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技术规范1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2d0cb46cc7931b764ce1505.png)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
计划免疫工作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计划免疫工作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70ece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7.png)
计划免疫工作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计划免疫工作已经成为防止传染病流行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程序的规范性和操作的正确性,一直是各级卫生部门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计划免疫工作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计划免疫工作制度计划免疫工作制度是指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正规的操作规范,它包含了从疫苗的采购、购进检验、存储、运输、接种、移送、注销等一系列程序及规范。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程和规定:1、疫苗采购。
为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疫苗采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如根据疫苗的生产企业、国别、批号、有效期等条件进行选择;对疫苗进行验收、质量检验和日常检测等,以保证疫苗符合质量标准。
2、疫苗存储。
为了保证冷链条件和防止疫苗的变质,疫苗必须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存储,并定时检测冷链制度,如光照、温度等状态。
3、疫苗运输。
为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冷链要求,疫苗运输应遵循规范,如选择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运输箱、符合要求的监控仪器设备等。
4、疫苗接种。
接种工作是整个计划免疫工作的核心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疫苗接种技术操作规范》指导运行每个疫苗的质量和安全,如在接种前必须进行健康状况评估,确保接种者准备充分;在接种时,必须注意注射技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遵循接种技术操作规范等。
5、疫苗档案管理。
接种后,必须建立和管理接种者档案,包括健康档案和接种档案,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可追溯性和记录性。
二、计划免疫工作操作技术规范计划免疫工作操作技术规范是指在疫苗接种工作中,为确保操作的技术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立的一系列操作规程。
以下是其中一些规定:1、疫苗接种前的准备。
接种前必须认真检查疫苗的状态和有效期,清洗器具,准备好消毒液、棉签等辅助工具,以避免接种患者受到二次感染。
2、接种地点和环境。
接种地点和环境必须洁净、卫生,人员素质高,充分保证接种者的安全和舒适。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6c90134e53a580217fcfe8f.png)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目的通过皮下注射给予药物,多用于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和胰岛素治疗。
二、评估要点1、询问、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及注射部位状况。
三、物品准备1、治疗盘内:0.5%碘伏、75%乙醇、砂轮、剪刀、棉签、弯盘、一次性注射器、无菌持物钳、无菌纱布、标签;2、注射盘内:碘伏、棉签、弯盘、止血钳、一次性治疗巾;3、遵医嘱准备药液;4、其他:医嘱单、治疗卡、快速手消毒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治疗盘、清洁抹布。
四、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
2、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
3、评估患者,向患者解释注射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4、洗手,戴口罩。
5、取无菌治疗巾备一无菌区。
6、按注射单取药,双人查对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检查药液质量。
7、消毒安瓿颈部,用砂轮在颈部锯一齿痕,用 75%乙醇棉签擦去锯齿处屑末。
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瓿并折断,检查药液内有无碎屑。
8、检查一次性注射器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
9、核对药液无误,将针头斜面向下置入安瓿瓶中,按无菌操作原则吸取药液。
10、抽吸完毕,排尽空气,再次核对药物无误,按无菌操作原则,置入预先备好的无菌治疗巾内。
11、整理治疗台,再次洗手。
12、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及药物标签上的信息,确认一致。
1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选择并暴露注射部位。
14、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15、再次核对。
排尽空气,一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以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 30-40 度迅速将针梗的 2/3 刺入皮下。
松开紧绷皮肤的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推注药物时观察患者反应。
过度消瘦者,捏起局部组织,减少穿刺角度。
16、注射完毕,用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
17、再次核对。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询问患者需要,行相关知识宣教。
18、处理用物。
19、洗手,去口罩。
五官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五官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c6a17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e.png)
第一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公共部分)第一节注射术一、皮内注射法【目的】将小剂量药液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用于预防接种。
3、用于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部位】1、皮肤试验:取前臂掌侧下1/3处。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
3、局部麻醉时,在需麻醉的局部皮内注一皮丘,再行局麻。
【准备工作】1、用物:注射盘内备1ml无菌注射器和4.5号针头、75%酒精、棉签、弯盘、无菌持物镊,按医嘱备药液及急救药盒等。
2、向病人说明目的,消除其顾虑,必须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不能用过敏药物做皮试。
【操作方法】1、其备用物携至病员处,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
2、选定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出现碘过敏反应引起混淆。
3、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角刺入真皮与表皮之间。
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准确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4、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
嘱病员留观15-20分钟,按时观察反应。
