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静工程力学第七章梁
工程力学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
——平面力系平衡方程
工程力学
• 应用举例
解:取汽车及起重机为研究
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FA
FB
列平衡方程如下:
F 0 M B F 0
FA FB P P1 P2 P3 0 P1 2 P(2.5 3 ) P2 2.5 FA (1.8 2 ) 0
FA
1 3.8
2P1
3.根据受力类型列写平衡方程。平面一般力系只有三 个独立平衡方程。为计算简捷,应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和 矩心,以使方程中未知量最少。
4.求解。校核和讨论计算结果。
11
工程力学
——平面力系平衡方程 • 应用举例
• 例1:一种车载式起重机,车重P1= 26 kN,起重机伸 臂重P2 = 4.5 kN,起重机的旋转与固定部分共重P3 = 31 kN。尺寸如图所示。设伸臂在起重机对称面内,且放在 图示位置,试求车子不致翻倒的最大起吊重量Pmax。
Fx 0 Fy 0
M C 0
FAx FCx 0
FAy FCy P 0
FAx
a
FAy
a
27
——刚体系统的平衡
求解方法二
FCy′ FCx′
工程力学
(1)选取研究对象:右刚架,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FBx
列平衡方程:
Fx 0 Fy 0
M C 0
FBx FCx Q 0
19
工程力学
——刚体系统的平衡
注意! 对于系统整体画受力图,图上展示的仅是外力;当取
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时,此时,该部分与系统 其他部分之间的作用力(本来是内力)也变成了作用在 该部分上的外力。因此,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而言,外力、 内力是相对的。
20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第7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唐学彬)
T
可见,在经过平衡位置时,重心的全加速度等于法向加速 度,方向指向摆的转角。ω和v表达式中的“+”号对应于由左向 右的摆动,“-”对应于由右向左的摆动。
例7-3 汽轮机叶轮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轮上M点距 轴心O为r=0.4 m,在某瞬时的全加速度a=40 m/s2,与转动半径 的夹角θ=300(见图7-7)。若t=0时,位置角φ0=0,求叶轮的转 动方程及t=2 s时M点的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解 将M点在某瞬时的全加速度a沿其轨迹的切向及法向 分解,则切向加速度及角加速度分别为
2v 2 2.4 m s 240 d5 d5 rad s v 5 4 或 4 d5 0.46m 23 2 2
如α与ω的符号相同时,则角速度的绝对值随时间而增加, 这时称为加速转动;反之,则角速度的绝对值随时间而减小,这 时称为减速转动。 由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刚体的定轴转动与点的曲线运动的 研究方法是完全相似的,刚体的位置角φ 、角速度ω及角加速度 α对应于点的弧坐标s、速度v及切向加速度at。所以,当刚体的 角加速度α恒为常量时,称为匀变速转动,则有
例7-2
图7-6所示为一可绕固定水平轴转动的摆,其转动方
2 t T
程为 0 cos
,式中T是摆的周期。设由摆的重心C至转轴O
的距离为l,求在初瞬时(t=0)及经过平衡位置时( φ =0)摆的重 心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由转动方程可以求出摆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为
在初瞬时(t=0)摆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为
这就表明: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角速度等于位置角对于时间的 一阶导数。 ω是一个代数量。其大小表示刚体转动的快慢程度。当ω为正 时,位置角φ的代数值随时间增大,从z轴的正向朝负向看,刚体作 逆时针转动;反之,则作顺时针转动。 角速度的单位是rad/s。在工程上还常用n转速来表示刚体转动 的快慢。转速是每分钟的转数,其单位是r/min(转/分)。角速度 与转速之间的关系是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范钦珊主编 .
