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期末压轴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BOD相等.(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图3中∠MON的度数为°.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由于图1中∠AOC和∠BOD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和∠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的度数.小华:设∠BOD为x°,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和∠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的度数.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2.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一边AB在数轴上。
点A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t>0)秒.(1)长方形的边AD 长为 单位长度;(2)当三角形ADP 面积为3时,求P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3)如图2,若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那么当三角形BDQ ,三角形BPC 两者面积之差为12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的值.3.(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 ,点P 表示的数是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 、Q 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5.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6.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1)求点K 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如图,以长方形OBCD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点坐标为(0,a),C点坐标为(c,b),且a、b、C满足6a +|2b+12|+(c﹣4)2=0.(1)求B、C两点的坐标;(2)动点P从点O出发,沿O→B→C的路线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DC上有一点M(4,﹣3),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PM的面积;(3)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13?直接写出此时点P的坐标.9.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分析思路)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 表示钢管总数)(解决问题)(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用含n 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 个图的钢管总数.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压轴题 解答题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压轴题 解答题试卷及答案一、解答题1.从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剪掉一个边长为b 的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1)上述操作能验证的等式是 .(请选择正确的选项)A .a 2﹣b 2=(a +b )(a ﹣b )B .a 2﹣2ab +b 2=(a ﹣b )2C .a 2+ab =a (a +b )(2)若x 2﹣y 2=16,x +y =8,求x ﹣y 的值;(3)计算:(1﹣212)(1﹣213)(1﹣214)…(1﹣212019)(1﹣212020). 2.3321130y x --=,|1|24z x y -=--+,求x y z ++的平方根.3.已知1502x x +-=,求值; (1)221x x +(2)1x x- 4.计算:(1)21122⎛⎫⎛⎫-⨯- ⎪ ⎪⎝⎭⎝⎭; (2)m 2•m 4+(﹣m 3)2;(3)(x +y )(2x ﹣3y );(4)(x +3)2﹣(x +1)(x ﹣1).5.已知,关于x 、y 二元一次方程组237921x y a x y -=-⎧⎨+=-⎩的解满足方程2x-y=13,求a 的值.6.问题1:现有一张△ABC 纸片,点D 、E 分别是△ABC 边上两点,若沿直线DE 折叠. (1)探究1:如果折成图①的形状,使A 点落在CE 上,则∠1与∠A 的数量关系是 ;(2)探究2:如果折成图②的形状,猜想∠1+∠2和∠A 的数量关系是 ; (3)探究3:如果折成图③的形状,猜想∠1、∠2和∠A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问题2:将问题1推广,如图④,将四边形ABCD 纸片沿EF 折叠,使点A 、B 落在四边形EFCD 的内部时,∠1+∠2与∠A 、∠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7.计算:(1)022019()32020-- (2)4655x x x x ⋅+⋅8.仔细阅读下列解题过程:若2222690a ab b b ++-+=,求a b 、的值.解:2222690a ab b b ++-+=222222690()(3)003033a ab b b b a b b a b b a b ∴+++-+=∴++-=∴+=-=∴=-=,,根据以上解题过程,试探究下列问题:(1)已知2222210x xy y y -+-+=,求2x y +的值;(2)已知2254210a b ab b +--+=,求a b 、的值;(3)若248200m n mn t t =++-+=,,求2m t n -的值.9.如图①所示,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70C ∠=︒,65B ∠=︒,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A 落在ABC 内的点A '处.(1)若140∠=︒,2∠=________.(2)如图①,若各个角度不确定,试猜想1∠,2∠,A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②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外部时(如图②),(1)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A ∠,1∠,2∠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3)应用:如图③: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叠之后,且三个顶点不重合,那么图中的123456∠+∠+∠+∠+∠+∠和是________.10.已知:如图,直线BD 分别交射线AE 、CF 于点B 、D ,连接A 、D 和B 、C ,12180∠+∠=,A C ∠=∠,AD 平分BDF ∠,求证:()1//AD BC ;()2BC 平分DBE ∠.11.因式分解:(1)249x - (2) 22344ab a b b --12.如图,D 、E 、F 分别在ΔABC 的三条边上,DE//AB ,∠1+∠2=180º.(1)试说明:DF//AC ;(2)若∠1=120º,DF 平分∠BDE ,则∠C=______º.13.计算:(1)()()122012514--⎛⎫+-⨯-- ⎪⎝⎭; (2)52342322)(a a a a a +÷-. 14.如图,已知点E 、F 在直线AB 上,点G 在线段CD 上,ED 与FG 交于点H ,∠C =∠EFG ,∠CED =∠GHD .(1)求证:CE ∥GF ;(2)试判断∠AED 与∠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EHF =80°,∠D =30°,求∠AEM 的度数.15.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ABC 的顶点都在方格纸格点上.将△ABC 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4格.(1)请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 ′B ′C ′;(2)再在图中画出△ABC 的高CD ;(3)在图中能使S △PBC =S △ABC 的格点P的个数有 个(点P 异于A )16.解方程组:(1)2338y x x y =-⎧⎨-=⎩(2) 743832x y x y ⎧+=⎪⎪⎨⎪+=⎪⎩ 17.(类比学习)小明同学类比除法240÷16=15的竖式计算,想到对二次三项式x 2+3x +2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15162401 6 8080 0 222132 2222 0x x x x x x x x +++++++ 即(x 2+3x +2)÷(x +1)=x +2,所以x 2+3x +2=(x +1)(x +2).(初步应用)小明看到了这样一道被墨水污染的因式分解题:x 2+□x +6=(x +2)(x +☆),(其中□、☆代表两个被污染的系数),他列出了下列竖式:22262 (2)62 0x x x x x x x x +++++-++☆☆☆ 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深入研究)小明用这种方法对多项式x 2+2x 2-x -2进行因式分解,进行到了:x 3+2x 2-x -2=(x +2)(*).(*代表一个多项式),请你利用前面的方法,列出竖式,将多项式x 3+2x 2-x -2因式分解.18.计算:(1)(y 3)3÷y 6;(2)2021()(3)2π--+-.19.(1)如图,用四块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用含有x 、y 的等式表示) ;(2)若2(32)5x y -=,2(32)9x y +=,求xy 的值;(3)若25,2x y xy +==,求2x y -的值.20.解下列方程组(1)29321x y x y +=⎧⎨-=-⎩. (2)34332(1)11x y x y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1)A ;(2)2;(3)20214040【分析】(1)由题意直接根据拼接前后的面积相等进行分析计算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题意可知x 2﹣y 2=16,即(x +y )(x ﹣y )=16,又x +y =8,可求出x ﹣y 的值;(3)根据题意利用平方差公式将算式转化为分数的乘积的形式,根据数据规律得出答案.【详解】解:(1)图1的剩余面积为a 2﹣b 2,图2拼接得到的图形面积为(a +b )(a ﹣b ) 因此有,a 2﹣b 2=(a +b )(a ﹣b ),故答案为:A.(2)∵x 2﹣y 2=(x +y )(x ﹣y )=16,又∵x +y =8,∴x ﹣y =16÷8=2;(3)(1﹣212)(1﹣213)(1﹣214)…(1﹣212019)(1﹣212020) =(1﹣12)(1+12)(1﹣13)(1+13)(1﹣14)(1+14)……(1﹣12019)(1+12019)(1﹣12020)(1+12020) =12×32×23×43×34×54×……×20182019×20202019×20192020×20212020 =12×20212020 =20214040. 【点睛】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是正确应用的前提,利用公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是解题的关键.2.【分析】根据题意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x y z ++,最后求平方根即可.【详解】0=,|1|z -=,=|1|0z -=,∴2113024010y x x y z -+-=⎧⎪-+=⎨⎪-=⎩,解得231x y z =⎧⎪=⎨⎪=⎩,则6x y z ++=,∴x y z ++平方根为.【点睛】本题考查相反数的意义,非负数的表达,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平方根等知识,综合性较强,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3.(1)174;(2)32±【分析】(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a +b)²=a ²+2ab +b ²解答;(2)利用(1)的结果和完全平方公式(a−b)²=a ²−2ab +b ²解答.【详解】解:(1)由题:152x x +=, 21254x x ⎛⎫∴+= ⎪⎝⎭即2212524x x ++=, 221174x x ∴+= (2)222111792244x x x x ⎛⎫-=+-=-= ⎪⎝⎭ 132x x ∴-=± 【点睛】此题是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就构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注意积的2倍的符号,避免漏解.4.(1)18-;(2)2m 6;(3)2x 2﹣xy ﹣3y 2;(4)6x +10. 【分析】(1)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2)先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和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再根据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计算;(3)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计算,再合并同类项;(4)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再合并同类项.【详解】解:(1)21122⎛⎫⎛⎫-⨯- ⎪ ⎪⎝⎭⎝⎭=312⎛⎫- ⎪⎝⎭18=-; (2)m 2•m 4+(﹣m 3)2=m 6+m 6=2m 6;(3)(x +y )(2x ﹣3y )=2x 2﹣3xy +2xy ﹣3y 2=2x 2﹣xy ﹣3y 2;(4)(x +3)2﹣(x +1)(x ﹣1)=x 2+6x +9﹣x 2+1=6x +1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幂的运算性质和整式的运算,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5.a=4【分析】先联立x+2y=−1与2x−y=13解出x ,y ,再代入2x−3y=7a−9即可求出a 值.【详解】依题意得21213x y x y +=-⎧⎨-=⎩解得53x y =⎧⎨=-⎩, 代入2x−3y=7a−9,得:a=4,故a 的值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6.(1)12A ∠=∠;(2)122A ∠+∠=∠;(3)见解析;(4)1222360A B ∠+∠=∠+∠-︒【分析】(1)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2)在四边形A EAD '中,内角和为360°,∠BDA=∠CEA=180°,利用这两个条件,进行角度转化可得关系式;(3)如下图,根据(1)可得∠1=2∠DAA ',∠2=2∠EAA ',从而推导出关系式; (4)根据平角的定义以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2)类似思路探讨,可得关系式.【详解】(1)∵△'EDA 是△EDA 折叠得到∴∠A=∠A '∵∠1是△'ADA 的外角∴∠1=∠A+∠A '∴12A ∠=∠;(2)∵在四边形A EAD '中,内角和为360°∴∠A+A '+∠A DA '+∠A EA '=360°同理,∠A=∠A '∴2∠A+∠A DA '+∠A EA '=360°∵∠BDA=∠CEA=180∴∠1+∠A DA '+∠A EA '+∠2=360°∴122A ∠+∠=∠ ;(3)数量关系:212A ∠-∠=∠理由:如下图,连接AA '由(1)可知:∠1=2∠DAA ',∠2=2∠EAA '∴212()2EAA DAA DAE ∠-∠=∠-=∠'∠';(4)由折叠性质知:∠2=180°-2∠AEF ,∠1=180°-2∠BFE相加得:123602(360)22360A B A B ∠+∠=︒-︒-∠-∠=∠+∠-︒.【点睛】本题考查角度之间的关系,(4)问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主要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角度转换.7.(1)89;(2)102x ; 【分析】 (1)根据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即可计算;(2)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和合并同类项即可计算.【详解】(1)原式=1-19=89; (2)原式=x 10+x 10=2x 10.【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法则的计算方法.8.(1)23x y +=;(2)21a b ==,;(3)21m t n -=.【分析】(1)首先把第3项22y 裂项,拆成22y y +,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得x y 、代入求得数值;(2)首先把第2项25b 裂项,拆成224b b +,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 b 、代入求得数值;(3)先把4m n =+代入28200mn t t +-+=,得到关于n 和 t 的式子,再仿照(1)(2)题.【详解】解:(1)2222210x xy y y -+-+=2222210x xy y y y ∴-++-+=22()(1)0x y y ∴-+-=010x y y ∴-=-=,,11x y ∴==,,23x y ∴+=;(2)2254210a b ab b +--+=22244210a b ab b b ∴+-+-+=22(2)(1)0a b b ∴-+-=2010a b b ∴-=-=,21a b ∴==,;(3)4m n =+,2(4)8200n n t t ∴++-+=22448160n n t t ∴+++-+=22(2)(4)0n t ∴++-=2040n t ∴+=-=,24n t ∴=-=,42m n ∴=+=20(2)1m t n -∴=-=【点睛】本题考查的分组分解法、配方法和非负数的性质,对于项数较多的多项式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首先要观察各项特征,寻找熟悉的式子,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是基础.9.(1)50°;(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360°.【分析】(1)根据题意,已知70C ∠=︒,65B ∠=︒,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变换的性质求解;(2)①先根据折叠得:∠ADE=∠A ′DE ,∠AED=∠A ′ED ,由两个平角∠AEB 和∠ADC 得:∠1+∠2等于360°与四个折叠角的差,化简得结果;②利用两次外角定理得出结论;(3)由折叠可知∠1+∠2+∠3+∠4+∠5+∠6等于六边形的内角和减去(∠B'GF+∠B'FG)以及(∠C'DE+∠C'ED)和(∠A'HL+∠A'LH),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1)∵70C ∠=︒,65B ∠=︒,∴∠A ′=∠A=180°-(65°+70°)=45°,∴∠A ′ED+∠A ′DE =180°-∠A ′=135°,∴∠2=360°-(∠C+∠B+∠1+∠A ′ED+∠A ′DE )=360°-310°=50°;(2)①122A ∠+∠=∠,理由如下由折叠得:∠ADE=∠A ′DE ,∠AED=∠A ′ED ,∵∠AEB+∠ADC=360°,∴∠1+∠2=360°-∠ADE-∠A ′DE-∠AED-∠A ′ED=360°-2∠ADE-2∠AED ,∴∠1+∠2=2(180°-∠ADE-∠AED )=2∠A ;②221A ∠=∠+∠,理由如下:∵2∠是ADF 的一个外角∴2A AFD ∠=∠+∠.∵AFD ∠是A EF '△的一个外角∴1AFD A '∠=∠+∠又∵A A '∠=∠∴221A ∠=∠+∠(3)如图由题意知,∠1+∠2+∠3+∠4+∠5+∠6=720°-(∠B'GF+∠B'FG)-(∠C'DE+∠C'ED)-(∠A'HL+∠A'LH)=720°-(180°-∠B')-(180°-C')-(180°-A')=180°+(∠B'+∠C'+∠A')又∵∠B=∠B',∠C=∠C',∠A=∠A',∠A+∠B+∠C=180°,∴∠1+∠2+∠3+∠4+∠5+∠6=360°.【点睛】题主要考查了折叠变换、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注意折叠前后图形全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10.(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求出1BDC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B C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 EBC ∠=∠,求出A EBC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FDA AD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FDA C ∠=∠,ADB DBC ∠=∠,C EBC ∠=∠,求出EBC DBC ∠=∠即可.【详解】()12180BDC ∠+∠=,12180∠+∠=,1BDC ∴∠=∠,//AB CF ∴,C EBC ∴∠=∠,A C ∠=∠,A EBC ∴∠=∠,//AD BC ∴;()2AD 平分BDF ∠,FDA ADB ∴∠=∠,//AD BC ,FDA C ∴∠=∠,ADB DBC ∠=∠,C EBC ∠=∠,EBC DBC ∴∠=∠,BC ∴平分DB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定义的应用,考查了学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注意:平行线的性质是: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之亦然.11.(1)()()2323x x +-;(2)()22--b a b . 【分析】(1)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即可;(2)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详解】(1) ()()249=2323x x x -+-; (2)()223224444ab a b b b a ab b--=--+=()22--b a 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注意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公式法分解,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12.(1)见解析;(2)6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2,求出∠1+∠A=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证明:(1)∵DE∥AB,∴∠A=∠2,∵∠1+∠2=180°.∴∠1+∠A=180°,∴DF∥AC;(2)∵DE∥AB,∠1=120°,∴∠FDE=60°,∵DF平分∠BDE,∴∠FDB=60°,∵DF∥AC,∴∠C=∠FDB=6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题的关键是能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进行推理.13.(1)7;(2)55a.【分析】(1)直接利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零指数幂的性质分别化简得出答案;(2)直接利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整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详解】解:(1)(14)﹣1+(﹣2)2×50﹣(﹣1)﹣2;=4+4×1﹣1=4+4﹣1=7;(2)2a5﹣a2•a3+(2a4)2÷a3=2a5﹣a5+4a8÷a3=2a5﹣a5+4a5=5a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整式乘除和乘法运算,以及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14.(1)证明见解析;(2)∠AED+∠D=180°,理由见解析;(3)110°【分析】(1)依据同位角相等,即可得到两直线平行;(2)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FGD=∠EFG,进而判定AB∥CD,即可得出∠AED+∠D=180°;(3)依据已知条件求得∠CGF的度数,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EF的度数,依据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到∠AEM的度数.【详解】(1)∵∠CED=∠GHD,∴CB∥GF;(2)∠AED+∠D=180°;理由:∵CB∥GF,∴∠C=∠FGD,又∵∠C=∠EFG,∴∠FGD=∠EFG,∴AB∥CD,∴∠AED+∠D=180°;(3)∵∠GHD=∠EHF=80°,∠D=30°,∴∠CGF=80°+30°=110°,又∵CE∥GF,∴∠C=180°﹣110°=70°,又∵AB∥CD,∴∠AEC=∠C=70°,∴∠AEM=180°﹣70°=1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15.(1)见解析;(2)见解析;(3)4.【分析】整体分析:(1)根据平移的要求画出△A´B´C´;(2)延长AB,过点C作AB延长线的垂线段;(3)过点A作BC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上的格点数(异于点A)即为结果.【详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如图,过点A作BC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上的格点数除点A外有4个,所以能使S△ABC=S△PBC的格点P的个数有4个,故答案为4.16.(1)57xy=⎧⎨=⎩;(2)6024xy=⎧⎨=-⎩【分析】(1)2338y xx y=-⎧⎨-=⎩①②,由①得2x-y=3③,②-③可求得x,将x值代入①可得y值,即可求得方程组的解.(2)743832x yx y⎧+=⎪⎪⎨⎪+=⎪⎩①②,先将①×12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得3x+4y=84③,将②×6,由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得2x+3y=48④,③和④再利用加减消元法即可求解方程组的解.【详解】(1)23 38 y xx y=-⎧⎨-=⎩①②由①,得2x-y=3③②-③,得x=5将x=5代入①,得2×5-y=3∴y=7故方程组的解为:57x y =⎧⎨=⎩故答案为:57x y =⎧⎨=⎩(2)743832x y x y ⎧+=⎪⎪⎨⎪+=⎪⎩①② ①×12,得3x+4y=84③②×6,得2x+3y=48④③×2,得6x+8y=168⑤④×3,得6x+9y=144⑥⑤-⑥,得y=-24将y=-24代入①,得874x -= ∴x=60 故方程组的解为:6024x y =⎧⎨=-⎩故答案为:6024x y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减消元法,将方程组中的各个方程化简成标准形式,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互为相反数又不相等,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17.[初步应用]5,3;[深入研究]x 3+2x 2-x -2=(x +2)(x +1)(x -1);详见解析;【分析】[初步应用]列出竖式结合已知可得:2☆-6=0,2-=☆,求出□与☆即可.[深入研究]列出竖式可得x 3+2x 2-x -2÷(x +2),即可将多项式x 3+2x 2-x -2因式分解.【详解】[初步应用]∵多项式x 2+□x +6能被x +2整除,∴2☆-6=0,2-=☆,∴☆= 3,□=5,故答案为:5,3;[深入研究]∵2323212222 22 0x x x x x x x x x -++--+----, ∴()()()()()3222221211x x x x x x x x +--=+-=++-. 【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除法;理解题意,仿照整数的除法列出竖式进行运算是解题的关键.18.(1)y 3;(2)12.【分析】(1)先计算幂的乘方,然后计算同底数幂除法;(2)分别利用负整数指数幂、零次幂、乘方计算,然后合并.【详解】解:(1)原式=y 9÷y 6=y 3;(2)原式=4﹣1+9=12.【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运算与实数的运算,熟练运用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9.(1)224()()xy x y x y =+--;(2)16xy =;(3)23x y -=±. 【分析】(1)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由边长为x+y 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边长为x-y 的小正方形面积求出,也可以由4个长为x ,宽为y 的矩形面积之和求出,表示出即可;(2)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然后两个式子相减,即可求出答案;(3)利用完全平方变形求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24()()xy x y x y =+--;故答案为:224()()xy x y x y =+--;(2)∵2(32)5x y -=, ∴2291245x xy y -+=①,∵2(32)9x y +=,∴2291249x xy y ++=②,∴由②-①,得 24954xy =-=, ∴16xy =;(3)∵25,2x y xy +==,∴222(2)4425x y x xy y +=++=,∴224254217x y +=-⨯=,∴222(2)4417429x y x y xy -=+-=-⨯=;∴23x y -=±;【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准确识图,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变形求值,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得到的代数式的值相等列式是解题的关键. 20.(1)272x y =⎧⎪⎨=⎪⎩;(2)692x y =⎧⎪⎨=⎪⎩【分析】(1)根据加减消元法,即可求解;(2)先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再通过加减消元法,即可求解.【详解】(1)29321x y x y +=⎧⎨-=-⎩①②, +①②得:48x =.解得:2x =, 把2x =代入①得:229y +=,解得:72y =, ∴方程组的解为272x y =⎧⎪⎨=⎪⎩; (2)原方程可化为3436329x y x y +=⎧⎨-=⎩①②, ①-②得:627y =,解得:92y =, 把92y =代入②得:399x -=,解得:6x =, ∴方程组的解为692x y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加减消元法,是解题的关键.。
期末复习(压轴题49题)—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点(北师大版)(解析版)
z 期末复习(压轴题49题20个考点)一.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共1小题)1.为了求1+2+22+23+…+22011+22012的值,可令S =1+2+22+23+…+22011+22012,则2S =2+22+23+24+…+22012+22013,因此2S ﹣S =22013﹣1,所以1+22+23+…+22012=22013﹣1.仿照以上方法计算1+5+52+53+…+52012的值是( )A .52013﹣1B .52013+1C .D . 【答案】D【解答】解:令S =1+5+52+53+ (52012)则5S =5+52+53+…+52012+52013,5S ﹣S =﹣1+52013,4S =52013﹣1,则S =.故选:D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共1小题) 2.阅读材料:求1+2+22+23+24+…+22013的值.解:设S =1+2+22+23+24+…+22012+22013,将等式两边同时乘2得:2S =2+22+23+24+25+…+22013+22014 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 ﹣S =22014﹣1即S =22014﹣1即1+2+22+23+24+…+22013=22014﹣1请你仿照此法计算:(1)1+2+22+23+24+…+210(2)1+3+32+33+34+…+3n (其中n 为正整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设S =1+2+22+23+24+ (210)将等式两边同时乘2得:2S =2+22+23+24+…+210+211,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 ﹣S =211﹣1,即S =211﹣1,则1+2+22+23+24+…+210=211﹣1;z (2)设S =1+3+32+33+34+…+3n ①,两边同时乘3得:3S =3+32+33+34+…+3n +3n +1②,②﹣①得:3S ﹣S =3n +1﹣1,即S =(3n +1﹣1),则1+3+32+33+34+…+3n =(3n +1﹣1).三.多项式乘多项式(共1小题)3.如图,正方形卡片A 类,B 类和长方形卡片C 类若干张,如果要拼一个长为(a +2b ),宽为(a +b )的大长方形,则需要C 类卡片 张.【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2b )(a +b )=a 2+3ab +2b 2.则需要C 类卡片3张.故答案为:3.四.完全平方公式(共3小题)4.已知a ﹣b =b ﹣c =,a 2+b 2+c 2=1,则ab +bc +ca 的值等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b =b ﹣c =,∴(a ﹣b )2=,(b ﹣c )2=,a ﹣c =,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 =, ∴2(a 2+b 2+c 2)﹣2(ab +bc +ca )=++=, ∴2﹣2(ab +bc +ca )=, ∴1﹣(ab +bc +ca )=, ∴ab +bc +ca =﹣=﹣. 故答案为:﹣.z 5.请看杨辉三角(1),并观察下列等式(2):根据前面各式的规律,则(a +b )6=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b )6=a 6+6a 5b +15a 4b 2+20a 3b 3+15a 2b 4+6ab 5+b 6故本题答案为:a 6+6a 5b +15a 4b 2+20a 3b 3+15a 2b 4+6ab 5+b 66.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x 2+=(x +)2﹣ =(x ﹣)2+(2)若a +=5,则a 2+= ;(3)若a 2﹣3a +1=0,求a 2+的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2、2.(2)23. (3)∵a =0时方程不成立,∴a ≠0,∵a 2﹣3a +1=0两边同除a 得:a ﹣3+=0,移项得:a +=3,∴a 2+=(a +)2﹣2=7. 五.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共1小题)7.如图,边长为m +4的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边长为m 的正方形之后,剩余部分可剪拼成一个矩形,若拼成的矩形一边长为4,则另一边长为.z【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设拼成的矩形的另一边长为x ,则4x =(m +4)2﹣m 2=(m +4+m )(m +4﹣m ),解得x =2m +4.故答案为:2m +4.六.整式的混合运算(共1小题)8.7张如图1的长为a ,宽为b (a >b )的小长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不重叠地放在矩形ABCD 内,未被覆盖的部分(两个矩形)用阴影表示.设左上角与右下角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差为S ,当BC 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 始终保持不变,则a ,b 满足( )A .a =bB .a =3bC .a =bD .a =4b 【答案】B 【解答】解:左上角阴影部分的长为AE ,宽为AF =3b ,右下角阴影部分的长为PC ,宽为a ,∵AD =BC ,即AE +ED =AE +a ,BC =BP +PC =4b +PC ,∴AE +a =4b +PC ,即AE ﹣PC =4b ﹣a ,∴阴影部分面积之差S =AE •AF ﹣PC •CG =3bAE ﹣aPC =3b (PC +4b ﹣a )﹣aPC =(3b ﹣a )PC +12b 2﹣3ab ,则3b ﹣a =0,即a =3b .解法二:既然BC 是变化的,当点P 与点C 重合开始,然后BC 向右伸展,设向右伸展长度为X ,左上阴影增加的是3bX ,右下阴影增加的是aX ,因为S 不变,∴增加的面积相等,z ∴3bX =aX ,∴a =3b .故选:B .七.函数的图象(共4小题)9.如图,某电信公司提供了A ,B 两种方案的移动通讯费用y (元)与通话时间x (分)之间的关系,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1)若通话时间少于120分,则A 方案比B 方案便宜20元;(2)若通话时间超过200分,则B 方案比A 方案便宜12元;(3)若通讯费用为60元,则B 方案比A 方案的通话时间多;(4)若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则通话时间是145分或185分.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答】解:依题意得A :(1)当0≤x ≤120,y A =30, (2)当x >120,y A =30+(x ﹣120)×[(50﹣30)÷(170﹣120)]=0.4x ﹣18;B :(1)当0≤x <200,y B =50,当x >200,y B =50+[(70﹣50)÷(250﹣200)](x ﹣200)=0.4x ﹣30,所以当x ≤120时,A 方案比B 方案便宜20元,故(1)正确;当x ≥200时,B 方案比A 方案便宜12元,故(2)正确;z 当y =60时,A :60=0.4x ﹣18,∴x =195,B :60=0.4x ﹣30,∴x =225,故(3)正确;当B 方案为50元,A 方案是40元或者60元时,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将y A =40或60代入,得x =145分或195分,故(4)错误;故选:C .10.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秤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不考虑水的阻力),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秤的读数y (单位N )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x (单位cm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 【答案】C 【解答】解:因为小明用弹簧秤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露出水面前读数y 不变,出水面后y 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故选:C .11.“龟兔首次赛跑”之后,输了比赛的兔子没有气馁,总结反思后,和乌龟约定再赛一场.图中的函数图象刻画了“龟兔再次赛跑”的故事(x 表示乌龟从起点出发所行的时间,y 1表示乌龟所行的路程,y 2表示兔子所行的路程).