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课件
1.10.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20181129
![1.10.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20181129](https://img.taocdn.com/s3/m/6406c6dc941ea76e59fa0426.png)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 本特点 (一)反封建 (二)反极‚左‛ (三)反西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 (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 (三)建设法治国家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 (四)继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优秀基因与借鉴人类 社会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机统一p335
论语颜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宗教的概念二宗教与法的关系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汉谟拉比法典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法律文化的概念二法律文化的构成与作用一法律文化的构成二法律文化的作用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特征和基本内容二努力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十多年司法改革的成果之一是法官的着装从警服西服式制服变成法官袍手里多了法槌意图树立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维护司法威严的法官职业形象建构与国际司法文明相适应的新型司法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讨论
(2)王斌余,宁夏一名普通的农民工,17岁开始到城市打 工,在艰辛的生活中挣扎,备受欺侮。数次讨要工钱无果, 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后投案自首,被法院判处死 刑。王斌余的故事被披露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为他 打抱不平。杀人偿命,古以有训;但法外亦有人情在,有 学者认为‚处以极刑违背人性‛。这桩案子不仅引起法律 上的争议,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把目光更多的投向那些 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 律机制。
高等教育出版社
湖北佘祥林冤案 1994年1月20日,湖北农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 玉失踪。1994年4月11日,附近一水塘发现一女尸 被认定为张在玉。1998年6月15日,法院以故意杀 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佘上诉之后二审 法院维持了原判。2005年3月28日,张在玉突然归 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已在狱中度过了 11 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宣判无罪。之后,佘祥林拿到 了近26万元的国家赔偿。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a2791cbcaaedd3382c4d34f.png)
第八章权利和义务8.1重点导读◆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和义务的分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8.2本章要点详解一、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1.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1)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概念①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首次把人的某些正当要求称之为“天然权利”。
②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明了“自然权利”武器,举起了“天赋人权”的旗帜。
③19世纪中期以后,“权利”和“义务”被作为法律(法学)的基本概念总结出来,权利和义务研究进入实证化阶段。
④20世纪初期,英美分析法理学家注重分析权利概念包含的丰富内容,并与义务和法律关系等概念联系起来研究,深化了对权利的理解。
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整个法律的运作,都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规范调整法律行为。
(2)西方思想史上的义务概念①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没有明确的法律义务概念。
②在中世纪的文献中,亦没有与法律权利相对应的法律义务的明确表述。
③法律义务成为独立概念并被学理分析始于近代。
分析法学派的鼻祖霍布斯可能是把义务与法律权利对应、把义务作为限定自由之法律约束的第一人。
④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分析义务概念中的“应当”入手,对义务范畴和义务现象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使义务研究达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
2.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1)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
(2)新文化运动把权利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高扬权利旗帜,提出“以权利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3)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法学也被扭曲为人治和政治斗争的工具以及阶级斗争之学,对权利和义务的研究和宣传既无必要又无可能。
(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学界一些学者提出“法学应以‘权利义务’为自己的特殊对象”。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提出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义务本位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强调人的权利本位。
法理学导论PPTppt课件-PPT精选文档
![法理学导论PPTppt课件-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e50732602020740be1e9b9c.png)
2019年打人事件
• 李双江之子原名李天一,出生于2019年4月, 父母系知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2019年9 月,时年15岁的李天一,无照驾驶一辆宝 马汽车,和同伴苏楠在北京海淀西山华府 小区门前殴打一对夫妇,并损毁他人机动 车辆。此后,李双江亲自出山与受伤夫妇 会面,双方达成和解。而因李天一尚未成 年,故因寻衅滋事罪被政府收容教养一年, 并于2019年9月获释。
•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 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是系 统科学,要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研 究。(张文显)
……现象讨论
• 什么是现象 • 什么是法律现象
• 请陈述您观察到的法律现象或者
某某现象
药家鑫事件示意图
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事件回放
• 当事人: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
• 《法学方法论》,杨仁寿著,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版
• 《法学方法论》,齐佩利乌斯,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9年版。
• 《法经济学范式》,冯玉军著,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信仰与秩序》,伯尔曼著,姚建波翻,中国 编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著,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19年版 • 《西窗法雨》(第二版),刘星著,法律出版 社,2019年 • 《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 法律出版社,2019年
推荐法律综合性网站
• chinalawinfo/ 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
/ 中国法院网Leabharlann xuefa/学法网
课程内容
• 法的本体
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PPT课件
![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b98efbbceb19e8b8f6bae8.png)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22
