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e6f58983d049649a665806.png)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探析摘要:课堂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关键因素的探析,找出促进动态课堂生效的方法,使得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进行有效生成。
课堂有效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生成了超过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此时,教师要能够有效捕捉,灵活应变,在预设方案的情况下不断走向课堂的动态生成,促使课堂生机勃勃,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们总是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方案而教,对待课堂中学生们意外的想法,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有的则避而不谈。
那么,有效生成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一、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主要因素1、关注学生的实际现阶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受到广泛的关注,数学教师也非常重视数学教学的效果。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基本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都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一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一定要给其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来克服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能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
2、设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数学的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预设的教案而教,而应该把教学生学会思维摆在第一位,为思维的培养而教。
在情景预设、问题准备等方面,都要围以学生的思维形成为中心。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有效思维的形成。
3、注重反馈,回应和聆听有效的课堂反馈是实现高效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教学信息的有效交流过程,也是优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3bdb0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1.png)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摘要:在数学课堂上关注生成性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这个以往被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期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新课标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可见,有效筛选和利用课堂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有效作用对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
一、什么是生成性问题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生成就是相对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而言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这个概念与教学相连,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上,即使对同一个筒单问题也很难使学生的认识、感受整齐划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成功、有失败;有突发奇想,甚至猜想;有赞同,有反对;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方式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们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种种现象称为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问题表现形式非常复杂,有预设内的,也有预设外的;有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也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有有价值的,也有无价值的;有显见的,也有隐含的……这些形式往往交错呈现,共同作用,一起构成了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成性问题。
二、为什么要有效处理生成性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形式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处理。
当前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成的意识淡薄。
备课时,我们教师习惯于对自己怎样教设计很多,却常常忽视了学生应该怎样学。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也喜欢以预设的教案来教,喜欢为学生画一个教师能驾驭的“圈”,希望学生在设定范围内进行学习,便于教师的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让生成,不敢生成的现象比比皆是。
案例: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教学片段。
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480991340912a2161479297d.png)
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在短短的一堂课的时间里,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双管齐下,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而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必须要求教师能做到三点: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
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f4f87ef242336c1eb95eef.png)
师: 能说 说 你 的解题 思路 吗 ? 生: 我 觉得 一 个班 一 个班 地求 出人 数 太麻 烦 了 , 我 们 现 在 已经 知道 其 中一 个班 的人 数 了,只要把 多出的人 数 平 均 分 摊 到每 个班 不就行 了吗 ?
师: 那么, 一 共 多出 了多少人 ?
生: 9个 。
我灵 机一 动 , 立 即把 他 的创 意在 黑板 上 呈现 出来 , 并 让 该 生 说说 解题 思路 :
师: 有 创 意 !你 能再 仔 细说说 你 的想 法吗 ?
生: 鸡兔共有 4 4只脚 , 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 , 每只鸡砍 去 一只脚 , 4 4只脚就 少 了一 半 , 即2 2只脚 。这 2 2由两部分
效 生成 , 学 会 有效 倾 听 , 并选择有效的信息, 让 学 生 的 奇思 妙想 成 为集 体 的创造 , 成为 课堂 的 一大 “ 亮点” 资源 。 例如 , 有 一次 , 我按 照教 材 上的 方 法讲 解 “ 鸡 兔 同笼 ” 的
问题 , 当讲 到 “ 鸡 兔 共有 l 6个头 , 4 4只脚 。问鸡 兔共有 多 少 只 ?” 的解 题思 路 时 , 一 位在 班级 中 向来 不 怎 么守 规矩 的 男
了 4乘 十位 上 的 0这一 步 。 通过 及时 发现 学生 所 犯 的典 型错 误 , 并 予 以纠 正 , 使 学 生 真正理 解 隐含 在计 算过 程 中的 基本 原理 。 因此 , 教师 要 抓 住时机 , 巧用“ 错 误” 资源 , 更 好 地 促 进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的 建
