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体育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1、课程目标:《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及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

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原则、规律、方法、手段等进行研究,使学生获得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的本领。

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课程要求:使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重点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使用,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并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大纲参照《体育教学论》毛振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一书编写。

编写过程中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尽量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成人教育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贯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部分章节采取讲授、实践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察课,通过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成绩评定按学习态度(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综合评定。

其中学习态度占15%;平时作业占65%;课堂提问及讨论占20%。

课程总评成绩计算如下: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5%),+作业(65%)+ 课堂讨论与提问(2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体育原理》总结第六章 体育途径

《体育原理》总结第六章 体育途径

第六章体育途径【内容摘要】体育途径与体育过程不同,体育过程就是针对每一次体育活动得结构而言,而体育途径就是从区域与时空角度概括体育得路径。

体育从区域与时空角度可划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这种划分构成了终身体育得渠道。

学校体育就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得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得体育。

社区体育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得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得多种多样得身体锻炼活动。

分类特点:构成了终身体育得渠道,方便分析人生各阶段体育得特点与对策,有助于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得资源更好得发挥每一种体育形态得优势,形成体育合力。

社会体育就是个大概念,多数人认为,社会体育就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得生活方式、提高适应社会得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得,以幼儿园到老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与社区为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联系为内容,展开得组织灵活、形式多样得体育活动。

一、家庭体育——应引起重视得体育角落家庭体育得发展规模与水平就是体育社会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一)家庭体育得内涵及其特点:家庭体育:得内涵就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环境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得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得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得目得,以促进家庭与睦社会稳定发展。

家庭体育就是人生接受体育得起点,就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得基础。

功能体现: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防病祛病,降低医疗费用。

3、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与睦幸福。

家庭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得接触,沟通思想,养成相互照顾、相互关心以及正确对待别人与自己得优良品德。

在与她人得共同体育活动中,扩大交往,调节情绪,愉悦身心,邻里关系与睦,因此家庭体育有着很强得社会效益。

家庭体育得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强烈得亲与力与感染力(1)家庭就是社会生活组织单位,它把亲情力量与体育活动融为一体。

体育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体育科学

体育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体育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关于体育科学三维视角的点评
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视角突破了传统体育科学 中的“一维线性思维模式”,代之以“三维系统思维模 式”,这种全新的体育科学思维模式,把体育科学研究提 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将人类的体育放进了“生物、心理与 社会”这个“三维空间”中对其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系 统、动态的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大方面众多因素 综合作用来考察。
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主要研究在体育运动中,或在长 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形态结构、各种生理功能、 人体机体内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揭 示体育特点和体育对人类特有的存在价值提供了生物学依 据。主要包括以下 5个方面:
第一方面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 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研究运动员的特殊形态结构及体育 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第三方面
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例如,长期锻炼身体和一次性的身体活动对人的焦虑或抑 郁情绪有多大程度的减缓作用等。
第四方面
研究运动竞赛的心理状态问题。 例如,怎样使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保持最佳唤醒水平,如 何克服运动员赛前的过度焦虑,如何评定运动员赛前的心理 负荷,怎样提高运动员的竞赛自信心等。
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 学科已初见端倪,并且出版了一些专著
二 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推 动了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

第六章 体育教学模式

第六章 体育教学模式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第一节体育教学模式概述导入:请学生回答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采取了那种教学形式?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

上述这种教学程序比较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习得,并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因此这种模式从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段时期一直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惯例性的教学程序,以至于有人称这种教学程序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或“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传习式”与“师徒式”有什么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非常活跃,最终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

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成为最热的研究课题,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结合面前的体育教学问题,不断寻求新的体育教程和体育教法,对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构思、实验和理论总结,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报告层出不穷。

(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当前,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教的问题)业已明确,概括地说就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是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用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教多少)的问题、方法(怎么教)的问题等等则是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中的问题,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略的问题,因此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体育与健康第六章