5、如作对照试验,须更换另一注射器及针头,在另一侧相应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二、皮下注射法【目的】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1、需迅速达到药效,但又不能静脉途径给药或不宜口服者。
2、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预防接种,如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方。
【准备工作】用物:注射盘内备1-2ml无菌注射器和5.5~6号针头、备2%碘酊、75%酒精、棉签、弯盘、无菌持物镊。
【操作方法】1、携用物至病床边,核对无误后,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酒和75%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
3、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40°角度,过瘦患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以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射药液。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48822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3.png)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和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接种工作。
本文将介绍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接种的规范。
一、预防接种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中国的一部重要法律,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公民、医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的预防接种义务,明确了疫苗接种的范围和程序,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
2.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中国卫生计生委颁布的法规,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预防接种工作。
该条例明确了预防接种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接种单位和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
此外,该条例还包括了对疫苗质量和接种技术的监督和评估要求。
3.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是中国卫生计生委确定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防接种计划。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免费接种项目,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等。
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控制疫苗可预防病的发病和死亡。
二、预防接种的规范1.目标群体确定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疫苗接种的效果,确定接种的目标群体。
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主要面向儿童群体,但也包括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
2.接种程序和时间安排接种程序包括预先评估、确定接种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接种和接种后观察等环节。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接种时间要求,需根据具体疫苗说明书来安排接种时间。
3.接种技术规范接种技术的规范对于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和免疫程序的完整性,遵循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
接种后要做好对接种部位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疫苗质量监督疫苗质量监督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4ee5b7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时的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前准备、免疫接种及应急处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
2 疫苗选择2.1 A19疫苗适用于奶牛,仅限于3~8月龄犊牛免疫,皮下免疫注射。
2.2 S2疫苗适用于羊、肉牛、奶牛,口服免疫,可用于孕畜。
3 免疫程序3.1 羊、肉牛S2疫苗全群口服,初免后1~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口服免疫一次。
免疫活菌数要求:羊≥1.0×1010CFU活菌/头,肉牛≥5.0×1010CFU活菌/头;具体用法、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3.2 奶牛3~8月龄犊牛用A19疫苗免疫,免疫活菌数要求:犊牛≥6.0×1010CFU活菌/头;可在18~20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再接种1次,免疫活菌数为1.0×109CFU~3.0×109CFU活菌/头,免疫过A19疫苗的犊牛在产奶前可不再免疫;8月龄以上的奶牛每年口服一次S2疫苗,免疫活菌数≥5.0×1010CFU活菌/头。
4 免疫接种前的准备4.1 防护用品N95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胶靴、消毒药等。
4.2 投药器免疫时应使用布病疫苗专用全封闭式投药器或连续注射投药枪。
使用前,先对投药器或投药枪各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并用清水进行调试,以确保其完好、严密、无堵塞。
4.3 消毒药品4.3.1 用于布病免疫畜舍压尘消毒药:酚类、碘类,氢氧化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4.3.2 用于手、皮肤消毒药:0.1%新洁尔灭、酒精、碘类等消毒药。
4.3.3 用于防护物品消毒药: 0.1%~0.3%新洁尔灭、二氧化氯、碘类等消毒药。
4.4 穿戴防护用品4.4.1 穿戴顺序内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鞋套或胶鞋、外层手套。
4.4.2 注意事项4.4.2.1 穿戴防护用品前用流水或肥皂水洗手。
4.4.2.2 穿戴过程双手不得接触面部。
预防接种规范(新)
![预防接种规范(新)](https://img.taocdn.com/s3/m/d4fa0f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2023/11/5
17
二、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周期
1定点接种: 预防接种门诊、 村级接种点、出生时 接种
2 入户接种 3 临时接种 接种周期每年不少于6次 旬、周、日接种
2023/11/5
18
三、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必须按 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 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 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2023/11/5
3
第二章 疫苗使用管理
2023/11/5
4
疫苗分类
第一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 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 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 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 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 疫苗。
天
