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李政涛报告摘要
李政涛《“新基础教育”与课堂教学变革》报告语录(转)(2015-04-29 12:35:43)转载▼分类:教育感悟标签:教育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4月22日,在江苏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聆听了李老师关于课堂改革的报告,接地的内容、睿智的理透、清晰的表达、独特的风格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地图,也再次让我发现大学教授亲切的一面。
如今能让自己心动的报告不多了,今天却记录了整整17页。
这里将内容提纲整理,以便继续消化。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其要点——真、实、深、化、长。
※所谓“真”,是真心、真问题、真话、真做研究,做真研究,这样就有真实的生命成长。
“真”,是新基础教育打底的理念。
※对实践要有尊重和敬畏;对实践要有温情和敬意。
※所谓“实”,“实”在“日常”;“实”在“过程”;“实”在“重建”;“实”在“细节”。
※谁最懂教育,最理解教育的核心,一定是有教育教学过程的人。
站在外围看教育是远不如站在里面做教育的人更懂教育。
※教研过程的九步法:专题性上课、专题性报告、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专题性评课、提问和质疑、团队回应、集体评课、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单元类结构是一种整体性教学,包括三种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
※评课文化在于两个字“真”说真话;“实”,要做鉴赏家,还要做批评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做建筑家,也就是根据症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这反映出评课的三项素质:透析力、诊断力、重建力。
※被评课者要有“二度反思”,这样,训练自己倾听他人的能力,让耳朵始终保持张开的状态、提升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冬日暖和的午后,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名为《倾听着的教育》的书,是李政涛。
书的封面上写道,“教育从倾听开头”,这引发了我对“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倾听”等问题的深思。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状态时,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便陷入逆境,教育危机随之消失。
作为新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要留意倾听学生的需求、情感、疾病、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在倾听时,教师要学会多种倾听方式:第一,学会转换角色。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会影响甚至打算教师所倾听的内容、方式和质量。
因此,教师应当将自己的角色从“教”者转为“听”者,才能有效捕获、推断学生的话语和信息,排解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展课堂进程的敏捷调度。
其次,学会问题导向。
教师需要带着问题在课堂现场中倾听。
例如,可以带着“如何对学生进展合理评价”、“如何对学生的答复进展回应和提炼”等问题去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处理方式,以改善倾听效果。
第三,学会提问质疑。
在听课时,聚焦于其他教师的倾听状态,学习他们是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的。
第四,学会捕获提炼。
教师需要向同行教师学习,要捕获不同的观看、倾听和思索的视角,要提炼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思维开阔度。
第五,学会反思重建。
“反思”是把对他人的倾听过程,转化为倾听自我的过程,实现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的融会贯穿,从中发觉自身存在的劣势和优势。
此外,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展屡次反思后,还要不断揣摩,并进展准时的重建和转化,以提升教学质量。
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能否胜利的关键。
学会以接纳和公平的态度去倾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才能感染学生、转变学生和进展学生,充分呈现出教育的宏大力气!。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Li Zhengtao"s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insights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Li Zhengtao"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edding li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in students.Li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is not merely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a genuine passion for learning.This can be achieved by creating an engaging and dynamic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uriosity.Another significant point highlighted in the book is the role of educators in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rough education.Li argu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on addressing societal inequalities and empowering marginalized groups.This requires educators to be aware of their own biases and to actively work towards creat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learning spaces.Furthermore, Li Zhengtao"s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Heencourages educators to constantly questio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o seek feedback from their students and peers.This reflective approach helps in develop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nables educators to adapt their strategies accordingly.In conclusion,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by Li Zhengta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His boo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and embracing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se concepts serve as a reminder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educators play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society.中文文档:在阅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后,我对教育领域的洞察力深感印象深刻。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摘要:1.教育观念的反思与更新2.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启示3.教育创新与教育技术的应用4.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素养提升5.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6.学生成长与个性化教育7.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8.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改革9.教育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0.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正文: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发展的伟业,更是一项充满智慧、温暖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创新?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反思,从而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
