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分类
《仪器分析》第六章++色谱分析导论
r n
r! n!(r n)!
m(r , n) m P(r , n) m P (1 Pm )
n m
r n
r! n!(r n)!
塔板理论的保留值
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意味着该组分分子 在色谱柱最后一块塔板上的量达到极大(每块塔板 体积相等)。设此时流动相在色谱柱内相应的跳动 次数为rmax,则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上面的式子不够直观,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数学 变换。当二项式分布的n,r很大时,可以用正态分 布函数来表示:
1 P ( r , n) ( ) e 2n
r rmax
1 2
n r 2 (1 ) 2 rmax
rHqp V rmax Hqp VR
1 2 n V (1 ) 2 2 VR
'
相比
色谱柱内流动相体积 Vm 色谱柱内固定相体积 Vs
(1-8)
相比与填料的颗粒度、表面积、固定相的用量、填 充的情况等因素有关!
k
'
K
(2)保留值
保留值是组分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与分配过程有关,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的控制。 保留时间、保留体积等。 基本保留方程为:
(6)全部样品开始都集中在第一块塔板上。 (7)分配系数不随组分浓度变化,即分配等温线是线性的。 (8)塔板之间没有分子扩散。
基本关系式
在塔板上,某一个分子出现在流动相中的概率 (Pm)应等于在该塔板上流动相中该物质分子的 个数(摩尔数)与整个塔板上(包括流动相、固 定相)该物质分子的个数之比,因此有:
m(rmax 1, n) m(rmax , n)
m(rmax , n) m(rmax 1, n)
有机化学实验-色谱法
4.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
干法装柱:固定相通过干燥的玻璃漏斗连续而缓慢地加入洗 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再将溶剂用滴管沿柱壁加入,直至下方 放置容器中接收到液体。 湿法装柱:将用溶剂和固定相调成的糊状物一次性快速导入 洗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吸附剂在溶剂中慢慢下沉。
注意事项: 1. 装柱过程中,用洗耳球或玻璃棒轻轻敲击色谱柱,使填料均匀; 2. 柱内液面必须保持高于固定相的高度; 3. 固定相的顶部不能形成斜面或凹凸不平; 4. 固定相上方需始终保持一定量的溶剂。
实验四 色谱法
二、实验原理
2.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吸附能力大小常用“活性”来表示。
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活性越大,分离效果
相关因素
越好,洗脱速率越慢;
含水量:含水量较大存在失活可能;
常用吸附剂:氧化铝、硅胶等。
3.容器的选择
根据被分离样品量的大小等因素,色谱柱 的长短粗细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实验四 色谱法
2、加氧化铝
用玻璃漏斗辅助加入,加完后轻轻抽出玻璃棒,用洗耳球或 玻璃棒轻轻敲击柱侧面,直至氧化铝不再沉降。
3、压柱子
油泵抽气或其它方法压柱子,确保氧化铝压实,以防氧化铝中 残留气体导致装柱失败。
实验四 色谱法
四、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二、加洗脱剂(淋洗剂)
95%乙醇冲洗柱子,适当多加些洗脱剂,延长走柱子的时间,以充分赶 走气泡,达到平衡状态。
1.洗脱剂的选择
极性化合物 → 极性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 → 非极性溶剂
常用流动相极性: 石油醚<汽油<庚烷<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 烷<苯<溴乙烷<溴化苯<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异丙醚<硝 基甲烷<乙酸丁酯<乙醚<乙酸乙酯<正戊烷<正丁醇<苯酚 <甲乙醇<叔丁醇<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丙酮<乙醇<乙腈 <甲醇<氮氮二甲基甲酰胺<水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一)按两相状态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 2、气液色谱法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 2、液液色谱法(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
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
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
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 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合适的 溶剂展开,实现组分的分离和
分析。
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实现组分 的分离和分析。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分 析,通过气体流动相将样品带 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色谱方 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
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会以不同
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点样
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 板的起点处。
显色
在紫外灯下观察各组分的斑点, 或者用显色剂进行染色。
制备薄层板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塑料 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层均匀的 薄层。
展开
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用适 当的流动相展开。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目 录
• 色谱法简介 • 薄层色谱法 • 纸色谱法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比较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发展趋势
01 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平衡的差异,使不 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移动速度不同 ,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于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使用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 上的固定相,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复杂的混合物,而纸色谱法则需要较长的 时间进行分离。