明确了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等责任构成
7、高度危险责任中,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者,高度危险物品的经营者、占有人承担无过 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9-77条)。
8、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但动物园承担过 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8-80条;第82-84条)。
权利界限或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的谴责和评价,
是国家强制违法者作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从而补救受
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恢复被迫害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在这
种意义上,法律责任也是一种惩恶或纠错的机制。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9
违法行为或者违约行为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一)责任主体 (二)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三)损害结果 (四)主观过错
1.法律责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运用法律标准对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 ---在于为法律制裁提供法律上的前提,根本目的是消除或减少滥用权 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从而使得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兴区在有秩序的状态下最大限度的得到实现。
2.法律责任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所引起的合乎逻辑的不利法律后果。
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现实情况是,好多见死不救的公职人员往往承受
的是道德风险,舆论风头一过,职级、待遇丝毫未损。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18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与 法律责任的实现
法律责任是一个社会评价的过程,通过法律责任的 实现,进行功利补救和道义谴责,以弥补社会损 害,有效的分配社会资源,实现立法目的,体现 法律权威,进行社会控制,保持社会平衡,回复 社会常态,维护社会公正。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范本模板】
![法理学-张文显-第四版-教案【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ccfd4cbaaea998fcc220ef9.png)
第一章法学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1。
法学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3.法学体系。
(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第二节法学的历史一、西方法学历史二、中国法学历史1.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
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3。
法学与历史学关系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一、法学方法论1法学方法论释义2、法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二、阶级分析方法三、价值分析方法四、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释义2、实证研究方法的类型第五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一、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1、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2、法学教育体系1/ 25二、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1、主体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不是臣民2、权利意识。
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3、参与意识。
公民的本质在于参与。
4、平等意识。
意识到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平等义务.5、宽容态度。
承认他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见解。
6、法治观念。
意识到法治优于人治,尊重和遵守法律规则。
7、义务观念.意识到负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8、理性精神。
能够从实际从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左右。
9、人本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理念.10、全球意识。
全球化时代,要有全球意识,全球视野,全球思维。
三、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一)基础素质1、思想素质。
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素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伦理、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
2、文化素质。
广阔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人际沟通能力。
3、身体心理素质.正当的动机和兴趣;恰当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控制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具有冷静、谦虚的气质和自信、积极、乐观、果断的性格。
(二)法律素质1、法律思维能力.2、法律表达能力3、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第二章法理学概述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2/ 25一、概念:法理学是法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128467a80eb6294dd886ce6.png)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19.1重点导读◆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法律解释的原则19.2本章要点详解一、法律方法概说1.法律方法的概念(1)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①专业性。
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
②法律性。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律是法律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实践性。
a.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b.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法律实务工作的法律职业者。
c.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2.法律方法的内容(1)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
过程可以分为:①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②分析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③分析、研究依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④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事实,以确定由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
(2)法律发现,指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指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
(4)法律论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主要是书面语言,根据一定的理由对案件处理决定的正确性进行符合形式逻辑的推导和证明。
二、法律推理1.法律推理的概念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建立在法律条文与具体事实的这种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2.形式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这种推理的前提是“法院可以获得表现为某条规则或原则的前提,尽管该原则或规则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是确定无疑的,而且调查事实的复杂过程也必须先于该规则的适用。
”(1)演绎推理,指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
