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完美版
《六国论》完整版本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精品:课件表原因,因为。
本段翻译
➢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 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 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 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 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 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
(5) 草芥( ) 嬴 ( ) 而不助五国
(7)洎( )牧以谗诛( ( )尽
(9)胜负之数( 与秦相较
(11)或未易量(
) )精品课件
(2)思厥( ) (4)暴秦之欲 (6)与( )
) (8)革灭殆 (10)当( )
(12)下咽( )
课文解读——第一段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
12.然后得一夕安寝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视:看待,对待
举:拿。以:来。 予:给。
然后:这样以后。 精品课件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然则:然而,转折连词。 厌: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对。
精品课件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精品课件
10.子孙视之不甚惜厥:其,他们的。
11.举以予人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苏教版必修2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 •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 灭。”这话说对了。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 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 • • • • • • • •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 不要。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月”,名词作状语 A、日割月削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B、以地事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第四段:(向使三国……食之不得下咽)
反向假设:向使三国(韩魏楚)各爱其地,(齐) 人勿附于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胜 负存亡或未易量。
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
苏洵的《六国论》对后世的史论文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 论述方式和思想观点对后来的史论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六国论》也是苏洵文学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六国论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01
将秦国与其他六国进行对比,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六国的弱 小,从而强调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六国论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策略,在现实中 很难实现。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难以达成共识和合作。
六国论对于国家发展的建议,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01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国家的发展需要 注重内政的治理、人才的培养 和外交的策略。
02
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内容概
述
六国论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北宋时期,面对契丹、西夏的威胁, 统治者采取了联金抗辽、联蒙抗金的 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目的
苏洵的《六国论》旨在探讨六国灭亡 的原因,并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 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正确的外 交政策。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六国灭亡的原因
学会合作与沟通
六国论中的合纵连横思想告诉我 们,合作与沟通是实现个人目标 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人际关系 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强调素质教育
六国论中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应 试能力。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六国论中对于策士的启发式教学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 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全面版
课堂训练: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后秦击赵者再 第两次/表示又一次。
⑷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⑸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⑹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询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北宋地图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 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 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E、得以自完于其间也
形作动,保全
3、标明下面句式类型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被动句、状语后置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重点段落分析与解读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简要概述了六国的形势和背景,为 下文的分述打下了基础。
重点段落二
中间部分关于各国情况的分述,详细描绘了各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突出了各国之间 的差异和联系。
《六国论》体现了纵横家苏秦、 张仪等人的思想,即通过合纵连 横的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00%
忠君爱国的观念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忠君爱国思 想的推崇,认为臣子应该为国家 的利益而奋斗。
80%
变革图强的精神
文章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能使国家强 盛。
当代价值意义探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探究三
小组内分享各自在阅读《六国论》时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 流和启发。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06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明确答题思路。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及时与同 学或老师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学习目标与要求
•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
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和作 者简介,熟悉课文内容。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六国的形势和背景,然后分述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全文,提出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课件 苏教版必修2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 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 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 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 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 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 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 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 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 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 断(出高低来)呢。
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极少的 • 朱德同志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 祠(现为三苏博物馆)的题词 • 一 家 三 父 子, 都 是 大 文 豪。 诗 赋 传 千 古, 峨 眉 共 比 高。
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
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 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又造成兵力渐趋衰落, 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 地赔款以求和。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 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 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 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 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 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 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 必修2)教师用书: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六国论本课话题——合作共赢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点评:苏洵在《六国论》中谈到六个大国竟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直到灭亡。
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钩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
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常不是也看得多了吗?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合作的力气加州红杉成群结队,长成一片森林。
在地底下,它们的根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一片根网,有的可达上千顷。
除非狂风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块地皮,否则没有一棵红杉会倒下。
加州红杉的根可发挥全部个体的最大能量,让我们看到团结合作的力气。
一只蚂蚁的防备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很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它们的个体力气、平安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刘基2.全都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制服。
——《伊索寓言》3.蚊子假如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制服。
——萨迪4.要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土窝里的黄蜂那样,聪慧人应当团结在一起。
