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试题
油矿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油矿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主要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A. 火山作用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作用答案:B2.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需要哪些基本条件?A. 有机质、温度、压力B. 有机质、温度、时间C. 有机质、压力、时间D. 有机质、温度、压力、时间答案:D3. 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集层通常是哪种岩石?A. 火成岩B. 变质岩C. 沉积岩D. 岩浆岩答案:C4.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过程中,哪种方法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信息?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磁力勘探D. 放射性勘探答案:A5.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哪种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A. 水力压裂B. 地热能开采C. 二氧化碳驱油D. 地层注水答案:A6.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中,哪种因素对环境影响最大?A. 地震活动B. 气候变化C. 钻井作业D. 油气泄漏答案:D7.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岩?A. 石灰岩B. 页岩C. 砂岩D. 花岗岩答案:B8.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储集岩?A. 页岩B. 石灰岩C. 砂岩D. 花岗岩答案:C9.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盖层?A. 页岩B. 石灰岩C. 砂岩D. 泥岩答案:D10.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方法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化学成分信息?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磁力勘探D. 放射性勘探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必需的?A. 有机质B. 温度C. 压力D. 时间答案:A, B, C, D12.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成像?A. 地震勘探B. 电磁勘探C. 重力勘探D. 磁力勘探答案:A, B, C, D13.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采收率?A. 储层的渗透率B. 储层的压力C. 储层的温度D. 储层的厚度答案:A, B, C, D14.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岩石可以作为生油岩?A. 煤B. 泥岩C. 页岩D. 砂岩答案:A, B, C15.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钻井作业的安全性?A. 地层压力B. 地层温度C. 地层深度D. 地层岩石的稳定性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沉积作用无关。
石油地质试题
现河采油厂“金钥匙”技术竞赛理论考试试题(石油地质专业)单位姓名成绩 _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专用纸上,并注明题号。
答案写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和。
2.开发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和。
3.油气藏储量分为、和三级。
5.注水方式分为、和。
6.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和三个阶段。
7.圈闭是指,它由、、和三部分组成。
8.有利于生油岩发育的沉积相带主要有、、和等三类。
9.按储集层的形态和特点,构造圈闭可分为、、及等四大类。
10.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三大阶段。
1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和两个基本特性。
12.油层敏感性评价包括、、、、等五种基本评价,目的在于找出油气层发生敏感的条件和由敏感引起的油气层伤害程度。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1.注水方式:2.储集单元:3.井网密度:4.递减率:5.基础井网: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答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2.简答弹性驱动方式油藏的形成条件及开采特征。
3.简答剩余油饱和度与毛管数的关系,并简要说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4.用文字和图说明弹性驱动、溶解气驱、刚性水驱油田开采特征。
5.何谓油气藏?简答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40分)1若规定采油井为中心注采单元为“正”,试绘出五点法和反九点法面积井网示意图,写出这两种井网的注采井数比、井网单元面积。
2、应用水驱特征曲线示意图评价油田开发调整后措施有效、无效、变差。
3、某井区地质储量15X104t ,到2004年末累计产油2.0X104t,2004年12月含水18.1%,2005年12月含水上升到25.3%,2005年平均综合含水24%,2005年采油速度2.1%,地层压力10.5兆帕,流压2.1兆帕。
求2005年:①:平均日产油水平;②:平均采油指数;③:含水上升率;④:采出程度;⑤:水油比。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5×2=10分)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关系最为密切。
石油地质复习题
⽯油地质复习题第1章油⽓⽔⼀、名词解释:1 ⽯油;2⽯油的馏分;3⽯油的组分;4⽯油的⽐重;5⽯油的荧光性;6⽯油的旋光性;7压缩系数;8膨胀系数。
9 天然⽓(狭义);10⽓顶⽓;11湿⽓(⼲⽓);12重烃;11凝析⽓;15临界温度;16临界压⼒;17饱和压⼒;18蒸⽓压⼒;21 油⽥⽔(狭义)22油层⽔;23底⽔;24边⽔25矿化度;26碳同位素差值率;27能源结构;⼆、填空:1、“⽯油”⼀词最早是由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提出来的,记载于。