以为是 他又 在 调皮 捣蛋 ,但 转 而 一想 ,或 许他 有 更好 的 办 法, 为什 么不 给他 一 次表 达 的机 会 呢 ?于是 , 我请 他大 胆 地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096af0910ef12d2af9e79f.png)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效课堂教学指的是能高效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
实现总教学时间最小化、有效教学时间最大化是有效教学的目标追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小化,如何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正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材料的精心组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一)学习材料的组织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匹配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有意义、具有学习心向和具有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信息加工理论也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耦合、迁移、转化,从而形成新知的过程。
这里“学习新知的生长点”、信息耦合的基础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即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为此学习材料的组织必需要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匹配。
学习起点分知识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组织材料时,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逻辑起点外,更要重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体策略是:一课始以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知识逻辑起点的掌握情况,为新知学习铺平道路。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7115”,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上面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刚好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即学习的起点。
通过前二个问题的解决,既了解了学生对知识逻辑起点的把握情况,又为第三个问题的新知教学作了铺垫作用,同时又达到了1只知复习与探求新知的和谐统一。
策略之二就是利用课前或课始了解学生的现实的起点,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学习材料的组织既要符合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结构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式一般是先概念再性质、再计算,这种演绎方式呈现较适合成人的认知结构,而与小学生由图象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认知逻辑结构不相一致。
为此材料的组织要注意两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十二册《比例尺》,教材编排以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先介绍比例尺产生意义、概念、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概念进行计算、画图。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有效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d644d876a20029bd642d64.png)
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的有效教学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那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在年龄比较小的情况下就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有个较好的将来,还让孩子学习其他特长。
现在的孩子书包是越来越重了。
那么如何让孩子减负呢?笔者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课堂有效生成;预设;策略;反思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74-01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中有许多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课堂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课堂的生成性更为丰富多彩,“课堂生成性”也是课程标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又该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和新教材,让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教学呢?下面是本人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数学课堂生长因素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在课前的“运筹帷幄”。
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更谈不上生成性。
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解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细致地分析学情,才能充分预见到学生进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生长因素产生的可能性。
经历研究教材和学情过程也就形成了一个线条清晰的教学思维轮廓。
教学预设有层次和可能性,教师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地施教,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备课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设工作以突显生成性: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及其新的发展对后继知识的生成有何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最近发展区4、设计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
5、选择迁移问题,设计巩固、综合、应用、拓展性作业。
6、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可预设多大的空间?当学生出现无效生成时,又采取怎么样的对策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bb053087c24028915fc34c.png)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利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生成资源,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性课堂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面对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挖掘学生练习价值,珍视错误资源,为我所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种类的错误,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使它在课堂上被有效利用。
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通过观察场景图,列出除法算式62÷3,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进行尝试笔算的方法,反馈时,我发现了3种不同的算法:我没有急于评价学生的做法对还是错,而是把它抛给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让他们去发现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我将三种算法同时呈现,再组织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借助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自然而然发现62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是20根,还剩2根不能再分了,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分小棒的过程只能为第二种算法提供支持。
