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知识衔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
《孟子》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由______ ___________编写。
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积累:(A级)(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移其粟.()(2)弃甲曳.()兵(3)涂有饿piǎo ()(4)鸡豚.()狗彘.()之畜.()(5)数.()罟.()不入wū ()池(6)谨庠.()序之教(7)养生丧.死()(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申之以孝tì()之义(二)字词释义①河内凶.②邻国之民不加.少③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⑥谷不可胜.食也⑦树.之以桑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然而不王.者(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3)王无罪.岁(三)句子翻译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流程】一、文学知识简介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课时安排4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疏通并掌握课文1-4段文意。
2.理解梁惠王谈论的“民不加多”话题及其历史意义。
3. 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4. 熟读并背诵课文1~4段。
[学习过程]一、结合注解朗读,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组内讨论,翻译课文1-4段,重点看下面几句翻译的对吗,看哪组翻译的争取率高。
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
)(一)第1段(分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给读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然后比赛翻译)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翻译)河内这个地方发生凶杀案,(我)就把这里的百姓移到河东这个地方,把河东的粮食移到河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2-4段(自由朗读2-4段)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翻译)咚咚咚敲响战鼓,双方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激烈交战,(一些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走掉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或者逃跑了一百步停下,或者逃跑了五十步停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疏通文意。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学习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习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Ⅰ.预习案一、助读资料1.作者名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①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为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以暴力手段控制国家,有的用文化力量进行国家的治理,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齐威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该文是《左传》中的一篇。
《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史书,收录了从西周末年开始到战国时期末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
而《寡人之于国也》则是《左传》中的一篇,用叙述的方式来反映齐威王的治国策略,可谓是一篇治国名篇。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内涵。
文章主要讲述了齐威王治国的一些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齐威王的文化治国。
齐威王善于用文化力量来进行国家的治理,他预见到“赋教子弟,以备社稷之后”的道理,因此他提倡民间的读书、学问和礼仪等文化,是他的治国策略的重要内容。
齐威王有一句名言:“余所为国,非谋田宅也,思文学之政”。
这一句话表达了齐威王的政治理念,追求的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一种以文化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齐威王的抑制贪官污吏的举措。
齐威王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道德。
他通过政治清正、反对贪污污染来建立新的政治风气,打造了一个清明之政的治国格局。
他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让贪官污吏失去了盘剥百姓的市井权力,以至于他们感到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最后,我们来看齐威王治国的驹续。
齐威王治国非常有成效,他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反腐除恶,还采纳了具有扶助农业、保境安民、缓和等多种功能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任期内掌握的大燕、晋阳、九原等多个地区,也让齐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强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先秦时期治国的一种全新方式,齐威王文化化治国的理念有较为深远影响,为后人治国经验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堂学案:目标1、分析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线索;(PPT)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艺术;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认识其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目标③过程:一、检查课前学案。
二、导入:略(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PPT)三、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线索;1、听朗读,总结各层内容?提问:第一层提出什么问题?二三层里,与“民不加多”相对应的句子是什么?2.那些段落体现“王道”“仁政”思想。
3、已经有了“行王道”“施仁政”,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明确,板书)提出民不加多分析无望民加多行王道解决斯天下之民至焉施仁政不推卸责任四、师生共同探讨,研读本文,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论证方法。
1、看第一段。
思考:(1)梁惠王本是向孟子虚心问政的。
朗读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到他们盲目自信,矜功自得。
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找同学试读)。
明确(“尽心焉耳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流露梁惠王矜功自诩之意,要用高昂语调。
)(PPT)(2)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PPT)2、下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为梁惠王解惑的。
齐读2—4段。
思考:(1)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是不是直接帮他分析的?是用什么方式分析问题?他用什么比喻?明确:不是,用比喻的方式,用战争作比喻。
(2)他以战争中的什么情况来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意思是?“五十步”“一百步”分别相当于谁明确: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ppt)比喻缺点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有轻重。
五十步→梁惠王一百步→邻国(3)孟子为什么要以战争来比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喻回答,好不好?明确:因为“王好战“。
以他熟悉的事情比喻,他理解更深刻。
引君入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给梁惠王以警醒,表现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ppt)3、孟子一席话,有拔云见同日功效,点中了梁惠王的痛点,顺势阐述了向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唐丽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辩方法。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尤其是“粟”“曳”“数”“罟”“洿”“鳖”“胜”“豚”“彘”“畜”“庠”“悌”“莩”,完成《金太阳导学案》“正字音”的相关题目。
(二)阅读《金太阳导学案》中的“解文题”“识作者”“知背景”,识记与作者及背景有关的重要文学常识。
(三)再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写出全文的翻译。
(四)细读课文,总结文中涉及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其它特殊的文言现象。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释词义”的相关内容。
