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成因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ed4009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8.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住宅格局,它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由一个中心庭院和四周围合的建筑物组成。
这种布局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首先,四合院布局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关。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等级和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四合院的布局适应了当时人们对家族生活和自我保护的需求。
四合院可以容纳一个大家庭,其中包括父母、孩子、祖孙以及其他家族成员。
庭院和建筑物的布局使得家族成员可以有足够的私人空间,同时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合适的共享空间。
这种家庭集中的住宅格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
其次,四合院布局的产生还与中国古代的环境有关。
中国的气候条件和风水观念也影响了四合院的设计。
中国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建筑物布局上注重采光、通风和保护。
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物围绕庭院排列,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四合院布局还与风水观念相关。
风水观念强调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四合院布局考虑了建筑在环境中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和气场良好的状态。
最后,四合院布局的产生还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古代注重团结和和谐的价值观念使得四合院的布局成为一种理想和符号。
四合院的庭院是家庭成员交流和聚会的场所,也是展示家族团结和和谐的象征。
此外,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传统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四合院作为一种传统的住宅格局,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在建筑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由社会结构、环境和文化背景共同塑造而成的。
它不仅满足了古代中国人的家庭需求,提供了私密性和共享空间,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环境和自然的敬畏和和谐观念。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四合院布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成因与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成因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74acddc1c708a1284a4418.png)
踏、 鄙视 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并 以此唤起人们对 自然的尊重 .培 育环境伦理 . 则更是典型中国文化 , 中国智慧、 中国艺术 自然观 的新表现。 我家 门前有条河“ ” 是房产商的广告 . 更 是环境意识的重新唤醒。 因此 . 中国传统 建筑中的
。 。 第。 。。 年
5
维普资讯
建 筑 文 化
天的建筑 与往昔截然不 同。传统 的院落形态是否
与天地共存 的生态意识 .与自然万物和平共 处的 生存态度 .艺术 自然观的新表现。” 流水别墅”建
还有意义 答案是肯定的。 良镛先生 的“ 吴 菊儿胡
一
术 自然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设计 中. 可 通过对传统院落形态的拆 解与信息转换来产生新
的 表现 形 式 。
院 落形 态 所 折射 出的 ” 天人 合 一 物 我 一体 ” 艺 的
1礼乐文化的重新诠释 .
传统的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 ” 文化 “ 礼 作为一 种主流文化在今天已不存在 . 但作为统治中国人思 想数千年之久 的一种 力量 , 仍在起着重要作用 . 只 不过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上 . 它化为
■—■I■● l ■哪 ■■ ■■I - ●■■ - 两 ■啊唧 —冒 ● 憎 啊 ■
因 ?荸 三 苎 人 兰与 此 中建苎各 ‘ 类 竺 宙 阴 院
与 阳 ( 屋 )互合 并 存 .缺 一 不 可 。 房
。 。
三 中 传意 义探索 态 。国 统 筑 落 的 建 院形
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d1298eec3a87c24028c4ed.png)
庭院设计:相关才既念的联系与区别“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孙子》行军篇:“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函去之,勿近也中去之”。
它是南方长江流域所采用的建筑形式。
由于古代战争及文化交流,天井院落受到北方四合院的影响,也是四合院样式的一种变化,也是南方的地理、气候、民俗等等因素的作用。
在尺度上竖向大于平面,窄而高,“园林”庭院同样也是用围合的手段,基本元素也和合院建筑一样由墙、单体建筑、廊、自然构成。
庭院设计:不同的是这些元素的组合构成更为灵活,不似合院建筑那样严谨,庭院的空间不是由房屋建筑的立面围合,而是由房屋、廊桥、植物等虚实穿插来围合,空间的明确性较合院建筑有所减弱,空间渗透性加强。
园林庭院墙与屋是分离,小型的空隙空间更多的出现,空间更多样变化,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效果。
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庭院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从最早的自然洞穴到棚子,有圆形穴地群落过渡到方形公屋。
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决定了中国庭院建筑的样式选择,出现了以四合院与天井院两种模式为代表的建筑雏形。
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土穴中,以黄土为壁,木为架,加上草泥建造最原始的居所,在陕西半坡遗址中的圆形房屋、方形房屋,基本上就是这类型居所,这一时期己经有穴居开始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居所。
庭院设计:并以南北方向为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布局,己经开始有所迹象。
庭院始终保持封闭围合的形式。
这在新石器时期的村落平面布局中可以证实在南方多雨潮湿,建筑多用竹木材料,出现了“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例子。
南北的住宅形式的差异早在开始就己经形成了。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己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
并且各功能建筑单体己经形成中轴线排列,前堂和后堂由廊联结。
庭院设计: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屋顶己经开始采用瓦片(如图2. 2所示)。
到东汉时期廊院式民居己经很普遍。
最初的形式是由廊围合形成院落,主体建筑在体量和规模上在整体空间占优势地位,位于轴线偏后方,庭院与主体建筑形成院落的核心。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90e5b2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1.png)
1.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是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1 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3.2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2 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厢 房 避 让
