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救治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炭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为有效应对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炭疽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2. 防止炭疽疫情扩散。
3. 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炭疽疫情的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指挥协调。
3.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救治小组,负责炭疽患者的救治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病例发现与报告(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炭疽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核实病情,并向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2. 病例隔离与治疗(1)对疑似炭疽病例,医疗机构应立即将其隔离治疗。
(2)确诊为炭疽病例后,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治疗。
3. 疫情调查与控制(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炭疽疫情进行调查,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等。
(2)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封锁疫点、隔离密切接触者等。
4. 预防与健康教育(1)加强炭疽疫情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对炭疽疫情高发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5. 应急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炭疽疫情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消毒剂等。
(2)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五、应急响应级别1. 红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扩散迅速,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2. 橙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有一定扩散趋势,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3. 黄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有一定扩散风险,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轻微影响。
4. 蓝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控制良好,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小。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由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案。
3. 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业务水平。
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炭疽疫情,指导和规范开展炭疽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炭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炭疽防治手册》、《全国炭疽监测方案》、《XX省炭疽应急处置技术方案》、《XX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炭疽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1.4诊断标准炭疽病例的诊断参照《炭疽诊断标准》(WS283-2008)执行。
1.5分级标准根据炭疽发生的病型、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炭疽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5.1特别重大疫情(I级)发生了肺炭疽的传播;或炭疽疫情波及毗邻县(市、区)。
1.5.2重大疫情(II级)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一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2例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1.5.3较大疫情(Ⅲ级)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职业性炭疽病例。
1.5.4一般疫情(Ⅳ级)在我区范围内,出现了炭疽疑似病例。
1.6工作原则炭疽疫情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遵循科学,依靠群众;平战结合,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
2组织体系与职责2.1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区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具体人员参照区卫生局相关文件。
主要职责:1、负责炭疽疫情应急处置的组织实施、领导和协调工作;2、成立专家组和专业应急处置队伍;3、对各单位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炭疽病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炭疽病疫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组织体系(一)应急指挥部成立炭疽病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炭疽病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专业工作组根据炭疽病疫情防控需要,设立以下专业工作组:1. 疫情监测组:负责炭疽病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 预防控制组:负责炭疽病预防、控制、消毒和隔离工作。
3. 医疗救治组:负责炭疽病患者的救治和医疗救援。
4. 信息宣传组:负责炭疽病防控信息的发布和宣传教育。
5. 物资保障组:负责炭疽病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储备和供应。
四、应急响应(一)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炭疽病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2. 疫情报告时限:城镇应在2小时内、农村应在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
(二)疫情调查与核实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开展疫情调查和核实。
2. 确认病例后,及时将疫情信息上报应急指挥部。
(三)应急处置1. 封锁疫区:对确诊病例所在区域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
2. 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 预防控制:对疫区及周边地区开展炭疽病预防控制工作,包括消毒、隔离、健康教育等。
4. 医疗救治: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救治,确保救治效果。
5.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炭疽病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五、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1. 建立炭疽病防控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 加强物资采购、储备和供应,确保应急需要。
(二)人员保障1. 加强炭疽病防控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调集医疗、防疫、卫生等专业人员,组建应急队伍。
炭疽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炭疽疫情的预防、监测、报告、调查、控制、处置和恢复等各个环节。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快速反应,有效处置;(3)科学评估,精准防控;(4)信息共享,协同作战。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成立炭疽疫情防控指挥部2.1.1 指挥部组成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 指挥部职责(1)统一领导和指挥炭疽疫情防控工作;(2)研究制定炭疽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3)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应对炭疽疫情;(4)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炭疽疫情。
2.2 成立炭疽疫情防控专家组2.2.1 专家组组成专家组由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2.2.2 专家组职责(1)对炭疽疫情进行评估;(2)提出炭疽疫情防控建议;(3)指导炭疽疫情处置工作。
2.3 成立炭疽疫情防控领导小组2.3.1 领导小组组成领导小组由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任组长,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3.2 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实施炭疽疫情防控工作;(2)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应对炭疽疫情;(3)负责炭疽疫情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4)组织开展炭疽疫情处置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3.1 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炭疽疫情的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3.2 疫情报告3.2.1 报告时限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2.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诊断结果等。
