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山居秋暝_登高_比较阅读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一(8)班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生:唐诗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山居秋暝 王维过故人庄 孟浩然对比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过故人庄 孟浩然对比阅读

山居秋暝王维过故人庄孟浩然对比阅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居秋暝王维过故人庄孟浩然对比阅读》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王维和孟浩然被誉为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为后人所称道。

《山居秋暝》和《过故人庄》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风貌和人生感悟。

首先来看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居秋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和怡然自得。

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表达了山居之地宁静幽雅的氛围;“萧萧人未归,深自系诸心”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王维的这首诗充满了淡泊清静的生活态度,他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相比之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情味。

诗中孟浩然述说了自己经过故人庄园的情形,庄园已经变得荒凉破败,但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却始终鲜活。

诗中“秋千树近疏,芭蕉鸟初还”一句,勾勒出庄园的凄凉景象;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则暗示了岁月的更迭和人事的无常。

孟浩然的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念和饱经沧桑的体会,他通过对友情的忠诚和感慨,展示了一种温情脉脉的人生情怀。

通过对比王维和孟浩然的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偏向于表现一种超脱世俗、恬淡清雅的生活态度,注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反映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欢愉;而孟浩然则更倾向于表现人情与世事的变化,注重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感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两位诗人的作品各有千秋,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和情感体验,对比阅读二者的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感悟他们的诗歌风貌和诗意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中找到启示和感悟。

王维的超然清雅、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提醒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怡然;而孟浩然的真情实感、对友情深厚的体验,也教导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友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预习作业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预习作业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预习作业】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登高》和《蜀相》这四首诗,利用网络查阅、摘抄相关评论,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准备在课堂上作两分钟左右的发言。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预习作业。

(巡视检查)好,现在请同学们上台自由发言。

生(甲):都说文如其人,王维诗的风格与他本人的经历关系密切。

他晚年的诗作,厌世嫉俗的成分少些,崇尚自然的成分多些,许多诗作充溢着清新愉悦之情,这首《山居秋暝》就是其一。

师:通过介绍作者来分析诗作本身,这种方法可取。

请继续。

生(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特点。

“空山”写出了空间的空阔高远,即“秋高”;“新雨”之后,空气必然清新,写出了“气爽”。

因而首联暗示了时间和空间,并勾勒了山居的大背景。

颔联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形成对比;并且“明月”照应首联的“晚”,“清泉”照应首联的“新雨”,两联有机联结,且不露痕迹,实在高明。

(老师鼓掌,学生也鼓掌)师:高明,有独到发现。

请继续。

生(甲):颈联写得更好。

“竹喧”的“喧”,看似竹叶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其实是因洗罢衣裳的姑娘们穿过竹林引起的,也许还夹杂着女子清脆的笑声;而“帘动”其实也是“下渔舟”引起的。

姑娘们乘着渔舟顺流而下……(有另一同学打断她的话)生:老师,我认为不是姑娘们乘渔舟而下。

师:那你认为是谁呢?生:按照生活常识,我认为姑娘们洗衣服不可能是乘船去的;既然眼前有水,为什么又要乘船到别处去洗衣服呢?师:那是谁使“莲动”呢?生:那……可能是她们的老公吧!(全班大笑)师:我倒觉得这位同学的推测很有道理。

你们想想看,一群带着欢歌笑语的洗衣女,穿过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这时,她们的丈夫驾着满载的渔舟,穿过摇曳多姿的荷塘,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啊!(学生点头会意,)生(甲):尾联表达出作者的隐居愿望。

规定的两分钟时间大约到了,就此,谢谢。

(同学们鼓掌,乙同学站起来发言)生(乙):我分析的是《越中览古》。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师:有何依据?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山居秋暝“是苏轼的一首诗,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山中度过的秋天的感受。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阅读题及答案:1.作者在山中度过的是哪个季节?答案:秋天2.作者在山中看到了什么?答案:日落、云彩、山色3.作者在山中有什么样的感受?答案:宁静、自然、平和4.为什么作者喜欢在山中度过秋天?答案:因为山中的秋天宁静、自然、平和5.作者的这首诗是否赞扬了山居生活?答案:是1.作者在山中度过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答案:感受到日落的辉煌、云彩的变化、山色的秀美2.为什么作者感觉山中的秋天宁静、自然、平和?答案:因为山中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忙,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

3.“一枝秋霜两行泪“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描写了秋天的寂寥,作者的心情也带着悲伤。

