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4--相关系数法识别同名点要点
相关分析知识分享
第17章 相关分析唯物论者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间存在着强弱、直接或间接的差别。
相关分析就是通过定量的指标来描述这种联系。
提到相关分析,许多人会认为,研究的是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但实际上,广义的相关分析研究的可以是一个变量和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研究两个变量群,甚至于多个变量群之间的关系。
17.1 相关分析简介测量相关程度的相关系数有很多,各种参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各异。
有的基于卡方值、有的则主要考虑预测效果。
有些是对称性的,有些是非对称性的(在将变量的位置互换时,对称性参数将不变,非对称性参数则会改变)。
大部分关联强度参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0代表完全不相关,1代表完全其取值范围则在-1到11.连续变量的相关指标这种情况是最多见的,此时一般使用积差相关系数,又称为Pearson 相关系数,来表示其相关性的大小,其数值介于-1~1之间,当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达到最大,散点呈一条直线时取值为-1或1,正负号表明了相关的方向;如两变量完全无关,则取值为0。
积差相关系数应用非常广泛,但严格地讲只适用于两变量呈线性相关时。
此外,作为参数方法,积差相关分析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当数据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分析者可以考虑使用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来解决这一问题。
2. 有序变量的相关指标对于有序的等级资料的相关性,又往往称其为一致性,所谓一致性高,就是指行变量等级高的列变量等级也高,行变量等级低的列变量等级也低。
如果行变量等级高而列变量等级低,则称其为不一致。
3. 名义变量的相关指标 见教材,p328-329。
4. 其他特殊指标 见教材,p329。
也可参考 李沛良书第四章p80-118。
17.1.2 SPSS 中的相应功能SPSS 的相关分析功能基本可以在两个过程中完成。
1. “交叉表:统计量”子对话框 (1)“相关性”复选框: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的分析,计算行-列变量的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相关系数。
摄影测量 5.26
一、名词解释(4分每题,共20分)1、框标设置在摄影机焦平面(承影面)上位置固定的光学机械标志,用于在焦平面上(亦即像片上)建立像方坐标系。
2摄影航高以摄区内的平均高程面作为摄影基准面,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1、数字摄影测量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性质的技术。
2、合面:过投影中心作一水平面平行于地面,这一个平面称为真水平面,也叫合面;核面:摄影基线与地面点所作平面。
3、摄影测量与非摄影测量观测值的联合平差指的是在摄影测量平差中使用了更一般的原始的非摄影测量观测值或条件。
4、有限元法把地面分成适当大小的有限单元,在单元内,用一个简单的函数来描述所求的曲面,并保证相邻单元之间有连续(或光滑)的过渡,这种内插方法称为有限元法。
5、数字微分纠正或数字纠正根据有关的参数与数字地面模型,利用相应的构像方程式,或按一定的数学模型用控制点解算,从原始非正摄投影的数字影像获取正射影像,这种过程是将影像化为很多微小的区域逐一进行纠正,且使用的是数字方式处理,1、相对定向:确定一个立体像对的相对位置称为相对定向。
2、核线:核面与像片面的交线称为核线,对于同一核面的左右像片的核线,称为同名核线。
3、数字高程模型:若地面点按一定格网形式排列,点的平面坐标X、Y可由起始原点推算而无需记录,地面形态只用点的高程Z来表达,这种数据列阵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4、立体像对:在两摄站点对同一地面景物摄取有一定影像重叠的两张像片5、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在物方空间坐标系中坐标的方法1.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是从非接触成像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物体的几何、属性等可靠信息工艺、科学与技术。
2.空间前方交会:通过立体像对像点坐标和提供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求地面控制点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
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
样本相关系数用r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ρ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一般介于—1~1之间.相关系数不是等距度量值,而只是一个顺序数据。
计算相关系数一般需大样本。
相关系数又称皮(尔生)氏积矩相关系数,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γ表示,γ值的范围在—1和+1之间。
γ>0为正相关,γ<0为负相关.γ=0表示不相关;γ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划分为四级:如两者呈正相关,r呈正值,r=1时为完全正相关;如两者呈负相关则r呈负值,而r=—1时为完全负相关.完全正相关或负相关时,所有图点都在直线回归线上;点子的分布在直线回归线上下越离散,r的绝对值越小。
当例数相等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相关越密切;越接近于0,相关越不密切。
当r=0时,说明X和Y两个变量之间无直线关系。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见参考资料>.其中xi为自变量的标志值;i=1,2,…n;■为自变量的平均值,为因变量数列的标志值;■为因变量数列的平均值.为自变量数列的项数。
对于单变量分组表的资料,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见参考资料〉.其中fi为权数,即自变量每组的次数.在使用具有统计功能的电子计算机时,可以用一种简捷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其公式〈见参考资料>。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时,当计算机在输入x、y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得出n、■、∑xi、∑yi、∑■、∑xiy1、γ等数值,不必再列计算表.简单相关系数:又叫相关系数或线性相关系数。
它一般用字母r 表示。
