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

合集下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学科,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1. 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当时的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开始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学派是亚当·斯密所属的古典经济学派,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理论和利润最大化等理论,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经济学的衰退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公元5-15世纪):在古代经济学取得一定成就后,由于战争、文化衰退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经济学研究陷入停滞。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天主教教廷统治下的禁忌和宗教限制对经济研究形成了阻碍,经济学知识无法正常传播。

3. 经济学的复苏:重商主义(16-18世纪):重商主义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兴起于16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强调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通过保护和扩大国内工业、促进贸易顺差等手段来增强国家财富和实力。

重商主义思想为经济学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4. 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18-19世纪):18和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产、价值、供求等经济问题,并形成了竞争市场、自由贸易等基本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为后世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19-20世纪):19和20世纪见证了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的转变。

边际革命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这对个体选择和市场均衡分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6.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新古典合成(20世纪):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归根结底是继承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重商主义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错误的、幼稚的早期经济理论;但是分析现在的事实,我觉得很多经济思想都源于重商主义,它是一种思潮,一种实践,一种政策,它对我们应该比自由主义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重商主义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奥地利重商主义者冯·霍尼克(1638-1712年)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一个国家使用的所有商品,应该在国内加工制成,因为支付给制造业的款项一般都超过原料价值2倍、3倍、10倍、20倍甚至100倍。

这个国家的居民应竭尽全力靠其国内产品过活,把他们的奢侈品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并尽可能在不用外国产品的情况下生活。

应日日夜夜地寻找机会把国家的剩余货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销给这些外国人,以换取黄金和白银;为了这个目的,不妨说必须到地球上的天涯海角去追求消费,而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予以发展。

除非出于重要的考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进口国内有充分供应且质量良好的商品;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对外国人表示同情或怜悯。

因为在友谊关系到我自己的软弱和毁灭时,一切友谊都完了。

即使国内商品质量较差,甚至价格高些,这一点也是适用的。

因为,买一件东西付出二美元而留在国内,比只付一美元而流到国外要好些。

”重商主义的理论要点:大体来说,重商主义这一学派的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形成来源。

(2)认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金属)。

(3)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金属(外汇)多在国内积累,谋取贸易顺差。

(4)为了要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出口本国出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的原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剪刀差获利。

(5)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产业。

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培植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

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

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

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

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

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

4.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4.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问题:一、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二、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概况重商主义是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16到18世纪的经济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虽然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但其思想的根本一致性是不变的。

早期重商主义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实际上是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并主张限制进口,以阻止货币流向国外;晚期和更加成熟的重商主义者主要试图分析贸易条件,以便能够确保国际收支的盈余和货币的净流入。

1、产生背景伴随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商业、航海业、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期间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作用,促进了各国国内市场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促进工厂手工业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对当时政策手段给予全面支持的重商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2、理论内容早期重商主义即重金主义,绝对禁止贵重金属的外流。

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对货币的运用不过分加以限制,变管理金银进口的政策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这时,人们认为财富即是货币,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重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重金属,就必须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具体来说即:(1)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来源;(2)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重金属);(3)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重金属(外汇)留在国内、谋取贸易顺差;(4)为了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尽量多的出口本国生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原材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差获利;(5)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相应产业。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者:郑茜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5期摘要:重商主义在产生之初受到了当时西欧国家的普遍重视,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曾为国家财富的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商主义发展到今天。

其内涵、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质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主张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

文章通过对WTO成立后新时期的贸易壁垒进行分析,探讨重商主义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同时提出了减少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046-02特定的国际贸易政策总是服务于一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贸易政策的实现又依赖于贸易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主要有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麦金农、克鲁格曼新贸易保护政策的提出,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开始发生变化。

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内容、形式、竞争格局的重大改变,贸易保护措施也不断更新并得到加强,新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取代传统贸易保护政策成为新时期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

深入研究新贸易壁垒,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对于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笔者将就新贸易壁垒、新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实例谈谈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新贸易壁垒(一)形成动因:贸易自由化的市场垄断成本GATT在成立后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关税税率,各国间贸易保护水平的降低为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许多国家纷纷扩大产业规模,而日益广泛的产业内贸易也从侧面反映了规模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和作用。