四、疫情处置4.1 早期发现4.1.1 加强对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PDF.pdf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
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
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
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
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1)隔离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炭疽防治指挥部成立炭疽防治指挥部,负责炭疽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炭疽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的落实。
4. 医疗机构负责炭疽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隔离,以及疫情报告和信息收集。
5. 相关部门包括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负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炭疽防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炭疽疫情进行监测,包括病例报告、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等。
(2)医疗机构对疑似炭疽病例进行报告,并及时开展诊断、治疗和隔离。
2. 疫情报告(1)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炭疽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应急处置1. 疫情分级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炭疽疫情分为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四个等级。
2. 应急响应(1)一般疫情: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置。
(2)较大疫情: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置。
(3)重大疫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置。
(4)特别重大疫情: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置。
3. 应急措施(1)封锁疫区:对炭疽疫情严重地区实施封锁,限制人员流动。
(2)隔离治疗:对疑似炭疽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消毒灭源:对疫区进行消毒灭源,消除传播途径。
(4)宣传教育:加强炭疽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六、恢复重建1. 疫情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提出恢复重建方案。
2. 恢复重建工作包括:(1)医疗救治:对炭疽病人进行救治,保障其康复。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处理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
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
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
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
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1)隔离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一、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炭疽防治工作。
2. 设立炭疽防治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炭疽防治专家组,负责炭疽疫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三、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以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2. 应急反应标准(1)发生一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2)一周内同一个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三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3)一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 疫情处理(1)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等级。
(2)确定诊断:对疑似病人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3)封锁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
四、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炭疽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 流调溯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采样、检测,查找传染源。
3. 清洁消毒: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隐患。
4. 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5. 健康教育:加强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炭疽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炭疽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炭疽防治药品、消毒剂、防护用品等物资。
4. 技术保障:加强炭疽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医院炭疽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在医院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发生的炭疽疫情,包括皮肤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肠型炭疽。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1)总指挥:由医院院长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2)副指挥:由医院副院长担任,协助总指挥开展工作。
(3)成员: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医护人员、疾控中心专家等。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隔离治疗组:负责炭疽患者的隔离治疗、护理和观察。
(3)消毒防疫组:负责炭疽疫情发生区域的消毒、防疫工作。
(4)物资保障组:负责炭疽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保障。
(5)宣传培训组:负责炭疽疫情相关知识宣传和医护人员培训。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如发现疑似炭疽病例,应立即报告疫情监测与报告组。
(2)疫情监测与报告组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判断,必要时将病例送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确诊。
(3)确诊为炭疽病例后,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隔离治疗(1)对确诊的炭疽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隔离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3. 消毒防疫(1)对炭疽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包括患者病房、走廊、卫生间等。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3)加强医院内环境监测,确保空气、水质等指标符合卫生要求。
4. 物资保障(1)应急指挥部根据炭疽疫情需要,及时调配所需物资。
(2)物资保障组负责物资的采购、储存和分发。
5. 宣传培训(1)宣传培训组负责炭疽疫情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炭疽的认识。
(2)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炭疽疫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医院炭疽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在医院的发生和传播,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由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院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下设疫情监测组、防控救治组、物资保障组、宣传培训组、后勤保障组等。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部门要加强炭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 疫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按照规定时间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防控措施1.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炭疽患者,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 医务人员防护: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穿戴防护用品。
3. 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做好心理疏导。
4. 环境消毒:对病房、卫生间、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除传染源。