2、⽯油中的及化合物具萤光性。
3、胶质和沥青质通常组成⽯油中的馏分,它们通常由化合物组成。
4、卟啉是⽯油中的含化合物,⽯油中常见卟啉类化合物可分为卟啉和卟啉;海相⽯油中多卟啉,陆相⽯油多卟啉。
5、⽯油的元素构成主要是和。
6、油⽥⽓与⽓⽥⽓共同的特点是其烃类组成以为主,不同点是油⽥⽓含有较多的。
7、典型的油⽥⽔其⽔型通常为型⽔和型⽔。
8、⽯油中环烷烃主要是员环和员环。
三、选择性填空(每题选择⼀正确答案):1、“⽯油”⼀词我国最早是由⾸先提出的。
A、李冰;B、沈括;C、班固;D、郦道元。
2、我国早在1840年前后,四川天然⽓井的钻采深度就已经达到。
A、2000⽶以上;B、1000⽶;C、5000⽶;D、⼏⼗⽶。
3、⽯油中的化合物不具萤光性。
A、饱和烃;B、芳⾹烃及其衍⽣物;C、⾮烃;D、胶质及沥青质。
的关系是:API值愈⼤,⽯油的⽐重。
A、越⼤;B、⽆变化;C、越⼩;D、可⼤可⼩。
5、卟啉化合物是⽯油中常见的。
A、含氮化合物;B、含硫化合物;C、含氧化合物;D、芳⾹烃族化合物。
6、在有围限的条件下,天然⽓粘度随着温度的升⾼⽽。
A、⽆规律变化;B、⽆变化;C、降低;D、升⾼。
7、划分氯化钙型⽔是根据⽔中。
A、rNa/rCl>1,rNa-rCl/rSO4<1;B、rNa/rCl<1,rCl-rNa/rMg<1;C、rNa/rCl>1,rNa-rCl/rSO4>1;D、rNa/rCl<1,rCl-rNa/rMg>1。
石油地质习题集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2.盖层3.绝对渗透率4.相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7.区域性盖层8.局部性盖层9.直接盖层10.上覆盖层12.物性封闭13.超压封闭14.烃浓度封闭15.排替压力16.扩散作用二、简答题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岩石的孔隙按孔径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哪几类?3.岩石毛细管压力的大小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4.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5.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6.什么是储集层的储集物性?7.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哪些地质作用有关?8.什么是溶蚀作用?9.对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改造有重要意义的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什么环境中(或什么条件下)?10.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发育带的分布与地层不整合面有什么关系?11.除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集层外,还有哪些次要的储集岩类型?这些岩性的岩石成为储集层的条件是什么?12.盖层按其岩性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13.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哪几种?14.盖层形成物性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物性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5.盖层超压封闭的机理是什么?超压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6.盖层烃浓度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烃浓度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7.盖层评价中,除上述微观封闭特征外还要考虑哪些宏观特征?三、论述题1.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2.试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3.试述盖层的主要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指标。
四、掌握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题)1.能根据盖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封特征对盖层做出简单的评价。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一、名词解释1.圈闭2.油气藏3.溢出点4.闭合面积5.闭合高度6.构造油气藏7.地层油气藏8.岩性油气藏9.断层油气藏10.地层不整合油气藏11.地层超覆油气藏二、简答题1.圈闭的三要素是什么?2.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如何分类?3.挤压背斜油气藏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4.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5.披覆背斜油气藏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6.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7.滚动背斜油气藏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8.什么是断层油气藏?断层分为哪几类?9.断层的封闭性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10.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在形成机理上有何区别?11.什么是古潜山圈闭?12.砂岩透镜体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在分布上有哪些基本特点?13.生物礁圈闭是如何形成的?14.试述盖层的主要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指标。
石油地质学复习试题
石油地质学试卷(一)一、名词解释(2.5×8=20)(8、9题任选一题)1、低—未熟油2、相渗透率3、油气田4、圈闭5、生油窗6、油气聚集带7、油气系统8、控制储量9、干酪根二、填空题(1×30=30)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50)(4、5任选一题)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石油地质学试卷(二)一、名词解释(4×5=20)1、油气藏2、干酪根3、生油门限4、相渗透率5、固态气体水合物二、简答题(7×5=35)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石油地质学练卷.
