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成语故事汇总分析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成语小故事小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成语小故事小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a2d966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2.png)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成语小故事小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政治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成语小故事小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从前,有一个秀才,他有一个傻儿子。
有一天,朋友要来拜访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他决定让儿子招待客人,还特意交给他几句话:" 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你就说‘让我砍了卖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的篱笆为什么这么乱,你就说‘兵荒马乱糟踏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你就说‘爹妈辛苦挣的';如果他问你怎么这样聪明,你就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于是,儿子去招待客人。
客人问:“ 你的父亲呢?” 儿子答道:“让我砍了卖了!” 客人很惊讶,接着问:“ 你母亲呢?” 儿子回答;兵荒马乱糟踏了!”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儿子骄傲地说:“爹妈辛辛苦苦挣的!”客人生气地问:“你怎么这样说!”儿子得意地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哲学就是智慧,是智慧之学或是追求智慧之学。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哲学和生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例如运用唐诗宋词、成语故事等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量体裁衣”等,由学生分析这些成语故事的寓意,通过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道理,领悟哲学的魅力,体味哲学无处不在。
在高考试题中,哲学部分经常以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诗词的形式呈现出来,下面搜集了一些成语故事及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与大家共享。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
有关办案的成语故事
![有关办案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c8345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5.png)
有关办案的成语故事在连环画成语故事中,有一些有关办案的故事,可分为四类:1. 秉公办案,如《惩一儆百》、《发奸擿伏》、《莫测高深》、《以身试法》、《克己奉公》、《死不旋踵》、《水滴石穿》、《南山可移》等。
2. 酷吏办案,如《不寒而栗》、《改弦易辙》、《请君入瓮》等。
3. 贪官或奸臣办案,如《打草惊蛇》、《莫须有》等。
4. 疑难奇案,如《绿衣使者》等。
成语故事《惩一儆百》出自《汉书·尹翁归传》。
西汉宣帝时期,尹翁归办理案件的故事。
“惩一儆百”意思是惩办一人,以警戒众人。
也作“杀一警百”、“惩一儆百”。
成语故事《发奸擿伏》出自《汉书· 赵广汉传》。
西汉宣帝时期,赵广汉办案的故事。
擿(ti惕)伏:揭发尚未暴露的坏人坏事。
发奸擿伏,指揭发奸邪,使无可隐藏。
旧指吏治清明。
成语故事《莫测高深》出自《汉书·严延年传》。
西汉宣帝时期,严延年办案的故事。
“莫测高深”意思是揣测不出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
一般用以讽刺故弄玄虚的人。
原作“莫能测其意深浅”,是指不能揣测出他的心意如何。
成语故事《以身试法》出自《汉书·王尊传》。
西汉成帝时期,王尊秉公办案的故事。
“以身试法”意思是用身体去试一试法律。
比喻明知法律禁止,却仍然亲身去做犯法的事,以图侥幸。
成语故事《克己奉公》出自《后汉书·祭遵传》,东汉时期祭遵秉公执法的故事。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现指要求自己严格,一心为集体。
成语故事《不寒而栗》出自《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武帝时期,酷吏义纵办案的故事。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不寒冷而发抖,形容极其恐惧。
成语故事《改弦易辙》出自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
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和杜周办案的故事。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
改弦易辙,就是乐器调换弦,车子改换道路。
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
成语故事《死不旋踵》出自《后汉书·李膺传》。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b3ba8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f.png)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赵国的宰相平原君赵胜非常注重奉公守法。
有一次,赵胜听说自己的一个亲戚犯了法,于是他立即下令将这个亲戚抓起来并依法处理。
这件事情让赵胜的亲戚们非常不满,他们纷纷来找赵胜求情。
但是赵胜却毫不动摇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他说:“我是赵国的宰相,我必须奉公守法,不能因为私人关系而放纵犯罪。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私人关系而放纵犯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
李广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相反,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奉公守法。
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因为违反了军规而被处罚,李广得知后立即前去劝阻。
他说:“虽然这个人犯了错误,但是我们作为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军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并且带领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执法如山故事
![执法如山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3720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c.png)
执法如山故事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成语】:执法如山【拼音】:zhfǎ r; shān【解释】: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举例造句】:这位法官一贯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近义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令行禁止【反义词】:营私舞弊、宽宏大量、手下留情【歇后语】:诸葛亮斩马谡【灯谜】:挥泪斩马谡【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公正【英文】:enforce the law strickly“执法如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据笔者所知,这个成语来自于一段历史典故。