体育与健康第六章

1
田径运动概述
(二)田径运动的分类
目前对于现代田径运动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但一般将田径运动 分为径赛、田赛和全能三类,或者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和 全能五大类。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田径项目称为径赛;以高度或远 度计算成绩的田径项目称为田赛;全能运动项目则是以各单项成 绩按《田径运动评分表》换算分数计算成绩的。
田径,英语翻译为track and field或athletics。田径运动是随 着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在与大自然及野兽的斗争中,人类不得不走或跑较远的路程, 越过各种障碍,投掷石块和使用各种捕猎工具获取生活资料。 由于在劳动中不断重复这些动作,便逐渐形成了走、跑、跳跃 和投掷等各种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把走、跑、 跳跃、投掷等作为游戏、锻炼和比赛的形式。除此以外,在军 事训练中也包含着跑、跳、投等身体技能的练习,这也是促成 田径运动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目标
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历史、特点、健身价值和国内外重大 田径赛事与正式比赛项目;掌握田径运动的概念与分类; 基本掌握跑类、跳跃类和投掷类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与练 习方法,并能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运用。
1
田径运动概述
3
田赛类
目录
2
径赛类
4
田径运动常识及 主要竞赛规则
田径运动概述
1
田径运动概述
一 田径运动的来源与发展
1
田径运动概述
4、投掷
投掷比赛按投掷对象分为铅球、标枪、铁饼和链球四项, 此四项器械重量男女有别,具体重量如下:
(1)铅球:男子组器械重量为7.26千克,女子组重量为4千克。 (2)标枪:男子组器械重量为800克,女子组重量为600克 (3)铁饼:男子组器械重量为1.75千克,女子组重量为1千克。 (4)链球:男子组器械重量为7.26千克,女子组重量为4千克。

《体育教学论》 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 教学大纲

体育装学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代码:04E00215学时分配:36学时赋予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等课程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教学论》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开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论》力求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行为、体育课堂教学等理论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适应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与教学改革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作为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是搭建在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课程的基本定位为:熟悉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特点,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地分析和应用教材;学会运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体育实践,培养学生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教学论》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掌握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地运用教学原那么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2、努力钻研体育课程理论与体育教学理论,熟练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

3、应注意加强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文字表述,教学组织和自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对学生掌握技能技术过程中各种矛盾与困难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应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那么,密切联系中小学体育实际,钻研教材、研讨和改进教法步骤,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来确定。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教学应该注重游戏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一些竞赛游戏和小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而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技术性和竞技性的训练内容,以满足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

其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技能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体质。

另外,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限制。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如利用学校操场和体育器材进行训练,或者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来进行教学。

同时,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来进行远程教学和教学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和训练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因素,来合理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议,灵活运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

社会体育《体育概论》知识点

社会体育《体育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简述独立形态阶段东西方体育的比较共同点:把体育作为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注重教育性,阶段性不同点:中:养身保健/ 西:竞技性(健美健身)2.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途径(1)聘请外国人来传授(2)派人出国学习(3)从国外书刊中学习(4)外国人自觉、不自觉的传播3.现代体育的基本特点(1)现代体育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有独立的体系和形态(2)现代体育的科学化达到空前的程度(3)现代体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国际化的人类文化互相交流的重要媒介和途径(4)现代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4.现代体育三大基石杨氏体操,林氏体操,英国户外活动与竞技运动第二章·体育的概念1.体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2竞技体育指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体在体力、技艺、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3.学校体育是以学生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身体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4.社会体育指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由广大群众根据业余、自愿、灵活、多样的原则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5.试述体育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主要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三因素组成)(一)三者的共同点:·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都要求身体的全面发展,都能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都具有教育和教学因素·在内容和手段上,有许多是三者共同的(二)三者的区别第三章·体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1.体育在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基本规律?(1)体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规律(2)体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规律(3)体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规律2.简述体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一)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着体育的发展1.生产力制约着体育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体育的功能,目的的制定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体育的发展(二)体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体育运动能增强劳动者的体质,提高劳动能力,提高生产率2.体育运动可减少劳动者的病假率,提高出勤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3.体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体育能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威望,激发爱国热情(2)体育运动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造社会(3)体育运动能培养现代人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第四章·体育的功能1.体育功能体育功能是指体育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效益和影响。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而要让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体育课程。

1. 基础训练与技能练习体育教学的第一步是建立学生的基础体能,包括耐力、灵敏性、力量等。

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此外,技能练习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项目,设计专门的技能练习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2. 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通过设立各种游戏规则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 分组合作体育教学中,分组合作是一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合作完成各种运动任务,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 激励和奖励激励和奖励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些小奖励,激励他们在体育课程中表现出色。

