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聚落与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掌握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准备纸质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集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聚落为什么会形成在这些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
如水源、地形、交通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为什么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然后各组汇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巩固(10分钟)通过纸质地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3.1 海陆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认识到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分布的概念和分布情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海陆分布情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掌握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资源,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片: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讲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学视频或动画:准备一些视频或动画,用于更生动地展示海陆分布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分布。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图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呈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阅读:第二段、图8.5。回答:
1、南部:热带季风气候,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冬季风和夏季风。
3、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向海洋;降温干燥。
4、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
5、最热的月份和降水最多的月份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是期特点。
2、哈萨克斯坦;亚欧大陆;气候干燥,多沙漠;石油和天然气。
段落重点知识划线后,结合图,练习开始识记。亚洲分区要落实到地图上。
教
学
活
动
四
四、描述大洲位置
讲述:同学们在表述大洲位置时,应从半球、海陆、五带位置来描述,请看图说出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表述:欧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主体位于北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想望,东与亚洲相邻。
教
学
活
动
二
二、季风气候: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6-8.10,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东部、南部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2、季风分为哪两种风向?
3、冬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4、夏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5、孟买、上海和北京三地气候类型,就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在全年的分布上看有什么特点?
2、近1000米,仅次于南极洲。
3、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本
段讲述亚洲地形地势概况,识记点较多,要求学生边读边记。当堂完成。
教
学
活
动
二
二、地形特征: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5,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亚洲地形特征。(六个字概括)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图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晋教版
2.1认识地图教材分析地图是人类对地球家园认识的反映,起着记录和传输地理信息的作用。
地图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的缩影,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地图在传播地理知识上,起着“第二语言”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其他表现地理事物形象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
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以寻宝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常用地图的阅读比较,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习使用常用地图;通过活动课,绘制平面示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地图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设计理念一直以来,我对种种现象感到困惑: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的课程没意思,学习对学生来讲是艰苦而枯燥的,很多孩子有厌学情绪,我们呼吁了多少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小说、电视娱乐等节目却很令学生着迷(事实上也令成人同样着迷),我们从来不用呼吁让孩子们变“要我玩”为“我要玩”,我们更不用担心孩子们玩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存在即是合理。
十几岁的孩子爱玩、想玩,为了玩,在再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忍不住要悄悄钻研那厚厚的游戏书,为了玩,吃多少苦,耐多大劳都是心甘情愿。
学生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是个社会的人,感性的人,国际化的人,学校不是一方净土,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会有免疫力,他们的成长时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管我们接受与否。
既然如此,索性就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情景,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让刚入学的孩子发现师生间也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快速缩短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发现原来初中地理学习这么有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普知识。
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结构、纬线和经线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掌握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能够识别和运用经纬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重要纬线和经线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经纬网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形状、重要纬线和经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学生练习册和相关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同时讲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需要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学会使用地球仪,并能解释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2.图片:收集与地球形状、结构相关的图片,如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图片等。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同时,介绍地球仪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结构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知道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2.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
2.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2.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同时,让学生观看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合作操作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并说明其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6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分布”,属于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地图”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知道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了解一些重要的海陆分布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五大洲等。
但他们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一些海陆分布的概念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知道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海陆分布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等。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重要的海陆分布概念。
2.教学难点:海陆分布的形成的地理意义,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和概念。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情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海陆分布的理解。
4.运用地图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地图阅读练习题。
4.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呈现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观念。
2、了解我国在各种国际问题中的立场,热爱祖国,关心世界。
3、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
重点
1、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看图,了解二者的差异。
阅读。
交流、讨论。
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异。
知道南北差距与南南合作的知识。
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教
学
环
节
三
板书:三、合作与发展
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并加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呈现出怎样特点?
