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
《头痛、头重》特效穴位及按摩手法
![《头痛、头重》特效穴位及按摩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8dc2d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e.png)
《头痛、头重》特效穴位及按摩手法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病证,可伴随多种疾病出现,是指头的前后及偏侧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有关,并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多与人体肝、脾、肾三脏失调密切相关。
头重是指头部自觉重坠,或如布带束裹的感觉,多因外感湿邪、疫气或湿痰壅阻所致。
特效穴位按摩No.1 按揉上星穴【穴位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端按揉上星穴约2分钟。
No.2 推拿率谷穴【穴位位置】耳尖直上两横指处。
【按摩方法】将双手食、中指二指放在两侧耳尖的率谷穴上,来回推动约半分钟。
【穴位位置】耳尖直上两横指处。
【按摩方法】将双手食、中指二指放在两侧耳尖的率谷穴上,来回推动约半分钟。
No.3 揉搓印堂穴【穴位位置】位于额头处,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将拇指与食指相对按在头部印堂穴处,揉搓约150次,以按摩处产生热感为宜。
No.4 按揉太阳穴【穴位位置】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贴于头部太阳穴,做轻缓平和的揉动。
No.5 按揉风池穴【穴位位置】位于颈后大筋两旁外侧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取坐姿,双手抱住头部,用双手拇指在颈后的风池穴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操作2分钟。
No.6 掐压合谷穴【穴位位置】位于第2掌骨中点外侧,即虎口处。
【按摩方法】将拇指指尖按于对侧合谷穴上,其他四指放在掌心处,用力掐压约1分钟。
No.7 按压肩井穴【穴位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压肩部肩井穴约3分钟。
将肩部肌肉向上提起3~5秒钟,反复3回为1次,每次间歇2分钟,发作时连续3次,5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No.8 揉搓涌泉穴【穴位位置】位于足底(不包含脚趾)前1/3处,足趾向足心弯曲时呈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掌根揉搓涌泉穴约3分钟。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https://img.taocdn.com/s3/m/6c0059dd2cc58bd63186bd87.png)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
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
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
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
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
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风府穴:督脉。
行气活血开窍。
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
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
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
督脉。
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
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
督脉。
活血止痛,安神养脑。
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
胃经。
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
胆经。
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
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
人体40个穴位功效按摩方法,非常实用!
![人体40个穴位功效按摩方法,非常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5d75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7c.png)
人体40个穴位功效按摩方法,非常实用!1、百会穴是引气血上行解决脱发烦恼第一要穴 ( 脱发、发质不好)操作方法:以手握空拳,用急速、间歇性手法敲打点压百会穴,每次5分钟左右。
注意力度要适中。
或者用梳子梳理头部,直至头皮微微发烫为止。
或者用手指干梳头每天起床和睡前各做一次。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两耳直上连线中点。
2、大钟配天柱最醒神健脑(醒神健脑、大脑保健用于精力不足昏昏沉沉者)操作方法:按揉大钟穴和天柱30--50次,也可用指腹按住此处6秒钟然后慢慢松开。
如此反复按压,不拘时做。
大钟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往下1厘米。
天柱穴位于后脑骨正下方凹处。
在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
3、偏头疼就找率谷穴(偏头疼气血瘀阻型-症状:眼冒金星视力模糊一阵阵跳疼重者伴有恶心想吐平时爱生气)操作方法:每天晚上11点按摩率谷穴,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
也可不拘时做。
不仅治疗偏头疼还可以促进睡眠。
率谷穴位于耳尖上边、正对着耳朵尖1.5寸的地方。
4、解溪穴是头晕目眩的解药(气血不足头晕目眩者一起身头晕眼前发黑睡觉不踏实爱做梦易遗忘)操作方法:每天按压解溪穴10次,每次10秒钟后松开,再按下一次,坚持一个月;做转脚腕运动。
(盘腿坐在床上,双手分别握住脚踝和脚掌缓慢转动;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以脚腕为轴转动。
每次左右脚各转动100下早晚各一次长期坚持保健效果很好的)。
脚腕和脚陂相交的地方,有一个硬筋,硬筋的旁边有个窝就是解溪穴。
5、精神疲惫----神庭配印堂(头昏脑胀精神疲惫的经常使用电脑、重脑力劳动者)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从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然后在此两穴进行点按,每次3--5分钟至有微热,不拘时做。
如果睡前按揉两穴可让你睡得香甜,失眠多梦的症状会消失不见。
神庭位于人体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印堂位于双眉连线中点。
6、情绪急躁血压高大敦穴让您血压快速平稳(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操作方法:用指甲轻轻地掐大敦穴或艾灸此部位,灸的时间在10--15分钟之间,坚持半个月以上。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医学PPT课件全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医学PPT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35567f6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8.png)
1、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分 钟,然后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即风池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见睡眠质
量改善。
.