它是用来度量定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复相关系数:又叫多重相关系数复相关是指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例如,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水平、职工收入水平等现象之间呈现复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又叫部分相关系数:部分相关系数反映校正其它变量后某一变量与另一变量的相关关系,校正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假定其它变量都取值为均数。
初中数学 什么是数据的相关性 如何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初中数学什么是数据的相关性如何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数据的相关性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在统计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系数来衡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1到+1之间的值,其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而绝对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弱。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衡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皮尔逊相关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r = (Σ(xi - X)(yi - Y)) / [(Σ(xi - X)^2)*(Σ(yi - Y)^2)]^(1/2)其中,r为皮尔逊相关系数,xi和yi分别为第i个数据的值,X和Y分别为所有数据的均值。
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绘制散点图:通过绘制散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散点图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例如呈现出直线或曲线的形状,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2. 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可以得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接近于1,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3. 利用假设检验进行判断: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假设检验来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需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时,可以采用t检验或F检验进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
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也不能确定其中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谨慎对待相关性的结论,并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起来,数据的相关性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我们可以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衡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和假设检验等方法来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关分析方法
相关分析方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来完成的。
1. 两要素之间相关程度的测定1) 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1) 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系数——表示两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
对于两个要素x与y,如果它们的样本值分别为xi与yi(i=1,2,...,n),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r xy>0,表示正相关,即同向相关;rxy<0,表示负相关,即异向相关。
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要素关系越密切;越接近于0,两要素关系越不密切。
■ 若记:则:■ 若问题涉及到x1,x2,…,xn等n个要素,多要素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的性质][举例说明]例1:中国1952~1999年期间的国内总产值(GDP)及其各次产业构成数据如表3.1.1(单击显示该表)所示。
试计算GDP与各次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关系数矩阵。
解:(1) 将表3.1.1中的数据代入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4,0.9994,0.9989。
(2) 根据表3.1.1中的数据,进一步计算,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2) 相关系数的检验一般情况下,相关系数的检验,是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查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表来完成。
表3.1.2(点击显示该表)给出了相关系数真值(即两要素不相关)时样本相关系数的临界值[临界值表说明]2) 秩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1) 秩相关系数的计算秩相关系数——是描述两要素之间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指标,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实际上,它是位次分析方法的数量化。
设两个要素x和y有n对样本值,令R1代表要素x的序号(或位次),R2代表要素y的序号(或位次),代表要素x和y的同一组样本位次差的平方,则要素x和y之间的秩相关系数被定义为(2) 秩相关系数的检验与相关系数一样,秩相关系数是否显著,也需要检验。
第五章相关系数
第三节 等级相关
一、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使用条件
(1)两个变量以等级次序排列(包括一个变量是
等级,而另一个变量是连续的)
(2)两个变量虽然是连续性数据,但其总体不是
