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合集下载

论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性

论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性
新感 觉 派的小 说 为代表 ) 其 中 的人物通 常 热衷 于社 , 交活 动 , 们 的社 交 生 活 远 远 多 于家 庭 生 活 。到 了 他 2 0世 纪 4 0年 代 , 海 人 的 都 市 生 活 发 生 了变 化 。 上
有 个别 女作 家 ( 丁玲 、 如 萧红 等 ) 非 如 此 。人 们 熟 并 知 其 中的张 爱玲 和苏 青 , 对其 他女作 家鲜 有 了解 。 却
“ 国现 代 通 俗 文 学 的 发 展 , 致 经 历 了 三 个 中 大
了当 时上海 的特 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一 时期 上 海 这
时 期 : 国初 年 至 2 民 O年 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守 旧时期 ; O年 代 以逐 渐 不 满 现状 , 始 向新 文 学 3 开 学 习 、 拢 为标 志 的转变 时 期 ; 0年 代 出现 主 体 变 靠 4
新 市 民小 说 。
市 民小 说 创 作
2 0世 纪 4 O年代 的上 海女 作 家们 大 都 属 于新 市 民小说 的创 作 阵营 , 们之 中的大多数 是上 海人 , 她 只
现代 时期 的上 海 , 文学创 作成 果颇 丰 , 产生 了许
多反 映上 海人 精神 面 貌 和 都市 生 活 的 小 说 ( 其 以 尤
名噪一时, 这其 中有 着 深 刻 的社 会 原 因 , 且 与 女 作 家 自身 的 生存 状 态 及 价 值 观 念 有 很 大 关 系 。在 她 们 的作 品 中 有 一 类 独 特 的 女 并 性形象… 家庭 女 性 。在 女 作 家 独 特 的 女 性 视 角 观 照 下 , 当 时上 海 特 殊 的 文 化 语 境 影 响下 , 些 家 庭 女 性 在 家 庭 身 份 、 庭 关 在 这 家

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再探--基于《中国妇女》杂志(1950~2015)的内容分析

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再探--基于《中国妇女》杂志(1950~2015)的内容分析

聂 焱ꎬ 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院 在 读 博 士ꎬ 贵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nieyan07 @
126 com) ꎻ 王晓焘ꎬ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ꎮ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
助ꎬ 是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社 会 性 别 视 角 下 家 庭 照 料 中 的 代 际 互 助 研 究 ”
( Dill & Thillꎬ 2007) ꎮ 普拉科伊纳基 ( Plakoyiannaki) 等研究者则发现在
英国的杂志广告中出现的女性更多的是装饰性的无关紧要的角色ꎬ 但具体
的特征随着杂志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 Plakoyiannaki & Zotosꎬ 2009) ꎮ 米切
尔 ( Mitchell) 等通过考察英国的杂志ꎬ 发现女性在杂志广告中更多被关注
究主要以西方文化背景为参照ꎬ 描绘、 探讨工业化国家女性的整体形象ꎮ
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些定量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 研究时限太短等问题ꎬ 因
而很难把握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及其变迁内容ꎮ 因此ꎬ 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
析方法ꎬ 以 « 中国妇女» 杂志为分析对象ꎬ 探讨中国女性在媒体中呈现的
形象及该形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ꎮ
更为显著 (Floraꎬ 1971)ꎮ 一些学者则对女性媒体形象进行更大范围的跨文
化比较研究ꎮ 通过比较新加坡和中国的电视广告ꎬ Siu 等研究者发现ꎬ 两国
电视广告的共同特点是ꎬ 男性的声音更多作为画外音ꎬ 男性更多的是作为独
立角色存在ꎬ 是专业演艺人员及中等或高等商务人员ꎬ 而女性则更多作为依
中国研究 第 24 期
第 133 ~ 55 页
ⓒSSAPꎬ 2019
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再探

曹禺四大名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四大名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四大名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7T05:37:35.829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中35期作者:刘贾[导读] 曹禺四部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并不属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蘩漪是被服侍的资本家太太。

金子、瑞贞、愫方也都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

即使是“交际花”陈白露,也不是翠喜那样的下层妓女所能比的。

曹禺笔下的蘩漪等女性可贵之处,在于她们都没有被当时上乘的物质生活和合法的妻子地位所迷惑,都非常清楚明白自身作为封建家庭女性精神上的不幸和受到的残害。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各自体现了不同的写作艺术,同时曹禺创作的这些女性形象也表现了极具特色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西安外事学院刘贾摘要:曹禺四部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并不属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蘩漪是被服侍的资本家太太。