3.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3.1.1 院落比例尺度的控制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院落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2.3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点
3 建筑美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而中国建筑突出地 强调空间美。
2.6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在构成方式上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面的 调节。其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 围合界面的作用力:空间大小和尺度比 2 围合立面的内向性:建筑的内立面 3 围合空间的渗透度: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贯通
3.1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3.1.1 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e883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2.png)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交织的产物,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
从氏族部落时代开始,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的房屋建筑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各种变革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美学特色和符号语言的建筑文化。
先秦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形体讲究谐调、凸凹有致。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古代宗庙和西周时期故宫群建筑。
其特点是榫卯构件,遮阳伞式屋顶,殿前有丹砖、青砖、石雕、栏杆等装饰艺术,散发着浓郁的贵族特色。
到了秦汉时期,以砖石相间、马背形式为特点的城墙和壁垒出现,它们的设计与施工难度均大大超越了木质建筑。
同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建设也逐渐多样化,常见的有四合院、夹层楼、坊式住宅等。
例如,河南杨家小院就是少数幸存下来的四合院之一,其主体结构是“井”字形,中间放置院子,风水被视为最佳。
唐宋时期,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多采用了灰瓦和城砖这类建筑材料。
同时,民居中出现了几进院落的格局。
通常设有两三个天井,中央天井为主要休息区域,四周为卧房、饭厅、走廊等。
此外,唐代还以唐长安城为代表,形成了均衡、融会贯通的城市规划体系。
元明时期,北方地区人民的生产力和国家文化水平均显著提高,城市也较为发达,于是又出现了一些代表性建筑,如瓷白塔、北大街房屋等。
北京南锣鼓巷则是一个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它拥有标准四合院和庭院式的住宅,颇具特色。
清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高潮,清代的建筑在结构、色彩、装饰都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例如,所谓“三进一院”建筑结构的代表性建筑——故宫建筑,分为“午门”、“五凤楼”、“颐和园”等,充满了中式文化、历史和艺术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艺术和审美精神。
正所谓“广厦万间,烟雨蒙蒙”。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做工技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不同朝代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对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历程的追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建筑文化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0cbec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8.png)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历史悠久,参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民居建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院落的组合方式、建筑材料、样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古代民居建筑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先民定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采用松木、榆木、柳木、檀木等林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捆绑的方式相互支撑,搭起了用于遮盖的屋面。
到了商朝时期,几何学的发展为建筑的精确度提供了技术保证,墙面开始出现了雕刻,建筑形式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商代出现的司母戊鼎中,可以看出壶的外形趋于稳重,像建筑的仿佛。
到了西周,民居建筑的建造经验和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造技术上增添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不仅采用了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增强,还采用了陶土砖和石头等材料,建筑材料愈加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民居建筑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小规模的城市化,一些石板路铺设在唐筐和洛河中,开始利用土块等原料来建造,甚至还出现了瓦房墙和杉树屋等特殊建筑形式。
古罗马时期,民居建筑的建造精度不断提高,建筑形式也愈加成熟。
随着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更大的古代民居建筑如火如荼地兴起。
到了唐朝,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诸如城市投资,道路建设等,为古代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民居建筑也随之变化,外观和内部功能实现更加转化。
原来封闭、舒适的房屋型式由于防盗,防止火灾,一些民居建筑反而趋向公开,内部空间布局更加通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对茶馆、庭院、厨房、卫生间等的改良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
建筑学中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演化
![建筑学中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35c9e92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b.png)
建筑学中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演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在空间布局、构造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历史、哲学、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方面体现着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演化:古建筑时代、官式建筑时期和民居建筑时代。