“一枝秋霜“指的是秋天的寂寥,“两行泪“指的是作者的眼泪。

4.山居秋暝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山居秋暝的主题是描写山居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在山中度过秋天的感受。

5.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答案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答案:苏轼题目:1.“山居秋暝“的诗句中有哪些描写了山居生活的特点?答案:“野蔌落露新泥巴“描写了山居生活的自然,“住近溪有清流“描写了山居生活的幽静,“一去二三里“描写了山居生活的距离遥远。

1.“深巷高楼万丈阴“中的“阴“是什么意思?答案:“阴“在这里指的是山中的深处,即深巷。

1.“终南阴岭积雪蚀“中的“终南阴岭“是什么?答案:“终南阴岭“是指位于终南山脉的一座山岭。

1.“一枝秋霜两行泪“和“深巷高楼万丈阴“这两句话中都描写了什么?答案:这两句话中都描写了秋天的寂寥。

“一枝秋霜两行泪“描写了秋天的寂寥以及作者的悲伤,“深巷高楼万丈阴“描写了山中的寂寥。

1.“但见泪痕沾袖前“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但见泪痕沾袖前“的意思是指作者的眼泪流在了袖子上。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1.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1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2.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观山览水读王维——《山居秋暝》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山览水读王维——《山居秋暝》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山览水读王维——《山居秋暝》教学实录及评析观山览水读王维——《山居秋暝》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晓露评析/华敏一、导入“山水田园”诗派【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

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

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王维是天才诗人。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了解诗歌节奏。

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

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谁会读诗题?(一生读)师:字音咬得很准。

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

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师:女生先来,好不好?(师指一名女生读)师:读得怎么样?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

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师:谁来表扬他?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篇一」【甲】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甲】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空旷寂静;【乙】诗中“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的精神状态。

(2分)7、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两首诗都是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

B. 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志向。

C. 两首诗部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

D.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参考答案6. 心中尘世杂念全消(2分)7. B(2 分)《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篇二」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流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此诗作于玉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墅之时。

暝:夜色。

②歇:干枯。

③《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孙:这里指京城贵族,一说游子。

(1)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3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篇三」王维的《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登高》教学实录及点评

《山居秋暝》《登高》教学实录及点评

《山居秋暝》《登高》教学实录及点评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诗句。

生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生:诗句中都有“山”。

师:不错,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

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怎样一种艺术境界。

[点评:课堂导语如同文章的开头,有定基调、明走向的作用。

这堂课切入点的选择很见匠心:抓住王维山水诗喜用“空山”意象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把打开其山水诗理解之门的钥匙。

这段导语为正确认识诗人、准确理解和鉴赏《山居秋暝》这首诗作了很好的铺垫]师:同学们觉得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生(七嘴八舌地):看、读……师:对,读。

好,我们先来读读。

请全体女生读,男生仔细听。

(生笑,女生读)师:真是天籁。

(生又笑)[点评:幽默,活跃气氛]师:全班再读。

(生读)师:读到“竹喧归”后似乎有些迟疑,那个字该怎么读?生:浣女。

师:对,“浣女”,什么意思?生:洗衣的女子。

师:看到“浣女”,你会想到谁?生:西施。

师:是,就是那位在溪边浣纱的美女。

师:读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生:上口。

师: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之一,琅琅上口,韵律和谐。

请再读、体悟。

(生齐读)师:这首诗押的什么韵?生:秋、流、舟、留。

押iu韵。

师:苏轼曾赞:“味摩诘(王维的字)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

诗人将山水之美,通过文字艺术地再现给读者,现在请你用优美的语言将文字还原成画面。

(生开始小声读译)生:我还原颔联。

“明月照在松树上,泉水流在石头上。

”(生笑)师:是还原了,但画境还欠缺些。

生:我也还原颔联。

“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林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师:这次好多了,有点感觉了。

接着来。

(生分别将颈联、尾联进行还原)(出示参考答案:寂静山中,秋雨过后,空气清新,傍晚时分,凉意渐起。

山居秋暝与近五年高考诗歌的对比阅读

山居秋暝与近五年高考诗歌的对比阅读

山居秋暝与近五年高考诗歌的对比阅读山居秋暝与近五年高考诗歌的对比阅读人生如诗,所经历的旅程就像是一首不断演绎的诗歌。

山间的秋暝中,宁静而美好,让人心灵为之一振。

而与此同时,随着高考复赛的来临,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近五年高考诗歌的对比阅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人民心理的转变。

本文将从形式、主题、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形式方面“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登高》杜甫)这首诗中运用了五言绝句体,如云卷云舒一般,呼之欲出。