分辨率
薄层色谱法的分辨率也更高,能够更好地分离出组分相近的物质,而纸色谱法 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操作难度的比较
操作简便性
中药化学2.2 色谱分离技术
聚酰胺吸附力的影响因素: 1:形成氢键的能力与溶剂有关 水中>有机溶剂中>碱性溶剂中 常用溶剂对聚酰胺洗脱能力顺序如下: 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液或稀氨溶 液<甲酰胺或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注意温度超过150 ℃则游离硅醇基之间脱 水形成硅氧醚结构丧失游离硅醇基的吸附能力。 为酸性吸附剂适于分离中性或酸性成分。
常用硅胶:
硅胶H(不含黏合剂) 硅胶G(含黏合剂) 硅胶GF254(含煅石膏,另含有一种无机荧 光剂)。硅胶GF254nm紫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 荧光背景,在荧光背景下通过紫外光照射成分 斑点为暗斑,常用于一般显色手段不易显色的 成分的分离。
3、 洗脱:
洗脱操作的目的是要将加入的样品中各个 组分先后从上往下带出来,并能分开收集各成 分。 洗脱的过程中,上端溶剂不能干,分段收 集是关键;作定性检查合并相同成分。 TLC时Rf为0.2-0.3的溶剂系统是最佳的 洗脱系统,梯度洗脱。
4. 应用 柱色谱分离能力比薄层分离能力更强, 效果更好,尤其对结构相似、性质接近、 采用薄层难以分离的成分分离效果好。
(一)吸附剂
4、常用的吸附剂
(1)硅胶SiO2•xH2O 多孔性的硅氧烷交链结构,极性吸附剂, 吸附性较氧化铝稍低,既适于分离亲水性成分, 又可用于分离亲脂性成分。 其吸附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游离硅醇基的数 目,也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达17%以上,则 失去吸附性,所以需110℃活化30分钟。
(一)吸附剂
例:求图中A、B、C三斑点Rf大小并判断三成分 极性大小顺序。
15-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色谱流出曲线: 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 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 色谱峰: 曲线上突起部分
t
1、基线: 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 2、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区域宽度: 即色谱峰的宽度; 峰底宽度wb:Wb = 4 σ 半峰宽w1/2: W1/2 = 2.354 σ 标准偏差σ: 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
15
分离度定义:相邻两峰保留值之差与两蜂宽之和的一半的比值
在—般情况下,由于色谱柱中溶质的浓度较低,分配系数K 为常数。——称线性色谱。 色谱峰是对称的呈高斯分布,高斯峰,其蜂底宽度等于4σ。 相邻两个蜂,其峰宽大致相等:
Rs=1,峰间距离4 σ ,4 σ分离。峰有2%的重叠 Rs=1.5,峰间距离6 σ ,称为6 σ分离,峰重叠小于1%, 两峰已完全分开。
9
峰面积A: 4、保留值 常用时间、距离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
积表示,保留值由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所决定; 在一 定色谱条件下保留值是特征的,可作为色谱定性的参数是色谱 法的重要概念之一;
a.保留时间 tR 从进样开始到色谱蜂最大值出现时所需要的时间;某组分
的保留时间就是它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多用t0表示 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的时间;死 时间实际上就是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3
色谱法的实质:分离; 色谱法的依据: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 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 2. 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所处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 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纸色谱法:用滤纸上的水分子作固定相 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一)按两相状态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2、气液色谱法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2、液液色谱法(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 ):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
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
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
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第九章 色谱法概论-2
8)选择性因子 α:调整保留值 ) 之比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 值之比,称为选择性因子 。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 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 相流速无关,因此,它在色谱法中,特 别是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 依据。 K2 k2 α = r2, = = 1 K1 k1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色谱图) 流出曲线(色谱图):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色谱峰: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 色谱峰
从色谱图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 信息:
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 分的最少个数。 ②根据色谱峰间的距离,可评价色谱条件的选 择是否合理。 ③利用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区域宽度,可评价柱 效。 ④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对组分进行定性 分析。 ⑤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对组分进行 定量分析。
♠某组分的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某组分的K 某组分的 时 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11.容量因子 11.