唐朝一向骄横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为争夺一方磨盘,曾以被告的身份与寺院和尚打过一场官司,结果以太平公主败诉而告终,从而引发了“执法如山”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太平公主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
唐中宗神龙二年,太平公主在雍州游玩时,对当地一寺院里的一方磨盘情有独钟,欲占为己有。
她未经寺院同意即命随从将磨盘运往京城。
太平公主仗势欺人的做法引起了寺院和尚的不满,但由于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和尚不便当面阻拦,遂将此事告至当时的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
李元纮受理案件后,立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在明知太平公主身份的情况下,仍然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将磨盘判归寺院所有。
这一公正的判决,竟引起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的不满。
窦怀贞惯于谄媚权贵,对太平公主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让下属去如此冒犯?他立刻下令要李元纮将磨盘改判归太平公主所有。
李元纮本性刚正不阿,对窦怀贞这种讨好权贵、徇私枉法的行径深恶痛绝,他愤怒之下,提笔在原判词上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并冒着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毅然维持了原判决。
此事在民间传为公正执法的美谈,后人逐渐将这一历史典故浓缩成“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这一历史典故的流传,蕴含着我国古代深刻的法律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法律公平强烈向往和追求的历史情结。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知识点总结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7efc0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0.png)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知识点总结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之一,它由一系列的文字组成,通常携带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成语进行解析,详细介绍它们的来源、故事以及寓意。
1. "亡羊补牢"背景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农民养了一群羊,有一天其中一只羊逃走了。
这位农民没有及时补上围栏,导致其他的羊也纷纷逃走。
农民意识到后,赶紧修补了围栏,但已经无法找回逃走的羊了。
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弥补或防止进一步的损失。
2. "画蛇添足"背景故事:古代有个人非常擅长画蛇,他以此维持生计。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个委托画蛇的任务,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仅画了蛇的形象,还在画上添加了蛇本身已经具备的特点和特征,结果把画蛇搞得失去了生动和精彩。
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在已经完美或足够的基础上,多余的追加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弱化了本来的效果。
3. "李代桃僵"背景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李商隐的故事。
有一天,李商隐发现桃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桃子,但因为树太高够不着。
正好他旁边有一棵李树,于是他选择采摘李子代替桃子。
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或选择。
4. "守株待兔"背景故事:古代有一个农民,他种了一片农田。
有一天,他坐在树下休息时,看到一只兔子不慎撞到了树干死亡。
这位农民非常意外,但也非常高兴,认为兔子是自己守株待兔的结果。
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过于依赖运气和机遇,不主动努力或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事情上。
5. "牛刀小试"背景故事:古代有一个年轻的刀匠,他自称能够制作出无人能破的宝刀。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说他的刀不好的人,于是他取出自己的宝刀,只用它轻轻一划,就让对方的利刃断为两截。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fed901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9.png)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案例总结大全一、居安思危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非常聪明、勇敢,并且具备极高的智慧。
他经常提醒齐王,说:“国家虽然目前平静安宁,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
”故事情节:有一次,孙膑告诉齐国的官员:“我们国家的北方有个强大的敌人,名叫燕国。
他的国君很狡猾,总是借机偷袭我们。
”但是官员们并不相信他,认为他夸大了敌人的实力。
结果,当年燕国果然偷袭了齐国,几乎将其灭国。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安全而掉以轻心,应该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喻只有在居安思危的前提下,才能避免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二、狐假虎威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山上有一只凶猛的老虎,每天威吓其他动物,常常造成其他动物生活质量的下降。
故事情节:一天,一只狐狸走进了老虎的领地。
它假装很害怕地询问老虎:“你是不是山上最强大的动物?”老虎十分得意地大声说:“是的,我是这里的王者,你见到我就要对我恭敬有加!”狐狸笑了笑,毫不怯意地说:“很抱歉打扰了,我以为你是真的厉害呢。
”说完,狐狸转身离开。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人们应该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威胁而胆怯,应该勇敢地站起来。
三、直言不讳故事背景:秦国有位名叫李斯的大臣,他勇于直言,不畏惧权势。
故事情节:某天,秦王问李斯:“你觉得我怎样?”李斯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您的行为过于专横,忽视了百姓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案例分析:这个成语寓意着人们应该勇于直言,不怕得罪他人,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因为他人的权势而妥协。