教育创新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应善于运用这些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素养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努力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要关注教育质量,完善评价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011年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教育报告读后感峨眉一小丁桂蓉暑期学习期间,有幸学习了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关于培育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的教育报告.虽不是亲临现场,只是李校长的记录与传达,但却有身临其境之感.报告中所诠释的教育真谛字字如春雷,给我们这些还执著于培训式教育的老师们以重重的一击.又是一年丰收之际,作为一个毕业班老师,我和身边几乎所有毕业班老师一样谈论最多的便是我们班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怎样,却无人谈起我们班毕业了一批什么样的人.这也并不是我们老师个人眼光狭隘,而是受了教育大背景的影响,因为整个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教育缩减成为了培训,把教育作为升学的培训.而忽略了培育人格高尚的人才是教育之首位.其实,我内心的教育理念还是与李教授有些不谋而合的.我平时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宗旨便是先做人再说学习.在毕业会上我给学生的毕业赠言也是从小学六年来的育人教育说起,并大力表扬的是班上一些懂得感恩,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的学生.但尽管这样,我也并没有去实践做人放首位的宗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习与做人的天称失去了平衡.因此,我送走的这届毕业生虽称得上学习优生,但在人格上仍有很多缺陷,这是一种失败,更是教育者的遗憾.对比西方教育,反省我们自己,真的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在独立性这点上,我们的教育里有太多的纵容与依赖.难怪英国人会批:中国教师眼中的学生是石头,等者我们老师去雕刻,而英国教师眼中学生是种子,老师只是帮他生长,让他生长.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反差.我们应当彻底洗洗脑,应该领悟教育不光是立人,而是人立.今后的教育中,应像李教授说的那样,让生命自觉走向教师智慧.首先要修炼教师智慧,做到心胸开阔,善于包容.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生气,有情趣,懂生活的人.其次在培育学生时运用智慧,学会享受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做人方面的点滴进步,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第一篇: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黄亚利1、什么是好课?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
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
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1)、开放的生长。
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
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
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2)、扎实的生长。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听李政涛教授有感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听李政涛教授有感赵小芹一、印象——独特的讲课方式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
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
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
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
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
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听李政涛教授报告有感
——听李政涛教授报告有感专家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会从不同的维度来呈现,然而真正要做到那样的标准并不容易的。
我们又能选取哪些角度来理解呢?大道相同,大道至简,我想,也许从另外一些角度切入同样可以走进理想课堂。
⑵有效提问。
①有效提问的标准。
ⅰ清晰。
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即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或摸棱两可的提问。
当然,绝对禁止提问不清晰而影响学生。
ⅱ问题的价值。
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与探究。
ⅲ趣味性。
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ⅳ大众性。
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使课堂气愤一下子活跃起来。
ⅴ广度和开放性。
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广而且综合性强。
ⅵ教师反馈。
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积极鼓励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去探究,有利于不失去对教师与课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好的学风。
②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ⅰ发问:准确把握发问的时机,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不要再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ⅱ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问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概相同。
ⅲ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ⅳ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
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回答问题。
ⅴ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而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③有效提问十戒。
ⅰ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ⅱ二戒:提问专问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你教的再有效学生学的无效还是无效。
ⅲ三戒:以问带罚,为难学生;ⅳ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ⅴ五戒:摸棱两可,节外生枝;ⅵ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ⅶ七戒:不置可否,不给评价;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ⅸ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ⅹ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听李政涛教授讲座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
听李政涛教授讲座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
