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导学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掌握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放大镜、纸屏、蜡烛、火柴、实验记录单、制作照相机材料等。
2.学生准备: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又叫放大镜(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
学习新课:一、放大镜的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
二、演示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三、学生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四、学生猜想:(一)“放大镜成像可能与蜡烛、放大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二)“放大镜成像可能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等。
五、学生实验验证。
(一)实验、整理实验记录。
(二)实验、修正假设。
(三)汇报、质疑。
(四)得出结论。
小结一、放大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制作照相机。
板书设计小学资源网放大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推理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
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
(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
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精密仪器修理工;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仪器镜头;查看地图比例;用于考古研究;取火……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制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显微镜下的细胞、昆虫等,引起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光的折射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解释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放大镜的制作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验,如观察微小物体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放大镜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放大镜》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放大镜》,学生将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1.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的物体,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清楚,有哪些物体看不清楚?2. 为什么应用放大镜可以让物体看得更清楚?二、新知讲解1. 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通过凸面的透镜将光线聚焦到焦点上,使得物体看起来更大更清晰。
2. 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放大镜利用透镜的折射原理,使得透镜两侧的光线经过折射后聚焦在一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3. 放大镜的种类有哪些?主要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凹透镜则可以缩小物体。
4. 放大镜的应用有哪些?放大镜广泛应用于显微镜、望遥镜、眼镜等光学仪器中,也可以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或者遥处的景物。
三、拓展练习1. 请同砚们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体,看看物体通过放大镜后有什么变化?2.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放大效果有何不同?3. 请同砚们思考,放大镜在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四、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放大镜的种类和特点。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更多的事物。
五、教室小结本节课我们进修了《放大镜》,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利用放大镜,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
下节课我们将进修更多关于光学的知识,敬请等候!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练习题目。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3. 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掌握放大镜的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祝大家进修进步!。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自主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片、小纸片等。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操作,巩固放大镜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放大镜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对放大镜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放大镜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其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二、教学内容1. 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1.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是利用透镜成像原理造成放大效果的光学仪器,可将物体观察得更加清晰。
2.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放大原理:透镜成像原理。
3.放大镜的种类放大镜有单凸透镜放大镜、单凹透镜放大镜和复合透镜放大镜三种种类。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主要使用方法均为透镜成像原理。
操作步骤如下:1.将被观察物体放在离放大镜稍近的距离(聚焦区),调节距离使物体成像最清晰;2.调节距离和距离比例,使成像放射出来;3.调节焦距等,使成像质量更好。
放大镜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放大镜需放在距离物体适当的位置;2.观察时要保证合适的光线;3.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放大倍数。
3. 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分为四个步骤:1.选定被观察的物体;2.调节放大镜到合适的位置;3.观察物体,记录观察到的信息;4.测量物体尺寸、长宽高体积等数据,记录测量信息。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然后让学生自行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1.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3.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学生自主探究1.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演示,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不同的物体;2.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3.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五、教学评估1.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并记录观察和测量数据;2.学生将观察和测量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3.课堂小测验: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识别是用哪种放大镜拍摄的,并说明为什么。
六、教学扩展将放大镜的应用拓展至生活,如如何用放大镜观察飞虫、水滴等。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标题:探索微观世界——小学科学6年级1-1放大镜教案导言:放大镜是一种科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事物。
通过放大镜,我们能够看到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微观世界的奥妙。
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2.小实验器材:纸片、小图画、字卡等;3.实验记录表;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常看到的东西有没有看不清楚的部分?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镜?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绘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
解释:放大镜是由一个透镜和一个支架组成。
当我们透视一个物体时,光线首先通过透镜,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通过这个集中的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放大的细节。
3.使用方法演示(15分钟):老师向学生演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掌握放大镜的镜筒,用另一只手托住支架。
然后,将放大镜边缘与眼睛相对,调整位置直到领域清晰可见。
最后,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的物体,调整距离和角度,使物体放大并清晰可见。
4.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支放大镜和小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例如,观察纸片上的细小图案、观察放大字卡上的字形等。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并将重要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组学生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细节和发现。
通过展示和分享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增加他们对放大镜的理解和应用。
6.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微观世界。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教育,学生将能:•了解什么是平凸透镜;•知道平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掌握用平凸透镜放大物体的方法;•理解放大镜的应用。
教学重点•平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如何用平凸透镜放大物体。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平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播放图片,让学生看一幅小图片,问学生这个图片看得清楚吗?为什么看不清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常看的物品,如书本的字,珠宝的花纹等,由于其过小,距离眼睛过远而看不清楚,进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教师将一台大型放大镜带进教室,带领学生通过把放大镜靠近书本,观察放大后的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应用,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3. 分享学生分小组,拿出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品,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放大过的物品和放大的效果。