第 1、 2剂 次 间 隔 3个 月 2剂 次 间 隔 ≥ 3年 ; 第 1剂 次 与 A群 流 脑
疫 苗 第 2剂 次 间 隔 ≥ 12个 月
出血热疫苗(双价)
16- 60周 岁
3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1ml
接 种 第 1剂 次 后 14天 接 种 第 2剂 次 , 第 3 剂 次 在 第 1剂 次 接 种 后 6个 月 接 种
2023/11/5
10
疫苗管理
疫苗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 和运输工作。
2023/11/5
11
疫苗的接收(一)
疫苗的接收 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177e739650e52ea5518985b.png)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注释]评分等级:I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无污染,与患者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II级表示操作欠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污染,与患者沟通欠自然;III级表示操作不熟练、规范,有3处以上缺项、污染,与患者沟通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皮下注射的目的
(1)注入小剂量药物,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
效时。
(2)预防接种(如各种菌苗、疫苗)。
(3)局部麻醉。
(4)胰岛素或脱敏治疗。
2.注意事项
(1)注射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2)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做皮下注射。
(3)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当避开炎症、破溃或者有肿块的部位。
(4)经常注射者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5)对过于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
度不宜超过45°,以
免刺入肌层。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标准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技术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f0574d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5.png)
变成HBV携带者的机率
出生
90%
1~6月龄
80%
7~12月龄
60%
1~4岁
35%
较大儿童和成人
10%
乙肝感染年龄与变成携带者的机率
四、常见知识问答
(二)如果孩子第一针打的酿酒疫苗,第二和第三针打的其他的,会导致不良反应率会提高吗? 使用汉逊酵母的乙肝疫苗,或者是酿酒酵母,或者是CHO的,一般情况三针都是用同一种疫苗。如果特殊情况可以互换,为什么可以互换呢?最后的产品都是表达的表面抗原,只是用什么载体表达有区别,最后的产品还是一样。三种疫苗有一个区别,利用汉逊酵母,或者利用酿酒酵母的,用于母婴阻断是用10微克,而用CHO苗是用20微克,是有区别的。
血管性水肿
过敏性紫癜
一般反应--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接种局部红肿,伴疼痛
处置原则 直径<15mm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直径15~30mm 早期(24小时内)冷敷, 后期(24小时后)热敷 直径>30mm 及时到医院诊治
*
二、乙肝、卡介苗疫苗相关知识
(六)卡介苗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1、接种对象及剂次:出生时接种1剂。 2、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3、接种剂量:0.1ml。 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 (七)卡介苗接种禁忌症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4.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5.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患者。 6、早产儿、低体重儿暂缓接种
地区
检测单位
检测时间及频次
补种时间
城区
宜昌市疾控中心接种门诊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f22ebebd5bbfd0a78567309.png)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一、概念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二、目的药物治疗、预防接种、局麻药的注射等。
三、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外侧。
四、适应症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
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给药。
3、预防接种。
五、禁忌证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血友病患者,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六、护理评估患者的病情、用药史与过敏史、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肢体的活动能力、患者对用药计划的了解及合作程度。
七、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服装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注射盘(内有2%碘酒、75%酒精、无菌棉签)、无菌治疗盘、1ml注射器、5号~6号针头、药液、砂轮、弯盘、治疗单。
3、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按需要询问药物过敏史;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二)操作程序1、携物品至病床旁,核对、解释,并取得合作。
手消、打开无菌治疗盘。
2、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3、再次核对,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4、一手绷紧局部皮肤(过瘦者捏起皮肤),另一手以平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的深度为针柄的1/2~2/3。
5、松开绷紧皮肤的手,抽吸无回血,固定针头,缓慢推入药液,同时观察患者反应。
6、注射完毕,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7、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8、再次核对:核对所用药物及病人的床号、姓名。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8833c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1.png)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 spp.)引起的传染病,牛和羊是其主要宿主。
该病不仅对牲畜健康造成危害,还可通过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给人类,对公共卫生也带来一定风险。
为了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免疫接种成为一种重要预防措施,下面探讨一下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 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时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可以在动物出生之后进行。
一般来说,选择在动物3个月至8个月龄之间进行免疫接种比较合适,此时动物的免疫系统已经发育完善,可以更好地产生免疫应答。
若是成年牛羊,可以选择在非妊娠期进行免疫接种。
2. 选择适当的免疫接种方法: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疫苗免疫接种效果比较好,但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需要谨慎使用。
