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含答案解析).docx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解析版)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解析版)计划用时:15分钟题量:11题满分:22分一、选择题。

(本题22分,每小题2分,共有11小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平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A 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

B错:“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

D错:《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项正确。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2.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3.《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4.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梁后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7.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考点三古代科技成就考点四文学艺术的繁荣【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考点回顾]1.孔子:“仁”“礼”;“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4.老子:“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韩非子: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6.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考点深化]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 相似性①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②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2)差异性2(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科技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科技

知识点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科技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5、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7、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 二)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主张 核心思想为“仁”;提出“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政治主张 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2 7
������������������������������������������������������������������������������������������������������������������������������������������������������������������������������������������������������������������������������������������������������������������������������������������������������������������������������
������������������������������������������������������������������������������������������������������������������������������������������������������������������������������������������������������������������������������������������������������������������������������������������������������������������������������������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新课标大纲解读)2014高考历史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考点解读 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考点解读 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考向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用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理解百家争鸣(1)唯物史观角度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①文明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方面:应注意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与当今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思想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用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试卷: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及答案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试卷: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及答案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及答案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一、选择题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3、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答案 B解析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百家思想中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往往被统治者推崇,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有的君主会推崇百家思想,例如秦始皇就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

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答案 B解析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Word版含解析

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之一,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熟(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4.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1.(2017·全国卷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阿凡题1086009()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专题0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2022年高考真题专题整理(原卷版)

专题0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2022年高考真题专题整理(原卷版)

专题0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2022·全国甲)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

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2.(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3.(2022·浙江卷)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4.(2022·浙江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

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

他是()A.墨子B.韩非C.屈原D.杜甫5.(2022·浙江卷)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6.(2022·浙江卷)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

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

这种指向仪器是A.司南B.指南鱼C.指南龟D.支撑式指北罗盘7.(2022·浙江卷)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考点精解)(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考点精解)(解析版)

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新课标)新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

(新课标)新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维护了君主统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8重庆期末)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6.(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7.(2018 广东清远期末)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师版含解析)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2020年】1.(2020·新课标I)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

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3.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三、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出现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4.影响: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单元巩固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即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三位思想家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都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深圳调研)“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中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

”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个人修养无关,“以法为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A、C两项错误;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用毛笔书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4.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A【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 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C.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D.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词章【答案】B【解析】材料虽提到圣贤,但并未说让人成为圣贤,故A项错误;根据“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获取声名利禄,但并未要人们放弃声名利禄,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为词章”是朱熹所否定的,故D项错误。

7.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学习经书等儒家经典的目的就在于“致良知”,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故B项错误;“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实践”问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8.明清之际有思想家认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则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

”这一思想( )A.公开挑战了君主的权威B.体现出对圣人的尊崇C.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D.全面否定了宋明理学【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予以质疑和否定,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反映,符合明清时期李贽的思想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材料不符;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对理学观点的全面否定,D项错误。

9.蔡元培曾说:“黄梨洲(黄宗羲)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D.认为“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与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有相似之处,故A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卢梭的主张但不是黄宗羲的主张,故B项错误;“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但皆不是与卢梭思想的相似之处,均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10.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