正态分布(非参数的相关方法)
(3)样本容量不一定大于30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听X 172 140 152 187 139 195 212 164 149 146
6 3 0 -10 -22 -21 -8 -52
108 63
342 46
例题:10名考生一次测验的卷面总分和一道问答题的得 分,试求该问答题的区分度(该问答题满分10分,因此 得6分和6分以上则为该题通过) 考生
因果关系 共变关系 相关关系 从数量上考虑事物间的联系 函数关系 相关关系
一、相关关系
两个变量间不确定、不精确的变化关系, 为相关关系 举例两列数据看似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确 定,只是模糊的
二、相关的分类
1、相关方向 (1)正相关:变量之间变动方向相同, 同增同减; ↑↑或者↓↓如: (2)负相关:变量之间变动方向相反, 一个增加,另一个则小;↑↓或者↓↑如: (3)零相关:变量之间的变动完全没 有规律可循。如:
2、计算公式
P
二分变量中某一类别所占的比例
q 二分变量中另一类别所占的比例
St 指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测量的连续变量中与p对应的那部分数据的平均值
测量的连续变量中与p对应的那部分数据的平均值
某一测验中10名考生的卷面总分和一道选 择题的得分,试求该选择题的区分度。
考生 A B C D E F 1 1 0 0 G 1 H 0 I 0 J 1
皮尔森相关系数 重叠系数 共定位系数
皮尔森相关系数重叠系数共定位系数标题:皮尔森相关系数、重叠系数和共定位系数的应用与解读导语: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中,皮尔森相关系数、重叠系数和共定位系数是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某个问题的预测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解读。
一、皮尔森相关系数皮尔森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
其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1表示完全负相关,1表示完全正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皮尔森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将两个变量的协方差除以它们的标准差的乘积得到。
二、重叠系数重叠系数是一种用于衡量两个集合之间的相似度的指标。
它计算的是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占总元素数量的比例。
重叠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两个集合没有共同元素,1表示两个集合完全相同。
三、共定位系数共定位系数是一种用于衡量两个变量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趋势的指标。
它用于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在某个时间段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共定位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比较两个变量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取值是否相似来确定。
应用与解读:皮尔森相关系数常被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经济学中用于分析利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当相关系数接近1或-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一个变量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而当相关系数接近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无法通过一个变量来预测另一个变量。
重叠系数可以用于比较两个集合的相似性。
例如,在市场调研中,可以使用重叠系数来判断两个样本中消费者的重叠程度,从而确定目标消费群体。
重叠系数越大,表示两个样本中的消费者群体越相似,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策略。
共定位系数常被用于分析两个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
例如,在气象学中,可以使用共定位系数来比较两个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是否相似。
共定位系数越接近1,表示两个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越相似,可以用一个地区的气温数据来预测另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
相关性检验的知识要点
相关性检验的知识要点(1)相关系数r 的定义对于变量x 与y 随机抽取到的n 对数据11(,)x y ,22(,)x y ,……,(,)n n x y ,称()()nn i ii i x x y y x y nx y r ---==∑∑x 与y 的样本相关系数。
(2)相关系数r 的作用样本相关系数r 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描述线性相关关系的强弱:①||1r ≤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越接近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弱。
②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即x 增加,y 随之相应地增加,若x 减少,y 随之相应地减少.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即x 增加,y 随之相应地减少;若x 减少,y 随之相应地增加.若r=0,则称x 与y 不相关。
③当||0.75r >,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④当大于时,表明有95%的把握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时求回归直线方程有必要也有意义,当0.05||r r ≤时,寻找回归直线方程就没有意义。
(3)利用相关系数r 检验的一般步骤:法一:①作统计假设:x 与y 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②根据样本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算出r 的值。
③比较与的大小关系,得出统计结论。
如果||0.75r >,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法二:①作统计假设:x 与y 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②根据样本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算出r 的值。
