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教育: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4. 教育目的
教育的预期结果。
是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其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5. 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间的关系。
6. 教师
广义的教师,是把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传递、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7. 教育机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秤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即使、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制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8. 教师专业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它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10. 课程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设计教师叫什么、学生学什么、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下一代。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 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2. 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13.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4. 教材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展开和具体化。
15. 课程实施
将已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 课程评价
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17. 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18、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19、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21、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2、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3、教学评价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4.. 诊断性评价
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子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如摸底考试。
25.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包括一节课或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26. 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7.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8. 班级管理
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9. 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协调、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30. 教育研究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