由于国际间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制造业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扩大产业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出口,因而这种发展具有垄断竞争性的特点,比小厂商更具成本优势的大厂商往往会将小厂商排挤出地区市场。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1、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这是由对于进口与出口的统计标准的不同而分成的两种贸易类型。

在前者的体制下,是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认为凡是进入该国国境的商品一律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是离开该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

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在后者的体制下,是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认为外国商品进入关境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

专门出口额加上专门进口额,即是一个国家的专门贸易额。

2、要素密集度: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

3、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冈•斯托尔泊和保罗•萨缪尔森在1941年建立的。

在假设下,认为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

其假设是: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运用;一种商品时土地密集型的,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流动但在各国间不是;开展贸易提高了其中一种土地密集型商品的价格。

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4、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重商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是重商主义阶段。

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理论,但更是一种实践。

重商主义和后来的经济理论相比,尤其是和20世纪以后的经济理论相比,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想。

按照重商主义理论,财富唯一的表现形式是贵金属,简单地说就是金和银.我们都知道金银是货币,它们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衡量标准或保存手段。

可是重商主义把金银看作财富唯一的体现形式,这样一来,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拥有更多的金银。

但重商主义是讨论国家贫富的一种理论,所以所谓的财富多少,是针对国家而不是针对个人的。

弄到最多的金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实际上无非两个途径,一是经商、贸易,二是暴力抢劫.我们发现在15、16世纪之交,西方有些国家走出国门开始进入海洋,做什么?第一经商,第二掠夺,经商不过瘾就掠夺。

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飘洋过海到处觅宝,结果出现了“地理大发现”。

没有地理大发现,我们这个世界还不成为一个“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不同的地方都联系起来了,形成了“世界”,一个世界体系。

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追求财富,而且财富的概念非常明确,就是贵金属,是金银。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西班牙对所谓新大陆的劫掠极其残暴,充满了血腥.印第安人90%以上被消灭了。

为了填补人口空缺,就开始从非洲进口黑奴,这样又造成一种新的类型的商业贸易,即奴隶贸易。

这就是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着重商主义的早期阶段。

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大国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在欧洲最早从封建分裂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

当时,国家统一的形式表现为绝对主义王权(我们过去翻译成“专制王权"),在欧洲所有国家中,这两个国家最早出现这种国家形态。

资本主义追求金银财富,绝对主义王权则执行和推动重商主义,两者结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近代以后世界上最早的“大国”。

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就是今天的中国模式

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就是今天的中国模式

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就是今天的“中国模式”来源:影响力中国随着近段时间美国学者傅高义的著作《邓小平时代》受到广泛的阅读与讨论,借此由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也又一次得到了大家讨论。

但在我看来,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无非是把一个计划经济体改变为了重商主义的经济体。

所谓的重商主义思维盛行于15至18世纪的欧洲,那是早期资本主义兴盛时期,但这个词多为后世的学者所使用,在历史上的重商主义时代,大部分人其实不清楚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重商主义国家大多是较晚向海外开拓殖民地的国家,它们没能赶上殖民者直接抢夺黄金白银的热潮,因此它们没有足够的黄金白银用以货币发行,经济因而受通货紧缩的困扰。

因此,这些国家的政府换了一个经济思路,那就是鼓励出口,换回贵金属,就可以扩大货币发行的基础,这对于GDP的增长有直接促进的作用。

用今天的语言概括,重商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外贸主义。

它主张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尤其是要垄断对外贸易,以各种经济干预手段来追求国际收支的盈余,从而为国家积累财富。

换个说法,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可以说就是今天的“中国模式”。

但这个模式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

早在17世纪,就有英国人批驳重商主义学说,认为政府干预外贸实际上并不能为普通人带来财富,而仅仅是为政府增加收入。

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而只有更宽松的经济政策,才会真正使生活在国家中的每个人受益。

但这样的批评在当时绝对不算是主流。

15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思想被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左右着。

他们的基本信条是,只要能够实现外贸盈余,为国家积累货币财富,那么国家完全有理由直接干预经济、进行财富“抢夺”。

而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之一,便是像东印度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南海公司等持有政府“特许状”的国有公司。