只有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才能推动团队或者国家的进步。
四、画蛇添足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是他觉得画里还缺点什么,于是他用刷子在画中再加上了四只脚。
故事情节:画家最后以为他丰富了画里蛇的形态,“画蛇添足”。
成语故事解读知识点
![成语故事解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3447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2.png)
成语故事解读知识点成语是中文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由于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而备受喜爱。
成语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并解读其背后的知识点。
一、卧薪尝胆成语“卧薪尝胆”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楚国将领范增为了报复秦国侵犯自己的行为,暗中筹备兵力的同时,却选择在火山脚下卧薪尝胆,忍受苦难,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最终,他成功推翻了秦国的统治。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
卧薪尝胆的故事不仅教导我们要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也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一颗渴望成功的心。
二、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人非常会画蛇,但他每次画完蛇后,总觉得画得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身边画上了一些额外的脚。
结果,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原本已经完美的蛇上增加了不必要的东西,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不协调。
因此,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不必要或多余的事情。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以免弄巧成拙。
一个蛇已经自成一体,再增加多余的东西只会破坏原有的美感。
因此,在工作、学习或创作中,我们都应学会有所取舍,不要过于贪心,以保持事物的完整和和谐。
三、班门弄斧成语“班门弄斧”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据传,楚国有一个人叫班固,他精通斧艺,技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孔子到楚国拜访,班固为了表示敬意,特意拿出斧子在门口展示自己的技艺。
孔子看了一眼,只是轻轻一笑,然后说:“你的技艺真的很不错,但是在这里展示你的斧子,就像我在你面前弹琴一样。
”这就是“班门弄斧”。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自诩过人之处在行家面前是没有用的。
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要在不懂的领域表现过分自信,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021考研政治马原哲理:成语解析
![2021考研政治马原哲理:成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c1c29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c.png)
【导语】政治的复习相较于其他科⽬要简单⼀些,同学们要抓住重点,加强理解和分析,不能死记硬背。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是考研政治复习的重点之⼀,在主观题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原理,需要⼤家理解和记忆。
下⾯⽆忧考给⼤家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马原哲理成语解析,希望能够给考⽣的复习提供⼀定的帮助。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然联系。
2、⽥忌*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掩⽿盗铃。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望梅⽌渴”、“郑⼈买履”、“削⾜适履”等,都属此意。
3、刻⾈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种⽤静⽌的观点看问题的形⽽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成长过程是遵循⼀定规律的,试图⽤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然要受到惩罚。
⼜如,“⼈有多⼤胆,地有多⾼产”,“⼈的理性为⾃然⽴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种违背⼀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们⽴⾜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把钥匙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树叶”等都包含了这⼀原理。
9、对⽜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喻不分对象,⽤同⼀⽅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盾特殊性的原理。
⼜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等同属此类。
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的解析介绍等和汉字文化相关
![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的解析介绍等和汉字文化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7eea6a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7.png)
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的解析介绍等和汉字文化相关摘要:一、引言:介绍律法知识典故与成语、名词、诗句的关系二、成语解析:分析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三、名词解析:解释律法知识典故中的名词,如刑法、民法等四、诗句解析:解读含有律法知识典故的诗句及其寓意五、律法知识典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六、总结:强调律法知识典故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律法知识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之相关的成语、名词和诗句丰富多彩。
这些词汇和典故承载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为您解析这些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和诗句,带领您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
【成语解析】1.成语“法不阿贵”:出自《史记·孟尝君传》,意为法律不迎合权贵,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2.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王导传》,意为法律文件珍贵,纸张昂贵,反映出古代法律文件的严谨和权威。