比如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最有进步奖等,让学生在获得奖励的过程中增强对运动的兴趣和动力。

5. 全方位评估体育教学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体能测试、技能表现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结语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以上介绍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各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所启发,让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初中体育_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第六章 乒乓球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体育_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第六章    乒乓球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乒乓球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了解乒乓球基础知识(2)学习正反手攻球(3)了解规则2、教材分析:上述三项内容分别是乒乓球七年级教材体育乒乓球部分中的内容。

3、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日渐趋于成熟,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能力。

乒乓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

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乒乓球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攻防却存在畏惧,在练习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动作的不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影响攻球的效果与效率。

4、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乒乓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攻防过程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击球的基本动作要领;30%以上学生能结合各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

5、重点是击球点与拍形调控的协调配合,难点是结合步法找点。

二、教学方法:(1)教学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攻球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其他击球动作比较的过程中得出击球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20053 课程名称:体育教学论学时:48学时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任课教师:郭玉莲教师代码:600706 教师职称:讲师教师梯队:杨霆教授张晓日讲师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我国体育教学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学科发展的轨迹,要研究和探索体育教学理论,必须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的有关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探索体育教学本质与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就是说,体育教学既要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主,不断提高成果的抽象概括水平,又要在已有的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开发必要的应用研究,伟体育教学实践服务。

2、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绪论1.1体育教学概述1.2现代体育教学背景与改革要求1.3体育教学特点与目标1.4体育教学论及其研究的对象第二章体育教学研究2.1教学研究概述2.2体育教学研究的目的2.3体育教学研究的条件2.4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式、步骤与方法2.5体育教学实验研究方法2.6体育教学论文的撰写第三章体育教学系统概述3.1体育教学系统概述3.2教学系统解析3.3教学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第四章体育教学主体论——从教师到学生4.1学生主体观4.2学生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特点4.3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生理、心理特点4.4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生理、心理特点4.5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生理、心理特点4.6中小学生体育学习锻炼主体性发挥的条件第五章体育教学主导论——教师5.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5.2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5.3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5.4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第六章体育教学条件论6.1课程概述6.2体育课程发展与体育课编制6.3体育教材6.4体育教科书6.5体育教学资源与技术第七章体育教学过程7.1教学过程概述7.2体育教学规律7.3体育教学原则第八章体育教学模式8.1教学模式概述8.2教学模式的发展8.3现代典型教学模式介绍第九章体育教学评价9.1现代教学评价概述9.2体育学习质量评价9.3体育教师的评价9.4说课与评课第十章教学最优化与体育教学设计10.1教学最优化10.2教学设计10.3体育教学活动的最优化第十一章教学目标设计11.1教学目标概述11.2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11.3教学目标的确立11.4教学目标的设计11.5教学目标的陈述11.6体育教学目标第十二章教学策略设计12.1教学策略概述12.2体育教学策略设计12.3学法指导的策略第十三章教学方法设计13.1教学方法概述13.2教学方法的分类、选择与运用13.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简介第十四章体育教学组织设计14.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14.2现代教学组织设计14.3体育课的设计与组织第十五章各种体育课类型15.1运动参与主目标教学课15.2运动技能主目标教学课15.3身体健康主目标教学课15.4心理健康主目标教学课15.5社会适应主目标教学课3、实践性环节第一:针对体育教学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

第六章 体育教学原则教案

第六章 体育教学原则教案

四、本章节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五、教学重点、难点:七、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可,并作简要说明)第一节体育教学原则概述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体育教学原则的含义1.体育教学原则是众多体育教学要求中最基本的内容。

2.这些要求最具有体育教学特征的性质。

3.实施体育教学时必须首先遵循这些要求,如果不能遵循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就不能称为是好的体育教学,甚至不能称为是合格的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形成1.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3.体育教学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一)一般教学原则和体育教学原则一般教学原则是指一般的教学条件下各门学科教学都应遵守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般教学原则指导着体育教学原则但又不能代替体育教学原则,因为体育教学有着它特殊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要求。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1.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身体活动进行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因此身体活动性是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特点。

2. 体育教学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性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环节,还担负着锻炼学生身体并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也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之一。