板
书
设
计
第七章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和地区1、分类和差异:
1、代表性国家(面积大小):2、“南北差距”和“南南合作”。
2、人口大国(11个):3、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3、和平共处一项原则:三、合作与发展
4、地区:1、世界经济特点:
5、国界和领土:2、经济合作组织: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讲述:同学们阅读信息传递,了解世界贸易组织。
讲述: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和空间范围的巨大变化。如世界商贸活动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劳务、货币、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了完整而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形成了以亚太、西欧为中心的异常活动和多极化的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等。总之,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交叉,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认识地图》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使用地图,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学会正确使用地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树立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2.难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图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辅助教学。
2.地图标本:准备各种类型的地图标本,供学生观察、实践。
3.练习题:准备适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图标本,识别地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6.聚落与环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6.聚落与环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3.掌握聚落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1.聚落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的方式。
2.聚落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周围的聚落,在学生了解聚落的基
本概念后引入本课主题。
2.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和分布规律。
3.组织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聚落的类型、
大小、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教师巡视指导(15分钟)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
5.学生报告(10分钟)学生代表汇报所观察到的聚落及其环境问题。
6.解决环境问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解决。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的方法。
3.解决问题和总结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
1.课件
2.学生手册
3.地图
七、教学评价
1.能够准确地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和分布规律。
2.能够勘察周围聚落,并观察、记录、分析聚落及其环境问题。
3.能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影响和适应方式。
最新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1.1 认识地球面貌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臵。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臵。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2.1 认识地图》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地图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地图,理解地图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掌握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学会阅读地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认识地图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基本知识。
2.难点:比例尺的应用,地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地图案例,使学生了解地图的实际应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加深对地图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交通图等。
2.准备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示例。
3.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讲解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基本知识。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应用,学会阅读地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一张地图的比例尺,体会比例尺在实际中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尝试阅读一张地图,获取地图中的信息。
4.巩固(10分钟)分析生活中的地图案例,使学生了解地图的实际应用。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1 认识地图》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方法,提高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图的深入了解尚需时日。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指南针和地图,但对于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等概念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2.掌握比例尺的概念,能计算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的关系;3.学会阅读地图,提高地理素养;4.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种类;2.比例尺的计算;3.地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用途和重要性;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地图的种类和比例尺;3.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提高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样本,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2.准备比例尺计算的案例资料;3.准备绘制地图的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对地图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用途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地图样本,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绘制一张简单的地图,体会比例尺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比例尺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某个地点的位置、计算实际距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概念以及地图的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地图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聚落与环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聚落与环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聚落与环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本节课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起来应该不是很难。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成的环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检测,引出本课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生一:学习了“什么是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生二:还有“聚落的特征与分类”。
师:大家对上节课掌握得很好,那么作为人类居住和从事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场所的聚落,它的形成与哪些环境有关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聚落与环境(教师板书)。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达成目的
师:我们先学习自然环境与聚落(教师板书)。
(播放投影)屏幕显示“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和“石油城大庆”。
师:请大家讨论分析影响这两种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3.1 海陆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格局,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以及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和陆地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分布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图片:用于辅助说明海陆分布的情况。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
4.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这么多海洋和陆地?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课教案
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能说出本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对本区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
对课本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启发学生要利用气候规律为人类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
从气候的成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现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认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学法设计
分组讨论,先自主学习后交流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师
活动
问题设计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曾经的旧中国遭受
过英、法、德、荷兰、
葡萄牙等国的侵略,
那么这些国家都分
布在什么地方?倾听、思考、回答
一、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范围
5、海岸线的特征
6、地理位置的优势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范围
5、海岸线的特征是什
么?
(1-3)、4、
5、6、分组
组学,总结
回答。
6、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哪些?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国家众多、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观察欧洲西部政区
图,计算人口密度,
寻找发达国家及分布
在本区的发达国家。
读图、计算、
总结回答
三、地形地势出示地形图1、主要的地形?
2、平原和山地分布在
什么地方?
读图分析
四、主要河流出示只要河流分布
图读出主要河流名称
过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我们已经学习了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
势,那么本区的气候怎么样,我们继续学习。
五、气候出示气候分布图1、有哪些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的形成受
到什么因素?
读图分析
过渡1、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农业景观。
六、农业引导分析农业的分
布、1、欧洲西部南北农业
分布有什么不同?
2、欧洲西部农业发展
的特征?
讨论
回答
小结
练习多媒体出示
作业填充图册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