【名词解析】1.刑法:古代刑法主要包括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这些刑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法律的严明。
2.民法:古代民法主要包括婚姻法、继承法等,反映古代社会家庭伦理和财产关系。
【诗句解析】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句寓意着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庇护。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句暗示了法律的永恒性和历史变迁。
【律法知识典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在现代社会,律法知识典故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例如,“法不阿贵”提醒我们要坚持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洛阳纸贵”则启示我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同时,这些典故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的进步与不足,为今天我们完善法治体系提供了借鉴。
【总结】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惩一儆百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惩一儆百](https://img.taocdn.com/s3/m/8cdf0306bb68a98271fefa35.png)
尹翁归是西汉时人,年轻时当过管理监狱的小官,因此对当时的法律条文很熟,又有一身好武艺,在当地很有些名气。
尹翁归在处理案件时表现得精明干练,成绩显著,朝廷知道了,就提他为山东太守。
尹翁归到任以后,发布公告,禁止官吏腐败,了解当地的治安情况,并到各地去视察,对各地的恶棍都了解得很清楚。
当时,山东郯城有个名叫许仲孙的土豪,贪婪无比,残暴异常,经常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因为他势力大,关系多,历任太守都拿他没办法。
曾经有一个书生,家里有几十亩良田,还娶了个美貌的妻子。
许仲孙依仗势力,打死了书生,强夺了他的妻子和良田。
书生的弟弟到县里告状,许仲孙依靠关系,又花了些钱上下打点,案子居然就化解了,许仲孙也更加嚣张起来。
尹翁归查清了许仲孙的罪行以后,决定惩办他来警戒其他恶人,就亲自督促部下把许仲孙捉拿归案,审讯确实以后,当众把他处死了。
老百姓得知消息以后,都拍手称快,其他豪强恶霸都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继续作恶了。
法治文化建设相关典故
![法治文化建设相关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58889eabd64783e09122be8.png)
管仲公私分明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
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
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姬侨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商鞅徙木立信商鞅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后,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
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2 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
”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
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325b550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2.png)
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执法如山的典故: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那里。
司户是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
但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
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
太平公主既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又是唐中宗的妹妹,开府置官,权倾朝野,窦怀贞巴结犹恐不及,怎敢让自己的属下去冒犯?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的汉语词典解释:执行法令坚定如山,毫不容情。
●《明史•杨涟传》:「及纪(王纪)为司寇,执法如山;羽正为司空,清修如鹤。
」●吉学霈《要不准的数字》:「这个人‘执法如山’,火气挺大,谁要违犯了制度他是绝不客气的。
」执法如山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执法不阿言出法随执法无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反义词:手下留情营私舞弊宽宏大量用执法如山造句:(1) 执法必严是执法方面的要求,要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2) 居心似水,勿使一个抱屈;执法如山,勿有一事不公。
(3) 公安人员应该执法如山。
(4) 在办案中,你们一定要执法如山,做到公正、准确、从快。
(5) 县长明镜高悬,执法如山,替我们地方铲除了一个大祸患。
(6) 储仁逊抄本小说中的清官,除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之外,都有些市井细民的狡黠手段。
(7) 作为人民的法官,必须执法如山,守正不挠.(8) 他强调,稽查特派员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执法,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决不辜负国务院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8644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c.png)
成语故事解析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凝练而富有哲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养。
本篇文章将从成语的起源、故事解析和应用等方面,探讨成语故事的魅力和教学价值。
一、成语的起源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它们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等。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四》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在羊群中发现一只羊脚被狼咬伤后,及时修补了羊圈,避免了更多的羊被狼吃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发生后及时补救是很重要的,不要等到事情变得更糟才去处理。
二、成语故事解析成语故事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情节。
