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合集下载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6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主要成果回顾
确立了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诊断标准和分级,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明确的 指导。
总结了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现有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全面的治疗选择。
强调了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和改 善生活质量。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01
02
03
加强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知识的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和重视程度。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中性 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加强 自我管理和保健意识。
倡导社会各界关注中性粒细胞减 少患者的健康问题,为患者提供 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感染
化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 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同 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治疗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选择使用粒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药物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或 采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感染。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 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24
目 录
• 引言 • 中性粒细胞减少概述 • 肿瘤化疗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关系 • 诊治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处理与风险评估 •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共识背景与意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 量。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程 度而异。轻度减少可能无明显症状,而 重度减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危 及生命。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 头晕、食欲减退等。此外,患者还可能 出现口腔溃疡、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吞噬功能测定实验报告

吞噬功能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的操作步骤。

3. 分析吞噬功能测定的结果,评估吞噬细胞的功能状态。

二、实验原理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和衰老细胞等功能。

吞噬功能测定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了解其吞噬能力,从而评估机体免疫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6-8周龄,体重20-25g)。

2. 试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离试剂、鸡红细胞悬液、瑞氏染液、生理盐水、0.1%吐温-80、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等。

3.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培养皿、载玻片、试管等。

四、实验方法1.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离将小白鼠处死,无菌操作取腹腔液,加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离试剂,充分混匀后室温放置5分钟。

低速离心(1000r/min,5分钟)分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 吞噬功能测定(1)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取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加入鸡红细胞悬液,37℃孵育30分钟。

低速离心(1000r/min,5分钟)弃上清,加入瑞氏染液,染色5分钟。

洗涤、干燥、封片,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情况。

(2)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取分离的巨噬细胞,加入鸡红细胞悬液,37℃孵育30分钟。

低速离心(1000r/min,5分钟)弃上清,加入瑞氏染液,染色5分钟。

洗涤、干燥、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情况。

3. 结果分析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吞噬百分率=吞噬有鸡红细胞的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吞噬指数=吞噬的鸡红细胞总数/吞噬有鸡红细胞的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1.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率:60.5%;吞噬指数:1.2。

2.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率:70.2%;吞噬指数:1.8。

六、讨论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的诊断意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的诊断意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的诊断意义摘要】目的讨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的诊断意义。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

结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检验结果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鉴别、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除了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以外的其他脑膜炎患者的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诊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alkalinephos-phatase,NAP)是一种中性粒细胞胞内水解酶,属一种含锌的金属酶类,它主要见于成熟中性粒细胞、网状细胞和吞噬细胞。

其他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中)皆为阴性反应。

有研究表明,NAP活性随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有递增的趋势。

一、检验方法临床测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方法有组织细胞经化学染色后,在光镜下按Kapl0五级半定量法和测其酶活力的生化定量法。

目前临床上NAP染色仍常采用Gomeri钙-钴法(硫化钴染色法),NAP阳性率为镜检l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计数其中阳性反应的细胞数,以%表示。

NAP积分计算方法为镜检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若全部细胞充满硫化钴颗粒,呈黑色团块,甚至盖核则判为“++++”,计4分;若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但颗粒之间有空隙,或者是胞浆内有3/4面积充满了致密的黑色颗粒沉淀则判为“+++”,计3分;若胞浆面积的l/2呈黑色或灰黑色颗粒沉淀(或者是全胞浆呈均匀灰色,无颗粒)则判为“++”,计2分,若胞浆面积的l/4呈黑色,或灰黑色颗粒沉淀,或者是全胞浆呈均匀浅灰色,无明显颗粒则判为“+”,计1分;若胞浆内无灰色或黑色沉淀则计0分。

正常人NAP阳性率和积分都较低,一般阳性率为4%~56%,积分为7~51分。

由于NAP染色所采用的Gomeri钙-钴法是一种酶促反应,且此酶反应所需时间长,受技术因素影响大(如试剂pH、标本保存温度与时间、温浴时间等),如在某些环节掌握不当,往往可致染色失败,所以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正常值,各实验室应找出稳定的操作方法,以排除其影响因素,根据自身实验条件而建立参考范围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质量控制。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2.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可吞噬颗粒性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吞噬率(phagocytic rate) 和吞噬指数(phagocytic index)可判断该细胞的吞噬功能,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2)技术要点(1)显微镜检查法将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悬液混合、温育后,涂片用碱性美兰液染色。