1.4.0.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20181011
![1.4.0.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20181011](https://img.taocdn.com/s3/m/8c3af6e7d5bbfd0a78567325.png)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章重点提示: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及特点 2.权利和义务的多种分类 3.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节 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法的渊源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由 规范性分类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 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 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 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以及与此相联 系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等 级为分类组合标准
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宪法、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外部形式 的组合
标准
侧重点
相同
1.立法体系和法律体系都是指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同组合,只不过法律 体系注重内容,立法体系注重形式。 2.当立法体系是法典式的法的形式时,他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所调 整的社会关系大体一致的,如民法典会成为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 法律部门的主要载体,刑法典则会成为调整刑事法律关系的刑法法律 部门的主要载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 法律部门:按照法律规范自身 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 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 律规范的总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一)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 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社会关系 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刑罚制裁方法、民事责任 为特征的方法
法律体系
法系
概念区别
一国内部的由现行法律规范 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 一整体,只能包括现行法律, 而且只能在一国主权范围之 内构成
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PPT课件
![法理学课件配套第四版张文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b98efbbceb19e8b8f6bae8.png)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10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根据责任主体、 责任内容、责任的承担程度、责任的实 现形式、引起责任的法律事实与责任人 的关系进行分类。
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责任的类型, 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 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11
[案例]某小学举办春季运 动会,观看铅球比赛的 三年级学生俞某擅自进 入铅球落地区域,在场 教师无人劝止。结果被 正在比赛的同学李某投 掷出的铅球砸中头部, 造成重伤。
1、分内应做的事情 2、特定人对特定事项的发生、发展、编号及其成果负有积极
的助长义务,如担保责任,举证责任。 3、因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没有履行角色)或没有履行助长
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3
(二)法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 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 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 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分析:校方是否应承担赔 偿责任?原因何在?
在操场看铅球赛被砸伤, 学校该不该赔偿?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编辑
12
【评析】
法院经审理认为,学校对于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学生具有保 护、管理的职责,学校在组织安排未成年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时,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当进入运 动区时,在场老师未劝止,后又未及时将其劝退,从而导致 原告受伤。学校应承担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和采取防范措施的 过错责任。李某参加铅球比赛时未满13周岁,是限制行为 能力人,应由小学承担疏于组织管理的过错责任。因此,原 告要求小学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应予支持,可酌情由被告小 学赔偿原告一定的损失费。
法理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法理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c1c25c050876323012120d.png)
第四节 法理学的方法
法理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不完全相同。法律方法是指获 得法律案件、纠纷、分歧的正确处理结论的方法 掌握法理学方法,需要在三个层面上解决两个问题。 其中,三个层面是: (1)作为一个社会科学门类所决定的法律方法与自然科 学方法的区别。这个层面体现了社会科学方法的共性。 (2)作为社会科学的门类之一的法学的思维方法,与其 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区别。这个层面体现的是法律方法 的特性。 (3)法理学的思维视界所决定的“关于法律的思考”与 “根据法律的思考”之间的区别,也即法理学方法的 特性。
第四节 法理学的方法
两个问题是:第一,作为法律理论思维对象的法律 现象的客观性问题;第二,法律方法与价值判断的 关系问题。
首先,法律方法以及法理学方法的科学性,要求在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其次,法律方法以及法理学方法的科学性,还要求 必须在法学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之间划出一 条界线。
第二节 法理学的对象
二、法理学的定义
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 术门类,实质上就是法律哲学或法哲学。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掌握法理学的定义。 首先,法学都是以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法理学 也是一个以研究法律问题为宗旨的学术门类。 其次,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更具 有一般性的法律问题。 最后,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律领域的运用。
再次,法理学方法要求注意区分法学理论思维方法 与其他法学学科方法。
思考题
1、试论法学及其研究对象的范围。 2、简述法学产生的标志。 3、试论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 4、试论法理学方法的特殊性。
第一编 法的本体
第二章 法的性质
第一节 法的定义 第二节 法的本质 第三节 法的特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第二十五章 法与文化——第二十六章 法治与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第二十五章 法与文化——第二十六章 法治与](https://img.taocdn.com/s3/m/1724fbd184868762caaed5b2.png)
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25.1重点导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我国法与宗教的关系◆ 法律文化建设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25.2本章要点详解一、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和制度现象的总和。
其特性有:(1)文化具有复合性。
文化在内容上是多因素有机联系的综合体。
(2)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是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民族特点。