金子、瑞贞、愫方也都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

即使是“交际花”陈白露,也不是翠喜那样的下层妓女所能比的。

曹禺笔下的蘩漪等女性可贵之处,在于她们都没有被当时上乘的物质生活和合法的妻子地位所迷惑,都非常清楚明白自身作为封建家庭女性精神上的不幸和受到的残害。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各自体现了不同的写作艺术,同时曹禺创作的这些女性形象也表现了极具特色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曹禺;女性形象;社会价值;悲剧命运;艺术价值前言曹禺——一个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剧作家,他的成就对现代戏剧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作用,可以说,中国话剧的真正成熟,应从曹禺开始。

从他的戏剧创作能看出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交融中,由对外国戏剧的借鉴向民族精神的再现进行的自觉转化。

他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性格深度和力度的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且生动的描绘了像蘩漪、侍萍、陈白露、花翠喜、愫芳、瑞贞、花金子这样一群极具感染力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悲剧形象。

在曹禺的笔下,这些女性无不因袭着重负,或生活在阴沟里抑郁地讨生活,或在脏乱不堪的都市泥沼中苦苦挣扎,或在死气沉沉、腐朽糜烂的家庭里浪费着青春年华,或于暗箭四起、“风刀霜剑”……让我们在同情这些女性的同时对社会和人性更多一些思考。

原始欲望下的郭素娥

原始欲望下的郭素娥

谈郭素娥在女性画廊中的个性与共性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路翎创造了一部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原始欲望的女性形象——郭素娥。

在这个遭受了种种不幸和心灵创伤的女性形象中,我们能看到郭素娥的形象是特异的,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普遍的。

正是这样个性与共性相交所呈现出的新力量,让我们认识到路翎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冷峻认知。

一,悲剧时代中女性形象的共性作者对郭素娥悲剧命运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在面对个体在历史漩涡中挣扎的思考。

郭素娥被毫无人性的父亲抛弃。

为了不落入土匪的手中,独自流浪。

在饥饿难忍之下投奔了老烟鬼刘寿春。

从此郭素娥的悲惨人生开始了,她不但远离了故乡和亲情,更承受着噬骨饥饿。

作为一个年轻的身体,郭素娥不仅需要填饱肚子的营养,更需要填满身体的情爱。

她不甘心过这样的死尸般的生活,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在苦苦的挣扎之中,她找了机器工人张振山作为自己的情人。

但她的这孤注一掷的行动毕竟是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

事发之后,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

刘寿春串通保长和地方流氓势力要将她秘密卖掉, 但却冠冕堂皇地借着家族的名义逼她就犯。

郭素娥誓死反抗, 最后被施以用火铲烙的酷刑。

在奄奄一息之际遭到了流氓黄毛惨绝人寰的蹂躏。

尽管勇敢追求生活的郭素娥看似那个年代的特例,但依然有着那个时代不幸女性的烙印。

事实上, 所有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已超越了普通人生死别离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精神的戕害与摧残, 对个性和自我追求的束缚与扼杀。

鲁迅笔下祥林嫂守节守寡的悲剧,柔石笔下春宝娘的悲剧。

而郭素娥的悲剧看似“咎由自取”,却依然是但实际上同样是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丈夫刘寿春借着家族的名义而达到他对郭素娥泄以私愤的目的。

保长和地痞同样也是以名正言顺的公事名义来满足自己聚敛钱财的私欲。

同样那个年代的女性面对不幸与压榨都会滋生出反抗意识。

郭素娥依然不例外,她的第一次反抗是为了免遭土匪伤害。

独自漂流, 因饥饿昏迷。

老舍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老舍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老舍小说女性形象研究—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韵梅、高第、大赤包“摘要”:老舍先生对旧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注,他的作品善于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与展示女性的命运,但也不乏有一些是通过展示女性的社会价值来描述女性。

他通过多彩的笔墨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进行了描述,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变革对女性人性造成的扭曲和压抑,呼唤女性价值的回归。

从女性的社会观、生活的价值上对女性进行褒贬,从不同的价值观来阐述女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字:正文:在老舍的笔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有传统女性的委婉和顺,有知识女性的知书达理,也有悍妇形象的泼辣无理。

从老舍的生平来看,老舍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四十一岁才生下他这么个儿子,可想而知是相当的疼爱。

老舍一出生家中已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不过两位姐姐已经出嫁,只有三姐还待在家中未嫁,那时姐姐只有十一二岁,哥哥八九岁,可以说老舍的幼年是受母亲教育而长大。