③根据小概率与n-2在相关性检验的临界值表中查出r 的一个临界值(n 未数据的对数)。
④比较与,作统计推断,如果0.05||r r >,表明有95%的把握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如果0.05||r r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原来的假设,即不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这时寻找回归直线方程是毫无意义的。
相关系数判断标准
相关系数判断标准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联系强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相关系数的范围在-1和1之间,其中-1表示完全反相关,0表示不存在相关关系,1表示完全正相关。
在实际中,相关系数往往被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于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一般地,根据相关系数的值,可以将相关关系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完全正相关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它们的值总是同时变化。
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非常强,当一个变量的值变大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会相应地变大。
例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是正相关的,因为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身高。
当相关系数在0.7到1之间时,表示两个变量高度正相关。
这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有着很强的线性关系,但并不是完全正相关。
例如,人的年龄和学历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是高度正相关,因为通常来说,年龄越大,所获得的学历水平也会相对较高。
4. 无相关性当相关系数接近于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这种情况下,两个变量的值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
例如,一个人的学历和身高之间可能就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5. 中度负相关当相关系数在-0.3到-0.7之间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中度负相关。
这意味着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可能会减少。
例如,地区的犯罪率和政府的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是中度负相关的,因为加强政府支出可能会降低地区的犯罪率。
综上所述,通过判断相关系数的值,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和趋势性。
因此,在实际中,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关系数可以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但它并不代表因果关系,仅仅是表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资料重点
二、相关的种类
(一)从变化方向上划分
1、正相关。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增大,另 一个变量对应值也随之增大;或一个变量值减小, 另一个变量对应值也随之减小,两列变量变化方 向相同。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商之间的关系; 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学校民主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 学校办学经费与教学设施之间的相关等。
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2.陈小异.大学生自我容纳与人格特征的
相关研究.统计教育,2004(4) 在线资源:
1.SPSS10.0 相关分析, http://www /biology/class45/spss/200407/55
214.html(55175.html)
(二)从变量的个数上划分 1、简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在 一定年龄阶段,儿童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本课所 研究的都是简相关。 2、复相关。一个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 间的相关关系。如教师教学的成效与教师思维能 力、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之间的关系。
(三)从变量相互关系的程度上划分 1、高度相关。即两个变量相互联系非常密
图5-1 散布图
相关散布图的用途: 1、判断相关是否直线式。 当两变量之间呈曲线趋势,其相关散布 图呈弯月状,说明两变量之间是非线性关 系,如图5-2(a)。
图5-2(a) 曲线相关
当两变量间呈线性趋势,其相关散布图是椭 圆形,说明两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称为直线相 关,如图5-2(b)。
图5-2(b) 直线相关
|r|的意义 极低相关 低度相关 中度相关 高度相关 极高相关
*如何判断两个变量的相关性 (1)找出两个变量的正确相应数据。 (2)画出它们的散布图(散点图)。 (3)通过散布图判断它们的相关性。 (4)给出相关(r)的解答。 (5)对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
相关系数PPT课件
2、协方差的定义 (X, Y)为二维随机变量,则称下式为X、Y的协方差。
说明:
Cov(X,Y) =E{[ X-E(X)][Y-E(Y) ]}
⑴ 协方差为X,Y偏差[ X-E(X)] 与[Y-E(Y) ] 乘积的数学期望
(2) Cov(X,Y)>0,正相关;Cov(X,Y)<0, 负相关。=0,不相关
2 2
0.5,
0.4
x1*
0.5 0.4 0.3* 0.5 0.3 0.5 2* 0.4 0.3* 0.5
0.704
第20页/共21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 Cov(aX, bY) =E{[aX-E(aX)][bY-bE(Y) ]} =E{ab [X-E(X)][Y-E(Y) ]} = ab cov(X, Y)
(4) Cov(X1+X2, Y)=E{[X1+X2 -E(X1+X2)][Y-E(Y) ]} =E{[X1 -E(X1)][Y-E(Y) ]}+E{[ X2 -E(X2)] [Y-E(Y) ]}} =Cov(X1, Y) + Cov(X2, Y)
(3) 当X,Y相同时,Cov(X, X) = D(X)=Var(X).