充分利用学生的作业资源,抓住本质和关键,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引发“观念”冲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我订正错误,更容易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大大降低了这类笔算除法的错误率,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也可以由我们自己学会,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生成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生成](https://img.taocdn.com/s3/m/0d6912d880eb6294dd886c83.png)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生成“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
要进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一、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起点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
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1.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课堂教学是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会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却很少关注目标的落实。
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
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44f6472e3f5727a5e9627b.png)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
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数学教育重新焕发生命力。
真正落实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紧紧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
教学无非是教与学的结合。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不可分的,只有同时关注好这两方面,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关注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摆正并不是每个教师本身都明了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地位也是我们必须关注与反思的。
教师要如何做才能是课堂教学有效?1、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
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https://img.taocdn.com/s3/m/35df33897375a417876f8f8b.png)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我们注重课堂动态生成,要实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起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事实上,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两者是互补关系,生成往往是在充分预设之下形成的。
我们的目标预设应从凝固型到渗透型转变。
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但是在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
所以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
预设时要考虑到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思考过程的再展开。
随着课堂的推动,教学就要合理地实行删添、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重点注重——有效生成的触发点教学的过程,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设计之中,巧妙使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1、注重新问题。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总是持续地深化和发展的。
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注重新问题不但促动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
2、捕捉新创意。
课堂就像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注重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三、合理驾驭——有效生成的中心点要想教学过程真正表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持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动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即时应答。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生成](https://img.taocdn.com/s3/m/d8a7ac2d2f60ddccdb38a000.png)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有效生成指教师对那些在备课时不可预测或较难预测到的形形色色情况、事件等课堂资源,作出立即的反应,根据“突发情况”及“课堂教学目标”适时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充分利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而课堂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灵机性,有效的动态生成,就必须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情况,顺着学生的思维,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1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即时灵机的资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和场景,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案,更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及时捕捉“预约性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的美丽。
使“预约性生成”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学习经验,获取丰富的情景体验。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第一次自主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学生纷纷动起手来,一段时间过去了,大部分学生画的都很好,但问题也就出来了。
有的同学把纸给划破了,有的同学画的圆不封闭,有的画成椭圆……教师急中生智,没有按部就班的用教案,而是调整了方案。
大家画得都很认真,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好呢?你认为在画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难点是什么?教师抓住这一机遇,把问题又一次抛给学生,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得失(优生的成功和后进生的为难处),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画圆的方法,并且明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
