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修辞

合集下载

通感的修辞 完整版PPT课件

通感的修辞 完整版PPT课件
通感的修辞
所谓“通感”,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它往往用形象的 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
诗文意境。
第一页,共五页。
通感赏析
•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 2、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 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3、朱自清《春》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 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牧马:放马。戍楼:防卫的城楼。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第三页,共五页。
音乐突然响起…….
• 突然一个清越优雅的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它是那么的富有美感,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 支跳跃的音符,它有画面的和谐,更有冲破阻力的自豪。淋漓尽 致入木三分。同时又把水流置于山林和野草万林之中。它们相应 成趣,活脱脱的勾勒了一副世外桃园的美景,使人心胸开阔,想 翩然起舞。甜丝丝,乐陶陶。五脏六腑无比伏帖!尔后,流水渐 深,一直下至深潭,如细丝般润物无声,因为现在的声音已经恢 复到先前的清柔,缓慢了。像流水落地的声音轻轻又悄悄,柔韧 的舞姿飘飘又洒洒。似乳燕呢喃,如流水下落,蟋蟀低吟,然后 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 旋律。而此时我却沉浸在美妙的古典音乐里不能自醒,早已忘了 这首曲子早已弹完。。。。。。
第五页,共五页。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感官上的联想和体验。

通感修辞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感修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让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的联想。

例如,一位作家在描写夏天的时候,可以运用如下的通感修辞:夏天的阳光像一把烈火,烤得大地干燥,让人感到口渴;夏天的风像一把热风,吹得人汗流浃背,让人感到燥热;夏天的花草像一幅彩色画,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感到愉悦。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夏天的景象,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和氛围。

通感修辞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作者可以运用通感修辞来描绘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让读者感受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这样的描写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可以激发读者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的开展。

通感修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通感修辞,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又叫移觉,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指用描述某一感觉的词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通感与比喻常连在一起使用,例: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和比喻兼用,主体为“通感”,副体为“比喻”。

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运用,例: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此句中表示颜色的红、绿和表示光线的明、暗互通,形成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的修辞。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一、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乐记》)这几句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

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兀立……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二、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在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用来描绘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这里并未产生感觉的迁移,仍然用声音写声音,渲染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

表现手法分析第五讲通感修辞及作用

表现手法分析第五讲通感修辞及作用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 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 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以感觉写感 觉”。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 塘月色》)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 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 )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紫藤萝瀑 布》)
作用:Biblioteka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 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通感修辞

通感修辞
通感
定义: 定义: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 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 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 达到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 目的。 目的。 作用: 作用:可以把很抽象 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 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
(1)钱钟书《围城》:“方鸿 钱钟书《围城》 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 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 恋着笑意, 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 的余音。 的余音。” 这女孩长得好甜。 (2)这女孩长得好甜。 这个人名声很臭。 (3)这个人夏 莲妮好快活, 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 。(金曾豪 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 种》) 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 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 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 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例子: 例子: ①“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 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 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 原始风景》 原始风景》) ②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 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 。(陈丹燕 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 玻璃做的夏天》 玻璃做的夏天》)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感官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联想。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描绘景物、人物、情感和氛围。

通过对不同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对颜色、光线、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声音和气味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描写情感和氛围时,通过对情感的色彩、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氛围的厚重。

通感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色彩、光影、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对音色、音高、音量和节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动人、激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对舞姿、动作、节奏和情感的表现,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感官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学霸笔记】修辞方法汇总(8)——通感、互文,附练习

【学霸笔记】修辞方法汇总(8)——通感、互文,附练习

【学霸笔记】修辞方法汇总(8)——通感、互文,附练习通感(移觉)01概念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02作用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回味无穷。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互文(互辞)01概念指诗文相邻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02作用互为渗透,互为补充,使内容更充实、丰富、饱满。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的意思。

实际上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

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

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课堂随练1.下列句子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D.他有着鹰一般的眼神和肥厚的嘴唇。

2.下列诗句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C.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米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答案】1.C 2.B【解析】1.C项,“气韵”的含义是抽象的,而“流动”的气体“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流动”的液体“水”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

通过这样的感觉移用,原本抽象的意境和韵味就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传神,让人容易理解,而且给人强烈的印象,语言也显得新鲜别致。

2.A项,运用了对比、对仗;B项运用了互文;C项,运用了借代;D项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反问。

故本题选B。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的性状和情貌。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后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简介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修辞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历史记载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杜预注:“论其声。