在油镜下计数吞噬细菌和未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

对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应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

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还可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杀菌率(%)=(2)溶菌法将白细胞悬液与经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置37℃。

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18h后,计数生长菌落数,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3.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能力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也随之增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的代谢活性增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葡萄糖的中间代谢产物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氢转变为戊糖。

如加入硝基蓝四氮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可被吞噬或渗透到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接受所脱的氢,使原来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的蓝黑色甲月替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称NBT阳性细胞。

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反映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2)技术要点将肝素抗凝血加入等量的NBT应用液,孵育。

取1滴推片,染色,计数NBT阳性细胞,计算NBT阳性细胞百分率。

3)方法评价此法主要用于检测02的产生能力。

正常值为40%~50%,一般以阳性细胞数超过10% 判定为NBT试验阳性。

4.化学发光测定法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化代谢产物(如O2-、OH-、H2O2等)可激活化学发光剂鲁米诺(luminol)类物质,并使之产生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发光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相关。

中性粒细胞 - 浙江大学-医学资料

中性粒细胞 - 浙江大学-医学资料
生理性 多见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 病理性 多由生成减少、破坏增多、意外丢失所致
1、生成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再障(AA) 纯红再障(PRCA)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血液系统恶性可隆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如:RBC 2.9×106/ ul Hb 7.1g/dl 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RBC减少明显
如:RBC 3.0×106/ ul Hb 10.1g/dl
正常红细胞 normocyte 直径6~9um
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um
大红细胞 macrocyte 直径>10um
3、按病因可分为:
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 1、患者全身血液容量有无改变 2、患者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 3、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RBC、Hb高于参考值高限
1、相对性:
由于各种原因(如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体液大量 丢失,血液浓缩所致。
2、绝对性: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真性)
红细胞本身异常所致 酶缺陷 血红蛋白缺陷 膜异常
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 抗体作用
机械性损伤 生化、物理、化学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 包括温抗体、冷抗体等 异体免疫性 包括血型不相容性输血等
卡波氏环
Cabot ring
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ocyte
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粒细胞嗜酸性粒胞(eosinophil,E)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赵秀芬,孙 彬,钱 军,邢昌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28)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间接免疫荧光 中图分类号:R 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6Ο0079Ο01 作者对220份不同患者的空腹静脉血进行了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待测血清均取自2002年12月~2003年10月收到的本院220份不同患者的空腹静脉血1mL ,离心提取血清,-20℃保存备用。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测定每份血清均分别进行IIF 与MPO 和PR3ΟEL ISA 检测、分析。

IIF 法:健康人新鲜肝素抗凝血加0.9%生理盐水对比稀释,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中性粒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4.5~5.5×104/mL ,涂成薄片,经无水酒精固定、干燥后,置-20℃保存备用。

血清及抗体均用0.01mol/L P B S (p H7.2)稀释,加1:10稀释待测血清、阴性、阳性对照血清,温育洗涤后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标记羊抗人IgG,温育洗涤后,室温晾干,于Leica 荧光显微镜下读片,结果判定:阴性结果不着色或显很浅的背景颜色,在中性粒细胞胞浆存在黄绿色荧光为C ΟANCA ,在中性粒细胞核周有黄绿色荧光为P ΟAN CA 。

MPO 和PR3ΟEL ISA 法:本试剂由AES K U 诊断试剂公司提供,每种抗原均设阴性、阳性对照、标准曲线,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用美国S YNTRON 酶标仪,于波长450nm 读取OD 值,最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每种抗原的含量,结果判断:MPO 或PR3含量>10U/mL 为阳性,M PO 或PR3含量<10U/mL 为阴性。

2 结 果阳性率IIF 法N 阳性率3%(6220),其中C -ANCA 5.91%(13/220),p -AN 2CA 1.36%(3/220),可疑阳性2.72%(6/220);抗原特异性-EL ISA 法总阳性率3.64%(8/220),其中MPO ΟEL ISA 阳性率2.27%(5/220),PR3ΟEL ISA 阳性率1.36%(3/220)。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述】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800~2000/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低于500~1000/mm3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上述三类情况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大致相同,但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等。

