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年军人作为部队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年官兵心理素质,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军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很重要
( 一 ) 相关文件: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军官兵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全军“三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作为基层一线带兵人,如何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官兵心理素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 二 ) 有关案例:
2003 年“胡某杀人案”案件震惊全军,犯罪嫌疑人胡某枪杀班长之手段令人发指,引起引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胡某从心里认为班长与其过不去,其判断能力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就出现了偏差,胡某与老兵吵架,班长让其写检查,胡认为班长偏心,写下了“愤怒的火焰”的日记, * 月 ** 日,在押解犯人时,胡向犯人要水喝,班长及时地制止,胡认为班长在刁难自己,在犯人面前丢了面子,产生了报复杀人的念头,在押解归途中,原本代表正义执法的枪支,却向自己的战友射出罪恶的子弹。
2004 年“邱某杀人案”的残暴行为更是令人咋舌,“邱某杀人案”中邱某承认杀人是因为商店老板认为其复员费不能还其在商店欠款,老板认为邱某不能还钱,说了寒碜他的话,因为邱某在不满的心理状态下,受某种外界的刺激下,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直接的犯罪动机。致使杀害商店老板夫妇,而双方不理智的对话是是凶杀案件的导火索。
2005 年“林某某、柴某案件”再次敲响警钟。林某某、柴某案”就是典型的例子,部队是独立封闭的单位,不能与异性交往是客观事实,林某某、柴某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不能正确认识事实,没有把心思放在训练和学习中去,互帮互学,而是违反伦理道德,发生了同性恋关系,在领导和战友帮助下,林某某错误认为柴某不与自己交往,便产生杀人念头,随被及时制止,却又逃离部队,在物力、人力上给部队造成了很大损失。
“王某枪伤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案犯王某原系解放军 ** 军军务参谋,因部队裁军,调分到新疆,由于原部队驻地在大连,突然到新疆,反差较大,加之配偶与朋友私奔,心理压力较大,整日与酒为伴,对女性有仇视

心理,由于王某就把这种仇视心理转加到战士身上, ** 年 8 月 23 日,擅自进行部队演练,用枪将两名战士打伤,其中一名被打成重伤,造成终身残疾。究其原因,是王某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与他人交往,封闭自己,把自身的压力转加到打骂战士上去,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代战士在在人际交往上,因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部队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战友性格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一旦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很多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但大多数人能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和消化。而性格内向的人由于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不愿向别人倾诉,自我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爆发 --- 暴力事件的发生。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件使人难以忘掉。回顾各案时,观注过多是罪犯的凶残,同时还惊叹现代战士难带的调子越来越高,考虑战士犯罪动因的少。痛定思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有些问题不得不再提起来,军人的素质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已摆在带兵人的面前,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必要思考。战士心理健康已成为各级首长关注的焦点。
二、军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一 )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民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健康的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 二 ) 具体的标准:
1 、智力正常 (IQ)
2 、情绪稳定 (EQ)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人一般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当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年人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紧张感,但从不发生过度的焦虑;遇到困难时,他们能积极应对,勤于思考,有条不紊地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3 、人际和谐
心理健康的青年人乐于与人交往,对人态度积极;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兴地接纳他人和自己;既有广泛的朋友,也有少数几位知交。体现军人的社交风度 --- 充满阳刚之气。个人形象与个人的气质风度等。女兵飒爽英姿等。
4 、感知充分
有自知力,通道好用,没有感知觉失常:如视障、恐高、应激过度、各种的错觉等。心理健康的青年人在评估自己的反应能力或解释现实时,比较客观,不高估自己

的能力,不轻易承担超过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也不低估自己而逃避任务。甚至要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如好的视力、好的定力、不神经不过敏等。
5 、适应良好 ( 能自由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冲突不矛盾 )
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意志坚定;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较少有依赖心理,自主性强;他们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事业的生长点,心理生活充实,很少有孤独感;他们较能接受现实,不轻易产生敌对情绪,对因家境、地域、病患、个人能力与努力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差异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的青年人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不管处于什么社会生活环境下都能主动同社会保持接触,让自己融入社会,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与社会格格不入。
三、军人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策略
( 一 )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人包括一些媒体对军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模糊认识和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开的,去做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并且把目光过多的投放在少数人极端的病例如自杀等个案上。全社会都应该更新观念:有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就想干旱的土地不等于沙漠。军人自己也不应当回避心理问题,若遇到心理问题应及时做心理咨询,求助于心理医生。现在部队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如果在认知上有了正确认识,很多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尽管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讲求生命品质,全面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仍有还对许多人于心理上的健康还是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讳疾忌医。我们讲正确的意识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军人更是应该主动消除错误观念,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意识。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名人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疾病。
( 二 ) 要有所追求 ( 升华 ) “放牛娃的故事” “ 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军人的职业操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的一个表弟的故事。
n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
n 军人是现代先先进武器掌控者,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多媒体已经是就成为必然之举。(扬利伟同志)
n 所谓 “ 活到老,学到老 ” 就是这个道理。
( 三 ) 营造好人际关系
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往往是一个人的机灵点所在,是特长形成的基石。教师拥有兴趣爱好,不但可以在教学中发

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而且可使教师获得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它还可以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消除教师的疲劳,解除教师的苦闷。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及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几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 五 )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军人的职业操守是 -----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移动老总” 压抑理论 ( 性 )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较高,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因此,千万不要把气闷在心里。
n 合理宣泄情感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友及时倾诉,打广播电台的心理热线,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
我们讲助人自助。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要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二心理辅导教师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得到维护,自已的专业也应该得到成长,自己的生活品质也应该得到提升。尤其是我们的指导员同志做士兵的思想工作时,得到的大多是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学会自我摆脱心理烦恼与心理平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建议在自己咨询工作结束之后,要从事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听音乐、参加文体活动、写咨询笔记等,让负面情绪心理充分宣泄释放出来,而后才迈着轻松的步伐回家或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 六 ) 悦纳自己:从“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解放出来,真正了解自己,合理定位,重建自信。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你可以对你的行为下断语,但不要对作为人的你下结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有弱点的人,但切记:“瑕不掩瑜”。“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自我嘲讽
( 七 ) 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一般人总习惯于认为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归结于环境事件,但 ABC 理论认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 A ( Activating event )直接引起来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B ( Belief )引起的,而解释和评价则源于人们的信念。 C (consequence) 就是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ABCDE 理论的独特之处在
强调 B 的重要作用,认为 A 只是造成 C 的间接原因,
B 才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 八 ) 有机会参加一些团体心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