分配系数K 分配系数 : K = CS
以吸附色谱为例见图示 吸附→ 解吸→再吸附 →再解吸 →反复多次洗 脱→被测组分分配系数不同→ 差速迁移 → 分 离
图示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back
色谱过程示意图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基本概念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2.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3.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柱效参数
第2节 色谱过程与术语 一、 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
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 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 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 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 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 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 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 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 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 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色谱分析总复习
1. 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分类, 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
2. 所采用流动相的密度与液体接近, 粘度又与气体接近的色谱方法称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3. 1956年范德姆特提出色谱速率理论方程。
其方程简式表示为H=A+B/u+Cu4.分离非极性组分, 可选择非极性固定液, 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色散力5.目前常用的色谱柱有填充柱和空心毛细管柱两种。
6.根据范氏方程,试简要分析要实现色谱快速分析应注意哪些操作条件?答:要兼顾到提高柱效和加快分析速度两个方面。
提高载气流速可加快分析速度,抑制分子扩散(B/u),但将使传质阻力增加( Cg+ Cs) 为此,可采用降低固定液用量,减少液层厚度df,同时应用轻质载气提高Dg来减少气相传质阻力等措施。
因此,结论是:选用轻质载气,减少固定液用量,提高载气流速。
7.试预测下列操作对色谱峰形的影响, 并简要说明原因。
(1) 进样时间超过10 s (2) 气化温度太低,以致试样不能瞬间气化(3) 加大载气流速很多(4) 柱长增加一倍答: 1. 谱峰变宽,柱外分子扩散加剧。
2. 谱峰变宽,柱外分子扩散加剧。
3. 峰形变窄,保留时间缩短。
4. 峰形变宽,增加0.4倍,保留时间增加。
8.试预测下列实验条件对色谱峰宽的影响, 并简要说明原因.(1) 柱温增加(2) 相比减小(3) 分配比增加(4) 试样量减小很多答: (1) 峰宽减小,因为分配系数减小。
(2) 峰宽增加,传质阻力增加。
(3) 峰宽增加,传质阻力增加。
(4) 峰宽减小,柱外初始带宽减小。
第一章1.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创立的色谱法, 应该是属于(4)液-固色谱2.什么叫气-固色谱法? 气-固色谱法是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
分离原理是利用组分与固体吸剂的吸附与脱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可适用于气体及低沸点烃类3.什么叫气-液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是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液体。
第七章 色谱分析基础
3.分配比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容量比,它是指在一 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 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ms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mM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 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它是衡量 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三、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1. 速率方程(也称范.弟姆特方程式)
H = A + B/u + C· u
H:理论塔板高度,
u:载气的线速度(cm/s) 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 存在着最佳流速; A、B、C三项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t R ( B) k ( B) K ( B) t R ( A) k ( A) K ( A)
上式表明:通过选择因子α把实验测量值k与热力学性质的分 配系数K直接联系起来,α对固定相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 如果两组分的K或k值相等,则α=1,两个组分的色谱峰必将重 合,说明分不开。两组分的K或k值相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因 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7.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一、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二、基线
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讯号的记录值,即 图18-3中O—t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三、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如图B′A
四、保留值
1.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 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 称为死时间,如图O′A′。
体),称为流动相。
二、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状态分类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分析化学
I X 100 [Z n
' ' lg t R lg t ( x) R( z )
lg t
' R( z n)
lg t
' R( z )
]
Ix为待测组分的保留指数,z 与 z+n 为
正构烷烃对的碳原子数。
P
16