有下列说法:①“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②兔子和乌龟同时从起点出发;③乌龟在途中休息了10分钟;z ④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填上)【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故①正确;兔子在乌龟跑了40分钟之后开始跑,故②错误;乌龟在30﹣﹣40分钟时的路程为0,故这10分钟乌龟没有跑在休息,故③正确;y 1=20x ﹣200(40≤x ≤60),y 2=100x ﹣4000(40≤x ≤50),当y 1=y 2时,兔子追上乌龟,此时20x ﹣200=100x ﹣4000,解得:x =47.5,y 1=y 2=750米,即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故④正确.综上可得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12.小高从家门口骑车去单位上班,先走平路到达点A ,再走上坡路到达点B ,最后走下坡路到达工作单位,所用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班后,如果他沿原路返回,且走平路、上坡路、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保持和去上班时一致,那么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 分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先算出平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为、和(千米/分),z 所以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分钟).故答案为:15.八.二次函数的图象(共1小题) 1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Q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动点E 从点A 向点B 运动,到点B 时停止运动;同时,动点F 从点P 出发,沿P →D →Q 运动,点E 、F 的运动速度相同.设点E 的运动路程为x ,△AEF 的面积为y ,能大致刻画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当F 在PD 上运动时,△AEF 的面积为y =AE •AD =2x (0≤x ≤2),当F 在AD 上运动时,△AEF 的面积为y =AE •AF =x (6﹣x )=﹣x 2+3x (2<x ≤4),图象为:故选:A .z 九.平行线的性质(共2小题)14.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线段EF 折叠到EB 'C 'F 的位置,若∠EFC '=100°,则∠DFC '的度数为( )A .20°B .30°C .40°D .50°【答案】A【解答】解:由翻折知,∠EFC =∠EFC '=100°,∴∠EFC +∠EFC '=200°,∴∠DFC '=∠EFC +∠EFC '﹣180°=200°﹣180°=20°,故选:A .15.珠江流域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 、C 、D 三点拐弯后与原来相同,如图,若∠ABC =120°,∠BCD =80°,则∠CDE = 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过点C 作CF ∥AB ,已知珠江流域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 、C 、D 三点拐弯后与原来相同,∴AB ∥DE ,∴CF ∥DE ,∴∠BCF +∠ABC =180°,∴∠BCF =60°,∴∠DCF =20°,∴∠CDE =∠DCF =20°.故答案为:20.z十.三角形的面积(共4小题)16.在如图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A 、B 是方格纸中的两个格点(即正方形的顶点),在这个5×5的方格纸中,找出格点C 使△ABC 的面积为2个平方单位,则满足条件的格点C 的个数是( )A .5B .4C .3D .2【答案】A【解答】解:满足条件的C 点有5个,如图平行于AB 的直线上,与网格的所有交点就是.故选:A . 17.如图,△ABC 三边的中线AD 、BE 、CF 的公共点为G ,若S △ABC =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方法1解:∵△ABC 的三条中线AD 、BE ,CF 交于点G ,∴S △CGE =S △AGE =S △ACF ,S △BGF =S △BGD =S △BCF ,∵S △ACF =S △BCF =S△ABC=×12=6,z ∴S △CGE =S △ACF =×6=2,S △BGF =S △BCF =×6=2,∴S 阴影=S △CGE +S △BGF =4.故答案为4.方法2设△AFG ,△BFG ,△BDG ,△CDG ,△CEG ,△AEG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S 5,S 6,根据中线平分三角形面积可得:S 1=S 2,S 3=S 4,S 5=S 6,S 1+S 2+S 3=S 4+S 5+S 6①,S 2+S 3+S 4=S 1+S 5+S 6② 由①﹣②可得S 1=S 4,所以S 1=S 2=S 3=S 4=S 5=S 6=2,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故答案为:4.18.如图,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如图,连接AB 1,BC 1,CA 1,∵A 、B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的中点,∴S △ABB 1=S △ABC =1,S △A 1AB 1=S △ABB 1=1,∴S △A 1BB 1=S △A 1AB 1+S △ABB 1=1+1=2,同理:S △B 1CC 1=2,S △A 1AC 1=2,∴△A 1B 1C 1的面积=S △A 1BB 1+S △B 1CC 1+S △A 1AC 1+S △ABC =2+2+2+1=7.故答案为:7.z 19.如图,对面积为s 的△ABC 逐次进行以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A 1、B 1、C 1,使得A 1B =2AB ,B 1C =2BC ,C 1A =2CA ,顺次连接A 1、B 1、C 1,得到△A 1B 1C 1,记其面积为S 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 1B 1、B 1C 1、C 1A 1至点A 2、B 2、C 2,使得A 2B 1=2A 1B 1,B 2C 1=2B 1C 1,C 2A 1=2C 1A 1顺次连接A 2、B 2、C 2,得到△A 2B 2C 2,记其面积为S 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可得到△A n B n ∁n ,则其面积S n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连接A 1C ;S △AA 1C =3S △ABC =3S ,S △AA 1C 1=2S △AA 1C =6S ,所以S △A 1B 1C 1=6S ×3+1S =19S ;同理得S △A 2B 2C 2=19S ×19=361S ; S △A 3B 3C 3=361S ×19=6859S ,S △A 4B 4C 4=6859S ×19=130321S , S △A 5B 5C 5=130321S ×19=2476099S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延长各边后得到的三角形是原三角形的19倍,所以延长第n 次后,得到△A n B n ∁n , 则其面积Sn =19n •S .十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共3小题)20.已知△ABC,(1)如图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2)如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3)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上述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C【解答】解:(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BC=∠ABC,∠PCB=∠ACB则∠PBC+∠PCB=(∠ABC+∠ACB)=(180°﹣∠A)z在△BCP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得到:∠P=180﹣(∠PBC+∠PCB)=180﹣(180°﹣∠A)=90°+∠A,故成立;(2)当△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时,结论不成立;(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BC=∠FBC=(180°﹣∠ABC)=90°﹣∠ABC,∠BCP=∠BCE=90°﹣∠ACB∴∠PBC+∠BCP=180°﹣(∠ABC+∠ACB)又∵∠ABC+∠ACB=180°﹣∠Az 在△BCP 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得到:∠P =180﹣(∠PBC +∠PCB )=180﹣(180°+∠A )=90°﹣∠A ,故成立.∴说法正确的个数是2个.故选:C .21.已知△ABC 中,∠A =α.在图(1)中∠B 、∠C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1,则可计算得∠BO 1C =90°+;在图(2)中,设∠B 、∠C 的两条三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 1、O 2,则∠BO 2C = ;请你猜想,当∠B 、∠C 同时n 等分时,(n ﹣1)条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 1、O 2,…,O n ﹣1,如图(3),则∠BO n ﹣1C = (用含n 和α的代数式表示).【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在△ABC 中,∵∠A =α,∴∠ABC +∠ACB =180°﹣α,∵O 2B 和O 2C 分别是∠B 、∠C 的三等分线,∴∠O 2BC +∠O 2CB =(∠ABC +∠ACB )=(180°﹣α)=120°﹣α;∴∠BO 2C =180°﹣(∠O 2BC +∠O 2CB )=180°﹣(120°﹣α)=60°+α;在△ABC 中,∵∠A =α,∴∠ABC +∠ACB =180°﹣α,∵O n ﹣1B 和O n ﹣1C 分别是∠B 、∠C 的n 等分线,∴∠O n ﹣1BC +∠O n ﹣1CB =(∠ABC +∠ACB )=(180°﹣α)=﹣. ∴∠BO n ﹣1C =180°﹣(∠O n ﹣1BC +∠O n ﹣1CB )=180°﹣(﹣)=+.z 故答案为:60°+α;+.22.如图,在△ABC 中,∠A =m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得∠A 2;…∠A 2012BC 和∠A 2012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013,则∠A 2013= 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1B 平分∠ABC ,A 1C 平分∠ACD ,∴∠A 1BC =∠ABC ,∠A 1CA =∠ACD ,∵∠A 1CD =∠A 1+∠A 1BC ,即∠ACD =∠A 1+∠ABC ,∴∠A 1=(∠ACD ﹣∠ABC ),∵∠A +∠ABC =∠ACD ,∴∠A =∠ACD ﹣∠ABC ,∴∠A 1=∠A ,∴∠A 1=m °,∵∠A 1=∠A ,∠A 2=∠A 1=∠A , …以此类推∠A 2013=∠A =°. 故答案为:.十二.全等图形(共1小题)23.如图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其中∠1+∠2等于( )A.150°B.180°C.210°D.225°【答案】B【解答】解:在△ABC与△EDC中,,∴△ABC≌△EDC(SAS),∴∠BAC=∠1,∠1+∠2=180°.故选:B.z十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共3小题)24.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O、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D【解答】解:∵AB=AC,D为BC中点,在△ABD和△ACD中,,∴△ABD≌△ACD;(SSS)∵EF垂直平分AC,∴OA=OC,AE=CE,在△AOE和△COE中,,∴△AOE≌△COE(SSS;在△BOD和△COD中,,∴△BOD≌△COD(SAS);在△AOC和△AOB中,,∴△AOC≌△AOB(SSS);故选:D.25.如图EB交AC于M,交FC于D,AB交FC于N,∠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②③(填序z号).【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B+∠BAE=90°,∠C+∠CAF=90°,∠B=∠C∴∠1=∠2(①正确)∵∠E=∠F=90°,∠B=∠C,AE=AF∴△ABE≌△ACF(ASA)∴AB=AC,BE=CF(②正确)z ∴△ACN ≌△ABM (ASA )(③正确)∴CN =BM (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结论有①②③.故填①②③.26.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E ∥BC ,如图①,然后将△ADE 绕A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图②,然后将BD 、CE 分别延长至M 、N ,使DM =BD ,EN =CE ,得到图③,请解答下列问题:(1)若AB =AC ,请探究下列数量关系:①在图②中,BD 与CE 的数量关系是 ;②在图③中,猜想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①BD =CE ;②AM =AN ,∠MAN =∠BAC ,∵∠DAE =∠BAC ,∴∠CAE =∠BAD ,在△BAD 和△CAE 中∵∴△CAE ≌△BAD (SAS ),∴∠ACE =∠ABD ,z ∵DM =BD ,EN =CE ,∴BM =CN ,在△ABM 和△ACN 中,∵∴△ABM ≌△ACN (SAS ),∴AM =AN ,∴∠BAM =∠CAN ,即∠MAN =∠BAC ;十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12小题) 27.如图,AE ⊥AB 且AE =AB ,BC ⊥CD 且BC =CD ,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 )A .50B .62C .65D .68 【答案】A【解答】解:∵AE ⊥AB 且AE =AB ,EF ⊥FH ,BG ⊥FH ,∴∠EAB =∠EF A =∠BGA =90°,∵∠EAF +∠BAG =90°,∠ABG+∠BAG=90°,z ∴∠EAF =∠ABG ,在△EF A 和△AGB 中,,∴△EF A ≌△AGB (AAS ),∴AF =BG ,AG =EF .同理证得△BGC ≌△CHD 得GC =DH ,CH =BG .故FH =F A +AG +GC +CH =3+6+4+3=16故S =(6+4)×16﹣3×4﹣6×3=50.故选:A .28.如图,点E 在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且EC =2AE ,直角三角形FEG 的两直角边EF 、EG 分别交BC 、DC 于点M 、N .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 ,则重叠部分四边形EMCN 的面积为( )A .a 2B .a 2C .a 2D .a 2【答案】D【解答】解:过E 作EP ⊥BC 于点P ,EQ⊥CD 于点Q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D=90°,又∵∠EPM=∠EQN=90°,∴∠PEQ=90°,∴∠PEM+∠MEQ=90°,∵三角形FEG是直角三角形,∴∠NEF=∠NEQ+∠MEQ=90°,∴∠PEM=∠NEQ,∵AC是∠BCD的角平分线,∠EPC=∠EQC=90°,∴EP=EQ,四边形PCQE是正方形,在△EPM和△EQN中,,∴△EPM≌△EQN(ASA)∴S△EQN=S△EPM,∴四边形EMCN的面积等于正方形PCQE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AC=a,z∵EC=2AE,∴EC=a,∴EP=PC=a,∴正方形PCQE的面积=a×a=a2,∴四边形EMCN的面积=a2,故选:D.29.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④MB 平分∠AMC ,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z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D【解答】解:∵△ABD 、△BCE 为等边三角形,∴AB =DB ,∠ABD =∠CBE =60°,BE =BC ,∴∠ABE =∠DBC ,∠PBQ =60°,在△ABE 和△DBC 中,, ∴△ABE ≌△DBC (SAS ),∴①正确;∵△ABE ≌△DBC ,∴∠BAE =∠BDC ,∵∠BDC +∠BCD =180°﹣60°﹣60°=60°,∴∠DMA =∠BAE +∠BCD =∠BDC +∠BCD =60°,∴②正确;在△ABP 和△DBQ 中,, ∴△ABP ≌△DBQ (ASA ),∴BP =BQ ,∴△BPQ 为等边三角形,∴③正确;∵∠DMA =60°,∴∠AMC =120°,∴∠AMC +∠PBQ =180°,∴P 、B 、Q 、M 四点共圆,z ∵BP =BQ ,∴,∴∠BMP =∠BMQ ,即MB 平分∠AMC ;∴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4个;故选:D .30.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如果AF =BE ,那么∠AOD 的度数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ABCD 是正方形,得AD =AB ,∠DAB =∠B =90°.在△ABE 和△DAF 中,, ∴△ABE ≌△DAF (SAS ),∴∠BAE =∠ADF .∵∠BAE +∠EAD =90°,∴∠OAD +∠ADO =90°,∴∠AOD =90°,故答案为:90°.31.如图,△ABC 和△EBD 中,∠ABC =∠DBE =90°,AB =CB ,BE =BD ,连接AE ,CD ,AE 与CD 交于点M ,AE 与BC 交于点N .(1)求证:AE =CD ;(2)求证:AE ⊥CD ;(3)连接BM ,有以下两个结论:①BM 平分∠CBE ;②MB 平分∠AMD .其中正确的有 ② (请写序号,少选、错选均不得分).z【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1)证明:∵∠ABC =∠DBE ,∴∠ABC +∠CBE =∠DBE +∠CBE ,即∠ABE =∠CBD ,在△ABE 和△CBD 中,,∴△ABE ≌△CBD ,∴AE =CD .(2)∵△ABE ≌△CBD ,∴∠BAE =∠BCD , ∵∠NMC =180°﹣∠BCD ﹣∠CNM ,∠ABC =180°﹣∠BAE ﹣∠ANB ,又∠CNM =∠ANB ,∵∠ABC =90°,∴∠NMC =90°,∴AE ⊥CD .(3)结论:②理由:作BK ⊥AE 于K ,BJ ⊥CD 于J .z∵△ABE ≌△CBD ,∴AE =CD ,S △ABE =S △CDB ,∴•AE •BK =•CD •BJ ,∴BK =BJ ,∵作BK ⊥AE 于K ,BJ ⊥CD 于J ,∴BM 平分∠AMD .不妨设①成立,则△CBM ≌△EBM ,则AB =BD ,显然不可能,故①错误.故答案为②.32.(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BAD .求证:EF =BE +FD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延长EB 到G ,使BG =DF ,连接AG .z∵∠ABG =∠ABC =∠D =90°,AB =AD ,∴△ABG ≌△ADF .∴AG =AF ,∠1=∠2.∴∠1+∠3=∠2+∠3=∠EAF =∠BAD .∴∠GAE =∠EAF .又∵AE =AE ,∴△AEG ≌△AEF .∴EG =EF .∵EG =BE +BG .∴EF =BE +FD(2)(1)中的结论EF =BE +FD 仍然成立.(3)结论EF =BE +FD 不成立,应当是EF =BE ﹣FD . 证明: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B +∠ADC =180°,∠ADF +∠ADC =180°,∴∠B =∠ADF .∵AB =AD ,∴△ABG≌△ADF.∴∠BAG=∠DAF,AG=AF.∴∠BAG+∠EAD=∠DAF+∠EAD=∠EAF=∠BAD.∴∠GAE=∠EAF.∵AE=AE,∴△AEG≌△AEF.∴EG=EF∵EG=BE﹣BG∴EF=BE﹣FD.33.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①正方形ADEF中,AD=AF,∵∠BAC=∠DAF=90°,∴∠BAD=∠CAF,又∵AB=AC ,∴△DAB≌△F AC,∴CF=BD,∠B=∠ACF,∴∠ACB+∠ACF=90°,即CF⊥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BAC=90°,∴∠DAF=∠BAC,∴∠DAB=∠F AC,又∵AB=AC,∴△DAB≌△F AC,∴CF=BD,∠ACF=∠ABD.∵∠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度.即CF⊥BD.(2)当∠ACB=45°时,CF⊥BD(如图).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DAG=∠F 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ACF=∠AGC=45°,∠BCF=∠ACB+∠ACF=45°+45°=90°,即CF⊥BC.z34.(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 在△ABC 中,∠ACB =90°,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 =AD ﹣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①∵∠ADC =∠ACB =∠BEC =90°,∴∠CAD +∠ACD =90°,∠BCE +∠CBE =90°,∠ACD +∠BCE =90°. ∴∠CAD =∠BCE .∵AC =BC ,∴△ADC ≌△CEB (AAS ).②∵△ADC ≌△CEB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解:(2)∵∠ADC =∠CEB =∠ACB =90°,∴∠ACD =∠CBE.又∵AC =BC ,∴△ACD ≌△CBE (AAS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3)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 =BE ﹣AD (或AD =BE ﹣DE ,BE =AD +DE 等).∵∠ADC =∠CEB =∠ACB =90°,∴∠ACD =∠CBE ,又∵AC =BC ,∴△ACD ≌△CBE (AAS ),∴AD =CE ,CD =BE ,∴DE =CD ﹣CE =BE ﹣AD .35.(1)如图1,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 =BD +CE 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 、E 是D 、A 、E 三点所在直线m 上的两动点(D 、A 、E 三点互不重合),点F 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 和△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 、CE ,若∠BDA =∠AEC =∠BAC ,试判断△DEF 的形状.【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BD ⊥直线m ,CE ⊥直线m ,∴∠BDA =∠CEA =90°,∵∠BAC =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成立.∵∠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z∴DE=AE+AD=BD+CE;(3)△DEF是等边三角形.由(2)知,△ADB≌△CEA,BD=AE,∠DBA=∠CAE,∵△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DBA+∠ABF=∠CAE+∠CAF,∴∠DBF=∠F AE,∵BF=AF在△DBF和△EAF中,,∴△DBF≌△EAF(SAS),∴DF=EF,∠BFD=∠AFE,∴∠DFE=∠DF A+∠AFE=∠DF A+∠BFD=60°,∴△DEF为等边三角形.36.在课外小组活动时,小慧拿来一道题(原问题)和小东、小明交流.原问题:如图1,已知△ABC,∠ACB=90°,∠ABC=45°,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ABD与△BCE,且DA=DB,EB=EC,∠ADB=∠BEC=90°,连接DE交AB于点F.探究线段DF与EF的数量关系.小慧同学的思路是:过点D作DG⊥AB于G,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推理使问题得解.小东同学说:我做过一道类似的题目,不同的是∠ABC=30°,∠ADB=∠BEC=60°.小明同学经过合情推理,提出一个猜想,我们可以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请你参考小慧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这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1)写出原问题中DF与EF的数量关系;(2)如图2,若∠ABC=30°,∠ADB=∠BEC=60°,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如图3,若∠ADB=∠BEC=2∠ABC,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DF=EF.(2)猜想:DF=FE.证明:过点D作DG⊥AB于G,则∠DGB=90°.∵DA=DB,∠ADB=60°.∴AG=BG,△DBA是等边三角形.z ∴DB =BA .∵∠ACB =90°,∠ABC =30°,∴AC =AB =BG .在Rt △DBG 和Rt △BAC 中,∴Rt △DBG ≌Rt △BAC (HL ).∴DG =BC .∵BE =EC ,∠BEC =60°,∴△EBC 是等边三角形.∴BC =BE ,∠CBE =60°.∴DG =BE ,∠ABE =∠ABC +∠CBE =90°.∵∠DFG =∠EFB ,∠DGF =∠EBF ,在△DFG 和△EFB 中,∴△DFG ≌△EFB (AAS ).∴DF =EF .(3)猜想:DF =FE .过点D 作DH ⊥AB 于H ,连接HC ,HE ,HE 交CB 于K ,则∠DHB =90°.∵DA =DB , ∴AH =BH ,∠1=∠HDB .∵∠ACB =90°,∴HC =HB .在△HBE 和△HCE 中,∴△HBE ≌△HCE (SSS ).∴∠2=∠3,∠4=∠BEH .∴HK ⊥BC .∴∠BKE =90°.∵∠ADB =∠BEC =2∠ABC ,z ∴∠HDB =∠BEH =∠ABC .∴∠DBC =∠DBH +∠ABC =∠DBH +∠HDB =90°,∠EBH =∠EBK +∠ABC =∠EBK +∠BEK =90°.∴DB ∥HE ,DH ∥BE .∴四边形DHEB 是平行四边形.∴DF =EF .37.(1)操作发现:如图①,D 是等边△ABC 边BA 上一动点(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作等边△DCF ,连接AF .你能发现线段AF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深入探究:Ⅰ.如图③,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 和等边△DCF ′,连接AF 、BF ′,探究AF 、BF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z 【解答】解:(1)AF =BD ;证明如下:∵△ABC 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C =AC ,∠BCA =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理知,DC =CF ,∠DCF =60°;∴∠BCA ﹣∠DCA =∠DCF ﹣∠DCA ,即∠BCD =∠ACF ;在△BCD 和△ACF 中,, ∴△BCD ≌△ACF (SAS ),∴BD =A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过程同(1),证得△BCD ≌△ACF (SAS ),则AF =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AF =BD 仍然成立;(3)Ⅰ.AF +BF ′=AB ;证明如下:由(1)知,△BCD ≌△ACF (SAS ),则BD =AF ;同理△BCF ′≌△ACD (SAS ),则BF ′=AD ,∴AF +BF ′=BD +AD =AB ;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证明如下:在△BCF ′和△ACD 中,,∴△BCF ′≌△ACD (SAS ), ∴BF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由(2)知,AF =BD ;∴AF =BD =AB +AD =AB +BF ′,即AF =AB+BF ′.z 38.操作:如图①,△ABC 是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边于M 、N 两点,连接MN .探究:线段BM 、MN 、NC 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注意:选取①完成证明得10分;选取②完成证明得5分.AN =NC (如图②);②DM ∥AC (如图③).附加题:若点M 、N 分别是射线AB 、CA 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再探线段BM 、MN 、NC 之间的关系,在图④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BM +CN =MN证明:如图,延长AC 至M 1,使CM 1=BM ,连接DM 1由已知条件知:∠ABC =∠ACB =60°,∠DBC =∠DCB =30°,∴∠ABD =∠ACD =90°.∵BD =CD ,∴Rt △BDM ≌Rt △CDM 1,∴∠MDB =∠M 1DC ,DM =DM 1∴∠MDM 1=(120°﹣∠MDB )+∠M 1DC =120°.又∵∠MDN =60°,∴∠M 1DN =∠MDN =60°.∴△MDN ≌△M 1DN .∴MN =NM 1=NC+CM 1=NC +MB .z (2)附加题:CN ﹣BM =MN证明:如图,在CN 上截取CM 1,使CM 1=BM ,连接MN ,DM 1∵∠ABC =∠ACB =60°,∠DBC =∠DCB =30°,∴∠DBM =∠DCM 1=90°.∵BD =CD ,∴Rt △BDM ≌Rt △CDM 1,∴∠MDB =∠M 1DC ,DM =DM 1∵∠BDM +∠BDN =60°,∴∠CDM 1+∠BDN =60°.∴∠NDM 1=∠BDC ﹣(∠M 1DC +∠BDN )=120°﹣60°=60°.∴∠M 1DN =∠MDN . ∵ND =ND ,∴△MDN ≌△M 1DN . ∴MN =NM 1=NC ﹣CM 1=NC ﹣BM,即MN =NC ﹣BM .z 十五.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39.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 ,则S △ABO :S △BCO :S △CA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过点O 作OD ⊥AB 于点D ,作OE ⊥AC 于点E ,作OF ⊥BC 于点F ,∵OA ,OB ,OC 是△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OD =OE =OF ,∵△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为40、50、60,∴S △ABO :S △BCO :S △CAO =(AB •OD ):(BC •OF ):(AC •OE )=AB :BC :AC =40:50:60=4:5:6.故答案为:4:5:6.十六.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 40.如图,△ABC 中,AB =AC ,∠BAC =54°,点D 为AB 中点,且OD ⊥AB ,∠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 ,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则∠OEC 为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z 【解答】解:法一:如图,连接OB 、OC ,∵∠BAC =54°,AO 为∠BAC 的平分线,∴∠BAO =∠BAC =×54°=27°,又∵AB =AC ,∴∠ABC =(180°﹣∠BAC )=(180°﹣54°)=63°,∵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OA =OB ,∴∠ABO =∠BAO =27°,∴∠OBC =∠ABC ﹣∠ABO =63°﹣27°=36°,∵AO 为∠BAC 的平分线,AB =AC ,∴△AOB ≌△AOC (SAS ),∴OB =OC ,∴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点O 是△ABC 的外心,∴∠OCB =∠OBC =36°,∵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OE =CE , ∴∠COE =∠OCB =36°, 在△OCE 中,∠OEC =180°﹣∠COE ﹣∠OCB =180°﹣36°﹣36°=108°.法二:证明点O 是△ABC 的外心,推出∠BOC =108°,根据OB =OC ,推出∠OCE =36°可得结论.故答案为:108.z 十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4小题)41.如图,在△ABC 中,AB =20cm ,AC =12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A 同时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点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APQ 是以PQ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时,运动的时间是( )A .2.5秒B .3秒C .3.5秒D .4秒 【答案】D【解答】解:设运动的时间为x cm ,在△ABC 中,AB =20cm ,AC =12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A 同时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点C 运动, 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AP =AQ ,AP =20﹣3x ,AQ =2x即20﹣3x =2x ,解得x =4(cm ).故选:D .42.如图,∠BOC =9°,点A 在OB 上,且OA =1,按下列要求画图: 以A 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 于点A 1,得第1条线段AA 1; 再以A 1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B 于点A 2,得第2条线段A 1A 2;再以A 2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 于点A 3,得第3条线段A 2A 3;…这样画下去,直到得第n 条线段,之后就不能再画出符合要求的线段了,则n = 9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O =A 1A ,A 1A =A 2A 1,…,则∠AOA 1=∠OA 1A ,∠A 1AA 2=∠A 1A 2A,…,∵∠BOC =9°,z ∴∠A 1AB =18°,∠A 2A 1C =27°,∠A 3A 2B =36°,∠A 4A 3C =45°,…,∴9°n <90°,解得n <10.由于n 为整数,故n =9.故答案为:9.43.如图所示,AOB 是一钢架,且∠AOB =10°,为了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 ,FG ,GH …,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 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AOB =10°,∴∠GEF =∠FGE =20°,…从图中我们会发现有好几个等腰三角形,即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10°,第二个是20°,第三个是30°,四个是40°,五个是50°,六个是60°,七个是70°,八个是80°,九个是90°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共有8个.故答案为:8.44.如图,△ABC 中AB =AC ,BC =6,点P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A 移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AC 的延长线移动,已知点P 、Q 移动的速度相同,PQ 与直线BC 相交于点D .(1)如图①,当点P 为AB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如图②,过点P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为E ,当点P 、Q 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BE 、DE 、CD 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请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如图,过P 点作PF ∥AC 交BC 于F ,∵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BP =CQ ,∵PF∥AQ,∴∠PFB=∠ACB,∠DPF=∠CQD,又∵AB=AC,∴∠B=∠ACB,∴∠B=∠PFB,∴BP=PF,∴PF=CQ,又∠PDF=∠QDC,∴证得△PFD≌△QCD,∴DF=CD=CF,又因P是AB的中点,PF∥AQ,∴F是BC的中点,即FC=BC=3,∴CD=CF=;(2)分两种情况讨论,得ED为定值,是不变的线段,如图,如果点P在线段AB上,过点P作PF∥AC交BC于F,z∵△PBF为等腰三角形,∴PB=PF,BE=EF,∴PF=CQ,∴FD=DC,∴ED=EF+FD=BE+DC=BC=3,∴ED为定值,同理,如图,若P 在BA的延长线上,z作PM ∥AC 的延长线于M ,∴∠PMC =∠ACB ,又∵AB =AC ,∴∠B =∠ACB ,∴∠B =∠PMC ,∴PM =PB ,根据三线合一得BE =EM ,同理可得△PMD ≌△QCD ,所以CD =DM ,∵BE =EM ,CD =DM ,∴ED =EM ﹣DM =﹣DM =+﹣DM =3+DM ﹣DM =3, 综上所述,线段ED 的长度保持不变.十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1小题)45.图①是一块边长为1,周长记为P 1的正三角形纸板,沿图①的底边剪去一块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纸板后得到图②,然后沿同一底边依次剪去一块更小的正三角形纸板(即其边长为前一块被剪掉如图正三角形纸板边长的)后,得图③,④,…,记第n (n ≥3)块纸板的周长为P n ,则P n﹣P n ﹣1的值为( )zA .B .C .D . 【答案】C【解答】解:P 1=1+1+1=3,P 2=1+1+=,P 3=1+++×3=,P 4=1+++×2+×3=, …∴P 3﹣P 2=﹣==, P 4﹣P 3=﹣==,则Pn ﹣Pn ﹣1==.故选:C .十九.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共3小题)46.如图,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OP =5cm ,点M 和点N 分别是射线OA 和射线OB 上的动点,△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5cm ,则∠AOB 的度数是( )。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AB=14,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1) 若b=-4,则a的值为__________.