eBook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习题详细解答(教师用书)(第7章)范钦珊唐静静2006-12-18第7章弯曲强度7-1 直径为d的圆截面梁,两端在对称面内承受力偶矩为M的力偶作用,如图所示。
若已知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ρ;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
根据d、ρ、E可以求得梁所承受的力偶矩M。
现在有4种答案,请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习题7-1图(A) M=Eπd 64ρ64ρ (B) M=Eπd4Eπd3(C) M=32ρ32ρ (D) M=Eπd34 正确答案是。
7-2 关于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条件,有以下4种答案,请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
(A) 细长梁、弹性范围内加载;(B) 弹性范围内加载、载荷加在对称面或主轴平面内;(C) 细长梁、弹性范围内加载、载荷加在对称面或主轴平面内;(D) 细长梁、载荷加在对称面或主轴平面内。
正确答案是 C _。
7-3 长度相同、承受同样的均布载荷q作用的梁,有图中所示的4种支承方式,如果从梁的强度考虑,请判断哪一种支承方式最合理。
l 5习题7-3图正确答案是7-4 悬臂梁受力及截面尺寸如图所示。
图中的尺寸单位为mm。
求:梁的1-1截面上A、 2B两点的正应力。
习题7-4图解:1. 计算梁的1-1截面上的弯矩:M=−⎜1×10N×1m+600N/m×1m×2. 确定梁的1-1截面上A、B两点的正应力:A点:⎛⎝31m⎞=−1300N⋅m 2⎟⎠⎛150×10−3m⎞−20×10−3m⎟1300N⋅m×⎜2My⎝⎠×106Pa=2.54MPa(拉应力)σA=z=3Iz100×10-3m×150×10-3m()12B点:⎛0.150m⎞1300N⋅m×⎜−0.04m⎟My⎝2⎠=1.62×106Pa=1.62MPa(压应力)σB=z=3Iz0.1m×0.15m127-5 简支梁如图所示。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范钦珊主编 第7章 弯曲强度
[ ]
[]
0.5 x 0.4125
M(kN.m)
7
习题 7-10 图
解:画弯矩图如图所示: 对于梁:
M max = 0.5q M 0.5q σ max = max ≤ [σ ] , ≤ [σ ] W W [σ ]W = 160 ×106 × 49 ×10−6 = 15.68 ×103 N/m=15.68kN/m q≤ 0.5 0.5
A
B
W
a + Δa
W + ΔW
B
A
a图
b图
整理后得
Δa =
ΔW (l − a ) (W + ΔW )
此即为相邻跳水者跳水时,可动点 B的调节距离 Δa 与他们体重间的关系。 7- 14 利用弯曲内力的知识,说明为何将标准双杠的尺寸设计成 a=l/4。
9
习题 7-14 图
解:双杠使用时,可视为外伸梁。 其使用时受力点应考虑两种引起最大弯矩的情况。如图a、b所示。
[ ]+
[σ ]- =120 MPa。试校核梁的强度是否安全。
6
30 x 10 M(kN.m) C 截面
+ = σ max - σ max
40
习题 7-9 图
30 ×103 N ⋅ m × 96.4 ×10−3 m = 28.35 × 106 Pa=28.35 MPa 1.02 ×108 ×10−12 m 4 30 ×103 N ⋅ m ×153.6 ×10−3 m = = 45.17 ×106 Pa=45.17 MPa 1.02 ×108 × 10−12 m 4 40 ×103 N ⋅ m ×153.6 ×10−3 m = 60.24 ×106 Pa=60.24 MPa> [σ ] 8 −12 4 1.02 ×10 × 10 m 40 ×103 N ⋅ m × 96.4 × 10−3 m = = 37.8 × 106 Pa=37.8 MPa 8 −12 4 1.02 × 10 × 10 m
工程力学第七版电子课件第七章圆轴扭转
§7-1 圆轴扭转的力学模型
在杆件的两端作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的力偶,致使 杆件的任意两个横截面都发生绕轴线的相对转动这样的变形形式称为扭转变形。
§7-1 圆轴扭转的力学模型
工程中把以扭转为主要变形的杆件称为轴, 其中圆形截面的轴称为圆轴,其受力可简化为 如图7-3所示。 工程中的传动轴 (见图7-4)往往只给出轴的转 速n 和轴传递的功率P ,需通过下面的公式确定 外力偶矩:
§7-2 扭矩和扭矩图
二、扭矩图
用横坐标表示轴的各截面位置,纵坐标 表示相应横截面上的扭矩大小。扭矩为正 时,曲线画在横坐标上方;扭矩为负时,曲线 画在横坐标下方,从而得到扭矩随截面位 置而变化的图线,称为扭矩图。
§7-2 扭矩和扭矩图
传动轴上主动轮与从动轮位置不同,轴的最大扭矩数值也不同。显然,从强度 观点看后者较为合理。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2.扭转应力切应力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截面上任意点的切应力计算公式: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边缘上各点的切应力最大,其值为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极惯性矩I ρ 与抗扭截面系数 W n 表示了截面的几何性质,其大小与截面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如已知汽车传动轴所传递的功率P=80kW,其转速 n =582r/min,直径d =55mm,材料的许用切应力 [τ ]=50 MPa,试分析并计算下列问题: 1.计算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 2.计算传动轴所受的扭矩。 3.计算传动轴的抗扭截面系数。 4.校核传动轴的强度。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二、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 1.圆轴扭转强度条件
