养成的分类的习惯都是非常棒的!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大屏幕展示,10a和20a,2b2和6b2,-9xy和5xy,5a2b和-13a2b)它们两两归为一类,大家思考它们被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指数相同。 师:非常好!(大屏幕显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师:(略作停顿,请学生默记之后作补充)我还要请所有同学记住,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师: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判断下列每组字母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大屏幕展示字母组) 大家早上好,我们小组选择的题目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某一初中数学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分析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讲述这节课教学内容先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从动物园里动物的分类到学生自己举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从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切入为讲授同类项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介绍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一直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提问使讲述与思考融为一体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准确的发现同类项的特征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贯彻启发性原则时有以下几点要求 1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要条件)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关键)

招教考试教育学高频考点:启发性教学原则分析

招教考试教育学高频考点:启发性教学原则分析 教学原则是教育学部分教学这一章节的重要考点,而启发性原则又是这个重要考点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原则,从历年的考情来看,单选、判断、简单、材料分析都有涉及到对该原则的考察,因此,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分析实属必要。 首先,在分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时候应该立刻与教学规律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联系起来,毕竟原则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律人为制定的。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所以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过程恰恰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所以,分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时候,一定要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规律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 其次,明确启发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在填空题中的考察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记忆一些内涵中的关键词,比如“主动性”、“独立思考”、“自觉的”,因为这些关键词很有可能就是在填空题中被挖去的词语。这就说明,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启发性原则的内涵。实际上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填空题的考察中,往往是挖去一些能代表启发性特点的词语让考生去填写,所以我们将之前记忆的内涵中的关键词填入空白部分就可以了。 再次,理解性掌握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在案例分析题中,一般不会考察多种原则,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一到两个原则答的更为丰富,因此,在备考中对原则实施要求的理解记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结合一个分析题来看一下: 于老师在语文公开课时,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问,‘万万’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都知道‘万万’就是‘亿’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用‘亿’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没人再发笑了,大家都思考起来,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又进行了总结。 分析材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我们看到,这则材料实际上就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一点,作为分析题显然我们应该答的比较丰满,因此,答出启发性原则远远不够,应该结合材料说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一、因为教师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实际上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大家都去思考了。二、学生想问题正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形式。三,大家发表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最后大家的讨论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这样回答就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容答的比较完满。 - 1 -

课堂提问应贯彻启发性原则(新)

课堂提问应贯彻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贯彻启发性原则 陆梅 淮南卫校安徽淮南232007 启发性原则的贯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通过提问来评判一堂课是否贯彻了启发性原则,不是提问的多与少,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心智。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1.问在该问之处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在学生有疑之处,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又会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一般地说学生的有疑之处有两种:其一是学生自知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其二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教师要在此设问,使学生觉得大有搞清的必要。其次,教师的提问应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我们知道任何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待学的内容和已学内容的联系,找到代学新内容的固着点,然后在这个固着点上设问,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并能自觉地利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羟基和链烃基直接相连的物质属于醇类,其化学性质与羟基的关系后,提出:“如果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羟基有关系吗?能否称为醇类呢?”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驱动下不难得出:“一定有联系,并且不能称为醇类”的判断,那么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该类物质为什么不能称为醇类?通过“点拨”,“诱导”,学生通过自己

的思考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最后,教师的设问重点应放在引发矛盾之处,例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在引导学生回顾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基础上抓住盐的组成与酸碱的组成的差异进行设问,着重引导学生在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指导下,用实验方法,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盐浓度均为0.1mol/L的NH4Cl,CH3OONa和NaCl水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教师提出设问,让学生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盐的水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溶液中〔H+ 〕和〔OH-〕不同所致,接着教师再设问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和〔OH-〕为什么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中性?这些困惑的问题,驱动着学生朝着如何解决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和OH-这一矛盾的方向进行探索,从而最终弄清楚不同盐水解的PH值结论。 2.问在当问之时 有的人从上课到结束,动不动就提问学生这个结论对不对,那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提出的过多过滥,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排斥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时,教师要把住火候提出恰当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提问要有适当的力度 课堂提问要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参于学习。如果问题太简单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望而生畏,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 教师备课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实际着手,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等

详谈启发性原则

详谈启发性原则 详谈启发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我们金普新区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考点,尤其是其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更是高频考点,该原则的考查形式多样,包括了具体含义考查、事例考查、贯彻要求等考查方式。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学习以下。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教师如果将启发、引导弄成越俎代庖、包办代替,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重则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思想,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的“愤”、“悱”的主动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的,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来,《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

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追求与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取优良成绩或表扬、奖励的动机、决心、愿望、理想以及学好功课与本领的责任感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吸引力,展示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以及在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例如,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很快被翻译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二)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最新《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第二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第三篇: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第四篇:启发式教学第五篇:启发式教学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增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②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④坚持教学明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请继续关注好 )思维过程。 第二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数学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切实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和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设疑是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桥梁,可借助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探索、研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析疑是关键,它能使学生认识学习研究的主题,构造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疑是动力,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问题的深化和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用就能产生很大效果的,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 1.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分清主次。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一堂课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分清时间。进行启发式教学,