乙酸正丁酯的保留指数测定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P
1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 析方法。 始于20世纪初;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与纸色谱; 50年代气相色谱兴起、色谱理论、毛细管色 谱; 60年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 80年代末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 色谱。
• R=1 4σ分离 • R=1.5 6σ分离 95.4% 99.7%
w1
w1
tR2-tR1
P
21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1、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 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CS K Cm 2、容量因子
m
X+
H+
SO3-R
S
X+ SO -R 3 H+
P
30
阳离子交换树脂
xie 仪 器 分 析
色谱分析
四、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以填充柱为例
填充柱类型 气固(液固)色谱 固定相
气液(液液)色谱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由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分离机理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 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 溶解与挥发的不断重复
分离过程
五、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及有关术语
5)流动相以不连续方式加入,即以
一个一个的塔板体积加入。
2、塔板分离过程
3 、柱效能指标
对于一个色谱柱来说,其分离能力(叫柱 效能)的大小主要与塔板的数目有关,塔板数 越多,分配次数越多,分离效果越好,柱效能
越高。
色谱柱的塔板数可以用理论塔板数和有效
塔板数来表示。
(1)理论塔板数n
对于一个柱子来说,其理论塔板数可由下式计算:
5. 速率理论的要点
(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 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不能瞬间达 到平衡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 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 最高。
传质阻力导致C ↑,H ↑ ,n ↓分离变差 。 C与扩散系 数、液膜厚度等有关
4. 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 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
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 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
H – u 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以塔板高度H对载气流速
简述色谱法的分类
简述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的分类:
一、点色谱法
1. 静态点色谱:是将系统压力调整为静止,只需在头部加入样品,在另一端收集分离后产物,实现一次模式。
2. 动态点色谱:是在管路内反复循环,使气体流动,让不同物质不停地在分离和回收之间进行交替。
二、梯度点色谱法
1. 固态梯度点色谱:是将固体吸附剂装入柱管中,使成分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分离,实现多模分离。
2. 液态梯度点色谱:是将溶剂装入柱管中,使溶剂分解成具有不同离子浓度的混合溶剂,调节溶剂混合比,实现多模分离。
三、蒸馏色谱法
1. 密瓶蒸馏色谱:是首先将样品放入密闭玻璃瓶内,加热至沸点,使沸点高的成分先汽化,从而分离出不同的物质。
2. 蒸馏柱色谱:是将样品放入柱腔内,在头部加温回收,将沸点较高的物质先汽化,从而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概念、特点和分类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概念、特点和分类1903年,俄国科学家M.C.ЦВЕТ首创了一种绿叶中分离多种不同颜色色素成分的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由于翻译和习惯的原因,又常称为层析法。
近百年来,色谱法不断发展,形式多种多样。
5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通透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金属螯合色谱等。
几乎每一种色谱法都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生化技术,在生化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色谱技术因操作较简便,设备不复杂,样品量可大可小,既可用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又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它与光电仪器、电子计算机结合,可组成各种各样的高效率、高灵敏度的自动化分离分析装置。
这充分显示色谱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它是近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一、色谱法的概念和特点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的差异(吸附力、溶解度、分子形状和大小、分子极性、分子亲和力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叫固定相(stationnary phase),另一相流过此固定相叫作流动相(mobile phase)。
由于各组分受流动相作用产生的推力和受固定相作用产生的阻力的不同,使各组分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使得结构上只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得到分离。
再配合相应的光学、电学、电化学和或其他相关检测手段,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它既是一种极好的分离纯化的方法,也是一种进行精确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色谱分析中,通常是根据色谱峰的位置来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高度进行定量分析的。
色谱法的特点是:1.具有极高的分辨效力:只要选择好适当的色谱法(色谱类型、色谱条件),它就能很好地分离理化性质极为相近的混合物,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甚至同位素,这是经典的物理化学分离方法不可能达到的。
2.具有极高的分析效率:一般说来,对某一混合组分的分析,只需几十分钟,乃至几分钟就可完成一个分析周期。
第五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Fc:流动相平均体积流速,(单位:cm3·min-1).
