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在本次论文研究当中首先深入分析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之后基于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角度摸索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运用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用于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进而切实保障教育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探究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优良的教育体系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因此为了全方位促进教育工作实现创新改革、优化教育事业的质量与效率,便有必要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导向之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社会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从而基于信息技术开发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阶段的优秀人才需求,以丰富的人才储备全面支撑起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面临的困境探究为了切实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切实推动我国社会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展开,便有必要着重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效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此保障教育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促进各个教育环节与流程的顺利展开。

然而针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融入情况来说,其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以及运用方面存在误区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育教学阶段,教师群体是其中重中之重,教师群体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能否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并且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取决于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然而针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运用情况来说,教师群体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存在偏差则是其中显著的问题类型,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教师群体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期间主要便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教学流程,而各个教学环节同样也是围绕着教学课件而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既保障了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同样也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井然有序的展开。

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

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

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摘要: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

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

面向跨学科素养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作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

按照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整体设计,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头等大事。

课程整合概念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课程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儿童经验-社会功能”三重整合的理论取向,然而,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大行其道,课程整合也同样面临一个全新的对象——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二者的整合趋势势不可挡,然而这一路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价值排斥-结构壁垒-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亟待解决,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理论取向:课程整合中“跨学科-儿童经验-社会功能”的三重路向跨学科素养发展的课程整合一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我们怎样才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领域内实现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取向复杂多变,特别是课程整合理论的复杂多变,形成了具有不同理论基础的类型或者模式,诸如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社会中心的整合理论等等[1]。

1.跨学科取向:科目中心整合论科目中心整合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科目中心整合课程”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精 神 作为 时 代精 神 .具 体表 现在 中小学 救 青上 . 就
魁 要 求 我 们培 养 具 有 科学 的 人生 观 、 世 界 舰 与 科 学
拯 台 的方 法 层丽 . m十 技 术 条件 、政 策 条件 .札 会观
念 制 度 的 制 约 , 课 题 组 学 校 盟 然 进 行 r许 多 尝 试 , 也
取 得 了若 干 成功 的 经验 , 似 从总 体估 讣 , 尚未 脱 离初
步 结 合 的 阶 段 , 而 且对 最 终 螭 台 的 理 想 时 景 也 不 能 给 出 比较 一 的 明 确 管 案 尽 管 实 验 学 校 都 在 努 力 致
尝 试 用 备 种 办 法 改 将 学 生 发展 环 境 , 扩 人 学 生 的 选 择 机 会 . 努 力尝 试各 种 促 成 学 生学 习 戏 生 活 力 式 转 变 的 教 育 教 学 模 j , 但 从 总 体 而 吉 . 考 试 领 导 教 育 的 = 1 : 现 状 井 未 根 本 改 变 , 所 以 信 息 络 技 术 骷 束 的 开 放 与 选 择 可 能 也 就 赦 难 充 分 利 用 当然 , 具 体 到 一 所 学
该 充分 发挥 网 络 信息 技 术 的技 术 能 力 为 此 . 健 成 师 生 在 教 育删 念 和 认 识方 法 L的 转 | 竖.
努力 适 应
提 升 师 生 信 息 网络 技 术 能 力 技 术 水 . ㈣ 时 还 应
『 络 技 术 发 展 带 米 的 挑 战 由 于 虚 拟 l= 的 复 杂 矧 l界 j 与 儿童 青少 年 的 不成 熟 、 易受 伤 佛 的 特点 . 救 师 义必 须 在 引 导 学 生 进 人 网 络 世 界 刚’ 营 力 墒 ^ , 拌学 生 主 『 率 的 甄 别 与 选 择 能 力 , 培 养 学 生 主 体 具 有 正 确 科 学 的 人 生观 、世 界观 与价 值 观 , 他 们 能 够 在 选 择 中 学 习 论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篇1: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检测方法呢?一、课程整合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

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整 合型信息化课程结构、 课程 内容 、 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 促 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
4 虚拟 环境 教学