2、按摩耳廓。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后廓均有一定的反应部位,所以按摩 耳廓有助于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入睡。
•.
• 愿你健康舒适的入睡!来自外,以拇指指腹自印堂向上直推至发际止,反复推20~30次。 祛病功效: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感冒、血管性头痛、额窦炎、眶上神经痛、
鼻• 息.肉、高血压、疟疾、神经性呕吐、面肌痉挛等。
6、按揉太阳穴 位置:在头侧,眉梢与眼外角延续交叉处,向后约l横指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双手食指指腹分别按于两侧太阳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
3、按摩额头。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 始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失眠者就可顺利入睡。
•.
4、孕妇失眠可做鸣天鼓操作仰卧位,两手掌紧贴两耳中间,三指轻叩击后脑枕 骨20次,两手骤然离开耳孔,再反复做两次,共轻击枕骨60次。功能健耳去头晕,
清脑镇静,催眠。
•.
5、推摩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的中间。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拇指放于印堂穴,其余四指附于对侧目
感为佳。如需要较大范围或力量较重的按揉,可以用两手的鱼际部代替食指。 祛病功效:治疗失眠、感冒、头痛发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
•.
7、点揉四神聪 位置:在头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
4个穴位,统称四神聪。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双手的食、中指同时点揉四神聪,每穴点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
9、点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关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dd0f1568a76e58fafbb00368.png)
3、按摩额头。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始 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失眠者就可顺利入睡。
•.
4、孕妇失眠可做鸣天鼓操作仰卧位,两手掌紧贴两耳中间,三指轻叩击后脑枕骨 20次,两手骤然离开耳孔,再反复做两次,共轻击枕骨60次。功能健耳去头晕, 清脑镇静,催眠。
•.
5、推摩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的中间。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拇指放于印堂穴,其余四指附于对侧目外
,以拇指指腹自印堂向上直推至发际止,反复推20~30次。 祛病功效: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感冒、血管性头痛、额窦炎、眶上神经痛、
• . 鼻息肉、高血压、疟疾、神经性呕吐、面肌痉挛等。
6、按揉太阳穴 位置:在头侧,眉梢与眼外角延续交叉处,向后约l横指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双手食指指腹分别按于两侧太阳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
9、点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关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一手拇指尖点按对侧神门穴约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
佳。
• . 祛病功效:治疗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慌、精神分裂症等。
10、按揉三阴交穴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内踝尖直上4横指。 按摩方法:取坐位,小腿放于对侧大腿上,用拇指按于对侧三阴交穴,顺时针方向按揉
为佳。如需要较大范围或力量较重的按揉,可以用两手的鱼际部代替食指。 祛病功效:治疗失眠、感冒、头痛发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
•.
7、点揉四神聪 位置:在头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
个穴位,统称四神聪。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双手的食、中指同时点揉四神聪,每穴点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
• 愿你健康舒适的入睡!