考试课程名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A 卷学时:60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内容:一、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 30分1、石油2、储层3、盖层4、复合圈闭5、有效相渗透率6、含油气盆地7、原油氧化变质作用8、初次运移 9、生油窗 10、干酪根二、选择题(每题 1分。
25分1、石油地质学诞生在年。
a. 1859-1900b. 1901-1925c. 1949-1959d. 1926-19602、石油中碳和氢平均含量约为。
a. 51%b. 67%c. 87.5%d. 97.5%3、陆相石油具有特征。
a. 高蜡低硫b. 高蜡高硫c. 低蜡低硫d. 低蜡高硫4、海相石油δ 13 C 值一般。
a. 小于29‰b. 大于29‰c. 等于27‰d. 大于27‰5、有效孔隙度与总孔隙度之比。
a. 小于 1b. 大于 1c. 小于 1.5d. 大于 0.956、石油中饱和烃含量与馏分比重之间关系一般为。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正线性关系7、若石油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含是为 20%,芳烃和NSO 化合物含量为 19%, 该石油属于。
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8、石油的颜色通常是在下观察确定的。
a. 反射光b. 折射光c. 透射光d. 偏光9、固态气水合物的产状属于。
a. 凝析气b. 水溶气c. 伴生气d. 分散型气10、干气中 C + 2 含量一般定义为。
a. >5%b. >2%c. <5%d. <10%11、油田水(Cl-Na/Mg>1 属于。
a. 硫酸钠型b. 重碳酸钠型c. 氯化镁型d. 氯化钙型12、裂缝型储层抽象成立方体模型时,孔隙度(e为裂缝宽度,d为裂缝间距为a. e/db. 2e/dc. 3e/dd. 4e/d13、储层中某流体相对渗透率变化范围 (注:md为毫达西。
a. 大于 1b. 小于 1c. 小于 1mdd.大于 0.5md14、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中饱和中值压力越大,其平均孔隙度。
石油地质考试题1
一名词解释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3.储集层: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5.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6.盖层: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7.排替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
8.油气圈闭: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
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
9.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10.水动力油气藏: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11.溢出点:指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溢出的点。
12.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
13.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14.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5.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16.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17.TTI法(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控制,因此,依据时间和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值)。
18.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素材)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素材)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素材)
一、名词解释题:
二、填空题:
1.“油气水”部分
2.“生油”部分
3.“储盖层”部分
4.“运移”部分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是;主要运移通道
是;主要运移方向是由向作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
阻力是;主要时期是;主要运移通道是;主要运移方向是。
2.聚集型天然气的类型有、,。
5.在干酪根类型划分中,依据不同生物来源划分为和两类;按H/C、O/C原子比则划分为
三种类型干酪根。
9.影响碳酸岩盐储层裂缝发育的因素有、、
等。
11.形成刺穿接触圈闭的岩体常常是,、。
7.评价生油岩的丰度指标有、、等,成熟度指标有、、等。
5.“成藏”部分
6.“油气藏分述”部分
7.“油气聚集油气分布”部分
8.“油气资源评价”部分
三、问答题:
四、简述题:
五、论述题: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10分)。
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10分)。
3.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的异同对比分析(10分)。
4.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储集物性的因素(10分)。
5.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及其作用机理(10分)。
6.含油气盆地中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10分)。
7.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10)。
8.断层型圈闭的形成条件及主要类型;断层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特点(10分)。
9.盖层的特点及封闭机理(10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 : 用氯仿直接从岩石中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
2.油气藏: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3.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4.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低于对应深度处的静水压力。
5.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6.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的某一相相流体的渗透率。
7.深盆气藏:是储集在低孔低渗储层下倾方向的气水倒置的气藏。
8.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9.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10. 裂谷盆地:是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1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12.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容易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3.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4. 物性封闭:由于毛细管压力差而造成的封闭被称为物性封闭。
15. 岩石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6. 超压封闭:由于超压的存在形成的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17. 圈闭的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8.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边界。
19. 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20.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6.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7.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8.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完整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第一章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1、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2、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3、地球的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
5、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
6、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及大洋中脊三部分。
7、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内部温度、地球的弹性及塑性。
8、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
9、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
10、地温级度: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值称为地温级度。
1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
12、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13、由于软流层温度约为700~1300℃,已接近地幔物质熔点。
据推测,地幔物质已部分熔融,故此认为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
1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5、自然界中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类型。
16、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17、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18、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19、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20、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21、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2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卷及答案10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二)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1.天然气2.绝对渗透率3.孔隙结构4.饱和度5.盖层闭合度6.油气藏7.油田水8.沉积有机质9.力场强度10二次运移11.流体势二、选择题(20分)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A 伊利石型B 高岭石型C 蒙-伊混成石型D 蒙脱石型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____A 0.56B 3.5C 6.5D 12.5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A <0.5B 0.5—1.3C 1.3—2.0D ≥2.0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A 石蜡-环烷型B 石蜡型C 环烷型D 芳香-中间型三、填空题(20分)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___ 、和__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_ ___。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_ __、__ __和___ _。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 ___;二是_ ___。