(2) 若OA=3OB,求a的值.(3) 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2.如图,在数轴上的A1,A2,A3,A4,……A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1,a2,a3,a4,……a20.若A1A2=A2A3=……=A19A20,且a3=20,|a1﹣a4|=12.(1)线段A3A4的长度=;a2=;(2)若|a1﹣x|=a2+a4,求x的值;(3)线段MN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与线段A1A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5,求线段MN的运动速度.3.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4.已知数轴上两点A、B,其中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得AC+BC=n,则称点C叫做点A、B的“n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为点A、B的“4节点”.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若点C为点A、B的“n节点”,且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的值;(2)若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3)若点E在数轴上(不与A、B重合),满足BE=12AE,且此时点E为点A、B的“n节点”,求n的值.5.如图1,线段AB的长为a.(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D两点,并直接写出C,D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请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处开始,在点C,D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开始,在N,M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6.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为何值时,1PQ AB2=?()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7.(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的顶点与60角(COD∠)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OC都在直线EF上.固定三角板COD不动,将三角板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与射线OF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11.已知:A 、O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 点作射线OC ,使∠AOC :∠BOC =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 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 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 在∠AOC 的内部.试探究∠AOM 与∠NOC 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 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 时,时间t 的值为 (直接写结果). 12.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13.问题一:如图1,已知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 ,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 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到C 点,若甲的速度为8 cm/s ,乙的速度为6 cm/s ,设乙运动时间为x (s ), 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 (1)当甲追上乙时,x = . (2)请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 当甲追上乙前,y = ;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 之前,y = ; 当甲到达C 之后,乙到达C 之前,y = .问题二:如图2,若将上述线段AC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1)分针OD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时针OE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2)若从4: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14.已知:如图,点A、B分别是∠MON的边OM、ON上两点,OC平分∠MON,在∠CON的内部取一点P(点A、P、B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PA、PB.(1)探索∠APB与∠MON、∠PAO、∠PBO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设∠OAP=x°,∠OBP=y°,若∠APB的平分线PQ交OC于点Q,求∠OQP的度数(用含有x、y的代数式表示).15.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10;(2)212±;(3)288.5±±,【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详解】(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设OB=m,列方程得:m+3m=14,解这个方程得,7m2 =,所以,OA=212,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212.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a=-21 2综上,a的值为±212.(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综上,点c的值为:±8,±28 5.【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1)4,16;(2)x=﹣28或x=52;(3)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解析】【分析】(1)由A1A2=A2A3=……=A19A20结合|a1﹣a4|=12可求出A3A4的值,再由a3=20可求出a2=16;(2)由(1)可得出a1=12,a2=16,a4=24,结合|a1﹣x|=a2+a4可得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1)可得出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类似火车过桥问题),即可得出关于v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1A2=A2A3=……=A19A20,|a1﹣a4|=12,∴3A3A4=12,∴A3A4=4.又∵a3=20,∴a2=a3﹣4=16.故答案为:4;16.(2)由(1)可得:a1=12,a2=16,a4=24,∴a2+a4=40.又∵|a1﹣x|=a2+a4,∴|12﹣x|=40,∴12﹣x=40或12﹣x=﹣40,解得:x=﹣28或x=52.(3)根据题意可得: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依题意,得:9v=76+5,解得:v=9.答: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规律性:图形的变化类,解题的关键是:(1)由相邻线段长度相等求出线段A3A4的长度及a2的值;(2)由(1)的结论,找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 (2)∠AOE ﹣∠BOF 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4.(1)n= 8;(2)-2.5或2.5;(3)n=4或n=12. 【解析】 【分析】(1)根据“n 节点”的概念解答;(2)设点D 表示的数为x ,根据“5节点”的定义列出方程分情况,并解答;(3)需要分类讨论:①当点E 在BA 延长线上时,②当点E 在线段AB 上时,③当点E 在AB延长线上时,根据BE=12AE,先求点E表示的数,再根据AC+BC=n,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AC=2,BC=6,∴n=AC+BC=2+6=8.(2)如图所示:∵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AC+BC=5,∵AB=4,∴C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A的右侧,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AC+BC=5,∴-2-x+2-x=5或x-2+x-(-2)=5,x=-2.5或2.5,∴点D表示的数为2.5或-2.5;故答案为-2.5或2.5;(3)分三种情况: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不能满足BE=12 AE,∴该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可以满足BE=12AE,如下图,n=AE+BE=AB=4;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BE=12 AE,∴BE=AB=4,∴点E表示的数为6,∴n=AE+BE=8+4=12,综上所述:n=4或n=12.【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节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难度一般.5.(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3﹣2t3=20,t3=203(秒)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 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4,有5t4﹣1123﹣30﹣15+2t4=1123,t4=91621(秒)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 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 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 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6.(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 1MN AB 10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7.(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120α-=-. 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8.(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4【解析】 【分析】(1)根据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AB =30求出B 点对应的数;根据AC =4AB 求出AC 的距离;(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 =3t ,根据BP =AB ﹣AP 求解;②分P 点是A 、B 两个点的中点;B 点是A 、P 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2次.设Q 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 秒与P 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 从A 点出发,向C 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 =AB 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 到达C 点后返回到A 点的途中.根据CQ+BP =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1)∵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 ∴B 点对应的数为60﹣30=30;∵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 ∴AC=4AB =4×30=120; (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 ﹣AP =30﹣3t .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2AB=15,∴3t=15,解得t=5;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3t=60,解得t=20.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AQ﹣BP=AB,∴5x﹣3x=30,解得x=15,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CQ+BP=BC,∴5(x﹣24)+3x=90,解得x=1054,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4=﹣4834.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9.(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0.(1)-12,8-5t;(2)94或114;(3)10;(4)MN的长度不变,值为1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2)运动时间为t秒,分点P、Q相遇前相距2,相遇后相距2两种情况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追上Q,根据P、Q之间相距20,列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点B表示的数是8﹣20=﹣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2,8﹣5t;(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94;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11 4,答:若点P、Q同时出发,94或114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如图,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5x﹣3x=20,解得:x=10,∴点P运动10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1.(1)90°;(2)30°;(3)12秒或48秒.【解析】【分析】(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 【详解】(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 =90°. 故答案为:90°(2)∠AOM ﹣∠NOC =30°.理由:∵∠AOC :∠BOC =1:2,∠AOC +∠BOC =180°, ∴∠AOC =60°. ∴∠NOC =60°﹣∠AON . ∵∠NOM =90°, ∴∠AOM =90°﹣∠AON ,∴∠AOM ﹣∠NOC =(90°﹣∠AON )﹣(60°﹣∠AON )=30°. (3)如图1所示:当OM 为∠BOC 的平分线时,∵OM 为∠BOC 的平分线, ∴∠BOM =∠BOC =60°, ∴t =60°÷5°=12秒.如图2所示:当OM 的反向延长为∠BOC 的平分线时,∵ON 为为∠BOC 的平分线, ∴∠BON =60°.∴旋转的角度=60°+180°=240°. ∴t =240°÷5°=48秒. 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12.(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BD=4cm.∵AB=12cm,AM=4cm,∴BM=8cm,∴AC=AM﹣CM=2cm,DM=BM﹣BD=4cm.故答案为2,4;(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AB=12 cm,CM=2 cm,BD=4 cm,∴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MD=2AC,∴BD+MD=2(MC+AC),即MB=2AM.∵AM+BM=AB,∴AM+2AM=AB,∴AM=13AB=4.故答案为4;(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AN﹣BN=MN.又∵AN﹣AM=MN,∴BN=AM=4,∴MN=AB﹣AM﹣BN=12﹣4﹣4=4,∴MNAB=412=13;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BN=MN.又∵AN﹣BN=AB,∴MN=AB=12,∴MNAB=1212=1.综上所述:MNAB=1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3.问题一、(1)32;(2)3-2x;2x-3;13-6x;问题一、(1)35;120;24011.【解析】【分析】问题一根据等量关系,路程=速度 时间,路程差=路程1-路程2,即可列出方程求解。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2.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之和都相等. 6abx-1-2 ...(1)可求得 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 (2)若前 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 k 的值;(3)如果m ,n 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 -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6-a |+|6-b|+|a -b|+|a -6| +|b -6|+|b -a| 得到.若m ,n 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求所有的|m-n|的和.3.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1)分别求a ,b ,c 的值;(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4.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6.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 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 (3)若∣a-2∣+∣a+4∣=10,则a =______; 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1)则B点表示的数为;(1)______,______.(2)若动点P 、Q 分别从点A 、B 处同时向右移动,点P 的速度为(1)当点Q 到达点B 时,点P 对应的数为 ;=a b =(1)当秒时,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2)当点都运动到折线段上时,(1)当动点P 在上时,把点P 到点A 的距离记为,则_______式表示);(2)当动点P 在上时,把点P 到点O 的距离记为,则_______2t =M N 、M N 、O B C --OA AP AP =OB OP OP =(3)若动点P 运动的终点是点C ,动点Q 运动的终点是点A,动点P 、Q 是否同时到达终点,请说明理由;(4)当点Q 在上时,Q 、B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P 、O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时,t 的值为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7.如图,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分别为、、,且、、使得与互为同类项.动点从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点运动到点之后立即以原速沿数轴向左运动,动点从点出发的同时动点从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1)填空:______,______,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与何时相遇?(3)若动点从点出发的同时动点也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长度,是否存在非负数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为定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如果存在,求出非负数.8.已知式子是关于的二次多项式,且二次项系数为,数轴上,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和.(1)则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2)有一动点从点出发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然后在新的位置第二次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再在此位置第三次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按照如此规律不断地左右运动,当运动到第2023次时,求点所对应的有理数;(3)若点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BC A B C a b c a b c 1212a b x y z --35c x y z P A P C P A Q B t =a b =Q t P Q P A M C n nQM PM +n 32(4)625M a x x x =++-+x b A B a b =a b =A B P A P A BAI(1)点A 表示的数为 ;点B 表示的数为 (1)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 ;当点运动到(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B P Q B(1)a 的值为 ,b 的值为 ,(2)点P 是数轴上A 、C 两点间的一个点,当(1)线段的长为 ,点表示的数为 ;(2)若、、三个动点分别从,,三点同时出发,均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它们AC B P Q R A B C(1)写出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与(1)点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A C(1)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1)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A B B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题压轴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题压轴题(含答案)一、解答题1.工人师傅准备从一块面积为3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工料上裁剪出一块面积为24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的工件.(1)求正方形工料的边长;(2)若要求裁下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比为4:3,问这块正方形工料是否满足需要?(参考数据:2 1.414≈)≈,3 1.7322.如图,这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组成的魔方,体积为64.(1)求出这个魔方的棱长;(2)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ABCD,求出阴影部分的边长.3.如图,8块相同的小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大长方形,(1)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要求列方程组进行解答)(2)小明想用一块面积为7平方米的正方形桌布,沿着边的方向裁剪出一块新的长方形桌布,用来盖住这块长方形木桌,你帮小明算一算,他能剪出符合要求的桌布吗?4.张华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剪出一块面积为300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他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李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李明的说法吗?张华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5.某市在招商引资期间,把已倒闭的油泵厂出租给外地某投资商,该投资商为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将原来的400m2的正方形场地改建成300m2的长方形场地,且其长、宽的比为5:3.(1)求原来正方形场地的周长;(2)如果把原来的正方形场地的铁栅栏围墙全部利用,围成新场地的长方形围墙,那么这些铁栅栏是否够用?试利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二、解答题6.如图,直线HD//GE,点A在直线HD上,点C在直线GE上,点B在直线HD、GE之间,∠DAB=120°.(1)如图1,若∠BCG=40°,求∠ABC的度数;(2)如图2,AF平分∠HAB,BC平分∠FCG,∠BCG=20°,比较∠B,∠F的大小;(3)如图3,点P是线段AB上一点,PN平分∠APC,CN平分∠PCE,探究∠HAP和∠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7.如图1,已AB∥CD,∠C=∠A.(1)求证:AD∥BC;(2)如图2,若点E是在平行线AB,CD内,AD右侧的任意一点,探究∠BAE,∠CDE,∠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若∠C=90°,且点E在线段BC上,DF平分∠EDC,射线DF在∠EDC的内部,且交BC于点M,交AE延长线于点F,∠AED+∠AEC=180°,①直接写出∠AED与∠FDC的数量关系:.②点P在射线DA上,且满足∠DEP=2∠F,∠DEA﹣∠PEA=514∠DEB,补全图形后,求∠EPD的度数8.已知,AB∥CD,点E在CD上,点G,F在AB上,点H在AB,CD之间,连接FE,EH,HG,∠AGH=∠FED,FE⊥HE,垂足为E.(1)如图1,求证:HG⊥HE;(2)如图2,GM平分∠HGB,EM平分∠HED,GM,EM交于点M,求证:∠GHE=2∠GME;(3)如图3,在(2)的条件下,FK平分∠AFE交CD于点K,若∠KFE:∠MGH=13:5,求∠HED的度数.9.问题情境:(1)如图1,//AB CD ,128PAB ∠=︒,119PCD ∠=︒.求APC ∠度数.小颖同学的解题思路是:如图2,过点P 作//PE AB ,请你接着完成解答.问题迁移:(2)如图3,//AD BC ,点P 在射线OM 上运动,当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ADP α∠=∠,PCE β∠=∠.试判断CPD ∠、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提示:过点P 作//PF AD ),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如果点P 在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 与点A 、B 、O 三点不重合),请你猜想CPD ∠、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0.点A ,C ,E 在直线l 上,点B 不在直线l 上,把线段AB 沿直线l 向右平移得到线段CD .(1)如图1,若点E 在线段AC 上,求证:∠B +∠D =∠BED ;(2)若点E 不在线段AC 上,试猜想并证明∠B ,∠D ,∠BED 之间的等量关系;(3)在(1)的条件下,如图2所示,过点B 作PB //ED ,在直线BP ,ED 之间有点M ,使得∠ABE =∠EBM ,∠CDE =∠EDM ,同时点F 使得∠ABE =n ∠EBF ,∠CDE =n ∠EDF ,其中n ≥1,设∠BMD =m ,利用(1)中的结论求∠BFD 的度数(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三、解答题11.如图1,E 点在BC 上,A D ∠=∠.180ACB BED ∠+∠=︒.(1)求证://AB CD(2)如图2,//,AB CD BG 平分ABE ∠,与EDF ∠的平分线交于H 点,若DEB ∠比DHB ∠大60︒,求DEB ∠的度数.(3)保持(2)中所求的DEB ∠的度数不变,如图3,BM 平分,EBK DN ∠平分CDE ∠,作//BP DN ,则PBM ∠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答案;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12.如图1,点O 在MN 上,90,,AOB AOM m OCQ n ∠=︒∠=︒∠=︒,射线OB 交PQ 于点C ,已知m ,n 满足:220(70)0m n -+-=.(1)试说明MN //PQ 的理由;(2)如图2,OD 平分AON ∠,CF 平分OCQ ∠,直线OD 、CF 交于点E ,则OEF ∠=______︒;(3)若将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090αα<<︒,其余条件都不变,在旋转过程中,OEF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你的结论.13.如图1,//AB CD ,E 是AB 、CD 之间的一点.(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若BAE ∠、CDE ∠的两条平分线交于点F .直接写出AFD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3)将图2中的射线DC 沿DE 翻折交AF 于点G 得图3,若AGD ∠的余角等于2E ∠的补角,求BAE ∠的大小.14.如图,已知AM ∥BN ,∠A =64°.点P 是射线AM 上一动点(与点A 不重合),BC 、BD 分别平分∠ABP 和∠PBN ,分别交射线AM 于点C ,D .(1)①∠ABN 的度数是 ;②∵AM ∥BN ,∴∠ACB =∠ ;(2)求∠CBD 的度数; (3)当点P 运动时,∠APB 与∠AD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4)当点P 运动到使∠ACB =∠ABD 时,∠ABC 的度数是 .15.如图1,//AB CD ,在AB 、CD 内有一条折线EPF .(1)求证:AEP CFP EPF ∠+∠=∠;(2)在图2中,画BEP ∠的平分线与DFP ∠的平分线,两条角平分线交于点Q ,请你补全图形,试探索EQF ∠与EPF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2)的条件下,已知BEP ∠和DFP ∠均为钝角,点G 在直线AB 、CD 之间,且满足1BEG BEP n ∠=∠,1DFG DFP n∠=∠,(其中n 为常数且1n >),直接写出EGF ∠与EPF ∠的数量关系.四、解答题16.操作示例:如图1,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ABD 的面积记为S 1,△ADC 的面积记为S 2.则S 1=S 2.解决问题:在图2中,点D 、E 分别是边AB 、BC 的中点,若△BDE 的面积为2,则四边形ADEC 的面积为 .拓展延伸:(1)如图3,在△ABC 中,点D 在边BC 上,且BD =2CD ,△ABD 的面积记为S 1,△ADC 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BE、CD交于点O,且BO=2EO,CO=DO,若△BOC的面积为3,则四边形ADOE的面积为 .17.如图,△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A1.(1)当∠A为70°时,∵∠ACD-∠ABD=∠______∴∠ACD-∠ABD=______°∵BA1、CA1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1CD-∠A1BD=1(∠ACD-∠ABD)2∴∠A1=______°;(2)∠A1BC的角平分线与∠A1CD的角平分线交于A2,∠A2BC与A2CD的平分线交于A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4、…、A n,请写出∠A与∠A n的数量关系______;(3)如图2,四边形ABCD中,∠F为∠ABC的角平分线及外角∠DCE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构成的角,若∠A+∠D=230度,则∠F=______.(4)如图3,若E为BA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AEC与∠ACE的角平分线交于Q,当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的值为定值;②∠Q-∠A1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写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8.【问题探究】如图1,DF∥CE,∠PCE=∠α,∠PDF=∠β,猜想∠DPC与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问题迁移】如图2,DF∥CE,点P在三角板AB边上滑动,∠PCE=∠α,∠PDF=∠β.(1)当点P在E、F两点之间运动时,如果α=30°,β=40°,则∠DPC= °.(2)如果点P在E、F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E、F四点不重合),写出∠DPC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1) (图2)19.如图,已知直线a ∥b ,∠ABC =100°,BD 平分∠ABC 交直线a 于点D ,线段EF 在线段AB 的左侧,线段EF 沿射线AD 的方向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BD 所在的直线与EF 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 .问∠1的度数与∠EPB 的度数又怎样的关系?(特殊化)(1)当∠1=40°,交点P 在直线a 、直线b 之间,求∠EPB 的度数;(2)当∠1=70°,求∠EPB 的度数;(一般化)(3)当∠1=n°,求∠EPB 的度数(直接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0.已知,//AB CD ,点E 为射线FG 上一点.(1)如图1,写出EAF ∠、AED ∠、ED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2,当点E 在FG 延长线上时,求证:EAF AED EDG ∠=∠+∠;(3)如图3,AI 平分BAE ∠,DI 交AI 于点I ,交AE 于点K ,且EDI ∠:2:1CDI ∠=,20AED ∠=︒,30I ∠=︒,求EKD ∠的度数.【参考答案】一、解答题1.(1)6分米;(2)满足.【分析】(1)由正方形面积可知,求出的值即可;(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4a 分米、3a 分米,根据面积得出方程,求出,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和6比较即可.【详解】解:(解析:(1)6分米;(2)满足.【分析】(136(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4a 分米、3a 分米,根据面积得出方程,求出a ,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和6比较即可.【详解】解:(1366分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4a 分米,则宽为3a 分米.则4324a a ⋅=, 解得:2a =∴长为4 5.6566a ≈<,宽为3 4.242 6.a ≈<∴满足要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算术平方根及实数大小比较,用了转化思想,即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2.(1)棱长为4;(2)边长为:(或)【分析】(1)由立方体的体积为棱长的立方可以得到答案;(2)用勾股定理直接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则,所以,即正方体的棱长为4.解析:(1)棱长为4;(2【分析】(1)由立方体的体积为棱长的立方可以得到答案;(2)用勾股定理直接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364x =,所以4x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4.(2)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4,所以A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立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理解与计算,由实际的情境去理解问题本身就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是关键.3.(1) 长是1.5m,宽是0.5m.;(2)不能.【解析】【分析】(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列方程组求解即可;(2)把正方形的边长与大长方形的长比较即可.【详解】解:解析:(1) 长是1.5m,宽是0.5m.;(2)不能.【解析】【分析】(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列方程组求解即可;(2)把正方形的边长与大长方形的长比较即可.【详解】解:(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由题意得:32x y x y =⎧⎨+=⎩, 解得: 1.50.5x y =⎧⎨=⎩, ∴长是1.5m,宽是0.5m.(2)∵正方形的面积为7平方米,∴米,∵∴他不能剪出符合要求的桌布.【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算术平方根的应用,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是解(1)的关键,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是解(2)的关键.4.不同意,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设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分为3x厘米,2x厘米,则3x•2x=300,x2=50,解得x=,而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由于解析:不同意,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设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分为3x厘米,2x厘米,则3x•2x=300,x2=50,解得x=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由于20,所以用一块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不出一块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试题解析:解:不同意李明的说法.