古建筑时代中国的传统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建造的是地洞、竹木住房和祭祀建筑。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还是以木质建筑代表为主。
秦汉时期出现了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渐渐地形成了木构砖瓦结构。
唐宋时期的建筑逐渐发展出了以瓦为顶的建筑形式,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瓦当屋顶”。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建筑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从木结构建筑向砖石建筑的转变。
在古建筑时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主题是尊重天地自然,以人为本。
这种思想在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上有很多的体现。
例如,在建筑结构上,古代中国建筑家都把握好了建筑的重心,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起到了很好的防震作用。
在装饰艺术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文人雅士”的品位,追求简约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官式建筑时期官式建筑时期大体上是指从隋唐至明末清初(581-1911年)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物主要由皇家震政府机构、寺庙、园林和宅院组成。
随着“中原文化”的逐步形成,中国官式建筑逐渐从民居建筑转变为王权、贵族和富商建筑。
在官式建筑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创造了宫殿、寺庙、园林和孔庙等许多伟大的建筑,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外来文化。
例如,导入了佛教文化的寺庙建筑,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官式建筑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色彩。
在建筑空间上,官式建筑多是庄严、雄伟、壮丽的宏伟建筑群,反映了集体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思想。
在结构上,官式建筑充分利用了石材、砖瓦和木材等各种材料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结构系统和建筑细节。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c008444f767f5acfa1c7cd25.png)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浅析与继承几乎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作者无不竭力感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
确实,通过浅显的建筑是的学习,可以发现,多数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难免不掺杂外来的影响,从而在结构,布置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终至在某一时期脱离原型。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影响了广大的区域,虽然在艺术工程方面无可置疑的进化大极高的程度,但是却始终不脱离其原始面目。
尤其再联想到我们并不简单的民族历史,各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变化,以及诸如印度佛教传入等与强盛的外族在思想上的接触。
如此源远流长的建筑体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院落式布局的特征已基本成熟稳定,并与礼制和风俗相结合,使得外来建筑体系或风格已不能动摇这个传统。
由上古至明、清建筑的发展在系统学习建筑史之前,粗略的将中国的建筑与外国“石头的史诗”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以木构为主这一特征,但是至于院落式布局倒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细心观察,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建筑多是被层层叠叠的院落包围着。
上至皇室贵族的宫廷紧苑,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通住宅,严肃如供佛祭神的庙宇塔寺,清逸如游赏赋性的山水园林等等,无不是安安稳稳被放置在一个有厚厚围墙院子里,甚至需要繁华喧闹的商业建筑也会采取院落式布局,例如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就是豪华型院落式商店的典型。
而国外的建筑,即使是宫廷与外界,也只有一道薄薄的精美铁门相隔。
相当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直接暴露在广场,街道等环境下。
即使有一道小小的栅栏,感觉还是室内和室外被完全剥离,并不似中国的院落,户外变成了屋内的一部分。
最初的宫室模样,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便是由廊庑围合城的庭院。
同时也出现了堂和室的布局。
到了周代,合院式的布局已经完全成熟。
从此以后的三千年,从帝王的宫室到民间的四合院都沿用着这一格局。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演变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2600a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6.png)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演变1. 引言家乡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其中,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以及演变过程,以期传承和弘扬家乡的建筑文化。
2. 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影响家乡位于一片优美的山水之间,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社会背景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山地地势使得传统民居建筑必须能够顺应地形,因此多采用木质结构,灵活适应地理条件。
其次,家乡历史上的农耕文化使得传统民居建筑注重与农田的联系,常常采用庭院式布局,将生活空间与农田紧密结合。
3. 建筑结构与布局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结构以木质为主,由于当地的资源丰富,木材成为了家乡民居建筑的主要建材。
这种木质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火性能,也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往往采用庭院式的布局,以团聚家庭成员,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装饰与细节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例如,在屋顶方面,常常使用特殊形状的瓦片作为装饰,融入了当地的风俗文化。
此外,传统的木雕和石雕工艺也常常出现在门口、楼梯等地方,以展现居民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底蕴。
5. 演变过程与现代变革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后,家乡传统民居建筑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现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
许多传统元素逐渐丧失,被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所取代。
然而,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建筑的特色,来弘扬家乡的文化,传递给后代。
6. 保护与传承要想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防止传统建筑的破坏和侵蚀。
其次,加强对传统建筑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与培养,培养一批有专业技能的传统建筑师。