(4) 离散型 : COV ( X ,Y )
[xi E( X )][y j E(Y )] pij
ij
连续型 : COV (X ,Y ) [x E(X )][y E(Y )]f (x, y)dxdy
第2页/共21页
x12
2 1
(1
x1
)2
2 2
2x1(1
x1 )1 2
第19页/共21页
求D( P )
相关系数法
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
它的值在-1到1之间,接近-1表示负相关,接近1表示正相关,接近0表示无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相关系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相关系数可以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如果相关系数接近于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
例如,有研究发现,身高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这意味着身高越高的人往往体重也较大。
其次,相关系数还可以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实际上,相关系数可以衡量任何类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例如,研究者可以计算气温和冷饮销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相关系数还可以用于预测和建模。
通过计算历史数据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并将其用于未来的预测。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计算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而预测未来的通胀水平。
相关系数也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或样本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差异。
例如,研究者可以比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了解性别在某个变量上的影响程度。
此外,相关系数还可以用于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尽管相关系数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但它可以提供一些提示。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且时间上的顺序关系合理,那么可以初步推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以计算失业率和犯罪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了解经济状况对犯罪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相关系数是一种有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研究者可以得到有关变量关系强弱、方向和形式的信息,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无人机影像的同名点匹配
基 金项 目:“ 十一 五” 国家科 技支 撑计 划重大 项 目(06 AJ5 3 2 0B 0 A1)
作 者简 介 :) (96)  ̄ 18-,男( 族) 汉 ,安 徽南陵 县 人 。 博 士研 究生 ,主 要研 究工作 是 3 s集成 及应 用 。Em i ag n 53 ia o - al nmi05 @s . m。 :t nt
h t :/ tp /www g g cc d ca n
2 0
光 电 工程
的算法 来完 成 。
目前 ,部分 学者 进行 着这 方面 的研 究 。杨 晓敏 等¨采 用 基于 置信 度的算 法 对影像 同名点进 行 匹配 ;张 登 荣 等 通 过 构 建 仿 射 变 换 方 程 ,使 用 距 离 约 束 对 匹配特 征 点 对 进 行校 正 和 消 除错 误 匹配 ;Z ego hn yu Z ag 1 用极 线约 束消除 不 良匹配 点。这些 研究 取得 了一定 的成 果 ,但 也都 存在 问题 ,特 别是 应 用到 无人 hn 1采 3 机影像 的 同名 点 匹配上 来 , 由于其 影像 几何 变形大 且复 杂等特 点 ,若直 接应用 这些 方法 很难 取得 满意 的效 果 。本文针 对上述 问题 ,主 要通过 改进 剔除误 匹配同名 点的算 法上 来解 决无 人机影 像 同名 点 匹配 可靠性 不
无人机影像 的同名点 匹配
唐 敏 ,李永树 ,鲁 恒
(西南交通大学 地理信息工程中心 ,成都 6 0 3 ) 10 1 摘要 :与传统航 空摄 影测量相 比,无人机所获取 的影像存在更 大、更复杂的几何 变形 问题 ,而且 由于摄影比例尺
皮尔森相关系数 重叠系数 共定位系数
皮尔森相关系数重叠系数共定位系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它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相关性。
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除以它们的标准差的乘积。
在实际应用中,皮尔逊相关系数经常被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等。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可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无相关,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另一个常用的相关系数是重叠系数(Overlap coefficient),它用来度量两个集合之间的相似程度。
重叠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当重叠系数越接近1时,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重叠程度越大;当重叠系数越接近0时,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重叠程度越小。
重叠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两个集合之间的交集的元素个数除以它们的并集的元素个数。
共定位系数(Co-occurrence coefficient)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共同出现的频率的方法。
共定位系数的取值范围也在0和1之间,当共定位系数越接近1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共同出现的频率越高;当共定位系数越接近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共同出现的频率越低。