——高尔基5.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谚语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 ) 燕.、赵之君(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 草芥.( )洎.牧以谗诛( ) 胜败之数.( )【答案】dài yān lùsànɡjuéjièjìs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答案】(1)“厌”同“餍”,满足(2)“当”同“倘”,假如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2)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狼之并驱如故.广故.数言欲亡(3)视⎩⎪⎨⎪⎧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6)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7)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为⎩⎪⎨⎪⎧邯郸为.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0)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趋于亡(11)于⎩⎪⎨⎪⎧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其势弱于.秦【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斗,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原因,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有意 (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急 (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头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由于/介词,用、凭/连词,相当于“而”,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_______________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_______________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_______________ (4)日.削月.割 ( )_______________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_______________(6)并力西.向 ( )_______________ (7)盖失强援. ( )_______________ (8)李牧连却.之 ( )_______________ (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_______________ (10)不能独完. ( )_______________ (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坚守节义 (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4)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6)名词作状语,向西 (7)动词作名词,救济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大的 (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其实..亦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多含转折意。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课件苏教版必修2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秦皇吞(并)六国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六 国 论
苏 洵
一读:感 知文脉
听录音
• 六国互丧sàng • 暴pù霜露 洎jì • 草芥jiè 与嬴 yǔ •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shù
理解分析第一.二段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赂秦而力亏 4.破灭之道也 5.或曰 6.不赂者以赂者丧 7.盖失强援 兵:兵器 善:恰当 亏:亏损,减弱 道:途径,道路(抽象)\原因 或:有人 以:因为,由于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导入课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比 大患 献易 无厌
《六国论》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导读:《六国论》教案【课前导学】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
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
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1、正音: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③洎()牧以镵()诛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①与()而不助五国也②()粮而景从③悉使()兵负草填之④革灭()尽之标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
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
•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5、翻译全文【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六国论-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东沟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课件(共29张PPT)
因为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论证结构
(分论点1)
中 心 论
非兵 不利,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战不 善,
(分论点2)
点 弊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赂秦 援,不能独完。
大城市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
凭,用
邑镇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比较秦国(因六国贿赂) 它的实际
而得(的土地)和战争 胜利所得的土地
数量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最想要的
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其
祖辈 父辈
冒
连词, 表结果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全都 来
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丢掉一 根细草
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四周的边境 军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六 国 地 图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 嵋共比高”。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 《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 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第五、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对比
六国与秦 北宋与西夏、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ຫໍສະໝຸດ 第 一(并 列)段
)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者
(总分)
以
赂 者(第三段)
丧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过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借古) 分 (递 进) 总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题目:
1、下面加横线词与现代汉语用语相同的项有[ C ]
六
国苏 洵
论
阅 课 课 时 北 简六
读 文 堂 代 宋 介国
苏 结 训 背 地 作与
辙 构 练 景 理 者秦
文 讨 论 ▲
图 ▲
词 类
活
用
词
▲
古▲ 今 异 义 词 ▲
形 势 图 ▲
▲的 有 关 史 实 ▲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 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课堂训练: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后秦击赵者再 第两次/表示又一次。
⑷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⑸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⑹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询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北宋地图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 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 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 “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 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 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 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 “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 “唐宋八大家”。著有《嘉右集》,本文选自 《嘉右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 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E、得以自完于其间也
形作动,保全
3、标明下面句式类型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被动句、状语后置
B、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状语后置
C、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状语后置
D、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
E、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F、彼秦者将何为哉?
宾语前置
4、如果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词语来概
括,苏辙的《六国论》依次是侧重从( 地利 )和 ( 人和 )两个方面立意的。
事情。
课堂训练:解释词类活用词
⑴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⑵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⑶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⑷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⑸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结 构 图
弊(
总
在
分
赂) 秦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㈡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 和燕—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 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 退。
阅读讨论
5、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 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杜 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 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 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 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 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 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 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 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A、而蔽山东之诸侯
B、而范雎以为忧
C、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E、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F、而四国休息于内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
A、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腹心的疾病,比喻根本的祸患。
B、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既然)这样,那么…… C、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同“借”,凭借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形作动,厚待,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