5.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消毒剂等物资,确保应急需要。
6. 食品安全: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五、应急响应1. 发生炭疽疫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2. 严格执行隔离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4. 加强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疫情。
六、宣传培训1. 加强炭疽疫情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
2. 定期开展炭疽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七、应急结束1. 碳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连续14天无新增病例,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
2. 对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医院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完善。
关于炭疽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炭疽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制度;2. 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炭疽疫情的能力;3. 最大限度地减少炭疽疫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应对炭疽疫情的情况。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组、救治组、保障组、宣传组等工作机构。
2. 疫情监测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及时向指挥部提供疫情信息。
3. 救治组:负责炭疽病人的救治、隔离和转运,组织专家会诊,确保救治质量。
4. 保障组:负责炭疽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药品等保障工作。
5. 宣传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炭疽疫情的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2. 疫情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炭疽疫情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按照规定时限逐级上报。
六、疫情处置1. 确诊病例:对确诊的炭疽病例,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 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3. 疫点消毒:对炭疽病例居住、工作、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4. 流行病学调查:对炭疽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应急响应1. 一般疫情:启动二级响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较大疫情:启动一级响应,全面开展炭疽疫情的防控工作。
3. 特大疫情:启动一级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开展炭疽疫情的防控工作。
八、后期评估1. 应急指挥部定期对炭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预案。
2.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炭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炭疽突发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炭疽突发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体系1.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炭疽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上报,以及应急物资的调配等工作。
3.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炭疽疫情监测,对炭疽疫情高发地区和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2.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发现炭疽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3.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上报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四、应急处置1. 确诊病例的隔离与治疗(1)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其不与他人接触。
(2)及时将确诊病例转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2. 接触者管理(1)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实施隔离观察。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如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3. 疫情调查与控制(1)开展炭疽疫情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2)对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开展炭疽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3)加强炭疽疫情监测,严密防控疫情蔓延。
4.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1)加强炭疽疫情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2)根据疫情需要,及时调配应急物资。
五、应急响应与终止1. 应急响应(1)炭疽疫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各级各部门按照应急响应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 应急终止(1)炭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降至最低。
(2)经应急指挥部评估,同意终止应急响应。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确保应急指挥部、应急办公室、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到位,落实应急值班制度。
2. 资金保障:根据炭疽疫情应急工作需要,及时提供资金支持。
炭疽杆菌病_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杆菌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境内炭疽杆菌病疫情应急处理。
3.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联防联控,科学应对。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健全炭疽杆菌病监测网络,对炭疽杆菌病疫情进行实时监测。
2. 疫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3. 报告时限:城镇应在2小时内,农村应在6小时内报告。
三、应急响应1. 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疫情):发生一例及以上炭疽杆菌病死亡病例,或同一地区连续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2. Ⅱ级响应(重大疫情):发生一例及以上炭疽杆菌病病例,但未出现死亡病例。
3. Ⅲ级响应(较大疫情):发生1例及以上炭疽杆菌病病例,但未出现死亡病例。
4. Ⅳ级响应(一般疫情):发生1例及以上炭疽杆菌病病例。
(一)Ⅰ级响应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2. 确定疫情重点区域,实施封锁,控制人员流动。
3.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6. 做好物资储备和供应,确保疫情防控需求。
(二)Ⅱ级响应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2.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5. 做好物资储备和供应,确保疫情防控需求。
(三)Ⅲ级响应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2.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5. 做好物资储备和供应,确保疫情防控需求。
肺炭疽紧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肺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办法》等。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肺炭疽疫情应对工作。
二、疫情分级与应急响应1. 疫情分级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肺炭疽疫情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2. 应急响应(1)Ⅰ级应急响应当发生特别重大肺炭疽疫情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疫情应对工作。
(2)Ⅱ级应急响应当发生重大肺炭疽疫情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由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疫情应对工作。
(3)Ⅲ级应急响应当发生较大肺炭疽疫情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由市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疫情应对工作。
(4)Ⅳ级应急响应当发生一般肺炭疽疫情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由县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疫情应对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健全肺炭疽疫情监测网络,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2)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疫情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报告。