共定位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两个变量共同出现的次数除以它们各自独立出现的次数之和。
皮尔逊相关系数、重叠系数和共定位系数都是用来度量两个变量或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们各有其应用领域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系数来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系数不仅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也在社会科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
相关分析与相关系数
第五讲 相关分析一、 “相关”的意义(一)相关现象 教育工作者常发觉,许多教育现象之间或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学习行为上,隐约地表现出这么一些特点: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关系密切,似乎许多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物理科目上的成绩大多也是优秀的,许多数学水平中等的学生在物理科目上的学习水平大多数也是中等的,许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物理科目上的学习成绩大多也是较差的。
这说明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存在一种“ 水涨船高、水落船低 ”的互相关联的趋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事物之间都有这么一种相同的明显的关联趋势。
比如,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之间或语文成绩与化学成绩之间,其相互关联的趋势就不是那么明显可察。
而另外一些教育现象,例如对学习材料的复习次数与遗忘量之间的关系,其遗忘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可见,行为变量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联系。
(二)、相关的直观意义——散点图分析正相关与负相关—— 如果相互关联着的两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也随之增大,一个减小另一个也随之减小,变化方向一致,就称两变量之间有正相关。
如果相互关联着的两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反而减小,变化方向相反,就称叫两变量之间有负相关。
直线性相关与曲线相关——直线性相关是所有关联模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有关联的两个变量各自以大体均等的速度变化着。
若以平面坐标散点图来理解,直线性相关意指:两个变量的成对观测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描点构成的散点图分布的教点会环绕在某一条直线附近。
直线性相关的含义,是以平面坐标散点图来理解,我们还可以从相关散点图的几何分布形态来认识相关的强度与方向,如果散点图形杂乱无章,没有显示出向某个方向延伸的情形,则说明相关程度很低;如果散点图分布形成一个边界不规则的椭圆,则说明两个变量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若这里的椭圆越扁长,则相关程度越高。
至于相关的方向,则可以通过散点椭圆图形的长轴所在直线的斜率来判断。
相关系数分析2篇
相关系数分析2篇第一篇:相关系数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关系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量。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经常要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能想知道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学习时间和成绩的关系、社会阶层和收入的关系等等。
为了研究这些关系,我们需要一种量化的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联系情况。
相关系数就是一种常用的量化方法。
相关系数通常用r表示,其取值范围为-1~1,其绝对值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
当r=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当r=-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当r=0时,表示两个变量没有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每个变量的平均值。
2. 计算每个变量的标准差。
3. 计算两个变量的协方差。
4. 根据协方差和标准差计算相关系数。
具体地,设X和Y是两个变量,分别用$x_1,x_2,...,x_n$和$y_1,y_2,...,y_n$表示它们的n个观测值,$x$和$y$是它们的平均值,$s_x$和$s_y$是它们的标准差,$s_{xy}$是它们的协方差,则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为:$$r = \frac{s_{xy}}{s_x s_y}$$相关系数的值越接近1或-1,则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相关系数的值越接近0,则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弱。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系数只能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能反映非线性关系。
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相关系数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第二篇:相关系数分析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相关系数分析在实际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评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研究变量的变化趋势等等。
在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相关系数仅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能反映非线性关系。