(5) 保留体积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 的流动相的体积。保留时间与保留体积关系:
VR = Fc·tR (6)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分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体 积。
VR = VR VM = tR Fc
3. 保留值与容量因子的关系
k' K1KVs KVs
Vm VM
将色谱过程基本方程代入:
k' VR VM Vs
Vs VM
可得: k' VRVMVR ' tR ' tRtM
VM VM tM tM
将该式改为: VRVM(1k')
tRtM(1k')
tR
L u
(1
k
')
4.相对保留值 2 ,1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
取决于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热力学性质。
2、分离度的定义
分离度又叫分辨率或分辨度,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
性的指标,是衡量分离效能的总指标。
定义:
Rs
1 2
{ 根据流动相的
气相色谱(GC) 气-液色谱(GLC)
物态可分为
液相色谱(LC)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按固定相的固 定方式分类
填充柱色谱 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平板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平板色谱
根据分离机理 可分为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排阻色谱
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1.分离效能高 2.灵敏度高 可检测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胶囊色谱(Micellar Chromatography,MC)又称拟相液相色谱或假相液相色谱(Pseudophase LC),是一种新型的液相色谱技术。
特点是应用含有高于临界胶囊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流动相。
所谓“胶囊”就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其临界胶囊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CMC)时形成的分子聚合体。
通常每只胶囊由n个(一般为25~160个)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组成,其形状为球形或椭圆球形。
在CMC值以上的一个较大浓度范围内,胶囊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等等)以及胶囊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
构成胶囊的分子单体与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单体之间存在着迅速的动态平衡。
通常有正相与反相两种胶囊溶液。
前者是由表面活性剂溶于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外侧而亲脂端位于内部的胶囊;后者是指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核心而亲脂基位于外面的胶囊。
被分离组分与胶囊的相互作用和被分离组分与一般溶剂的作用方式不同,并且被分离组分和两种胶囊的作用也有差别。
改变胶囊的类型、浓度、电荷性质等对被分离组分的色谱行为、淋洗次序以及分离效果均有较大影响。
胶囊色谱就是充分运用了被分离组分和胶囊之间存在的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增溶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以及其综合性的协同作用可获得一般液相色谱所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
适用于化学结构类似、性质差别细微的组分的分离和分析,是一种安全、无毒、经济的优越技术。
(一)原理:胶囊溶液是一种微型非均相体系(Microheterogenous system)。
在胶囊色谱中,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水之间、胶囊与水相之间以及固定相与胶囊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
组分的洗脱得为取决于三相之间分配系数的综合作用;同时定量地指出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k’的倒数值与胶囊浓度成正比,一般增加胶囊浓度即可获得较佳的分离效果。
(二)方法特点:与传统液相色谱的最大区别在于胶囊色谱流动相是由胶囊及其周围溶剂介质组成的一种微型的非均相体系,而常规流动相是一种均相体系。