此外,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7. 结论家乡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运用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e322923bcd126fff7050bbb.png)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运用一、中国传统院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院子与房屋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文字中称之为“庭院”,《说文》中解释道:“庭,宫中也”,宫即围墙以内之空间,是指围墙内宫室屋宇等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而成的中心空地及地坪,用概括的话说,庭就是院,是日常生活中的户外活动空间。
关于“院”,《广雅》中说:“院,垣也”,就是说,凡四周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如再加上房屋就可以组成前院、后院、深宫大院和场院等。
从古代一系列文献对于庭院的解释和表述中可以看出“庭院”二字构成了中国古代以院落空间为建筑核心的基本概念,这种基本概念导致了中国古代以房屋建筑围绕院落向心而筑的基本建筑模式。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式中,装载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由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中国庭院里,不仅有花草树木四季变化带给人的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中国庭院表现中国文化中家庭血缘、伦常道德的情感空间,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方式中,庭院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是家庭成员活动起居,沟通交流的理想所在。
从某种意义而言,庭院就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
庭院建筑的一切构成元素都带有鲜明的人文注意色彩符号,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
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庭院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
人们对庭院的钟情是历史形成的,庭院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在院落还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的时候,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因为每一种院落形态都反映着一时一地的生活状态。
但是如今,当高楼大厦取代院落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也就日益淡漠了,城市的面孔也变得日益近似。
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6d282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3.png)
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模式——庭院或称院落。
而庭院之于我们中国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铺陈,更作为一种内在于我们文化血脉的基因,体现着对生命真意的世界观。
本文试图探索这种特征产生并得以延续的历史根源及其表达的文化涵义,概述庭院设计自古至今的发展,从中捕捉传统庭院的生命力和继承传统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庭院、起源、自然观、宇宙观、法人的思想一、概念的界定“庭院”是住宅空间组织的最基本的模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以庭院为建筑原型来组织空间的系统,庭院空间在传统建筑营造中成为核心的地位。
这种空间秩序源自传统道德伦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家庭和睦关系理想模式,也反映着自然秩序与宇宙关系。
1.传统庭院的解释庭院,古人所谓“庭”,是指围墙内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的中心空地,是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空间。
“院”主要指围墙以内的空地。
周围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
“庭”“院”二字成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 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院”,如前院、厅院、侧院、内院……都称为“庭院”。
二、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以房屋建筑为主体,再围合成庭院,以庭院为基点,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不断扩展组合,最大的如北京故宫,普通的如各个不同地域的合院民居,范围十分广泛。
民居的居住庭院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习俗等原因可分为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两种院落建筑样式。
四合院起源于黄河流域,其基本特征是四面围合,采取“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这种特点保持至今。
这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也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的庭院建筑形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定型为传统建筑的本模式。
“天井院落受北方四合院的影响,也是四合院样式的一种变化,也是南方的地理、气候、民俗等等因素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1ede2c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4.png)
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塑造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创新。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一、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1. 木质结构的特点古代建筑最早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其形态特点鲜明。
以“四合院”为例,其由四面环合的建筑体组成,中间则是一个开放的庭院。
这种形态在建筑空间上能够形成独立的小气候,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2. 石质结构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建筑逐渐开始采用石质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例如,寺庙建筑多采用宏伟的山门、有层次感的殿堂以及高耸的塔,形成了具有雄伟气势的建筑形态。
另外,古代城墙也是石质建筑的代表,其呈现出坚实厚重的特点,既可以防御敌人,也能给人以安全感。
3. 宫殿建筑的形态古代宫殿建筑以其特殊的形态而独树一帜。
例如,紫禁城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其形态采用了严谨的对称布局,符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
宫殿建筑还注重金碧辉煌的装饰,使整个建筑形象气度非凡。
二、古代建筑的建筑空间1. 门楼的意义古代建筑空间中的门楼在整个建筑结构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门楼有分界的作用,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分隔开来。
同时,门楼也是建筑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它可以展示建筑的雄伟与富丽。