工程力学第七章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
x
1、沿某一截面切开,得 到分离体;
2、对某一分离体列平衡 方程,求得内力。
22
工程力学
第七章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
1、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 2、画分离体受力图,内力用分量表示; 3、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平衡方程:
F
x
0 0
F
y
0
y
F
z
0
——通过试样得到的材料性能可用于构件的任何部位。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 学性能均相同。
14
工程力学
第七章
思考:金属材料在宏观、细观和微观是否连续、均匀与各向 同性?
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
优质钢材的显微组织
微观:分子原子内部结构的非连续,非均匀,各向异性。
细观:非连续(微缺陷、微孔洞等);非均匀(微夹杂、 晶界等);各向异性(晶粒方位);尺寸效应
杆(bar/rod)
材力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杆,以及由杆组成的简单杆系,
同时也研究一些形状与受力均比较简单的板与壳。
11
工程力学
第七章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杆件:
轴线
横截面
12
工程力学
第七章
讨论:仅研究杆件,有何意义? •骨架
•栋梁
•中流砥柱
烟台南山娱乐城 (伞形结构)
上海南浦大桥
•核心 •关键
p 正应力
A
pav
F A
F p lim A 0 A
K点处的应力
27
△A内平均应力
工程力学
第七章
F1
ΔFS
ΔA
《工程力学(第3版)》电子教案 第7章
• ( 1 )两条纵向线倾斜了相同的角度,原来轴表面上的小方格变成了 歪斜的平行四边形。
• ( 2 )轴的直径、两圆周线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均保持不变。
下一页 返回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
•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杆件产生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杆 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着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图 7 − 1 ( b ))。杆件的变形特点是:各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图 7 − 2 )。杆件的这种变形称为扭转变形。
下一页 返回
7.1 扭转的概念和外力偶矩的计算
• 工程中把以扭转变形为主要变形的杆件称为轴,工程中大多数轴在传 动中除有扭转变形外,还伴随有其他形式的变形。本章只研究等截面 圆轴的扭转问题。
• 根据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推断,圆轴扭转前的各个横截面在扭转 后仍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只是相对地转过了一个角度。这就是扭转时 的平面假设。
• 根据平面假设,可得两点结论: • ( 1 )圆轴横截面变形前为平面,变形后仍为平面,其大小和形状不
变,由此导出横截面上沿半径方向无切应力;又由于相邻截面的间距 不变,所以横截面上没有正应力。 • ( 2 )由于相邻截面相对地转过了一个角度,即横截面间发生了旋转 式的相对错动,纵向线倾斜了同一角度 γ ,出现了切应变,故横截面 上必然有垂直半径方向的切应力存在。
• 7.1.2 外力偶矩的计算
• 为了求出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内力,必须先计算出轴上的外力偶矩。 在工程计算中,作用在轴上的外力偶矩的大小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的, 通常是给出轴所传递的功率和轴的转速。
• 第 4 章已述功率、转速和力偶矩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M= 9550P/n( 7 − 1 )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第2版)教学课件第7章-材料力学基础
轴AB,弯扭组合
35
本章结束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36
构件内的一些力学量(例如各点的位移)可 用坐标的连续函数表示,也可采用无限小的数 学分析方法。
当空穴或裂纹不能
忽略时,采用断裂力
学方法专门研究。
裂纹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13
均匀性假设 均匀性: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在构件中的位置无关
钢的显微照片
灰口铸铁的 显微照片
