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第1讲)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波动说在解释“热幅射”及“光电效应”等实验时遇到困难。
在某些条件下,波动性表现突出,在另一些条件下,粒子性
表现突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五.现代光学时期
(从20 世纪50年代起)
富里叶光学、 相干光学、 纤维光学、 全息光学与全息技术…. 它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也是现代技术的基础之一。 分类:
S
r2
x
O
k ~干涉级
0级,1级明纹
3.干涉条纹的分布(重点) x 波程差 r=(r2 r1) = d d dx 当 r= = (2 k +1) 时, d 2 干涉减弱条件 r1 S
1
明纹中心坐标: d (k=0,1,2,) x = k d x P B x I
1)几何光学——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及光学仪器的制造;
2)波动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 3)量子光学——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1-1 相干光
几点说明: a)光是一种电磁波。可见光 14 ~ 4.31014Hz : 7.5 10 能够引起人眼视觉和使底片感光的是E(光矢量) x
:400nm~760nm
理论:(1) 牛顿的微粒说: 光是按照惯性定律沿直线飞行的微粒流。
u水 u空气
(2)惠更斯的波动说: u水 光是在特殊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机械波。 此间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
u空气
三.波动光学时期 (19世纪)
实验: 光的干涉(杨-英) 光的衍射(费涅耳-法)。 此间波动 理论: 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指出光也是电磁波。说占主导 地位。 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光速。 确定光不是机械波 四.量子光学时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 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 认为: 光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 光到底是什麽? , 光也是物质的一种 它既具有波的性质、也具有粒子的性质。 它既非波、也非粒子、更不是两者的混合物。它就是它自己!
2级明纹 1级暗纹 1级明纹 0级暗纹 0级明纹 0级暗纹 1级明纹 1级暗纹 2级明纹
S
d S2 r
r2
O
d
暗纹中心坐标: d x = (2 k +1) 2d (k=0,1,2,) 0级,1级暗纹 (11-3)
明纹 暗纹
d x = k d P ( k =0,1,2, ) d x = (2 k +1) 2d B r1 S
c
(4000Å~7600Å)
E
H
z
y
b) 人眼对颜色的感觉是由光波的频率决定的。 c) 引起眼睛视觉效应和光化学效应的是光波场中的电场矢量 。 底片感光 光矢量 E d) 眼睛及物理仪器检测的光的强度就是光的能流密度。
I A2
定义:相对光强
IA E
2
2 0
11-1 相干光 一.光源 (发光体) 1.普通光源 ——由于自发辐射发出的光。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
(第一讲)
作业:11-8、11-9
预习:11-3
光的干涉重点:1. 双缝干涉 2. 薄膜干涉 (劈尖、牛顿环)
波动光学 光学发展简史 概述: 人们对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一.光学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5世纪~16世纪) 观察、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形成了“光线”的概念 发明:透镜、凹面镜、望远镜。 二.几何光学时期 (17~18世纪) 实验:建立了反射和折射定律 发现: 光的“色散”现象、红外线、紫外线
x = =常数
d d
条纹疏密均匀。 (11-J1) ——与k无关,
x =
S S S1 d r1 r2 d
d d
S2 讨论: 条纹间距x

1)条纹间距x 与d 的关系 ; 1 、 d 一定时, x — d 2)条纹间距x 与 的关系 ; d、 d 一定时,
热光源: 利用热能激发 ──白炽灯、蜡烛…;
Laser 冷光源: 电致发光——电场激发(日光灯); 光致发光——由 X 射线、放射线、可见光激发(荧光); 激光器 化学发光——由化学能激发(磷光) 。
2.激光光源 ——由于受激辐射产生的光
E2
E1
二.相干光 1.单色光 具有单一波长(频率)的光。——理想情况
复色光: 具有多个波长(频率)的光。: 1~2
激光的单色性最好! 如何获得单色光?
E S
2.光的干涉条件
频率相同;E 的振动方向相同; 相差恒定。
普通光源发出的光一般不能满足干涉条件。
3.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对实验仪器的要求: ① 两束相干光取自同一波列:“一分为二”
② 光波的波程差小于波列长度。
方法有二: 1. 波阵面分割法; 2. 振幅分割法。
(1) 波阵面分割法 侧视图
双缝干涉
S1
r1Baidu Nhomakorabea
r2
侧视图 P
S
S2 单 缝
双缝

(2) 振幅分割法 S P
透 镜 P
S 透 镜
薄膜
侧视图
11-2 杨氏双缝干涉 劳埃德镜 一.杨氏双缝实验 (1801) ※ 1.装置 和原理
S S1 S2
x
b.原双缝等宽,现将其 若为白光入射? 中一缝的宽度略变窄, 不同之间是否干涉? 发生什么变化?
参与题:a. S,条纹动否? x变否? x变否? 亮度变否?
例1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屏与双缝的距离 d =1m,用钠光灯作 单色光源(=589.3nm), 问(1) d=2mm和d=10mm两种情况下,相邻 明纹间距x各为多大?(2) 如肉眼仅能分辨两条纹的间距为 0.15mm,现用肉眼观察干涉条纹,双缝的最大间距是多少?
1
x
2级明纹 1级暗纹
S
d S2 r
r2
x
O
I
1级明纹 0级暗纹 0级明纹 0级暗纹 1级明纹 1级暗纹 2级明纹
d
说明: 1) 干涉条纹是平行于双缝的直线。 2) 条纹间距相等[相邻两明(或暗)纹中心的距离] d d x=xk+1 xk = (k+1) k d d
针孔 日光
屏 单 缝 双 缝
2.干涉条纹的分布(重点) S1、S2——同相相干波源
定量分析 P B r1
包括条纹的位置、 形状、 疏密。

S1
d
波程差
r =(r2 r1) dsin
d tan x S2 r = d d d dx 当 r= = k 时, 1m d~1mm) d << d x <<d (d ~ 很小 d 干涉加强条件 d 明纹中心坐标: x = k (k=0,1,2,) (11-2)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