2. 庭院的意义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庭院是构建建筑空间的重要元素。
庭院为建筑带来了自然的景观,也划分了不同功能区域。
古人以庭院为中心,将居住空间围绕在周围,形成了以庭院为纽带的生活方式。
3. 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上注重层次感,通过高低错落的形态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例如,古代僧院的建筑空间常常设置多层次的殿堂、广场和回廊,形成了宁静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三、古代建筑的价值与意义1. 文化传承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其特点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215cfe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3.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设计风格。
院落与庭院布局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与自然的追求。
本文将从院落与庭院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布局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传统中国建筑中的院落与庭院,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开敞空间。
院落也称为四合院,是由四周围墙所围合而成的正方形或矩形中庭。
而庭院通常是指围绕主建筑物的开放式花园或院落。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部分。
二、历史背景院落与庭院的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院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至17世纪的商朝和西周时期。
此后的历代,特别是唐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建筑布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传统中国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院落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个家族的象征,是家族传承和家族活动的场所。
庭院则被视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三、布局特点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首先,院落与庭院的布局都以对称和平衡为基本原则。
建筑物、花园、水池等元素都被布置在院落或庭院的中心轴线上,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布局。
其次,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的结合。
院落作为家族的集体空间,通常面向内部,对外封闭。
而庭院则作为家庭的私密空间,常常面向外部,与周围的环境相连。
这种设计既能保护家族的安全和隐私,又能与外界交流和互动。
此外,院落与庭院的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中国建筑崇尚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利用自然元素来装饰和美化院落与庭院。
常见的自然元素包括花木、假山、水池等,通过精心的摆放和搭配,使院落与庭院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与庭院布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对和谐、平衡与自然追求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又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和家庭的重视。
中式合院的发展史
![中式合院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490a51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0.png)
中式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布局形式,通常由一组建筑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而构成,是中国古代居住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下是中式合院的发展史概述:
1.古代起源:中式合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
早期的合院布局常常是
由一户或多户家庭构成,以共享中心庭院为特点,以实现家庭生活的集中和互助。
2.封建社会: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式合院逐渐成为富有和有地位的家庭住宅的
典型布局。
在这个时期,合院不仅用于居住,还承担了社会聚会、祭祀等活动。
3.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式合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许多财富和权力的家
庭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大型的合院,以展示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4.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到来,一些合院逐渐被改建为多户住宅或商业用
途。
合院布局不再是主流,被现代建筑形式所替代。
5.文化复兴:在现代,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统建筑价值的重新评估,中式合
院逐渐受到重视。
一些历史悠久的合院得到保护和修复,以保留传统文化和建筑风貌。
中式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迁。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合院的应用有所减少,但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价值依然被重视,并且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96b2cf6f1aff00bed51e9d.png)
是它 的基 本 手段 , 院 落是 它 的表 现 形式 。 《 说文 》 中解 释 道 : “ 庭, 宫 中也 ” , 宫 即 围墙 以 内之 空 间 , 是指 围墙 内宫 室屋 宇 等建 筑 四周 的空 地或 围墙 围合 而 成 的 中心 空 地及 地 坪 , 用概括的话说, 庭就是院 , 是 日常 生 活 中 的户 外 活 动 空 间 。 关 于“ 院” , 《 广雅》 中说 : “ 院, 垣也” , 就是说 , 凡 四周 有 墙 垣 围绕 的 便 可 称 为 “ 院” , 如再 加上 房 屋就 可 以组 成 前 院 、 后院、 深宫 大 院和 场 院 等 。
合 室外 空 间 的界 面 的不 同 , 及形 成 的 院落 尺 度 的差 异 , 形 成 大 小 院落 及 天井 。
入, 高楼大厦已经取代传统合院建筑成为人们的主要居住载体, 传统院落文 化似乎已经失去了她原有的空间载体 , 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 了原有的家庭空 间, 有“ 家” 没“ 庭” , 生 活空 间 被限 制 在户 门之 内 , 那一 方 融 合天 地 的 私密 领 地 被 剥夺 , 几千 年来 与 自然 环 境 的亲 密关 系 被割 裂 。我 们 无法 继 续 大规 模 的 简 单复制和推广传统院落的固有形式和表面符号 , 但是我们可以探索传统院落 形 式背 后 的空 间体 验 带 给我 们 的感 受 和精神 寄 托 , 而 我 们 真正 需 要 的恰 恰 是 这种围合带给我们的邻域感 , 和与 A然亲近 , 融合 自然 、 回归 自然的精 神诉 求, 而非封闭本身。所以我们即使无法为每一个家庭营造出传统院落空间的 体验, 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为一群人或一个区域的人创造这种空间体验 。把传 统 居住 单 元 的院 落 空 间拓 展 到 邻 里 问 、社 区 间或 则 拥 有 更 多受 众 的 活 动 中 心、 博 物 馆 的等 城市 公共 空 间 塑造 上 。让 国人 的 这种 千 百 年来 魂 牵 梦绕 的 中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f3a4e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b.png)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