微观非均匀,宏观均匀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10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杆, 以及由若干杆组成 的简单杆系结构。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11
§2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连续性假设 均匀性假设 各向同性假设 基本假设小结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12
连续性假设
连续性:在构件所占有的空间内处处充满物质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33
弯曲
在垂直于杆轴的外力或矢量垂直于杆轴的外 力偶作用下,杆件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
以轴线变弯为主要特征的变形形式,称为弯曲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34
基本变形 组合变形
组合变形形式
轴向拉压,扭转,弯曲 由两种或三种不同基本变形组成的 变形形式
螺旋桨轴,拉扭组合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14
各向同性假设
各向同性: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金属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晶粒-各向异性 材料-宏观各向同性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宏观各向异性材料
15
基本假设小结
结构力学李廉锟 第七章 答案
M = M1 X1 + M P
FL/2
F
EI
A MP
3FL/16 FL/4
B A L
11F/16
B M
A M图
7-3 试作图示超静定梁的 M 、 FS 图。
B
A FS 图
F A
B
5F/16
F A
EI
X1 B X1
EI
C L
B
EI
C
L/2
EI
L/2
基本体系
L/2
L/2
L
解: (1)该结构为一次超静定结构,刚结点 B 变成铰结点,得到基本体系。 (2)根据位移条件,得:
C
3 3 X1 =1
EI=常数
C
E
X2 =1 E X2 =1
C
18
D E
18
EI=常数
84
A 3
M 1 图(kN m)
B 3
A 6
M 2 图(kN m)
B 6
97.5
A
M图(kN m)
B
18
7-8 作刚架的 M 图。
F C A D
EI=常数 基本体系
G
4kN
3m
F C D
EI=常数
G
4kN E
3m
E
(4)求解出多余未知力。
⇒ X 1 = −0.146 F
(5)按照叠加法做出最后弯矩图如下。
FN = FN 1 X 1 + FN P
F C 0 A 0
-F
D F 0
2 2
C
2 2
=1 X1
D
2 2
a
0.104F
F 46 .1 -0
工程力学-第七章-扭转
取 ef 截面左边部分,研究该隔离体的 平衡方程。
∑ Fη = 0
σ α dA + (τ dA cos α )sin α + (τ ′dA sin α )cos α = 0
∑ Fξ = 0
τ α dA − (τ dA cos α )cos α + (τ ′dA sin α )sin α = 0
利用切应力互等定理
τ α , max = τ
不同材料的等直圆杆扭转时的破坏形式也不相同: (a)低碳钢拉压强度高,剪切强度低,因此扭转破坏是剪断; (b)铸铁拉伸强度低于剪切强度,因此扭转破坏是沿与杆轴线 成 45o 倾角的拉断。
算例: 例题3-2
实心圆截面轴I和空心圆截面轴II(图a,b)的材料、
扭转力偶矩Me 和尺度 l 均相同,最大切应力也相等。若空心圆 截面内、外直径之比 α = 0.8 ,试求空心圆截面的外径与实心圆 截面直径之比及两轴的重量比。 思路: 已知条件:两杆的最 大切应力相等
§7-1概论
1.扭转构件
汽车的转向操纵杆
机器的传动轴
2. 扭转构件的计算简图
受力特征:
外力偶矩的作用面与杆件的轴线相垂直 变形特征: 受力后杆件表面的纵向线变形成螺旋线,即杆件任意两 个横截面绕杆件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本章主要介绍等直圆杆的扭转,简单介绍非圆截面杆的 扭转。 在介绍等直圆杆的扭转之前,先研究较简单的薄壁圆筒 的扭转问题,由此来介绍有关切应力、切应变及其关系式。
短边中点的切应力是该边上切应力的最大值
τ = vτ max
(3)矩形截面杆单位长度扭转角的计算公式:
T ϕ= G It I t 称为截面的相当极惯性矩,其计算公式为:
It = α b
工程力学-9(1)弯曲内力
0 x l
FQ
O
M x Fx
0 x l
x -F
M
O
x
Fl
18
§9(1). 弯曲内力
内力与内力图
例2:悬臂梁长度为l,受均布载荷集度为q。 求:梁的内力及内力图。 y
工 程 力 学
l
解:取x截面左段梁为研究对象。
Fy 0 : FQ x qx 0
30
x
工 程 力 学
1 FQ x1 F 3
0 x1 l
x3
2 FQ x2 F 3
l x1 3l
FQ
F/3
§9(1). 弯曲内力
内力与内力图 A
l
F
x1 x2
l
l
M0 B FB
在集中力偶作用面: FQ(x)图连续。 M(x)图线发生突变;突变 值等于该力偶矩值。
取x1截面左段梁为研究对象。
Fy 0 :
FA FQ x1 0
1 FQ x1 F 3
0 x1 l
A FA
C1 FQ(x1) M(x1)
M C1 F 0 :
M x1
M x1 FA x1 0
F x1 3
0 x1 l
F 2
l ( x2 l ) 2
l M x FA x2 F ( x2 ) FA 2 Fl F l x2 ( x2 l ) 2 2 2
FB
FQ(x) M(x)
FA
22
§9(1). 弯曲内力
内力与内力图
x2 F
x1
3、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工程力学B(二)第13讲第七章静不定梁及刚度条件
数学模型建立