虚 拟现实 ( V i r t u a l R e a l i t y , 简称V R : 又译作灵境、 幻真)
1情境教学
是近 年来 出现 的高新技 术。 它是一项综 合集 成技术 , 涉及计算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激发 机 图形学、 人机交互技术、 传感技术、 人 工智能等领域 , 它用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 。 这样可 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 堂, 产生 算 机生成逼真 的三维视 、 听、 嗅觉等感觉 , 使人作为参与者 通
关键 词 : 信息技 术 ; 整合 ; 研 究性 ; 虚拟环 境 ; 递进 关 系
信息化是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 的潮 流 , 以网络 技 术和 多媒 美好, 达到知识融会贯通 的目的。 体 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课程 改革 的重要抓手。 我国在 3 研 究 性教学

开展研 究陆课程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程 的整 合。 在新课 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 的目标与 内 这样安排符合 素质教育的要求 ,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容。 这种整合 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它的发展过程 与整合 和实践能力 。 针对研究性课程 的开设 , 教师应该也做 出一些 应 的广度与深度。 只有 充分 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有 效方 对策 略: 利用 网络建立 起师生之间的互动关 系, 例如教师将物 式, 才能加深对现代课 程改革的理解, 才能出色 完成新时期教 理 《 电能》这一节作为研究对 象, 制作成一个学习专题, 同时利 师 的光荣使命。 用 图片、 模 型、 动画等形式演示 电能和其他形式 能量 之间的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 融入到课程的整体 换, 同时让学生了解 日常生活 中消耗 电能的电器, 然后提 出问题 中去, 改变课程 内容和结构 , 变革整 个课程体系。因为在信息技 并让学生分析, 讨论 、 探究 , 从而得到 问题答案 , 加深 对知 识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整合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 识。
实施方法
采用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模拟对话软件和英语影视资料等形式,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英语水平测试、课堂表现和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估,结 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明显提升。
案例三:某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整合实践
整合目标
0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自主学
习和协作学习。
实施方法
02
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互动平台和数学游戏等形式,将信息技
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03
通过学生成绩、课堂参与度和家长反馈等多方面评估,结果显
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有显著提高。
案例二:某高中的英语课程整合实践
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客观 地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 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学辅助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 化教学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认为教育 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01
02
03
探究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协作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 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提高 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 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已在黑板、教科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融入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录像等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培养审美情趣电脑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中,可以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语文课文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可以用电脑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滚滚地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图景。

这种落日、霞光、高山、大河,一远一近,有动有静,壮丽多娇的画面,既有利于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有利于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涵的哲理。

同时,使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

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视角下要求教师保证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性,要综合强化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不同能力。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践行先进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融合。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内进行不同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总体学习成果,通过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性的增强和学习素养的优化塑造,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腾飞”。

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前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教师要注重教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内的乏味性。

基于学生的需求、以及课堂教学不同要求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环节,能够综合增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动力,也会有效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总体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优化方法,弥补学生在传统学习中的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

但是,教师仍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现状,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一)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中学校日常不同学科课时的安排中,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仅重视学生在文化课知识学习中能够加深体会,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成效的提升[1]。

因此,在课时安排中信息技术教学时间较少,教师在课堂内为完成教学任务,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效较低,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安排不足,难以显示学生的主体位置,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领悟能力较差,学习成效较差[2]。

(二)教学能力呈现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能力上的一定差异性。

课堂教学过程仅依据教师需求、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完成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能力差异、性格差异,难以显示学生的主体位置[3]。

理论知识所占时间较长、枯燥乏味的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互动和探索,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下降,学生和教师的信心逐步降低,不利于信息技术课堂综合教学成果的提升和显现。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范文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中国教育改革已步入全新阶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着重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其目标在于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习得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尤其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一)理论基础融合,作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则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要素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其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实现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即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革中,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革新。

教学内容从传统的教科书文本、静止图像以及教师口头讲授,转变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集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选择。

这一变革的必要条件是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其优势在于,通过数字化平台和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发现、创造和展示。

2. 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虽然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直接取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但得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学习、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推进这一变革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避免将“人灌”转变为“机灌”。

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促进了学习者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 信息技术引发了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01-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教学类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在“大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在“小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及其意义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