3. 教学经常在相对自由的集体活动中展开体育教学是围绕着运动技能的传授展开的,运动技能在相对较开阔的空间和特殊的体育器械上进行,有的运动项目还是小群体组合的运动,这使得一部分运动技能的教学不能全班一起进行,需要在小组这样比较自由的群体条件中进行4.体育教学组织更加复杂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较大,需要实施控制的因素较多,教师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因此体育教学比教室内的教学组织更为复杂。

体育心理学---第六章 体育教学心理(1)

体育心理学---第六章  体育教学心理(1)
水平。包括:运动知觉、运动表象、运动记 忆、运动思维、运动中的注意。
●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是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情绪是否热烈、兴 趣是否浓厚、注意是否集中、观察是否敏锐、 运动表象是否清晰稳定、思维是否活跃、动 作记忆是否深刻、肌肉活动是否充分有效、 技术动作完成的是否出色。
B、暗示调节—教师暗示和学生自 我暗示相结合
C、激励调节—教师用表扬、鼓励、肯 定的语言
D、转移调节—利用多种身体练习的手 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E、环境调节—利用场地、器材引发注 意
案例:排球扣球,设标志物
第5节、学生情绪的调节
(重点内容) 1、焦虑的概念 2、学习中的焦虑影响 与控制 3、挫折教学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结合
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先导,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的环 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兴趣,诱发无意注 意,弥补有意注意时间有限的不足,调节 疲劳,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 案例:篮球跑篮——先设障碍物,再利用场 地
二、调节学生注意的方法
A、课前引导—教师的语言、动作; 游戏集中注意
主要参考文献
1、理查德.考克斯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 念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 版社,1998
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3教与学双边互动发展
[1]条件: 良好的教育情景;目标的一致性;明确的自 我意识;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期待。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简介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简介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简介一、学科专业简介体育学为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学院于2006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2007年招收首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2009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团队现有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海南省515人才5人。

另来自美国、台湾地区和国内高校客座教授10人。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体育本身的发展,更重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培养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近5年来学科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课题4项,教育部体育人文和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53项。

目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省级以上课题3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1本;发表学术论文22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1篇,CSSCI收录论文17篇。

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授予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二、研究方向介绍体育教育方向是立足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为主旨,对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进行研究,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体育教师。

该方向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加强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结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学习、理解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力求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体育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体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篇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课次:23、24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教学⽬标: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功能、原则与⽅法;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学会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学⽣学习评价的标准和⽅法。

教学⼿段:讲授与讨论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第⼀节体育教学评价概述⼀、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有关评价的⼏个概念评价——《辞海》——是泛指衡量⼈物或事物的价值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依据⼀定的教学⽬标和标准,对学⽣的学和教师的教进⾏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定的体育教学⽬标及其有关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解体育教学评价时判断体育教学活动价值及优缺点的过程判断的根据是体育教学⽬标及有关标准体育教学评价是⼀个过程,系统调查及其在此基础上的评定和调整⼆、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某⼀学校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进⾏完整的系统的评价单项评价——是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某个侧⾯进⾏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和学⽣是主要参与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活动的结果,是评价的重点(三)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根据评价的参与主体(四)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体验⽅式、客观测量和测验,两者结合(五)相对评价愈合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表现在集合体处于正态分布中的、⼀贯稳定的、个⼈和个⼈之间的差异绝对评价——以集合体每个⼈达到预定⽬标的程度(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开始时了解学⽣的准备状态,编班或安排教学计划形成性评价——对仍在发展和进⾏中的教学活动进⾏价值上的判断,探究所存问题或缺陷,以便形成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法或教学⼿段终结性评价——是对已经完成的教学加以价值判断,为各种决定或决策提供资料或依据三、教学评价的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动机强化功能(三)考察、鉴定功能四、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体育教学评价时,从评价的标准和⽅法、评价信息的获取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求客观、公正、准确,不能主观臆断或掺⼊个⼈感情(⼆)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体育教学活动评价时,应对体育教学的各个⽅⾯或某⼀⽅⾯的全部内容特征做多⾓度、全⽅位的考察和测量,不能以点带⾯,以偏概全评价标准全⾯、解决主要问题、定性与定量结合(三)指导性原则应把教学评价和建⽴相应的教学指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不能毫⽆根据地随意评论;指导明确、反馈及时;有启发性,不能搞⾏政命令(四)科学性原则应依据⽐较科学的评价指标标准进⾏合理的评价,并应使评价的过程和⽅法科学化依据体育教学⽬标确定合理统⼀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关评价的⼯具⼿段有效度和信度五、搜集评价信息的⽅法(⼀)观察法——有⽬的、有计划地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对象的活动所进⾏的系统、深⼊的教育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种⽅法(⼆)问卷法——通过书⾯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卷,从⽽获取评价信息的⽅法具有隐蔽性、⼴泛性、时间范围可调节性(三)测验法——是通过考试、技评和达标等形式,搜集学⽣的学习反应、学习⾏为的综合结果的重要⼿段1、体育理论知识的测验2、运动技术的测验3、⾝体素质测验4、体育情感⾏为测验六、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评价内容不断扩展(三)多种评价⽅式综合运⽤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评与他评相结合(四)科学评价,重在激励第⼆节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主要是对体育教学效果进⾏的⼀种综合衡量评判。