建立描述梁受力和变形的数学模 型,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满足 刚度条件的解。
刚度条件的应用
结构设计
在梁的结构设计中,根据刚 度条件对梁的截面尺寸、材 料选择等进行优化,以提高 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承载能力评估
利用刚度条件对静不定梁的 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梁 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过大 变形或失稳。
实际应用广泛
静不定梁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如桥梁、建筑结构等。
02
静不定梁的分析方法
力法
总结词
通过在静不定梁上施加已知力,利用平衡条件求解未知力。
详细描述
力法的基本思想是在静不定梁上选择一组独立的作用力,使它们在未知力作用点处满足平衡条件,从 而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求解未知力的个数与独立的作用力个数相等的静不定问 题。
05
总结与展望
静不定梁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静不定梁是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航空航天等 领域。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 定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
VS
静不定梁的优点
静不定梁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且具有较 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够保证结构的 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静不定梁的 设计和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因 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械工程
机械中的连杆、曲轴等部件也可能涉及静不定问 题。
静不定梁的受力分析
01
受力平衡
静不定梁在受力时,其各部分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需要满足平衡 条件。
变形协调
02
03
边界条件
由于静不定梁的各部分之间存在 相对位移,因此需要满足变形协 调条件。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_范钦珊(合订版)
C
BF
FB
FAx A
FAy
习题 1-3b 解 1 图
A FA
FB
α C
B
D
FD 习题 1-3d 解 1 图
D
F
C
F'c
B
FB
习题 1-3e 解 2 图
3
D
F
C
A
B
FA
FB
习题 1-3e 解 3 图
FO1 FOx O A
FOy
W
习题 1-3f 解 1 图
FA' FOx O A
FOy
W
习题 1-3f 解 2 图
可推出图(b)中 FAB = 10FDB = 100F = 80 kN。
FED αD
FDB FD′ B
FCB
α
B
F 习题 1-12 解 1 图
F AB 习题 1-12 解 2 图
1—13 杆 AB 及其两端滚子的整体重心在 G 点,滚子搁置在倾斜的光滑刚性平面上,如
图所示。对于给定的θ 角,试求平衡时的 β 角。
9
O
A
lθ
3
βG
2l
FRA
3
B G
θ
FRB
习题 1-13 图
习题 1-13 解图
解:AB 为三力汇交平衡,如图(a)所示ΔAOG 中:
AO = l sin β
∠AOG = 90° − θ ∠OAG = 90° − β
∠AGO = θ + β
l
由正弦定理: l sin β =
3
sin(θ + β ) sin(90° − θ )
= 114°35′
图(a):A 平衡: ∑ Fy = 0 , TA = 1⋅ sinϕ1
《工程力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供参考)
《工程力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2012年版本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建筑及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件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规律,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能解决简单的建筑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原理及具备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熟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公理、推论和定理。
2、掌握各种约束及约束反力的性质和特点,会画单个构件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力系的简化和平衡问题的计算,着重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
4、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的定律和定理。
掌握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的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和刚度计算,着重解决强度计算。