老舍出生虽然是“正红旗”①,可家庭收入并不宽裕,父亲是位保卫皇城的护卫军。

“除了春秋两季尚能发一点米,接补生计,再无别的生活来源。

因此,家中苦时每天只吃两顿饭,掺进酸豆汁汤,熬成稀糊糊喝”②。

家境如此的不济,所以母亲也只有辛苦劳作,以助父亲共同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老舍曾说,他真正的老师是他的母亲:“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这样贫苦的家庭,身边又有那么些女人,以至于造成了老舍对女性的审视。

她认为女人应该像母亲那样,勤俭持家、清洁守序、有求必应、热情好客、自尊且有同情心、能吃苦耐劳,所以他个人也认为做女人都应该像他母亲那样才算是好女人。

但在五四以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那天是星期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学校,不知道国家已经发生如此巨大的事情,第二天上课以后才听闻了这件大事。

他受到极大的震动,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装备”了一双新的眼睛,和一颗新的心灵,打破了原先相对局限而闭塞的个人世界,开始了开放性的观察、重新认识这个新世界。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一、引言欧美电影中,“疯女人”形象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这种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和影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演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1944年至2022年间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这种形象对电影艺术和观众心理的影响。

二、早期“疯女人”形象的塑造(1944-1960)在早期的欧美电影中,“疯女人”形象往往被描绘为荒诞、疯狂、无法理解的角色。

这些角色往往具有戏剧性效果,通过其不寻常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来增加电影的看点。

这些角色往往带有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例如,电影《爱丽丝·亚当斯》中的女主角就表现出了典型的“疯女人”形象特征,被描绘为一名情感波动的疯妇,通过她的荒诞行为推动故事的发展。

三、社会变迁对“疯女人”形象的影响(1960-1990)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的“疯女人”形象开始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她们不再仅仅是荒诞和疯狂的代表,而是开始具有更多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角色布鲁克斯·韦特就是一位复杂的“疯女人”形象,她经历了痛苦的情感挣扎和内心挣扎,通过她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

四、现代“疯女人”形象的多元发展(1990-2022)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更加多元和丰富。

这些角色不仅具有情感和思想深度,还开始探索更加复杂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例如,在电影《黑色笑话》中,女主角因家庭暴力而变得疯狂,这一角色的刻画深入人心地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同时,这一时期的“疯女人”形象也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反叛和抗争精神,例如《缱绻乐章》中的女主角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五、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反映“疯女人”形象在欧美电影中的演变与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找寻20世纪40年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视角

找寻20世纪40年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视角
从而使在“ 四” 左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和“ 文学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4 0年代女性
文学得到长足进步 。具体而言 , 此时的女性文学创作呈现 出如 下的特征 : 其一 , 同的创作视点 , 4 不 使 O年代的女性文学呈现 出不 同 辛亥革命尤其是 “ 四” 动那场伟大 的文 化运动风暴 以 五 运 摧枯拉朽之势激荡着 中国的古老 山河 , 新世纪的惊雷轰毁 了封 的文化意蕴。前两期作家创作视点较为单纯 ,五四” “ 女作家偏 建 的黑暗 闸门, 从此 , 中国妇女第 一次呼 吸到 了 自由而又新鲜 胜于个性解放 , 左联女作家多以社会政治视点为重 。而到抗战
40年代中国经历的这两场性质不同的战争既然对中国女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是伴随着女性文学的诞生而起性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战争与女性的关系如此紧密那么步的但是最初关注女性作家并对她们的创作进行评价的是几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对战争位男性作家
20 0 9年 9月 ( 9期 , 第 19期 ) 第 总 4

要: 文章试 图从宏观上对 4 O年代女性 小说创作 以及 4 O年代 女性 小说 的研 究现 状进行总体 勾勒 , 着重找 寻
战争与 4 O年代女性作 家及其创作 的关系, 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 4 从 o年代 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视 角。
关键 词 : 争 ; - 小说 ; 化 意 蕴 ; 别 意识 ; 代 色彩 战 -性 A 文 性 时
【 文艺论丛】
社 会科学 家
S oCI AL S Cm NTI T S
S p .O 9 e. O 2
( o9Ge ea o19 N ., n rl .4 ) N
找寻 2 世纪 4 年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视 角 0 0

论东方蝃蝀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东方蝃蝀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东方辍竦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康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近年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文人——被誉为“张爱玲门生”的东方蝮竦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瞩目.本文试图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伤心碧》中所收录的其四十年代所作短篇小说为对象.并着重以其小说中浓郁的古典情结和三大类深深沉溺于传统梦魇的女性形象为切口.揭开东方蠼蟓神秘面纱的一角。

关键词:东方蝮竦;女性形象;传统近年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文人——被誉为。

张爱玲门生”的东方掇竦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瞩目,吴福辉、陈子善、张颐武、李嵘明等先后撰文评论.称其代表作——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绅士淑女图>七篇小说都在水平线以上”,①惊叹。