虽然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还是要教的,虽然学生的”非预约性生成”打乱了教学的正常顺序,但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
因此,我们应在预约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构建。
2教师善于对待错误,进行巧妙点拨在学生生成的资源中,学生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都可引起师生极大关注,然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都往往被遗忘。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c1b4ef6941ea76e58fa04f5.png)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对策【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从精心预设、巧妙实施、妥善变更、惜时重效等几个方面促进有效生成,让生成的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关键词】精设;巧施;惜时;有效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生成的有效性,把课堂生成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生成因有效而精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精设——有效生成的前提精设就是精心进行教学预设,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
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时才能在课堂中把握生成,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才会出现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1.1预设应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教师在预设时要熟悉学生的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促进有效生成。
如制定“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预设时,我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知识的来源。
同样,当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规律事时,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方法也不会相同。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1.2预设要注重趣味性、现实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创设有趣的情景,设置一些贴近生活有趣的练习,让从学生兴趣出发,从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1.3预设不应太过精细。
施新课程,教学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上,不要讲究“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环节太多,学生就失去充裕的展示机会、减少多向的交流互动,环节太细,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
如何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5d83a0c02020740bf1e9b02.png)
一
2 . 有效发挥 小组合作 学习。 并不是要每个问题都要小组 合作解 决 , 学生 自主能够解决的 问题就不用小组合作 , 有一 部分或大部分学 习解决不 了的、 意见不统一时等情况 , 就有 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 , 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必须分 好组 , 组 内分 工 ( 记录员、 发言人 、 展示人等) 必须 明确 。在 小 组合作时 , 每个人都 要发言 、 交流 , 避免成 为优秀学生 的一 言堂 等弊 病 。 三、 实 现 课 堂教 学 的有 效 性 还应 注意 的 几 个 问题 1 . 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教师教学 的辅助资料 , 是专家编 写 的 。从理 论 性 来 说 具 有 一定 的权 威 性 , 从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 载体 看 , 又具有一定 的指导作用 。但是 , 教 材里 的情境有的 不适合 于鲜济发展 相对 落后 的农 村学校 有的也不符合学 生的认知水平 , 如六 年级教材 《 用 比例解 决数学 问题》 的内 容, 对 于 我 们 这 里 的农 村 学 生 来 说 根 本 没 有 交 过 水 费情 形 , 为此 ,在教 学 时教 师就 应 该 对 教 材 在 不 违 背 编 排 意 图 和 知 识体 系 的情 况 下 进行 创造 性 的处 理 。 2 . 教师要 注重教 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堂课能否呈现 学习有效 , 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恰 当的使用教具 、 学具。现 在 的 课堂 教 学 基 本 上 就 是 一 个 老 师用 一 支 粉 笔 、 一张嘴 、 一 块黑板 、 一 台电脑带领着一群学生 的教学方式 , 这样 的课 堂 教学往往是低效 的。作 为新 时期 的小 学数学课 堂教学的教 师, 必 须 要 利 用 好 现 成 的 和 自制 的教 具 , 必 须 为 学 生 提供 丰 富 的学 习素 材 ,必 须 要 在 深 入 吃透 教 材 的基 础 上挖 掘 和 利 用教学资源。如一年级教材《 人民币的认识》 一 课, 现在的学 习对 于 1 分、 2分 、 5分 的 硬 币 和 纸 币 已经 不 熟 悉 了 , 为 此 教 师就要在给学生提供 的素材必须是真 实的 ,不 得使用样 怙 或票样 。争取通过教具 、 学具 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有 效的改进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方式 , 实现课堂的高效。 3 . 教 师教 学实践 , 自身要充满激情。 我们都知道 : 一节好 的课 堂 需要 激情 。可 是 要 想 让 我 们 的课 堂 呈 现 激情 , 首先 就 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激情。一个教师 的言行决定 了一节课 的 成 功 与 失 败 。 有 的 教 师说 : “ 上 课 的时 候 我 们 也 给 学 生 创 设 了情境可我们的学生就是 没精神 , 没 激情 。” 其实原 因很简 单就是我们教师 I I身没有 激情 , 教学没有旺盛的活力。教学 需要激情 , 课堂教学更离不开教师 的激情 , 教师有 了激情学 生就会被感染 , 就会全心身 的投入到学 习中去 , 乐学 、 好学 真 正 的实 现 “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 “ 我会学” 。 总 之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的有 效 性 必 然 是 昕有 教 师 的不 懈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6ee4f230066f5335a812147.png)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升。
教师要有效把握,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使课堂有效的生成,课堂由此美丽、高效。
关键词:有效生成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升。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中会现时出现课前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此时教师要有效把握,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从而使课堂有效的生成,课堂由此美丽、高效。
因此如何把握住和触发有效的生成显的极其重要,在此浅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充分预设是触发有效生成的前提有效的生成是构建在教学知识点、基于学生学习能力、有效的活动安排之上的。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要对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水平、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主要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对教学知识点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知识点、知识点前后联系和拓展。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设想好围绕目标、重难点来有序开展教学。