5、了解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和内容,理解强度理论的知识,能初步解决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6、掌握压杆稳定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有较强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的受力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各类型约束的特点,能正确地对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其受力图。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1、画单个构件或整体的受力图第二章汇交力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力的可传性原理以及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方法,掌握求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1、计算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第三章力偶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理解力偶的性质和特点,能求解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范钦珊唐静静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 114°35′
图(a):A 平衡: ∑ Fy = 0 , TA = 1⋅ sinϕ1
B 平衡: ∑ Fy = 0 , TB = 2 ⋅ sin ϕ 2
∵ TA = TB
10
(1)
(2) (3)
∴ sin ϕ1 = 2 sin ϕ 2 sin ϕ1 = 2 sin(114°35′ − ϕ1) ϕ1 = 84°44′
d =3
(2)
y
4 G
C
E
θ2
Dθ d −4.5 F O
FR
3
Ax
2
习题 2-2 解图
∴ F 点的坐标为(-3, 0) 合力方向如图所示,作用线过 B、F 点;
tan θ = 4 3
AG = 6 sinθ = 6 × 4 = 4.8 5
M A = FR × AG = FR × 4.8
FR
=
20 4.8
Fw
习题 1—9 图
FT1
F Fw
T2
FN
习题 1—9 解图
7
1 一 10 图示压路机的碾子可以在推力或拉力作用下滚过 100mm 高的台阶。假定力 F 都是沿着杆 AB 的方向,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0°,碾子重量为 250 N。试比较这两种情形 下,碾子越过台阶所需力 F 的大小。
习题 1-10 图
(1) 油缸的受力图; (2) 活塞铆枪的受力图; (3) 铆钳的受力图。
6
习题 1-8 图
p
q FQ
p q'
FQ'
(b)
(c)
习题 1-8 解图
1—9 安置塔器的竖起过程如图所示,下端搁在基础上,C 处系以钢绳,并用绞盘拉住; 上端在 B 处系以钢缆,通过定滑轮 D 连接到卷扬机 E 上。设塔器的重量为 FW,试画出塔器 的受力图。
pA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7A-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TSINGHUA UNIVERSITY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TSINGHUA UNIVERSITY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TSINGHUA UNIVERSITY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总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的概念
TSINGHUA UNIVERSITY
刚体平衡概念的扩展和延伸:总体平衡,则其任何 局部也必然是平衡的。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应用截面法可以确定杆件任意横截面上的 内力分量
用假想截面从所要求 的截面处将杆截为两部 分 考察其中任意一部分 的平衡
FQ
M
TSINGHUA UNIVERSITY
由平衡方程求得横截 面的内力分量
F =0, M =0,
y C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TSINGHUA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变化区间——控制面
TSINGHUA UNIVERSITY
外力规律发生变化截面——集中力、集中力偶 作用点、分布荷载的起点和终点处的横截面。
第7章A 弯曲强度(1)-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TSINGHUA UNIVERSITY
C l
FP
工程力学B(二)第13讲第七章静不定梁及刚度条件
分段处挠曲轴应满足连续、光滑条件。 即梁位移的连续条件。
dw ' q f ( x) dx
三、 计算梁位移的奇异函数法
当x li时, x li x li
2
M FAy x M e x l1
wB 0, 变形协调条件
第六节 简单静不定梁
F
A
FBy
解除多余约束
利用叠代法或积分法,可求得相当系统截面B的挠度为
5Fl3 wB 3EI 48EI
FByl 3
FBy FAy
5F 16
M A 0, Fy 0