他似乎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致使我们不得不震惊以他二十四、五岁的阅历能如此丰富地设想了人的感情变化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

只有穆时英与张爱玲能与之比”。

o东方摄蠊(以下简称东方)究竟何许人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创作还是个谜。

2005年陈子善精心为其策划了小说系列——<伤心碧》和<名f-j闺秀>。

使他缓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同时意在为现代文学史补阙.更为。

张派”小说的历史地位正名。

笔者试图将东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伤心碧》中所收录的其四十年代所作短篇小说为对象.并主要以小说中浓郁的古典情结和深深沉溺于传统梦魇的女性为切E1.揭开东方神秘面纱的一角。

(一l东方四十年代的小说虽都非常短小。

最长的一篇<忏情)不过一万五千字。

而最短的<谎》只有两千多字.但每篇都能做到故事完整,精致凝炼.用词简洁准确,除了人物的外貌服饰用较铺张地笔墨反复雕琢。

很少有纯描绘性的语段。

干净地将故事娓娓道来。

不生多余枝蔓。

这种笔法深得古典小说详略得当、虚实相生的精髓.也极符合受着<红楼梦>滋养的中国读者的阅读趣味.他们看小说“唯一的标准是传奇化的情节.写实的细节”o。

东方的故事往往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大善大恶。

不完全的新女性——浅析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不完全的新女性——浅析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然 而 , 这 些 “ 女 性 ” 们 大 多 新
甚 至 失 去 了 生 命 。 我 认 为 , 她 们 不 幸 的 遭 遇 体 现 了二 十 世 纪 初 期 中 国
不 成 熟 的 女 性 解 放 意 识 , 既 反 映 女 性 自 身 思 想 的 不 成 熟 , 更 反 映 了 电
在 了 一 起 , 母 女 俩 帮 助 父 亲 照 顾 穷 人 托 儿 所 里 的 孩 子 , 这 时 却 查 出 /、 J 梅 的 女 儿 在 南 洋 就 染 上 了梅 毒 , 已

光 中 塑 造 了 / 梅 和 惠 英 这 样 一 对 J \ 相 似 的 母 女 形 象。 女 儿 / 梅 从 小 跟 J \ 随 有 钱 的 继 父 生 活 ,长 大 后 继 父 将 小 梅 推 荐 到 音 乐 界 的 朋 友 那 儿 ,把 小 梅 培 养 为 红 极 一 时 的 “ 舞 皇 后 ”, 歌 为 富 人 表 演 替 继 父 赚 得 收 入 。 后 来 在 继 父 的 撮 合 下 , 小 梅 远 嫁 南 洋 富
翁 之 子 , 却 在 他 乡生 下 女 儿 后 遭 丈
不 受 婆 家 欢 迎 的 女 儿 ) 她 唯 一 会 时
做 的就 是寻 求 父亲 的帮助 ,最 后虽 然 和 亲 生 父 亲 一 起 帮 助 穷 人 , 实 际
上仍是依赖男人在生存。 至 于 小 梅 的 母 亲 惠 英 ,她 与 《 丽 人行 中的若英有着诸 多相似 之处。
经 无 药 可 医。
生 活 )的 矛 盾 体 。 不 同 的 是 , 被 后
纠 结 在 两 个 男 人 之 间 ( 表 着 两 种 代
工 具 却 无 能 为 力 。 最 后 ,惠 英 在 前 没有 一个 完 美 的结局 ,她们 或 者在 夫 的 支 持 下 ~ 人 远 赴 南 洋 救 回 了 女

面向时代归向自我40年代女性写作的文化解析

面向时代归向自我40年代女性写作的文化解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向时代归向自我--40年代女性写作的文化解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4.1中文摘要/对于40年代女性写作,如果纯粹按政治地域划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强调其间的巨大差别,将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从文化整合的视野重新审视,40年代女性写作姿态各异的个性言说中蕴含着整体的意义生成性。

r、本论文在40年代女性写作“整合性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以文化平等的态度对之进行更为全面的解读。

40年代女性写作立足于由女性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所决定的塑物方式.,不断地参与到对鲢垡撞逞的理性认知和深度掘进中,由此,又更丰富了女性对世界和自我本体的把握,最终构筑起了一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应交叉的立体空间。