在听李政涛教授讲座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心得。
教育是每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则是保障个体和社会长期繁荣的关键所在。
李政涛教授提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这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李教授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并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进一步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李教授还着重谈到了教育的公平问题。
他强调了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
通过听李政涛教授的讲座,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关注教育的公平性,这些都是推动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将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政涛教授对学研行教育讲话心得体会
李政涛教授对学研行教育讲话心得体会11月29日我参加了西安市大学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培训。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却让我对这个平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工作的不足,忽略了身边现有的资源,舍近求远。
大学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这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资源、备课材料、家校通沟的桥梁等等优质的资源。
通过这次培训,也让我意识到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
我作为一个直接为学生传道授业的教师,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当下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就是跟上时代的潮流。
像共享平台为我们提供的教学通、乐教乐学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能让农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从繁重的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如何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必须要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学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究竟能获得多少东西还是要靠培训后自己的探索与学习,真正把这些资源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消化今天所学的内容,我给自己做了学习后的规划:首先完成认真完成课堂上的作业,然后在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好平台的资源,最后完成教学任务的空余时间深入的探索每个软件的应用情况,并一步一步的去在学生家长老师中用好我们的信息资源。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预见到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如果能够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相信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教学任务。
同时也不会辜负这些辛苦为我们讲解的老师,以及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进修学校。
培训结束了,我们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掌握好先进的现代化信息,为我所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听李政涛教授谈《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
听李政涛教授谈《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25号上午,我们有幸请到李政涛教授给我们做报告,原本定于22号下午,恰逢李教授有事改期,也间接促成了李镇西校长的报告,而李校长只有22号下午且必须机票改签才有时间,以致第二天凌晨才到家。
缘分!一、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
可见,作为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1、课前的有效准备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
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
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
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
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
华师大李政涛:用评价撬动教育改革
华师大李政涛:用评价撬动教育改革,关注新时代教育评价的九大转向!教育评价改革,就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通过评价改革撬动和引领教育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以往是先有教育改革,再有评价改革,现在可能倒过来了,先有评价改革,再撬动其他体系的改革。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九个观点:观点1:教育评价改革,就是以评价的方式,回到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原点回到原点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当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思考方式,第一种是从原点出发,向外不断拓展;第二种是倒过来,不断从外面回到当初出发的原点。
今天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回到原点重新思考。
教育评价改革要回到改革初衷,回到育人原点,从过去只看“冷冰冰的分”,要走向关注“活生生的人”。
观点2:教育评价具有育人价值,内含“育人力”“学习力”和“生长力”首先,评价就是一种育人方式。
在我看来,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根本上是育人方式的改革。
评价改革是育人方式改革的一部分。
评价的过程不是为评而评,是为育人而评。
我们都知道,怎么评价就怎么育人。
当年说高考就是指挥棒,指挥棒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怎么学。
通过评价标准,来引领育人和实现育人。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都是成才育才的评价标准,通过它们来引领育人和实现育人。
从这个角度看,好的教育评价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育人的评价。
而不管你的标准貌似多么科学规范,测评工具多么丰富,只要不能实现育人,都不是好的评价。
其次,评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前提。
今天的时代,人的学习方式变了,那么教学方式就要变,教学方式变了,评价方式也要变。
怎么评价,学生就怎么学习。
教育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校以及学校系统的评价,其实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真实的学习、深度的学习。
好的教育评价,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学习的评价。
好教育应该让人心灵充满温暖读李政涛《教育常识》随想-以心灵温暖心灵
好教育应该让人心灵充满温暖读李政涛《教育常识》随想|以心灵温暖心灵好的教育,应该让人心灵充满温暖读李政涛《教育常识》随想初识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是因为他去年暑期来学校作了关于“有效教学”和“成长为名师”的两场报告。
而学校推荐阅读的他的专著《教育常识》,则让我有了深入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机会。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着这样三句话:“此书写给天下所有教育者。
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