”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

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

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

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

”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

《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

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

通感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举几个例子呗

通感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举几个例子呗

通感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举几个例子呗通感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举几个例子呗Sakexegix 11级分类:中小学作业被浏览320次2013.07.16检举vuitton94al采纳率:56%10级2013.07.16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在我们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修辞手法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字表达的天空。

其中,有一种较为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来描述,打破了感官之间的界限,让读者获得一种新奇而独特的感受。

比如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感例子。

在这里,作者将嗅觉上的“清香”,用听觉上的“歌声”来形容,让我们不仅能闻到那股清香,还仿佛能听到那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歌声,从而使这种感受更加生动、丰富。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让我们的文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感官描述,而是能够跨越感官的障碍,将多种感受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更加立体、全面的感受。

想象一下,“她笑得很甜”这句话。

“笑”本是视觉上的感受,而“甜”却是味觉上的感受。

通过通感,我们仿佛能从她的笑容中品尝到甜蜜的滋味,这种甜蜜不仅仅是表面的笑容好看,更是一种能让人内心感到温暖、愉悦的情感。

再看“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仿佛一曲悠扬的笛声在风中飘荡”。

芦苇的晃动是视觉所见,而悠扬的笛声是听觉所闻。

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让我们眼前的芦苇仿佛有了音乐般的灵动和美妙。

通感的运用,还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这里,作者将视觉上的月光比作流水,又用触觉上“牛乳”的滑腻来形容叶子和花的质感,营造出一种宁静、朦胧、梦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荷塘之中。

通感在诗歌中更是屡见不鲜。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视觉上的杏花盛开与听觉上的热闹喧哗相联系,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将听觉上的余音用视觉上“缕”的形象来表现,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余音的绵长和不绝如缕的韵味。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感官的直接或间接描述,使读者产生感觉或情感共鸣。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多重感受,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通感修辞手法和它们的表达效果:
1. 视觉通感: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图像的美感或场景的真实感。

例如:“细雨如烟,疏疏的细丝纠缠在窗前的枝叶上,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模糊而美妙的视觉感受。

2. 听觉通感:通过对声音、音效、声音的节奏等听觉元素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听觉上的感受。

例如:“夜幕降临,屋外传来树叶的沙沙声,微风拂过,远处有着微弱的鸟鸣声。

这静谧而安详的听觉体验带给人一种宁静和与自然和谐的感受。

3. 嗅觉通感:通过对气味、香气等嗅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想象出细腻的气味或特定环境的嗅感。

例如:“雨后的晨间,泥土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清新的香气使人感到一种自然与生命力的气息。


4. 味觉通感:通过对食物、饮品等味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咂出味道的滋味。

例如:“饭菜香喷喷地端上桌,那浓郁的香气伴随着香脆的吮指声,仿佛能让人真切地品尝到美食的味道。


5. 触觉通感:通过对触感、温度、触摸感等触觉元素的描写,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虚拟的触觉感。

例如:“他轻轻地抚摸着羽毛,细腻而柔软的触感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宽慰。


通过运用这些通感修辞手法,作家可以通过文字提供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增强读者的亲身感受,并且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或作品的主题。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作为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一种体系,通感修辞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通感是一种通过五感交错表示情感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直接感受
到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下面就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使用通感修辞创作出具有感染力
的文学句子。

一、味觉与嗅觉
1. 他的心情如同咖啡一样苦涩,弥漫在空气中的橙皮香气像是他内心
焦虑的呼喊。

2. 那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葱香,烤鱼正躺在烤炉里发出诱人的噼
噼声,让人垂涎欲滴。

3. 婚礼现场,甜甜蜜蜜的巧克力味和香槟的气泡交织在一起,那种幸
福的感觉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涌动在心底。

二、听觉与视觉
4. 夕阳如一块金色的纸糊在树梢上,树林里鸟儿的鸣叫声如同音符一
样串成了优美的旋律。

5. 欢呼声、掌声和喝彩声像浪涛般冲破了会场的沉寂,穿越人群的目
光和鲜花的飞舞。

6. 夜晚的星空如同一面黑色的帆布,在星星点点的灿烂和寒冷之间构
成一幅奇妙的画面。

三、触觉与情感
7. 狂风呼啸,雪花像针一样刺入脸颊。

孤单的人在风中摇摆,迷失了自己。

8. 她的眼神就像是一道温柔的风,轻轻拂过你的面庞,带着淡淡的忧伤。

9. 静静地坐在岸边,慢慢地抚摸着光滑的石头,感受着河水流淌的轻柔。

我们都渴望有这样的一份宁静和平和。

通过运用通感修辞,作家们能够轻松地将情感和感觉融为一体,创作出更加灵动、感染力强的句子。

希望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感性思考来写出更有力量和内涵的句子。

14常用的修辞方法及答题技巧—通感

14常用的修辞方法及答题技巧—通感

十四、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例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其中,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被用于描绘景物、情感和氛围,从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本文将探讨通感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 通感的定义与作用通感,顾名思义,是利用感官与感官之间的联系,通过描写一种感觉来表达另一种感觉。