第六章 体育教学原则

第六章 体育教学原则

• • • • • • • •
六、因材施教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二)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体上的差异 3.要通过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因材施教的条件 4.要采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5.要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Leabharlann 则因材施教原则
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 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 (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 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 ,还要使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要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 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 (二)贯彻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基本要求 • 1.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体育教学目标 • 2.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与发展需要 • 3.要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设计来合理地安排身体活 动量 • 4.要因人而异地考虑运动量 • 5.要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和进行自主运动的能力
• • • • • • • •
七、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一)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二)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对于以上这类可以预测的危险因素,体育教师在上课前 必须逐一地进行思考和检点,以消除一切 可以消除的潜在危险 2.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 3.要建立运动安全的有关安全制度和安全设备 4.在体育教学中要安排负责安全的小干部
• • • • • • •
三、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一)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二)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2.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有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 3.要钻研“学理”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4.要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

第六章 体育教学评价

第六章 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査,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 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是一种中观评价和微观的教育评价。教学评价是构成全面的教育评价的主要部分和基础。 ④ 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査,并评定 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2) 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解 ① 体育教学评价是判断体育教学活动价值及优缺点的过程。 ② 判断的根据是体育教学目标及有关标准。 ③ 系统调查、评定及调整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 ④ 教学评价没有孤立存在的形式。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4.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① 概念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评价信息的获取到评价者际。 ② 要求
教学评价如果有失客观会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求: a. 要注意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不能带有随意性。 b. 应做到评价方法的客观,不带偶然性。 c. 应做到评价态度的客观,不带主观性。 (2) 整体性原则 ① 概念
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标准的性质区分在于,前者是表现在集合体处于正态分布中的、一贯稳定的、个人和 个人之间的差异;后者是以集合体每个人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并且就每个人来测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6)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特征,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学成果进行的总评价,是对易经完成的教学加以价值判断,目的 是为做出各种决定或决策提供资料或依据。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3.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反馈功能、动机强化功能和考察鉴定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第一节体育教学模式概述导入:请学生回答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采取了那种教学形式?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

上述这种教学程序比较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习得,并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因此这种模式从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段时期一直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惯例性的教学程序,以至于有人称这种教学程序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或“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传习式”与“师徒式”有什么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非常活跃,最终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

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成为最热的研究课题,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结合面前的体育教学问题,不断寻求新的体育教程和体育教法,对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构思、实验和理论总结,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报告层出不穷。

(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当前,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教的问题)业已明确,概括地说就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是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用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教多少)的问题、方法(怎么教)的问题等等则是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中的问题,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略的问题,因此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2.有利于简化教学问题模式的研究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部分进行研究。

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简化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突出出来,便于我们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观察、总结和模仿。

教师:请举例说明简化教学?3.有利于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涉及的教学因素非常广泛,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

从体育教学理论上来看,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从动态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从体育教学实际上看,体育教学模式既是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体育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是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可操作的行为,便于人们理解和应用。

4.有利于活跃第一线体育教师的研究第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日常工作就是对体育教学的设计,而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依据所学的理论来设计和改造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模式的研究,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体育教师最需要的、最能与日常工作结合的、也是最具可行性的研究。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结构美国教育者乔尹斯(B.jyce)和韦尔(W.weil)在《教学模式化》(M.del.fTeaching)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些研究者开始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

本教材综合教学论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和中国体育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并对上百种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得出:(1)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提出来的;(2)体育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3)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教学过程的结构的不同设计;(4)教学模式的空间定位主要是教学单元,其次是教学课。