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
2. 相关系数仅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相关系数的判断
相关系数的判断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相关系数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家伙。
你说什么是相关系数?其实啊,它就像是两个好朋友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衡量尺。
比如说,你和你的好朋友,你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你们之间的默契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就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想象一下,你喜欢吃巧克力,你的好朋友也特别喜欢,这是不是说明你们在对巧克力的喜爱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再比如说,你喜欢跑步,而你的朋友喜欢躺着不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弱啦,相关系数就会很小。
那怎么判断这个相关系数呢?这可有点讲究。
咱们先来说说正相关。
就好比你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努力和成绩之间就是正相关。
这就像是你往一个存钱罐里不断存钱,存得越多,钱就越多,这关系多直接,多明确!负相关呢?比如说你熬夜的时间越长,第二天精神就越差。
这就像你不断地从自己的精力罐子里往外倒精力,倒得越多,剩下的就越少。
相关系数还有强弱之分呢!如果两个事物的关系特别紧密,相关系数就接近 1 或者 -1 。
比如说温度和冰的融化速度,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这相关性多强啊,相关系数就接近 1 。
可要是两个事物关系不那么密切,相关系数就会靠近 0 。
再给你举个例子,你今天穿的衣服颜色和明天的天气,这两者几乎没啥关系,相关系数就接近 0 。
有时候,判断相关系数可不能只看表面哦!就像有些人看起来关系很好,但实际上心里各有想法;有些事物看起来好像有关联,其实只是巧合。
所以啊,咱们得仔细观察,多收集数据,多分析,才能准确判断相关系数。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相关系数有了点感觉?其实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它的身影。
总之,相关系数是个很有趣也很有用的东西,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别小看它,说不定哪天它就能派上大用场呢!。
课程作业4--相关系数法识别同名点
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报告相关系数法识别同名点2010 年12 月16 日1 作业任务------------------------------------------------------------------------------------ 32 作业思想--------------------------------------------------------------------------------------- 33 设计原理与思路-------------------------------------------------------------------- 34 作业过程--------------------------------------------------------------------------- 45 源程序----------------------------------------------------------------------------- 56 作业成果--------------------------------------------------------------------------- 9 7作业自我评点----------------------------------------------------------------------------- 10 8心得体会与建议----------------------------------------------------------------------------- 101 作业任务根据给出的两幅影像,编制程序:1. 从左影像(L.jpg )中,利用Moravec 算子,自动提取10个以上的特征点。
要求:程序能读取*.JPG 图像、在窗口或控件中显示整幅图像、在图像中显示出所提取的特征点(+),并列表显示各特征点的像素坐标。
相关系数法筛选特征值
相关系数法筛选特征值引言在现代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中,特征选择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于构建准确和鲁棒的模型而言最重要的特征。
特征选择有助于减少维度灾难,并提高模型的解释性和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关系数法筛选特征值的原理、步骤和应用示例。
相关系数法是一种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之一,它通过衡量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重要的特征。
相关系数法的原理相关系数是一种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指标。
在特征选择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系数来度量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判断特征的重要性。
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和肯德尔相关系数(Kendal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其中,皮尔逊相关系数适用于测量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肯德尔相关系数适用于测量两个有序变量或等级变量之间的单调关系。
相关系数法筛选特征值的步骤使用相关系数法筛选特征值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计算相关系数对于每个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来计算相关系数的值。
步骤2:选择相关系数阈值在选择相关系数阈值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数据集来确定。