头部护理的常用穴位
![头部护理的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0716aa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7.png)
头部按摩穴位有很多,如面部穴位: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太阳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等;头上及头背部穴位:百会穴、四神聪、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等等。
这些穴位有各自特定的作用和功效,在医生的指导下经常按摩,可以起到一定的养生和祛病的作用。
比如四神聪穴,其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一共4个穴位,按摩四神聪穴有一定的治疗头痛、失眠、眩晕、神经衰弱的作用;瞳子髎穴位于眼外侧1厘米处,瞳子髎穴对于迎风流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53c9d983195f312b3069a52f.png)
精品文档
9、点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关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一手拇指尖点按对侧神门穴约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
•佳。.祛病功效:治疗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慌、精神分裂症等。•. Nhomakorabea精品文档
3、按摩额头。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 始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失眠者就可顺利入睡。
•.
精品文档
4、孕妇失眠可做鸣天鼓操作仰卧位,两手掌紧贴两耳中间,三指轻叩击后脑枕骨 20次,两手骤然离开耳孔,再反复做两次,共轻击枕骨60次。功能健耳去头晕,
清脑镇静,催眠。
头部按摩(失眠)穴位、手法及 相关穴位图
作者:龘龘
精品文档
1、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分 钟,然后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即风池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见睡眠质
量改善。
.
精品文档
2、按摩耳廓。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后廓均有一定的反应部位,所以按摩 耳廓有助于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入睡。
4个穴位,统称四神聪。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双手的食、中指同时点揉四神聪,每穴点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
胀•感.为佳。 祛病功效: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眩晕、健忘、耳聋等。
精品文档
8、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颈部,耳后高骨的外后缘。 按摩方法:取坐位,首先要求全身放松,先做3次深呼吸,然后呼吸保持均匀,用双
•.
精品文档
5、推摩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的中间。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拇指放于印堂穴,其余四指附于对侧目
头部各穴位按摩疗法...祛病美容按摩
![头部各穴位按摩疗法...祛病美容按摩](https://img.taocdn.com/s3/m/7eb7d7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f.png)
头部各⽳位按摩疗法...祛病美容按摩【下关⽳位位置图】【按摩下关⽳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痛、⽛齿紧闭、⽿鸣⽿聋、⾯神经⿇痹、三叉神经痛等按摩下关⽳的功效:消肿⽌痛、益⽓聪⽿、通关利窍【四⽩⽳位位置图】【按摩四⽩⽳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神经⿇痹、三叉神经痛、近视、青光眼、⿐窦炎、头痛、眩晕等按摩四⽩⽳的功效: 祛风明⽬、通经活络【颊车⽳位位置图】【按摩颊车⽳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神经⿇痹、三叉神经痛、⽛痛、腮腺炎等(按压颊车⽳对于速⽌下齿⽛痛⾮常有效) 按摩颊车⽳的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迎⽳位位置图】【按摩⼤迎⽳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神经⿇痹、⼝歪、齿痛、⽛齿紧闭、颊肿等按摩⼤迎⽳的功效: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物质【地仓⽳位位置图】【按摩地仓⽳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眼歪斜、流涎、齿痛、颊肿、⾯神经⿇痹、三叉神经痛等按摩地仓⽳的功效:分流胃经地部经⽔,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巨髎⽳位位置图】【按摩巨髎⽳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眼歪斜、眼睑(⽬闰)动、⿐衄、齿痛、唇颊肿等按摩巨髎⽳的功效: 冷降胃浊【⽿和髎⽳位位置图】【按摩⽿和髎⽳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重痛、⽿鸣、⽛关拘急、⼝渴等按摩⽿和髎⽳的功效:清热降浊【⽿门⽳位位置图】【按摩⽿门⽳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鸣⽿聋、⽛痛、颌肿、眩晕等(⽿门⽳是治疗多种⽿疾重要的⽳位之⼀) 按摩⽿门⽳的功效:降浊升清。
【⾓孙⽳位位置图】【按摩⾓孙⽳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部红肿、⽬⾚肿痛、⽬翳、齿痛等按摩⾓孙⽳的功效:吸湿降浊【颅息⽳位位置图】【按摩颅息⽳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鸣⽿痛、⼩⼉惊痫、呕吐等按摩颅息⽳的功效:清热降浊。