而灭活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则相对安全,但其免疫效果较活疫苗稍差。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免疫接种方法。
3. 遵守免疫排程:确定免疫接种排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牦牛需接种2-3次,间隔4周进行;绵羊需接种2次,间隔4-6周进行。
在免疫接种排程中,需要尽量保证接种的间隔时间稳定,避免出现过长或过短的间隔时间,从而保证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4. 确保免疫接种质量: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确保免疫疫苗的质量。
免疫疫苗应该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疫苗,需要存储在符合要求的冷藏设备中,避免高温或低温下的存放;免疫针剂和注射器等也需要符合相关要求,并经过消毒处理。
5. 标记已接种的动物:为了便于管理和追踪免疫情况,每次接种时应当对接种的动物进行标记。
可以使用专用的耳标、肌肉注射标注等方式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6. 做好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接种后,应仔细观察被接种动物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发热、厌食、腹泻等。
应做好免疫接种记录,包括接种日期、接种剂量、接种方式、接种动物数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06427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c.png)
接种实施与记录
接种实施:按照预防接种服务技术要求,确保接种过程安全、有效 接种记录:详细记录接种信息,包括接种对象、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部位等,确保可追溯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
定义:指受种者在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分类: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处理原则:应遵循科学、及时、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处置程序,加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监测和处置工作。 处理措施:包括现场调查、诊断、报告、调查处理和监测等环节,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 施,控制事态发展,保障公众健康。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包括视频教程、讲座、 实践操作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接种服务技 术规范、疫苗接种流程、疫苗接 种注意事项等
培训周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培 训,并根据需要增加临时培训
宣传工作
宣传内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宣传方式:通过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 宣传对象:儿童家长、医务人员、社区居民等 宣传效果评估: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
设施设备:符 合国家相关标 准,定期进行 检查、维修和
保养
设备使用:操 作人员需经过 培训合格后才 能使用相关设
备
设备更新:根 据需要更新设 备,提高预防 接种服务的效
率和安全性
设备存放:设 备应存放在干 燥、通风、无 尘的地方,确 保设备的良好
状态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预防接种服务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监督与评估的目的:及时发现和纠正预防接种服务中的问题,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11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解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11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236f7bb4afe04a1b071ded4.png)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解读一、预防接种的定义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我的笔记】二、预防接种的类型1、常规接种:主要针对适龄儿童,按照国家儿童保健规范从出生到六岁进行计划接种;2、应急接种:针对疫区高危人群所实行的一种特殊接种方法;3、强化免疫:有些接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进一步强化免疫。
【我的笔记】三、预防接种的意义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唯一有效的方法1、我国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2、2000年我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3、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全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1900多万人。
4、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5、2007年国家实施了扩大免疫规划,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
6、根据卫生部报告,201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23.76万例,死亡15264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4%;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6%,其中与儿童有关的麻疹9360例,脊髓灰质炎20例(有复燃),百日咳2517例。
【我的笔记】7、《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入托、入学儿童中。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9e636e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7e.png)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一皮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卡介苗;2.注射部位: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3.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胳膊;2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蓝芯注射器配号针头吸取1人份摇匀后的疫苗,皮肤常规消毒,等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二皮下接种法1.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2.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3.操作方法: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三肌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前外侧肌肉;3.操作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①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右上臂接种时相反;②用或1ml注射器配上6号或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接种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等,要将疫苗充分摇匀;四口服法1.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2.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3.月龄小的儿童,推荐使用液体疫苗;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4.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fb4d51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8.png)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是一个重要措施。