目的是廓清当前40年代女性变堂研究中一些割裂以至偏颇的思想倾向,从而拓展当代文化视野宽容、对话的崭新姿态。

淦文共包括前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

其中主体部分从“女性写作身份”的建构和“文本意象化空间”营造两个角度切入,解读40年代女作家在时代中嬗变与追寻的文本及心灵空间。

一、文化境遇与身份建构:40年代女作家的三种写作姿态40年代女作家凭自身身份的寻求和确认,在历史境遇与时代现实的交汇处,托里了三种写作姿态。

1、历史进程中的女性写作中国现代女性写作自女性“社会化”进程中诞生、发展。

40年代女作家是这一持续进程的集体收益者,同时又努力在战争环境中把握其个人生存与文学规范,昭示了女性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独特言说关系。

2、现实写作姿态的选择职业、角色是个人身份的外在体现。

40年代女作家依据自身条件和时代语境,对其写作姿态进行了三种自觉选择及定位。

其中,“学者作家”身处校园,在相对宁静的书斋或课堂里企望美好人性的提升;“职业作家”直接介入现代文化市场,卖文为生,格外关注个体的现实生存处境;“革命作家”投奔解放区、亲历战场,或阃接参与政治斗争,实现其女性自我的政治理想。

“翻身”与“翻心”——试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翻身”与“翻心”——试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轻妇 女在 “ 工作 员 ” 的引 领下 , 出 了家 门 , 走 挣脱 了婆 婆 的严厉 管束 , 投入 到火 热 的生 产建设 中去 , 她们 作 为“ 劳动英 雄 ”生 产模 范 , 为众 人学 习的榜样 而受 , 成
发挥 自己的生 命热 量 。 正是 在劳 动这一 层 面上 。 巧妙 而有 效 地 整合 了妇女 解 放 、 会效 应 、 治 需 要 、 社 政 男 性 利益等 诸 多方 面的诉 求 。 这样 . 女性 走 出家庭走 向 社会 , 摆脱 了生身 之 父 , 膜拜 于 政 治之 父 的脚 下 。 却 她们 在意识 形 态 的引导 下被 塑造 成社 会所需 要 的角
历 史天 地 。 于所 处 的特 殊历 史 情境 , 由 中国女 性解 放 的进 程是 与 民族 国家 的建 构 紧密 联 系 在一 起 的 , 妇 女 解放 的 问题不 可 能单 独提 出并 得 到解决 。早 期 女 性 的觉 醒 只是局 限在 少数 知 识女 性 的范 围里 ,黑 暗
性美 ( 坚贞 、 活泼 温 柔 、 情 含 蓄 )甚 至体 现新 的性 感 ,
感美 ( 健康 而 又不 失 女性 味 的形体 )③ 然 而 , 些 由 ”。 这
自上 而下 的政 策法 令 而被 动解 放 的农村 女 性们并 不
是 生 活在 完美 的天 堂 里 ,她们 被强 有力 地 吸纳进 民 族 国家话 语体 系 中 。 去 了性 别群 体 的独特 性 。 失 透过
支 持 下 终 于 获得 了作 为人 的 尊 严 和 价 值 , 是 历 史 进 程 中 的一 大 进 步 。不 过 , 性 话 语 在 强 大 的 民族 解 放 话 语 中 这 女
被 有 意 地 遮 蔽 了 。 性 政 治 地 位 的提 高 并 没 有 解 除 文 化 心 理 上 对 于 男 性 的依 附感 , 女 她们 作 为 “ 二性 ” 第 的从 属 地 位

最新 20世纪40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分析-精品

最新 20世纪40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分析-精品

20世纪40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分析摘要:20世纪40年代正处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亦是女性独立自主开始渐渐萌芽的时间段。

一批描写家族走向穷途末路的经典家族小说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产生了,在这四部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中,悲剧女性形象仿佛更具有独特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家族小说,总结出了四类悲剧女性形象。

关键词:抗战背景;悲剧女性;家族小说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我国家族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也是维系整个封建体制的基础。

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是以重视家庭忽视个体为基本特征的。

然而,20 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逐步衰落而现代文化却渐渐兴起,一批描写家族走向穷途末路的经典家族小说产生了,在这些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中,悲剧女性形象仿佛更令人侧目。

本文将以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为例,分析40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一、闪耀传统道德光辉的女性在《四世同堂》中,一提到韵梅,首先让人想到她是瑞宣的妻子,再则是祁老人的长孙媳妇。