【诊断】白细胞计数是最主要的实验诊断依据。

白细胞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可有较大的波动,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检验始可诊断。

粒细胞浆内可有毒性颗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

单核细胞比例常代偿性增多。

如杆状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够的粒细胞生成能力。

骨髓象随原发病而异。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改变或成熟受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可增多,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病情好转时外周血中晚幼粒细胞及较成熟粒细胞相继出现,个别可呈类白血病血象。

诊断的第二步是寻找白细胞减少的病因。

要注意追问有无可能引起本病的药物或化学物接触史;有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基础疾病,例如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无反复感染史等。

下列特殊检查可辅助了解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骨髓粒细胞贮备功能测定用致热原如初胆烷醇酮、脂多糖及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通过中间产物——“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的作用,促使骨髓粒细胞释放,了解粒细胞的释放功能。

如用强的松40mg口服五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服药前增加2×109/L以上或用氢化考的松200mg静脉注射3~4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用药前增加4×109~5×109/L以上者均为正常。

(二)肾上腺素试验皮下注射0.2mg后20分钟测白细胞数,如升高2000/mm3或较原水平高1倍以上,提示血管壁上有粒细胞过多聚集在边池。

医学免疫学实验小吞噬+大吞噬+E花环

医学免疫学实验小吞噬+大吞噬+E花环
2.培养结束后,弃去上清,混匀细胞,加入离心 管中,1500rpm离心10min。
操作步骤
3.弃上清,吸取白细胞层制片,自然干燥。 4.甲醇固定1~ 2min后,姬姆萨染色15~20min, 水洗,干燥。 5.油镜下计数200个淋巴细胞,观察淋巴细胞的 形态变化,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结果判断
未转化的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实验
实验内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试验 2.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示教) 3.E花环形成试验(示教) 4.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示教)
吞噬细胞(phagocyte):主要包括中性粒细 胞(neutrophil)和单核吞噬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e)两类。
3.水洗(勿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去)。
4.吸水纸拍干水分,干燥。
(三)显微镜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 注射菌液时不要注射到皮下或腹腔脏器内,注 射后轻揉腹部,使液体在腹腔内分散均匀。
➢ 涂片应薄厚均匀适中,避免过薄或过厚。 ➢ 瑞氏染液染色时间不能过长以免染色过重。
A 红细胞 B 、H 淋巴细胞 C 、E、I 中性粒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F 单核细胞 G 血小板 J 嗜碱性粒细胞
实验原理
植物血凝素(PHA)
T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 淋巴母细胞
体积变大 胞浆增多、空炮 核染色质疏松 核仁明显 有丝分裂
试剂与器材 ■1. RPMI1640 培养液。包含:小牛血清10%、 青霉素100u/m1 、链霉素100ug/m1,用无菌 的3% NaHCO3调pH 至7. 2~7.4。 ■2.植物血凝素(PHA)。用含10%小牛血清 的RPMI培养液稀释至500~ 1000ug/ml.
检测指标: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测定及分析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测定及分析
良好 。现 报告 如下 。
例, 椎体前缘高度 5% , ob角为 2 . 。 T扫描 3 Cb 2 8 。C 示椎 体后 壁均完 整 ,6例 患者 均无 手术禁 忌证 。 5 1 2 治疗 方法 均行 P P: 者 取俯 卧位 , . V 患 采用 气 管插 管麻 醉或 局 部 麻 醉 。在 C型臂 x线 机 透 视 下
病情 判 断和疗 效观察 。 参 考文 献 :
[ ]张志宏. 1 消化病学—胰 腺疾病 [ . M] 沈阳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1 2 1 3 0 5: 7 7 .
[ ]中华 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 胰腺炎诊治 2 指南( 草案 ) J . [ ] 中华消化杂志 ,04,4 3 :9 . 20 2 ( ) 10 [ ]陈劲松 , 3 冯志松. 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 ] 国际内科学杂志 ,0 9 3 ( )4 3 4 J. 20 ,6 8 :5 45 . [ ]姜琳 , 4 朱金水. 急性胰腺炎预后与细胞免疫因子相关研究新进展
急性胰腺 炎 ( P 是 临床较 常见 急腹 症之 一 , A ) 发 病率 有逐 年上 升 趋 势 。轻 症 急性 胰 腺 炎 ( A ) M P 病
2 结 果
两 组血 清 T F0、L6及 I一 平 见表 l N 一l - I L8水 。
表 1 两组血清 T FO N —f . 、
P P治疗椎 体压 V 泥外渗外 , 无原椎 体再发塌陷、 神经受累现 象 ; 术后 C b ob角及椎体前 缘高度均 显著改善 。结论 缩性 骨折疗效好 、 发症 发生率低 , 并 且可缩短患者长期 卧床时间。
关键词 : 经皮椎 体成形术 ; 骨折 , 椎体压缩性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抗体和细胞免疫联合缺陷症(20%)
1.严重免疫联合缺陷病(SCI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CID(瑞士型)
T、B淋巴细胞缺乏。数月内反复严 重的感染或疫苗反应。常并发恶性肿瘤。 多在1岁内死亡。Ig低或无,全无细胞 免疫功能。X线不见胸腺及鼻咽部腺体 阴影。
2. 湿 疹 - 血 小 板 减 少 伴 免 疫 缺 陷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 : 血 小板减少性出血,湿疹和反复感染,Ig 进行性下降,IgM尤为突出,血型凝聚 素测不出,T细胞进行减少。很少存活 到10岁,
可能病 损环节
未知, 抗体和T细胞 代谢缺陷
抗体B细胞 未知
抗体T细胞
辅助细胞, B细胞
补体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不明,很可能多因素 1.遗传因素 2.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临床表现]
一.共同表现 (一)反复感染: 1.Ig缺乏者,最多为IgG及亚类缺乏。 生后数月IgG消失,即出现反复感染.
三.重建
(一) 骨髓移植:重建T、B细胞和单 核/巨噬细胞功能 (二) 胚肝移植:免疫重建效果比骨髓差 (三)胎儿胸腺移植:适用于第3、4咽 弓综合征
(四) 胸腺上皮细胞培养移植:部分改善 SCID T细胞功能
(五) 基因治疗:将ADA 的 编 码基因 插入患儿淋巴细胞中治疗ADA缺 陷 的 SCID
2.联合免疫缺陷者:出生后不久即出现 感染,且较重。也可病毒,霉菌。
3.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者,易患各种急 慢性化脓感染及肉芽肿。
4.补体活性缺陷者,常患萘瑟菌属感染
(二)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幼年类风湿关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 身免疫性溶血,过敏性鼻炎,哮喘症等。 (三)伴恶性肿瘤:SCID和Ig缺乏者