分析教材的设计安排和用意,合理的进行例题改编和安排,组织安排好教学材料和媒体等;二是学生预设。
设计学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依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活动中学生怎样来活动?活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面对学生情况教师如何合理引导等,逐一进行充分的预设。
三是辅助生成预设。
有效生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现的,需要展现什么?安排什么活动?如何捕捉时机?等才能有利于产生有效生成。
同时也有层次之分,哪些需要适当引导?哪些需要加以延伸探究?都需要教师加以甄别,展现一定的教学机智。
只有我们教师充分预设,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轻松面对课中的即时生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无效生成,把握住有效的生成。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有效认识,利用媒体动态化的把一个长方形简单的“一推”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b312629bcd126fff7050bcc.png)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那么在数学课堂实践中,如何有效生成呢?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做周密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
预设就是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新课程改革呼唤生成,因而我们应该关注精心的预设。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
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即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生成才更具有方向性和有效性;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目标预设要从确定性到灵活性,环节的设计从单一到多向。
也就是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进而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预设要着力如何指导学生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重点关注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和旧知识发生联系,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生成强烈的问题情境意识,从而迸发出新问题。
教师应予以关注,顺势调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研究与探索,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联想与思考,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
教师要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激励其创新与探究,让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生成。
将课堂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三、学会放弃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常常会预设意外的情况,教师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灵活选择、合理整合甚至放弃已有的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
四、优化练习定准难度,设计一些“一问多答”“一问多思”的开放式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策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2e171f0b4e767f5acfce68.png)
生 : 法 没 有 分 配 律 , 样 转 化 是 会 改变 计 算 结 果 的 。 除 这
: 的数 。”
师 : 同学 们 说 得 很 有 道 理 , 活 中 , 时 并 不 需 要 或 者 “ 生 有
,
生 : ……那 算 式 2 0 6+ 6 + 0的 意义也 是 正确 的 呀 ! : 哦 6+ 0 2 07 生 : 你 讲 一 讲 2 0 6 + 6 + 0每 步 算 式 的意 义 。 请 6 +020 7 生 :6 + 02 0 7 2 0 6 、6 + 0分 别 表 示 两 辆 车 行 完 全 程 用 的 时
嵌 唐
、
教
篓 石 于 F
∞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 生减策略的研究
0 : l 0 : l j| | ≯ 荔爱 爱 荔 囊 雾 爱 囊荔 荔 鹱
,
o
ll l l 妻
:
匕_
目前 ,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不 断 发 展 我 们 的数 学 教 师 已 : 随
: 让 “ 误 ” 成 了 具 有 丰 富 内 涵 的 生 成 资 源 , 学 生 获 益 匪 错 变 使
例 如我 听过 这 样 一 节 相 遇 问 题 应 用 题 的 课 :
师: 同学 们 , 看 这 道 题 : 甲 、 两 地 相 距 2 0千 米 , 请 “ 乙 6 两 一 浅 ! 可见 , 有课 前 精 心 的 预 设 。 没 哪来 精 彩 的 生 成 ! 们 教 师 我
师: 得数怎么会不相同呢? 找找原因, 是不是计算错了。 :
生 : 算没有错误。 计 师: 问题 出在 哪儿 ?请 自己 先 找 一 找 原 因 , 小 组 交 流 再 :
这位学生的回答在我的备谏中确实没有预设到.我先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https://img.taocdn.com/s3/m/81c3d3667e21af45b307a896.png)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本人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措施: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课前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
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科学的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
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7e7cf711fad6195f312ba69d.png)
动静有度 有效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动静有度 有效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c8e3ed65a98271fe910ef9f2.png)
到重视 。传 统的教学模式 中的“ 静” 态, 教 学和课 改初 期 的 “ 乱” 态教 学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笔者在 多年的新课 程改 革 实践 中摸 索 出让课 堂有效 生成 的动静 结合 的教 学模 式 , 希 望 能起 到 抛砖 引 有效生成 ; 养成 习惯 ; 运筹 帷幄 ; 和
X U E S H E N G Z H I Y 0 U
观 点 争 鸣
动静有度
有效生成
浅 谈 小 学数 学课 堂 教学
福 建 省福 州 市永 泰县城 峰 中心 小学 郑 晶
【 摘 要】 在新课 程背景 下, 课 堂教 学的质量越 来越 受
仅仅让学生养成 良好 的学 习习惯还不够 ,作 为教 师应 该统筹全局 , 对整个课堂教学运筹帷幄 , 引导学生何 时该动 何 时该静 。叶圣陶先生认 为在课堂管理中, 对学生既要善于 管, 也要敢于放 , 要两者结合 。只管不放 , 那就是读死书 , 死 读书, 读 书死 ; 只放不管 , 就成 了以儿童为 中心 , 放任 自流 , 教学秩序建立不起来 , 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 。 因此 , 作为教学主导地位 的教 师 , 须得 明白在教学 过程 中哪些 内容需要学生动 , 哪些 内容需要 学生静 , 在动静 的有 效结合 中, 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 。 比如 , 在教学四年级 上册《 商 的变化规律》 时, 笔者 就根 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特点作 出了如下 的 “ 动静结合 ”教学设 计:
谐关系
《 全E l 制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 准》 指 出: “ 数学课程 应致 力于实 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目标 , 体 现基础性 、 普及 性和 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 的数学课程要 面向全体学生 , 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 的需要 , 使得人人都 能获得 良好 的数学教育 , 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 础性 、 普及性 和发展 性三者要有效地统一于教学过程 中,无疑对教师 提出了很 高 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抛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 , 也 要 防止 出现新课程初期的乱、 闹、 无序的现象 。新课程 背景 下 的小学数学课堂要体现出活而不乱 、 活而有序的特点。整 个 课 堂 教 学 是 活” 的, 不 是 一 潭 死 水 。学 生 既 有 动 手 操 作 、 合作学 习的时候 , 也得有独立思 考 、 认 真倾 听的安静 时候 , 动静结合 , 课堂学习效果才能有效生成 。 养 成 习惯 , 知 动 知静 老子日 : “ 知人者智 , 自知者明。” 教师就应该 当个智者 , 了解学生 , 才能把握课堂 。不但如此 , 教 师还应该引导学生 当个 明 者 , 让学 生 学 会 了解 自 己 , 认 识 自 己。 让 学 生 了解 自 己、 认识 自己 , 是为了让学 生明确 自己在课堂上学 习的 目标 是什么 , 应该如何学 习。一味地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是没 有效果的 , 一定要让学生 自己明 白要哪样做 。为此 , 笔者在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从不教授新知识 、 新 内容 , 而是让学生探 讨 自己应该具备什 么样 的学 习习惯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 习效 率。 先 让学生反思 自己以前在课堂学 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不 足的地 方 , 有 的学生说合作学习的时候会和 同学聊天 ; 有 的 学生说 自己常常走神 ; 有的学 生说 自己会找 同学说话 ; 有的 学生说 自己会玩指 甲…. . 各种 问题 都有存在 , 从这 些问题 中 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控制力不足 ,从而 导致 学习过程 中没有养成 良好的习惯 。 应该如何改掉这些习惯呢?接着 ,让学生提 出一些建 议 。有 的学生说课 堂上要跟着老师积极地开动 自己的思维 ; 有 的学生说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 想想他们 的发言对不对 ; 有 的学生说聊天什么的可以在下课休息 的时候进行 ,这样 不会影响学习 ;有的学生认 为合作学习 的时候要 和别 人说 话, 但必须跟学习有关 。还有的一些学生提 出了奖惩制度 。 于是 , 第一节课 就在教师的 、 引导 下 , 由学生 自己反思 总结制定出了以赞 赏和鼓励 为主的课 堂学习公约 ,让学生 知道课堂学 习是 有 目标 的学 习 , 既要倾 听 , 也要 表达 , 该动 则动, 该静 则 静 。 这 节 课 的学 习是 很 有 必 要 的 ,可 以让 课 堂 教 学 事 半 功 倍 。笔者 为了确定这节课 的必要性 , 最早在两个班级进行 了 实验 。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相 当, 一个班级第一节课直 接进行新 内容教学 , 一个班级先进行 自我认 知 , 培养 养成 良 好学习习惯的意识 。接着在之后 的教学 中, 笔者发现没有进 行 自我认 知课的班级要花 好多时 间在课堂秩 序 的管 理上 , 而上 过 自我 认知课 的班 级就不 须花 多少 时 间在秩 序管 理 上, 因为学生在一周 的时间内 已经养成 良好 的习惯 , 学会 自 我管理了。 二、 运筹帷幄, 宜动宜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持续冲击着教师,冲节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水平、情感的催化剂。
不过,当前仍有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机智使“节外生枝”成为“锦上添花”。
甚至有些教师认为,生成是与预设相反的概念,生成性课堂不需要预设,其实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更应注重“有效生成”。
下面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一、精心预设,实现有效生成。
我们注重“生成”并非摈弃“预设”。
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实行预设时,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自主的、有效的生成。
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实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在对称性方面的不同点,学生难以主动意识到。
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把握这个特点,实现有效生成?预设时我给各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在各小组经过充分的操作探究后,实行汇报交流。
生1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马上反对,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实行示范。
而赞同生1意见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纷纷拿出手中的三角形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让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时,生3发现了秘密:生1和生2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一个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后,争相举手发言: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梯形也是这样,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上面的教学过程,围绕“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展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交流、争辩,相互启发,不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称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更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理。
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生成了。
教学的成功得益于精心的预设,在给各小组提供学习材料时,有的组提供一般的图形,有的组提供特殊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冲突,引发争辩,逐步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虽是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但一切都在预设之中。
又如:在复习立体图形时,为了进一步沟通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它们的底面周长、底面积、高、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掌握圆柱体、长方体等柱体的体积能够用底面积乘高、也能够用横截面面积乘长的方法来计算。
为此,我预设了下面三道不同层次的题目,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有效生成。
第一层次:把一个底面周长为25.12厘米的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如图)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第二层次:把一个底面周长为30厘米的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如图)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第三层次:把一个底面周长为a厘米的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如图)表面积增加了m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第一题学生能够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径而求出底面面积,再由增加的表面积的一半和底面半径求出圆柱的高,最后用底面积乘高求出圆柱的体积;第二题因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是30厘米,难以直接求出底面半径,同样底面积和高也难以求出来。