四、论述题(30分)1. 油气发生初次运移的机理。
2. 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 圈闭的分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三)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de)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de)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de)重要理论基础课.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de)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de)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de),呈液态和稠态(de)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de)天然气.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de)天然气.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de)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de)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de)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de)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de)地下水,即油层水.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de)油层水.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de)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de)外延.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de)具有较大(de)粘度和密度(de)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de)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de)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de)天然露头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3气苗气苗是天然气(de)地面露头.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de)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de)分散有机质.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de)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de)深度称门限深度. 3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de)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de)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de)烃气.4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de)各种天然气.5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de)天然气.6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天然气生成及圈闭(de)形成具有阶段性,使不同地质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de)天然气.这种不同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de)过程,称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7低熟油(immature oil,亦译为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de)各类低温早熟(de)非常规石油.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相应(de)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de)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de)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8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de)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de)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de)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de)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de)热力作用引起(de).9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de)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de)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10生油层与生油层系由生油岩组成(de)地层叫生油层.在相同(de)地质背景下和一定(de)地史阶段中形成(de)生油岩与非生油岩(de)组合称为生油层系.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de)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de)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de)细粒、致密岩层.3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de) 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de)发育程度. Pt=Vp/Vt100%4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de),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de)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de)比值. Pe=Ve/Vt100% 5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de)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de)渗透率.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de)孔隙和喉道(de)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de)排出(或运移).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de)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de)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de)运移.3地层压力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de)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Pa.为直观反映地层压力(de)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de)概念,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de)高度,表达式为: h=P/(ρwg)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由二部分组成,即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包括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 2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de)最大限度(de)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de)上倾方向.3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de)等势面垂直(de)最大高度.4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构造等高线所圈定(de)封闭区(de)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de)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de)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de)闭合油气低势区.5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de)最大高差.6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de)最高点到最低点(de)海拨高度.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de)封闭能力及水动力(de)条件.7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de)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de)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de)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de)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8构造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de)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de)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9背斜圈闭(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de)背斜,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de)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10断层圈闭(油气藏)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de)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11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de)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de)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de)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12刺穿圈闭(油气藏)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13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de)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de)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14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指储集层(de)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de)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中聚集油气形成不整合油气藏.15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de)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de)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6复合圈闭在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de)圈闭是很少见(de),而较多(de)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我们将储集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de)关系1地温梯度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de)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2地层压力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de)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3地层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de)变化率.