项目十九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项目十九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项目十九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Neutrophil phagocytosis assay)(一)吞噬试验【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当与颗粒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颗粒物质被吞噬。

根据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反映该细胞的吞噬功能。

【试剂和器材】1.试剂 20%FCS RPMI-1640培养液、pH6.4 0.015mol/L PBS 、Wright 染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抗凝剂(4g/L 柠檬酸钠溶液)。

2.器材 37℃温箱、显微镜、滴管、一次性采血针、微量细胞培养板、无菌干棉球、酒精棉球、碘酒棉球、接种环等。

【步骤和方法】1.热灭活葡萄球菌悬液配制 取金葡菌24h 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用PBS 洗涤2次,100℃加热15min 灭活。

取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于20% FCS RPMI-1640培养液中, 用比浊法调整浓度至6×107/ml 。

4℃保存,备用。

2.于微量细胞培养板孔内加1滴(约50μl)抗凝剂,无菌采人末梢血2滴(约100μl)与抗凝剂混匀。

3.向孔内加6×107/ml 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2滴(约100μl),混匀。

4.置37℃烛缸或5% CO 2孵箱内培养30min 。

5.取1滴培养液推片,自然干燥,Wright 染色,水洗,干燥,油镜镜检。

【结果判定】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分别记下吞噬细菌的细胞数和各个细胞吞入的细菌数。

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菌的中性粒细胞数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吞噬率=100 200200 200200菌总数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要洁净。

2.越接近片子末梢细胞数越多,计数时应取片子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性。

3.抗凝剂用量要适当,过高则抑制吞噬功能,过低使血液凝固。

【方法评价】此法易操作、不需特殊设备,省时,费用低廉。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提供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初步了解。