于是,学生不得不思考寻求其他的解题策略,找出圆柱体与近似长方体的内在联系,在如图所示的切拼过程中,近似长方体的长应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即30÷2=15(厘米),近似长方体的横截面面积应是增加的表面积的一半,即60÷2=30(平方厘米),那么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30×15=450(立方厘米);有了第二层次的分析思考和解答的基础,学生解决第三题已水到渠成。
二、灵活应对,实现有效生成。
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出现,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也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目标加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性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情况持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把握各种信息,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灵活应对这些不期而至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习惯性地让学生读教材上结论: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站起来问:这段话中,用了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这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放弃下一环节的教学,组织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之外,是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能够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不必先化成小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也不要先化成小数,能够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就要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不但使学生对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获得了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有如下一个片断: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谁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连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哪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
师:哪么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生:到黑板上将五边形分成了下图的情况:师:(表情有些紧张)你上位置再想想,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图2所示的分法。
接着师生一起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从上述教学片断看,这位老师回避了学生的想法。
究其原因,应该说是教师没看出学生的这种思维的准确性。
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分法,五边形的内角和能够从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里减去一个圆周角的度数,即180°×5-360°=540°。
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老师不当的处理方法给抛弃了。
事实上,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提供的情景或范例可能很经典,但不能否认在生活中有着更丰富学生所熟悉的的情景,我们应该清楚教材所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的策略之一,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自己又不能准确把握时,要灵活采取应对方法,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冷静等待并迅速思考;能够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能够交给全班同学实行讨论交流……总来说之,面对始料未及的意外生成,教师要敏锐捕捉,并作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放大利用。
同时要求教师要持续增强学习,拓宽学术视野,丰富专业积淀,提升驾驭课堂的水平。
三、以学定教,实现有效生成。
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摸球结果,老师很满意地在黑板上板书,到第5小组汇报时,出现了教师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你是这节课的执教老师,你会怎么处理?[第一种教法]向学生解释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
老师费了很多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
老师显得很无奈,说了句:“以后你就会明白老师说的是准确的。
”然后继续下面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先是循循善诱地解释,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看别的小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你看看,一组、二组、三组、四组都是这样,少数服从多数,事实摆在面前,你还这样自以为是?”“就是啊,我们这些小组都这样的结果,你怎么就不承认自己错了呢?”其他的同学也来给老师帮腔。
孩子不再争辩,好像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第三种教法]即使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恰恰就在课堂上出现时,教师还是免不了一愣。
一愣之后,老师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呢?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师:刚才其他小组的同学已经汇报了他们的发现,你和他们之间有不同吗?生:有,他们是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我们小组的发现和他们刚好相反。
师:那你认为你和他们的看法,谁更有理呢?生:我觉得我和他们都挺有理,都对了!师:你的看法挺有趣,为什么这么看?生:因为我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他们也是。
师:不过,他们几个小组看法一致,你们只有一个组呀。
看来,在黄球比白球多时,绝大部分情况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然也有你们碰到的这种情况,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时候。
你现在同意绝大部分同学的意见了吗?生:(声音不高,但依然坚定)我还是不同意。
“真固执!”同学们中间一阵喧哗。
(第一步引导,没有说服他。
这小家伙够“犟”的呀!)师:这位同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
真理说不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这位同学再摸几次。
结果连续摸了8次,摸到黄球6次,摸到白球2次。
师:你现在怎么想?生:我觉得他们对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没全错。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绝大部分情况下,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但也有摸到白球次数多的可能,只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