11F 3Fl ,MA 16 16
MA A
F
B
q A 0, 变形协调条件
几个典型的例题
例题一、图示均质梁,放置在水平的刚性平台上,若伸出台外部分AB 的长度为a,试计算台内上拱部分BC的长度b。设弯曲刚度EI为常数, 梁单位长度的重量为q。
例子2
例3
例4
例5
而弯矩又与载荷成线性齐次关系,因此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的 解必等于各载荷单独作用时得挠曲轴微分方程的解的线性组合。
w wq wF wMe
第六节 简单静不定梁
凡是多余维持平衡所必需的约束,称为多余约束,与其相 对应的支反力或支反力偶矩,称为多余支反力。静不定梁 的静不定度等于多余约束或多余支反力的数目。
第六节 简单静不定梁
求解静不定梁的方法与步骤:
1 根据支反力与有效平衡方程的数目,判断梁的静不定度; 2 解除多余约束,并以相应多余支反力代替其作用,得原静 不定梁的相当系统; 3 计算相当系统在多余约束处的位移,并根据相应的变形协 调条件建立补充方程,求得多余支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空心圆截面(形心重合)
b
z y
d
z y
Iz
=
Iy
=
π 64
(D4
−
d4)
=
πD 4 64
(1 − α 4 )
α=d D
(4)型钢截面 可从型钢表中查得。
D d
z y
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设图形对于形心轴的惯性矩
分别为 I yC 和 I zC ,图形对于平行 于形心轴的两轴y、z的惯性矩分
别为 I y 和 Iz 。
= 55.9MPa
σ Bs =
M B ⋅ ys Iz
=
3×103 ×35×10−3 290.6 ×10−8
= 36.1MPa
σ bmax = σ Cx = 55.9MPa
(3)计算最大压应力
因 M C < M B , y s < y x ,故最大压应力必定发生在 B截面的下边缘处.
σ bc max
= σ Bs
高度上线性分布。
1= M ρ E Iz
结论 2. 直梁发生纯弯曲变形,变形后梁的轴线的曲率与 弯矩成正比。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结论与讨论
讨论 1.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与梁的弹性 模量 E 有关系否?
σ = E y = My ρ Iz
1= M ρ E Iz 没有关系。
d
Pa
h d h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结论与讨论
A
A
I Z = I zC + Aa 2 ——惯性矩的平行
I y = I yC + Ab 2
移轴公式
I
II
Iz = ?
I z = I z,I + I z,II
zCI
I z,I
=
80× 203 12
×10−12
+ (80× 20)
zCII
× (35 − 20)2 ×10−12 = 105.3 ×10−8 m4
例3:图示为一T形截面的外伸梁及其横截面尺寸。已知 Iz = 290.6×10−8m4 , 试求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
压应力。
解:(1)作梁的弯矩图
(2)计算最大拉应力
危险截面与危险点
危险截面的应力分布
最大拉应力可能发生在C截面的下边缘处和B截 面的上边缘处.
σ Cx =
MC ⋅ yx Iz
=
2.5×103 ×65×10−3 290.6 ×10−8
∫ 图形对于 z 轴的静矩
Sz =
ydA
A
∫ 图形对于 y 轴的静矩
Sy =
zdA
A
∫ 图形对 y 轴的惯性矩
I yy =
z 22dA
AA
∫ 图形对 z 轴的惯性矩
I zz =
y 22dA
AA
∫ 图形对 y z 轴的惯性积 I yyzz =
yzdA
AA
∫ 图形对 O 点的极惯性矩
I PP =
r 22dA
AA
O
z
dA y
z
y
A
二、惯性矩
1.计算公式
∫ I z = y 2dA A
2.几种常见形状截面的惯性矩
(1)矩形截面
h
2
∫ ∫ I z = y 2 d A = y 2 b d y
A
−h
2
= bh 3
12
h h
b
z y
(1)矩形截面
Iz
=
bh 3 12
(2)实心圆截面
Iz
=
Iy
=
Ip 2
=
πd 4 64
(2)各横向线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仍保持为直线。 (3)变形后的横向线仍与纵向弧线垂直。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概述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1. 变形几何关系 M
M
☆ 纯弯曲时的基本假设
(1)平面假定( Plane Assumption )
(a)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
(b) 仍垂直于变形后梁的轴线
x
(2)计算最大正应力 M
因全梁横截面的弯矩均为负值,故最大弯曲正应力必 定在弯矩绝对值最大的横截面上,且最大拉应力在该截面 的上边缘处,最大压应力在该截面的下边缘处。
σ bmax
=
M max ⋅ ybmax Iz
=
3×103 ×35×10−3 290.6×10−8
= 36.1MPa
σ bc max
σ max
=
M W
=
30 × 10 3 7 .9 × 10 − 4
= 38 .2 × 10 6 Pa = 38 .2 MPa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例题
[例2] 在相同载荷下,将实心轴改成σmax 相等的空心轴, 空心轴内外径比为0.6。求空心轴和实心轴的重量比。
D1 解:(1)确定空心轴尺寸
D
d1
由
σ max
下,采用空心轴节省材料。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例题
火车车轮轴
P a
CA
FFQS
C\ A P
\
CA
M
如何设计车轮轴的横截面?