而在高考诗歌中,短诗成为了主流。

近五年高考诗歌中,篇幅以楹联和四行、五行诗为主,因改革对诗歌外形的限制而逐渐简化。

同时,诗歌的韵脚与格律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多样,在形式上体现出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思维转变。

二、主题方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登高台赋》陶渊明)这首诗中,陶渊明表现了他在远离喧嚣的自然环境中所得到的心灵抚慰。

而随着时代变迁,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助,反映在高考诗歌中也逐渐增多。

如高考诗歌名家王蒙的《那些花儿》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青春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同时,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对于民族和文化的理解呼声也在高考诗歌中得到了表达。

如袁枚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现了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和执着。

三、意象方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往来万古人,只有几回凭。

”(《登楼赋》刘禹锡)这首诗中的江山与时光交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

而在近五年的高考诗歌中,意象多以自然为主,如莲花、蝉、竹子、月亮等。

同时,与现代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诸如城市影像、高楼林立等现实形象也在高考诗歌中频繁出现。

这些意象的多元化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四、语言方面“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高》刘禹锡)这首诗以洒脱自由的笔触,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

《山居秋暝》名师优质课教学实录

《山居秋暝》名师优质课教学实录

《山居秋暝》教学实录一、解题师:把笔记本打开,将今天学的古诗题目写在笔记本上。

师:今天学的古诗题目,念——《山居秋暝》。

师:这个字念——“暝”。

“暝”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的打开书看看注释。

古诗它有注释。

--生: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师: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暝就是什么时候(生:傍晚)和黄昏。

傍晚和黄昏,哪个更有诗意?--生:黄昏。

师:在古诗当中有这样的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经常会写到诗句当中,非常有诗意。

“秋暝”就是——(生:秋天的黄昏)师:看看你刚刚写的这个“暝”,写对了吗?太阳下山,日字旁。

写成目字旁,也念瞑,什么意思?闭上眼睛。

有个词叫——死不瞑目。

如果你把山居秋暝的暝写成目字旁,王维啊,死不瞑目!--齐读课题。

师:古诗一定要先读课题。

秋暝理解了,“居”又是什么意思?书上没有注解了,那这个字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

什么叫居?——生:居住。

师:居住在山里叫——生:山居。

师:居住在村里叫——生:村居。

师:居住在家里叫——生:家居。

师:居住在异国他乡呢?生:异居师:不对。

在异国他乡,你是客人,所以叫——客居。

师:你是一个旅行者——生:旅居师:如果一个人住在山里不想让人知道,叫——生:隐居。

师:对,题目中的“山居”有隐居的意思。

诗人隐居的这座山叫终南山。

——生再读诗题师:诗题中,“秋暝”点明时间,“山居”点明地点。

诗题一定要推敲。

二、读诗1.了解诗人师:那么这首诗写王维在终南山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很多同学可能有一个疑惑,就是王维呀,他为什么要隐居在终南山?有同学了解吗?生1:因为他不想做官了。

生2:我觉得他应该是在官场失意,所以才隐居的。

(官场失意)生3:我了解到他是个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很喜欢山水这种景色。

(寄情山水)师:在读一首之前应该了解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我们来看看。

2. 指导“停连”指名1人读——师评:正确,流利。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牡一中李慧教学构想:语文新课标突显了人文性和美育,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是一个很有空间的课题。

因而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诵读为线,品味为轴,由“画”入“境”,知“情”而出的教法与学法。

创设思维情境,开启内在情智,使生生都参与诵读涵咏解读,鉴赏感悟创新的学习。

课堂实录:师:诗歌发展中田园山水诗是最为轻灵又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篇章,是唐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从魏晋到盛唐,田园山水诗都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大多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作为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人中较为杰出的代表。

他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在王维遗留的四百多首诗歌中,《山居秋暝》是以静穆为基调的名篇,自然景物清澈、明净。

师:谈到王维,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王维?生:字摩诘,曾得到张九龄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

他的诗清新淡雅。

师:哪位同学能补充一下?生:王维工草隶,精通音乐,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的画家。

这些对他的诗歌成就都有积极的影响,据说他是我国水墨画的创始人,他的画现存不多,以萧疏清淡为特色。

师: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的诗画就互相渗透,互相提高。

生: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奉佛有三十多年,这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生:唐代对佛教加以提倡,先后派遣名僧玄奘和义净等赴印度取经,把佛经大量的翻译过来。

由于王维思想深处浸染了佛教的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把水光山色描写的谐和而又闲适。

