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50周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50周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当你跨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大门的时候,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幢高耸的大楼,树木苍翠、鸟语花香、绿荫环绕、相映生辉,这就是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可溯源至1907年宝隆博士创办上海德文医学堂时,即有由德国江哥斯博士讲授的公共卫生学课程,后于1913年开设卫生学馆,其后虽迭经历史变迁,卫生学馆仍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保存下来。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根据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卫生系本科生,至今已有五十年历史。

岁月苍桑,世事沉浮,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公共卫生学院几代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艰苦创业,以“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精神,把振兴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春风化雨,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卫生人才,为祖国的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的廿多年,同济公卫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至今,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体系完整、师资雄厚的全国知名公共卫生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等六个系和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三个国家级评价检测中心和

二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形成了具备多种专业、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和能开展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

1995年,学院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有9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在教师队伍中,副教授以上教师56人,其中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3名,硕士生导师54名。目前在校学生共1000余人,其中博士生50多人,硕士生120余人,公共卫生专业硕士150人,本科生534人,其他200多人。

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五十多年来,他们始终置身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桃李,著书立说,开拓进取,默默奉献,为学院的发展兴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中有著名的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家林竟成教授、儿童少年卫生学家朱文思教授、医学检验与环境卫生学家蔡宏道教授、劳动卫生学家陈炎磐教授、营养卫生与卫生毒理学家刘毓谷教授、流行病学家张求精教授、环境卫生学家林寿梧教授等,他们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

如果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那么,公共卫生学院就是哺育健康卫士成长的摇篮。

学院始终把培养合格人才放在首位,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卫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几年,

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早期专业教育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妇幼卫生专业教学新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劳动卫生学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教学、科研、服务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湖北省教学一等奖;“临床医学专业预防战略实习中的社区预防保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环境卫生学全方位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双双获得省级二等奖。

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学院立足本省本市,并且不失时机地向全国扩展,至今已形成了包括河南、湖南、浙江在内的19个校外教学基地。

学院重视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新组建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顺利地通过湖北省教育厅评估并开始启动,几代公卫人的夙愿得以实现。中心实验室的组建,打破学科界限,构筑了宽口径的教学平台,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资源共享,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36部,近二年,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7部,为我国预防医学教材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解放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各类卫生人才,他们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在各级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干部,有的仍留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有的活跃在科研战线攻关创新,也有的深入在基层和工矿企业,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解除病痛,还有的远在异国他乡,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努力工作,无论在美国国

防部、建设部、红十字会,还是在举世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都有同济公卫人矫健的身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一直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自70年代初期就开始承担国家及卫生、环保、冶金、航天工业、农业等部委的重大科研任务,几十年来,学院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造就了一支学科交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能圆满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农药毒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健康、社会医学、生物传感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受到国际上同行的关注。

1980年以来,学院有约80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多项、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50多项;120项次成果获奖,其中部省级科技进步奖7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26项、发明奖10多项、专利奖5项。

“中国恶性肿瘤地图册”、“全国人口主要死因统计分析研究”、“有机氯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及其毒性研究”等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成果被广泛利用,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学院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973”项目子课题2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5项、“十五”攻关子课题2项,科研

总经费900余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10多万元,创学院历史最高水平。

自1980年以来,全院共发表科技论文3000余篇,其中90篇在国外期刊登载,初步统计被SCI、EI、ISTP收录的有50余篇,由我院主副编、主译的学术专著和大型专业参考书达50余部。

多年来,学院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教师和科技人员100余人次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留学、科研合作和学术访问。仅2001年,学院就举办了“国际传感技术”和“粉尘职业危害监测与评价”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些卓有成效的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和加强了学院的对外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院在海内外的声誉,先后有数十位外国专家受聘为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6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专程造访,就两院互派留学生,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达成了协议。

新世纪、新起点、新机遇、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公共卫生学院将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昂扬奋进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化改革、继往开来,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