两种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一般为定值m.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4异常地层压力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5压力系数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一般>1.6流体压力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de)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它分为主箱和次箱,水平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7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液体能维持液相(de)最高温度称为物质(de)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它也不能凝结为液体.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de)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8深盆气藏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de),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de)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它不是一种特殊天然气,也不是赋存于盆地某一深度线以下(de)天然气.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de)同一面积内(de)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de)总和.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de)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de)构造.3隆起盆地内大面积(de)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捕捉油气(de)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de)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4坳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de)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坳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de)作用.5斜坡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de)部份.斜坡与隆起(de)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de)良好场所.6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地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de)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de)构造,是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7油气聚集带是在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de)一系列油气田(de)总和.8含油气区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de)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9沉积盆地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盆地)接受沉积(de)区域.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de)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了油气田(de)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11含油气系统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de)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de)物理——化学动态系统.第九章几种重要(de)含油气盆地1盆地(de)盖层含油气盆地(de)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de)沉积岩层.2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de)盆地.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de)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3裂谷盆地也称伸展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de)盆地.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de)各种构造变形.裂谷盆地和构造所形成(de)背景可以是各种不同(de)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压、扭动和上拱等条件,并可出现在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de)各个发展阶段.4克拉通盆地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示地壳上较稳定(de)部分,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1936)改称作Craton,泛指以前寒武系为基底(de)稳定地区,包含地台和地盾,有时也包含了古生代增生褶皱带.二、填空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组成可燃有机岩(de)主要元素是碳和氢,还含少量(de)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各种可燃有机矿产(de)主要元素组成相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具有共同(de)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年来,对石油成因(de)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de)关系,尤其在光学特征上具有某些规律性(de)联系.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组成上(de)区别: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de)多,而氢比石油中(de)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C/H比值以石油和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de)加剧而增加. 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de)角度可分为气态(de)、液态(de)和固态(de)三类.4组成石油(de)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其中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剩下(de)元素总含量一般只有1~4%.5含硫量小于1%(de)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de)为高硫原油.常以%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de)界线.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de)灰分.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7石油(de)物理性质,取决于它(de)化学组成.8石油(de)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20℃时,一般介于~之间.相对密度大于(de)石油称为重质石油.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de)密度小,深色石油(de)密度大.但是,归根到底,石油(de)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de)含量,石油组分(de)分子量,以及溶解气(de)数量.一般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de)石油常为石蜡性质(de),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de)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de)沥青质. 11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12石油(de)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de)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13引起石油旋光性(de)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de)碳原子.14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de)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de)分子进行比较,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15石油(de)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de)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状态. 16烃类气体中依据其甲烷所占(de)比例(即干燥系数,C1/Σ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de)分界线为.17 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气;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de)差异性,其矿化度和化学组成有相当大(de)差别.矿化度一般随埋深增加而增加.19油田水(de)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20常规原油与重质油在元素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de)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21石油中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咯、吲哚、咔唑(de)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de)中性含氮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de)重要生物标志物.22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此,油田水中环烷酸盐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指示标志.