重商主义的显著特点除了唯外贸论、政府干预经济等等之外,便是产生了“政企不分”的国有股份公司。

这些与政府联系紧密的公司获得经营权的方法是凭借皇家颁发的特许状,特许状赋予它们在某一商业领域的专营权(patent)。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近代史是指自16世纪末开始到现代时期,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16世纪-18世纪初——盎格鲁-荷兰主义、重商主义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盎格鲁-荷兰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兴起。

盎格鲁-荷兰主义是指英国和荷兰在大航海时代后期崛起成为强国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治体制。

重商主义是指国家把贸易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注重出口、限制进口,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

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革命的爆发。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劳动力大量解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

欧洲国家跨越大洋,占领了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领土。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不仅带来了巨大财富,也带来了殖民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四、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全球主义者提倡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求建立世界和平与繁荣。

民族主义则强调国家利益和保护本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中期——权力斗争和冷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权力斗争和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和轴心国进行了一场破坏性的战争。

战后,美国和苏联展开了长达50年的权力斗争,国际形势紧张,全世界遭受了巨大压力。

六、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

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快速整合,不断增强的经济竞争力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总的来说,近代史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经历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特征。

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现代化历程的进程和趋势。

国际贸易原理第二章 重商主义

国际贸易原理第二章 重商主义


2004版
械设备输出,向生产者发放贷款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等等。 9
Chapter 2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进步之处
2、不足之处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2004版
10
Chapter 2
1、进步之处
重商主义理论所处的时期,正是欧洲由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重商主义理论对当时
欧洲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为资

于是, 即使在民主国家,严厉的金融管制,超常的贸易保
护,大规模的国家福利政策等,也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挽救经 济的灵丹妙药。因而,亚当•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
以及 “市场的自发的调节功能”等等,早已被多数人视为
陈旧过时的老调,不予理睬了。

当时美国兴起的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某种意义就是凯恩 斯主义的直接后果,并形成一种相当长时间的“凯恩斯旋
28
2004版
Chapter 2
3、重商主义复兴的主要观点

贸易顺差引起的需求将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乘数效应)
2004版
29
Chapter 2
第二章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三、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五、重商主义的复兴
2004版
1
Chapter 2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它是15世纪产生的最古老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
7
Chapter 2
1、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

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一个国家应积累黄金和白银,从而增加国家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一、中国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正中他国下怀中国必须从重商主义向“借商主义”转变!“重商主义”一词是我借来一用的词语,它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或发展现象:勤俭节约,省吃俭用,重储蓄,轻消费,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尽量压低自己产品的成本,扩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和出口量,赚取更多的外汇。

其实重商主义与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它是当年西方国家在重金属时代的一种发展方式。

这种做法对任何民族来说都是一种美德,但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过分地使用重商主义发展模式,便会遭到瓦解性的反应,其辛辛苦苦积累的国民财富便可能被外人廉价利用,发展到最后往往是空忙一通,所得无多。

它最大的问题是普通人民难以得到发展。

这意境很象南宋诗人陆游的“遗民泪痕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当今的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利用他国资源。

在这样一场国际大交换的过程中,中国是利用他国得多,还是他国利用中国得多?这是我们选择发展战略的主要考虑。

虽然贸易和交往意味着互惠,但也意味着一方的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基础上。

所以,交往和贸易并不意味着都有好处。

目前的情形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流血流汗,为满足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做贡献。

美国的储蓄率都低到零点了,中国人还在节俭过日子,拼命节省下钱,为美国国债服务,拼命出口,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

美国今年的贸易逆差已达到6000亿美元了,美国人利用具有国际货币地位的美元,来换取他国的实物。

中国通过重商主义发展战略,通过大量的贸易顺差,攒下几千亿美元的外汇积蓄,但只要美元贬贬值,这些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国民财富便会缩水或化为乌有。

重商主义的发展战略之所以要谨慎使用,主要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纸币流行的时代、强国和大国货币流行和主宰的时代,是一个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直接投资畅行无阻的WTO 时代,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金融经济时代,以实物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以实物换来的金融财富很容易在发达国家玩弄的金融游戏中化为乌有。

