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师劳动的创造性
机智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原
则、内容、方法等的灵活选择和运用上 (例:数学课上教师解决鸡兔同笼的应用 题。)
返回
教育对象是异常独特、多样的,每个教育
对象都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文 化背景、交际背景,而且这些因素又是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教师不仅要 面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更重要的是要面对 由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 些个体和群体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 方法。
返回
2、对教师个人的作用。
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 的反思,其本身才具有思考和发展的活力。 教师应经常对个人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时常思考诸如“怎样 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教师一 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 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际问题,则对已有旧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育 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 学生评价
教 育 名 言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课 后 思 考 题
教 学 参 考 书 目
返回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1、有经验者为师阶段 2、有知识者为师阶段 3、有知识且有职业素养者为师阶段
返回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观点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 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 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 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 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 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 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712~1778)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 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 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 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 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 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 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 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 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 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 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 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 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雅克· 卢梭
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 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 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 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 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 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 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2/25/2020
8
第一节 教育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
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
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
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
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
个目的。” 这就是说,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
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
2/25/2020
7
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 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 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 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 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 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 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 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 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5
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 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 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表达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承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材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教学容5.〔〕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容D.教育规律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根底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B.科学本位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开展水平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以下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容13.在进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1950《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 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化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的文 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 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
2、单轨学制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代表国家:美国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个分段,小学——中学— —大学 优势:平等性、公平精神 不足: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
3、中间型学制(Y学制) 出现最晚,代表国家:二战前的日本、苏联和 中国 特点:义务教育单轨,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 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 试图兼顾公平与效益。
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
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当代我国教育方针丰富与发展
1、突出素质教育思想 2、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3、强调社会实践 4、强调美育地位与作用
四、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七、当代中国学制改革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灵 活和弹性 2、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 贯、六三分段”基本学制 3、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逐步完善高中 阶段教育结构 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院校类型 趋于多样化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06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01
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逐渐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和
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和全面发展。
02
终身教育与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及传授基本的生活技 能。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
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境教育等。家长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 子的需求和想法。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宏观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人的品德、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微观教育目的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微观教育目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点等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 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人 发展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 高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对于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发展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 教育方向,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成长 方向。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电大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的目的测评题目及答案(国家开发大学)
题目1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衍生功能
B. 定向功能
C. 调控功能
D. 评价功能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定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题目2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那托普
D. 福禄贝尔
E. 萨特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卢梭, 萨特, 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题目3
正确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涂尔干
B. 那托普
C. 裴斯泰洛齐
正确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全部分工。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9不正确获得1来自00分中的0.00分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选择一项: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正确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7
正确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国开大学——教育学4-6章题库
第4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2、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萨特/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那托普/凯兴斯泰纳/裴斯泰洛齐/孔德)。
4、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6、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X)7、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X)8、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全部分工。
(X)9、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10、智育就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
(√)11、在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X)第5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学校教育制度)。
2、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修业年限)。
3、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癸卯学制)”。
4、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6、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体系/运行规则)的总称。
7、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目的1.简述“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答:(1)“应然的教育目的”的含义“应然的教育目的”又称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尽管它要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力现状等的制约,但它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
(2)“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含义“实然的教育目的”又称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应用的教育目的。
(3)二者的关系“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追求并实现教育的普遍目的,必须以教育过程中一系列的具体目的实现为基础,而教育过程中具体目的的选择与实施,又要受到教育的普遍目的的制约。
人们在理解教育目的时,既要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选择的教育普遍目的的重要性,又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力图去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还要承认实际生活中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从实际出发去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政策,引导人们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的”,使二者不仅在“价值”上也在“事实”上统一起来,既关注社会理想的实现,又兼顾人们的现实需要,从而真正发挥教育目的的作用。
2.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的内涵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一般而言,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即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各种教育活动要实现的预期结果。
•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的,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教 育活动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教育目的一经确定,
又导引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作为人改造自身的一项
实践活动,始终受到教育目的的引领与制导。
(二)教育目的的实践功能 1.指导功能 2.调节功能 3.协调功能 4.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观
(一)个体本位论
• 基本主张:教育活动的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 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出 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 点,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 会基本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个人的一切都 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三)生活本位论
•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形成其生活教 育理论。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 “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平庸?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 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
约,并体现一定社会的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教育目的
怎样调整,社会主义方向性都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目的政治性的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
“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都有 “社会主义”作限制,表明了我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目的内涵、特征及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 2.区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3.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基本精神和理论基础; 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和实现策略。
目录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2.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家庭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
社会教育的目的
1、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 的)
2、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3、教学目的(或教学任务) 4、一种课程的目的(课程目 标)
➢ 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 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更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 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 3.突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 •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57年的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的表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 结合” 。
➢1981年的表述:“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 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方针”。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前的教育目的 • 儒家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阐述。
(二)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不同表述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 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 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
2.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5、一单元、一节课的教育目 的(教学目标)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 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 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 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
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 (一)教育实践的目的性要求
•
教育目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实践
➢ 1999年6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 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 。
➢ 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