2. 疫情报告(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上一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四、疫情调查与处置1. 疫情调查(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来源、传播途径、传播范围等。
(2)对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治疗情况等。
2. 疫情处置(1)隔离治疗对确诊的肺炭疽病例,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人间炭疽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人间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人间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公众对人间炭疽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 加强人间炭疽疫情监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完善人间炭疽疫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减少疫情传播和危害。
三、预案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人间炭疽疫情,包括城市、农村和各类集体单位。
四、组织体系1. 成立人间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工作。
2. 建立应急工作小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宣传教育等工作。
五、应急响应1. 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疫情):发生人间炭疽病例,且疫情迅速蔓延,波及多个地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 Ⅱ级响应(重大疫情):发生人间炭疽病例,疫情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3. Ⅲ级响应(较大疫情):发生人间炭疽病例,疫情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4. Ⅳ级响应(一般疫情):发生人间炭疽病例,疫情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影响较小。
六、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人间炭疽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2. 隔离与治疗:对确诊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确保疫情不扩散。
3.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4. 环境消毒与处理: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消除传染源。
5.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人间炭疽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6. 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充足,保障疫情应对工作顺利开展。
七、后期处置1. 调查评估:对疫情处置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中心炭疽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中心炭疽疫情发生、发展、处置的全过程,包括疫情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疫情解除、善后处理等环节。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碳疽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总体协调、决策和指挥,下设以下小组:(1)疫情监测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信息收集和整理。
(2)应急响应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响应、处置和协调。
(3)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炭疽病人的救治、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
(4)宣传教育小组:负责炭疽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 小组成员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2)疫情监测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和信息收集,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疫情动态。
(3)应急响应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响应、处置和协调,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炭疽病人的救治、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5)宣传教育小组:负责炭疽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四、疫情报告1. 疫情监测小组接到炭疽疫情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
2. 领导小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 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例数量、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
五、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小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范围。
2. 应急响应小组根据疫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3. 医疗救治小组对炭疽病人进行救治,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宣传教育小组开展炭疽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六、应急处置1. 隔离病患:对炭疽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县级人间炭疽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人间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人间炭疽防治方案》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人间炭疽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县级人间炭疽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组、疫情处理组、物资保障组、宣传培训组、卫生监督组、医疗救治组等。
2.2 职责分工2.2.1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县炭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响应措施,组织开展应急处置。
2.2.2 办公室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综合协调、信息报送、资料收集等工作。
2.2.3 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等工作。
2.2.4 疫情处理组负责疫情现场处置、疫点消毒、隔离观察等工作。
2.2.5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供应等工作。
2.2.6 宣传培训组负责开展炭疽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2.2.7 卫生监督组负责对炭疽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2.2.8 医疗救治组负责炭疽病人的救治、转运、隔离等工作。
三、应急响应3.1 分级响应根据炭疽疫情的发展态势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3.2 应急响应程序3.2.1 信息报告:发现疑似炭疽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并启动应急预案。
3.2.2 疫情评估:疾控机构对疫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建议。
3.2.3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2.4 应急处置:按照应急响应级别,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4.1 疫情处理4.1.1 封锁疫点:对疫情发生地点进行封锁,限制人员进出。
4.1.2 疫点消毒: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4.1.3 隔离观察: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传播。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
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
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
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
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1)隔离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炭疽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炭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炭疽杆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皮毛、血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炭疽疫情,包括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类型。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炭疽疫情防控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炭疽疫情的防控工作。