(五)品读课文,概括本文孟子论政的思路,了解孟子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与检查提高(一)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然而不王者申之以孝悌之义(二)识作者、知背景根据你的了解填空: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内容也更,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探究法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法孟子及其主要著作: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古代文献: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寡人(梁惠王)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孟子)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饿莩()2、推断字义文句划线词释义推断方法河东凶亦然兵刃既接王无罪岁请以战喻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文言文推断字义的方法:1字形本义推断法:如“凶”,“既”本义即“荒年”“已经”的意思。
2语法分析法:如“罪岁”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归罪”。
3联系旧知法:我们学过“臣请入”“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那么这里也是同样。
4联系成语法: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奔走相告”“走”是“跑”的意思。
那么“是亦走也”中的意思即是“逃跑”的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把握本文所要阐释的中心思想以及全文的论证思路。
3、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
4、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思路和论证方法。
2、理解掌握本文生字、词和文言句式。
【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实行“王道”、“仁政”,主张以德服人,反对苛政。
哲学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力量具有影响人的成长发展,改变个体的思想意识,塑造国民的道德性格等特点”。
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重要命题。
【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予以落实。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本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
3、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弄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解进行疏通。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
3、拓展延伸: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展示提升】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疏通文意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2、分析归纳孟子王道政治的思想内容,评价其进步性和阶级性。
3、就“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谈自己的看法,并从现代环保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非攻”。
【达标检测】1、背诵全文。
2、设计一张本文的思维导图。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7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掌握文言学习规律。
⒉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了解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实现作者表达目的的积极功能。
3. 把握课文主旨,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重点难点】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掌握文言学习规律。
2.把握课文主旨,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________”并称。
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________”。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________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王好()战毋庸置疑()蓄养()庠序之教()孝悌()涂有饿莩()弃甲曳兵()数罟()洿池()衣帛()谷不可胜食也()粟()鸡豚()狗彘()然而不王()者(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两个犯了相同错误的人,其中一人只不过相对程度上较之另一人轻一些,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另一人。
②()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无失其时。
()(4)王无罪岁。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类文言句式。
(1)_____________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兵也()③非我也,岁也()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
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
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案2012-02-21 17:57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对教育的作用,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过程与方法】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完成预习自测;了解作者观点。
2、探究合作: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预习自测】一、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数()罟()不入wū()池(3)涂()有饿piǎo()(4)鸡豚()狗彘()之畜()(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8)申之以孝tì()之义二、一词多义 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3.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兵非我也,兵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教学步骤】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让学生自己介绍孟子(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读课文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3、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4、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三、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食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2)()(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3.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4.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树之以桑②请以战喻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二、迁移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2006 湖北卷)涉务①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
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 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 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 ,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 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 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A. 品藻古今,若指导诸掌;出则车舆,入则扶侍B.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C. 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D. 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4分)(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4分)(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2分)【参考答案】【预习自测答案】一、字音字形(1)yâ(2)cùgǔ洿(3)tú,同“途”莩(4)tún zhìxù(5)wú,同“毋”(6)xiáng(7)bān,同“斑”(8)悌二、一词多义1.数数目、数量;几、若干;命运;shuò 屡次;cù 密、细密;shǔ计算2.直与“曲”相对,不弯曲;仅、只;价值;径直、直接;3.发发射;征发、派遣;打开;花开;出发;发出;发出、抒发4.兵兵器;战争;军队;士兵5.胜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翻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翻译: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翻译: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研读课文答案】1、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因为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国君多做了很多事情,对国事相当“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2、“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措施效果结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斧斤以时林木不可胜用五亩……树之以桑衣帛(五十)鸡豚……无失其时食肉(七十)不王者,为之有也---王道之成百亩……勿夺其时无饥(黎民)谨…….申之以孝悌不负戴(颁白者)小结: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