本文将从“形式演变”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
一、木结构建筑时期从古代到晚清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在这个时期,人们采用着越来越精细的木构技术,建造了大量的寺庙、宫殿、民居等建筑。
其中,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是简洁、朴素的特征;唐宋时期的建筑则表现出了飞檐翘角、雕刻细致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建筑则更加讲究造型比例、色彩和装饰,尤其是雕刻技术更加纯熟,形成了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
二、砖瓦建筑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用砖瓦建造的建筑逐渐兴起,尤以宅院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中,京津地区的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四合院是以一个院子为基本单元,四面围合而成,将居住空间打散分别布置在四面,形成异彩纷呈的空间层次和景观。
三、国外建筑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开启,欧洲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受到了一些西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借鉴西方建筑的一些技术和理念,比如说现代建筑的使用材料、结构体系和环保概念等。
四、复兴建筑时期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脉传承的意识,传统建筑也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更多地关注建筑的材料、色彩和造型等方面,体现出更多人文情感的关怀和尊重,表现出中国底蕴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历程,也代表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1c2d4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0.png)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传统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群落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为主题,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地理环境具有巨大的差异性。
由于地域的不同,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群落在建筑风格、结构形式、材料选择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以南方水乡为例,由于这一地区多河流交织,人们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建筑,如吊脚楼、桥梁、运河等,形成了特有的水乡建筑群落。
而北方的传统建筑群落则多以平房、四合院等形式为主,这与北方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寒冷的气候相适应。
历史背景也是传统建筑群落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为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对建筑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皇宫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这些宏大的建筑群落展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庄严与权威。
而在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影响,一些传统建筑群落出现了新的风格与变革,如上海的外滩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出混搭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谐。
这种思想在传统建筑群落中得以体现,表现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契合等。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如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等,这些园林以假山、池塘、廊桥等自然元素为主,融入了精致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历史背景的变迁与演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态和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传统建筑群落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388bf8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c.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居住建筑形式,它以一个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围以房屋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的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特点三个方面逐步展开。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四合院”布局的出现。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普遍生活在农村,其居住环境需要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中心庭院的布局使得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好,居住者可以在室外进行各种活动,并且方便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这种布局也更易于宜居,人们可以在庭院中种植花草树木,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从演变过程来看,中国古代“四合院”布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四合院”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的相似居住形态,然而,直到唐代,才开始出现具有了明显“四合院”特征的建筑形式。
在唐代,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庙宇以及僧尼的居所常常采用这种布局。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府邸、贵族宅院也开始采用“四合院”布局。
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不仅在宫殿、庙宇、府邸中广泛应用,也成为了普通民居的典型样式。
最后,从特点来看,“四合院”布局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中心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核心,它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和核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次,四面围合的房屋与中心庭院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空间,起到了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
再次,建筑中的房屋通常呈“U”形或"ㄇ"形,形成内外院落结构,逐渐形成多层和高低错落的组合效果。