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我非常诧异于一位造诣精深的教育专家为什么会和读者聊一些教育常识,他会谈哪些、怎样谈教育的常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步了解到李教授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他认识到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进而,他认为“当代中国的各种教育改革,它们为中国教育带来的首要改变,是让教育回到了常识,把已往对常识的违背变成对常识的遵守,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成为教育生活的基础;诸多新理念或新观念,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等等,都是常识意义上的观念,是对长期被遗忘的教育常识的重新唤醒。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一位教育大师、北京十一中学的校长李希贵,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做的,其实都是中外教育家已经说过、已经做过的。
李希贵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五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不正常,一会儿“左”得不正常,一会儿又“洋”得不正常,教育离“常识”也越来越远。
所以,他认为中国教育迫切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回归“常识”。
李政涛教授和李希贵校长一样,认为教育要回归“常识”。
听李政涛讲课收获和感受
听李政涛讲课收获和感受参加完南京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答辩,匆匆赶到镇江参加特后班培训。
下午赶上听李政涛教授的课《“新基础教育”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周园长告诉我,这几天来最高档次的课你赶上了。
听了,才知道,课讲得确实叫个好,不愧是教育长江学者的课。
喜欢他做“实”过程的“九步教研”的分享。
立足解决某问题的专题性上课,教研小组组长关于问题研究目标、方法、过程、分工、成效及困惑等的专题性报告,执教老师的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的专题性评课,旁观者的提问质疑,团队的回应,集体评课,执教者的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我们也常常组织园本教研,却没有带着问题上课,更没有上课前小组成员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后的详细报告,没有质疑提出后团队的回应与执教者的二度反思。
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可要一试这“九步教研”。
喜欢他做“实”过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十二个细节”的介绍。
细节1,合作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并从同桌合作为训练起点。
细节2,分工,谁来主持、监督、记录、发言、补充发言……其育人价值是有分工才能有责任、有担当、有成长。
细节3,建立“弱者先说、强者概括总结”的规则。
细节4,发言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我们”,而不是“我”。
细节5,是评价反馈,评的不是发言的个人,是小组合作的力量,且有教师评、学生评、小组互评和自评。
细节6,是差异资源,即小组交流、展示、介绍的是有别于别人的信息资源。
细节7,是组际互动交流,即第一组发言后,教师要发出指令要求,即第二组要对第一组评价、补充、提问、质疑,而不是报幕式的交流。
细节8,板书,教师要以动态生成的板书及时捕捉、提炼小组发言。
细节9,学生在倾听基础上以批注或笔记捕捉他人发言信息资源。
细节10、11、12,分别要体现年龄段特征、学科知识的特性、预设与生成。
听着李教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十二个细节”的介绍时,我想,幼儿园的中大班也可以有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中班末期可以安排两两合作,到大班再进入三人、四人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李政涛
李政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走向“智慧自觉”与“生命自觉”2009年04月25日星期六 00:41一、走向“智慧自觉”曾经接触过一个特级的幼儿园园长,在与她交流的时候,她并没有说她的师资多么优秀,学校建设多么完善,而首先谈及的就是,教育首先要学会爱,当你的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你就会全心全意为别人好,去自主、自觉地帮助他人,帮助他们排除障碍、破解危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成全他人。
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值得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深思,教师形象——爱!1、过去教师的形象形象一:美国世纪有一本小说曾经这样描述过教师“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是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
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在他们的眼里的女教师成了老处女,没有人喜爱她们。
男老师也如此悲惨,在课堂上可能你是说一不二的人,但是你在社会中却什么都不是。
这是美国人过去对教师的形象描述。
形象二:而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祖英的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描述教师: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更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李政涛什么是好课培训心得精选版
李政涛什么是好课培训心得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肥城市2018年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心得11月11日(星期天)上午,叶澜教授的弟子,着名的李政涛教授在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报告厅的一场别具一格而又深入浅出的讲座。
本次报告主题是“什么是好课?”,李博士围绕着新“实”“长”“放”“细”4个核心关键字,娓娓道来。
声音不高,但有足够的穿透力;没有课件,但一边说一边在WORD文档里打出关键字。
这让我感受到李教授学术的自信,以及胸有成竹的淡定与从容。
这也是我第一听报告听得如此痴迷与认真,第一次记录达到12页笔记。
一:实李教授讲到1:扎实。
要上有意义的课。
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除了获得新知以外,一堂课结束了学生有没有激发出兴趣。
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学生不应该一样。
2充实。
一堂课的投入与产出,应体现在好生和后进生都有进步。
3丰实。
这个我最有感受。
作为年轻教师,上课总是按照教案规划好的思路来讲。
讲完,好像这节课的任务我就结束了。
李教授点到,我们应该有预设之外的教案意识。
每堂课都是鲜活的。
4平实。
常态课李教授俗称家常课和公开课。
公开课炼人,家常课养人。
如何把公开课中学到的东西和家常课完美的借鉴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
5真实。
有缺憾的课也是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长1一堂课要有推进感、终深感要有生长的气息。
李教授举到例子:一堂公开课的好,是学生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本来就好,那是展示、再现。
学生的生长在哪里2提供挑战、训练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抓住关键词,说出判断依据。
三、放如何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四、细李教授讲到对细节有敏感、要揣摩、设计、实施、反思重建。
针对小组合作,李教授讲到15个细节。
听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李教授的细节,让我真真切切的理解到什么叫小组合作。
让我感触较深的是细节10:板书。
两态板书:静态和动态板书。
静态是确定的板书,动态是不确定的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
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
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
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
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
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