她纯朴贤惠,温柔善良;她懂规矩,守礼节;她反对自由,厌恶轻薄,是一个传统道德伦理下的一个女性范本。

韵梅没有受过现代新文化的熏陶,她只是个传统的旧式女人,她有着传统美德中作为儿媳的孝道、作为大嫂的忍让、作为妻子的贤惠、作为母亲的慈爱。

她爱自己的丈夫,关心瑞宣,替瑞宣分担忧愁和烦恼,忠实谨慎但在关键时刻又表现出坚强冷静和沉着。

作为“新时代的旧派女人”,韵梅没有享受到恋爱的自由,没有获得心心相印的爱情。

她从瑞宣那里得到的不是爱情的偎依而是丈夫对妻子所尽的责任,但这些并不能阻碍韵梅对整个家庭的爱、奉献和宽容。

对韵梅来讲,她委屈或者说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家人和家庭。

她几乎失去了主体性,只是按男权社会的要求去行动,去迎合男性。

她全身透露着妻性母性,没有解放自己的人性。

浅谈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年代妆容造型风格

浅谈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年代妆容造型风格

浅谈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年代妆容造型风格罗铭(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一、20世纪40年代造型风格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短缺直接影响着服装业。

款式常常带着浓郁的军装风格,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宽宽的垫肩和系得紧紧的腰带。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并不怎么乐观,但是对时装界确是一次转变机遇,以前的女人穿着维多利亚风格的繁琐服饰,而“二战”的爆发,使得男人们冲上前线,女人们开始代替男人们的工作,她们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强,Chanel 抓住了这个时机,将女性服饰变得更加简便且易于穿着,为日后的中性化服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的风格总的概括来说就是“实用主义、简约至上。

”由于亮片和珠子并没有受到供应限制,因此它们便成为装饰晚装的最好材料。

各种璀璨夺目的亮片、珠子几乎无处不在,并被缝制成各种形状镶嵌在单色布料上。

亮片被称为“夜晚皇后”,而全身布满珠子装饰的晚装更是20世纪40年代晚装的最佳代表。

超短夹克也是夜晚最受欢迎的单品之一。

超短夹克与晚礼服搭配是女士们特别钟爱的时髦装扮。

短夹克也可以在白天穿着,时而活泼可爱时而帅气干练。

夹克上的垫肩元素和中性色彩不仅适应潮流,也百搭实用。

二、20世纪50年代造型风格特点20世纪50年代,迅速恢复的生产生活,使这个时代又浴火重生一般。

人们在着装上仍然以职业化的裤装、套装为主。

DIOR 品牌的A Line 款式一度盛行,那种强调胸部、腰线,下摆呈现蓬松伞裙的套装款式受到很多明星、名媛的追捧。

同时,CHANEL 品牌的经典贵妇套装也获得了上流人士们的青睐。

发型仍然以大波浪为主流,配以高耸或卷曲的刘海;或头巾包扎着搭配卷发。

还有一款猫眼型的太阳镜,镜框两边夸张地向上翘成角,是当时最流行的配饰。

不得不提及20世纪50年代两位杰出的女性时尚代表: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

前者优雅高贵、后者性感奔放。

直到今天任然是我们心目中的女神。

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目的 (1)1.1.3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综述 (2)1.2.1 国外研究综述 (2)1.2.2 国内研究综述 (4)1.2.3 研究述评 (7)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8)1.3.1 研究内容 (8)1.3.2 研究方法 (8)1.3.3 创新点 (8)第2章《妇女杂志》概述 (9)2.1 《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 (9)2.2 《妇女杂志》的创办与发展 (10)2.2.1 初创阶段 (10)2.2.2 过渡阶段 (10)2.2.3 成熟阶段 (11)2.2.4 《妇女杂志》停刊 (11)2.3 《妇女杂志》的编者群、作者群及读者群分析 (11) 2.3.1 编者群分析 (12)2.3.2 作者群分析 (14)2.3.3 读者群分析 (14)IV万方数据第3章《妇女杂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16)3.1 女性形象的内涵 (16)3.2《妇女杂志》中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 (16)3.2.1 贤妻良母 (16)3.2.2 节妇烈女 (17)3.3 《妇女杂志》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 (19)3.3.1 女教员 (19)3.3.2 女学生 (20)3.3.3 女职员 (22)3.3.4 女工人 (23)3.4 《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23)第4章社会性别视角下《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25) 4.1 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与新文化的兴起 (25)4.2 传媒的男性主宰与女性话语权缺失 (26)4.3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27)4.4 女性主体意识的“沉睡与觉醒” (28)第5章民国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的嬗变 (31)5.1 教育水平与观念 (31)5.2 恋爱与婚姻 (33)5.3 服饰与装饰 (36)5.4 职业与就业 (37)5.5 民国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变迁的动力分析 (39)结语 (41)参考文献 (43)致谢 (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8)V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瓦解,这些都推动着历史和文明的进步。