最后,强调对称与均衡是“四合院”布局的重要特点,不论是庭院的布置还是房屋的设置,都注重对称和整体的平衡。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使得建筑舒适、美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均衡和谐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合院”布局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5671cd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1.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逐渐演变,展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
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形式以木结构为主,以庭院式布局为特点。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祭祀和宗教场所为主,如大型宫殿和寺庙。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式的布局,以山为中心,围绕着多个建筑物组成。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唐代,宫殿建筑开始采用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布置建筑物。
宋代则出现了更加注重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建筑形式,如飞檐翘角、悬山顶、斗拱等。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趋于庄重和精致,宫殿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
建筑材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材、砖石和土坯等材料。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如梁、柱、榫卯等。
这些木材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砖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在宋代以后,砖石建筑逐渐取代了木结构建筑,成为主流。
明清时期,砖石建筑达到了巅峰,建筑物的外墙常常采用彩色琉璃砖进行装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建筑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核心。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宗教和祭祀为主要意义,它们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场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在唐宋时期,宫殿建筑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它们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不仅是帝王居住的地方,还是展示皇家文化和艺术的场所。
同时,古代中国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在建筑布局和装饰中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一 。对意境的表现, 乐” 远不及古人。当然, 这
方面的精品也有 如王毅先生的“ 北京电影学院逸
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通过建筑这一媒介反 映出来。西方建筑风格流派的演变实则是文化的 演变 而中国古代文化, 数千年一脉相承, 延续不
断,呈封闭内裹型”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千年一面 “ ,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千年不断。虽然历史上有几 次较大的外来文化冲击 但都因叹服于它的博大
面南. 称正房, 其四周被其他次要建筑或廊、 墙包 围, 正房前方东、 西侧房屋称东、 西厢房 入口 设 在建于南面的北向房屋( 称倒座) 部或偏东 共 的中
《 左传》曾多次提到 华夏族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族 类, 是因为她拥有 ’ 礼仪‘唐代学者孔颖达对《 。 左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时,除被其精
湛的工艺所倾倒外 , 更叹服于庭院空间的处理。 因
而有学者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庭院空间的艺术。 当人们参观北京故宫时 迈过道道不同形式的宫
门、 穿过进进大小不等方向不同的院子 猛抬头望
通过对传统院落形态的拆解与信息转换来产生新 的表现形式。
不过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上. 它化为 一种美学原则 形成了中国人的 “ 主次分明、 和谐
统一 的审美情趣。因此 设计时就应因势利导,
将之做精做细, 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形式。 而 不是盲目 追求西方所谓的打破秩序、 拆散结构的解
构主义。 当然, 秩序并非一定要通过中轴对称的形
统院落式民居相比 多了一份气派与炫耀, 却少了
计出完整意义的 “ 安全建筑” 那么, 。 传统院落建
筑中的那种防范意识和建筑方式、手段就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形态 不仅是一种建筑
空间的组合形式,更反映出中国人的自然观、生 活方式与心理状态 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 是一个 缩微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传统建筑不应仅仅停
世界。
1 | | . | | es es | | . es | |
格遵循 “ ‘ 礼制’的同时从没忘记对 “ 乐“的追求
装饰性地使用结构构件、 多种视觉艺术 ( 绘画、 书
法、 雕刻等) 文学艺术 ( 对联、 、 诗、 题字、 匾额、
家训等) 形式汇于建筑一身 是 “ 的表现 , 乐“ 而
建筑围合的 “ ‘ 院’ 则是 “ ‘ 乐’的艺术升华。 这里, 建筑是 ” 庭院是 一 , 礼一 乐“ 建筑与庭院共同作用
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 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局的独特体系, 其院落式 空间组合形态 ( 四合院)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
现在距今约 30 年前的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 00 址中。 此后, 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 除个 别少数民族地区外 这种院落形式, 就成了中国建 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其基本形态特征是:
! |
万物皆化’ “乐’ 。 ‘ 成为整合社会的工具“ 中华民 。
族虽向来缺乏幽默感 却善于找乐。 建筑上 在严
乡 建筑仍采用封闭的内院式 任潺潺溪水从房前
屋后流过却 ’ ‘ 视而不见‘ ’ 或含蓄地 ‘ ’ 借景” 固执 地在院中叠山理水、 栽花植草 将对人生世事的各
种感悟藏在厚厚的高墙内 构筑自己心 中的桃源
3 安全建筑. ,是时代的需要 .“
目前, 我们的建筑安全性只体现在结构安全
和消防安全上, 在治安和公共卫生方面几乎是空
白。 这不仅是社会治安管理与疾病预防的问题 还 应当成为建筑安全学的一部分 .建筑师有义务设
式来建立 秩序是一种内在的本质 而中轴对称只 是表现这种本质的一种形式。 至于 一 ’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 乐‘ 现代建筑中 的共享空间, 其形态本质就是个加顶的内 庭院。 它 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著名建筑师波特曼先生, 拿他 的代表作 ’ ‘ 海特摄政宾馆“ ’ 、 桃树中 与我国传 ‘ 心一
|
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这就是说 阴与阳的
对立统一乃宇宙之本原.刚柔、仁义为其派生和 表现. 天、地、人密切相关, 相互感应, 并认为 | | | | | | | 赢 黝 黝 戳
只
个诸侯国) 其固步自 封的社会形态, 也多少包含
了这种民族心理因素在内。
人的言行也能对天地产生影响.可以效天法地。
因此 这种朴素的原始宇宙观通过各种形式表现 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当中, 建筑上 阴 ( 院落) 与阳 ( 房屋)互含并存, 缺一不可。
1礼乐文化的重新途释 .