特点:1、高度的选择性:因分离组分与胶囊之间存在着静电、疏水以及空间效应的综合作用,只要通过流动相中胶囊浓度的改变,就可使分离选择性获得改善和提高。
此外,通过适当固定相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也可提高分离选择性。
2、便于梯度洗脱: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于CMC后再增大浓度时,溶液中仅胶囊的浓度发生改变,而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的浓度不变,不影响流动相与固定相的平衡过程,因而比传统的梯度洗脱技术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并减少了流动相的消耗,适用于常规。
3、提高检测灵敏度:胶囊流动相可增加某些化合物的荧光强度,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还可稳定某些化合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液体磷光。
4、因分离组分不易分出,故缺点是柱效低且不适于制备分离。
(三)常用表面活性剂: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溴化或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or chloride,CTMAD或CTMAC);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Brij-35即(聚氧乙烯)35-十二烷基醚。
二、手性分离色谱(ChiralSeparationChromatography,CSC)是采用色谱技术(TLC、GC和HPLC)分离测定光学异构体药物的有效方法。
由于许多药物的对映体(Enantiomer)之间在药理、毒理乃至临床性质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某些手性药物进行对映体的纯度检查。
(一)原理和方法:对映体化合物之间除了对偏振光的偏转方向恰好相反外,其理化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难以分离。
传统方法(分步结晶法、酶消化法等)有很大局限性,特别是难以进行微量分离和测定。
60年代前后,TLC、GC法逐渐用于对映体化合物的拆分。
但这两种方法只能拆分不多的化合物,且需要较复杂的样品处理步骤,制备分离也难以进行。
80年代初HPLC法迅速成为药物对映体分离和测定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
HPLC用于手性分离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途径:间接(CDR)和直接(CMPA、CSP)方法。
间接方法主要基于外消旋体混合物经柱前衍生化形成一对非对映异构体(Diastereoisomers)。
此法又称为非对映体拆分法或柱前手性衍生化法。
由于d-型和l-型对映体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只能在手性固定相上才能获得拆分;如果利用对映体分子中的反应基团与某一光学纯试剂反应形成了非对映光学异构体混合物,其物理性质就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可在普通固定相(非手性固定相)上实现分离。
本法需高光学纯度的手性衍生化试剂(Chiral Derivatization Reagent,CDR),衍生化反应往往比较繁琐费时;各对映体衍生化反应的速率有时也不相同。
由于可采用价格便宜、柱效较高的非手性柱和通过适当的衍生化反应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以及衍生化过程中可伴随样品的纯化等优点,柱前手性衍生化的方法仍然是当前手性药物拆分、尤其是生物样品中药物对映体分离和测定的常用方法。
直接方法主要采用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hiralMobilePhase Additives,CMPA)法和手性固定相(CSP)法。
CMPA法又可称为手性流动相(CMP)拆分法或手性洗脱法。
它不必事先将样品制备成衍生物,而只须将手性剂加入流动相中。
手性添加剂与样品所形成的各种手性络合物虽然不及CDR法所形成的衍生物那样牢固,但它所依据的手性识别作用和络合物的非对映异构体性质却基本相同。
常用的CMPA有:环糊精(Cyclodextrins)类(主要是α-、β-和γ-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手性离子对配合剂(Chiral IonPairComplex,CIPC),如()-10-樟脑磺酸、奎宁和奎尼丁等;以及配位体交换型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hiral Ligand-exchange Complexes,CLEC),其中手性配位体多为光活性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再与二价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的配位化合物,以适当的浓度分布于流动相中,遇有药物消旋体时即可形成相应的非对映体配位化合物对,然后在正相柱或反相柱上完成拆分。