镜头下:记录中国女人百年形象变化,从清末到现代

镜头下:记录中国女人百年形象变化,从清末到现代

镜头下:记录中国女人百年形象变化,从清末到现代
百年来中国经历的太多太多,而中国的女性的形象也跟着时代变的太多太多。

本组照片带领大家了解近百年中国女人外貌变化。

图:1910年,清末时期的女人还穿着穿透服饰,还裹着小脚
图:1920年,民国的女子们已经开始穿学生装和旗袍了
图:1927年展开了女子解放运动,女孩子开始穿泳装游泳
图:30年代,旗袍是当时政府规定的中国女性礼服
图:40年代,在抗战时期,城市里的女性还是旗袍居多
图:50年代,进入新中国的女性开始流行穿“布拉吉”,是苏联女性的穿着样式
图:60、70年代,大家都为国家的崛起而奋斗,基本都是干练的打扮
图:当然当时还有另一种装束
图:80年代,中国改革春风吹满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越来越开始接受外来的事物。

当时流行的蛤蟆镜
图:到了90年代,已经没有特点的风格,中国的女性开始百变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以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和于逢的《乡下姑娘》为例摘要关于4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过很多论述,但大多停留在那个时代,着眼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象,分析得出战争环境的历史局限性。

本文以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当时女性自身的抗争和解放区、国统区文学女性形象对比,剖析40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变异及其局限性。

同时结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既分析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又通过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当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试图找出一种真正的语境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人性目录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1)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1)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4)1.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6)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8)2.1 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 (8)2.2 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 (10)2.3 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 (12)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13)3.1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 (13)3.2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 (14)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16)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 (16)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 (18)注释: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

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

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除了最广泛的战争题材,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的作品。

这些女性作品,虽然继承了五四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认识,同时也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从单一的“逃出家门”到在“走入社会”并争取家庭地位,在心灵和灵魂上寻找解脱。

但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下民主主义思想。

女性解放运动或者也多是从战时社会动员和战后文化重建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自然非有民主的内容不可”①而存在着。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与“五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解放区政府十分注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女性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赵树理《孟祥英翻身》、《小二黑结婚》,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暑假中》,孔厥的《苦人儿》以及孙犁的“荷花淀派”小说等。

本文将着重通过赵树理1945年创作的《孟祥英翻身》来分析当时解放区的女性形象。

4 0 年代以来,赵树理相继创作了《孟祥英翻身)》、《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问题小说,通过“恶婆婆”与“好媳妇”两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农村家庭关系的调整,进而反映社会革命的成果。

在当时民族解放、民主斗争作为中心话题的社会环境下,在作家阶级意识和政治色彩充斥的创作环境下,赵树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实际上也是反映了解放区对新时代女性的认识和文化界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看,解放区女性形象具有以下特征。

一,出身贫苦性,农村女性形象为主。

由于当时解放区多出于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所以女性的地位和话语权更加的弱小。

她们不仅精神生活贫乏,物质生活同样困苦。

生活空间相对也更加的狭小,无论是《孟祥英翻身》里的孟祥英还是孔厥《苦人儿》中的贵女儿都生活在“无法反抗的贫苦”之中。

二,生活封闭,自我意识淡薄。

很多女性都是男性或者家庭的附属品,几乎没有自我意识,反抗意识更为缺乏,除了家庭,社会生活对她们几乎是完全封闭的。

三,政治进步性掩盖女性自主意识。

作为“被解放”的女性,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同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民主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多是宣扬女性对封建制度残余的斗争和在新政权、新思想领导下女性的进步,走出家庭,参与公共事物。

并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强化这一标准与女性解放的联系。

四,女性意识阶级化、强权化。

无论是通过专政政权取得与封建家长制斗争的胜利,还是女性走向革命主义道路的“被解放”,都是在政治目标的引导下,是政治强权的结果。

尤其是以“婆媳之争”为代表的女性斗争。

从某意义上说,或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婆媳冲突中的女性斗争既是女性对封建家长制度的一种控诉,也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但当她们怀着强烈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批判倾向,纷纷把矛头指向婆婆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注意到作为父权文化代言人的“婆婆”本身也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被异化了的形象。

五,女性形象“典型”却“不代表”。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广大解放区女性部分的真实写照,但同时也千万女性中的特例。

她们在接收政治引导后,都在社会事物或者物质生产中发挥了不弱于男性的价值,也充满了劳动的喜悦。

但更多的是作为“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女性的自我意识。

最为关键的是,她们的形象并不是千万农村女性的“代表性”状态。

从当时政府的一些文件和会议精神看,解放区女性在某些方面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优越。