传统的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 礼文化’ ‘ 作为一 种主流文化在今天已不存在. 但作为统治中国人思
想数千年之久的一种力量 仍在起着重要作用 只
的新表现。我家门前有条河’ “ ‘ 是房产商的广告 更
是环境意识的重新唤醒。 因此.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 院落形态所折射出的 “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一 的艺 术自然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中. 可
还有意义7答案是肯定的。 铺先生的一 吴良 菊儿胡
同”获得 “ 联合国人居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 ‘ 越 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告戒我们 .弘扬民族文 化 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今天所用 是每一 位建筑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照上述 “ 中国传统建
筑院落形态的成因“其现实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论述 :
同围合的庭院则是各房间的交通枢纽及公共活动场
所。中国古代建筑大到皇家宫殿、 寺庙 小至百姓 住宅, 大多采用这一形式。 甚至园 尤其是江南 林, 私家园林 实际上仍是由 轩、 馆、 廊为主. 亭、 辅
以假山、 土丘、 树木花草、 景墙门洞等围成的平面 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院落和院落群 , 只是在空间限定 和建筑形式上较为自由灵活而已. 称为 “ 院林一 似 乎更为妥当。
威严恢弘气势:而置身于南方民宅窄而高的小天
井中, 一缕 “ 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 酒中有情一 的诗意则油然而生。 三千年来. 这种单 一甚至单调的形式不仅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衰落, 反而随历史的变迁积淀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成
了中国人心中 “ 院文化一 情结。 是什么原因使得中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
传》 进行注疏时也说: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 夏一也。 可见, 礼“ ’ ‘ “
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其本质精神就是万物存在的
唐甩: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1 2 0 年 第s 4 0 6 期
立口胜 遥国口 建 筑 文 化
秩序 所谓 “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 ・ 《 乐记》。 ) 反映到建筑中. 就是将秩序用严格的规模、 用材、
来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正是这种空
间组合关系的最好体现 也是最 “ 合礼”的形式 是’ ‘ 礼之具“ 如 “ 。 北方的四合院, 长辈住正房 , 下
一
辈住厢房 前后辅助房则为家奴、 下人的住房, 整
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 。
因此可以说 . 传统的 ” ‘ 合礼’的院落形态历数千 年不改, 其根源在于 “ 礼文化“ 的根深蒂固 是传 统伦理道德在建筑空间上的折射。“ 合礼”则立
精深而被中国化了 ( 如佛教文化) 使得中国文化 . 一直沿纵深方向发展 其最本质的精神就是 “ 礼“ 和“ 。 乐” 这种 “ 礼乐” 文化涵盖极广. 影响极深.
, J 涉及的范围大到朝廷典章 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 进退起居, 几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 当
然也包括建筑在内。
自 “ 古以来 礼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表征,
2阴阳合德的宇宙观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处处渗透着阴阳学说思 想 即阴阳合德的宇宙观。老子的 《 道德经》有 云: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易经 ・ 说卦》也
说: “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民居和福建土楼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 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大概生活在这种院落中的人体会 , 最深。 所谓封建社会: 封起来 ( 一片领地) ( 建 一
建 筑 文 化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成因与发展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唐 璐 一 陈祖展
【 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 摘
特征入手. 分析了这种院落式建筑的成因。 并对 其今天的现实意义进行一些探索。
【 关键词】中国 传统 院落 文化
见高大雄伟的太和殿时. 无不感受到一种皇家的
无礼一则不立。 沉重的 “ ‘统治了数千年的中国 成了中 礼 国人的精神枷锁。 过分的压抑, 势必造成心灵的扭 曲。 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 . 于是就同时有了与一 ‘ 礼’ 相对应的 “ 。“ , 乐“ 乐者 天地之和也, ……和, 故
们心中的自然, 是一种 “ 人化“ 的自 是抽象的 然,
艺术 是哲学 是诗。 中国的山水画、 山水诗、 山
水园林 都表现出高度的 “ 诗化自 然” 境界, 何 “
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这与西方文明中的将自 。 然作为人类的对立面、人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来获 得生存权、 通过改造自然来为人所用、 通过写实来
表现存在的 “ 物质自然观” 完全不同。 认识到这一 点 我们就可以 理解 即使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
诗情画意。 再看一些居住区. 超尺度的绿地、 广场 ( 尽管也可能被围合)从图上、 空中看 气魄非凡, 震撼人心 实地观察却发现毫无人气。 因为缺乏人
性、 缺乏灵性 甚至许多设施只供 “ 观赏‘ 拒绝 ’ 把玩”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不是中国老百姓寻常 。
留在其外在形式上,更要探求其内在精神,为今
三、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
现实意义探索
三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过去了 社会 巨变,今
3“ .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的艺术自 然观
鞭
2006年
第 s期
甘
撇 籍
建 筑 文 化
天的建筑与往昔截然不同。传统的院落形态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