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感染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血常规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之间的关系。

一、血常规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基本概念血常规是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测量和计数,提供人体健康状态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规的血液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

其中,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是血常规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则是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一种,它反映了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可以了解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状况。

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之间的关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感染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感染状态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活化,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感染时机体针对病原体产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通过主动迁徙至感染部位,发挥其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功能。

因此,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升高时,可能提示机体存在感染。

虽然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不具备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在结合其他炎症指标或病情表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可辅助临床医师判断感染的程度和严重程度,进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然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仅是感染程度的一个方面指标,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感染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们往往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来判断感染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三、血常规中其他指标对感染程度的评估除了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外,血常规中的其他指标也可以提供对感染程度的一定参考。

常见的有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

片 法和 化 学 比 色 法对 1 0 2例 慢 性 乙型 肝 炎 患 者 进 行 中性 粒 细 胞 趋 化 功 能 测 定 和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 S O D) 、 丙 二 醛
( MD A) 水 平检 测 , 并与 3 5例 健 康 人 作 比较 。结 果 各 型 慢 性 乙型 肝 炎 患 者 趋化 指 数 和 S O D 水 平 均 低 于 健 康 对 照
【 关 键 词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 中性 粒 细 胞 ; 趋化指数 ; 超 氧化 物歧 化 酶 ; 丙二 醛 ; 脂 质 过 氧 化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1 . 0 2 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I - 0 0 6 0 — 0 1
l i p i d p e r o x i d a t i o n i n j u r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Me t h o d s Ne u t r o p h i l i c c h e mo t a c t i c f u n c t i o n, s e r u m
S OD , M DA ( wi t h c h e mi s t r y )1 e v e l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i n 1 0 2 c a s e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a n d 3 5 c o n t r o l s . Re s u l t s Ne u t r o p h i l i c c h e mo t a c t i c i n d e x e s a n d s e r c m S OD l e v e l s w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c o n t r o l s ( P< 0 . 0 1 ) , b u t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实验报告使用油镜时,需在玻片上滴加香柏油的原理是由于自标本玻片透过的光线,因介质(玻片一空气一接物镜)密度不同,部分光线发生折射而散失(如图中A—A')使射入物镜的光线减少,在使用高、低倍镜时,透镜的孔径比较大,影响尚不显著;但应用油镜头时,因透镜的孔径小,进入的光线则不够,致使物象显现不清。

当油镜与标本片之间加香柏油后,香柏油的折射率(n=1.515)和玻璃的折射率(n=1.52)相近似,因此可增加进入透镜的光线(如图中C—C'),使视野的亮度加强,物象也就看得清楚。

5. 瑞氏染色1)原理: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的氧化物(天青)组成,其深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各种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染料的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

2)配制:(1)A液:瑞氏染粉0.1g,甲醇(AR)60ml。

将瑞氏染粉放入清洁干燥研钵中,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全部用完为止。

染液配好后放于室温下,一周后即可使用。

(2)B液:瑞氏染液B液为磷酸盐缓冲液,其配制方法为:称取磷酸二氢钾(无水)0.3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加蒸馏水至1000 ml使其溶解。

配好后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应校正pH值,其范围在pH6.4~6.8即可,然后塞紧瓶口备用。

摇匀。

对小鼠进行及时止血,否则易失血过多而死亡。

3.向含血液的小试管加入菌液:向小试管加入菌液后用塑料吸管吹洗三次,充分混匀,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和细菌充分接触,促进吞噬。

4.水浴:37℃水浴锅中保温20分钟,每隔10分钟取出小试管混匀1次,以使吞噬细胞与细菌充分接触和作用,促进吞噬。

(吞噬细胞的活性在接近体内温度的条件下最强,温度太高细胞活性下降且容易死亡)5.血涂片的制作:在载玻片的一端滴加一滴水浴后的血液,用另一个载玻片与载玻片间角度30°推片,用力匀,勿使太薄(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或太厚(细胞重叠缩小)于玻片上影响标本的清晰度。

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实验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Assay for Phagocytosis of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实验目的】•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熟悉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操作方法;•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实验原理】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通称小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颗粒的能力,在体外将中性粒细胞与细菌或异物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孵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细菌或异物颗粒。