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x>0)cm,则宽为2x cm,依题意得:3x•2x=300,6x2=300,x2=50,∵x>0,∴x∴长方形纸片的长为cm,∵50>49,∴7,∴21,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大于20cm,由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400 cm2,可知其边长为20cm,∴长方形纸片的长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答:李明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为0.也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5.(1)原来正方形场地的周长为80m;(2)这些铁栅栏够用.【分析】(1)正方形边长=面积的算术平方根,周长=边长×4,由此解答即可;(2)长、宽的比为5:3,设这个长方形场地宽为3am,则长为解析:(1)原来正方形场地的周长为80m;(2)这些铁栅栏够用.【分析】(1)正方形边长=面积的算术平方根,周长=边长×4,由此解答即可;(2)长、宽的比为5:3,设这个长方形场地宽为3am,则长为5am,计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可知长方形周长,同理可得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大小可知是否够用.【详解】解:(1(m),4×20=80(m),答:原来正方形场地的周长为80m;(2)设这个长方形场地宽为3am,则长为5am.由题意有:3a×5a=300,解得:a,∵3a表示长度,∴a>0,∴a∴这个长方形场地的周长为 2(3a+5a)=16a(m),∵∴这些铁栅栏够用.【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二、解答题6.(1)∠ABC=100°;(2)∠ABC>∠AFC;(3)∠N=90°﹣∠HAP;理由见解析.【分析】(1)过点B作BMHD,则HDGE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ABM与∠CBM,便可求得最后∠HAP;理由见解解析:(1)∠ABC=100°;(2)∠ABC>∠AFC;(3)∠N=90°﹣12析.【分析】(1)过点B作BM//HD,则HD//GE//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ABM与∠CBM,便可求得最后结果;(2)过B作BP//HD//GE,过F作FQ//HD//GE,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BC=∠HAB+∠BCG,∠AFC=∠HAF+∠FCG,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已知角的度数分别求得∠HAF,∠FCG,最后便可求得结果;(3)过P作PK//HD//GE,先由平行线的性质证明∠ABC=∠HAB+∠BCG,∠AFC=∠HAF+∠FCG,再根据角平分线求得∠NPC与∠PCN,由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便可求得结果.【详解】解:(1)过点B作BM//HD,则HD//GE//BM,如图1,∴∠ABM=180°﹣∠DAB,∠CBM=∠BCG,∵∠DAB=120°,∠BCG=40°,∴∠ABM=60°,∠CBM=40°,∴∠ABC=∠ABM+∠CBM=100°;(2)过B作BP//HD//GE,过F作FQ//HD//GE,如图2,∴∠ABP=∠HAB,∠CBP=∠BCG,∠AFQ=∠HAF,∠CFQ=∠FCG,∴∠ABC=∠HAB+∠BCG,∠AFC=∠HAF+∠FCG,∵∠DAB=120°,∴∠HAB=180°﹣∠DAB=60°,∵AF平分∠HAB,BC平分∠FCG,∠BCG=20°,∴∠HAF=30°,∠FCG=40°,∴∠ABC=60°+20°=80°,∠AFC=30°+40°=70°,∴∠ABC>∠AFC;(3)过P作PK//HD//GE,如图3,∴∠APK=∠HAP,∠CPK=∠PCG,∴∠APC=∠HAP+∠PCG,∵PN平分∠APC,∴∠NPC=12∠HAP+12∠PCG,∵∠PCE=180°﹣∠PCG,CN平分∠PCE,∴∠PCN=90°﹣12∠PCG,∵∠N+∠NPC+∠PCN=180°,∴∠N=180°﹣12∠HAP﹣12∠PCG﹣90°+12∠PCG=90°﹣12∠HAP,即:∠N=90°﹣12∠HAP.【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性质和判定: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理清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7.(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2)过点E作EF∥AB,根解析:(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2)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CD∥EF,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结论;(3)①根据∠AED+∠AEC=180°,∠AED+∠DEC+∠AEB=180°,DF平分∠EDC,可得出2∠AED+(90°-2∠FDC)=180°,即可导出角的关系;②先根据∠AED=∠F+∠FDE,∠AED-∠FDC=45°得出∠DEP=2∠F=90°,再根据∠DEA-∠DEB,求出∠AED=50°,即可得出∠EPD的度数.∠PEA=514【详解】解:(1)证明:AB∥CD,∴∠A+∠D=180°,∵∠C=∠A,∴∠C+∠D=180°,∴AD∥BC;(2)∠BAE+∠CDE=∠AED,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AE=∠AEF,∠CDE=∠DEF即∠FEA+∠FED=∠CDE+∠BAE∴∠BAE+∠CDE=∠AED;(3)①∠AED-∠FDC=45°;∵∠AED+∠AEC=180°,∠AED+∠DEC+∠AEB=180°,∴∠AEC=∠DEC+∠AEB,∴∠AED=∠AEB,∵DF平分∠EDC∠DEC=2∠FDC∴∠DEC=90°-2∠FDC,∴2∠AED+(90°-2∠FDC)=180°,∴∠AED-∠FDC=45°,故答案为:∠AED-∠FDC=45°;②如图3,∵∠AED=∠F+∠FDE,∠AED-∠FDC=45°,∴∠F=45°,∴∠DEP=2∠F=90°,∵∠DEA-∠PEA=514∠DEB=57∠DEA,∴∠PEA=27∠AED,∴∠DEP=∠PEA+∠AED=97∠AED=90°,∴∠AED=70°,∵∠AED+∠AEC=180°,∴∠DEC+2∠AED=180°,∴∠DEC=40°,∵AD∥BC,∴∠ADE=∠DEC=40°,在△PDE中,∠EPD=180°-∠DEP-∠AED=50°,即∠EPD=5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8.(1)见解析;(2)见解析;(3)4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2)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3)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4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2)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3)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证明:(1)∵AB∥CD,∴∠AFE=∠FED,∵∠AGH=∠FED,∴∠AFE=∠AGH,∴EF∥GH,∴∠FEH+∠H=180°,∵FE⊥HE,∴∠FEH=90°,∴∠H=180°﹣∠FEH=90°,∴HG⊥HE;(2)过点M作MQ∥AB,∵AB∥CD,∴MQ∥CD,过点H作HP∥AB,∵AB∥CD,∴HP∥CD,∵GM平分∠HGB,∠BGH,∴∠BGM=∠HGM=12∵EM平分∠HED,∴∠HEM=∠DEM=1∠HED,2∵MQ∥AB,∴∠BGM=∠GMQ,∵MQ∥CD,∴∠QME=∠MED,∴∠GME=∠GMQ+∠QME=∠BGM+∠MED,∵HP∥AB,∴∠BGH=∠GHP=2∠BGM,∵HP∥CD,∴∠PHE=∠HED=2∠MED,∴∠GHE=∠GHP+∠PHE=2∠BGM+2∠MED=2(∠BGM+∠MED),∴∠GHE =∠2GME ;(3)过点M 作MQ ∥AB ,过点H 作HP ∥AB ,由∠KFE :∠MGH =13:5,设∠KFE =13x ,∠MGH =5x ,由(2)可知:∠BGH =2∠MGH =10x ,∵∠AFE +∠BFE =180°,∴∠AFE =180°﹣10x ,∵FK 平分∠AFE ,∴∠AFK =∠KFE =12 ∠AFE , 即1(18010)132x x ︒-=, 解得:x =5°,∴∠BGH =10x =50°,∵HP ∥AB ,HP ∥CD ,∴∠BGH =∠GHP =50°,∠PHE =∠HED ,∵∠GHE =90°,∴∠PHE =∠GHE ﹣∠GHP =90°﹣50°=40°,∴∠HED =4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以及灵活构造平行线是解题的关键.9.(1)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3)①当在延长线时(点不与点重合),;②当在之间时(点不与点,重合),.理由见解析【分析】(1)过P 作PE ∥AB ,构造同旁内角,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PC= 解析:(1)见解析;(2)180CPD αβ∠=∠+︒-∠,理由见解析;(3)①当P 在BA 延长线时(点P 不与点A 重合),180CPD βα∠=︒-∠-∠;②当P 在BO 之间时(点P 不与点B ,O 重合),180CPD αβ∠=∠-︒+∠.理由见解析【分析】(1)过P 作PE ∥AB ,构造同旁内角,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PC =113°;(2)过过P 作//PF AD 交CD 于F ,,推出////AD PF B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80BCP ,即可得出答案;(3)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①点P 在BA 的延长线上,②当P 在BO 之间时(点P 不与点B ,O 重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过P 作//PE AB ,//AB CD ,////PE AB CD ∴,=180APE PAB ,180CPE PCD ∠+∠=︒,128PAB ∠=︒,119PCD ∠=︒52APE ∴∠=︒,61CPE ∠=︒,5261113APC ∴∠=︒+︒=︒;(2)180CPD αβ∠=∠+︒-∠,理由如下:如图3,过P 作//PF AD 交CD 于F ,//AD BC ,////AD PF BC ∴,ADP DPF ∴∠=∠,BCP CPF ∠=∠,180BCP PCE ∠+∠=︒,PCE β∠=∠,180BCP β∴∠=︒-∠又ADP α∠=∠=180CPD DPF CPF ;(3)①当P 在BA 延长线时(点P 不与点A 重合),180CPD βα∠=︒-∠-∠; 理由:如图4,过P 作//PF AD 交CD 于F ,//AD BC ,////AD PF BC ∴,ADP DPF ∴∠=∠,BCP CPF ∠=∠,180BCP PCE ∠+∠=︒,PCE β∠=∠,180BCP β∴∠=︒-∠,又ADP α∠=∠,180CPD CPF DPF αβ∴∠=∠-∠=︒-∠-∠;②当P 在BO 之间时(点P 不与点B ,O 重合),180CPD αβ∠=∠-︒+∠. 理由:如图5,过P 作//PF AD 交CD 于F ,//AD BC ,////AD PF BC ∴,ADP DPF ∴∠=∠,BCP CPF ∠=∠,180BCP PCE ∠+∠=︒,PCE β∠=∠,180BCP β∴∠=︒-∠,又ADP α∠=∠180CPD DPF CPF αβ∴∠=∠-∠=∠+∠-︒.【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10.(1)见解析;(2)当点E 在CA 的延长线上时,∠BED=∠D-∠B ;当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BED=∠BET-∠DET=∠B-∠D ;(3)【分析】(1)如图1中,过点E 作ET ∥AB .利用平行解析:(1)见解析;(2)当点E 在CA 的延长线上时,∠BED =∠D -∠B ;当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BED =∠BET -∠DET =∠B -∠D ;(3)()12m n n -【分析】(1)如图1中,过点E 作ET ∥A B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如图2-1中,当点E 在C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2中,当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3)利用(1)中结论,可得∠BMD =∠ABM +∠CDM ,∠BFD =∠ABF +∠CDF ,由此解决问题即可.【详解】解:(1)证明:如图1中,过点E作ET∥A B.由平移可得AB∥CD,∵AB∥ET,AB∥CD,∴ET∥CD∥AB,∴∠B=∠BET,∠TED=∠D,∴∠BED=∠BET+∠DET=∠B+∠D.(2)如图2-1中,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作ET∥A B.∵AB∥ET,AB∥CD,∴ET∥CD∥AB,∴∠B=∠BET,∠TED=∠D,∴∠BED=∠DET-∠BET=∠D-∠B.如图2-2中,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作ET∥A B.∵AB∥ET,AB∥CD,∴ET∥CD∥AB,∴∠B=∠BET,∠TED=∠D,∴∠BED=∠BET-∠DET=∠B-∠D.(3)如图,设∠ABE=∠EBM=x,∠CDE=∠EDM=y,∵AB ∥CD ,∴∠BMD =∠ABM +∠CDM ,∴m =2x +2y ,∴x +y =12m , ∵∠BFD =∠ABF +∠CDF ,∠ABE =n ∠EBF ,∠CDE =n ∠EDF ,∴∠BFD =()111n n n x y x y n n n ---+=+=112n m n -⨯=()12m n n -. 【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条件常用辅助线,构造平行线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三、解答题11.(1)见解析;(2)100°;(3)不变,40°【分析】(1)如图1,延长交于点,根据,,可得,所以,可得,又,进而可得结论; (2)如图2,作,,根据,可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角之间的关系,再 解析:(1)见解析;(2)100°;(3)不变,40°【分析】(1)如图1,延长DE 交AB 于点F ,根据180ACB BED ∠+∠=︒,180CED BED ∠+∠=︒,可得ACB CED ∠=∠,所以//AC DF ,可得A DFB ∠=∠,又A D ∠=∠,进而可得结论; (2)如图2,作//EM CD ,//HN CD ,根据//AB CD ,可得//////AB EM HN CD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角之间的关系,再根据DEB ∠比DHB ∠大60︒,列出等式即可求DEB ∠的度数;(3)如图3,过点E 作//ES CD ,设直线DF 和直线BP 相交于点G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定义可求PBM ∠的度数.【详解】解:(1)证明:如图1,延长DE 交AB 于点F ,180ACB BED ∠+∠=︒,180CED BED ∠+∠=︒,ACB CED ∴∠=∠,//AC DF ∴,A DFB ∴∠=∠,A D ∠=∠,DFB D ∴∠=∠,//AB CD ∴;(2)如图2,作//EM CD ,//HN CD ,//AB CD ,//////AB EM HN CD ∴,1180EDF ∴∠+∠=︒,MEB ABE ∠=∠, BG 平分ABE ∠, 12ABG ABE ∴∠=∠, //AB HN ,2ABG ∴∠=∠,//CF HN ,23β∴∠+∠=∠,∴132ABE β∠+∠=∠, DH 平分EDF ∠,132EDF ∴∠=∠, ∴1122ABE EDF β∠+∠=∠,1()2EDF ABE β∴∠=∠-∠, 2EDF ABE β∴∠-∠=∠,设DEB α∠=∠,1180180()1802MEB EDF ABE EDF ABE αβ∠=∠+∠=︒-∠+∠=︒-∠-∠=︒-∠,DEB ∠比DHB ∠大60︒,60αβ∴∠-︒=∠,1802(60)αα∴∠=︒-∠-︒解得100α∠=︒DEB ∴∠的度数为100︒;(3)PBM ∠的度数不变,理由如下:如图3,过点E 作//ES CD ,设直线DF 和直线BP 相交于点G ,BM 平分EBK ∠,DN 平分CDE ∠,12EBM MBK EBK ∴∠=∠=∠, 12CDN EDN CDE ∠=∠=∠, //ES CD ,//AB CD ,////ES AB CD ∴,DES CDE ∴∠=∠,180BES ABE EBK ∠=∠=︒-∠,G PBK ∠=∠,由(2)可知:100DEB ∠=︒,180100CDE EBK ∴∠+︒-∠=︒,80EBK CDE ∴∠-∠=︒,//BP DN ,CDN G ∴∠=∠,12PBK G CDN CDE ∴∠=∠=∠=∠, PBM MBK PBK ∴∠=∠-∠1122EBK CDE =∠-∠ 1()2EBK CDE =∠-∠ 1802=⨯︒ 4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2.(1)见解析;(2)45;(3)不变,见解析;【分析】(1)由可求得m 及n ,从而可求得∠MOC=∠OCQ ,则可得结论;(2)易得∠AON 的度数,由两条角平分线,可得∠DON ,∠OCF 的度数,也 解析:(1)见解析;(2)45;(3)不变,见解析;【分析】(1)由220(70)0m n -+-=可求得m 及n ,从而可求得∠MOC =∠OCQ ,则可得结论;(2)易得∠AON 的度数,由两条角平分线,可得∠DON ,∠OCF 的度数,也易得∠COE 的度数,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OEF 的度数;(3)不变,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200m -≥,2(70)0n -≥,且220(70)0m n -+-= ∴200m -=,2(70)0n -=∴m =20,n =70∴∠MOC =90゜-∠AOM =70゜∴∠MOC =∠OCQ =70゜∴MN ∥PQ(2)∵∠AON =180゜-∠AOM =160゜又∵OD 平分AON ∠,CF 平分OCQ ∠ ∴1802DON AON ∠=∠=︒,1352OCF OCQ ∠=∠=︒∵80MOE DON ∠=∠=︒∴10COE MOE MOC ∠=∠-∠=︒∴∠OEF =∠OCF +∠COE =35゜+10゜=45゜故答案为:45.(3)不变,理由如下:如图,当0゜<α<20゜时,∵CF 平分∠OCQ∴∠OCF =∠QCF设∠OCF =∠QCF =x则∠OCQ =2x∵MN ∥PQ∴∠MOC =∠OCQ =2x∵∠AON =360゜-90゜—(180゜-2x )=90゜+2x ,OD 平分∠AON∴∠DON =45゜+x∵∠MOE =∠DON =45゜+x∴∠COE =∠MOE -∠MOC =45゜+x -2x =45゜-x∴∠OEF =∠COE +∠OCF =45゜-x +x =45゜当α=20゜时,OD 与OB 共线,则∠OCQ =90゜,由CF 平分∠OCQ 知,∠OEF =45゜ 当20゜<α<90゜时,如图∵CF 平分∠OCQ∴∠OCF =∠QCF设∠OCF =∠QCF =x则∠OCQ =2x∵MN ∥PQ∴∠NOC =180゜-∠OCQ =180゜-2x∵∠AON =90゜+(180゜-2x )=270゜-2x ,OD 平分∠AON∴∠AOE =135゜-x∴∠COE =90゜-∠AOE =90゜-(135゜-x )=x -45゜∴∠OEF =∠OCF -∠COE =x -(x -45゜)=45゜综上所述,∠EOF 的度数不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的和差关系,注意分类讨论,引入适当的量便于运算简便.13.(1),见解析;(2);(3)60°【分析】(1)作EF//AB ,如图1,则EF//CD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1=∠BAE ,∠2=∠CDE ,从而得到∠BAE +∠CDE =∠AED ;(2)如图2,解析:(1)BAE CDE AED ∠+∠=∠,见解析;(2)12AFD AED ∠=∠;(3)60° 【分析】(1)作EF //AB ,如图1,则EF //CD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1=∠BAE ,∠2=∠CDE ,从而得到∠BAE +∠CDE =∠AED ;(2)如图2,由(1)的结论得∠AFD =∠BAF +∠CDF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F =12∠BAE ,∠CDF =12∠CDE ,则∠AFD =12(∠BAE +∠CDE ),加上(1)的结论得到∠AFD =12∠AED ;(3)由(1)的结论得∠AGD =∠BAF +∠CDG ,利用折叠性质得∠CDG =4∠CDF ,再利用等量代换得到∠AGD =2∠AED -32∠BAE ,加上90°-∠AGD =180°-2∠AED ,从而可计算出∠BAE 的度数.【详解】解:(1)BAE CDE AED ∠+∠=∠理由如下:作//EF AB ,如图1,//AB CD ,//EF CD ∴.1BAE ∴∠=∠,2CDE ∠=∠,BAE CDE AED ∴∠+∠=∠;(2)如图2,由(1)的结论得AFD BAF CDF ∠=∠+∠,BAE ∠、CDE ∠的两条平分线交于点F ,12BAF BAE ∴∠=∠,12CDF CDE ∠=∠, 1()2AFD BAE CDE ∴∠=∠+∠, BAE CDE AED ∠+∠=∠,12AFD AED ∴∠=∠; (3)由(1)的结论得AGD BAF CDG ∠=∠+∠,而射线DC 沿DE 翻折交AF 于点G ,4CDG CDF ∴∠=∠,11422()22AGD BAF CDF BAE CDE BAE AED BAE ∴∠=∠+∠=∠+∠=∠+∠-∠= 322AED BAE ∠-∠, 901802AGD AED ︒-∠=︒-∠,390218022AED BAE AED ∴︒-∠+∠=︒-∠, 60BA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1)① ②;(2);(3)不变,,理由见解析;(4)【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解析:(1)①116,︒ ②CBN ;(2)58︒;(3)不变,:2:1APB ADB ∠∠=,理由见解析;(4)29.︒【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ABN,即可求出结果;(2)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证明∠CBD=12(3)不变,∠APB:∠ADB=2:1,证∠APB=∠PBN,∠PBN=2∠DBN,即可推出结论;(4)可先证明∠ABC=∠DBN,由(1)∠ABN=116°,可推出∠CBD=58°,所以∠ABC+∠DBN=58°,则可求出∠ABC的度数.【详解】解:(1)①∵AM//BN,∠A=64°,∴∠ABN=180°﹣∠A=116°,故答案为:116°;②∵AM//BN,∴∠ACB=∠CBN,故答案为:CBN;(2)∵AM//BN,∴∠ABN+∠A=180°,∴∠ABN=180°﹣64°=116°,∴∠ABP+∠PBN=116°,∵BC平分∠ABP,BD平分∠PBN,∴∠ABP=2∠CBP,∠PBN=2∠DBP,∴2∠CBP+2∠DBP=116°,∴∠CBD=∠CBP+∠DBP=58°;(3)不变,∠APB:∠ADB=2:1,∵AM//BN,∴∠APB=∠PBN,∠ADB=∠DBN,∵BD平分∠PBN,∴∠PBN=2∠DBN,∴∠APB:∠ADB=2:1;(4)∵AM//BN,∴∠ACB=∠CBN,当∠ACB=∠ABD时,则有∠CBN=∠ABD,∴∠ABC+∠CBD=∠CBD+∠DBN∴∠ABC=∠DBN,由(1)∠ABN=116°,∴∠CBD=58°,∴∠ABC+∠DBN=58°,∴∠ABC=29°,故答案为:29°.【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解题关键是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15.(1)见解析;(2);见解析;(3)【分析】(1)过点作,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2)由(1)结论可得:,,再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3)由(2)结论可得:.【详解】(1)证明:如图1,过解析:(1)见解析;(2)2360EPF EQF ∠+∠=︒;见解析;(3)360EPF n EGF ∠+∠=︒【分析】(1)过点P 作//PG AB ,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2)由(1)结论可得:EPF AEP CFP ∠=∠+∠,EQF BEQ DFQ ∠=∠+∠,再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EQF BEQ DFQ ∠=∠+∠()13602EPF =︒-∠; (3)由(2)结论可得:()1EGF BEG DFG BEP DFP n ∠=∠+∠=∠+∠()1360EPF n =︒-∠. 【详解】(1)证明:如图1,过点P 作//PG AB ,∵//AB CD ,∴//PG CD ,∴1AEP ∠=∠,2CFP ∠=∠,又∵12EPF ∠+∠=∠,∴AEP CFP EPF ∠+∠=∠;(2)如图2,由(1)可得:EPF AEP CFP ∠=∠+∠,EQF BEQ DFQ ∠=∠+∠,∵BEP ∠的平分线与DFP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Q ,∴1()2EQF BEQ DFQ BEP DFP ∠=∠+∠=∠+∠ []()11360()36022AEP CFP EPF =︒-∠+∠=︒-∠, ∴2360EPF EQF ∠+∠=︒;(3)由(2)可得:EPF AEP CFP ∠=∠+,EGF BEG DFG ∠=∠+∠, ∵1BEG BEP n ∠=∠,1DFG DFP n∠=∠, ∴1()EGF BEG DF nG BEP DFP ∠=∠+∠=∠+∠ []()11360()360AEP CFP EPF n n=︒-∠+∠=︒-∠, ∴360EPF n EGF ∠+∠=︒;【点睛】考核知识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熟练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是关键.四、解答题16.解决问题:6; 拓展延伸:(1)S1=2S2 (2)10.5【解析】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 ,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 △ADE=S △BDE ,S △ABE=S △AEC ,从而得到结论;拓展延伸:(1)解析:解决问题:6; 拓展延伸:(1)S 1=2S 2 (2)10.5【解析】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 ,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 △ADE =S △BDE ,S △ABE =S △AEC ,从而得到结论;拓展延伸:(1)作△ABD 的中线AE ,则有BE =ED =DC ,从而得到△ABE 的面积=△AED 的面积=△ADC 的面积,由此即可得到结论;(2)连接AO .则可得到△BOD 的面积=△BOC 的面积,△AOC 的面积=△AOD 的面积,△EOC 的面积=△BOC 的面积的一半, △AOB 的面积=2△AOE 的面积.设△AOD 的面积=a ,△AOE 的面积=b ,则a +3=2b ,a =b +1.5,求出a 、b 的值,即可得到结论.试题解析:解:解决问题连接AE.∵点D、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S△ADE=S△BDE,S△ABE=S△AEC.∵S△BDE =2,∴S△ADE =2,∴S△ABE=S△AEC=4,∴四边形ADEC的面积=2+4=6.拓展延伸:解:(1)作△ABD的中线AE,则有BE=ED=DC,∴△ABE的面积=△AED的面积=△ADC的面积= S2,∴S1=2S2.(2)连接AO.∵CO=DO,∴△BOD的面积=△BOC的面积=3,△AOC的面积=△AOD的面积.∵BO=2EO,∴△EOC的面积=△BOC的面积的一半=1.5,△AOB的面积=2△AOE的面积.设△AOD的面积=a,△AOE的面积=b,则a+3=2b,a=b+1.5,解得:a=6,b=4.5,∴四边形ADOE的面积为=a+b=6+4.5=10.5.17.(1)∠A;70°;35°;(2)∠A=2n∠An(3)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Q+∠A1=18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ABC,∠A1CD解析:(1)∠A;70°;35°;(2)∠A=2n∠A n(3)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Q+∠A1=18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12∠ABC,∠A1CD=12∠AC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A1CD=∠A1BC+∠A1,整理即可得解;(2)由∠A1CD=∠A1+∠A1BC,∠ACD=∠ABC+∠A,而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得到∠ACD=2∠A1CD,∠ABC=2∠A1BC,于是有∠BAC=2∠A1,同理可得∠A1=2∠A2,即∠A=22∠A2,因此找出规律;(3)先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得出∠ABC+∠DCB=360°-(α+β),根据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C+(180°-∠DCE)=360°-(α+β)=2∠FBC+(180°-2∠DCF)=180°-2(∠DCF-∠FBC)=180°-2∠F,从而得出结论;(4)依然要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易知2∠A1=∠AEC+∠ACE=2(∠QEC+∠QC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出∠QEC+∠QCE,即可得到∠A1和∠Q的关系.【详解】解:(1)当∠A为70°时,∵∠ACD-∠ABD=∠A,∴∠ACD-∠ABD=70°,∵BA1、CA1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1CD-∠A1BD=12(∠ACD-∠ABD)∴∠A1=35°;故答案为:A,70,35;(2)∵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ACD=2∠A1CD,∠ABC=2∠A1BC,而∠A1CD=∠A1+∠A1BC,∠ACD=∠ABC+∠BAC,∴∠BAC=2∠A1=80°,∴∠A1=40°,同理可得∠A1=2∠A2,即∠BAC=22∠A2=80°,∴∠A2=20°,∴∠A=2n∠A n,故答案为:∠A=2∠A n.(3)∵∠ABC+∠DCB=360°-(∠A+∠D),∴∠ABC+(180°-∠DCE)=360°-(∠A+∠D)=2∠FBC+(180°-2∠DCF)=180°-2(∠DCF-∠FBC)=180°-2∠F,∴360°-(α+β)=180°-2∠F,2∠F=∠A+∠D-180°,∴∠F=12(∠A+∠D)-90°,∵∠A+∠D=230°,∴∠F=25°;故答案为: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ACD-∠ABD=∠BAC,BA1、CA1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1=∠A1CD-∠A1BD=12∠BAC,∵∠AEC+∠ACE=∠BAC,EQ、CQ是∠AEC、∠ACE的角平分线,∴∠QEC+∠QCE=12(∠AEC+∠ACE)=12∠BAC,∴∠Q=180°-(∠QEC+∠QCE)=180°-12∠BAC,∴∠Q+∠A1=18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根据推导过程对题目的结果进行规律总结对解题比较重要.18.∠DPC=α+β,理由见解析;(1)70 ;(2) ∠DPC=α –β,理由见解析.【解析】(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解析:∠DPC=α+β,理由见解析;(1)70 ;(2) ∠DPC=α –β,理由见解析.【解析】(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2)化成图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问题探究】解:∠DPC=α+β如图,过P作PH∥DF∵DF∥CE,∴∠PCE=∠1=α,∠PDF=∠2∵∠DPC=∠2+∠1=α+β【问题迁移】(1)70。
人教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题压轴题卷(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题压轴题卷(附答案)一、解答题1.有一块面积为100cm2的正方形纸片.(1)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cm(直接写出结果);(2)小丽想沿着该纸片边的方向裁剪出一块面积为90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4:3.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剪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2.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处一块面积为300cm2的长方形纸片.(1)请帮小丽设计一种可行的裁剪方案;(2)若使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处符合要求的纸片吗?若能,请帮小丽设计一种裁剪方案,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3.工人师傅准备从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工料上裁剪出一块18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的工件.(1)求正方形工料的边长;(2)若要求裁下来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比为3:2,问这块正方形工料是否合格?(参考数据:2=1.414,3=1.732,5=2.236)4.张华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剪出一块面积为300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他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李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李明的说法吗?张华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5.求下图44的方格中阴影部分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二、解答题6.如图,直线AB∥直线CD,线段EF∥CD,连接BF、CF.(1)求证:∠ABF+∠DCF=∠BFC;(2)连接BE、CE、BC,若BE平分∠ABC,BE⊥CE,求证:CE平分∠BCD;(3)在(2)的条件下,G为EF上一点,连接BG,若∠BFC=∠BCF,∠FBG=2∠ECF,∠CBG=70°,求∠FBE的度数.7.如图1,已AB∥CD,∠C=∠A.(1)求证:AD∥BC;(2)如图2,若点E是在平行线AB,CD内,AD右侧的任意一点,探究∠BAE,∠CDE,∠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若∠C=90°,且点E在线段BC上,DF平分∠EDC,射线DF在∠EDC的内部,且交BC于点M,交AE延长线于点F,∠AED+∠AEC=180°,①直接写出∠AED与∠FDC的数量关系:.②点P在射线DA上,且满足∠DEP=2∠F,∠DEA﹣∠PEA=514∠DEB,补全图形后,求∠EPD的度数8.已知点C在射线OA上.(1)如图①,CD//OE,若∠AOB=90°,∠OCD=120°,求∠BOE的度数;(2)在①中,将射线OE沿射线OB平移得O′E'(如图②),若∠AOB=α,探究∠OCD 与∠BO′E′的关系(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在②中,过点O′作OB的垂线,与∠OCD的平分线交于点P(如图③),若∠CPO′=90°,探究∠AOB与∠BO′E′的关系.9.已知//AB CD,点E在AB与CD之间.(1)图1中,试说明:BED ABE CDE ∠=∠+∠;(2)图2中,ABE ∠的平分线与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请利用(1)的结论说明:2BED BFD ∠=∠.(3)图3中,ABE ∠的平分线与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请直接写出BED ∠与BFD ∠之间的数量关系.10.如图,已知//AB CD ,CN 是BCE ∠的平分线.(1)若CM 平分BCD ∠,求MCN ∠的度数;(2)若CM 在BCD ∠的内部,且CM CN ⊥于C ,求证:CM 平分BCD ∠;(3)在(2)的条件下,过点B 作BP BQ ⊥,分别交CM 、CN 于点P 、Q ,PBQ ∠绕着B 点旋转,但与CM 、CN 始终有交点,问:BPC BQC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三、解答题11.已知: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DEF 位于直线MN 的两侧中,直线MN 经过点C ,且BC MN ⊥,其中A ABC CB =∠∠,DEF DFE ∠=∠,90∠+∠=︒ABC DFE ,点E 、F 均落在直线MN 上.(1)如图1,当点C 与点E 重合时,求证://DF AB ;聪明的小丽过点C 作//CG DF ,并利用这条辅助线解决了问题.请你根据小丽的思考,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 (2)将三角形DEF 沿着NM 的方向平移,如图2,求证://DE AC ;(3)将三角形DEF 沿着NM 的方向平移,使得点E 移动到点E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DEF ,并回答问题,若DFE α∠=,则∠=CAB __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12.如图,AB ⊥AK ,点A 在直线MN 上,AB 、AK 分别与直线EF 交于点B 、C ,∠MAB+∠KCF =90°.(1)求证:EF ∥MN ;(2)如图2,∠NAB 与∠ECK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求∠G 的度数;(3)如图3,在∠MAB 内作射线AQ ,使∠MAQ =2∠QAB ,以点C 为端点作射线CP ,交直.线.AQ 于点T ,当∠CTA =60°时,直接写出∠FCP 与∠ACP 的关系式.13.已知点A ,B ,O 在一条直线上,以点O 为端点在直线AB 的同一侧作射线OC ,OD ,OE 使60BOC EOD ∠=∠=.(1)如图①,若OD 平分BOC ∠,求AOE ∠的度数;(2)如图②,将EOD ∠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某个位置时,使得OD 所在射线把BOC ∠分成两个角.①若:1:2COD BOD ∠∠=,求AOE ∠的度数;②若:1:COD BOD n ∠∠=(n 为正整数),直接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AOE ∠. 14.已知:ABC 和同一平面内的点D .(1)如图1,点D 在BC 边上,过D 作//DE BA 交AC 于E ,//DF CA 交AB 于F .根据题意,在图1中补全图形,请写出EDF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DF CA ,EDF BAC ∠=∠.请判断DE 与B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点D 是ABC 外部的一个动点.过D 作//DE BA 交直线AC 于E ,//DF CA 交直线AB 于F ,直接写出EDF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在图3中补全图形.15.如图,已知AM ∥BN ,∠A =64°.点P 是射线AM 上一动点(与点A 不重合),BC 、BD 分别平分∠ABP 和∠PBN ,分别交射线AM 于点C ,D .