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

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

【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

2、学生参考注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诵读三遍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展示北京秋景图片

二、新授

(一)初读

1、学生介绍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并整合

2、学生速读课文。

(1)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情感?从文本找出依据。

眷恋、热爱、痴迷

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作者如此热爱故都的秋,那么他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析读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3:秋院图 4:秋槐图 5:秋蝉图 6—10:秋雨图 11:秋果图

2、这些景物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3:秋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清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

3、第2、13段写出了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

慢、润、淡

对比反衬南国的秋味比不过北国的秋味,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三)美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

故:过去,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繁华已不再。

故都:指明地点,含有深切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三、拓展与延伸

作者热爱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秋呢?

客观:景物本身固有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旧中国时代环境黑暗——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作家个人气质抑郁善感:三岁丧父,十年日本的生活饱受屈辱、歧视

作家文艺观、审美追求:提倡“静”的文学、“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四、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看看老舍笔下的秋天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哪些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形神

秋院

秋槐清

秋蝉静

秋雨悲凉

秋果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本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五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初中阶段对散文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过前一课《荷塘月色》,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学生的鉴赏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从而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三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

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

其中,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散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在阅读、

研讨中感受散文的景与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因此,我采用反复诵读和设疑讨论两种方法。

五、说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采取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秋的感悟和联想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北京秋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文,进而导入本课。

同学们,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钢琴曲,大家欣赏几幅北京秋景的图片。

提问: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看来不同的人,对于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为鉴赏五幅画面做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查阅了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创作背景呢?谁来补充一下?

郁达夫,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了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1930年,发起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所作。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威胁,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也较为低沉。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依据。进而找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怎样的?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喜欢?仅仅是喜欢吗?别人有不同看法吗?眷恋、热爱、痴迷

依据呢?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那么,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呢?

很好。“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选一位同学朗读2、13段,总结南国之秋的特点及写作用意。

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第2、13段。好,有请。请大家在他读的过程中,思考: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南国的秋?

慢、润、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