计数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有助于对疑有吞噬细胞功能障碍的疾病作出诊断。

【材料和试剂】1.待测样本新鲜抗凝静脉血2.被吞噬物灭活白色葡萄球菌菌液(6×108/ml)。

3.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甲醇,瑞氏-吉姆萨染液。

4.器材EP管,75%酒精棉球、载玻片,微量移液器、恒温箱,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等。

【操作步骤】1.白色葡萄球菌液制备。

(已制备好)2.待测血标本制备:静脉采血5ml。

3.在EP管内加40微升血液,20微升菌液,混匀。

4.将EP管置37℃温育30min,每隔10min混匀一次。

5.取一小滴上述混合液,置于载玻片上,推成薄血片,晾干。

6.甲醇固定4-5min,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A液2-3滴,染色1-2min,再B液2-3滴,染色5-10min,水洗,晾干。

7.油镜下计数中性粒细胞(>100个)、吞噬的细菌总数。

【推血片方法】取血混合液一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

将推片置于血滴前端,与载玻片接触,成30°~40°角 向后拉动推片,使与血液接触 •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之后,以均速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均匀地被涂于载玻片上而形成一薄膜。

取两张无油脂的洁净玻片,左手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片。

30°血滴越大,速度越快、角度越大--血膜越厚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适当。

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的中央,血膜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注明病例编号、日期等。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1)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1)

(二)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
放射免疫测定通常用于测定组织液和血液中的激素水平。放射免疫 分析多数用125I来标记抗体。被检测抗原即未标记物,通常吸附在固 相载体中,如多孔酶联塑料板或试管中。在此固相载体中标记的特异 性抗体与特定的未标记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结合。非特异性吸附可以 通过加入过量的非特异性卵磷脂蛋白或洗涤液来封闭。未结合的标记 抗体则用洗液去除。最终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残留在反应 板或试管中。用125I标记的抗体,其放射性强度可以直接测定。
(一)高温变性 基因组模板DNA加热至90-95度,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链成为单
链。 (二)低温退火
将反应混合物降温,使引物与单链DNA模板(或从mRNA反转录而 来的cDNA)上的互补序列得性,形成模板-引物复合物谷称退火,是 DNA复制的固定起点。 (三)中温延伸
在DNA的合成过程中,链的延伸温度在60-72度。
Arthus反应,皮肤反应 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 疫苗研究有了新发展:BCG——结核
白喉毒素——白喉
1935-1957:抗体纯化,鉴定及测定技术、 凝胶内沉淀技术,抗原抗体、 免疫电泳等血清血技术
1959-1974:放射标记免疫技术、酶标免疫技术、 生物素-亲和素标记免疫技术、 荧光标记免疫技术、金(银)标记免疫等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分子转染技术、 细胞和细胞因子测定技术
二、PCR分类 1. 经典PCR 2. 反转录PCR 3. 免疫PCR
第二节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指在面积不同的基片(玻璃、硅片、尼龙膜、金属、 凝胶等)表面上有序地点阵排列了一系列识另分子(cDNA、DNA、 肽、蛋白质或寡核苷酶等),固定在每一点阵上的分子都是可寻址 的;然后在相同条件下,点阵上的分子与其“配体”分子反应, 反应结果用核素、荧光、化学发光或酶标法显示,通过计算机软 件分析,综合在可读的IC总信息。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
第十三页,共33页。
病因
• (3)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 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 等。
第十四页,共33页。
病因
•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 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 胞再生障碍等。
第十五页,共33页。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诊断
(5)特殊检查:
a.肾上腺素试验:测定粒细胞的分布,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0.3ml,20min后,如果白细胞升高2.0×109/L,或粒细胞数增高达原来水
平的1倍以上,或达到正常值,提示附着于血管内壁的白细胞比率增加, 如无脾肿大,则可考虑循环池白细胞减少。使小血管收缩和血流加速促使 边缘池中性粒细胞脱落进入循环池。用以了解粒细胞是否分布异常。
各种自身免疫病 起粒细
少的药物
病因
在 脏破坏
损伤中性粒细 胞分化各阶段
生成减少
偶尔引
胞减
自身抗体
使中性粒细胞 血液或脾
第十六页,共33页。
病因
• (5)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
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 粒细胞减少症等。
第十七页,共33页。
病因
• (6)遗传因素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族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胞减少 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 、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 组织生成不良等。
止接触 。
2.治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发病:如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病、
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就能恢复。
第二十六页,共33页。