试析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及其影响

试析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及其影响

试析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及其影响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在美国出现,随后在全球迅速蔓延。

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

当今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趋势有增无减,贸易保护对全球的危害正在加深,对中国的外贸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又称“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发达国家,他们由于生产过剩,往往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排斥别国商品的进口。

缓解国际竞争加剧、产业及就业转移等带来的诸多压力;还有强权政治的需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它们的依赖性较强等都是他们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在新贸易保护主义阶段,发达国家频繁地采取表面上与国际贸易规则不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推进所谓的“公平贸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社会政策。

在当前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总体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也在以新的形式滋生和发展,其中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已成为最主要的形式。

1 美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美国独立以后,北方工业利益集团极力推动制定贸易保护措施。

美国以高关税为特点的贸易保护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1]虽然期间关税的水平有所起伏,但贸易保护的基调一直没有改变。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真正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这才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所以,尽管美国是当今世界自由贸易最主要的推动者,但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强大离不开贸易保护。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日美贸易摩擦增大,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重要发源地。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重商主义是古典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经济学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潮。

一提到重商主义,我们脑海中就会显现诸如货币是财富之类的想法,这说明我们对其认识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基础上。

历史上欧洲的重商主义者,大都不是学者。

重商主义最初的形态和宗旨,也不在于思想理论而重在政策建议。

从重商主义的历史作用看,更是如此。

重商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学术界日益滋长的理论日益脱离实际的学风所致。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重商主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和政策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具有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体系。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首当其冲要办两件事:建立国家官僚机构和常备军,这都是要花大钱的。

所以重商主义的首要政策目标是提高政府的财政税收能力,这就构成了货币差额和贸易差额理论与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的另外两个政策目标是保护国内工商业和对外扩张以增加财富,这就构成其整个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主要包括:(1)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唯一的财富,它把金银和货币看作是一个东西。

一个国家积累的金银货币越多,就越富。

(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在于贱买贵卖。

即认为财富来源于不等价交换。

这既是海外殖民掠夺的“理论依据”,也是当时西欧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的理论反映。

(3)不是所有的流通领域都是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国际流通)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数量,即少买多卖。

因为国内贸易即使贱买贵卖,社会财富总量不变。

(4)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追求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最好不买的“货币差额”,把货币归结为积累手段。

晚期重商主义放弃追求对每一国的贸易都采取少买多卖的原则,改为追求贸易总量的“顺差”即“贸易差额”。

(5)实现贸易顺差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出口本国产品和限制进口消费品,禁止进口奢侈品;二是发展转口贸易,允许货币输出。

原则是:在某个国家贱买,到另一个国家贵卖。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

导论1.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

(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

(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

(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2.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3.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3)西方经济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对其他理论至少是一个有用的补充。

重商主义与新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与新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与新重商主义摘要:本文通过叙述重商主义的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和新重商主义的现实表现,批判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很多国家依旧采用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关键字: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贸易保护前言:重商主义在几百年前的世界曾经称霸一时,它指导着世界上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倾销产品,掠夺殖民地。

其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隔数百年本以为人们已经将“落后”的重商主义的思想抛于脑后的时候,世界上却又诞生了他的嫡系传人“新重商主义”,或是说重商思想根本没有死亡。

它的力量依然影响着全世界……重商主义产生于中世纪之后、自由主义盛行之前,大致可以追溯到1500——1776年之间。

那时候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慢慢被新兴商业资本主义取代,中世纪逐渐兴起的城市越来约重要。

国内与国际贸易日益繁荣,货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大量金矿的发现,航海的发现都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商业活动的重要性。

这样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就诞生了这么一种学说,它取代了封建概念,提倡民族主义,赋予商人尊贵和总要性,为经济和军事扩张政策进行辩护,这个学派就是著名的重商主义学派。

“它产生和发展对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的考察。

”【1】重商主义的信条有一下的一些方面:“1、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

重商主义者倾向于将一国的财富等同于他拥有的金银块的数量。

2、民族主义。

因为不可能所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的出口都大于进口,因此一国的出口和积累财富都是以牺牲邻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3、对本国不能产生的原材料免征关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制成品和原材料实行保护、并严格限制原材料出口。