(1)①∠ABN 的度数是 ;②∵AM ∥BN ,∴∠ACB =∠ ;(2)求∠CBD 的度数;(3)当点P 运动时,∠APB 与∠AD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4)当点P 运动到使∠ACB =∠ABD 时,∠ABC 的度数是 .四、解答题16.直线MN 与直线PQ 垂直相交于O ,点A 在射线OP 上运动,点B 在射线OM 上运动,A 、B 不与点O 重合,如图1,已知AC 、BC 分别是∠BAP 和∠ABM 角的平分线,(1)点A 、B 在运动的过程中,∠ACB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ACB 的大小.(2)如图2,将△ABC 沿直线AB 折叠,若点C 落在直线PQ 上,则∠ABO =________, 如图3,将△ABC 沿直线AB 折叠,若点C 落在直线MN 上,则∠ABO =________(3)如图4,延长BA 至G ,已知∠BAO 、∠OAG 的角平分线与∠BOQ 的角平分线及其反向延长线交于E 、F ,则∠EAF = ;在△AEF 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2倍,求∠ABO 的度数.17.在ABC 中,100BAC ∠=︒,A ABC CB =∠∠,点D 在直线BC 上运动(不与点B 、C 重合),点E 在射线AC 上运动,且ADE AED ∠=∠,设DAC n ∠=︒.(1)如图①,当点D 在边BC 上,且40n =︒时,则BAD ∠=__________︒,CDE ∠=__________︒;(2)如图②,当点D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猜想BAD ∠和CD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点D 运动到点C 的右侧时,其他条件不变,BAD ∠和CDE ∠还满足(2)中的数量关系吗?请在图③中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画图痕迹用黑色签字笔加粗加黑) 18.如图1,已知AB ∥CD ,BE 平分∠ABD ,DE 平分∠BDC .(1)求证:∠BED =90°;(2)如图2,延长BE 交CD 于点H ,点F 为线段EH 上一动点,∠EDF =α,∠ABF 的角平分线与∠CDF 的角平分线DG 交于点G ,试用含α的式子表示∠BGD 的大小;(3)如图3,延长BE 交CD 于点H ,点F 为线段EH 上一动点,∠EBM 的角平分线与∠FDN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探究∠BGD 与∠BFD 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 .19.如图①所示,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70C ∠=︒,65B ∠=︒,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A 落在ABC 内的点A '处.(1)若140∠=︒,2∠=________.(2)如图①,若各个角度不确定,试猜想1∠,2∠,A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②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外部时(如图②),(1)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A ∠,1∠,2∠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3)应用:如图③: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叠之后,且三个顶点不重合,那么图中的123456∠+∠+∠+∠+∠+∠和是________.20.(1)如图1所示,△ABC 中,∠ACB 的角平分线CF 与∠EAC 的角平分线AD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F ;①若∠B =90°则∠F = ;②若∠B =a ,求∠F 的度数(用a 表示);(2)如图2所示,若点G 是CB 延长线上任意一动点,连接AG ,∠AGB 与∠GA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H ,随着点G 的运动,∠F +∠H 的值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其值.【参考答案】一、解答题1.(1)10;(2)小丽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分析】(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得出;(2)直接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长方形纸片的长与宽,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1)根据算解析:(1)10;(2)小丽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分析】(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得出;(2)直接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长方形纸片的长与宽,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1)根据算术平方根定义可得,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10cm;故答案为:10;(2)∵长方形纸片的长宽之比为4:3,∴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4xcm,则宽为3xcm,则4x•3x=90,∴12x2=90,∴x2=30,4解得:x或x=∴长方形纸片的长为,∵56,∴10<∴小丽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为0.也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2.(1)可以以正方形一边为长方形的长,在其邻边上截取长为15cm的线段作为宽即可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2)不能,理由见解析.【解析】(1)解:设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a cm∴解析:(1)可以以正方形一边为长方形的长,在其邻边上截取长为15cm的线段作为宽即可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2)不能,理由见解析.【解析】(1)解:设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a cm∴a2=400又∵a>0∴a=20又∵要裁出的长方形面积为300cm2∴若以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长方形的长,则长方形的宽为:300÷20=15(cm)∴可以以正方形一边为长方形的长,在其邻边上截取长为15cm的线段作为宽即可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2)∵长方形纸片的长宽之比为3:2∴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 cm,则宽为2x cm∴6x 2=300∴x 2=50又∵x>0∴x=∴长方形纸片的长为又∵(2=450>202即:>20∴小丽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3.(1)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的值即可;(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3x分米、2x分米,得出方程3解析:(1)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的值即可;(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3x分米、2x分米,得出方程3x•2x=18,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和5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试题解析:(1)∵正方形的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 3x 分米、2x 分米,则3x•2x=18,x2=3,x1,x2=5,,即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4.不同意,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设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分为3x厘米,2x厘米,则3x•2x=300,x2=50,解得x=,而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由于解析:不同意,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设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分为3x厘米,2x厘米,则3x•2x=300,x2=50,解得x=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由于20,所以用一块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不出一块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试题解析:解:不同意李明的说法.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x>0)cm,则宽为2x cm,依题意得:3x•2x=300,6x2=300,x2=50,∵x>0,∴x∴长方形纸片的长为cm,∵50>49,∴7,∴21,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大于20cm,由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400 cm2,可知其边长为20cm,∴长方形纸片的长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答:李明不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为0.也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5.8;【分析】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到所求的正方形的面积为8,然后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求8的算术平方根即可.【详解】解:正方形面积=4×4-4××2×2=8;正方形的边解析:8;【分析】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到所求的正方形的面积为8,然后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求8的算术平方根即可.【详解】×2×2=8;解:正方形面积=4×4-4×12正方形的边长【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二、解答题6.(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BE=35°.【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F=∠BFE,∠DCF=∠EFC,进而解答即可;(2)由(1)的结论和垂直的定义解答即可;解析:(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BE=35°.【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F=∠BFE,∠DCF=∠EFC,进而解答即可;(2)由(1)的结论和垂直的定义解答即可;(3)由(1)的结论和三角形的角的关系解答即可.【详解】证明:(1)∵AB∥CD,EF∥CD,∴AB∥EF,∴∠ABF=∠BFE,∵EF∥CD,∴∠DCF=∠EFC,∴∠BFC=∠BFE+∠EFC=∠ABF+∠DCF;(2)∵BE⊥EC,∴∠BEC=90°,∴∠EBC+∠BCE=90°,由(1)可得:∠BFC=∠ABE+∠ECD=90°,∴∠ABE+∠ECD=∠EBC+∠BCE,∵BE平分∠ABC,∴∠ABE=∠EBC,∴∠ECD=∠BCE,∴CE平分∠BCD;(3)设∠BCE=β,∠ECF=γ,∵CE平分∠BCD,∴∠DCE=∠BCE=β,∴∠DCF=∠DCE﹣∠ECF=β﹣γ,∴∠EFC=β﹣γ,∵∠BFC=∠BCF,∴∠BFC=∠BCE+∠ECF=γ+β,∴∠ABF=∠BFE=2γ,∵∠FBG=2∠ECF,∴∠FBG=2γ,∴∠ABE+∠DCE=∠BEC=90°,∴∠ABE=90°﹣β,∴∠GBE=∠ABE﹣∠ABF﹣∠FBG=90°﹣β﹣2γ﹣2γ,∵BE平分∠ABC,∴∠CBE=∠ABE=90°﹣β,∴∠CBG=∠CBE+∠GBE,∴70°=90°﹣β+90°﹣β﹣2γ﹣2γ,整理得:2γ+β=55°,∴∠FBE=∠FBG+∠GBE=2γ+90°﹣β﹣2γ﹣2γ=90°﹣(2γ+β)=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7.(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2)过点E作EF∥AB,根解析:(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2)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CD∥EF,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结论;(3)①根据∠AED+∠AEC=180°,∠AED+∠DEC+∠AEB=180°,DF平分∠EDC,可得出2∠AED+(90°-2∠FDC)=180°,即可导出角的关系;②先根据∠AED=∠F+∠FDE,∠AED-∠FDC=45°得出∠DEP=2∠F=90°,再根据∠DEA-∠DEB,求出∠AED=50°,即可得出∠EPD的度数.∠PEA=514【详解】解:(1)证明:AB∥CD,∴∠A+∠D=180°,∵∠C=∠A,∴∠C+∠D=180°,∴AD∥BC;(2)∠BAE+∠CDE=∠AED,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AE=∠AEF,∠CDE=∠DEF即∠FEA+∠FED=∠CDE+∠BAE∴∠BAE+∠CDE=∠AED;(3)①∠AED-∠FDC=45°;∵∠AED+∠AEC=180°,∠AED+∠DEC+∠AEB=180°,∴∠AEC=∠DEC+∠AEB,∴∠AED=∠AEB,∵DF平分∠EDC∠DEC=2∠FDC∴∠DEC=90°-2∠FDC,∴2∠AED+(90°-2∠FDC)=180°,∴∠AED-∠FDC=45°,故答案为:∠AED-∠FDC=45°;②如图3,∵∠AED=∠F+∠FDE,∠AED-∠FDC=45°,∴∠F=45°,∴∠DEP=2∠F=90°,∵∠DEA-∠PEA=514∠DEB=57∠DEA,∴∠PEA=27∠AED,∴∠DEP=∠PEA+∠AED=97∠AED=90°,∴∠AED=70°,∵∠AED+∠AEC=180°,∴∠DEC+2∠AED=180°,∴∠DEC=40°,∵AD∥BC,∴∠ADE=∠DEC=40°,在△PDE中,∠EPD=180°-∠DEP-∠AED=50°,即∠EPD=5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8.(1)150°;(2)∠OCD+∠BO′E′=360°-α;(3)∠AOB=∠BO′E′【分析】(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OE的度数,再根据直角、周角的定义即可求得∠BOE的度数;(2)解析:(1)150°;(2)∠OCD+∠BO′E′=360°-α;(3)∠AOB=∠BO′E′【分析】(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OE的度数,再根据直角、周角的定义即可求得∠BOE的度数;(2)如图②,过O点作OF∥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可得∠OCD、∠BO′E′的数量关系;(3)由已知推出CP∥OB,得到∠AOB+∠PCO=18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推出∠OCD=2∠PCO=360°-2∠AOB,根据(2)∠OCD+∠BO′E′=360°-∠AOB,进而推出∠AOB=∠BO′E′.【详解】解:(1)∵CD∥OE,∴∠AOE=∠OCD=120°,∴∠BOE=360°-∠AOE-∠AOB=360°-90°-120°=150°;(2)∠OCD+∠BO′E′=360°-α.证明:如图②,过O点作OF∥CD,∵CD∥O′E′,∴OF∥O′E′,∴∠AOF=180°-∠OCD,∠BOF=∠E′O′O=180°-∠BO′E′,∴∠AOB=∠AOF+∠BOF=180°-∠OCD+180°-∠BO′E′=360°-(∠OCD+∠BO′E′)=α,∴∠OCD+∠BO′E′=360°-α;(3)∠AOB=∠BO′E′.证明:∵∠CPO′=90°,∴PO′⊥CP,∵PO′⊥OB,∴CP∥OB,∴∠PCO+∠AOB=180°,∴2∠PCO=360°-2∠AOB,∵CP是∠OCD的平分线,∴∠OCD=2∠PCO=360°-2∠AOB,∵由(2)知,∠OCD+∠BO′E′=360°-α=360°-∠AOB,∴360°-2∠AOB+∠BO′E′=360°-∠AOB,∴∠AOB=∠BO′E′.【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的性质,直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1)说明过程请看解答;(2)说明过程请看解答;(3)∠BED=360°-2∠BFD.【分析】(1)图1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根据AB∥CD,EG∥AB,所以CD∥EG,解析:(1)说明过程请看解答;(2)说明过程请看解答;(3)∠BED=360°-2∠BFD.【分析】(1)图1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根据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进而可得∠BED=∠ABE+∠CDE;(2)图2中,根据∠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结合(1)的结论即可说明:∠BED=2∠BFD;(3)图3中,根据∠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E作EG∥AB,则∠BEG+∠ABE=180°,因为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180°,再结合(1)的结论即可说明∠BED与∠BFD之间的数量关系.【详解】解:(1)如图1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因为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所以∠BEG+∠DEG=∠ABE+∠CDE,即∠BED=∠ABE+∠CDE;(2)图2中,因为BF平分∠ABE,所以∠ABE=2∠ABF,因为DF平分∠CDE,所以∠CDE=2∠CDF,所以∠ABE+∠CDE=2∠ABF+2∠CDF=2(∠ABF+∠CDF),由(1)得:因为AB ∥CD ,所以∠BED =∠ABE +∠CDE ,∠BFD =∠ABF +∠CDF ,所以∠BED =2∠BFD .(3)∠BED =360°-2∠BFD .图3中,过点E 作EG ∥AB ,则∠BEG +∠ABE =180°,因为AB ∥CD ,EG ∥AB ,所以CD ∥EG ,所以∠DEG +∠CDE =180°,所以∠BEG +∠DEG =360°-(∠ABE +∠CDE ),即∠BED =360°-(∠ABE +∠CDE ),因为BF 平分∠ABE ,所以∠ABE =2∠ABF ,因为DF 平分∠CDE ,所以∠CDE =2∠CDF ,∠BED =360°-2(∠ABF +∠CDF ),由(1)得:因为AB ∥CD ,所以∠BFD =∠ABF +∠CDF ,所以∠BED =360°-2∠BF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10.(1)90°;(2)见解析;(3)不变,180°【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及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3),过,分别作,,根据解析:(1)90°;(2)见解析;(3)不变,180°【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及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3)180BPC BQC ∠+∠=︒,过Q ,P 分别作//QG AB ,//PH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即可得解.【详解】解(1)CN ,CM 分别平分BCE ∠和BCD ∠, 12BCN BCE ∴=∠,12BCM BCD ∠=∠, 180BCE BCD ∠+∠=︒,111()90222MCN BCN BCM BCE BCD BCE BCD ∴∠=∠+∠=∠+∠=∠+∠=︒; (2)CM CN ⊥,90MCN ∴∠=︒,即90BCN BCM ∠+∠=︒,22180BCN BCM ∴∠+∠=︒,CN 是BCE ∠的平分线,2BCE BCN ∴∠=∠,2180BCE BCM ∴∠+∠=︒,又180BCE BCD ∠+∠=︒,2BCD BCM ∴∠=∠,又CM 在BCD ∠的内部,CM ∴平分BCD ∠;(3)如图,不发生变化,180BPC BQC ∠+∠=︒,过Q ,P 分别作//QG AB ,//PH AB ,则有//////QG AB PH CD ,BQG ABQ ∴∠=∠,CQG ECQ ∠=∠,BPH FBP ∠=∠,CPH DCP ∠=∠,⊥BP BQ ,CP CQ ⊥,90PBQ PCQ ∴∠=∠=︒,180ABQ PBQ FBP ∠+∠+=︒,180ECQ PCQ DCP ∠+∠+∠=︒,180ABQ FBP ECQ DCP ∴∠+∠+∠+∠=︒,BPC BQC BPH CPH BQG CQG ∴∠+∠=∠+∠+∠+∠180ABQ FBP ECQ DCP =∠+∠+∠+∠=︒,180BPC BQC ∴∠+∠=︒不变.【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记平行线的性质及作出合理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1.(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过点C 作,得到,再根据,,得到,进而得到,最后证明;(2)先证明,再证明,得到,问题得证;(3)根据题意得到,根据(2)结论得到∠D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2α.【分析】(1)过点C 作//CG DF ,得到DFE FCG ∠=∠,再根据90BCF ∠=︒,90∠+∠=︒ABC DFE ,得到ABC BCG ∠=∠,进而得到//CG AB ,最后证明//DF AB ; (2)先证明90ACB DEF ∠+∠=︒,再证明90ACB ACE ∠+∠=︒,得到DEF ACE ∠=∠,问题得证;(3)根据题意得到DFE DEF α∠=∠=,根据(2)结论得到∠DEF =∠ECA =α,进而得到=90BC AC A B 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过点C 作//CG DF ,DFE FCG ∴∠=∠,BC MN ⊥,90BCF ∴∠=︒,90BCG FCG ∴∠+∠=︒,90BCG DFE ∴∠+∠=︒,90ABC DFE ∠+∠=︒,ABC BCG ∴∠=∠,//CG AB ∴,//DF AB ∴;(2)解:ABC ACB ∠=∠,DEF DFE ∠=∠,又90ABC DFE ∠+∠=︒,90ACB DEF ∴∠+∠=︒,BC MN ⊥,90BCM ∴∠=︒,90ACB ACE ∴∠+∠=︒,DEF ACE ∴∠=∠,//DE AC ∴;(3)如图三角形DEF 即为所求作三角形.∵DFE α∠=,∴DFE DEF α∠=∠=,由(2)得,DE ∥AC ,∴∠DEF =∠ECA =α,∵90ACB ACE ∠+∠=︒,∴∠ACB =90α︒-,∴ =90BC AC A B α=∠︒-∠,∴∠A =180°-A ABC CB -∠∠=2α.故答案为为:2α.【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综合性较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是解题关键.12.(1)见解析;(2)∠CGA=45°;(3)∠FCP=2∠ACP 或∠FCP+2∠ACP=180°.【分析】(1)有垂直定义可得∠MAB+∠KCN=90°,然后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KAN=∠K解析:(1)见解析;(2)∠CGA=45°;(3)∠FCP =2∠ACP 或∠FCP +2∠ACP=180°.【分析】(1)有垂直定义可得∠MAB+∠KCN =90°,然后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KAN=∠KCF ,从而判断两直线平行;(2)设∠KAN=∠KCF=α,过点G 作GH ∥EF ,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求解;(3)分CP 交射线AQ 及射线AQ 的反向延长线两种情况结合角的和差关系分类讨论求解.【详解】解:(1)∵AB ⊥AK∴∠BAC=90°∴∠MAB+∠KAN =90°∵∠MAB+∠KCF =90°∴∠KAN=∠KCF∴EF ∥MN(2)设∠KAN=∠KCF=α则∠BAN=∠BAC+∠KAN=90°+α∠KCB=180°-∠KCF=180°-α∵AG 平分∠NAB ,CG 平分∠ECK∴∠GAN=12∠BAN=45°+12α,∠KCG=12∠KCB=90°-12α∴∠FCG=∠KCG+∠KCF=90°+12α过点G 作GH ∥EF∴∠HGC=∠FCG=90°+12α又∵MN ∥EF∴MN ∥GH∴∠HGA=∠GAN=45°+12α∴∠CGA=∠HGC -∠HGA=(90°+12α)-(45°+12α)=45°(3)①当CP 交射线AQ 于点T∵180CTA TAC ACP ∠+∠+∠=︒∴180CTA QAB BAC ACP ∠+∠+∠+∠=︒又∵=60,90CTA BAC ∠︒∠=︒∴30QAB ACP ∠+∠=︒由(1)可得:EF ∥MN∴FCA MAC ∠=∠∵FCP FCA ACP ∠=∠+∠∴FCP MAC ACP ∠=∠+∠∵MAC MAQ QAB BAC ∠=∠+∠+∠,2MAQ QAB ∠=∠ ∴()390=330901803MAC QAB ACP ACP ∠=∠+︒︒-∠+︒=︒-∠ ∴1803FCP ACP ACP ∠=︒-∠+∠即∠FCP +2∠ACP=180°②当CP 交射线AQ 的反向延长线于点T ,延长BA 交CP 于点GFCP FCA ACP ∠=∠-∠,由EF ∥MN 得MAC FCA ∠=∠∴FCP MAC ACP ∠=∠-∠又∵TAG QAB ∠=∠,180BAC CAG ∠+∠=︒,90BAC ∠=︒∴18090CAG BAC ∠=︒-∠=︒90CAT CAG TAG QAB ∠=∠-∠=︒-∠∵180CAT CTA ACP ∠+∠+∠=︒,60CTA ∠=︒∴120CAT ACP ∠+∠=︒∴90120QAB ACP ︒-∠+∠=︒∴30QAB ACP ∠=∠-︒由①可得390MAC QAB ∠=∠+︒∴()=330903MAC ACP ACP ∠∠-︒+︒=∠∴32FCP MAC ACP ACP ACP ACP ∠=∠-∠=∠-∠=∠综上,∠FCP =2∠ACP 或∠FCP +2∠ACP=180°.【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关系,准确理解题意,正确推理计算是解题关键.13.(1);(2)①;②.【分析】(1)依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再依据角的和差依次可求得和,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求得结论;(2)①根据角相等和角的和差可得∠EOC=∠BOD ,再根据比例关系可得,最 解析:(1)90AOE ∠=︒;(2)①80AOE ∠=︒;②60(120)1n AOE n -+∠=︒. 【分析】(1)依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30COD ∠=︒,再依据角的和差依次可求得EOC ∠和∠BOE ,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求得结论;(2)①根据角相等和角的和差可得∠EOC=∠BOD ,再根据比例关系可得BOD ∠,最后依据角的和差和邻补角的性质可求得结论;②根据角相等和角的和差可得∠EOC=∠BOD ,再根据比例关系可得BOD ∠,最后依据角的和差和邻补角的性质可求得结论.【详解】解:(1)∵OD 平分BOC ∠,60BOC EOD ∠=∠=︒, ∴1302COD BOC ∠=∠=︒, ∴30EOC EOD COD ∠=∠-∠=︒,∴90BOE EOC BOC ∠=∠+∠=︒,∴18090AOE BOE ∠=︒-∠=︒;(2)①∵BOC EOD ∠=∠,∴∠EOC+∠COD=∠BOD+∠COD ,∴∠EOC=∠BOD ,∵60BOC ∠=︒,:1:2COD BOD ∠∠=, ∴260403BOD ∠=︒⨯=︒, ∴40EOC BOD ∠=∠=︒,∴100BOE EOC BOC ∠=∠+∠=︒,∴18080AOE BOE ∠=︒-∠=︒;②∵BOC EOD ∠=∠,∴∠EOC+∠COD=∠BOD+∠COD ,∴∠EOC=∠BOD ,∵60BOC ∠=︒,:1:COD BOD n ∠∠=, ∴6060()11n n BOD n n ∠=︒⨯=︒++, ∴60()1n EOC BOD n ∠=∠=︒+, ∴60(60)1BOE EOC BOC n n ∠=∠+∠+=︒+, ∴18060(120)1AOE BO n E n ∠=︒-∠=-︒+. 【点睛】本题考查邻补角的计算,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有关计算.能正确识图,利用角的和差求得相应角的度数是解题关键.14.(1)图见解析,,理由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3)图见解析,或.【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画法补全图形即可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由此即可得;(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解析:(1)图见解析,EDF BAC ∠=∠,理由见解析;(2)//DE BA ,理由见解析;(3)图见解析,EDF BAC ∠=∠或180EDF BAC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画法补全图形即可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DF BFD B B D AC F ∠=∠∠∠=,由此即可得;(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C BOD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EDF BOD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3)先根据点D 的位置画出如图(见解析)的两种情况,再分别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即可得.【详解】(1)由题意,补全图形如下:EDF BAC∠=∠,理由如下:DE BA,//∴∠=∠,EDF BFDDF CA,//∴∠=∠,BABFD C∴∠=∠;EDF BACDE BA,理由如下:(2)//如图,延长BA交DF于点O,DF CA,//∴∠=∠,BAC BOD∠=∠,EDF BAC∴∠=∠,EDF BOD//∴;DE BA(3)由题意,有以下两种情况:∠=∠,理由如下:①如图3-1,EDF BAC//DE BA,E EAF∴∠+∠=︒,180DF CA,//E EDF∴∠+∠=︒,180∴∠=∠,EAF EDF由对顶角相等得:BAC EAF∠=∠,∴∠=∠;EDF BAC②如图3-2,180EDF BAC ∠+∠=︒,理由如下://DE BA ,180EDF F ∴∠+∠=︒,//DF CA ,BAC F ∴∠=∠,180EDF BA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15.(1)① ②;(2);(3)不变,,理由见解析;(4)【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解析:(1)①116,︒ ②CBN ;(2)58︒;(3)不变,:2:1APB ADB ∠∠=,理由见解析;(4)29.︒【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证明∠CBD =12∠ABN ,即可求出结果;(3)不变,∠APB :∠ADB =2:1,证∠APB =∠PBN ,∠PBN =2∠DBN ,即可推出结论; (4)可先证明∠ABC =∠DBN ,由(1)∠ABN =116°,可推出∠CBD =58°,所以∠ABC+∠DBN =58°,则可求出∠ABC 的度数.【详解】解:(1)①∵AM//BN,∠A=64°,∴∠ABN=180°﹣∠A=116°,故答案为:116°;②∵AM//BN,∴∠ACB=∠CBN,故答案为:CBN;(2)∵AM//BN,∴∠ABN+∠A=180°,∴∠ABN=180°﹣64°=116°,∴∠ABP+∠PBN=116°,∵BC平分∠ABP,BD平分∠PBN,∴∠ABP=2∠CBP,∠PBN=2∠DBP,∴2∠CBP+2∠DBP=116°,∴∠CBD=∠CBP+∠DBP=58°;(3)不变,∠APB:∠ADB=2:1,∵AM//BN,∴∠APB=∠PBN,∠ADB=∠DBN,∵BD平分∠PBN,∴∠PBN=2∠DBN,∴∠APB:∠ADB=2:1;(4)∵AM//BN,∴∠ACB=∠CBN,当∠ACB=∠ABD时,则有∠CBN=∠ABD,∴∠ABC+∠CBD=∠CBD+∠DBN∴∠ABC=∠DBN,由(1)∠ABN=116°,∴∠CBD=58°,∴∠ABC+∠DBN=58°,∴∠ABC=29°,故答案为:29°.【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解题关键是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四、解答题16.(1)∠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ACB=45°;(2)30°,60°;(3)60°或72°.【分析】(1)由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得到∠AOB=9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解析:(1)∠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ACB=45°;(2)30°,60°;(3)60°或72°.【分析】(1)由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得到∠AOB=9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PAB+∠ABM=27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C=12∠PAB,∠ABC=12∠ABM,于是得到结论;(2)由于将△ABC沿直线AB折叠,若点C落在直线PQ上,得到∠CAB=∠BAQ,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PAC=∠CAB,即可得到结论;根据将△ABC沿直线AB折叠,若点C落在直线MN上,得到∠ABC=∠ABN,由于BC平分∠ABM,得到∠ABC=∠MBC,于是得到结论;(3)由∠BAO与∠BOQ的角平分线相交于E可得出∠E与∠ABO的关系,由AE、AF分别是∠BAO和∠OAG的角平分线可知∠EAF=90°,在△AEF中,由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2倍分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即可.【详解】解:(1)∠ACB的大小不变,∵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AOB=90°,∴∠OAB+∠OBA=90°,∴∠PAB+∠ABM=270°,∵AC、BC分别是∠BAP和∠ABM角的平分线,∴∠BAC=12∠PAB,∠ABC=12∠ABM,∴∠BAC+∠ABC=12(∠PAB+∠ABM)=135°,∴∠ACB=45°;(2)∵将△ABC沿直线AB折叠,若点C落在直线PQ上,∴∠CAB=∠BAQ,∵AC平分∠PAB,∴∠PAC=∠CAB,∴∠PAC=∠CAB=∠BAO=60°,∵∠AOB=90°,∴∠ABO=30°,∵将△ABC沿直线AB折叠,若点C落在直线MN上,∴∠ABC=∠ABN,∵BC平分∠ABM,∴∠ABC=∠MBC,∴∠MBC=∠ABC=∠ABN,∴∠ABO=60°,故答案为:30°,60°;(3)∵AE、AF分别是∠BAO与∠GAO的平分线,∴∠EAO=12∠BAO,∠FAO=12∠GAO,∴∠E=∠EOQ﹣∠EAO=12(∠BOQ﹣∠BAO)=12∠ABO,∵AE、AF分别是∠BAO和∠OAG的角平分线,∴∠EAF=∠EAO+∠FAO=12(∠BAO+∠GAO)=90°.在△AEF中,∵∠BAO与∠BOQ的角平分线相交于E,∴∠EAO= 12∠BAO,∠EOQ=12∠BOQ,∴∠E=∠EOQ-∠EAO=12(∠BOQ-∠BAO)=12∠ABO,∵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2倍,故有:①∠EAF=32∠F,∠E=30°,∠ABO=60°;②∠F=32∠E,∠E=36°,∠ABO=72°;③∠EAF=32∠E,∠E=60°,∠ABO=120°(舍去);④∠E=32∠F,∠E=54°,∠ABO=108°(舍去);∴∠ABO为60°或7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能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将外角的度数与三角形的内角联系起来,然后再根据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另外需要分类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17.(1)60,30;(2)∠BAD=2∠CDE,证明见解析;(3)成立,∠BAD=2∠CDE,证明见解析【分析】(1)如图①,将∠BAC=100°,∠DAC=40°代入∠BAD=∠BAC-∠DAC解析:(1)60,30;(2)∠BAD=2∠CDE,证明见解析;(3)成立,∠BAD=2∠CDE,证明见解析【分析】(1)如图①,将∠BAC=100°,∠DAC=40°代入∠BAD=∠BAC-∠DAC,求出∠BAD.在△AB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4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ADC=∠ABC+∠BAD=100°,在△ADE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DE=∠AED=70°,那么∠CDE=∠ADC-∠ADE=30°;(2)如图②,在△ABC和△ADE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40°,∠ADE=∠AED=1802n︒-.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CDE=∠ACB-∠AED=1002n-︒,再由∠BAD=∠DAC-∠BAC得到∠BAD=n-100°,从而得出结论∠BAD=2∠CDE;(3)如图③,在△ABC和△ADE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40°,∠ADE=∠AED=1802n︒-.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CDE=∠ACD-∠AED=1002n︒+,再由∠BAD=∠BAC+∠DAC得到∠BAD=100°+n,从而得出结论∠BAD=2∠CDE.【详解】解:(1)∠BAD=∠BAC-∠DAC=100°-40°=60°.∵在△ABC中,∠BAC=100°,∠ABC=∠ACB,∴∠ABC=∠ACB=40°,∴∠ADC=∠ABC+∠BAD=40°+60°=100°.∵∠DAC=40°,∠ADE=∠AED,∴∠ADE=∠AED=70°,∴∠CDE=∠ADC-∠ADE=100°-70°=30°.故答案为60,30.(2)∠BAD=2∠CDE,理由如下:如图②,在△ABC中,∠BAC=100°,∴∠ABC=∠ACB=40°.在△ADE中,∠DAC=n,∴∠ADE=∠AED=1802n︒-,∵∠ACB=∠CDE+∠AED,∴∠CDE=∠ACB-∠AED=40°-1802n︒-=1002n-︒,∵∠BAC=100°,∠DAC=n,∴∠BAD=n-100°,∴∠BAD=2∠CDE.(3)成立,∠BAD=2∠CDE,理由如下:如图③,在△ABC中,∠BAC=100°,∴∠ABC=∠ACB=40°,∴∠ACD=140°.在△ADE中,∠DAC=n,。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1)分别求a ,b ,c 的值;(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2.