(3)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发展变化的。
(4)文化具有传递性。
文化的传递是指文化在人际间传播和接受,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
①纵向传递,指代际传递,文化由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
②横向传递,主要指不同社群、民族之间的文化互相交流、影响。
2.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1)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①法所反映的是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
②法律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③法律规则通常是社会中通行的重要规则的重述。
④社会中亚文化对法也有重要影响,法律会认可或接受亚文化中合理内容。
(2)法对文化的作用①法对文化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对主文化的加强,具体表现为:a.法律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b.法律强化主文化的价值准则;c.法律强化社会主文化的行为模式。
②法对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法律对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来实现的。
二、法与道德1.道德的概念(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2)道德的属性①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
物质制约性指道德的根本内容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物质制约性决定了道德的历史性,即它的内容和性质都是历史的,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
②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
③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具有民族的特点。
法理学_张文显_第四版_知识结构
![法理学_张文显_第四版_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5c5938d02d276a201292e07.png)
法法的本体(法是什么)法的价值(法应当是什么)考研笔记——法理学法的概念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法的要素法律体系权利和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程序法的价值概述法与秩序法与自由基本价值法与效率法与正义法与人权法的起源和发展法的历史法律演进—继承、移植、改革理(如何产生和发展)全球化与法律发展法的制定——立法学法的运行(如何进行)法与社会(法与社会其他方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法的实施——守法、执法、司法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社会建设法的概念语义分析:法的本质:基本特征:法的作用:广义:法律的整体。
包括法律,行政法规等。
狭义: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初级本质:统治阶级意志更深层次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1、一般作用和具体作用2、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3、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分类:5、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6、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局限性: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2、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并非任何问题都适用3、法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
4、在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资源、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发挥作用。
法的渊源分类效力渊源分类效力含义:具有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法的效力渊源)。
科学内涵:1、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2、现行的法律文件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
重大意义:类别:1、成文法。
规范性法律文件、非规范性,国际法。
2、不成文法。
习惯法,判例法,惯例。
当代中国法1、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渊源2、正式渊源:8个3、非正式渊源:习惯、政策、判例国内法与国际法公法与私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法的效力是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完整版)第三编-《法理学(第四版)》张文显主编
![(完整版)第三编-《法理学(第四版)》张文显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c575b65414791711cc7917ac.png)
西欧封建时代强大的教会和领主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封建法具有公法文化的色彩,西方封建 法具有私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法的特点:以刑为主、刑民不分、诸法合 体。指导思想是权力本位
西方法的源头为古罗马法,古罗马的私法最为 发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一)资本主义法的原则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契约自由原则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每一个原始氏族社会都是一个无政府而有秩序的社
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两种形式:一种是氏族组织 机构,它由氏族大会、酋长和军事首领等组成;另 一种是氏族社会中以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规 范,它兼有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的属性。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陆法系的法国和德国的法庭审判 英美法系的美国的法庭审判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判例与成文法代表着不同的治理模式: 判例与成文法不同的形成背景: 判例的产生背景: 1、通过司法实现集权 (1)诺曼征服者特有的治理理念 (2)令状的司法化 2、陪审团审判方式的形成 3、《大宪章》——通过司法的统治
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3、公开确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与不平等地位。
(如古印度《摩奴法典》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 -僧侣贵族,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奴隶和杂工) 4、明显带有原始公社行为规范的残余。
高等教育出版社
奴隶制社会下的古罗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美法系:是以中世纪以来至今的英国普通法为基 础的,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个国 家与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编
![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编](https://img.taocdn.com/s3/m/87116485d0d233d4b14e6996.png)
执法的主动性
北 京 市 入 户 检 查 养 犬 登 记 手 续
2009 8
稳 和 食 品 安 全 。
巡后 查, 和温年 食州 品各月 检地, 测工第 ,商8 确部号 保门台 灾及风 后时“ 的加莫 市强拉 场市克 平场” 过
2011 5 5
司 机 做 酒 精 检 测 。 。
正刑规 式”模 配后酒年 备,驾 到为检月 位一查日 。线行晚 图民动, 为警,北 交装同京 警备时进 正的,行 在执“全 对法醉市 一设驾最 名备入大
第四编 法的运行
在法律执行、尤其是法律适用中, 法律职业具有决定性因素,而法律职业 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 证等法律方法发挥着驱动法律运行的机 制作用。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法的制定
立法的概念 立法体制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立法的原则
本章重点提示:
1.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2.立法体制 3.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4.立法的原则