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齐国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但是他的朋友却认为画上再加上蛇的脚会更好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的解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例如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解析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成语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三、成语的应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成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成语的应用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中的词汇往往是学生平时不太容易接触到的。
通过教授成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更多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成语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养。
成语凝练而富有哲理,它们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和应用成语,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养。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成语的应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关于法的成语
![关于法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65997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e.png)
关于法的成语一、关于法的成语介绍1. 守法如山:指遵守法律,坚定不移,不使任何人干扰、破坏。
比喻遵守法律不可动摇。
2. 不法之徒:指行为不端,违反法律法规的人。
3. 违法乱纪:指违背法律法规,行为不端。
4. 遵纪守法: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纪律。
5. 法网恢恢:比喻官法不容私情干扰, 以法律为准绳,对违法者严加惩治。
6. 恶法炼狱:指特殊的刑罚方式,将极其残酷、不人道的刑罚称为恶法炼狱。
7. 法不阿贵:指官法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逃避、遮掩。
8. 法官之“剑”:指法官的职责就是保护正义,维护法律制度,用自己的“法律武器”打击犯罪分子。
二、成语故事守法如山:盗贼赖神庙剥了官属的一间房,在庙里拿着木匠工具,假装在修缮东西。
一个胖子走进神庙,发现这号人有点不对劲,立即通知了官府。
官府查证确认后,将盗贼抓获归案,审问时盗贼反而说自己是为了拯救民众的,于是法官翻遍《律五》、《铸钞章》等文献,找不到有盜贼行为是为了拯救民众的记录,故宣布盗贼有罪。
此时,盗贼开始反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声称守法如山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故事告诉我们,盗窃行为并不会得到任何宽恕,我们必须守法遵规,追求正义。
三、成语的用法示例1. 做生意要守法如山,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2. 不法之徒若是不改邪归正,只会落得个坐牢受罚的下场。
3. 违法乱纪者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才能使法律更加庄严有力。
4. 无论在哪个行业,我们都应该遵纪守法,做合法的事情。
5.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分子总有一天会受到应有的制裁。
6. 恶法炼狱的刑罚方式浅显易懂,但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7. 法官之“剑”是保障正义的有力工具,只有依法有效地运用,才能让社会得到更好的维护。
法律的成语
![法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d1460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1.png)
法律的成语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规范,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哲理和启迪性的法律成语,这些成语凝聚着智慧和经验,也记录了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一些有关法律的成语及其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步步为营”。
这个成语源自于兵法,用来形容在军事行动中小心谨慎地前进。
在法律领域,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表达谨慎行事的态度。
法律从业者需要细致入微地审查每一个细节,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漏洞。
只有通过稳固的步伐前进,才能保障公正和公正的法律实践。
接下来是“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及时处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律领域,当发现某个法律漏洞或者悖论时,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并及时修补错误。
因为法律问题的拖延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和不平等,所以”亡羊补牢“的精神被广泛应用于法律实践中,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与此相类似的成语是“一刀两断”。
这个成语强调果断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不留任何犹豫。
在法律领域,法官和律师需要以明确的态度来处理案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准确的判决和辩护。
只有当法律问题被清楚地界定并迅速解决时,社会才能享受到安全和公正的法律保护。
“千方百计”是另一个有关法律的有趣成语。
这个成语意味着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实现某个目标。
在法律实践中,律师经常需要用尽一切办法来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
无论面对多么棘手和复杂的问题,律师们都会努力尽力,以获得公正和公平的结果。
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法律问题面前,我们应该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井井有条”。
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井然有序和清晰。
在法律实践中,井井有条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
法律从业者需要对案件进行全面的调查,确保证据真实和充分,并做出清晰明了的辩论和陈述。
只有井井有条地进行法律工作,才能保证公正和公正的判决。
【成语故事】为法自弊
![【成语故事】为法自弊](https://img.taocdn.com/s3/m/52f127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4.png)
【成语故事】为法自弊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非常贪污腐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欺压百姓,百姓们饱受痛苦。
有一天,这个国家的一位智者决定揭露统治者的罪行,为百姓谋取公道。
这位智者的名字叫做张经,他原本是这个国家的一名小官员,但是对于统治者的腐败行为深感愤慨,于是辞去了工作,独自一人躲到了深山中。
