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近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已成为一个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这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从家庭开始。
事实上,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本文将讨论家庭因素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1.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家长们的行为代表了一个孩子学习行为的标准。
公正的家庭关系、家长间的沟通以及家长的知识与技能,都能够通过影响孩子的观念、价值观和能力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庭因素在孩子的行为养成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2.家庭环境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房间结构、室内装修、家具、玩具、家庭设施、家庭气氛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反之,坏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们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将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
3.家庭文化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家庭文化是涉及到家庭生活习俗、家庭价值和家庭代际传承等方面的家庭因素。
孩子与家庭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文化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而且影响了孩子们的信仰、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家庭文化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如何养成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长要重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作为孩子们的第一批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家长搬重物的时候,应该使用专业的道具,不要弯腰和承重,同时,不要在孩子们面前吃零食、抽烟等行为。
2.鼓励孩子在家中参加家务工作让孩子们在家庭中参与家务工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给孩子们打扫房间、整理桌子和洗衣服等家务技能,让孩子从小学到如何尊重和照顾自己的生活。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习得了实用的生活技能,而且还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自立意识和自信心等。
浅谈家庭教育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家庭教育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见,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永远替代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熏陶的结果。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父母简单地认为要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只要别人家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标签:家庭教育成长起点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为什么同一课堂上学生间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异很大呢?除了智商因素,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还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教养的起点。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未意识到家庭是教育的起点。
因此,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其终身受益。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有一次,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送孩子上学,母子俩边走边吃香蕉,妈妈吃完后随手将香蕉皮丢在路上,紧接着孩子也将香蕉皮丢在路上,而不远处就是垃圾桶。
说来也巧,几分钟后又看见一位妈妈送孩子上学,快到校门口时,母子二人喝完了酸奶,妈妈说:“小宝,把酸奶杯给妈妈,等会扔到垃圾桶。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们学校门口就有垃圾桶,我去扔。
”也许前一位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手丢下的不仅仅是一块香蕉皮,还有文明的习惯,重要的是连同孩子的文明习惯也一起丢掉了。
二、守时惜时的习惯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将近六年的小学期间只迟到过一次,那一次是因为早晨起床后感觉不舒服去看医生了。
我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能提前五到十分钟到校。
他说:“我妈妈经常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虽然我不知道意思,但是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如果有东西落下了,也有时间补救。
”我想可能正因为如此,近六年来,他没有缺交过一项作业,每篇课文都能提前预习,每一项作业都能在教师还没布置前就完成,真正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言行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甚至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言行问题1. 过分溺爱一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任何要求都满足,任性任意,导致孩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无法独立生活和工作。
2. 言传身教不一致有些父母口头上提倡正直、守信、友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用欺骗、欺凌等方式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给孩子形成了很差的榜样。
3. 惩罚过重或不当有些父母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对待孩子,或者不合理的直接否定、严厉批评,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
4. 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些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少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怀,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缺乏监督和指导。
二、对策措施1.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父母不能对孩子溺爱,应该适度的关心和呵护,教育孩子要独立自立,懂得正直、友善和守信等美德,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勇敢和坚强。
2. 父母要言行一致父母要多关心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要一致。
父母言行要端正,尽量做到身教不偏,对孩子起到好榜样作用。
3. 父母要合理惩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科学合理,不得使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要合理有度的批评和惩罚,教育孩子成长。
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努力。
家长要深刻认识言行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社会要加强对父母教育的引导和指导,加强父母教育的宣传,提高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平。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家长教育机制,切实启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成长的浪潮。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自控能力、不尊重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合作精神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缺乏规范、纪律不严,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问题,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模式。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缺乏规范和秩序,师生关系不和谐,课程设置无趣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1.3 同伴关系因素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大多有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言语粗鲁、打架斗殴等,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小学生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家庭教育:(1)积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2)建立家庭规则和规范,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3)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和相互尊重;(4)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交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是孩子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育环境:(1)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2)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3)加强班级管理,建立明确的纪律规范,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是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益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具有塑造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应该从小抓起,给予孩子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说话文明、礼貌待人、尊敬他人等。
父母还要正确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感情,学会宽容、谅解和帮助他人。
只有家庭环境良好,孩子才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
老师是小学生的导师,应该给予他们良好的引导和榜样。
老师应该注重教育小学生遵守纪律,尊敬他人,有礼貌,学会独立和自主等。
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启发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学会感恩等良好的品质。
在学校的教育下,小学生将会懂得守纪律,尊敬关心他人,努力学习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社会环境是否健康和良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不良的影响,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孩子们才能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庭应该成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课堂,父母要做好身心的示范,正确引导孩子。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老师要做好榜样与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守纪律,尊敬他人,有礼貌等良好的品质。
社会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三课堂,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的影响,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生才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成长。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现代社会,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行为习惯是个人行为的固定模式,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稳定行为方式。
家庭因素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氛围、父母角色、家庭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首先,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动的一种氛围。
家庭氛围积极、和谐,能够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良好,关注孩子的需求,经常进行亲子沟通和互动。
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和睦,夫妻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包容。
这样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父母角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主要依靠和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和言行对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做到榜样,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等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而养成类似的行为习惯。
父母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放任型、过度干预型等。
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最为有效。