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孙丹;韩旻【摘要】目的:探讨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对手足口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12月来自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60例(其中普通期30例,神经系统受累期即重症2期30例)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及健康儿童(40例)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检测值,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了解其临床特点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升高,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为主,且重症2期明显高于普通期及健康儿童对照组(P<0.05);近半数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且重症2期高于普通期及健康儿童对照组(P<0.05);病情越重,其值越高.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值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进展指标之一.【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11【总页数】3页(P1418-1419,1422)【关键词】手足口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作者】孙丹;韩旻【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论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1]。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部分病例(尤其<3岁者)病情进展快,可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并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致死亡[1]。

虽然该病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重症患儿其病情进展快,早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死亡率非常高,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可在短期内死亡,所以及时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干预,对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Assay for Phagocytosis of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实验目的】
•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
•熟悉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操作方法;•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通称小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颗粒的能力,在体外将中性粒细胞与细菌或异物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孵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细菌或异物颗粒。

计数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有助于对疑有吞噬细胞功能障碍的疾病作出诊断。

【材料和试剂】
1.待测样本新鲜抗凝静脉血
2.被吞噬物灭活白色葡萄球菌菌液(6×108/ml)。

3.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甲醇,瑞氏-吉姆萨染液。

4.器材EP管,75%酒精棉球、载玻片,微量移液器、恒
温箱,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等。

【操作步骤】
1.白色葡萄球菌液制备。

(已制备好)
2.待测血标本制备:静脉采血5ml。

3.在EP管内加40微升血液,20微升菌液,混匀。

4.将EP管置37℃温育30min,每隔10min混匀一次。

5.取一小滴上述混合液,置于载玻片上,推成薄血片,晾干。

6.甲醇固定4-5min,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A液2-3滴,染色1-
2min,再B液2-3滴,染色5-10min,水洗,晾干。

7.油镜下计数中性粒细胞(>100个)、吞噬的细菌总数。

【推血片方法】
取血混合液一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

将推片置于血滴前端,与载玻片接触,成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与血液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之后,以均速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均匀地被涂于载玻片上而形成一薄膜。

取两张无油脂的洁净玻片,左手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片。

30°
血滴越大,速度越快、角度越大--血膜越厚
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适当。

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的中央,血膜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注明病
例编号、日期等。

【油镜的使用】
•保护:双手取显微镜,一手握臂,一手托底•对光:升聚光器→打开光栅→反光镜采光•观察:标本固定载物台上→
低倍镜找到标本→
玻片滴香柏油→
换油镜→
目镜观察→细调至图像清晰
•使用完毕立即用擦镜纸擦干镜头上的油
Eosinophil Basophil Monocyte Neutrophil Platelet RBC
Lymphocyte 胞核胞质直径形状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紧密
丰富,含较多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10-15um 为RBC 两倍中性粒细胞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13-15um ,略大于WBC 圆形嗜酸性粒细胞少,常呈淡红,含少量粗大不均匀紫黑色嗜碱性颗粒10-12um ,略小于中性粒细胞圆形嗜碱性粒细胞大,不规则。

染色质疏松如网状丰富,染淡蓝,含大量细小嗜天青颗粒,可见空泡15-25um ,最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单核细胞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很少,有的仅在核的一侧出现少量蓝色胞浆6-10um 淋巴细胞【血细胞的鉴别】
【结果判断】
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分别记录吞噬细菌的细胞数和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胞数,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细胞数吞噬率=×100%
200
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菌的总数吞噬指数=×100%
200
美兰染色
【注意事项】
1.所用器材要清洁。

2.如细菌数太多可增加稀释倍数作平皿培养后计数。

3.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易脱落。

4.染液不可过少,以防止蒸发干燥,沉着于血片上不易冲掉。

5.冲洗时应以流水将染液冲去,不可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
沉着于血膜上。

6.越接近推片末梢,细胞数越多。

计数时应取玻片前、中、
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率。

【思考题】
1.简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的原理。

2.该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3.检测白细胞功能的实验还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