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
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
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
这些话很有道理。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
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
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
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
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华师大之行已落下帷幕。
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
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苦、纠结。
“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这是鞠玉萍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窦桂梅的一句话,今天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想从“写”开始,改变自己,虽然写的不好,但对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突破,这或许是我成长的开始。
半个月的华师之行,很苦很累,但很充实。
我以朝圣的心态来到教育的最前沿华东师大,在心中除了激动之外,还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
让我有机会聆听到各位顶尖级教授的讲座,现场学习顶尖级的教育智慧,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给日益倦怠的职业状态和日益枯竭的职业潜能重新注入了活力。
现记录下自己的几点感悟:一、要更新思维框架,把握教育规律吴亚萍教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得力弟子,吴教授致力于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着丰富的一线指导的经验,她强调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
吴教授还用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就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改革给出了全新的诠释,作了精彩的演讲,指明了今后的教学发展之路。
吴教授强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抛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要善于搜集学生活动中放射出来的资源,用于推进课堂教学;要多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活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吴教授的讲座中“资源开发、重心下移、长程设计、教结构、用结构、三放三收、整体进入”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词语频频出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
关于“长程”一词,吴亚萍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长程眼光”、“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等,这种策略的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其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的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按照长程教学设计理念,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才可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关于整体感悟的策略,她提出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进行。
对于融合渗透的策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吴教授说一流的教师是教思维方法,如果教师的思维跟不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改变,如果教师个人内在的认识框架不打破,课堂教学的转型就难以进一步进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每个个体的内在思维框架,彻底把握教育规律,追求育人的境界。
二、课堂要抓“实”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当初读这句话时,还甚不解其意,总觉得矫作些。
但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讲座后,再回想起这句话,不禁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
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激情,旁征博引,妙语联珠,四个半小时的讲座如和风阵阵,拂散陈腐乏味的迷雾团团,他用理性的分析方法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实效”,明白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等问题。
李政涛教授提到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常照镜子勤反思在历史上李世民堪称爱照镜子的一代明君,他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用三面镜子成就了他的一代明君,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期望成长的教师,更应拥有几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是照镜子找差距。
这次学习有幸与济源的诸多优秀教师同行,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压力、是惭愧。
在一行的队伍中,有我们的领导团队教研室的领导及成员,有身边的楷模宋森、王晓琳,有能说会写的李冬梅、杨征,有认真专研的李继红、李珍霞……可是我既不善表达更不善写作,虽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但留下的仅仅是碎片式的记忆。
与这样的团队同行,其压力不言而喻,再加上华师大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更让人佩服,听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丁老师的责任,吴尊民教授的激情,周斌教授的风趣幽默,李正涛教授的坦率与真诚,吴亚萍对教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面对这些,让我惭愧,又催我奋进。
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不自觉就有了追赶的意识,学习的动力。
二是照镜子明得失。
王建军教授讲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时,多次强调常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看,研究着看,就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就会有所改进。
王教授说:我们不缺标准,缺的是一面镜子,一面实践的镜子。
录像课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今后我一定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镜子,从镜子中品味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自己的经验,以获得自我反思与认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长者的叮咛,智者的点拨,学者的教诲,让我在这段学习、收获的日子里突然明白了许多,虽然培训暂告段落,但反思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停止。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们的那种精神、那些理念和方法会时刻警示着我要多一份追求、多一点勤奋、多一些反思。
在这期间,每一个讲座,都在我心中激起许多的火花,我不希望这些火花湮灭在回来后繁琐的教学中,即使不可能把所有的理念、知识、方法都通通领会,但专家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我都牢记在心!最后,我想说,短暂的华师大培训虽然结束,但它已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洗礼和升华着我的教学思想,指点和引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