(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 ,点P 表示的数是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 、Q 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4.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6.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3)若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4)思考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7.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8.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在数轴上从点A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在数轴上从点B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若点P和点Q同时出发,求点P和点Q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2)若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问点P出发几秒后,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使其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9.已知: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在∠AOC的内部.试探究∠AOM与∠NOC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时,时间t的值为(直接写结果).10.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12,点P从B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点后点P停止运动,点M始终为线段BP的中点(1)若AP=2时,PM=____;(2)若点A表示的数是-5,点P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满足FM=2PM,请求出点F表示的数;(3)若点P 从B 点出发时,点Q 同时从A 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 的速度一直..向右运动,当点Q 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11.如图,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5-、10-、10.(1)填空:AB = ,BC = ;(2)现有动点M 、N 都从A 点出发,点M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当点M 移动到B 点时,点N 才从A 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求点N 移动多少时间,点N 追上点M ?(3)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12.如图所示,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 到点A ,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x 的值.(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8?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 ,B 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以5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 时,点P 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 与点B 之间.当点A 与点B 重合时,点P 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13.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 表示数b,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b 满足|a+2|+(b+3a)2=0. (1)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 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 处放一个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个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小球的大小,可看做一个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14.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 在∠BOC 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1,-3,-5(2)i)存在常数m,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ii)11.5s【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b、c的值即可;(2)i)根据3BC-k•AB求得k的值即可;ii)当AC=13AB时,满足条件.【详解】(1)∵a、b满足(a-1)2+|ab+3|=0,∴a-1=0且ab+3=0.解得a=1,b=-3.∴c=-2a+b=-5.故a ,b ,c 的值分别为1,-3,-5.(2)i )假设存在常数k ,使得3BC-k•AB 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 则依题意得:AB=5+t ,2BC=4+6t .所以m•AB -2BC=m (5+t )-(4+6t )=5m+mt-4-6t 与t 的值无关,即m-6=0, 解得m=6,所以存在常数m ,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 ii )AC=13AB , AB=5+t ,AC=-5+3t-(1+2t )=t-6,t-6=13(5+t ),解得t=11.5s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120α-=-. 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3.(1)﹣4,6﹣5t ;(2)①当点P 运动5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1或9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 ,然后根据B 在A 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 ,由点P 从点A 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 即可;(2)①由于点P 和Q 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 追上Q 时相遇,根据P 比Q 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 的值即可得出答案;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 追上点Q 之前,第二种是点P 追上点Q 之后. 【详解】解:(1)∵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 ∴OA =6,则OB =AB ﹣OA =4, 点B 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 所表示的数为﹣4; 点P 运动t 秒的长度为5t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 所表示的数为:6﹣5t , 故答案为﹣4,6﹣5t ;(2)①点P 运动t 秒时追上点Q , 根据题意得5t =10+3t , 解得t =5,答:当点P 运动5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设当点P 运动a 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 不超过Q ,则10+3a ﹣5a =8,解得a =1; 当P 超过Q ,则10+3a+8=5a ,解得a =9;答:当点P 运动1或9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 4.(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2-. 【解析】 【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2+,故∠AOD=∠BOD ﹣∠AOB=n m2-. 【详解】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 图2中∠BOC=∠AOC+∠AOB=1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2﹣, ∴∠AOD=∠AOB+∠BOD=n m2+;如图2中,∠BOC=∠AOC+∠AOB=m+n ,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5.(1)-20,10-5t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根据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B 在A 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 故答案为-20,10-5t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 ∴MN=MP+NP=AP+BP=(AP+BP )=AB=15;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6.(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103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解析】【分析】(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点B表示的数是8-22=-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4t.故答案为-14,8-4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4x-2x=22,解得:x=11,∴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103,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故答案为103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2×22=11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1∴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7.(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13;(2)P出发23秒或43秒;(3)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3+2t,Q点表示的数为1-t,若P、Q相遇,则P、Q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2)由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则点Q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3)设点C表示的数为a,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5+t,Q点表示的数为10-2t;若P,Q两点相遇,则有-3+2t=1-t,解得:t=43,∴413233-+⨯=-, ∴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为13-;(2)∵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点Q 运动了(t+1)秒,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则()2t 1t 141+⨯+=-, 解得:2t 3=;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则2t+1×(t+1) =4+1, 解得:4t 3=, 综合上述,当P 出发23秒或43秒时,P 和点Q 相距1个单位长度; (3)①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23=-53,Q 点表示的数为1-(1+23)=-23, 设此时数轴上存在-个点C ,点C 表示的数为a ,由题意得 AC+PC+QC=|a+3|+|a+53|+|a+23|, 要使|a+3|+|a+53|+|a+23|最小, 当点C 与P 重合时,即a=-53时,点C 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 ②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43=-13,Q 点表示的数为1-(1+43)=-43, 此时满足条件的点C 即为Q 点,所表示的数为43-, 综上所述,点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53和-43.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9.(1)90°;(2)30°;(3)12秒或48秒.【解析】【分析】(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 ,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详解】(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90°.故答案为:90°(2)∠AOM﹣∠NOC=30°.理由:∵∠AOC:∠BOC=1:2,∠AOC+∠BOC=180°,∴∠AOC=60°.∴∠NOC=60°﹣∠AON.∵∠NOM=90°,∴∠AOM=90°﹣∠AON,∴∠AOM﹣∠NOC=(90°﹣∠AON)﹣(60°﹣∠AON)=30°.(3)如图1所示:当OM为∠BOC的平分线时,∵OM为∠BOC的平分线,∴∠BOM=∠BOC=60°,∴t=60°÷5°=12秒.如图2所示: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时,∵ON为为∠BOC的平分线,∴∠BON=60°.∴旋转的角度=60°+180°=240°.∴t=240°÷5°=48秒.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10.(1)5 ;(2)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127t =或6t =. 【解析】【分析】 (1)由AP=2可知PB=12-2=10,再由点M 是PB 中点可知PM 长度;(2)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则可求解出点M 表示的数是2.5,再由FM=2PM 可求解出FM=9,此时点F 可能在M 点左侧,也可能在其右侧;(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可知t=4秒时,点P 到达点A ,再经过4秒点P 停止运动;则分04t ≤≤和48t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由题可知即可QM=2PM=BP ,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5 ;(2)∵点A 表示的数是5-∴点B 表示的数是7∵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PM=12PB=4.5,即点M 表示的数是2.5 ∵FM=2PM∴FM=9∴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当04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P 左侧,则AB=AQ+QP+PB ,而QP=QM-PM=2PM-PM=12BP ,则可得12=2.5t+12⨯3t+3t=7t ,解得t=127; 当48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B 右侧,则PB=2QB ,则可得,()()123422.512t t --=-,整理得8t=48,解得6t =.【点睛】本题结合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问要根据题干条件分情况进行讨论,作出图形更易理解.11.(1) AB =15,BC =20;(2) 点N 移动15秒时,点N 追上点M;(3) 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求出AB 与BC 的长即可,(2)不变,理由为:经过t 秒后,A 、B 、C 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24-t ,-10+3t ,10+7t ,表示出BC ,AB ,求出BC-AB 即可做出判断,(3)经过t 秒后,表示P 、Q 两点所对应的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t 的值,分三种情况考虑,分别求出满足题意t 的值即可.【详解】解:(1)AB =15,BC =20,(2)设点N 移动x 秒时,点N 追上点M ,由题意得:15322x x ⎛⎫=+ ⎪⎝⎭, 解得15x =,答:点N 移动15秒时,点N 追上点M .(3)设运动时间是y 秒,那么运动后A 、B 、C 三点表示的数分别是25y --、103y -+、107y +,∴BC ()()107103204y y y =+--+=+,AB ()()10325154y y y =-+---=+, ∴BC -AB ()()2041545y y =+-+=,∴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数轴,以及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等量关系和数轴上点,12.(1)x=1;(2) x =-3或x =5;(3) 30.【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4-x =x -(-2),解出x 的值;(2)此题分为两种情况,当点P 在B 的右边时,当点P 在B 的左边时,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设经过x 分钟点A 与点B 重合,根据题意得:2x =6+x 进而求出即可.【详解】(1)4-x =x -(-2),解得:x =1,(2)①当点P 在B 的右边时得:x -(-2)+x -4=8,解得:x =5,②当点P 在B 的左边时得:-2-x +4-x =8,解得:x =-3,则x =-3或x =5.(3)设经过x 分钟点A 与点B 重合,根据题意得:2x =6+x ,解得:x =6,则5x =30,故答案为30个单位长度.【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此题的要点在于根据数轴得出点的位置. 13.2+t 6-2t 或2t-6【解析】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设BC的长为x,则AC=2x,根据AB的长度得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C所表示的数;(3)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甲球运动的路程+OA的长,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Ⅰ)当0<t≤3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此时OB的长度-乙球运动的路程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Ⅱ)当t>3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向右运动,此时乙球运动的路程-OB的长度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②分两种情况:(Ⅰ)0<t≤3,(Ⅱ)t>3,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由题意知a=-2,b=6,故AB=8.(2)、设BC的长为x,则AC=2x, ∵BC+AC=AB,∴x+2x=8,解得x=83,∴C点表示的数为6-8 3=103.(3)①2+t;6-2t或2t-6.②当2+t=6-2t时,解得t=43,当2+t=2t-6时,解得t=8.∴t=43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难度,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4.(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平分∠BOC,∴∠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MON=90°,∴∠AON=90°﹣∠AOM,∴120°﹣∠NOC=90°﹣∠AOM,即∠NOC﹣∠AOM=30°.15.(1)1;(2)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 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试题解析:解:(1)(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则:AC=6x BC=4x AB=10∵AC-BC=AB∴ 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点P在A、B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5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
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16,AC=5,BE=11.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
①设AF长为x,BE=2x-4;②BE与CF成反比例关系。
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则t=6时,P、Q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2.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
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
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
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BOD相等。
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60°,图3中∠MON的度数为90°。
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
XXX:由于图1中∠AOC和∠BOD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XXX和∠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出∠XXX的度数。
XXX:设∠BOD为x°,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XXX和∠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XXX的度数。
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的度数为45°。
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XXX的度数。
初一数学期末考试压轴题例析
初一数学期末考试压轴题例析解答题(共11小题)1.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COE=90°,OF是∠AOE的平分线.(1)当点C,E,F在直线AB的同侧(如图1所示)时.试说明∠BOE=2∠COF;(2)当点C与点E,F在直线AB的两旁(如图2所示)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将图2中的射线OF绕点O顺时针旋转m°(0<m<180),得到射线OD.设∠AOC=n°,若∠BOD=,则∠DOE的度数是_________(用含n的式子表示).2.如图,数轴上线段AB=2(单位长度),CD=4(单位长度),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6.若线段AB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1)问运动多少时BC=8(单位长度)?(2)当运动到BC=8(单位长度)时,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__;(3)P是线段AB上一点,当B点运动到线段CD上时,是否存在关系式=3,若存在,求线段PD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4|+(b﹣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AB|;(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当|PA|﹣|PB|=2时,求x的值;(3)若点P在A的左侧,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在A的左侧移动时,下列两个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PN|﹣|PM|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出正确结论,并求其值.4.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三点,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CQ,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求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t为何值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5.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BOC,∠COE=90°.(1)若∠AOC=40°,求∠DOE的度数;(2)若∠AOC=α,则∠DOE=_________(用含α代数式表示).6.选做题:已知当x=1时,代数式3ax3+bx2﹣2cx+4的值为8,代数式ax3+2bx2﹣cx﹣15的值为﹣14,那么当x=﹣1时,代数式5ax3﹣5bx2﹣4cx+6的值为多少?7.关于x的方程(m﹣1)x n﹣3=0是一元一次方程.(1)则m,n应满足的条件为:m_________,n_________;(2)若此方程的根为整数,求整数m的值.8.已知线段AB的长为10cm,C是直线AB上一动点,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1)若点C恰好为线段AB上一点,则MN=_________cm;(2)猜想线段MN与线段AB长度的关系,即MN=_________AB,并说明理由.9.有一台单功能计算器,对任意两个整数只能完成求差后再取绝对值的运算,其运算过程是:输入第一个整数x1,只显示不运算,接着再输入整数x2后则显示|x1﹣x2|的结果.比如依次输入1,2,则输出的结果是|1﹣2|=1;此后每输入一个整数都是与前次显示的结果进行求差后再取绝对值的运算.(1)若小明依次输入3,4,5,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_;(2)若小明将1到2011这2011个整数随意地一个一个的输入,全部输入完毕后显示的最后结果设为m,则m的最大值为_________;(3)若小明将1到n(n≥3)这n个正整数随意地一个一个的输入,全部输入完毕后显示的最后结果设为m.探究m的最小值和最大值.10.同一条直线上有A、B、C、D四点,已知:,且CD=4cm,求AB的长.1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参考答案与解析一.解答题(共11小题)1.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COE=90°,OF是∠AOE的平分线.(1)当点C,E,F在直线AB的同侧(如图1所示)时.试说明∠BOE=2∠COF;(2)当点C与点E,F在直线AB的两旁(如图2所示)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将图2中的射线OF绕点O顺时针旋转m°(0<m<180),得到射线OD.设∠AOC=n°,若∠BOD=,则∠DOE的度数是(30+n)°(用含n的式子表示).,=()30+30+n2.如图,数轴上线段AB=2(单位长度),CD=4(单位长度),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6.若线段AB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1)问运动多少时BC=8(单位长度)?(2)当运动到BC=8(单位长度)时,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4或16;(3)P是线段AB上一点,当B点运动到线段CD上时,是否存在关系式=3,若存在,求线段PD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存在关系式=3,即时,点,即时,有=3t=时,点时,有=3<tPC=时,有,即=33.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4|+(b﹣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AB|;(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当|PA|﹣|PB|=2时,求x的值;(3)若点P在A的左侧,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在A的左侧移动时,下列两个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PN|﹣|PM|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出正确结论,并求其值.,即的值为﹣;.|PB|﹣(|AB|=.4.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三点,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CQ,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求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t为何值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CN=AM=AP=3tCN=t=t=秒时,t=t=不合题意舍去,t=秒时,5.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平分∠BOC,∠COE=90°.(1)若∠AOC=40°,求∠DOE的度数;(2)若∠AOC=α,则∠DOE=α(用含α代数式表示).COD=∠COD=COD=COD=BOC=(ααα故答案为:α6.选做题:已知当x=1时,代数式3ax3+bx2﹣2cx+4的值为8,代数式ax3+2bx2﹣cx﹣15的值为﹣14,那么当x=﹣1时,代数式5ax3﹣5bx2﹣4cx+6的值为多少?7.关于x的方程(m﹣1)x n﹣3=0是一元一次方程.(1)则m,n应满足的条件为:m≠1,n=1;(2)若此方程的根为整数,求整数m的值.为整数.8.已知线段AB的长为10cm,C是直线AB上一动点,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1)若点C恰好为线段AB上一点,则MN=5cm;(2)猜想线段MN与线段AB长度的关系,即MN=AB,并说明理由.MN=MC+NC=AC+BC=AB=5cm上一点,MN=MC+NC=AC+BC=AB=5cm)CM=ACBCCN=CM=MN=故答案为:.9.有一台单功能计算器,对任意两个整数只能完成求差后再取绝对值的运算,其运算过程是:输入第一个整数x1,只显示不运算,接着再输入整数x2后则显示|x1﹣x2|的结果.比如依次输入1,2,则输出的结果是|1﹣2|=1;此后每输入一个整数都是与前次显示的结果进行求差后再取绝对值的运算.(1)若小明依次输入3,4,5,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4;(2)若小明将1到2011这2011个整数随意地一个一个的输入,全部输入完毕后显示的最后结果设为m,则m的最大值为2010;(3)若小明将1到n(n≥3)这n个正整数随意地一个一个的输入,全部输入完毕后显示的最后结果设为m.探究m的最小值和最大值.10.同一条直线上有A、B、C、D四点,已知:,且CD=4cm,求AB的长.,x=.,,.AB=AD+DB=DB+DB AB ABAB=AC+CB=AB AC=AD=BD AB AD=AB=AC+CB=AB AC=CD=AD+AC=AB+AB AB=综上所述,或1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3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解得:=64。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doc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doc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若用 AB 表示 A ,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 A ,C 两点的 距离,且 BC = 2 AB ,点 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1)若点 P ,Q 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 B 的距离与 P 到 B 的距离相等?(2)若点 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 R 从 A 点出发向左运动,点 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 M 为线段 PR 的中点,点 N 为线段 RQ 的中点,点R 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 MN + AQ = 25,请直接写出x 的值. 2.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122x x +,1233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212+-=12,()2133+-+=43,所以数列2,-1,3的最佳值为12.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12;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值的最小值为1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 ,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 (写出一个即可);(3)将2,-9,a (a >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 的值.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 =22,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 ;点P 表示的数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4.(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6.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7.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2.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3.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 在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 和b (b a >),则线段AB 的长(点A 到点B 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 -.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4.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5.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一边AB在数轴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 在数轴上。