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de)出现可说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有生油条件.可是,另一方面油气显示(de)出现又说明油气藏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de)破坏. 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和固态三个主要类别.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de)岩石,通常多为砂岩.砂岩按其被浸染(de)程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石油有机说(de)核心就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2沉积有机质包括有机溶剂可抽提(de)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de)干酪根. 3沉积岩中(de)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de)过程,即为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de)过程.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四种类型.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de)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de)数量,渗透性(de)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de)产能. 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油气运移(de)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2一般认为油(de)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de)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油.3油气初次运移(de)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de)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4目前普遍认为油气(de)二次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de)物理、化学环境(de)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 5油气二次运移(de)主要通道为储层(de)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6大规模(de)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de)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de)平衡. 7油气勘探(de)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叫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即储集层、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2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de)聚集,具有统一(de)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3任一圈闭(de)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de)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de)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de)主要因素.4按张厚福(de)观点,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de)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5圈闭(de)大小,主要是由圈闭(de)有效容积确定(de).它表示能容纳油气(de)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de)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de)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de)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de)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7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de)形成和分布,是它们(de)综合作用结果.8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de)物质基础.好(de)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 9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de)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de)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de)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de)圈闭中可能只含水.10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一个充满了石油(de)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de)聚集天然气(de)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de)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de)有效圈闭.11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de)圈。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油地质学复习题⽯油地质复习题1.油⽓产量前三国家: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
中国居第七位。
2. 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烃类组成:烷烃、环烷烃、芳⾹烃等。
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3. ⾼硫⽯油:S>2%;低硫⽯油:S<0.5%;含硫⽯油:S =0.5~2%4. 汽油: C5-C10 煤油: C11-C13柴油: C14-C17 轻质油:C18-C25润滑油:C26-C355. ⽯油地质学上通常所说的粘度多指动⼒粘度。
⽯油粘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分⼦的烷烃,环烷烃含量⾼;⽽⽯蜡,胶质,沥青质含量⾼,粘度就⾼。
6. 溶解性影响因素:温度:降低⽽降低;压⼒:只与⽓态馏分相关,对其它烃类的影响甚微;含盐量:⽔中⽆机组分和含盐量增加时,烃类的溶解度会降低。
7.天然⽓的产状类型相态:游离⽓、溶解⽓、吸附⽓和固体⽔溶⽓;分布特点:聚集型和分散型;(聚集型:⽓藏⽓,⽓顶⽓和凝析⽓)与⽯油产出关系:伴⽣⽓和⾮伴⽣⽓。
8.煤层⽓: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
通常与煤的变质作⽤和煤层顶板的透⽓性相关。
9. 临界温度:指⽓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温度。
临界压⼒:在临界温度时,⽓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
逆蒸发: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超过该温度时的露点压⼒时,液态烃可转化为⽓态。
10.油⽥⽔的概念:⼴义:油⽓⽥区域内的地下⽔。
狭义: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11. 油⽥⽔的产状:状态:吸附⽔、⽑细管⽔和⾃由⽔。
产状:底⽔、边⽔12.具相同质⼦数(Z)和不同中⼦数(N)的元素的原⼦,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13. 海相原油的δ13C较⾼,为-22‰~ -27‰;陆相原油的δ13C较低,为-29 ‰ ~-33 ‰。
原油的δ13C值随年代变⽼,显⽰出轻微降低趋势,即年代愈⽼的原油13C相对富集,12C相对减少。
石油地质学课上习题
石油地质学课上习题1.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是()A.油气成因问题(正确答案)B.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正确答案)C.油气如何开发D.油气分布规律(正确答案)2.世界石油工业在油气勘探的初始阶段,勘探石油主要(A.依靠背斜理论B.依靠油苗、露头(正确答案)C.区域大地构造稳定地区D.沿山沟找油(正确答案)3.大庆油田位于下列哪个沉积盆地()[单选题]A.渤海盆地B.塔里木盆地C.松辽盆地(正确答案)D.鄂尔多斯盆地4.石油中的环烷烃属于()[单选题]A.饱和烃(正确答案)B.芳香烃C.非烃化合物D.沥青质5.石油中的卟啉、咔唑属于()[单选题]A.含硫化合物B.含氧化合物C.含氮化合物(正确答案)6.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富含()[单选题]A.油质(正确答案)B.胶质C.沥青质7.石油在地下深处地层中的粘度比其被开采到地面粘度大,所以石油在地下深处不易流动。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8.某盆地有一个天然气样品,样品的气体组分中,CH4含量为97.89%,重烃其3[单选题]A)A.干气(正确答案)B.湿气9.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都比较高,而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很难溶于水[单选题]W)(正确答案)10.苏林根据天然水中所含离子的当量关系,将天然水分为四类。
其中油田水的化学类型以()为主,其次为()。
()A.硫酸钠型B.氯化镁型C.氯化钙型(正确答案)D.重碳酸钠型(正确答案)11.沉积岩中的原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A.陆地大型动物B.陆地高等动物(正确答案)C.水中大型动物D.浮游类生物(正确答案)12.某烃源岩中干酪根的H/C原子比值为1.50,O/C原子比值为0.10,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主要来源于藻类,该有机物属于()型干酪根,生油潜力()。
()[单选题]A.I型,大(正确答案)B.II1型,较大C.II2型,较小D.III型,小13.生油潜力大的干酪根,其显微组分主要是()A.腐泥组(正确答案)B.壳质组(正确答案)C.镜质组D.惰质组14.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全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A)A.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单选题]B.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正确答案)C•催化作用D.放射性作用15.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呈()关系,与时间呈()关系。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供学生参考: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 简述干酪根的热解过程及其产物。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 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解释什么是石油系统的“四要素”。
3. 石油和天然气的迁移
- 描述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的初次和二次迁移过程。
- 什么是油气的“水驱”和“膨胀驱”?