4、殖民地化和殖民地贸易垄断。

5、反对影响商品流通的国内费用、税收和其他限制。

重商主义的理论者认识到,高额的税费会扼杀商业经济,并使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扬。

6、强大的中央政府。

新重商主义﹙国际贸易﹚

新重商主义﹙国际贸易﹚

新重商主义一、新重商主义定义: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是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别称。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追求贸易顺差的思想和乘数原理。

贸易顺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投资,经过乘数效应最终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

其基本内容是: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一个国家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贸易来取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

“新重商主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经济体系被一战打乱的背景下,由美国商务部部长胡佛提出的,目的是重新组织贸易关系以防止对美国工资标准的侵蚀,并强劲推动出口以扩大就业。

二、新重商主义理论要点:①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形成来源。

②认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金属)。

③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金属(外汇)多在国内积累,谋取贸易顺差。

④为了要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出口本国出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的原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剪刀差获利。

⑤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产业。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培植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三、美国的“新重商主义”美国的“新重商主义”政策表现为两次高潮:一是70年代中期自由贸易面临困境,针对主要逆差来源国日本采取的对日元升值施压、制造贸易摩擦、以及“广场协议”等措施;二是近些年随着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再一次滥用反倾销武器制造贸易摩擦并逼迫人民币升值。

来自美国的声音致力于鼓吹贸易逆差对其经济的毒害,但逆差真有那么严重吗?事实上中国市场正成为美国服务贸易的支点,其对华顺差不断扩大。

除服务贸易外,若将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考虑进来,抵消掉的逆差将更多。

而随着保护主义的兴起,过去贸易统计的产销国原则慢慢变成一种贸易歧视性工具。

第1章重商主义和前古典货币理论.

第1章重商主义和前古典货币理论.

第1章重商主义和前古典货币理论1.0引言重商主义一般是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出版前即17-18世纪的经济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1。

这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形式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作为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并且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的跨越,尚不足以破坏重商主义思想的根本一致性。

早期的重商主义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实际上是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并主张限制出口,以阻止货币流向国外;后期和更加成熟的重商主义者主要是试图分析贸易条件,以便能够确保国际收支的盈余和货币的净流入。

虽然被普遍公认的大部分重商主义文献在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中叶出现在英国,其代表人物如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和爱德华·米塞尔登(Edward Miselden)等,而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euart,1712-1780)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通常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的最后著作。

虽然大多数重商主义者是生意人、贸易商或政府官员,他们就诸如贸易、储运、关税与产业保护的经济效应等实践问题发表见解,其主要问题是有关如何获得国家财富与权力问题(参见马格努松1993,中译本2001),但是对经济政策实践的争论并不能掩盖重商主义作为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思想光芒,特别是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上。

1.1 重商主义的货币分析框架重商主义的货币理论同样也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的发展。

早期重商主义在货币问题上持有“重金主义”(Bullionsim)的观点2,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实际上是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3;后期和更加成熟的重商主义者,尤其是约翰·劳(John Law,1671-1729)和斯图亚特关于信用货币的分析,以及斯图亚特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却是极其深刻和极具创造性的。

1、货币与资本在商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资本主义早期,商品流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填空题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即()和

一、填空题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即()和

一、填空题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即()和(),二者均认为()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才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数量。

2、按照偏好相似性论的观点,一国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该产品的()需求,如果贸易国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越相似,那么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产业内贸易量就越()。

3、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由此,他也成为最先明确提出()贸易思想的经济学家。

4、绝对利益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而比较利益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5、比较利益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与各国产品的绝对成本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只要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两国就可以按照“两优择其重,()”的原则来分工。

6、根据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在各国具有相同生产函数即()相同的条件下,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依然会出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国()比率不同和()比率不同。

7、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类型是指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要素禀赋论主张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的产品,这一结论也称为()模型。

8、要素禀赋论认为,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两国间的要素()渐趋平等,从而也表明国际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的流动,这一结论也称作为()定理。

9、里昂惕夫之谜指的是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部分产品的进出口比例分析后所得出的与()相反的结论,即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实际上出口的却是()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密集型产品。