下面将讨论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选种和免疫接种策略选择选择接种对象时应选择年龄适宜、健康状况良好、未感染布鲁氏菌的牛羊。
一般来说,牛羊在出生后2-3个月龄即可进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一次性接种足量的疫苗;另一种是多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分期接种疫苗。
2.疫苗选择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有S19活菌苗和Rb51活菌苗两种。
S19活菌苗广泛应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疫苗。
Rb51活菌苗是一种改良的疫苗,对人畜共患病的替代菌株,适合用于免疫良好的牛羊。
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免疫策略进行选择。
3.免疫接种操作技术免疫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
免疫接种操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等。
接种工具如注射器、针头等应进行灭菌消毒,并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体重和免疫策略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和剂量。
接种部位和方式应在洁净场所进行,接种部位宜选择颈侧及胸侧,在注射前需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注射完成后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需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
4.免疫后的注意事项免疫后,需要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免疫接种动物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或副作用,如高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接种动物应保持适宜的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健康和免疫能力的维持。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免疫接种对象、合理的免疫接种策略和适当的疫苗,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免疫接种,并对免疫后的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以保障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动物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种操作
验收接种凭证,核实接种对象和疫苗。 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 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 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 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大年龄儿童可 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 和皮肤病变处。 用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 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凉干后立 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消毒区不可用 手触碰。 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方法 和部位接种疫苗。 吸取疫苗和注射时,手不能触碰注射器的针芯严格 执行无菌操作
接种步骤-2
接种疫苗-2疫苗应避免受到阳光直接照
射,使用前方可从冷藏容器内取出;尽量减 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开后应及时关严。 冷藏容器内的冰排溶化后,应及时更换。
接种步骤-2
接种疫苗-3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
须充分摇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 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 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疫苗安瓿开启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 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 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次 接种证接种卡, 剔 除的卡片由接种点另行妥善保管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建档、确定接种对象 通知儿童监护人
实施接种
留观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 4.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下图);把三角肌的长度 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 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 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 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 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 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接种前的准备-3
接种器材准备 按应接种人次数的1.2倍准备和消毒接 种器材,(一次性注射器及喂服脊灰疫 苗的小口杯、药匙)。 一次性注射器要三证齐全,用前检查 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填“预防 接种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处理记录表”
接种前的准备-4
准备药品、器械:75%酒精、镊子、消 毒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 注射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 上腺素、抗过敏药、氧气袋、污物桶 及一次性注射器回收安全盒等。
接种技术
皮内接种法
操作方法 用1ml注射器吸取疫苗,皮肤常规 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 上,与皮肤呈10~15度角刺入皮内,左手拇 指固定针管,然后注入疫苗或试验液,使注 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 旋转45度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
卡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级接种单 位保管。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③ 保管期限:
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④ 儿童迁移后的移交:
儿童迁移时,由寄居地的接种单位将 接种卡或接种证明交给儿童监护人,并 将接种资料留底存查;迁入地的接种单 位要主动向儿童监护人索取接种卡或接 种证明。