近年来CSP法发展迅猛,应用日益广泛。
它是不经转变成非对映体而直接拆分的方法,优点是:适用于不含活泼反应基团的化合物;除非必须衍生化,否则无需高光学纯度试剂;样品处理步骤简单。
但迄今为止,CSP柱商品已有40多种,价格大多昂贵,尚未有一种具有类似ODS柱的普遍适用性。
根据分子结构选择合适的CSP 柱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CSP有:手性电荷迁移配位体固定相,如Pirkle型HPLC-CSP;蛋白亲和配体固定相,如Enantiopac(LKB);内部配位化合固定相,如环糊精(Cydobond)和纤维素酯(Chiracel)等;以及配基交换固定相,如L-脯氨酸-Cu2 共价键合于聚苯乙烯等基质上。
CSP拆分对映体的理论概念:在HPLC的CSP柱上拆分对映体是利用药物对映体和特制的、在硅胶上键合的对映体固定相(CSP)之间所形成的非对映体复合物。
由于非对映体复合物稳定性差异,可使两个对映体的保留时间不一致,与CSP形成稳定性较差的非对映体的药物对映体可先洗脱,因之实现了拆分。
CSP设计是基于Dalgliesh在1952年提出的“三点手性识别模式”(Three-point chiralrecognition model),认为要实现手性识别,在手性化合物分子与CSP之间至少同时要有三个相互作用部位,其中之一必受空间影响,或是相互吸引或是相互排斥。
生成的非对映体的相对强度,决定了两个对映体的分离度和洗脱次序。
(二)三类手性分离方法的比较:CDR法的优点是应用条件相对简易,只需采用普通HPLC 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即可而且通过衍生化有利于增加检测(紫外或荧光)灵敏度;缺点是样品中相关化合物须预先分离、衍生化手性试剂的光学纯度的高要求以及异体对的衍生化反应速率不一。
CMPA法的优点是不必作柱前手性衍生化;对固定相也无特殊要求;样品的非对映异构化络合具有可逆性而且利于制备。
主要缺点是可拆分的化合物范围有限;某些添加剂不够稳定而且往往会干扰检测。
CSP法的优点较多,能广泛适用于各类化合物,适于常规及生物样品的分析测定,制备分离方便,定量分析的可靠性较高,采用此法研究考察的化合物已达数千种之多。
缺点是样品有时也须作柱前衍生(但不一定是手性衍生化试剂),对样品结构有一定限制,其适用性尚不及普通HPLC固定相(包括正相和反相)那样广泛。
三、离子色谱(IonChromatography,IC)是由经典的离子交换色谱发展开创而成的新的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灵敏、选择性好、且可同时测定多组分的优点;还能测定无机的或亲水性的有机阴离子。
IC已广泛用于其他多个领域,但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尚处起始阶段。
它不仅可用于药品的常规质量同时分析,也可有效地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体内药物分析,具有美好的应用前景。
(二)类型特点与原理:阳离子交换柱用于分离样品阳离子;阴离子交换柱用作分离样品阴离子。
洗脱液为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稀溶液,经泵输送入色谱柱后,其阳离子或阴离子最终将色谱柱中所有可交换的离子置换出来,同时由检测器转换为恒定的信号——基线。
然后,进样少量样品,样品离子即被树脂柱所接受,并与等同数量的洗脱液离子交换。
如果样品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大于洗脱液的离子浓度,那么在柱顶端的总离子浓度就将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脉动,当它沿着柱移动并通过电导检测器时即得到一个正峰;反之,则获得负峰。
进样后,洗脱液离子继续不断地经泵输入色谱柱,对树脂的可交换部位与样品离子进行竞争,并且使样品离子沿着柱子移动。
由于样品离子对交换树脂有不同的亲和能力,因而不同的样品离子沿柱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最后完成了分离。
现代离子色谱的过程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1、抑制型离子色谱法(Suppressed IC):由于离子交换分离的洗脱液几乎都是强电解质,其电导一般要较待测离子高二个数量级,簇会完全覆盖了待测离子的信号。
为提高检测灵敏度,采用在分离柱后串联抑制柱的办法,可使洗脱液转变成低电导组分,以降低来自洗脱液的背景电导。
另外可将样品离子转变成相应的酸或碱,以增加其电导。
抑制装置有柱型和离子交换膜管型两种。
抑制柱内填充与分离柱填料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
当分析阴离子时,要用苯乙烯系列的强酸型(H )树脂装柱;而分析阳离子时,则用苯乙烯系列的强碱型(OH-)树脂装柱。
抑制柱须定期再生。
离子交换膜管型抑制系统可解决色谱上出现的水和碳酸离子的负峰。
这是一种表面经磺化处理的聚苯乙烯多孔纤维管,管内流过流动相,管外流过再生抑制液,借助于离子交换作用来消除背景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