10、大卫·李嘉图的主要代表作是()。

1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绝对优势来源于()、()和()等。

12、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仅在于绝对成本上的差异,而且在于()的差异。

二、单项选择题1、提出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西方经济学家是()。

最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最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2013-07-08 09:28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学博字号:核心提示: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反倾销税以及中国商务部准备对欧盟进行贸易报复,媒体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在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中国应该放弃这种政策。

那么到底什么是重商主义,应从历史的角度予以解读。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反倾销税以及中国商务部准备对欧盟进行贸易报复,媒体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在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中国应该放弃这种政策。

那么到底什么是重商主义,应从历史的角度予以解读。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学术界代表人物是斯图尔特,政界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法国路易十四的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是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

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就在这一时期许多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重金主义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

重商主义的第一个观点是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实现,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认为维持一定的顺差是对国家有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兴的各种文献中,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已融合在一起,但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价值却并未真正被提及和发现。

实际上,被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抛弃的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的认识、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正昭示着重商主义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的基础的方向。

首先,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能出发,首先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认识,并阐述了一个货币经济的交换模型。

正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马克思(1867)使用商品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即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采用重商主义的交换经济模型,商人在贱买贵卖中必须拥有货币(资本)签订契约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货币成为一种履行契约的方式和保证。

因为竞争是与商人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与失败或破产联系在一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保证商人破产后的清算,而不能保证签约者履行契约的能力。

因此,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决定了货币契约的性质,即货币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信用关系。

商人占有货币或信用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获取利润的能力。

引入生产后,即是一个马克思使用货币契约的生产模型:资本家使用货币契约,即预付货币资本,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获取利润。

这是重商主义交换经济模型的一个延伸。

这里作为信用关系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或获取利润的关键。

马克思(1867-1894)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或资本是一笔预付的货币的观点,是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即资本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其次,与货币的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价单位(或价值标准)职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价格总水平),这实际上是“两分法”问题,也是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说法,货币的作用就是为了媒介实物的交换,因为物物交换存在着不便或交易费用高。

因此货币表示的是一个相对价格,这个货币可以是任意一种商品。

同样,按照“两分法”,一边是真实领域,由实物生产函数来表示;另一边是货币领域,货币没有别的作用,它就是为了表示价格总水平。

但实物经济中必然涉及到加总问题,即一个异质品模型中怎么去表示一个价格总水平,或能不能得到一个总量呢,帕廷金(1965)证明了一个命题:即货币不可能既表示相对价格又表示总量。

重商主义一开始就从总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金属货币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而不考虑相对价格问题,具有某种自觉性和先进性。

在休谟阐述的金属货币数量论中,同样存在着货币表示相对价格还是总量的混乱。

休谟(1752)认为金属货币可以维持贸易平衡,如果贸易不平衡,本国价格水平高了,会引起进出口的变动,金属货币再回流可以平衡价格水平,这就是休谟的水平的价格—铸币国际流动机制;但休谟随后又认为货币可以促进一国产业的增长,有了货币就有了购买力(类似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

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了货币应该还有利润(剩余),因为利润率是用货币来计量的,没有货币也就意味着没有利润。

休谟在这儿是不清楚的,李嘉图也如此。

在现代关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中同样存在这个难题,即货币如果只表示价格总水平,显然不会产生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即所谓的货币中性。

目前主流经济学各种模型中无论引入货币幻觉还是其他的形式,都会发现货币影响到相对价格了,并对产出和就业有影响。

相比之下,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资本,货币表示的是总量关系而与相对价格的决定无关的观点,更具有逻辑一致性。

此外,劳和斯图亚特发展的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货币非中性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是外生的、而且是中性的分析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章早期的价值理论新古典理论把表示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理论是从根本上否定总量存在的,虽然在单一产品模型中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但并不能在异质品模型中得到总量关系。

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独立于技术关系而完全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总量,如现实中由货币价值所表示的财富。

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思想中,由于那些思想家是集政治学和社会学于一身的,产品的交换是否公平或依据的原则是他们讨论的最重要问题,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则很少被论及到。