1940年三八节毛主席在纪念大会上讲话:“现在有些地方,不准妇女开大会,不准妇女讲话,不准妇女讲自由平等,不准妇女办事,这是不对的。

我们现在要妇女开会,要讲话,要办事,妇女要自由平等。

”②直到1944年,在11月22日报载联防司令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在边区文教会上总结文教工作时说:“为了合乎部队实际,避免起反作用,女角色在戏剧中应提起注意。

”③六,集体意志突出于个人意志。

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宣传能力,人们在思想和言行上高度一致,一切政治目标为最终目标,政治话语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突出阶级斗争”,这一切使得女性的从属性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

人的意志已经异化,女性解放意识只能停留在阶级斗争层面。

所以总体而言,四十年代解放区女性形象的的战士意识、政治意识大大强于女性意识。

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在抗战时期“三分天下”中,“国统区所占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而且有不同的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

④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同样指向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的时代背景要求每一个都在用严肃和严峻到沉重的视角思考生活。

在这其中,女性文学形象也同样是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于逢《乡下姑娘》和柳青的《喜事》等。

其中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以其大胆的艺术构思和特异的人物心理在当时影响剧烈。

其蕴含的意义和艺术内涵远远超过了当时诸多同时期女性题材文章。

该文通过几个人物的生活揭示了当时底层民众的几个异化了的病态形象,并以极端的冲突完成人物塑造。

虽然看起来不具有普遍性,但实际上,这种疯狂的病态正是当时民众的某些内在压抑。

“不是无赖的男人对人世的过度憎恨和不是妓女的女人对爱情的过度追求,它们所编织出来的十分紧张的命运,便是路翎拿《饥饿的郭素娥》给现代文学史崭新地树立的贡献。

”⑤而于逢的《乡下姑娘》则更加冷静的思考在救亡中的启蒙,尤其是自我启蒙。

书中批判了封建传统,也更加注意到了革命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随之带来的影响。

钱里群先生在论述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冲突的时候,以《乡下姑娘》举例说到:“写的是由于抗日战争军队路过边远山区,军队走了,它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影响却没有消失。

它闯进了一个农妇古老而平静的生活中,引起她感情的波动,她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大变化,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道……”。

⑥而笔者认为,虽然作者无法在《乡下姑娘》中给出更多的答案,但在当时普遍宣传英雄主义的抗战救亡的作品中还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那么这个时期国统区女性形象主要有那些特征?一,女性形象和叙事具有独立性。

国统区40年代的抗日时期,对抗战文化持一种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尤其是对文学作品并不像解放区有一种政府绝对的控制,因此文学流派和思潮比较活跃,也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在《饥饿的郭素娥》这一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

国统区作家因为多在城市,且本身也能够更多的接触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所以在描写上能够更加细致的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描写,并能够认识到人的本质和心理因素在人物发展中的影响。

三,女性生存空间更加的广阔。

除了农村题材,国统区的女性人物具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人物的背景也更加的复杂,敢于主动追求生活,即便在最底层也拥有“流动”的潜意识和行动。

四,女性形象更加的丰富和多变。

既有《饥饿的郭素娥》这样难以想象的特异化的描述和对“性心理”压制时代背景的探索,也有于逢《乡下姑娘》那种民族战争中女性觉醒的思考,还有知识分子女性或者城市女性的描述等。

五,艺术思考更加深刻。

没有了绝对的政治目的性,作品的艺术性也就随着重要起来。

其中对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就随之多了起来。

正如《饥饿的郭素娥》中,路翎虽然遵从了胡风提出的主管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思想。

更加真实和切近的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灵魂。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质往往被社会的表象所掩盖着,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人性与兽性常常互相混合,因此,路翎既歌颂人的"原始的强力",又着力挖掘人的落后的奴性,从人们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看到精神力量的闪光1.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郁凝重,间或夹杂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那么解放区在创作的基调则是明朗、朴素.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⑦对于解放区与国统区女性形象的一些共性和区别,我们具体总结如下:一,解放区女性形象从属于政权,国统区女性形象则更加多元化解放区文学既是因为政治而兴起,又因为政治而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与统一性。

因为其女性形象既具有代表性又缺乏一定的真实的生命力。

对女性形象大多停留在了“政权”要求之中。

而国统区除了受到解放区政治文学动态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接受西方文学思想,同时又受到国民政府的舆论影响,加上本身作者的复杂视角,所以女性形象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元化。

同时,这也是由于国统区受众大多是城市小市民和知识分子所造成。

二,解放区女性更多统一于群体意识,国统区女性形象更偏重于个性思考和解放解放区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强有力的宣传能力,这有利于当时的政权的稳固和抗战,但是也造成了女性形象个性某种程度的丧失。

国统区文学创作由于更多了接受了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所以对女性形象除了现实的背景之外,能够更多的偏重于个性的思考和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