【瘛脉⽳位位置图】按摩瘛脉⽳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鸣⽿聋、⼩⼉惊痫、呕吐等【翳风⽳位位置图】【按摩翳风⽳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聋⽿鸣、头痛⽛痛、⼝眼㖞斜、⼝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神经⿇痹等按摩翳风⽳的功效:聪⽿通窍,散内泄热【兑端⽳位位置图】【按摩兑端⽳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塞、⿐出⾎、⿐炎、齿龈痛、昏厥、癫痫等【神庭⽳位位置图】【按摩神庭⽳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眩、失眠、⿐渊、⿐炎、流泪、⽬⾚肿痛、结膜炎、癫痫、记忆⼒减退、精神分裂症等【上星⽳位位置图】【按摩上星⽳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眩、⽬⾚痛、⾓膜炎、近视、前额神经痛、⿐炎、⿐塞、⿐出⾎、癫狂、⼩⼉惊风等【囟会⽳位位置图】【按摩囟会⽳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眩、⾯⾚暴肿、⿐渊、⿐痈、⼩⼉惊风等【强间⽳位位置图】【按摩强间⽳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痛、⽬眩、失眠、烦⼼、癫痫、颈项强痛等【脑户⽳位位置图】【按摩脑户⽳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头重、头痛、失眠、⾯痛、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按摩脑户⽳的功效:降浊升清【风府⽳位位置图】【按摩风府⽳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落枕、失眠、神经性头痛、项强、⽬眩、咽喉肿痛、流⾏性感冒、精神分裂症、癫痫、膝盖痛等 按摩风府⽳的功效:散热吸湿【承浆⽳位位置图】【按摩承浆⽳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眼歪斜、⾯肿、龈肿、齿痛、⼝腔溃疡、三叉神经痛、⼩便不禁、癫狂等按摩承浆⽳的功效:连通体表体内【听宫⽳位位置图】【按摩听宫⽳位的作⽤与好处】缓解治疗⽿鸣⽿聋、及神经性⽿聋、中⽿炎、外⽿道炎、聋哑、癫狂、齿痛、⽬眩头昏等按摩听宫⽳的功效:回收地部经⽔导⼊体内。
头部按摩教程
![头部按摩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f7a66e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9.png)
头部按摩教程
1. 手指按压头部穴位
- 使用双手的指腹,以适当的力量按压头部穴位。
可选择以下几个穴位按摩: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的凹陷处,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交替按压。
- 太阳穴:位于眉骨与发际交界处,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按摩。
- 印堂穴:位于两眉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
- 额部穴位:用整个手掌以适当的力度从前额向后脑勺方向按摩。
注意:按压时要轻柔而有力,每个穴位按压约5-10秒钟。
2. 按摩头皮
- 双手交叉搭在头部,用指腹以适度的力量轻轻按摩头皮,从额头线开始,逐渐向后脑勺方向移动,再返回到额头线。
按摩要有节奏、有力度,增加血液循环,舒缓紧张情绪。
3. 手指梳理发丝
- 这是一种轻松的头部按摩方法,用指腹在头皮上轻轻梳理发丝,同时以揉捏头皮的方式按摩头部。
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头发和头皮。
4. 耳廓按摩
- 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廓轻轻按摩,从耳朵的上部开始,逐渐向下轻轻拉动耳廓,然后返回到原位。
这种按摩可以促进耳廓周围的血液循环,舒缓头部压力。
5. 脖子和颈部按摩
- 双手交叉后搭在脖子后方,用掌心和手指轻轻向上按摩颈侧,一直按摩到头部的发际线。
可以结合旋转头部的动作,增加按摩效果。
6. 深呼吸舒缓放松
- 在按摩结束后,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让身心放松,享受
按摩带来的舒适感。
注意:以上头部按摩技巧仅供参考,按摩时要根据自身的感受适度调整力度。
如存在头部疼痛或不适,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bd05e8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3.png)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一、头部穴位:
1.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央,两耳尖之间,操作时用手指或针刺入头皮内约1.5寸的方向,具有镇痛、安神、正气等作用。
2.太阳穴:位于眉弓和颧骨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或用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二、面部穴位:
1.额眉穴:位于两眉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可缓解眼部疲劳、眼干涩等问题。
2.头巅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稍稍往后的位置,用手指或针刺入头皮内约1.5寸的深度,可缓解头晕、失眠等症状。
三、颈部穴位:
1.大椎穴:位于颈椎第1、2椎体棘突间,用手指或针刺入至深度,可舒缓颈部肌肉紧张、减轻颈椎病的症状。
2.风池穴:位于大椎穴往外一寸凹陷处,用手指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具有舒筋活络、缓解颈肩痛的作用。
四、胸腹部穴位:
1.魄门穴:位于乳头的正下方约4寸的位置,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缓解胸闷、胃脘痛等症状。
2.关元穴:位于脐中凹陷处,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调节气机、补充元气等。
五、四肢穴位:
1.太渊穴:位于足背尺骨明显的部位,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
的深度,能缓解腰酸背痛、经行不畅等症状。
2.劳宫穴:位于手腕横纹的尺侧,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有舒缓手腕疼痛、手部湿气等作用。
这里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穴位,中医技术操作的穴位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还需要结合具体疾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
同时,中医技术的
操作需要专业培训和授权执业,患者在治疗时应选择合格的医生进行操作,不可自行操作,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bcdd5b1fd0a79563c1e721d.png)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本章会详细讲解周氏小儿推拿术的主要穴位与手法,按摩次数依年龄大小与病情轻重而定,未注明的一般一天一次,一岁以下的孩子100~200遍,一到两岁的孩子250~300遍,两到五岁的孩子300~500遍,五岁以上500遍,揉均为顺时针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此后不再赘述。