4. 讲解教师介绍对于放大镜的再次放大,会造成像模糊,且小范围放大的物体只有在距离放大镜十分接近的时候才能看清楚,并提出需要更好的放大物体的方法——使用放大镜的结构。
教师在白板上画一个平凸透镜的结构,并讲解平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讲解时需让学生注意不同位置的物体成像情况,包括放大镜成像公式及符号解释。
5. 实验教师分发放大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分别使用小的、中的、大的平凸透镜来放大物体,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不同平凸透镜在放大物体时产生的不同效果。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学生一同回答疑问,并再次强调平凸透镜的应用。
课后练习1.平凸透镜是由何物制成的?2.什么是放大镜?总结本次教学通过放大镜作为引子,让学生了解了平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的应用。
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平凸透镜放大物体的方法,并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放大镜效果》导学案
《放大镜效果》导学案一、导入引言放大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物品。
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放大小的物体,以便更清晰地观察。
但你是否知道,在心理学中也存在一种“放大镜效果”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和探讨这个有趣的心理现象。
二、认识“放大镜效果”1. 什么是“放大镜效果”?“放大镜效果”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况进行放大和夸大的倾向,而忽视或淡化其他更为重要或更为普遍的事物或情况。
简而言之,就是将不重要的事物过分放大,而对重要的事物忽视不顾。
2. 为什么会出现“放大镜效果”?“放大镜效果”往往是由人类的主观感知和认知导致的。
我们的思维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经验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我们对于某些事物或情况出现失真的放大与夸张。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事情大惊小怪小明因为丢了一个铅笔而大发雷霆,甚至还责备同桌。
虽然丢失一个铅笔确实是件不好的事情,但小明过于夸张和放大了这个小事情,导致自己和他人都感到不愉快。
2. 案例二:工作中的“放大镜效果”王先生在工作中因为老板的一句批评而情绪失控,整天抱怨工作不顺、老板不公平,从而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气氛。
其实,老板的一句批评并不是那么严重,王先生的情绪失控是因为他夸大了老板的批评的影响,忽视了自己的工作表现。
四、如何避免“放大镜效果”1. 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在面对事物或情况时,应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并避免狭隘主观的看法。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过度放大。
2. 保持冷静和理性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或意见时,应该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被情绪左右。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度夸大事物。
3. 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处理问题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以避免将事情一味放大。
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
五、小结“放大镜效果”是一个常见且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避免。
通过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估,我们可以避免“放大镜效果”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陷入“放大镜效果”的误区。
《放大镜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放大镜》导学案第一课时作者:XXX一、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放大镜》这个话题:有一天,小明在家里发现了一把放大镜,他拿着放大镜看了一下书上的字,发现字变得很大很清晰。
小明突然领悟到,原来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需要用一种“放大镜”来审视,让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放大镜》这一话题吧。
二、课文导读1. 读第一自然段,理解作者用放大镜来比喻人们看待某些问题的方式。
2. 分组讨论第二段,探讨作者描述的“放大镜”对于人们看待问题、事物的影响。
3.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通过描述一颗种子的变化来表达对放大镜的看法,并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三、课文解析1. 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对种子的描写,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意义。
2. 分组讨论第五自然段,探讨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种子”,并探讨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
3. 阅读第六自然段,理解作者说的“细心的人们总会发现,那里正是一个神奇的点”,并展开思考。
四、拓展阅读1. 推荐同学们阅读《放大镜》之外的其他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不同主题的作品。
2. 探索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写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3. 小组讨论: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放大镜”来审视呢?为什么?五、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整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放大镜”比喻的具体例子,并思考其隐含的深层意义。
2.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对《放大镜》这个话题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的内容,注意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2. 阅读《放大镜》全文,结合导学案的内容,总结文章立意及作者意图。
3. 拓展阅读相关材料,多角度思考“放大镜”的意义,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上就是本次《放大镜》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细致的阅读与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祝大家学习进步!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放大镜》是一部由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的法国文学杰作之一。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案3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学习情况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爱动脑,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性学。
,通过分组实验,发挥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插在水里的筷子弯折了;滴在字上的水珠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老师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
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
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
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
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
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
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
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
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
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
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年级】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导学案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总课时
学习方法
小组
合作探究
课题
1、放大镜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学习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具学具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A、10倍 B、2倍 C、3倍
五、课后拓展
草蛉进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板
书
设
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出示学习目标
初学
1.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独学教科书第2至4页的内容。
2.学生展示初学收获。
课
二导
教师讲解: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3.对于熟悉的放大镜,(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5.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三导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展学
1.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导学案
赵啟方
学习内容
放大镜
时间
2016年4月20日
导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16个
导学
步骤
导学环节
导学流程和内容
备 注
课
前
:
定
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课
后
:
反
思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课前展示
请一个学习小组展示预习收获。
课
中
:
三
导
三
学
一导
1.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群学
1.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2.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3.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4.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