师: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时间内,王维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官职也稍有升迁,但这不是他生活的主要方面,他的主要生活是在风景优美的别墅里“弹琴赋诗,傲啸终日”。

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师:佛教思想在唐代产生一定的影响,简单总结一下。

自然情况:王维(701—761)字摩诘,幼年通音律,善属文。

21岁进士及第,调任大乐丞。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篇一:《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5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参考答案:9.(1)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冷石、空山。

(1个意象1分,得到满分为止)(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class=txt>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篇三:山居秋暝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3)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

而在诗歌的欣赏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等等。

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

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

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

正因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

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

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

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

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

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

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颔联!”“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

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

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

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

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

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为什么是尾联?”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山居秋暝,读到这样一个标题,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个在山中独居的隐士,他在黄昏时分静静品味着秋天的美景。

这首诗是作者王维创作的,他以深沉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描绘出了山居的静谧与秋天的美妙。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山居秋暝》这首诗的阅读答案。

作者背景王维(约701年-761年),字摩诘,晚号玉真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他以其优美的诗词和绘画作品而闻名于世。

王维的诗作大都描绘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博大的思想,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诗歌背景介绍《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作者养性山居的生活境遇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和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阅读答案解析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作者通过描述“空山新雨后”来展现出山居的宁静,以及秋天雨后的清新。

通过“天气晚来秋”这一句,作者把握住了季节的变迁,进一步表现出秋天的意象。

整个句子将读者带入到一幅空旷山野、凉爽宜人的秋天画面中。

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通过描绘“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来表现出山居的美好。

明月透过松树的间隙照射下来,清泉从石头上流过,给读者带来一种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第三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通过描写竹子和荷花的动态来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场景。

竹子的摇曳和洗衣女子的喧闹,以及莲花受到船划动的影响,给人一种宁静而故乡的感觉。

第四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是最后一句,也是整首诗的总结。

通过“随意春芳歇”,作者表达了山居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停留在这自然美景中。

而“王孙自可留”则传递了作者受邀而去留的心情。

总结整首《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清幽宁静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每一句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同时,这首诗也借景抒怀,折射出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舒均楚上课班级:两丫坪中学初一一班师:同学们,我选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了。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同时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师:这情境是—生:是凄楚、悲伤的情境。

生:是悲凉、忧伤的情境。

生:是凄楚、孤独的情境。

师:都说得很对。

那么,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入手生:从情境入手。

因为诗中人物悲凉、孤独的感觉是通过情境来表现的。

生:应该从人物入手。

因为诗中悲凉、孤独地情境是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都肯定了—生:情境与人物是交融在一起的。

生:情境与人物是统一的。

师:都说得很好。

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读这首诗呢生:应先从情境入手。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诗是从景物描写开始的,诗的前两句就写了六种景物。

师:哪六种景物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

譬如:风是—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33YUWEN JIANSHE 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山居秋暝》《登高》比较阅读实录□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王洪涛个人简介王洪涛,男,辽宁省抚顺市新宾高中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

曾获“抚顺市素质教育拔尖人才”“抚顺市红烛杯先进教师”“抚顺市‘九五’‘十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2004年担任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清前满族文化”的主持人。

在《中学语文》《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

教学上主张“尊重学生,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做好三个统一”,注重深层次挖掘作品的内涵。

教育观点给学生一片放飞个性的天空——个性化阅读教学散论俄国作家鲁巴金说:“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这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也就是能读出一些有个性的东西,是与共性阅读相对的,但是再有个性的阅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结晶。

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从审美趣味到语言风格,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个性总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

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世界难题解决了,苏子与客的情绪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客喜而笑”。

这与前面的“乐”有本质的差异,“乐”是浅层的感受,而“喜”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板书:喜。

(三)诵读全文,对话苏轼(1)诵读全文,思考:若时空倒流,你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东坡居士,结合此文的学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

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成了残疾人,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

如果其中就有你的同学,那么现在学习了东坡居士的《赤壁赋》,你是否有更多的话想对他们说?你会怎么说?(3)小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四)作业:背诵末三段YUWEN JIANSHE一、重视学生的差异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自己的信息贮存中找到相似的信息模块(或图式)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地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

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

如就同一首诗来说,其信息含量是相对固定的,但因不同读者头脑中所贮存的相似模块不尽相同而出现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和相似匹配,从而呈现出有差异性的读解。

因此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整齐划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只有老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

我们不应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用一种方式去阅读理解,而应在保证参考答案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或吟或读,或书或画,或思或悟。