头部按摩四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高骨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常用于头痛、轻型感冒发热发汗等症,也用于平时的保健按摩。
开天门俗称"开天眼",有醒脑、明目、增智的作用。
(1)开天门。
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前发际,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
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可与清胆经、揉百会合用。
(2)推坎宫。
两手拇指分别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每天一至开天门两次,每次30~50遍,适用于外感发热、惊风、头痛,也适用于眼疾。
若用于治疗目赤,可与清胆经、掐揉鱼际交、清天河水合用。
(3)揉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即太阳穴。
此法有补泻之分。
用双手中指罗纹面着力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下向前再向上向后揉圈运动为补法,由前向后直推为泻法,称为推太阳。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
补法可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揉高骨。
耳后入发际处即耳后高骨,乳突后缘下凹陷中偏上,相当于风池穴。
用两手拇指着力分按两穴揉圈,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用于头痛、感冒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头部其他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1)揉百会。
百会位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会处,每天揉一至两次,每次揉100~200遍或指压3~5分钟,用于头痛、感冒鼻塞、脱肛、遗尿、惊痫。
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交合用;脱肛、遗尿、尿频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https://img.taocdn.com/s3/m/c07f9d3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b.png)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头皮按摩,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对头发很好的生活习惯。
每天抽出十分钟,给头皮做一次大保健,或者去按摩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结束都会让你感到舒适又畅爽。
要坚持下去,效果肯定惊人,当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点,若是胡乱地按一按,没有对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头部主要穴位图:一、头正面穴位详解头正面穴位图1 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 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 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二、头背面穴位详解1 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
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 风池穴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
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 完骨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https://img.taocdn.com/s3/m/c1d1f3bcfd0a79563c1e721c.png)
头部九宫穴位按摩有奇效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
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
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
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
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
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风府穴:督脉。
行气活血开窍。
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
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
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
督脉。
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
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
督脉。
活血止痛,安神养脑。
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
胃经。
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
胆经。
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
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
最全头部穴位、头皮按摩方法,手法及功效讲得很清楚!快收藏吧
![最全头部穴位、头皮按摩方法,手法及功效讲得很清楚!快收藏吧](https://img.taocdn.com/s3/m/e34450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7.png)
最全头部穴位、头皮按摩方法,手法及功效讲得很清楚!快收藏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上会于头部,所以头部上汇集了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联系在一起,气血运作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
因头部穴位众多,所以我们在梳理头发时,可起到按摩、刺激的作用,能平心静气、开窍夺神、止痛明目的作用。