课堂练习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 A.法治原则 B.民主原则 C.科学原则 D.宪法原则
)。
2.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的主要有( )。 A.单一制立法体制 B.复合制立法体制 C.制衡的立法体制 D.我国的立法体制
3.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色是( )。 A.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 B.多级并存 C.多类结合 D.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 4.立法过程一般可分为( )。 A.立法准备阶段 B.由法案到法的阶段 C.立法完善阶段 D.法律适用阶段
(二) 守法的要素 1.守法的主体: (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 体、企业事业组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的种类。 在我国,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法学与相邻学科 1.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 面 第四节 法学教育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 概念:定位为素质教育 原因: (1素质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2素质教育是法律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2. 目标和功能 (1)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 (2)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工作者。
二、中国法学历史 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 心的法律思想。“明德慎刑”“以德配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 “以法治国”,法学曾成为“显学”。 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 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明末进 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为独立学科, 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第二章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法学方法论
一、法学方法论释义 法学方法论: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 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 两个层次:①法学方法论的原则 ②各种法学方法 二、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3)坚持社会现象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4)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因此没有永恒的正义标准, 正义的标准是发展的。
第三节 价值分析方法(记忆) 一、价值分析方法释义 价值分析方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 和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二、价值分析方法的功能 (1)价值分析方法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法律制度精神实质的钥匙。 (2)价值分析方法在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中的独特功能,可以在 法律价值的证成、批判、选择和同质化四方面显现出来。 1. 证成 提供关于法律的思想,保证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2. 批判 对恶法保持警觉和排斥,促进法律合理化。 3. 选择 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协调法律价值的冲突。 4.法律价值的同质化功能(对法律人) 使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同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确保类似案件类似 处理。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在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时必 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 (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 程度的发展。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 渊源之一。 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 《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 现注释法学派。
法理学
张文显主编 第四版
内容
第一篇 法学导论 第二编 法的本体 第三编 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编 法的运行 第五编 法的价值 第六编 法与社会
第一章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 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 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 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 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 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 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学以某个分 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 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 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 法人类学、法政治学、法社会学等)
二、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1、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 1)引进初创(1949~1957)苏联教材,苏联专家, 建立政法院校。 2)遭受挫折(1958~1966)阶级斗争,文化大革 命。 3)恢复重建(1978~1991)十一届三中全会,多 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法学教育体系基 本形成。 4)改革发展(1992~ )法学教育改革。 2、 法学教育体系 1)形式上,分为普通法学教育和成人法学教育。 2)层次上,中等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 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 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 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 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 10)振兴——20世纪50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11)流派——70年代:经济分析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新马 克思主义法学派。
第二节 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释义 ①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 象的方法。 ②在对待阶级分析方法时,要反对两种倾向:教条主义、虚无主义。 二、阶级分析方法的功能: (1)对于法学的理论建设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 必要指南。 (2)对于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探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线索。 (3)对于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有力的分析工具。 (4)对于法制实践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确立和坚持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 参照。 三、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1)正确把握不同历史类型社会的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2)正确把握同一历史类型社会的常态发展时期和危机时期阶级矛盾的不同特 点。 (3)正确把握阶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4)正确把握现实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状态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