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特点是在关爱与要求的平衡中进行教育,父母既关爱孩子,尊重他们的权利,同时又对他们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自律、自控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实践中,父母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要给予积极的奖励和激励。
当孩子表现良好、养成良好习惯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表扬、奖励物质或非物质奖励等。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四、总结
四、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面而有 效的对策。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 果。
对策与建议
4、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 校纪和家庭规矩。同时,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注重培养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谢谢观看
一、成因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例 如,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暴力游戏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此外,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伴之间的不良交往等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对策
二、新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律能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 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角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结果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家庭培养
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家庭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塑造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
家长们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因此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要求孩子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 建立明确规则家庭中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规则可以涵盖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规则要求简明清晰,不应过于苛刻或模糊不清,以便孩子能够理解和遵守。
3. 奖惩分明在培养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奖励和惩罚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对于孩子良好行为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积极行为所带来的快乐和收获;而对于不良行为则需要适当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4. 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通过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习惯。
5. 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充满爱与尊重。
家长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鼓励,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6. 持之以恒培养孩子正确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耐心和恒心。
不能一时心急就放弃培养,也不能因为困难就放任不管。
家长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正确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最主要的场所,在这里父母扮演着关键角色。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阐述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
首先,父母的榜样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着强烈的示范作用。
如果父母自己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很容易模仿并形成类似的行为习惯。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自律和规矩,孩子可能会接受到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家长宜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如鼓励、引导和奖励。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策。
通过正面的激励措施,鼓励孩子形成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和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首先,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家庭是孩子接受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
父母宜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家庭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
通过承担一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洗碗等活动,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意识。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应当适时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让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
最后,培养孩子的礼貌和感恩之心。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一个家庭的优秀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深远的。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日常的教育形式,是孩子们在家庭中成长的重要环节。
作为父母,他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生物学养育者,更是孩子道德养育者、心理养育者、社会养育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们奠定坚实的行为心理基础,使得孩子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自信、乐观向上。
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目标。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格、性别及其他因素,避免过高或过低,目标要具有可工程的性质,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自信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方法和手段。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如正面教育、启示教育、否定性教育等。
同时,这些方法也需要与孩子的年龄、性格、性别等因素相匹配,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要有耐心和坚持。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需要父母的长期耐心和坚持。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予以肯定或批评,从而形成正向的行为习惯。
此外,父母还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它是亲情和爱情的结合,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动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和情感基础,使孩子更加自信和独立。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重视亲情。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有责任和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助您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应该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遵循良好的行为规范,并有意识地展示出自己的善良、友善、公正和耐心等美德。
这样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激励他们模仿和学习。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家庭中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对孩子的行为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父母可以与孩子商讨,制定一些清晰明确的家庭规则,如在用餐时不能发出嘈杂声音、按时完成作业等。
同时,父母应告诉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以及遵守规则所会获得的奖励。
这样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可以帮助孩子明确目标,并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庭中的良好沟通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另外,父母可以定期与孩子进行家庭会议,共同商讨家庭事务和规划,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四、制定合理的日常任务合理的日常任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合理分配一些日常任务,如整理书包、清洁房间、帮助做家务等。
这样的任务既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同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鼓励孩子参与有益的活动参与有益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音乐艺术、读书写作等活动,帮助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和培养坚持的品质。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坚持不懈的能力。
家庭生活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
家庭生活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家庭生活对小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并学习行为习惯的地方,因此家庭生活习惯对小学生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家庭生活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小学生行为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和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孩子们在家庭中接触到的一切,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规矩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产生影响。
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在家庭中就已经开始形成,因此家庭生活习惯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1.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行为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包括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言传是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而身教则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做法去影响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温和、理解、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更容易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反,如果家长采取严厉、惩罚、唠叨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教育,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氛围和气氛,它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共同形成的。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一个冷漠、疏离的家庭氛围则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氛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研究,探讨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定义及重要性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包括言行举止等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家庭氛围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则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
二、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1.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塑造其行为习惯。
2.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包括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方面。
温和、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严厉、纵容的教育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家庭文化氛围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氛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的价值观念等方面。