张经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揭露统治者的罪行。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写一封公开信,揭露统治者的腐败行径,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传遍全国,让百姓们了解到真相。
于是,张经开始了他的计划。
他先是找到了一位知名的书法家,请其帮忙书写公开信。
这位书法家是国内著名的大家,书写的字体工整、端庄,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张经的决心和诚意。
接着,张经找到了一位有声望的学者,请他帮忙校对公开信,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当公开信最终写好后,张经请来了几位忠诚的朋友,他们一起商讨如何传递公开信给更多的人。
他们决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传诵口头传播,另一种是通过悄悄将信份发给各地的知名人士。
张经和他的朋友们在深夜悄悄地将公开信传递给了各地的知名人士,这些人士又分别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不久,公开信传遍了全国,百姓们纷纷议论纷纷,对统治者的腐败行径感到深恶痛绝。
统治者听闻公开信的传播后,非常恼火,他想尽一切办法查找传播公开信的人。
于是,他出动了大批的手下,四处搜寻。
但是张经和他的朋友们早就有所准备,他们迅速转移了自己的行踪,成功地逃过了统治者的追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张经和他的朋友们终于成功地让公开信传遍了全国。
百姓们痛恨统治者的腐败行径,纷纷上街抗议,要求统治者下台。
统治者感到非常恐慌,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最终,统治者被迫下台,新的统治者上位,开始了一段新的时代。
这个国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和安定,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法自贼是指用法律来惩治自己的坏行为。
统治者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最终被揭发、下台,就是为法自贼的一个典型例子。
成语故事解读
![成语故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12f7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a.png)
成语故事解读成语是我们中文语言中的瑰宝,它们富含深意,形象生动,是我们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传递了历史文化的沉淀。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解读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带您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1. 画蛇添足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
据说,有一位画家在一幅精美的画上专心绘制一只栩栩如生的蛇。
就在他即将完成时,一位路人提议画家为蛇增加几只脚,以显示蛇的行动。
画家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遵从了路人的建议,结果画作却因此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成语“画蛇添足”也因此而诞生,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2.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天运篇》。
故事中,有个农夫每天都在一棵树旁边劳作,但却总是不见任何收获。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上,在撞击后昏迷不醒。
农夫惊讶地发现,这只兔子正好掉进了他的怀里。
从此以后,农夫不再种地,而是每天守在那棵树旁边,期待着有兔子再次碰撞到树上掉进他的怀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依靠偶然和运气,而放弃主动努力,是得不到成功的。
成语“守株待兔”就是用来形容那些侥幸心态的人。
3.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中,邹忌作为齐国的臣子,多次劝告齐王,但齐王都没有听从。
齐王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最终被敌国侵略。
在齐国陷入危机之时,齐王想到了邹忌的忠告,并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虽然齐国已经失去了很多,但仍然有一线生机。
故事中的“亡羊补牢”意味着及时弥补错误,抓住机会,事后能够充分修正错误。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后悔。
4.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解老》。
故事中,有个人把弓箭放在地上,坐在对面却看到了自己腿上投影的箭。
他因为害怕,以为自己被射中了。
事实上,那只是他的影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因为自己的过度联想,而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3.赏罚分明春秋时期,曹国的僖(xī)负羁曾救过晋文公的命,因此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死刑。
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
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
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先前的命令处罚。
大臣赵衰(赵国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请求:“他们两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过不能相抵,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
”于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
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4.法不徇情墨家有一位领袖名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腹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只有一个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回答道:“墨家的规矩杀人的人就得处死,伤人的人就得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事件发生。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都应该遵守的大义。
大王您虽为我儿子开恩命令官吏不杀他,我却不可以违背墨家的法行事。
”腹不听惠王的劝解,还是杀了儿子。
5.大义灭亲石碏(xī),春秋时卫国大夫。
卫庄公有三个子,长子姬完、次子姬晋、三子州吁。
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
石碏曾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常与州吁为非作歹,石碏非常愤怒。
卫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与石厚,杀害卫桓公夺位。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非常担忧。
石厚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
石碏早想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