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 3.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效率。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结合实践,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启发性原则 结合数学教材中有益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本人就数学课堂如何运用启发性教学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应用启发性原则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在良好的情境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学生期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出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例如,在引入复数时,让学生考虑如下问题: 师:设a+ =1,求a2+ 的值。 生:由a2+ =(a+ )2-2=1-2=-1,a2+ 怎么会小于零呢? 师:a+ =1实际上没有实数根,大家学习复数后就理解了。复数是怎样一种数呢?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引导好学生怎样学好数学。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中学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22期 2011.(10).22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中学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樊伶俐 宋 妍 【摘要】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为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动 态关系而提出的一些原则。中学物理教学, 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除应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应依据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数和认识结构, 抓住兴趣,把握时机,灵活的将启发式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达到知识和兴趣相互激发,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实例,阐述和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启发性原则;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樊伶俐,忻州师范学院物电系;宋妍,交城县第四中学 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为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多元的动态关系而提出的一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认识、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就能减少盲目性和自发性,增加自觉性和目的性,使教学质量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一、贯彻启发性原则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懋元老先生说过 “教与学从来就是一个整体,没有单纯的教也没有单纯的学”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这一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当前教育形式下,对中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外,还应加强科学思维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要转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培养独立自由,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讲课中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重点阐述、轻轻点拨、前后联系等不同方式,在学生社团中当参谋、做顾问,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健康开展,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 (三)关注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发挥老同志的亲情优势。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也日渐地拉大, 加之高校的连年地扩招,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调高。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甚至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高校关工委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持续开展济困助学为贫困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建立学生资助制度, 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另外,关工委应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疏导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及困惑;最后,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信心,确定目标,努力向上。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老同志的威望优势。关工委工作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赋予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学校特色。在工作中, 以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 首,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要充分运用重要的纪念日和重大的历史事件,适时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挖掘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党史纪念馆、组织学生参加“红色之旅”征文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注意把思想道德建设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经过不断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证明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确实能够在促进学生思政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只要继续不断做深、做细、做透,强化认识、加大宣传、落实责任,就一定能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参考文献】 1.刘泽奖,赵楷.高校关工委深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用的探讨[ J ].高校党建,20112.梁晓光.发挥关工委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81·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 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启发性教学原则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Principle i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年级:2010级 专业与班级:XX班 学号: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2013年6月17日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Principle i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bstract:As one of the advanced modern teaching models, heuristic principle teaching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by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Principle i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y. It first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learning in universit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heuristic principle. Next, I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English in university stud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ers to encourage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principle. Key words: application, heuristic principl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spiration I. Background of business English in university With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increasing foreign trade, Business English has been the greatest activity and fastest growing area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China’s university. As a result,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great demand for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more than 8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courses in business English, and more than 3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major in business English. However, it seems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annot provide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minds of nowadays students. These people have been used to spoon-feeding teaching. They have no enough critical thinking or discussion and the desire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issues. First, many students fail to recognize the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English. Most of them just focus on reciting books, words, grammar and sentences without putting their acquisition into exercise. Second, even if some students have a good command of business knowledge, they fail to express themselves fluently and clearly in English in certain business situation due to poor English or oral skills. Third, some of them believe that they are forced to learn business English by persuasion of their parents instead of their inner interest. Such students gradually find it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 and even give it up during university. All of these problems concerned would make teachers have a trouble i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in university. So d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lasses. In order to help their students pull through these obstacles,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vention teaching principle. They should switch to a new method to trigger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ractical business English. As a modern teaching method, heuristic principle is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e- focused society and creativity-oriented university. Only when teachers insist on the heuristic principle i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can they produce a new generation of stud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ness.

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付海伦 (付海伦湖南师大)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和研究中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深刻批判的背景下产生的。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随着启发式教学日益不断地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运用,已充分显示其勃勃生机,也促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教改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启发式教学并科学地加以消化、吸收、运用和改造,造成了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一些误区,本文从简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入手,就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略陈管见。 一、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认为,启发式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是教学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启发式是与注入式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

“仓库”,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地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与其他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而启发式不同,它体现在各种具体的格式、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之中,并通过他们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启发式是教学方法,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哲学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亦即缺乏指导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具体的程序、步骤、准则、手段等,就否认它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一样。 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其一,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教学与发展等基本教学规律。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已多有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颇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学任务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转化和素质的提高,而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启发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 1.概念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原则的提出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思想,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的“愤”、“悱”的主动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的,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来,《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 克里兰德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明确地提出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成

功的价值。他们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指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增强或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的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相应地,学习的成就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应增强。而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也就越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把既定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当学生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他们往往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起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3.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从思想上,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去教师常用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启发性原则恰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成为课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实用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实用方式 1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 传授知识绝不仅仅为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 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疑吸引式 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 教师的责任在于: 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②、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这样就能拓开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从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

3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教师怎样提问才算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①、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②、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 ③、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 ④、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 这是启发式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委靡无力。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 为了提高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问:教材的疑点要问;关键的内容要画龙点睛地问;含蓄的内容要问。 第三,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的学习。 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要把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都摆出来,教师不急于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去思索和选择,培养他们的求索精神和鉴别能力。 要把着重解决的内容提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和发明。要从正面和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对比,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摘要::启发性教学贯穿着课堂教学的始终。如能灵活应用这一教学原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播”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还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这一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赋予它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闪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启发性教学;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 经过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启发性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如能灵活应用这一教学原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谓启发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明确,学习兴趣就越高,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果越好。对于一堂课的伊始——导入,我非常重视,因为导语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引人入胜,甚至使整堂课都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更高的求知

欲。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一年级学《乌鸦喝水》时,我们知道乌鸦是非常聪明的。可是今天,这么聪明的乌鸦却被狐狸给骗了,怎么回事呢?马上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没等我说“打开书”,学生就已经哗哗地翻起来。 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导入,因文而异。“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深沉、悠扬的歌声响起,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慢慢被歌声感染。我望着他们,用舒缓的语调说:“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我们,不知疲倦的日夜操劳着,就让我们一起为老师栽一株紫丁香,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吧!”再板书课题《一株紫丁香》。这样美妙的歌声和我动情的讲述,叩响了学生的感情之弦,也为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二、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播”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 《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异,开而弗达。”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强迫、代替学生。我在教学《小池塘》这课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学质疑,结果有两个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请看教学片段。 生:老师,第一句话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