一个有着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家庭,孩子往往会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我们选取了多所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对不同家庭氛围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我们调查了10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
家庭背景方面,有71%的受访者家庭为核心家庭,29%的受访者来自非核心家庭。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家庭原因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家庭原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家庭缘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之一,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家庭的影响。
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家庭因素,它们是如何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的。
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假如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急等不良现象,孩子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情,进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相反,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供应平安感和稳定感,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的行为习惯。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孩子往往会仿照父母的行为,尤其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
父母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行为模式,孩子会通过仿照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假如父母常常骂人、打人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孩子也很可能会仿照这种行为,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父母应当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良好的榜样,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行为习惯。
教养方式也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的教养方式包括严峻教养、溺爱教养和民主教养等。
严峻教养可能会使孩子形成过分服从或叛逆的行为习惯,溺爱教养可能会使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而民主教养则可以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民主教养注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鼓舞孩子自主思索和自我管理,从而培育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家庭因素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良好行为示范以及恰当的教养方式都可以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实行合适的教养方式,以关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的努力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益,也有助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家庭因素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家庭因素
小学生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不仅仅是提供生活、物质方面的支持,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一、家庭因素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1、行为规范的建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认知运动、社会情感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是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合理规划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并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2、思想品德的培养古人云:“教养不严,防患未然。
” 正确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其思想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
家长应当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3、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字、口头言传中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孩子的语言能力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讲故事、唱歌、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掌握好语言表达能力。
4、心理健康的关注随着孩子独立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小学生常常面临心理困扰。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给予孩子合理的建议和引导。
此外,家长还应着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应对措施1、家庭文化的营造家庭文化是一种附着于家庭生活形态上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美德取向的信仰和认同。
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宣扬勤劳踏实、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将这些品质融入家庭生活点滴之中,学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并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与孩子的互动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家长应当多关注孩子的生活点滴,不放过任何一个与孩子的互动机会。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听音乐、观赏影视作品,以此来了解孩子的喜好,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生家庭因素
小学生家庭因素影响学业的几个方面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不仅仅是父母的学历和经济条件。
本文会对小学生家庭因素对学业学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1. 家庭环境和学习空间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小学生往往需要安静、整洁、光照充足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专注、积极地学习。
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空间对学习成绩的促进具有很大的作用。
家长可以考虑在孩子的房间里设置书桌、书柜、无线网络等学习用品,保持房间的整洁、安静和舒适。
同时,也需要注意孩子的睡眠质量,给孩子一个充分的休息时间,以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2.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可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如果家长过分强调分数和成绩,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会导致孩子对学业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好作业、阅读好书、参加课外活动等。
同时,也需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为其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3. 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孩子的学习条件也就越好。
例如,一些富裕家庭可能会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比如请家教、报大班、报考各种培训机构等。
这些额外的学习支持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从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学习成绩。
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帮助孩子,理解到勤奋努力,自律自信等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同时也建议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发掘自己的长处,调整心态,加强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学习,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教育观念和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家庭的引导下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因素的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因素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小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现如今,小学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受到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仅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有关,同时与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实际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会感慨,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也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
所以说,想要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下,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能收获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习惯简单来说就是个体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
从生理机制的角度来说,习惯就是人们思想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长期重复而有规律的刺激下而形成的[1]。
所以在习惯之下,个体的行为不需要外界的监督,也不需要自身主观的刻意控制,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身的一种巨大力量。
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小学生其年龄阶段较小,思维、智力、心理等都还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该阶段中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这就会对小学生日后的生活、发展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分析(一)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改革开放以前,现如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比如很多家长为了能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是百依百顺,由于孩子在家长的过度溺爱中成长,就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并且形成自私的性格[2]。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三十六小〔三〕七班王嘉穆家长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也是一个人事业成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社会影响好坏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家庭应该怎样做呢?一、家庭认识的不够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
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家长在千方百计地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的同时,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省,不要光临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
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给孩子先吃。
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家长到学校来,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正确的人格教育期。
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廉价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忙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
”孩子进入小学研究,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研究习惯,而良好的研究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研究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过程的质量和成效。
它的养成过程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在平时就注意加以引导。
有人可能认为,学生研究习惯主要靠学校、靠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大,因为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学校。
其实,这种看法是很不科学的。