经常用手指梳理头皮,可疏通头部血流,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能力,促进发根营养,减少脱发,消除大脑疲劳,早入梦乡。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头部的重要穴位及其按摩手法头部穴位按摩手法及功效在头部,密布着许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效,了解经络与穴位的位置、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头部按摩的养生祛病作用。
1、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左右各一。
按摩该穴位可治疗头痛、目疾、口眼歪斜、鼻流浊涕等疾病,还可以减缓眼睛疲劳,促进血液与淋巴的循环,能美容肌肤。
2、印堂穴在额部,在两眉头之间。
按摩该穴位可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鼻塞、鼻流浊涕、鼻出血、眉棱骨痛、目痛等疾病。
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鼻塞、高血压等疾病。
3、安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压之有凹陷并敏感而胀。
按摩该穴位可治疗失眠、后头痛、颈痛症。
4、鱼腰穴正坐或仰卧位。
在额部,眼睛正上方,在眉毛尖。
按摩该穴位可治疗目赤肿痛、目翳、眼睑蠕动、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多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近视等疾病。
5、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用左手掌或右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按摩此处可降血压、宁神清脑。
6、风池穴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7、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先后按揉肘关节处曲池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此法可清热、降血压。
按摩头皮的功效作用1.常挠挠头,防病治病另外,头皮上有很多穴位,像上星、百会、脑户、前顶、玉枕等,针灸这些穴位,能够防治疾病。
按摩这些穴位,虽不像针灸那样强烈,但是按摩的面积较大,动作轻柔,同样能够通经活络,起到防治神经衰弱、头痛、失眠、老年性痴呆、健忘的作用,所以没事经常挠挠头,尤其是脑力工作者。
头部点穴疗法操作规范
![头部点穴疗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a00dbb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9.png)
头部点穴疗法操作规范1. 简介头部点穴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头部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和功能。
本文档旨在规范头部点穴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效和安全。
2. 穴位选择头部点穴疗法主要操作以下穴位:- 百会穴:位于头部最高点,两耳尖连线上的中点。
- 印堂穴:位于额头,两眉中间的凹陷处。
- 神庭穴:位于后枕骨,两耳尖连线上与风池穴连线中点。
- 平顶穴:位于头顶中央,百会穴与前点穴连线的中点。
3. 操作步骤步骤一:准备1. 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头部放松。
2. 消毒操作区域,包括双手和穴位区域。
步骤二:点穴1.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目标穴位,在穴位上施加适度力度。
2. 深浅程度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调整,一般以感到舒适但有压迫感为宜。
3. 按压时间为10至15秒,然后放松,重复操作2-3次。
步骤三:结束1. 结束操作后,轻轻按摩穴位周围,帮助恢复血液流动。
2. 患者保持休息状态,不要过度运动。
3. 清理卫生,消毒使用的工具和操作区域。
4. 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了解是否有禁忌症。
- 操作时要注意手指的力度,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轻。
- 定期清洁和消毒使用的工具,确保卫生与安全。
5. 风险与禁忌症- 有头部外伤、感染或皮肤破损的患者禁止进行头部点穴疗法。
- 孕妇、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谨慎操作,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对施压过敏的患者禁止进行头部点穴疗法。
以上为头部点穴疗法操作规范,务必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安全和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本章会详细讲解周氏小儿推拿术的主要穴位与手法,按摩次数依年龄大小与病情轻重而定,未注明的一般一天一次,一岁以下的孩子100~200遍,一到两岁的孩子250~300遍,两到五岁的孩子300~500遍,五岁以上500遍,揉均为顺时针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此后不再赘述。
头部按摩四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高骨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常用于头痛、轻型感冒发热发汗等症,也用于平时的保健按摩。
开天门俗称"开天眼",有醒脑、明目、增智的作用。
(1)开天门。
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前发际,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
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可与清胆经、揉百会合用。
(2)推坎宫。
两手拇指分别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每天一至开天门两次,每次30~50遍,适用于外感发热、惊风、头痛,也适用于眼疾。
若用于治疗目赤,可与清胆经、掐揉鱼际交、清天河水合用。
(3)揉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即太阳穴。
此法有补泻之分。
用双手中指罗纹面着力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下向前再向上向后揉圈运动为补法,由前向后直推为泻法,称为推太阳。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
补法可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揉高骨。
耳后入发际处即耳后高骨,乳突后缘下凹陷中偏上,相当于风池穴。