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见周王说情。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
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
二逆不诛,百姓难活。
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
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下令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又请大臣议事。
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
”石碏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石厚,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国后,石厚说:“我是该杀。
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
”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6.诛不避贵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先后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他提出“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
”的思想,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
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
7.以身试法西汉时期,有个名叫王尊的人,通过努力实践增长才干。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年)升迁为西虢(guó)令,兼美阳县令。
当年春天,派人当众用乱箭射死奸淫妇女之人,鞭打不赡养老人的人,在全县引起轰动。
汉元帝刘奭(shì)路过西虢,发现王尊的才能,提升他为太守,王尊上任后行文所属各县,官吏们奉公守法,谁干出违法犯罪的事,一定严加追究,后来,王尊查出五官掾(州郡的属官)张辅知法犯法,大肆侵吞钱财,便将张辅逮捕入狱,没收财产,处以死刑,并将张辅以身试法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郡震动。
8.铁面无私有一年,开封发大水,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包青天”“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
9.明镜高悬传说包公临死时,怕后任官员贪赃枉法、残害良民,就命人把宝镜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
百姓中流传一首民谣:“包青天,坐南街,铁面无私执王法。
龙虎狗,三口铡,百姓高兴奸人怕。
”不知过了多少朝代,有个叫钱如命的人,花了五千两银子活动买了个开封知府的官当,打算干个三年两载,发一笔横财。
他一上任,就遇上开封庄的弟兄俩为争家产打官司,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问案。
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为了蝇头小利,忘却手足之情,来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俩苦苦求饶。
钱如命沉吟着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四十大板权且记下,给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看你们两个谁通情达理了!”说罢吩咐退堂。
哥哥回家一想,钱知府话中有话。
他悟出其中奥秒,连夜从后门溜进府衙拜见钱如命,递上一张帖子说:“小人的冤枉全部写在状纸上,请大人过目!”钱如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三百两银子的银票,不由捋着胡须笑了。
第二天一升堂,钱如命就对弟弟怒喝道:“你目无兄长,贪婪成性,是个不打不开窍的东西!”他抽出竹签扬了扬,可又不往下扔。
弟弟吓得仰面朝天,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见大堂之上悬挂着一面明镜,上面映出哥哥给知府送银票的情景。
他恍然大悟,连忙叫道:“大人,请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钱如命便说:“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退堂。
当晚,弟弟也以申诉为名,送去五百两银子。
再升堂时,钱如命又对着哥哥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兄长带头惹事,看来这顿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间知府就变了腔调,他无意间抬头一看,宝镜里弟弟送钱给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
他连忙俯首叩头:“小人一时糊涂,也请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就这样,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两个展开了拉锯战。
钱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便决定结案。
为了显示他的公正廉明,特地告示老百姓可以到衙内观看审案。
这天府衙内外,人头攒动。
大堂之上,钱如命板着一本正经的面孔,缓缓说道:“兄弟之间要以情义为重啊!房产一人一半,安居乐业,勿再滋事。
本府宽厚为怀,不再追究,下堂去吧!”弟兄俩闹得倾家荡产,才明白上了当,齐声喊道:“大人,这官司俺不打了,快把银子退给我们吧!”钱如命想不到他们竟然当场揭底,脸上顿时变了颜色:“胡说八道,血口喷人。
本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谁收过你们的银子?”兄弟俩往上一指说:“明镜高悬,铁证如山!”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大堂上面,只见宝镜又把弟兄俩送银子,钱如命贪污受贿之事重演了一遍,顿时大堂内外炸了锅。
钱如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离座抬头观看,当他看到宝镜揭穿了他的鬼把戏,自己原形毕露时,不由胆战心惊,浑身发软,“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人。
这件丑闻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全城,无人不痛骂钱如命。
钱如命又惊又怕,从此卧床不起。
那面宝境时刻在他眼前晃动,把他在开封府的丑行和劣迹一幕幕地重演出来。
他闭上眼,就看见包公怒视着他,王朝马汉抬着虎头铡要来铡他。
他惊恐万状,不管见了什么人,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地求饶:“包大人,饶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们在衙前发现钱如命披头散发,赤身露体,已经断了气。
“死包公铡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处传唱一首歌谣:“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
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
”后来各个衙门的大堂上高挂明镜高悬的牌匾,以示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办事公正无私。
三、守法、守信1.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处治了他们,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
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
赵奢劝说道:“您在赵国贵为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