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https://img.taocdn.com/s3/m/6164ed27b307e87101f696a2.png)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eef08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4.png)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前言自然科学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进行的总体设计和具体要求。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探究方法;能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科学仪器和工具。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能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能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能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二、课程内容2.1 生命的奥秘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卫生保健知识。
2.2 物质与能量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常见的能量形式和能量转换原理;了解物质的利用和保护。
2.3 自然现象与规律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了解天气、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4 技术与生活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实施建议3.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期中期末考试等;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3 教材建议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丰富、难易适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教材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实验材料、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架。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https://img.taocdn.com/s3/m/2fc1e394aaea998fcc220ed6.png)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全校通识选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1]
![全校通识选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f1388ff1551810a6f5248657.png)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2学分,36学时)(师范专业大学1~4年级,四年制)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通识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即将从事师范专业的大1~4的学生。
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使即将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掌握从事该专业教学所必需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定理,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探索的轨迹、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电和磁、自然界的生物、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等,使学生对自然界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为走向工作实际的课堂教学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课后思考讨论题及作业和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自然科学探索的历史轨迹第一节古代的自然科学探索教学要求:知道古希腊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伟大成就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成就思考题与作业: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和成就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教学要求: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特点教学重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思考题与作业:怎样理解近代科学的伟大成就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时分配:2课时●第三节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教学要求:知道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思考题与作业: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成果对未来学科发展的作用课时分配:2课时●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一节地球概况第二节自然界的物质教学要求:了解自然界的物质结构教学重点:地球起源及演化过程、自然界的物质结构思考题与作业:查阅资料分析地球起源及演化过程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内容: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第一节运动和力教学要求:掌握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教学重点:经典力学的定律和应用思考题与作业:结合实例分析牛顿三定律和动量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节物质的能量守恒教学要求:掌握自然界中几种能量守恒与能量转换的形式教学重点:几种能量转换的条件和形式思考题与作业:据实例分析物质的能量在任何状态下都守恒吗?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第三节天文知识初步与天体运动教学要求: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重点: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关系思考题与作业:中国历法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第四章电和磁第一节电和电路第二节电磁基础教学要求:掌握电与磁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电与磁的基础知识思考题与作业:安全用电的尝试和电磁波谱的结构图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内容:第五章自然界的生物第一节生物结构及特征第二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第三节生命的延续教学要求:掌握自然界生命活动的特征、起源与进化特征思考题与作业:1、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什麽?2、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特点?3、人类遗传病有哪些,如何抑制这些疾病的传播?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内容: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第一节人类生存环境第二节人口状况和问题第三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求:知道地球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思考题与作业:1、人口问题特征与发展趋势;2、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分析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098430a32d7375a417802b.png)
自然科学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鲫鱼的解剖。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af49cdfc850ad02de8041ef.png)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9b06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d.png)
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60 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 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 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 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 拓宽学生知识面, 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掌握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三大发现(二) 3.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三)运动和力1.了解机械运动、参考系、位移、质点、时间、重力加速度, 了解静摩擦力,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质量, 了解牛顿第三定律, 了解超重和失重2、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理解力、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 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 理解动量定律, 理解物体的平衡(四)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五)电与磁1.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 掌握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算2.学会计算简单电路的电功、电功率以及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热量, 掌握电流的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3、了解直流电动机和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了解电视、雷达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掌握数字影碟机的使用和保养(六) 4.学会运动电磁学的简单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七)光、热、声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2.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3、掌握热传递规律, 知道雨露霜雪的形成(八) 4.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九)物质结构与能量守恒1.掌握功、功率、功和能的关系, 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换, 机械能守恒定律2.理解分子的大小、质量, 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内能(十) 3.了解原子核式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 反射性的应用、污染和防护(十一)4、了解核反应, 裂变和聚变, 核电站(十二)酸、碱、盐的和常见元素1.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掌握酸、碱、盐的组成, 命名和通性2.了解常见元素的初步知识3、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十三) 4.掌握微量元素和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其用途(十四)有机化学部分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十五) 2.掌握有机物的特性, 掌握乙醇、乙酸、乙醛和乙醚的结构、性质(十六)3、熟悉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了解葡萄糖的性质、酯的水解和油脂的结构, 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十七)生命与自然1.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了解生物的发育过程, 了解生命的调节过程, 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了解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熟悉新陈代谢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及生物的新陈代谢(十八)3、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掌握生殖的种类, 掌握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观点,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方式(十九)天体1.了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及太阳的构造2.了解地球及其卫星3.理解并识别四季星空4.了解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选修模块㈠、人类与环境1.了解和掌握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2.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3.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㈡、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了解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2.了解太阳能、水能和风能3.了解地球外的资源实践训练项目(一)小玩具和小魔术1、掌握杠杆玩具、曲轴玩具、平衡玩具和电磁玩具的制作原理2、学会简单的化学小魔术(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1、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3、理解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所遵循的依据和原则,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理解并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步骤,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四、学时分配五、说明(一)、本课程教学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应结合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实验进行。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e756364431b90d6d85c720.png)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一、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二、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三、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f54b035acfa1c7ab00cc3d.png)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学分:2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环境日宣传漫画“啊!地球出汗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e756364431b90d6d85c720.png)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一、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二、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三、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fa901b3360cba1aa911da3a.png)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学习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生活和先进科学技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出发,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对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科学课程教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为课程的归宿,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2、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
教育重点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转向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的教育。
而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为探索小学教师的培养规律,三是具有系统性,较全面地介绍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近代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文理渗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科技意识。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3、教学要求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铲除头脑中的唯心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克服形而上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充分认识自然事物的和谐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的效果。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d61b66b69eae009581bec9f.png)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学分:2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片,爆发时的壮观场面,爆发后的悲惨景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降水情况等。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
![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eaa31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6.png)
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
答: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自然科学知识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 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5. 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中职对口考试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运动和力
简单的运动规律
1、了解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规律。
2、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13
3
16
第二章
电与磁的初步知识
电磁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
1、了解电场磁场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理解电动机、日光灯、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掌握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电磁学经典定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 作者:
———————————————————————————————— 日期: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课 程 标 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1、前言
3、掌握有机物在日长生活中的应用。
9
1
10
第七章
小玩具制作和小魔术
运动物理、化学知识制作小玩具
1、运用物理知识制作小玩具
2、运用化学知识制作小玩具
3、在制作小玩具的过程中对物理、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4
10
14
第八章
有趣的生物
生物的起源、进化、生殖和发育。
2、课程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重点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转向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的教育。而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探索小学教师的培养规律,制定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小学教师科学志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地球环境及演化、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
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教学内容的选取基于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基础性,重点阐述自然科学的重大基础理论;
15
0
15
第三章
物质结构、能量守恒
机械能守恒定律、原子的核式结构
1、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2、了解分子运动规律以及能量的变化。
3、重点掌握原子核衰变的规律。
5
0
5
第四章
天文知识初步
太阳系、地球、月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1、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基本数据。
2、掌握太阳系、地球、月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3、重点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和变化特征。
二是具有时代性,深刻反映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
三是具有系统性,较全面地介绍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近代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文理渗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科技意识。
2、教学内容与学时Leabharlann 配章节名称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安排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学习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生活和先进科学技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出发,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对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科学课程教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为课程的归宿,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7
0
7
第五章
关于碱、酸、盐和常见元素的知识
常见化学元素之间的反应现象及原理
1、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重点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
3、重点掌握几种常见化学元素的化学性质。
8
2
10
第六章
有趣的有机化学
有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了解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的组成。
2、重点掌握乙醇、乙酸、脂类和糖类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