用两手拇指着力分按两穴揉圈,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用于头痛、感冒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头部其他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1)揉百会。
百会位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会处,每天揉一至两次,每次揉100~200遍或指压3~5分钟,用于头痛、感冒鼻塞、脱肛、遗尿、惊痫。
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交合用;脱肛、遗尿、尿频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
(2)掐承浆。
承浆位于下唇靠下颚下方中部,用拇指或食指指甲掐3~5遍即可,用于止抽、利尿、嘴歪、口腔炎症等。
(3)揉迎香。
鼻唇沟中,鼻翼旁0.5寸,用食、中二指分按两穴揉20~30遍。
用于鼻塞流涕,口眼歪斜,也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
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4)揉颊车。
颊车位于下颌角前上方肌肉隆起处(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用中指或拇指揉20~30遍或按5~10遍,用于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牙关紧闭宜用按法,口眼歪斜宜用揉法。
(5)揉风府。
风府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用于头痛、感冒,结合揉风池二穴,常揉三穴可预防感冒。
(6)推天柱。
后发际正中自上而下至大椎穴成一直线,用拇指罗纹面或食中指腹着力,直推100~500遍。
用于呕吐、发热、项强、惊风、咽痛。
推天柱能降逆止呕,袪风散寒。
治疗呕吐多与从大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项强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合用。
(7)按耳门。
耳门即耳屏上切迹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也称风门穴,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掐住孩子两耳廓,拇指屈曲以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揉20~30遍或按5~10遍,用于惊风、耳疾。
多与掐人中、揉颊车合用。
(8)拿桥弓。
桥弓即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一线,拿桥弓就是拿住患部颈肌后作交替的提捏与放松,操作5.10次,用于斜颈治疗(注意不可捏拿颈动脉)。
小儿常见病按摩手法健肺理气,止咳化痰(1)掐推小横纹。
小横纹即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小横纹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对脾胃热结、烦躁、口唇溃烂、唇裂、腹胀也有一定的疗效。
(2)揉掌小横纹。
掌小横纹即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
本法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止咳化痰,是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3)分推肩胛骨。
用双手拇指沿双肩胛骨骨缝作弯月形从上向下分推100~300遍,分推肩胛骨有宣肺镇咳的作用,可用来镇咳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揉各俞穴和风门穴。
风门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肩胛骨中上部贴近脊椎处,揉此穴有健肺镇咳作用,亦适用于急救,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吐血、骨蒸潮热、盗汗。
其他俞穴介绍省略。
(5)推揉膻中。
膻中,即两乳头连线中点,在胸骨上。
用中指端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自穴中向两边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指和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直推至剑突称为推膻中。
揉、推、分推各50~100遍。
主治胸闷、呕吐、痰喘。
膻中为气之会穴,推揉能宽中理气、化痰止咳,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
治疗呕吐、噎。
(6)压揉内外肺四穴,一般运用于5岁以上的小儿。
肺穴位于拇指远节掌面横纹中心,咳喘点位于食指与中指掌面指根中缝,气管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掌面指根中缝,哮喘点位于无名指与小指掌面指根中缝。
掌面为内肺四穴,掌背相对的位置为外肺四穴,每天一至两次,每次压或揉穴3~5分钟。
宽胸宣肺,主治一切肺部疾病。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1)压揉胃肠点。
胃肠点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每天一至两次,每次压或揉穴3~5分钟,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胆道蛔虫。
(2)推大肠。
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指尖至虎口(合谷)成一直线。
从食指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属温性;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属凉性。
补、清大肠统称推大肠,各100~300遍。
主治腹泻、脱肛、痢疾、便秘。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身热腹痛、痢下赤白、便秘与食积等。
(3)推胃经。
胃经在拇指指腹近端指节面上。
从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旋揉为补,称补胃经。
二者统称推胃经,每天一至两次,每次各100~500遍。
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鼻衄。
清胃经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大横纹推向板门合用,治疗脾胃实热,或胃气不和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下推七节骨合用。
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压揉足三里合用。
(4)揉板门。
板门在手掌大鱼际中部。