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教学模式作如下的定义: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

这三者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而教学指导思想则是内含在“骨骼”与“肌肉”中,并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

教学指导思想(神经)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骨骼)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体系(肌肉)则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育。

举例来说,要建立一个“发现式教学模式”时,提倡启发学生发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思想就是这个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这个教学模式的性质、研究方法和效果评价,起着指导的作用;然后要根据这个思想建立一个具有“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结构,即“设定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学习——集体讨论——提出答案”的教学过程,该过程是单元的过程,由相应的课来组成;其后,还需要用一些相应的教法来填充和丰满这个教学过程,如设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提供思考线索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验证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等。

教师:请举例说明动作技术教学中的“设定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学习——集体讨论——提出答案”?当上述三个基本方面的要素都具备了,这个教学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体育教学思想的“神经”、教学过程基本结构的“骨骼”和教学方法的“肌肉”时,体育教学模式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第二节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本教材根据对各种先行研究的归纳,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6个基本属性:即理论性、稳定性、直观性、整体优化性、对应性和评价性。

(一)理论性所谓理论性是指任何一个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必定反映了某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一种体现了某个教学过程理论的教学程序。

只有以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比较完善和清晰。

因此,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及理论的依存关系,形成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属性。

(二)稳定性一个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新型的体育教学过程结构的确立,既然是结构,就必然有相当的稳定性。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无论在什么时候运用这种模式教学,其基本的程序和主要的环节都不应有大的变化(当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变化做些细微的调整是可能的)。

如果某个教学模式在不同人和不同时间运用时都要产生大的变化,那就说明该教学模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还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教学程序模型。

(三)直观性直观性也可称为可操作性,任何一个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意味着它和以往的任何体育教学模式是不同的,都具有某种显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教学效果。

如不具备这一点也就说明它是雷同于或相似于其他旧有教学模式的。

所谓新的特点和独特的教学效果一般都体现在整个教程安排的特殊结构或某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上,因此应该是很显明的。

这就使人们可以根据其特定的教学环节和独特的教程安排来判断是不是属于此种教学模式(直观性),这个特性还可以使人们通过设置其独特的教程或特定的教学环节来重现该教学模式(可操作性或可重复性)。

教师:你能举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吗?(四)整体优化性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教学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指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

因此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必然产生一个教学程序的整体优化,并由此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而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五)对应性任何一个体育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和绝对的,都是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特点的教学过程,因此它一般有一个大概的适应范围,如适应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场地设施条件等。

由于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其对应的范围也会有大有小。

(六)可评价性所谓可评价性是指任何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确定,必有着与其整个过程相应的评价方法体系。

评价既体现其教学思想的依据,也反映其教学过程结构的评价,也有对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客观评价。

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性评价,既体现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观,也体现体育教学组织过程的可行性。

因此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应可以对实施这个教学模式的教师给予明确的教学评价,这不仅仅是对该教师对教学模式理解程度的评价,也是对教师参与、认识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使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更符合其自身的规律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与其它体育教学因素的联系与区别(一)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却不能等同。

一般说来,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会有一个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体育教学思想有几个教学模式,或一个教学模式受几种教学思想所指导的现象。

无论怎样,教学指导思想必然反映在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之中。

如主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思想必然存在于“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必然有“设定问题”、“学生提出假设”、“边验证边学习”、“讨论”、“提出答案”等独有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充分地体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教师:是否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能反映相应的教学思想?(二)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任何一种特定教学模式都会有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功能。

但是,提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却丝毫不意味着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

特定的教学模式以其特殊的功能,与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但是特定的目标并不能固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定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多种模式来完成。

因此,有的学者用特定的目标来代表教学模式的说法应该说是不准确的,如“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三)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方略和教学设计,从这一点来讲,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但相对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来说,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层次(参阅教学方法一章的有关论述,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层面的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方法的结合体。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体育教学方法本身并不等于体育教学模式,某个教学方法的改变更不能成为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甚至几种新方法的结合也不能称为教学模式。

比如,一个体育教师只是运用了新的“提问”方法,就不能说就是发现式教学模式。

教师:你能举例说明模式与方法的关系吗?(四)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的联系与区别从广义上讲,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但体育教学模式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的体育教学组织还有很大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