中间段采用空心圆截面。
aP BD
P
⊕
B Dx
BD x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结论与讨论
四、结论与讨论
σ = My
M
Iz
z
O
x
σ max
=
M W
y
结论 1. 直梁发生纯弯曲变形,横截面上正应力沿横截面
P
P (如图中AC 段和BD 段 )
a
a
CA
BD
FFQS
P
C\ A
⊕
B Dx
P
P
Pa
\
CA M
BD x
三、弯曲构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内力 剪力FQ 弯矩M
切应力 τ 正应力 σ
τ • 弯曲切应力
——横截面上切向分布内力的集度
σ • 弯曲正应力
——横截面上法向分布内力的集度
mM
m FQ mτ
m FQ m σM
三、弯曲截面模量
W = Iz ymax
矩形截面 W = I z = bh 3 12 = bh 2
h2 h2
6
实心圆截面
W
= Iz d2
= π d 4 64 d2
= πd 3 32
d
y
空心圆截面 W = π D 3 (1 − α 4 )
32
α=d D
型钢
可查型钢表或用组合法求
b
z y
z D d
z y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例题
横截面上无切应力
(2)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
纵向纤维无挤压
横截面上只有轴向正应力
z x
y
中性轴(Neutral Axis)
中性层(Neutral Surface)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b1'b2' = (ρ + y)dθ
b1b2 = dx = O1O2 = O1'O2' = ρ dθ
ε = (ρ + y)dθ − ρ dθ = y
σdA = E
A
ρ
ydA = 0
A
∫ Sz = yd A = 0 ——横截面面积
A
对z轴的静矩
上式表明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第二式,得
∫ ∫ zσ dA = E yzdA = 0
A
ρ
A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σ
=
E
y ρ
∫ M z = y σ d A = M (3 ) A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第三式,得
2
I z,II
=
20 × 803 12
×10−12
+ (20×80)
×(65− 80)2 ×10−12 = 185.3 ×10−8 m4
2
I z = 105.3×10−8 + 185.3×10−8
= 290.6 ×10−8 m4
h Pa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σ max
=
Mymax Iz
=M W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弯曲正应力
σ
=
E
y ρ
3. 静力平衡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 M 横截面的空间平行力系。
这一力系向坐标原点O简化,
zM
O
dA x σdA
y
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 FN = σ d A = 0 A
∫ M y = z σ d A = 0 A
∫ M z = y σ d A = M A
=−
MB ⋅ Iz
ys
= −67.1MPa
=
−
3×103 ×65×10−3 290.6 ×10−8
§7-5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一、正应力强度条件
[例1]如图所示的悬臂梁,其横截面为直径等于200mm 的实心圆,试计算轴内横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30 kN·m D
L
⊕
M
30 kN·m
分析:纯弯曲
σ max
=
M W
解:(1)计算W
W = π D 3 = π × 200 3 × 10 −9 = 7 .9 × 10 −4 m 3
32
32
(2)计算σ max:
y = yC + a
∫ ∫ I z = y2dA = ( yC + a)2 dA
z = zC + b
A
A
∫ ∫ ∫ = yC 2dA + 2a yCdA + a2 dA = IzC + 2a⋅0+ a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