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离骚》中的名句名篇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1. 导入新课:(1)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分析其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背诵《离骚》,增强文学素养。
(2)讨论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屈原的情感。
3. 选择一首与《离骚》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区别,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离骚苏教版教案【篇一:《离骚》教案】《离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诵读课文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领悟《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文本(1)学生自读《离骚》,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
3.分析艺术特色(1)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讨论《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诗歌史上的创新之处。
4.领悟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1)分析《离骚》中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2)讨论作者在《离骚》中表达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廉洁等。
5.拓展延伸(1)介绍《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楚辞、唐诗、宋词等。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2.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离骚优秀教案 苏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这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离骚》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文本解读(15分钟)1. 分段解读《离骚》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于《离骚》中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离骚》的情感体验。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离骚》的内容回答问题。
2. 批改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答案的正确性。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针对《离骚》中的某一段落或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作文,提供改进意见。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案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写作练习,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 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评价:该教案以《离骚》为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内容丰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屈原:名,字,时期国政治家、诗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离骚 教案 苏教版
离骚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教案(适用于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 学习《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4.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本:苏教版《离骚》;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班级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学习《离骚》(2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2. 教师解读《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对仗、排比等;4. 解释《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几个重要段落,进行朗读;2.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2. 鼓励学生运用《离骚》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向学生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3. 设计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离骚》的第一、二、三章,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离骚》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离骚》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材解析:引导学生学习《离骚》的第一、二、三章,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的某个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离骚》板书内容:第一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二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三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答案:略2.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案:略3.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离骚》主题思想的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离骚》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离骚》为背景的故事、散文或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
(3)名句默写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
(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离骚》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3. 鉴赏法:欣赏《离骚》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4. 实践法:默写、背诵《离骚》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歌主题:阐述《离骚》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追求真理的信念。
3. 分析艺术特色:讲解《离骚》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离骚》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5. 欣赏名句: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6. 默写、背诵: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背诵《离骚》名句。
五、课后作业1. 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与《离骚》进行比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创作背景,如楚国风光、屈原画像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以及楚辞的特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欣赏《离骚》的优美语言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诗意和诗意表达。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2)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拓展延伸:(1)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
(2)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意。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离骚》的文本、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背诵并默写《离骚》中的经典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 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3.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阐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片段,感受诗歌的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包括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能正确欣赏古典诗歌;3. 学生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离骚》全文;2. 参考资料:有关《离骚》的背景介绍、注释、赏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2. 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如生僻字词、难句等;3.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讲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5.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6.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片段,巩固所学知识。
离骚苏教版优秀教案-离骚一等奖优秀教案
离骚苏教版优秀教案:离骚一等奖优秀教案《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离骚苏教版优秀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苏教版优秀教案【课前导学】1、熟读诗歌理解大意2、了解“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篇一:《离骚》教案】《离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表达。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屈原及《离骚》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听读、跟读并诵读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汩(yù)搴阰(qiān pí)蕙茝(huìchǎi)昌被(pī)惮(dàn)荃(quán)謇(jiǎn)2、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
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1、准确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摄提贞于孟陬兮:正当肇锡余以嘉名:开始汩余若将不及兮:水流迅急的样子。
这里形容时光过得快。
不抚壮而弃秽兮:指恶秽的行为,文中指秽政。
2、自译诗歌,质疑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
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第2课时一、具体分析1—5节1、教师示范背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4、请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
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5、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②“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
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补充屈原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检查1—5节的背诵。
二、品味诗歌艺术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
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三、问题探讨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
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
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3、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明确:观点一:同意。
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