虽然他们所讨论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总量,但对交换价值的讨论完全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如公平价格或劳动价值理论。

这种社会关系表现在收入分配上,虽然对收入分配的总量计量问题没有被讨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而出现的重商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产生的萌芽,重商主义者们所要讨论的正是今天人们所讲的“资本原始积累”,货币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的货币化过程,重商主义虽然更多的是从商业的角度讨论货币,只是偶尔谈到雇佣劳动的产业活动,但货币作为资本和利润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却是由重商主义者揭示和强调的。

在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业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如何从海外贸易中获取金属货币就成为重商主义讨论的中心。

凯恩斯从与生产函数的“实物经济”对立的“货币经济”角度,重新发现了重商主义。

这种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价值与货币的总量关系以及有效需求问题已经出现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

第一节“公平价格”论与新古典理论研究相对价格的技术关系不同,作为古典学派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虽然也把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作为所要解释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但其解释的角度并不是技术关系,而是社会关系。

事实上,早在古典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对交换价值的解释也基本上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中世纪教会的阿奎那(Aquinas)都是从“公平价格(the JustPrice)”的角度来解释交换,而后来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到斯密之前的重农学派(The Physiocrats)(如配弟、魁奈等古典学派的前继者)对劳动价值论的说明,也都是从“自然秩序”的社会关系角度来阐述的。

在西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那时商品价值观念就已经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产生了。

当时的人们在确认商品交换是一种等价关系的同时,对这种关系背后的决定因素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古希腊思想家的朴素的“值”的概念,指的即是从属于产品的一个客观品质或属性。

他们以之与价格相对立,继而认为产品的价格应该和其“值”相符,而不能违背“公正标准”。

可以看到,这些古希腊学者还没有关于支配财富分配的理性法则概念,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对经济行为研究的目的却是与人们的责任和义务(公平与否)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与一种朴素的社会关系相联系。

现在看来,虽然这些看法并不完备、实际上还相当粗糙,但事实上这正是西方经济思想家在价值论和价格论方面发展的出发点。

[ Sewall, H.R. (1901): The Theory of Value Before Adam Smith,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n., 3rd Series, Vol. 2, p.3.]作为一个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其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部书中。

]也持有这种价值观念,但他更强调从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

他认为,公正的原则要求在交换前和交换后双方都没有盈余或亏损,其所保有的“值”仍然一样。

虽然交换者双方可能是不同职业的人,但为了使交换能够公正的进行、并互换一切,必须能依据某种方法互相比较,从而使职业不同的、不平等的人的工作成为平等的,即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诸商品的等一性为基础的,在交换中必须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相等的。

[ 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 在这里,能够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是亚氏的一个卓见。

马克思曾赞赏地指出,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他“清楚的指出,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而且他看到了“包含着这个价值表现的价值关系本身,要求屋必须在质上与床等同”。

但遗憾的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指出这种真正等同的东西“就是人类劳动”。

[ 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4页。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未能发现这个“共同实体”的原因,“这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

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

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

”[ 同上。

] 这样看来,按照马克思的解释,作为古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也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客观价值观念中找到最初依据,只不过他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条件并没有提出“最后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劳动”。

然而后来,一些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现代学者们在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交换理论时,却都倾向于把他的思想解释为预示了新古典技术关系的主观价值理论,而完全抛弃了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进行公平交换、理想的人际之间应当是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最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

[ 如Gordon, B.J. (1964) 在《亚里士多德与价值理论的发展》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78, pp. 116-28) 中虽然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价值理论中的各种因素,但他却抛弃了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只强调了其中的主观方面,并断定应把亚氏“看成是马歇尔的先驱最为合适”;Spengler, J.J. (1955) 在《亚里士多德论经济归属及相关问题》(Southern Economic89) 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门格尔Journal, Vol. 21, No. 4, pp. 371-和庞巴维克关于主观价值、边际原则和效用递减原则的观点预见到的程度。

参见Spiegel, H.W. (1991): The Growth of Economic Thought, 3rd, Vol. 2, Duke University Press, p. 590.]真正将这种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与人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欧洲中世纪[“中世纪”语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公元4、5世纪至15世纪,主要用于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