4. 油气藏的类型
- 列举并解释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
5. 勘探技术
- 简述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 描述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磁力和电法勘探技术。
6. 油气田的开发策略
- 什么是油气田的开发策略?请举例说明。
- 解释什么是油田的二次和三次采油技术。
7.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 讨论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8. 案例研究
- 选取一个具体的油气田,分析其地质特征、勘探历程和开发策略。
9.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适应和转变。
- 预测未来石油地质学可能的研究方向。
10. 复习题练习
- 给出一些实际的石油地质学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解答。
复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石油地质学的理解,提高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题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
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
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
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成烃潜量、产烃率和产烃丰度、排烃和排烃率、排液态烃的临界含油饱和度、聚集系数。
2)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则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3)油气聚集和有效圈闭油气聚集——油气在储集层中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油气聚集又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
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大容积、距烃源区近、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和何存条件好。
4)油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在油气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仍被水所充满;被油气充满的圈闭依然可以聚集天然气,但被天然气充满的圈闭却不能再聚集油。
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二)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1.天然气2.绝对渗透率3.孔隙结构4.饱和度5.盖层闭合度6.油气藏7.油田水 8.沉积有机质 9.力场强度 10二次运移 11.流体势二、选择题(20分)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A 伊利石型B 高岭石型C 蒙-伊混成石型D 蒙脱石型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____A 5.5B 6C 6.5D 7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A、<0.5B、0.5—1.3C、1.3—2.0D、≥2.0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A 石蜡-环烷型B 石蜡型C 环烷型D 芳香-中间型三、填空题(20分)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_____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____。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___、____和____。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___;二是____。
四、论述题(30分)1.油气发生初次运移的机理。
2.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圈闭的分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第二套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天然气绝对渗透率孔隙结构饱和度盖层闭合度油气藏油田水沉积有机质力场强度二次运移流体势(参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材》教材陈荣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二、选择题(20分)(红字为答案)三、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D 蒙脱石型A 伊利石型B 高岭石型C 蒙-伊混成石型D 蒙脱石型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 C 6.5_。
A 5.5B 6C 6.5D 7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D、≥2.0。
A、<0.5B、0.5—1.3C、1.3—2.0D、≥2.0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A 石蜡-环烷型;A 石蜡-环烷型B 石蜡型C 环烷型D 芳香-中间型四、填空题(20分)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数量)、(类型)和(成熟度)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石蜡-环烷型)。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氯化钙型、硫酸钠型_、重碳酸钠型;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二是运移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五、论述题(30分)(红字为答题要点)1、初次运移的机理;(压实、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异常压力)2、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成岩作用);3、的分类(成因分类: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三)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1.石油地质学2.干酪根3.区域盖层4.生物标志化合物5.内陆裂谷盆地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35题):在下面每题的四个可供选择答案(a、b、c、d)中选一个最合题意答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之)。
1.油气藏“背斜说”诞生于近代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哪个阶段?a. 1859—1900年;b. 1901年-1925年;c. 1926年—1960年;d. 1961年—现今。
2.石油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a. 75%—80%;b. 82%—83%;c. 85%—90%;d. 83%—87%。
3.石油中氢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a. 9%—11%;b. 11%—20%;c. 11%—14%;d. 21%—24%。
4.石油中正构烷烃随石油馏分比重增大呈现那种变化规律?a. 单调减少;b. 单调增加;c. 从增加到减少;d. 没有规律。
5.石油中芳烃和氮硫氧化合物含量为28%,环烷烃含量为25%,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
6.石油中石蜡烃含量为60%,环烷烃含量为10%,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
7.陆相石油蜡、硫含量具有何种特征?a. 高蜡低硫;b. 高硫低蜡;c. 高硫高蜡;d. 低硫低蜡。
8.海相石油微量元素镍(Ni)和钒(V)含量具有何种特征?a. Ni/V大于1;b. V/Ni大于1;c. Ni/V等于1;d. V/Ni等于29.油田水中氯、钠和镁三个离子的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Cl—Na)/Mg小于1大于0,该油田水是何种类型油田水?a. 氯化钙型;b. 氯化镁型;c. 硫酸钠型;d. 重碳酸钠型。
10.设某岩层两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e,它的近似裂缝孔隙度是何表达式?a. e/d;b. 2e/d;c. 3e/d;d. e/(18d)。
11.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它的近似孔隙度是何表达式?a. T/R;b. 2 R/T;c. 2 T/R;d. T/(2R)。
12.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裂缝间距为D,平行该褶皱轴方向的近似裂缝渗透率是何表达式?a. D4×(T/R)2 /48;b. D×(T/R)3 /48;c. D2×(T/R)3 /48;d. 2×1011×D2×(T/R)3。
13.储集层中油、气、水三相共存时, 天然气的相对渗透率是何种情形?a. 等于石油的有效相渗透率;b. 大于气的相对渗透率;c. 小于水的相对渗透率;d. 小于1。
14.用压汞法研究储集层孔隙结构时,排驱压力越大, 该储集层物性是何种情形?a. 物性越好;b. 平均孔隙度越大;c. 孔隙结构越好;d. 孔隙结构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