2. 疫情防控小组疫情防控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工作。
3. 医疗救治小组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炭疽患者的救治、隔离、转诊等工作。
4. 消防卫生小组消防卫生小组负责疫区消毒、隔离、垃圾处理等工作。
5. 交通运输小组交通运输小组负责疫区交通管制、物资调运、人员疏散等工作。
6. 信息宣传小组信息宣传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疫情报告发现炭疽病例或疑似病例,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
2. 疫情核实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核实,确认诊断。
3. 应急响应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 隔离与治疗对确诊的炭疽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5. 疫情调查开展疫情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
6. 消毒与防疫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7. 交通管制对疫区实行交通管制,限制人员流动。
8. 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9. 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消毒剂、防护用品、医疗设备等物资。
3. 资金保障设立专项基金,保障炭疽疫情防控经费。
4. 信息化保障建立炭疽疫情监测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各级各类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炭疽应急预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
炭疽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炭疽疫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2. 最大限度地减少炭疽疫情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 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炭疽疫情的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
2.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炭疽疫情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本单位的炭疽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3.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开展相关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炭疽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2.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炭疽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核实,并按规定上报。
五、疫情处置1. 疫情现场处置(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对疫情现场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2. 疫情追踪与调查(1)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保不漏一人。
(3)对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进行监测,防止疫情蔓延。
3.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1)及时发布炭疽疫情信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加强炭疽疫情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确保应急队伍人员充足,确保应急物资储备。
2. 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炭疽疫情应急处置物资,如消毒剂、防护用品等。
(2)确保物资供应渠道畅通,确保应急物资及时到位。
3. 资金保障(1)设立炭疽疫情应急处置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炭疽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包括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其中肺炭疽照比甲类传染病处理。
为保证在肺炭疽疫情发生和流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肺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死因不明的牲畜,兽医未诊断前不剥食。
2、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做好牲畜检疫。
掌握当地发病情况,疫区范围和感染程度。
3、对有关从业人员,作好个人防范。
皮毛工厂作业车间要加强通风。
4、对皮毛等动物原料强调在收购站就地检疫。
可疑牲畜或从外地运来的牲畜要隔离、检疫五天。
5、预防接种:可对牲畜、人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半月后可产
生抗体。
二、应急反应标准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三、疫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各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三、发生疫情时的处理
1、核实疫情,确定诊断,封锁疫区。
2、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1)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
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
(3)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
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3、接触者的处理
对与病死畜有过接触的人,医学观察15天,并用青霉素预防性投药,皮肤有破损的人局部2%碘酒消毒。
4、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2)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
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
的来源。
(3)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 隔离与治疗病人;
b 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
c 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 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5、炭疽病畜及受到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畜产品及环境的处理
(1)炭疽病畜处理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
一般家畜应以“不流血”的方式处死,尸体经表面消毒处理后火化。
(2)炭疽动物尸体处理
严禁剥皮食用死于炭疽的牲畜,畜尸应按处理死于炭疽的人类尸体的方式完整地火化,不得肢解。
若死于炭疽的动物已被宰杀,则须将畜尸的剩余部分尽可能地搜集完全并焚毁。
(3)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
a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h后再行处理。
b 污染表面消毒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
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c 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
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灭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入50g环氧乙烷消毒。
d 污染水体消毒
被炭疽芽孢污染的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
e 污染土壤消毒
土壤被炭疽芽孢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被污染的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和用于放牧牲畜。
土壤表面的污染消毒,可参照“污染表面消毒”方法处理。
如果炭疽芽孢污染已渗入土壤之中,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1000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cm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撒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的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的坑中。
证明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土地应尽可能移做它用,直至证明已消除了炭疽芽胞杆菌的污染。
如果在环境中检出的炭疽芽孢杆菌均缺失了决定毒力的质粒,d)和e)两条的规定可免予执行。
f 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薰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8kg/m2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
6、消毒效果考核
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A3至A5所规定的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
7、疫区解除
疫区内经严格消毒处理,在未例病人发病后15天再无病人、病畜发生,对疫区再进行一次终末消毒,消毒后采样检测做出消毒效果评价,报请有关部门解除疫区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