比如,通过描写色彩来表达情感,通过描写声音来表达景物,通过描写味道来表达氛围等等。

通感的作用在于,它能够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通感的运用方式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运用:(1) 色彩与情感的通感艳丽的红色让人联想到激情和火热的情感,深邃的蓝色则让人感到冷静和沉思。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或景物的氛围。

比如,《红楼梦》中通过描写秋天的红叶,传达出黛玉的忧郁和不安。

(2) 声音与景物的通感声音作为一种有力的感受媒介,常被用来表达景物的特征和氛围。

比如,雷鸣般的掌声可以用来描写拥挤而热烈的场面,悠扬的琴声可以用来描绘宁静而祥和的景象。

(3) 味道与氛围的通感味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感受媒介,也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描绘食物的味道,可以让读者产生对气氛或情感的直观感受。

比如,《红与黑》中通过描写美味的晚餐,表达了主人公对社会上层阶级的渴望。

3. 通感的案例分析现代文学中,通感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品中使用通感的案例:(1) 杜甫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夜晚的冷风、凉水和织女星的闪烁,以及暗示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境遇。

通过运用色彩与情感的通感,诗人在读者的心中勾起了一种寂寞和无助的情绪。

(2) 鲁迅的《狂人日记》我想:我们是被这些大人们骗了的!我们小孩子原来有完美无暇的眼睛……可怜我们是让大人们害了的,就像连茅屋也拉不动的汽车。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通感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不同感官的刺激,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联想。

下面是一些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 那个夏天,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热浪的味道,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燃烧。

2. 雨后的花园,花香四溢,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3. 在海边散步,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悦耳的声音,海风吹拂着脸庞,让人感到清爽和愉悦。

4. 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鸟儿的歌声不绝于耳,让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5. 在咖啡馆里,咖啡的香气扑鼻而来,音乐的节奏轻柔而悠扬,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6. 在音乐会上,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音符的跳跃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

7. 在电影院里,银幕上的画面让人感到身临其境,音效的震撼让人感到紧张和刺激。

8. 在美食节上,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感到口水直流,味蕾的刺激让人感到满足和愉悦。

9. 在花海里漫步,花的颜色和香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10. 在艺术展览中,艺术品的色彩和形态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叹,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让人感到敬畏和钦佩。

以上是一些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通过对不同感官的刺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联想。

希望这些句子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修辞手法的魅力。

通感修辞

通感修辞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借代,借代,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2.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的种类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

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

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互文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比如:A 有B,C有D。

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

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①互补互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上逢李龟年》)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汉乐府《木兰诗》)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

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

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

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②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本大侠在学这首诗时,一直认为主人站在码头上,客人站在船上,认为“举酒欲饮”是主客双方站着喝酒。

并因“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而感叹古人酒量真大,隔着水站着喝都能喝醉!也不知道有没有下酒菜?认为是直到下文“主人忘归客不发”时,主人才上了船,“添酒回灯重开宴”,在船上坐下来接着喝。

后来老师说,“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恍然大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同上)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滋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1)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古典诗歌常用典故40例(1)投笔:弃文从武(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4)楼兰:边境之敌(5)折腰:屈身事人(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10)尺素:书信(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15)双鲤、鲤鱼、鲤素:书信(16)五柳:隐者(1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1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1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2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27)明月:乡愁(28)青云:高的地位(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30)青紫:高官显爵(31)丁香:愁心或情结(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33)蝉鸣:悲秋(34)青天:清官(35)落花:伤春(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39)梅雨:悠悠愁绪(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省略号〔……〕: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

(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3)表示话语的断续。

(4)表示心情的矛盾。

(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师……”B.“汪老师,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如:A.“学校已放学了。

……”B.“今天,阳光灿烂。

……”(7)省略号的后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

(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时,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

(9)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语断意留。

(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语音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声音被打断等。

括号〔()〕: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

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

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