应该说,在学生研究习惯的培养上,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确很重要,但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生的心理依赖、行为方式的定型等方面来说,家庭和家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那么,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呢?本文,笔者是从一位多年教育孩子的母亲和从教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研究习惯?一、什么是研究习惯研究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研究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非凡偏向。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身分研讨地研究。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研究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二、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研究习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过程,不是教育者手里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时,不仅要注意科学性,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人格。
1.培养孩子研究兴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研究兴趣呢?(1)加强研究快感,培养直接乐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研究的,因为他在研究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无法养成的家庭影响因素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无法养成的家庭影响因素1.家长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上是比较重视的,他们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对孩子也能进行严格的管理。
但是家长还有工作和生活上的重担,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帮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很多家长在外地工作,很多学生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照看。
家庭氛围都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家长也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所以说家长的行为和思想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2.父母盲目的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非常的照顾。
很多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对于生活中和学习中很多好的习惯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养成。
都是父母代劳,不懂分享,自控能力比较差,在生活上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不知道自己解决,只懂求助于父母。
遇到问题就退缩。
还有很多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用电子产品检查作业,不会的问题就在网上查。
还有很多家长甚至帮自己的孩子做手抄报,写作业,打扫卫生。
这样的行为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好。
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不愿意动脑想问题的习惯。
由于现在很多的家庭有离异的情况,单亲家庭较多,很多孩子跟随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生活,家长为了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附近的辅导机构,家长在平时的时候不关心孩子学习问题,和学习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较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3.家长教育观念错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从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是多么重要,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很多的家长认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制性的管理。
很多的家长把自己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根据自己孩子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很多家长的愿望就是孩子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就得取得一个好成绩。
其他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三十六小(三)七班王嘉穆家长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也是一个人事业成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社会影响好坏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家庭应该怎样做呢一、家庭认识的不够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
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家长在千方百计地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的同时,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
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给孩子先吃。
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家长到学校来,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忙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把责任推脱给学校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而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学校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许多地方在许多时候对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和转化,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效果。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往往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认识水平、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都在其言行中影响塑造着孩子的品行。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第一、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
全家人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
有民主,才能有“自立”。
好钢是炼出来的;出色的孩子,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
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在这个时候,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是父母形象的“自损”,绝不会获得任何教育的收获。
只有这样在民主的实行中孩子的自立意识才会随之诞生。
第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
要关心、帮助孩子搞好学习,给孩子固定一个学习的地方,家庭可以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熟悉书包,学会自己动手收拾整理书包;自己削铅笔;书包里面的教科书和作业本、文具的放置要有顺序;使用完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做事有条理的行为习惯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
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生活中讲秩序。
家庭中的孩子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家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
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为孩子安排一个家庭学习生活的作息时间表,讲明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入睡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做到。
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不仅睡眠充足,而且有时间吃好早餐,上学不迟到,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
第三,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诚实、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a要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美德。
在饭后茶余,不妨给孩子讲讲中外历史上那无数诚实、正直的人讲故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在孩子明亮的眼睛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让孩子尊敬长辈、孝警父母。
首先要教育孩子见到长辈应主动打招呼,懂得长幼有序;长辈、父母出门或回家要主动站起来,迎送、帮助递包,提醒带齐东西;和长辈讲话时要和气、礼貌、绝不允许高声大叫,外出或回家时要和家长打招呼,让孩子养成通报的习惯。
听从长辈的教导要虚心,并认真按长辈的教导去做,长辈批评时不顶撞、不准性,一定要养成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的习惯。
b家长对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坚持,不要孩子一闹就妥协,当然,家长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方法,要求孩子遵守学校纪律,不让家长操心。
c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孩子的一生。
学习是一种智力劳动,它的成功是智力活动的综合成果,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习惯,影响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学习效果。
因此,作为家长,需要明智地在孩子开始学习之时,就和学校携手,播下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种子。
对孩子来说,完成家庭作业,是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它是反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回到家,第一件事应是完成当天的作业,切不要因为一般的原因更改它。
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培养其学习积极性。
课外,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看书,养成事事动脑、动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四,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将影响和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首先,作为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旦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
其次,培养孩子要坚信“我能行”。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或经过努力)可完成某项任务。
然后,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压力”。
学习和考试常常是使“压力”加重或消失的原因。
最后、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
首先,要允许和接受孩子的失败和挫折,这是帮助孩子面对并接受失败与挫折的第一步。
其次,要告诉孩子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父母,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意味着一份经验、一个教训,要教孩子善加利用,需要指导孩子分析失败或受挫的原因,教他学会今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去做。
第五、强化“责任”教育一个人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除了基本的素质外,就只能靠"责任"立足。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首先,孩子的事,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处处为孩子着想,事事替孩子做到,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孩子,其后果是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
其次,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不仅能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心,劳动还能培养独立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第六、做孩子的朋友。
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并不需要作父母的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
总之,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
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
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
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
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
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
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王树兵2016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