用拇指或中指端旋推为揉板门或运板门,平补平泻,偏温性;用指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腕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各100~300遍。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及嗳气。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多用于乳食停积、运化不良、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板门推向横纹,属温性,可以用于止泻、脱肛治疗;横纹推向板门,属凉性,可以用于退热、止吐、便秘与食积。
(5)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用拇指罗纹面着力按揉30~50遍。
主治腹胀、便秘、吐泻、下肢痿症。
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常与推天柱、分推腹阴阳配合治疗呕吐;与上推七节骨、补大肠配合治疗脾虚腹泻;与捏脊、摩腹配合作为小儿常用保健手法。
滋阴补肾(1)推小肠。
小肠经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
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
补、清小肠统称推小肠,每天一至两次,每次各100~300遍。
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
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
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2)掐推后溪。
轻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就是后溪。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掐3~5遍;或以穴位为中心作上下直推 50~100遍。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兼治腰背疼痛。
(3)揉二马。
二马位于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后陷中。
又名上马,二人上马。
用中指或无名指端揉100~500遍,掐3~5遍。
主治体虚、虚热喘咳、小便赤涩、脱肛、遗尿、牙痛、腹痛、惊风。
多用揉法,能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滋补要穴。
对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纹。
(4)揉掐肾顶。
肾顶位于小指顶端。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或掐3~5遍。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
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和大汗淋漓不止等有一定疗效。
(5)揉肾纹。
肾纹位于小指腹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
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淤结。
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淤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6)按揉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处。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100~200遍。
主治遗尿、惊风、小便不利、消化不良。
本法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助运化。
若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常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急救数穴(1)掐人中。
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即水沟穴。
用于急救。
对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时,掐之有效,以拇指指甲掐人中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初生儿窒息。
掐时可与掐山根、掐十宣、掐老龙合用。
(2)掐山根。
山根位于两目内眦之十宣中,用于惊风、抽搐、昏迷等症,用拇指和食指指甲掐3~5次即可,掐时可与掐人中、掐老龙合用。
本穴可望诊,见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
(3)掐十宣。
十宣位于十指尖端,左右手共10穴。
用拇食指指甲对掐每一手指该穴3~5次。
主治惊风、发热。
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退实热,有醒神开窍作用,常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合用。
(4)掐老龙。
老龙位于中指指甲后0.1寸处。
用拇指指甲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5)掐揉端正。
中指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用拇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掐揉,称掐揉端正。
主治鼻衄、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揉右端正能提升,主要用于水泻、痢疾;掐端正多用于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合用。
同时本穴对鼻衄有效,方法用细绳由中指远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让患儿静卧,血止即可松绳。
(6)掐精宁、威灵二穴。
精宁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平外劳宫。
适用于休克、急救,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后即止,也可以加少府穴双掐。
也主治痰喘、哮鸣、恶心、疳积、口眼歪斜。
掐精宁能行气、破结、化痰,体虚者慎用,若必须应用时则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同用,以免克削元气。
威灵穴位于手指第二、三掌骨间隙,平合谷穴。
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醒后即止。
主要用于惊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的急救。
(7)掐昆仑、太溪二穴或掐仆参、昆仑二穴。
昆仑穴位于外踝尖与仆参跟腱之中点凹陷处,用拇指掐3~5次,主治惊风。
仆参穴位于足跟部,外踝后下凹陷中,用拇指掐拿3~5次,主治昏厥、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