Ǚ 音

公式
阿基米德定律
F浮=mg
化学符号:
方程式
8 233
原子结构图
抛物线 滑轮
生物符号:
染色体
细胞
地理符号:
地区边界
中国地图
49
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元素)
多媒体元素
文本 表达抽象概念,刻画事物细节和人的心理
蛙泳:是一种模 仿青蛙游泳动
计算机绘制的:物体轮廓(平面或立体图形)表达
作的一种游泳
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 出: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 科教学的整合。
11
背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 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IT与课程整合
同伴
教师
学员
社区人员
教、学、交流、 评价技术工具
全球 共享 课程
网络课程
多媒体 网络课件
父母和专家
引起教学结构的变革
学生
知识/技能 教师 课本 媒体
传授/答疑
发问 学生
学生
传统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
我国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
电子课本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专题资源库
整合工具:利用认知探究与评价工具学习
信息加工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培养信息组织、
意义建构能力。
如:Word
知识建构工具:“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

研究生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试题

研究生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试题

研究生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试题第一篇:研究生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部分。

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C、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

A、上位关系B、下位关系C、组合关系D、并列关系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A、杜威 B、布鲁纳 C、斯金纳 D、伯尼.道奇 4.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

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了解、理解和应用C、生理、心理和情感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D)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B、教学行为C、教学科研D、教学设计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两种方式。

A、由点及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 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B、第三次教育革命DC、第四次教育革命D、第五次教育革命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不属于创新型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人公姿态:培养学生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事业 心和责任感,处处以“主人”姿态出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
整理ppt
10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尽管我们清楚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 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目 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素质教育的推 进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中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 改造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ERNET)系统
▪ 建设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
▪ 大力建设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库
▪ 校校通工程
▪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为人类的学习营造一个新型的学习 文化的氛围,将要引起人类学习的革命,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一些 新的特点:
整理ppt
4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关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两个重要文献
▪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 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 实施“现代运程教育工程”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3、推进素质教育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 ● 三个字:“三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 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一句话: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造型人才: ● 三个条件:⊙受过充分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 ⊙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 三个特征:⊙全面+个性 ⊙人脑+电脑 ⊙智商+-情商
“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 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 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陈至立
创造品格:进取精神、开拓能力;引导学生想人之所想、做 人之所未做,善疑、求异、好问、勤做。
必胜信念:充足的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坚强的意志、坚定的 决心、坚韧的作风,有一分希望,尽百倍努力,不达目的誓 不罢休;要有宁折不弯的骨气,叱咤风云的豪气,“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的正气;“我不怕!”,“我能行!”“我 会取得成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理 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
整理ppt
1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1、市场经济与教育的生存环境
经济领域的变化 ● 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与产业结构 ● 经济体制
时代特点的变化
● 高速发展 ● 激烈竞争 ●多元、多变、多彩、多险
教育环境的变化
● 市场环境 ● 竞争环境 ●人才需求环境
整理ppt
7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怎样推进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优化 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独立性格:“做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是向两旁偏 倒的小草”,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辟道路,学会生存。
超群心理:要超出一般,要胜过别人,这是勇于参与竞争的 心理基础。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1999年6月)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正在 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央决定,在高中阶段的学 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整及理p计pt 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5”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 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营造竞争条件,有效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整理ppt
2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2、信息时代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支持当前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信息是信息技术;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社会发展——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存— —第三次浪潮、人类教育—— ?
▪ 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由资本
知识和信息
● 通讯技术高度发达
● 资源共享
● 人才是竞争的焦点
● 决策的重要性——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 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整理ppt
3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国外动态: 美国 日本与法国等
国内动态: 高度重视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 “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 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四个现代化,哪一 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江泽民)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现代教 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至高点”(陈至立)
开放意识:在心理上、思想上、行为上少拘谨而活跃、少限 制而多引导、少清规戒律而多“五花八门”;引导学生闯出 自我封闭的小天地,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活跃思维,以积 极的态度探索生活的奥秘。
社交能力:善抓机遇、广交朋友、能言善辩;言行得体、应 酬自如、能进能退、左右逢源。
整理ppt
9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冒险精神:不怕失败、不惧危险、敢为不伤大雅的“过火” 和“偏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名利观念:要提倡革命的功利主义,不必谈“名”色边、言 “利”心跳;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正视和重视名利; 争当名家、名流、名人。
整理ppt
8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表现欲望:展示自己的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不要凡事都 退避三舍当旁观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在生活的 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有价值、有质量、有声有色、有轰动效应 的人生话剧。
▪ 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
▪ 是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
▪ 是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共进的学习
▪ 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调控学习进程的学习
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合贯通,是潜力无穷的强大
的认知工具,学习和实践信息整技理p术pt ,学习的革命才能实现。
6
一、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 着新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