最后的作业也应丰富多彩,可以是意象分析,也可以是意境鉴赏,甚至还可以将诗改写成剧本。

这种留有空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独特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获得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极富个性色彩。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师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

教师若是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他们智慧的火花,扼杀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做到重过程轻结论。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就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

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筛选、组合,结论可能对也可能错,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出于至诚,饱含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

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他人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三、创设民主自由的交流平台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比较肤浅,有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己,则学生可在交流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342009.235YUWEN JIANSHE 典型案例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没有绝对答案,没有绝对权威。

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武阳很勇猛,因此荆轲在刺秦王的时候带着他,但为何他在面见秦王时却面如土色?普遍认为这是对比写法,以此反衬荆轲的英雄壮举。

学生在阅读中却提出此为荆轲的暗设之计:借秦武阳的失魂落魄,麻痹秦王及其手下,使自己的刺杀更加顺利。

对学生这样的解读,我们不应简单否定。

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差错,这样他们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

在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到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教学实录师: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我们的初次相逢很可能也是我们的最后一课,我会加倍珍惜这短暂的时光。

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

(播放《渔舟唱晚》《命运》的片段)(学生静听)师:谁能说出这两段音乐的名字,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觉?生:我觉得有一段是《命运》,给人激昂、奋进的感觉。

生:我也听出一段是《命运》。

另一段是《二泉映月》吧?嘿嘿,有点说不准。

师:说不准没关系,关键是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么,大家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吗?生:我觉得那一段不是《二泉映月》,好像是《渔舟唱晚》,很优美、很舒缓。

师:嗯,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刚才听到的那两段乐曲,确实是《渔舟唱晚》和《命运》。

不同的音乐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这两首乐曲很美,令人陶醉。

而文字则更能直观地表达美的境界,那么,就让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山居秋暝》和《登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朗读这两首诗。

(学生大声地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单独为大家朗读一遍呢?可以随意选择其中的一首。

生:我来读读《登高》吧:风急天高猿啸哀……生:那我读《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啊?生:好。

师:同学们的“好”激发了我的兴趣,我也想来试一试。

(教师范读)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出声朗读,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钟后)师:大家推荐两位同学再来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好不好?生:好。

(学生推荐了朗读能力比较强的两位同学)师:两位同学朗读得真不错,同学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音调和节奏处理得很好,很到位。

那么,大家对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哪位同学想说说?生(刚才被推荐的学生):我说说《山居秋暝》,感觉很欢快,描写的景物很静谧。

师:好,那我们就概括成清新、明快而宁静。

刚才朗读《登高》的同学能谈谈《登高》给你的感受吗?生:和《山居秋暝》不一样。

读《登高》时感情很充沛,但却有点凄凉。

师:那我们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呢?杜甫诗歌常见的特色一般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沉郁顿挫。

师:好,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就用沉郁、雄浑而悲凉来概括吧。

大家想想,为什么老师在朗读中对这两首诗语调、语速的处理有所不同?YUWEN JIANSHE生:感情不同。

师:还有呢?生:描写的景物也不同,确切地说应该是意象不同。

师:的确如此。

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意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这两首诗中的意象。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展示:山、雨、晚、秋、月、松、泉、石、竹、浣女、莲、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师:好。

比较这些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两首诗都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它们都有同样的意象——秋,但是同样的秋天表达了不同的感受。

而且《山居秋暝》中还有浣女这样的人物,《登高》好像也应该有人物,应该是诗人自己吧。

师:嗯,非常好,有自己的理解。

既然这样,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首诗的画面。

生:我想,“山间秋晚图”比较合适。

师:这能概括《山居秋暝》这首诗吗?生(全体):能。

师:那《登高》呢?生:用“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悲秋图”,行吗?生:我用“苍凉悲秋图”来概括。

师:概括得很好。

这两个画面风格迥异,却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黄鹂鸣叫婉转动听,杜鹃啼血更是动人心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呢?(学生们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有的说喜欢王诗,有的说喜欢杜诗。

)师:真是应了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大家能否谈谈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分小组讨论,然后找代表总结发言,好不好?(同学们积极响应,很感兴趣。

)师:我提醒一下,大家可以从诗眼、炼字、对仗、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师: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好了。

生:我们组先说。

我们喜欢王诗。

王维的诗悠然自得,“王孙自可留”是诗眼,这句既是自况之宣言,又是一种劝诫。

山亦空灵,人亦高洁。

(学生有一点停顿)师:说得好,那么诗人是否融入画中了呢?生: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