⑤ 卡的核查和整理 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进行一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1、接种技术操作要求 2、注意事项 3、掌握疫苗禁忌证基本原则
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三白”(白工作服、工作帽、口 罩)、“一人一针一管”、“一人一匙”) 接种中的冷链规范(“苗不离冰”、避光) 接种技术规范: 口服(OPV):服后半小时内不能喂奶或热饮, 看服下肚,吐出要补服。 皮内注射(BCG):BCG切忌进针过深。 皮下注射(乙脑、流脑、MV) 肌肉注射(DPT、DT、HBV)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 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口服法
①用于OPV服用。
②用消毒的药匙(口杯)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 儿童口中,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③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碾碎, 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 将糖丸疫苗溶于5毫升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 服咽下。
图 10-5 皮内注射法
皮下接种法
①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
②操作方法 用1ml 或2ml注射器,吸取 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 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 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度角, 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 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 疫苗,快速拔出针头(若有回血,应更 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接种步骤 (预检、接种、登记、 预约、宣传、留观、)
接种后的工作(处理剩余疫苗, 清理器材,整理接种卡、簿,访 视)
接种前准备-1
确定接种对象 根据免疫程序,确定应接种对象,包括上次 未接种对象、本次新增接种对象和流动儿童 漏种对象 清理接种卡、册,根据接种记录核实接种对 象,选出接种对象卡片(或抄写名单)
接种步骤
接待儿童家长 → 核实接种对象 → 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 接种疫苗 → 记录和预约 →观察接种反应 →
接种步骤
接种门诊应张贴必要的宣传画;开展接种疫苗所预 防的疾病,应注明接种禁忌症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疫苗收费标准及依据,家长告知等。 疫苗分室或分台接种,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现场 要有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或漏种 在预检室热情接待,向家长说明接种疫苗的目的、 可能出现的一般反应和注意事项,回答家长的问题
预防接种的卡、证管理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每名适龄儿童(包括流动儿童和计 划外生育儿童)都必须建立预防接 种证,并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 入园、入学手续的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
① 原则: 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② 时间: 出生后1个月内 ③ 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 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建证、卡
接种步骤-1
操作前“三查七对”制度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 查对接种卡与儿童接种证 检查疫苗、稀释液、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 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再次核实接种对象
检查儿童接种卡、证,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 接种记录,再次确认接种对象、疫苗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30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预防接种各环节的要求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 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 导原则和方案 。
④ 流动儿童的建卡、证: 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3个月
及 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建卡,无证的
同 时建证。 ⑤ 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⑥ 格式的制定: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① 卡证的填写: 由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填写,书写工整,
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栏填写均 要公历为准。(不允许在卡证上涂改) *接种证上应有接种单位的咨询电话。 ② 卡证的保管:
④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 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注意:腹泻儿童推迟服用,不能带回家服用、服苗前半小时不 能吃奶和热水
注意事项
BCG要准确注入皮内,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 OPV不能用热开水送服,并做到一人一匙。 含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需充分摇匀,要采用 肌内注射。 接种要分部位、分针管。 疫苗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 射部位。 安瓿启开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 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 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上午门诊下班时应将未开启的疫苗存 入冰箱冷藏室内。
预防接种服规范
垫江县疾控中心 余东
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是预防接种最基础的工作 决定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决定控制、消除、消灭针对疾病的效 果 目前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是 接种服务的问题
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依法提供接种服务问题 接种单位资格、人员资格
按照规范提供接种服务的问题
免疫程序(加强免疫)、告知、操作、安全注射、记录、 疫苗与冷链管理 服务规范性和可及性/便利性的问题 接种单位的合理区域规划问题、责任区划分不清 服务形式与周期(门诊、定点、入户)、工作人员少 不主动搜索、儿童底数不清、流动儿童管理难度大、 接种证查验工作不完善,实施情况不明 预防接种服务基础资料不明
接种前准备-1
主动搜索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接种 对象。发现后登记 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各种方式,(发通知单、 电话、口头或预约等)。通知应包括接种对象的姓 名、接种日期及地点、疫苗名称、禁忌症和注意事 项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