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t>0)秒.(1)长方形的边AD 长为 单位长度;(2)当三角形ADP 面积为3时,求P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3)如图2,若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那么当三角形BDQ ,三角形BPC 两者面积之差为12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的值. 2.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4.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5.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且满足(a-1)2+|ab+3|=0,c=-2a+b.(1)分别求a,b,c的值;(2)若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i)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3BC-k•AB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若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B同时运动,何时点C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6.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 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问题解决:(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7.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9.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 、B 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 在数轴上从点A 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在数轴上从点B 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求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2)若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问点P 出发几秒后,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 ,使其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 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10.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尺(∠M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N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M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 秒,当OM 恰好平分∠BOC 时,如图2. ①求t 值;②试说明此时ON 平分∠AOC ;(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顺时针旋转,设∠AON =α,∠COM =β,当ON 在∠AOC 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 也绕点O 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 第一次平分∠MON ?请说明理由.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练习-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c满足︱a+3︱+︱c-5 ︱=0(1)a=,b=,c=.(2)如果点P表示的数为x,当P点到B、C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时,x=(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BC=.(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2.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4|+(b-3)2=0.(1)则a=,b=;并将这两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A,B表示出来;(2)数轴上在B点右边有一点C到A、B两点的距离和为11,若点C的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x,求x的值;(3)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正方向运动,点A运动的速度为2单位/秒,点B运动的速度为1单位/秒,若|AB|=4,求运动时间t的值.3.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代表-40,2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甲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处时运动停止.乙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1)A,B两点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乙到达A点时一共运动了秒.(2)甲、乙在数轴上运动,经过多少秒相遇?(3)多少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4)若乙到达A点后立刻掉头并保持速度不变,则甲到达B点前,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6)2=0.(1)a=,b=,c=;(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则数轴上折痕所表示的数为,点B与数表示的点重合,原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3)动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点P向负半轴运动,点Q向正半轴运动,点Q的速度是点P 速度的3倍,2秒钟后,点P到达点A.①点P的速度是每秒▲ 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 个单位长度;②经过几秒钟,点P与点Q相距12个单位长度.5.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完成下列各题.(1)若点A表示数-2,将A点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2)若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B;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3)若A点表示的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t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终点B6.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满足|a+2|+|b−3|=0;(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1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当t=3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②试探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直接写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7.如图,已知点A、B、C是数轴上三点,O为原点.点C对应的数为3,BC=2,AB=6.(1)则点A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2)动点P、Q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8个单位和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M在线段AP上,且AM=MP,N在线段CQ上,且CN=14CQ,设运动时间为t(t>0).①求点M、N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猜想MQ的长度是否与t无关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该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③探究t为何值时,OM=2BN.8.数轴上点A表示的有理数为20,点B表示的有理数为﹣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往左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返回,返回过程中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运动至点A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1)当t=5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2)在点P往左运动的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当点P与原点距离5个单位长度时,t的值为.9.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请写出与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M所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3)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请问:当它们运动多少时间时,两只蚂蚁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10.在数轴上,如果A点表示的数记为a,点B表示的数记为b,则A、B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记作|a-b|或|b-a|,我们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用两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如图,在数轴上,点A,O,B表示的数为-10,0,12.(1)直接写出结果,OA=,AB=.(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①若点P为线段AB的中点,则x=.②若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则|x+10|+|x-12|的化简结果是.(3)动点M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在A,B之间向右运动,同时动点N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在A,B之间往返运动,当点M运动到B时,M和N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t值,使得OM=ON?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初中七年级下册期末压轴题数学附答案(一)
初中七年级下册期末压轴题数学附答案(一)一、解答题1.如图所示,A (1,0)、点B 在y 轴上,将三角形OAB 沿x 轴负方向平移,平移后的图形为三角形DEC ,且点C 的坐标为(﹣3,2).(1)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2)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从点B 出发,沿“BC→CD”移动.若点P 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 秒,回答下列问题:①当t=秒时,点P 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求点P 在运动过程中的坐标,(用含t 的式子表示,写出过程);③当点P 运动到CD 上时,设∠CBP=x°,∠PAD=y°,∠BPA=z°,试问x ,y ,z 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否确定?若能,请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z ,写出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2.已知直线//AB CD ,点P 为直线AB 、CD 所确定的平面内的一点.(1)如图1,直接写出APC ∠、A ∠、C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2,写出APC ∠、A ∠、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点E 在射线BA 上,过点E 作//EF PC ,作PEG PEF ∠∠=,点G 在直线CD 上,作BEG ∠的平分线EH 交PC 于点H ,若30APC ∠= ,140PAB ∠= ,求PEH ∠的度数.3.问题情境:如图1,AB ∥CD ,∠PAB =130°,∠PCD =120°.求∠APC 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P 作PE ∥AB ,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 =∠APE +∠CPE =50°+60°=110°.问题解决:(1)如图2,AB ∥CD ,直线l 分别与AB 、CD 交于点M 、N ,点P 在直线I 上运动,当点P 在线段MN 上运动时(不与点M 、N 重合),∠PAB =α,∠PCD =β,判断∠APC 、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 在线段MN 或NM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PC 、α、B 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AB ∥CD ,点P 是AB 、CD 之间的一点(点P 在点A 、C 右侧),连接PA 、PC ,∠BAP 和∠DCP 的平分线交于点Q .若∠APC =116°,请结合(2)中的规律,求∠AQC 的度数.4.已知,如图1,射线PE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E 、F 两点,∠PFD 的平分线与直线AB 相交于点M ,射线PM 交CD 于点N ,设∠PFM =α°,∠EMF =β°,且(40﹣2α)2+|β﹣20|=0(1)α=,β=;直线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2)如图2,若点G 、H 分别在射线MA 和线段MF 上,且∠MGH =∠PNF ,试找出∠FMN 与∠GHF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将图中的射线PM 绕着端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分别与AB 、CD 相交于点M 1和点N 1时,作∠PM 1B 的角平分线M 1Q 与射线FM 相交于点Q ,问在旋转的过程中1FPN Q∠∠的值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5.如图1,已AB ∥CD ,∠C =∠A .(1)求证:AD ∥BC ;(2)如图2,若点E 是在平行线AB ,CD 内,AD 右侧的任意一点,探究∠BAE ,∠CDE ,∠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若∠C =90°,且点E 在线段BC 上,DF 平分∠EDC ,射线DF 在∠EDC 的内部,且交BC 于点M ,交AE 延长线于点F ,∠AED +∠AEC =180°,①直接写出∠AED 与∠FDC 的数量关系:.②点P 在射线DA 上,且满足∠DEP =2∠F ,∠DEA ﹣∠PEA =514∠DEB ,补全图形后,求∠EPD 的度数6.已知,AB ∥CD ,点E 为射线FG 上一点.(1)如图1,若∠EAF =25°,∠EDG =45°,则∠AED =.(2)如图2,当点E 在FG 延长线上时,此时CD 与AE 交于点H ,则∠AE D 、∠EAF 、∠EDG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请说明你的结论;(3)如图3,当点E 在FG 延长线上时,DP 平分∠EDC ,∠AED =32°,∠P =30°,求∠EKD 的度数.7.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n aa a a a ÷÷÷⋯÷ 个(a≠0)记作a ⓝ,读作“a 的圈n 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___,(12)⑤=___;(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A .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 .对于任何正整数n ,1ⓝ=1;C .3④=4③;D .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1)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3)④=___;5⑥=___;(-12)⑩=___.(2)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圈n 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___;(3)算一算:212÷(−13)④×(−2)⑤−(−13)⑥÷338.(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n 个a (a ≠0)记作a ⓝ,读作“a 的圈n 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12)⑤=;(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1)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乘方的形式.(﹣3)④=;5⑥=;(﹣12)⑩=.(2)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圈n 次方写成乘方的形式等于;9.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个记作a ⓝ,读作“a 的圈n 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12)③.(深入思考)2④21111112222222⎛⎫=⨯⨯⨯=⨯= ⎪⎝⎭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2)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5⑥;(﹣12)⑩.(3)猜想:有理数a (a≠0)的圈n (n≥3)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多少.(4)应用:求(-3)8×(-3)⑨-(﹣12)9×(﹣12)⑧10.已知,在计算:()()12++++N N N 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正整数N ,使得各个数位均不产生进位,那么称这样的正整数N 为“本位数”.例如:2和30都是“本位数”,因为2349++=没有进位,30313293++=没有进位;15和91都不是“本位数”,因为15161748++=,个位产生进位,919293276++=,十位产生进位.则根据上面给出的材料:(1)下列数中,如果是“本位数”请在后面的括号内打“√”,如果不是“本位数”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106();111();400();2015().(2)在所有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本位数”是,最小的“本位数”是.(3)在所有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多少个?11.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对于实数a ,我们规定:用符号[a ]表示不大于a 的最大整数;用{a }表示a 减去[a ]所得的差.例如:=1,[2.2]=2,1,{2.2}=2.2﹣2=0.2.(1)仿照以上方法计算:={5}=;(2)若=1,写出所有满足题意的整数x 的值:.(3)已知y 0是一个不大于280的非负数,且满足}=0.我们规定:y 1=],y 2=],y 3=],…,以此类推,直到y n 第一次等于1时停止计算.当y 0是符合条件的所有数中的最大数时,此时y 0=,n =.12.阅读下列材料:小明为了计算22019202012222+++++ 的值,采用以下方法:设22019202012222s =+++++ ①则22020202122222s =++++ ②②-①得,2021221s s s -==-请仿照小明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1)291222++++= ________;(2)220333+++= _________;(3)求231n a a a a ++++ 的和(1a >,n 是正整数,请写出计算过程).1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点B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0,C a ,(),D b a ,其中a 、b 满足关系式:24(1)0a b a ++--=.()1a =______,b =______,BCD 的面积为______;()2如图2,石AC BC ⊥于点C ,点P 是线段OC 上一点,连接BP ,延长BP 交AC 于点.Q 当CPQ CQP ∠=∠时,求证:BP 平分ABC ∠;(提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3如图3,若AC BC ⊥,点E 是点A 与点B 之间上一点连接CE ,且CB 平分.ECF ∠问BEC ∠与BCO ∠有什么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请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AB CD ,CN 是BCE ∠的平分线.(1)若CM 平分BCD ∠,求MCN ∠的度数;(2)若CM 在BCD ∠的内部,且CM CN ⊥于C ,求证:CM 平分BCD ∠;(3)在(2)的条件下,过点B 作BP BQ ⊥,分别交CM 、CN 于点P 、Q ,PBQ ∠绕着B 点旋转,但与CM 、CN 始终有交点,问:BPC BQC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如图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B 坐标分别为()1,0A -,()3,0B ,点E ,F 坐标分别为(),0E m ,()3,0F m ,且12m -<≤,以EF 为边作正方形EFGH .设正方形EFGH 与正方形ABCD 重叠部分面积为S .(1)①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m 的值为______;②当点F 与点A 重合时,m 的值为______.(2)请用含m 的式子表示S ,并直接写出m 的取值范围.16.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某商场开展了“欢度端午,回馈顾客”的让利促销活动,对部分品牌的粽子进行了打折销售,其中甲品牌粽子打八折,乙品牌粽子打七五折.已知打折前,买6盒甲品牌粽子和3盒乙品牌粽子需660元;打折后,买5盒甲品牌粽子和4盒乙品牌粽子需520元.(1)打折前,每盒甲、乙品牌粽子分别为多少元?(2)在商场让利促销活动期间,某敬老院准备购买甲、乙两种品牌粽子共40盒,总费用不超过2300元,问敬老院最多可购买多少盒乙品牌粽子?17.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图形G 和图形G 上的任意点P (x ,y ),给出如下定义:将点P (x ,y )平移到P '(x +t ,y ﹣t )称为将点P 进行“t 型平移”,点P '称为将点P 进行“t 型平移”的对应点;将图形G 上的所有点进行“t 型平移”称为将图形G 进行“t 型平移”.例如,将点P (x ,y )平移到P '(x +1,y ﹣1)称为将点P 进行“l 型平移”,将点P (x ,y )平移到P '(x ﹣1,y +1)称为将点P 进行“﹣l 型平移”.已知点A (2,1)和点B (4,1).(1)将点A (2,1)进行“l 型平移”后的对应点A '的坐标为.(2)①将线段AB 进行“﹣l 型平移”后得到线段A 'B ',点P 1(1.5,2),P 2(2,3),P 3(3,0)中,在线段A ′B ′上的点是.②若线段AB 进行“t 型平移”后与坐标轴有公共点,则t 的取值范围是.(3)已知点C (6,1),D (8,﹣1),点M 是线段CD 上的一个动点,将点B 进行“t 型平移”后得到的对应点为B ',当t 的取值范围是时,B 'M 的最小值保持不变.18.如图1,以直角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0,A a ,(),0C b 80b -=.(1)直接写出点A ,点C 的坐标;(2)如图1,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点P 从点C 出发沿x 轴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O 出发沿y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当点P 到达点O 整个运动随之结束;线段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D ,设运动时间为t 秒.是否存在t ,使得DOP △与DO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若DOC D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OA 平分DOG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DOG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19.题目:满足方程组3512332x y kx y k+=+⎧⎨+=-⎩的x与y的值的和是2,求k的值.按照常规方法,顺着题目思路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别求出xy的值(含有字母k),再由x+y=2,构造关于k的方程求解,从而得出k值.(1)某数学兴趣小组对本题的解法又进行了探究利用整体思想,对于方程组中每个方程变形得到“x+y”这个整体,或者对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进行加减变形得到“x+y”整体值,从而求出k值请你运用这种整体思想的方法,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2)小勇同学的解答是:观察方程①,令3x=k,5y=1解得y=15,3x+y=2,∴x=95∴k=3×95=275把x=95,y=15代入方程②得k=﹣35所以k的值为275或﹣35.请诊断分析并评价“小勇同学的解答”.20.如图,已知∠a和β∠的度数满足方程组223080αββα︒︒⎧∠+∠=⎨∠-∠=⎩,且CD//EF,AC AE⊥.(1)分别求∠a和β∠的度数;(2)请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求C∠的度数.21.一个四位正整数,若其千位上与百位上的数字之和等于十位上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都等于k,那么称这个四位正整数为“k类诚勤数”,例如:2534,因为25347+=+=,所以2534是“7类诚勤数”.(1)请判断7441和5436是否为“诚勤数”并说明理由;(2)若一个四位正整数A为“5类诚勤数”且能被13整除,请求出的所有可能取值.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 (x ,y )的坐标满足x ﹣2y +3=0,则我们称点P 为“健康点”:若点Q (x ,y )的坐标满足x +y ﹣6=0,则我们称点Q 为“快乐点”.(1)若点A 既是“健康点”又是“快乐点”,则点A 的坐标为;(2)在(1)的条件下,若B 是x 轴上的“健康点”,C 是y 轴上的“快乐点”,求△ABC 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若P 为x 轴上一点,且△BPC 与△ABC 面积相等,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A 点的坐标为()1A m n -,,B 点的坐标为()0n -,,其中,m n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2202m n m n +=⎧⎨-=-⎩的解,过点A 作x 轴的平行线交y 轴于点C .(1)求点,A B 的坐标;(2)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BO 的方向运动,连接PC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三角形OPC 的面积为()0S S ≠,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S (不用写出相应的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在动点P 从点B 出发的同时,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CA 的方向运动.过点O 作直线PC 的垂线,点G 为垂足;过点Q 作直线PC 的垂线,点H 为垂足.当2OG QH =时,求t 的值.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0,A a ,(),0B b ,()0,C c ,a ,b ,c 满足()28212a b -+-=,(1)直接写出点A ,B ,C 的坐标及ABC 的面积;(2)如图2,过点C 作直线//l AB ,已知(),D m n 是l 上的一点,且152ACD S ≤△,求n 的取值范围;(3)如图3,(),M x y 是线段AB 上一点,①求x ,y 之间的关系;②点N 为点M 关于y 轴的对称点,已知21BCN S =△,求点M 的坐标.25.阅读材料:形如2213x <+<的不等式,我们就称之为双连不等式.求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一,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如221213x x <+⎧⎨+<⎩;方法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求解,双连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1,得122x <<,然后同时除以2,得1112x <<.解决下列问题:(1)请你写一个双连不等式并将它转化为不等式组;(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双连不等式2235x ≥-+>-;(3)已知532x -≤<-,求35x +的整数值.26.阅读材料:如果x 是一个有理数,我们把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记作[x ].例如,[3.2]=3,[5]=5,[-2.1]=-3.那么,x =[x ]+a ,其中0≤a <1.例如,3.2=[3.2]+0.2,5=[5]+0,-2.1=[-2.1]+0.9.请你解决下列问题:(1)[4.8]=,[-6.5]=;(2)如果[x ]=3,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3)如果[5x -2]=3x +1,那么x 的值是;(4)如果x =[x ]+a ,其中0≤a <1,且4a =[x ]+1,求x 的值.27.阅读理解:例1.解方程|x |=2,因为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对应的数为±2,所以方程|x |=2的解为x =±2.例2.解不等式|x ﹣1|>2,在数轴上找出|x ﹣1|=2的解(如图),因为在数轴上到1对应的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对应的数为﹣1或3,所以方程|x ﹣1|=2的解为x =﹣1或x =3,因此不等式|x ﹣1|>2的解集为x <﹣1或x >3.参考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方程|x ﹣2|=3的解为;(2)解不等式:|x ﹣2|≤1.(3)解不等式:|x ﹣4|+|x +2|>8.(4)对于任意数x ,若不等式|x +2|+|x ﹣4|>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28.如图①,在平直角坐标系中,△ABO 的三个顶点为A (a ,b ),B (﹣a ,3b ),O(0,0|b ﹣2|=0,线段AB 与y 轴交于点C .(1)求出A ,B 两点的坐标;(2)求出△ABO 的面积;(3)如图②,将线段AB 平移至B 点的对应点B '落在x 轴的正半轴上时,此时A 点的对应点为A ',记△A B C ''的面积为S ,若24<S <32,求点A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29.已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23,3 3.x y a x y a +=-⎧⎨-=-⎩①②(1)若方程组的解x 、y 满足0,1x y ≤<,求a 的取值范围;(2)求代数式638x y +-的值.3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点A 的坐标是(4,0),点B 的坐标是(2,3),点C 在x 轴的负半轴上,且AC=6.(1)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2)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S △POB =23S △ABC 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把点C 往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H ,作射线CH,连接BH ,点M 在射线CH 上运动(不与点C 、H 重合).试探究∠HBM ,∠BMA ,∠MA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1)(-2,0);(2)①t=2;②当点P在线段BC上时,点P的坐标(-t,2),当点P在线段CD上时,点P的坐标(-3,5-t);③能确定,z=x+y.【分析】(1)根据平移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①由点C的坐标为(-3,2).得到BC=3,CD=2,由于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确定点P在线段BC上,有PB=CD,即可得到结果;②当点P在线段BC上时,点P的坐标(-t,2),当点P在线段CD上时,点P的坐标(-3,5-t);③如图,过P作PF∥BC交AB于F,则PF∥A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根据题意,可得三角形OAB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C,∵点A的坐标是(1,0),∴点E的坐标是(-2,0);故答案为:(-2,0);(2)①∵点C的坐标为(-3,2)∴BC=3,CD=2,∵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在线段BC上,∴PB=CD,即t=2;∴当t=2秒时,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故答案为:2;②当点P在线段BC上时,点P的坐标(-t,2),当点P在线段CD上时,点P的坐标(-3,5-t);③能确定,如图,过P作PF∥BC交AB于F,则PF∥AD,∠1=∠CBP=x°,∠2=∠DAP=y°,∴∠BPA=∠1+∠2=x°+y°=z°,∴z=x+y.【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的变化-平移,平行线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1)∠A+∠C+∠APC=360°;(2)见解析;(3)55°【分析】(1)首先过点P作PQ∥AB,则易得AB∥PQ∥CD,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证得∠A+∠C+∠APC=360°;(2)作PQ∥AB,易得AB∥PQ∥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证得∠APC=∠A+∠C;(3)由(2)知,∠APC=∠PAB-∠PCD,先证∠BEF=∠PQB=110°、∠PEG=12∠FEG,∠GEH=12∠BEG,根据∠PEH=∠PEG-∠GEH可得答案.【详解】解:(1)∠A+∠C+∠APC=360°如图1所示,过点P作PQ∥AB,∴∠A+∠APQ=180°,∵AB∥CD,∴PQ∥CD,∴∠C+∠CPQ=180°,∴∠A+∠APQ+∠C+∠CPQ=360°,即∠A+∠C+∠APC=360°;(2)∠APC=∠A+∠C,如图2,作PQ∥AB,∴∠A=∠APQ,∵AB∥CD,∴PQ∥CD,∴∠C=∠CPQ,∵∠APC=∠APQ-∠CPQ,∴∠APC=∠A-∠C;(3)由(2)知,∠APC=∠PAB-∠PCD,∵∠APC=30°,∠PAB=140°,∴∠PCD=110°,∵AB∥CD,∴∠PQB=∠PCD=110°,∵EF∥BC,∴∠BEF=∠PQB=110°,∵EF∥BC,∴∠BEF=∠PQB=110°,∵∠PEG=∠PEF,∴∠PEG=12∠FEG,∵EH平分∠BEG,∴∠GEH=12∠BEG,∴∠PEH=∠PEG-∠GEH=1 2∠FEG-12∠BEG=12∠BEF=55°.【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分析】(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两种情况,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2,过点P作PE∥AB,∵AB∥CD,∴PE∥AB∥CD,∴∠APE=α,∠CPE=β,∴∠APC=∠APE+∠CPE=α+β.(2)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B∥CD,∠PAB=α,∴∠1=∠PAB=α,∵∠1=∠APC+∠PCD,∠PCD=β,∴α=∠APC+β,∴∠APC=α-β;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B∥CD,∠PCD=β,∴∠2=∠PCD=β,∵∠2=∠PAB+∠APC,∠PAB=α,∴β=α+∠APC ,∴∠APC =β-α;(3)如图3,过点P ,Q 分别作PE ∥AB ,QF ∥AB ,∵AB ∥CD ,∴AB ∥QF ∥PE ∥CD ,∴∠BAP =∠APE ,∠PCD =∠EPC ,∵∠APC =116°,∴∠BAP +∠PCD =116°,∵AQ 平分∠BAP ,CQ 平分∠PCD ,∴∠BAQ =12∠BAP ,∠DCQ =12∠PCD ,∴∠BAQ +∠DCQ =12(∠BAP +∠PCD )=58°,∵AB ∥QF ∥CD ,∴∠BAQ =∠AQF ,∠DCQ =∠CQF ,∴∠AQF +∠CQF =∠BAQ +∠DCQ =58°,∴∠AQC =58°.【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添加辅助线将两条平行线相关的角联系到一起是解题的关键.4.(1)20,20,//AB CD ;(2)180FMN GHF ∠+∠=︒;(3)1FPN Q ∠∠的值不变,12FPN Q=∠∠【分析】(1)根据2(402)|20|0αβ-+-=,即可计算α和β的值,再根据内错角相等可证//AB CD ;(2)先根据内错角相等证//GH PN ,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和等量代换得出180FMN GHF ∠+∠=︒;(3)作1PEM ∠的平分线交1M Q 的延长线于R ,先根据同位角相等证//ER FQ ,得1FQM R =∠∠,设PER REB x ==∠∠,11PM R RM B y ==∠∠,得出12EPM R ∠=∠,即可得12FPN Q=∠∠.【详解】解:(1)2(402)|20|0αβ-+-= ,4020α∴-=,200β-=,20αβ∴==,20PFM MFN ∴∠=∠=︒,20EMF ∠=︒,EMF MFN ∴∠=∠,//AB CD ∴;故答案为:20、20,//AB CD ;(2)180FMN GHF ∠+∠=︒;理由:由(1)得//AB CD ,MNF PME ∴∠=∠,MGH MNF ∠=∠ ,PME MGH ∴∠=∠,//GH PN ∴,GHM FMN ∴∠=∠,180GHF GHM ∠+∠=︒ ,180FMN GHF ∴∠+∠=︒;(3)1FPN Q ∠∠的值不变,12FPN Q=∠∠;理由:如图3中,作1PEM ∠的平分线交1M Q 的延长线于R ,//AB CD ,1PEM PFN ∴∠=∠,112PER PEM ∠=∠ ,12PFQ PFN =∠,PER PFQ ∴∠=∠,//ER FQ ∴,1FQM R ∴∠=∠,设PER REB x ==∠∠,11PM R RM B y ==∠∠,则有:122y x R y x EPM =+∠⎧⎨=+∠⎩,可得12EPM R ∠=∠,112EPM FQM ∴∠=∠,∴112EPM FQ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内错角相等证平行,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5.(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2)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CD∥EF,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结论;(3)①根据∠AED+∠AEC=180°,∠AED+∠DEC+∠AEB=180°,DF平分∠EDC,可得出2∠AED+(90°-2∠FDC)=180°,即可导出角的关系;②先根据∠AED=∠F+∠FDE,∠AED-∠FDC=45°得出∠DEP=2∠F=90°,再根据∠DEA-∠PEA=514∠DEB,求出∠AED=50°,即可得出∠EPD的度数.【详解】解:(1)证明:AB∥CD,∴∠A+∠D=180°,∵∠C=∠A,∴∠C+∠D=180°,∴AD∥BC;(2)∠BAE+∠CDE=∠AED,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AE=∠AEF,∠CDE=∠DEF即∠FEA+∠FED=∠CDE+∠BAE∴∠BAE+∠CDE=∠AED;(3)①∠AED-∠FDC=45°;∵∠AED+∠AEC=180°,∠AED+∠DEC+∠AEB=180°,∴∠AEC=∠DEC+∠AEB,∴∠AED=∠AEB,∵DF平分∠EDC∠DEC=2∠FDC∴∠DEC=90°-2∠FDC,∴2∠AED+(90°-2∠FDC)=180°,∴∠AED-∠FDC=45°,故答案为:∠AED-∠FDC=45°;②如图3,∵∠AED=∠F+∠FDE,∠AED-∠FDC=45°,∴∠F=45°,∴∠DEP=2∠F=90°,∵∠DEA-∠PEA=514∠DEB=57∠DEA,∴∠PEA=27∠AED,∴∠DEP=∠PEA+∠AED=97∠AED=90°,∴∠AED=70°,∵∠AED+∠AEC=180°,∴∠DEC+2∠AED=180°,∴∠DEC=40°,∵AD∥BC,∴∠ADE=∠DEC=40°,在△PDE中,∠EPD=180°-∠DEP-∠AED=50°,即∠EPD=5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6.(1)70°;(2)EAF AED EDG∠=∠+∠,证明见解析;(3)122°【分析】(1)过E 作//EF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25EAF AEH ∠=∠=︒,45EAG DEH ∠=∠=︒,即可求得AED ∠;(2)过过E 作//EM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80EAF MEH ∠=︒-∠,180EDG AED MEH ∠+∠=︒-,即EAF AED EDG ∠=∠+∠;(3)设EAI x ∠=,则3BAE x ∠=,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得到2EDK x ∠=-︒,由角平分线定义及//AB CD 得到33224x x =︒+-︒,求出x 的值再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求EKD ∠.【详解】解:(1)过E 作//EF AB ,//AB CD ,//EF CD ∴,25EAF AEH ∴∠=∠=︒,45EAG DEH ∠=∠=︒,70AED AEH DEH ∴∠=∠+∠=︒,故答案为:70︒;(2)EAF AED EDG ∠=∠+∠.理由如下:过E 作//EM AB ,//AB CD ,//EM CD ∴,180EAF MEH ∴∠+∠=︒,180EDG AED MEH ∠+∠+=︒,180EAF MEH ∴∠=︒-∠,180EDG AED MEH ∠+∠=︒-,EAF AED EDG ∴∠=∠+∠;(3):1:2EAP BAP ∠∠= ,设EAP x ∠=,则3BAE x ∠=,32302AED P ∠-∠=︒-︒=︒ ,DKE AKP ∠=∠,又180EDK DKE DEK ∠+∠+∠=︒ ,180KAP KPA AKP ∠+∠+∠=︒,22EDK EAP x ∴∠=∠-︒=-︒,DP 平分EDC ∠,224CDE EDK x ∴∠=∠=-︒,//AB CD ,EHC EAF AED EDG ∴∠=∠=∠+∠,即33224x x =︒+-︒,解得28x =︒,28226EDK ∴∠=︒-︒=︒,1802632122EK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正确做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初步探究:(1)12,8;(2)C ;深入思考:(1)213,415,82;(2)21n a -;(3)-5.【分析】初步探究:(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得出答案;深入思考:(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1)即可总结出(2)中的规律;(3)先按照除方的定义将每个数的圈n 次方算出来,再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初步探究:(1)2③=2÷2÷2=12(12)⑤=11111822222÷÷÷÷=(2)A :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就是两个相同数相除,所以都等于1,故选项A 错误;B :因为多少个1相除都是1,所以对于任何正整数n ,1ⓝ都等于1,故选项B 错误;C :3④=3÷3÷3÷3=19,4③=4÷4÷4=14,3④≠4③,故选项C 正确;D :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相当于奇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相当于偶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正数,故选项D 错误;故答案选择:C.深入思考:(1)(-3)④=(-3)÷(-3)÷(-3)÷(-3)=2135⑥=5÷5÷5÷5÷5÷5=415(-12)⑩=8111111111122222222222⎛⎫⎛⎫⎛⎫⎛⎫⎛⎫⎛⎫⎛⎫⎛⎫⎛⎫⎛⎫-÷-÷-÷-÷-÷-÷-÷-÷-÷-=⎪ ⎪ ⎪ ⎪ ⎪ ⎪ ⎪ ⎪ ⎪ ⎪⎝⎭⎝⎭⎝⎭⎝⎭⎝⎭⎝⎭⎝⎭⎝⎭⎝⎭⎝⎭(2)a ⓝ=a÷a÷a…÷a=21n a -(3)原式=()4252621111442711233---÷⨯-÷-⎛⎫⎛⎫-- ⎪ ⎪⎝⎭⎝⎭=1144981278⎛⎫÷⨯--÷ ⎪⎝⎭=2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除方运算,运用到的知识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8.初步探究:(1)12,-8;深入思考:(1)(−13)2,(15)4,82;(2)21n a -⎛⎫⎪⎝⎭【分析】初步探究:(1)分别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深入思考:(1)把除法化为乘法,第一个数不变,从第二个数开始依次变为倒数,由此分别得出结果;(2)结果前两个数相除为1,第三个数及后面的数变为1a,则11n a a a -⎛⎫=⨯ ⎪⎝⎭ⓝ;【详解】解:初步探究:(1)2③=2÷2÷2=12,111111-=-----222222⎛⎫⎛⎫⎛⎫⎛⎫⎛⎫⎛⎫÷÷÷÷ ⎪ ⎪ ⎪ ⎪ ⎪ ⎪⎝⎭⎝⎭⎝⎭⎝⎭⎝⎭⎝⎭⑤111=1---222⎛⎫⎛⎫⎛⎫÷÷÷ ⎪ ⎪ ⎪⎝⎭⎝⎭⎝⎭()11-2--22⎛⎫⎛⎫÷÷ ⎪ ⎪⎝⎭⎝⎭=-8;深入思考:(1)(-3)④=(-3)÷(-3)÷(-3)÷(-3)=1×(−13)2=(−13)2;5⑥=5÷5÷5÷5÷5÷5=(15)4;同理可得:(﹣12)⑩=82;(2)21n a a -⎛⎫= ⎪⎝⎭ⓝ【点睛】本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一个新定义的理解与运用;一方面考查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注意:负数的奇数次方为负数,负数的偶数次方为正数,同时也要注意分数的乘方要加括号,对新定义,其实就是多个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9.(1)12,-2;(2)(15)4,(﹣2)8;(3)n-21a⎛⎫⎪⎝⎭;(4)7-28.【分析】(1)分别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2)把除法化为乘法,第一个数不变,从第二个数开始依次变为倒数,由此分别得出结果;(3)结果前两个数相除为1,第三个数及后面的数变为1a,则aⓝ=a×(1a)n-1;(4)将第二问的规律代入计算,注意运算顺序.【详解】解:(1)2③=2÷2÷2=12,(﹣12)③=﹣12÷(﹣12)÷(﹣12)=﹣2;(2)5⑥=5×15×15×15×15×15=(15)4,同理得;(﹣12)⑩=(﹣2)8;(3)aⓝ=a×1a×1a×…×n-211a a⎛⎫= ⎪⎝⎭;(4)(-3)8×(-3)⑨-(﹣12)9×(﹣12)⑧=(-3)8×(1-3)7-(﹣12)9×(-2)6=-3-(-12)3=-3+1 8=7 -2 8.【点睛】本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一个新定义的理解与运用;一方面考查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注意:负数的奇数次方为负数,负数的偶数次方为正数,同时也要注意分数的乘方要加括号,对新定义,其实就是多个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10.(1)×,√,×,×;(2)3332;1000;(3)36(个).【分析】(1)根据“本位数”的定义即可判断;(2)要想保证不进位,千位、百位、十位最大只能是3,个位最大只能是2,故最大的四位“本位数”是3332;千位最小为1,百位、十位、个位最小为0,故最小的“本位数”是1000;(3)要想构成“本位数”,百位可以为1,2,3,十位可以为0,1,2,3,个位可以为0,1,2,所有的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34336⨯⨯=(个).【详解】解:(1)106107108321++=有进位;111112113336++=没有进位;4004014021203++=有进位;2015201620176048++=有进位;故答案为:×,√,×,×.(2)要想保证不进位,千位、百位、十位最大只能是3,个位最大只能是2,故最大的四位“本位数”是3332;千位最小为1,百位、十位、个位最小为0,故最小的“本位数”是1000,故答案为:3332,1000.(3)要想构成“本位数”,百位可以为1,2,3,十位可以为0,1,2,3,个位可以为0,1,2,所有的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34336⨯⨯=(个).【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计算题,准确理解新定义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11.(1)2;32)1、2、3;(3)256,4【分析】(1)依照定义进行计算即可;(2)由题可知,04x <<,则可得满足题意的整数的x 的值为1、2、3;(3)由0=,可知,0y 是某个整数的平方,又0y 是符合条件的所有数中最大的数,则0256y =,再依次进行计算.【详解】解:(1)由定义可得,2=,[52=,{53∴=.故答案为:2;3.(2)1= ,2∴<,即04x <<,∴整数x 的值为1、2、3.故答案为:1、2、3.(3)0= ,即0=-=,∴2t ,且t 是自然数,0y 是符合条件的所有数中的最大数,0256y ∴=,1[16]16y ∴===,2[4]4y ===,3[2]2y ===,41y ===,即4n =.故答案为:256,4.【点睛】本题属于新定义类问题,主要考查估算无理数大小,无理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理解定义内容是解题关键.12.(1)1021-;(2)21332-;(3)111n a a +--【分析】(1)设式子等于s ,将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进行计算即可;(2)设式子等于s ,将方程两边都乘以3,再将两个方程相减化简后得到答案;(3)设式子等于s ,将方程两边都乘以a 后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设s=291222++++ ①,∴2s=29102222++++ ②,②-①得:s=1021-,故答案为:1021-;(2)设s=220333+++ ①,∴3s=22021333+++ ②,②-①得:2s=2133-,∴21332s -=,故答案为:21332-;(3)设s=231n a a a a ++++ ①,∴as=231n n a a a a a +++++ ②,②-①得:(a-1)s=11n a +-,∴s=111n a a +--.【点睛】此题考查代数式的规律计算,能正确理解已知的代数式的运算规律是难点,依据规律对于每个式子变形计算是关键.13.(1)4-;3-;6;(2)证明见解析;(3)2BEC BCO ∠=∠,理由见解析.【详解】分析:(1)求出CD 的长度,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解答即可;(3)首先证明∠ACD=∠ACE ,推出∠DCE=2∠ACD ,再证明∠ACD=∠BCO ,∠BEC=∠DCE=2∠ACD 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解:如图1中,∵|a+4|+(b-a-1)2=0,∴a=-4,b=-3,∵点C(0,-4),D(-3,-4),∴CD=3,且CD∥x轴,∴△BCD的面积=12×4×3=6;故答案为-4,-3,6.(2)如图2中,∵∠CPQ=∠CQP=∠OPB,AC⊥BC,∴∠CBQ+∠CQP=90°,又∵∠ABQ+∠CPQ=90°,∴∠ABQ=∠CBQ,∴BQ平分∠CBA.(3)如图3中,结论:∠BEC=2∠BCO.理由:∵AC⊥BC,∴∠ACB=90°,∴∠ACD+∠BCF=90°,∵CB 平分∠ECF ,∴∠ECB=∠BCF ,∴∠ACD+∠ECB=90°,∵∠ACE+∠ECB=90°,∴∠ACD=∠ACE ,∴∠DCE=2∠ACD ,∵∠ACD+∠ACO=90°,∠BCO+∠ACO=90°,∴∠ACD=∠BCO ,∵C (0,-4),D (-3,-4),∴CD ∥AB ,∠BEC=∠DCE=2∠ACD ,∴∠BEC=2∠BCO ,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4.(1)90°;(2)见解析;(3)不变,180°【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及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3)180BPC BQC ∠+∠=︒,过Q ,P 分别作//QG AB ,//PH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即可得解.【详解】解(1)CN ,CM 分别平分BCE ∠和BCD ∠,12BCN BCE ∴=∠,12BCM BCD ∠=∠,180BCE BCD ∠+∠=︒ ,111()90222MCN BCN BCM BCE BCD BCE BCD ∴∠=∠+∠=∠+∠=∠+∠=︒;(2)CM CN ⊥ ,90MCN ∴∠=︒,即90BCN BCM ∠+∠=︒,22180BCN BCM ∴∠+∠=︒,CN 是BCE ∠的平分线,2BCE BCN ∴∠=∠,2180BCE BCM ∴∠+∠=︒,又180BCE BCD ∠+∠=︒ ,2BCD BCM ∴∠=∠,又CM 在BCD ∠的内部,CM ∴平分BCD ∠;(3)如图,不发生变化,180BPC BQC ∠+∠=︒,过Q ,P 分别作//QG AB ,//PH AB ,。
七年级压轴题试卷数学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数中,能被3整除的是()A. 2436B. 2587C. 3691D. 4562答案:A解析:2436的各位数字之和为2+4+3+6=15,15能被3整除,所以2436也能被3整除。
2. 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是()A. 正方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梯形D. 梯形答案:C解析:轴对称图形是指存在一条直线,使得图形沿这条直线折叠后,两边完全重合。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即中线,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cm,宽是5cm,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A. 18cmB. 26cmC. 33cmD. 40cm答案:D解析: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为C=2(a+b),其中a为长,b为宽。
代入数据得C=2(8+5)=26cm。
4. 下列代数式中,含有未知数的是()A. 2x + 3y = 7B. 4a - 5b = 2C. 3 + 2 = 5D. 7 - 2 = 5答案:A解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是方程,选项A中的2x + 3y = 7是一个方程,所以答案是A。
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腰长为8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 20cmB. 24cmC. 26cmD. 28cm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周长为底边长加上两腰长,即6 + 8 + 8 =26cm。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6. 若a = 2,则a^2 - 3a + 1的值为______。
答案:-2解析:代入a = 2,得2^2 - 32 + 1 = 4 - 6 + 1 = -2。
7. 下列数中,质数是______。
答案:2、3、5、7、11解析:质数是指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上述数均为质数。
8. 一个圆的半径是r,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______。
答案:πr^2解析: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其中π是圆周率,r是半径。
9. 下列图形中,中心对称图形的是______。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训练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压轴题训练1.如图1,E点在BC上,∠A=∠D,∠ACB+∠BED=180°.(1)求证:AB∥CD;(2)如图2,AB∥CD,BG平分∠ABE,与∠EDF的平分线交于H点,若∠DEB比∠DHB大60°,求∠DEB的度数.(3)保持(2)中所求的∠DEB的度数不变,如图3,BM平分∠EBK,DN平分∠CDE,作BP∥DN,则∠PBM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2.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BC=5cm,D是BC的中点,点P 从A点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着射线CA方向运动,连接PD交AB于点E,过点D作PD的垂线交直线AC于点F,交直线AB于点G,若运动时间为t(s).(1)当t=1.5时,则BG=cm;(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试探究线段PF与E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2,连接EF,EF上是否存在点H使得△DCF与△F AH全等,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ABC中,BD平分∠ABC,CE平分∠ACB,BD和CE交于点O,其中令∠BAC=x,∠BOC=y.(1)【计算求值】如图1,①如果x=50°,则y=;②如果y=130°,则x=.(2)【猜想证明】如图2请你根据(1)中【计算求值】的心得猜想写出y与x的关系式为y=,并请你说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3)【解决问题】如图3,某校园内有一个如图2所示的三角形的小花园,花园中有两条小路,BD和CE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点为点O,在O处建有一个自动浇水器,需要在BC边取一处接水口F,经过测量得知∠BAC=120°,OD•OE=12000米2,BC﹣BE ﹣CD=170米,请你求出水管OF至少要多长?(结果取整数)4.在△ABC中,AB=AC,∠BAC=90°,点D为AC上一动点.(1)如图1,点E、点F均是射线BD上的点并且满足AE=AF,∠EAF=90°.求证:△ABE≌△ACF;(2)在(1)的条件下,求证:CF⊥BD;(3)由(1)我们知道∠AFB=45°,如图2,当点D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过点C作CF ⊥BD于F,连接AF.那么∠AFB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5.如图:在△ABC中,∠BAC=110°,AC=AB,射线AD、AE的夹角为55°,过点B作BF⊥AD于点F,直线BF交AE于点G,连接CG.(1)如图1,若射线AD、AE都在∠BAC的内部,且点B与点B′关于AD对称,求证:CG=B'G;(2)如图2,若射线AD在∠BAC的内部,射线AE在∠BAC的外部,其他条件不变,求证:CG=BG﹣2GF;(3)如图3,若射线AD、AE都在∠BAC的外部,其他条件不变,若CG=GF,AF =4,S△ABG=12,求BF的长.6.如图,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 A=α.(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①如图1,若∠BCA=90°,α=90°,则BE CF;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请提出关于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并简述理由.7.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顶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1)问题发现:如图1,若△ABC和△ADE均是顶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BC、DE 分别是底边,求证:BD=CE;(2)拓展探究:如图2,若△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E,则∠AEB的度数为;线段BE与A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3)解决问题:如图3,若△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 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材料阅读:如图1所示,已知直角梯形BCDE中,A是CD上一点,CB=a,AC=b,AB =c,且AB⊥AE,AB=AE,现需探究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探究】(1)猜想ABC是否与ADE全等,若是,请说明理由;【问题解决】(2)请用两种含有a,b,c的代数式的方法表示直角梯形BCDE的面积:S梯形BCDE=.S梯形BCDE=.由此,你能得到的a、b、c的数量关系是:.【拓展应用】(3)如图2,等腰三角形ABC中,D是底边BC上的中点,BC=12,AB=10,E、F分别是线段AD和AC上的两个动点,求:CE+EF的最小值.9.【问题背景】如图1,在等边△ABC中,D、E分别为边BC、AC上任意一点,连接AD、BE,AD与BE相交于点O,且BD=CE.请直接写出线段AD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AOE=.【推广探究】如图2,在等边△ABC中,P、M分别为边AB、AC上的点,且AM=BP,过点P作PQ ∥BE交AC于点Q,过点M作MN∥AD交BC于点N,PQ与MN交于点F.(1)∠MFQ=;(2)求证:PQ=MN.【深入探究】如图3,在“推广探究”的条件下,令四边形APFM的周长为C1,四边形CNFQ的周长为C2,MF=a,FQ=b,FN=c,则C1﹣C2=(请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10.【初步探索】(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90°,E、F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EF=BE+FD,探究图中∠BAE、∠F AD、∠EAF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先证明△ABE ≌△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灵活运用】(2)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EF=BE+F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如图3,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AD,若点E在CB 的延长线上,点F在CD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仍然满足EF=BE+FD,请写出∠EAF 与∠DAB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过程.。
七年级数学期末压轴题
1.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个2.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则∠A 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A =∠1-∠2 B .2∠A =∠1-∠2 C .3∠A =2∠1-∠2 D .3∠A =2(∠1-∠2)3.CD 经过B C A ∠顶点C 的一条直线,CA 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BEC CFA α∠=∠=∠.(1)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的问题:①如图1,若90BCA ∠=,90α∠=,则BE CF ;EF |BE -AF |(填“>”,“<”或“=”);②如图2,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成∠BCA=60°,∠α=120°,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__________。
(填“成立”、“不成立”)③若0180BCA <∠<,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 ∠关系的条件 ,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外部,BCA α∠=∠,请提出EF BE AF ,,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10.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按要求折叠长方形纸片.第一步:先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标上字母A ,B ,C ,D (如图12); 第二步:折叠纸片,使AB 与CD 重合,折出纸痕MN ,然后打开铺平;第三步:过点D 折叠纸片,使A 点落在折痕MN 上的A ’处,折痕是DL .这时,老师说:“A ’L 的长度一定等于LD 的一半.”同学们经过测量果然如此.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老师设置了几个思考题,请同学们完成:(1)△ALD 与△A ’LD 关于LD 对称吗?(2)AD =A ’D 吗?∠ADL =∠A ’DL 吗?∠LA ’D 是直角吗? (3)连接AA ’,△A ’AN 与△A ’DN 对称吗? (4)A ’A =A ’D 吗?△A ’AD 是什么三角形?(5)请同学们完整地说明A ’L =21LD 的理由.1(EDCBA 2(第2题) A BC E FDDABCE F ADFC EB(图1)(图2)(图3)BC M DAA′L 图12 N11.如图2,在等边△ABC 中,取BD =CE =AF ,且D ,E ,F 非所在边中点,由图中找出3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组,这样的全等三角形的组数有( ).A.2B.3C.4D.512.若227()38x,则x = .13.图10-1是一个长为2m 、宽为2n 的长方形, 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均 分成四块小长方形, 然后按图7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 (1)你认为图10-2中的阴影部分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多少? (2)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图6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观察图10-2你能写出下列三个代数式之间的等量关系吗?代数式:(m +n )2,(m -n )2,mn .(4)根据(3)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决如下问题:若a +b =7,ab =5,则(a -b )2= .14.如图11,已知在Rt △ABC 中,∠A =90°,BD 是∠B 的平分线,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 求∠C 的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ﻩ 个 2.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 CDE 的外部时,则∠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A =∠1-∠2 B.2∠A =∠1-∠2 C .3∠A =2∠1-∠2 D.3∠A =2(∠1-∠2)3.CD 经过BCA ∠顶点C 的一条直线,CA 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BEC CFA α∠=∠=∠.(1)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的问题:①如图1,若90BCA ∠=,90α∠=,则BE CF ;EF |BE -AF |(填“>”,“<”或“=”);②如图2,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成∠B CA=60°,∠α=120°,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__________。
(填“成立”、“不成立”)③若0180BCA <∠<,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 ∠关系的条件 ,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外部,BCA α∠=∠,请提出EF BE AF ,,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10.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按要求折叠长方形纸片.第一步:先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标上字母A ,B,C ,D (如图12); 第二步:折叠纸片,使A B与CD 重合,折出纸痕MN ,然后打开铺平;第三步:过点D 折叠纸片,使A 点落在折痕MN 上的A’处,折痕是DL .这时,老师说:“A ’L 的长度一定等于LD的一半.”同学们经过测量果然如此.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老师设置了几个思考题,请同学们完成:(1)△ALD 与△A ’LD 关于LD 对称吗?(2)AD =A ’D 吗?∠ADL =∠A ’DL 吗?∠LA ’D 是直角吗? (3)连接A A’,△A ’AN与△A ’DN 对称吗? (4)A ’A=A ’D吗?△A ’AD 是什么三角形?(5)请同学们完整地说明A ’L =21LD 的理由.11.如图2,在等边△ABC 中,取BD =CE =AF ,且D ,E,F非所在边中点,由图中找出3个全等三角形1(EDC BA2 (第2题) A BC E FDDABCE F ADFC EB(图1)(图2)(图3)BC M DAA′L 图12 N组成一组,这样的全等三角形的组数有( ). A.2ﻩﻩ B.3 ﻩ C .4 ﻩﻩ D .512.若227()38x,则x = .13.图10-1是一个长为2m 、宽为2n 的长方形, 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均 分成四块小长方形, 然后按图7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 (1)你认为图10-2中的阴影部分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多少? (2)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图6中阴影部分的面积.(3)观察图10-2你能写出下列三个代数式之间的等量关系吗?代数式:(m +n)2,(m -n)2,mn .(4)根据(3)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决如下问题:若a +b =7,ab=5,则(a -b )2= .14.如图11,已知在R t△ABC 中,∠A =90°,BD是∠B 的平分线,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 求∠C 的度数。
15.如图12-1,点O 是线段A D上的一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 (1)求∠AEB 的大小;(2)如图12-2,△O AB 固定不动,保持△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 D绕着点O 旋转(△O AB 和△OCD 不能重叠),求∠AE B的大小.17. 如图所示, 第1个图中有1个三角形, 第2个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 第3个图中共有9个三角形, 依图10-1图10-2BADCE 图11O CBE G 图12-1CD O ABE G图12-2次类推, 则第6个图中共有三角形个.……18.如图,∠ABD 、∠AC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若∠A = 50°,∠D =10°,则∠P的度数为( )A.15°B.20° C.25° D.30°19.下列图案是用长度相等的火柴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图形,依此规律第6个图形中,共用火柴的根数是 .20.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 C,P 为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P E⊥AD 交直线BC 于点E.⑴若∠B =35°,∠ACB=85°,求∠E 的度数;⑵当P 点在线段AD 上运动时,猜想∠E 与∠B 、∠ACB 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无需证明.23.如图1,△ABC 的边BC 直线l 上,AC ⊥BC,且A C=BC;△E FP 的边FP 也在直线l 上,边EF 与边AC重合,且E F=F P.(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 与AP 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E FP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 交AC 于点Q,连接AP ,BQ .猜想并写出BQ 与AP 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3)将△EF P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 的延长线交AC 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 .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 与AP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4. 已知543zy x ==, 且10254=+-z y x ,则z y x +-52的值等于________. AA CB BC AB CAA CB BCAB C 图1 图2 图3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PEDC BA25.如图,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且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点E,F在射线CD上,已知CA=CB且∠BEC=∠CFA=∠α.(1)如图1,若∠BCA=90°,∠α=90°,问EF=BE-AF,成立吗?说明理由.(2)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成∠BCA=60°,∠α=120°(如图2),问EF=BE-AF仍成立吗?说明理由.(3)若0°<∠BCA<90°,请你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结论EF=BE-AF仍然成立.你添加的条件是.(直接写出结论)2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2x、5x-3,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27.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个;(3)在图2中,若∠D=400,∠B=360,试求∠P的度数;(4)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即可)28.如图①,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A、C两顶点在直线l同侧,过点A、C分别作AE⊥直线l图②C 图3图2图1EB C C l 、CF ⊥直线l .(1)试说明:EF =AE +CF ;(2)如图②,当A 、C两顶点在直线l 两侧时,其它条件不变,猜想EF 、AE 、CF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答案,29. 如图,△AB C和△ADC 都是每边长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点E 、F同时分别从点B 、A 出发,各自沿BA 、AD 方向运动到点A、D停止,运动的速度相同,连接EC、FC . (1)在点E、F 运动过程中∠ECF 的大小是否随之变化?请说明理由;(2)在点E 、F 运动过程中,以点A 、E 、C 、F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变化了吗?请说明理由. (3)连接EF ,在图中找出和∠ACE 相等的所有角,并说明理由. (4)若点E、F 在射线BA 、射线AD 上继续运动下去,(1)小题中的结论还成立吗?(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说明理由)31、P 点是∠A BC 和外角∠A 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如图3,若P 点是外角∠CB F和∠B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分别指出每个图中∠B PC和∠A的关系,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证明.AEBCDF32.如图,△ABC 中,AB =AC ,∠BAC =90°.(1)过点A 任意一条直线l (l 不与BC 相交),并作B D⊥l ,CE⊥l , 垂足分别为D 、E .度量BD 、CE 、DE,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对这种关系说明理由;(2)过点A 任意作一条直线l (l 与B C相交),并作B D ⊥l ,CE ⊥l , 垂足分别为D 、E.度量BD 、C E、DE ,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对这种关系说明理由.34.如图为由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矩形, △ABC 的顶点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求△ABC 的面积 。
(2)你能在图中找到顶点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 上且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除△ABC 外)共 个35.已知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90º。
如图,正方形A BCD和正方形AE FG 有一个公共点A ,点G、E 分别在线段A D、AB 上。
(1)如图1, 连结D F、BF ,说明:D F=BF;(2)若将正方形AEFG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结DG ,在旋转的过程中,你能否找到一条长度与线段DG 的长始终相等的线段?并以图2为例说明理由。
A EB 图1 DC G FA BD C GFE图236.如图,在ABC ∆中,40,2=∠==B AC AB ,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40=∠ADE ,DE 交线段AC 于E .(1)当115=∠BDA 时,=∠EDC °,=∠DEC °;点D 从B 向C运动时,BDA ∠逐渐变 (填“大”或“小”);(本小题3分)(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DCE ∆,请说明理由;(本小题4分)(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本小题3分)37.已知,x ∶y∶z =2∶3∶4,且xy+y z+xz =104,求2x 2+12y 2-9z 2的值.38.如图,已知正方形A BCD 的边长为10厘米,点E在边AB 上,且AE=4厘米,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D 上由C点向D 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