一般而言,绝对值较高的相关系数表示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具有强烈的线性/单调关系,因此可能更重要。
根据相关性的要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相关系数阈值。
步骤3:筛选特征值根据选择的相关系数阈值,我们可以将相关系数较高的特征值选择为最终的特征。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阈值的特征作为重要特征,而剩余的特征可以被认为是不相关或相关性较低的特征,可以进行后续的特征选择操作或直接剔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报告相关系数法识别同名点2010 年12 月16 日1 作业任务------------------------------------------------------------------------------------ 32 作业思想--------------------------------------------------------------------------------------- 33 设计原理与思路-------------------------------------------------------------------- 34 作业过程--------------------------------------------------------------------------- 45 源程序----------------------------------------------------------------------------- 56 作业成果--------------------------------------------------------------------------- 9 7作业自我评点----------------------------------------------------------------------------- 10 8心得体会与建议----------------------------------------------------------------------------- 101 作业任务根据给出的两幅影像,编制程序:1. 从左影像(L.jpg )中,利用Moravec 算子,自动提取10个以上的特征点。
要求:程序能读取*.JPG 图像、在窗口或控件中显示整幅图像、在图像中显示出所提取的特征点(+),并列表显示各特征点的像素坐标。
2. 从右(R.jpg )影像中,利用相关系数测度,自动提取与左影像特征点匹配的同名像点。
要求:在左、右影像中分别显示特征点与同名像点,并列表显示各点的像素坐标。
2作业思想数字影像相关原理:数字影像相关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影像进行数字计算得方式完成影像的相关,识别出两幅(或多幅)影像的同名点。
计算时,首先取出以待定点为中心的小区域中的影像信号,然后取出其在另一影像中相应区域的影像信号,计算两者的相关函数,以相关函数最大值对应的相应区域中心点为同名点,即以影像信号分布最相似的区域为同名区域。
同名区域的中心点为同名点,这就是自动化立体量测的基本原理。
一般在影像上搜索同名点是一个二维搜索即二维相关的过程。
二维影像相关时,先在一般在左影像上先确定一个待定点,称之为目标点,以此待定点为中心选取m * n(通常取m =n)个像素的灰度阵列作为目标区或称目标窗口,如图2-1所示。
为了在右影像上搜索同名点,必须估计出该同名点可能存在的范围,建立一个k * l(k >m ,l >n)个像素的灰度阵列作为搜索区,相关的过程就是依次在搜索区中取出m * n 个像素灰度阵列作为搜索窗口,计算其与目标区的相似性测度,则ij 0000;22222222l n l n k m k m i i i j j j ρ⎛⎫=-++-=-++- ⎪⎝⎭,…,,?, 式中:(i 0 , j 0) 为搜索中心。
当ρ取最大值时,该搜索窗口的中心像素被认为是目标点的同名点。
即当时,(c , r )即为目标点的同名点。
图2-13设计原理与思路在“课程作业3—提取影像特征点”编制的程序基础上,提取数字影像左片的特征点,根据以上思想和原理,按照相关系数法算法继续编制程序提取出右片中相应特征点的相关系数最大的点,即同名点。
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标准化的协方差函数,协方差函数除以两信号的方差即得相关系数。
函数g (x , y)与g ’ (x ’ , y ’ )的相关系数为对于离散灰度数据,相关系数的估计公式为:若00(,)(,)c r c r ρρ>,则00,c r 为搜索区影像相对于目标去影像位移的行、列参数。
4作业过程4.1 窗体设计如图4-1-1,添加2个picturebox控件,相当于图像显示区,分别用于显示左片和右片;添加7个Button控件,分别为“提取左片特征点”,“识别右片同名点”,“关闭”,2个“打开图像”,2个“保存图像”事件按钮;添加textbox控件,输入阈值;添加listview控件用于列表显示所提取特征点的相关信息以及所识别的同名点的相关信息,使两个控件靠近,便于做数据比对。
图4-1-1 窗体设计4.2 编写代码:根据所设计的窗体,为各控件添加事件代码。
“打开图像”,“保存图像”以及“关闭”控件代码参考《C#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典型事例》编写;“提取特征点”代码根据Moravec算子的计算原理与步骤编写,并标记特征点;“识别同名点”代码根据数字影像匹配的原理,按照相关系数法的估计公式计算相关系数,分别识别出每一个特征点的同名点;添加listview控件中的列(序号、行号、列号、兴趣值)并设置属性,于listview控件中列表显示特征点的行列号和兴趣值。
4.3 调试程序:编写完代码后启用调试,根据错误提示找原因,一个一个解决问题。
左右片使用同一张图片,运行程序,对比图像和数据,观察特征点的提取有无异常,观察同名点识别是否准确,观察相关系数值大小变化,有错误便重新返回程序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5 源程序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ponentModel;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rawing;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Windows.Forms;namespace相关系数法识别同名点{public partial class Form1 : Form{public Form1(){InitializeComponent();}private string curFileName1;private string curFileName2;private System.Drawing.Bitmap curBitmap1;private System.Drawing.Bitmap curBitmap2;//打开左片private void ope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OpenFileDialog opnDlg = new OpenFileDialog();opnDlg.Filter = "所有图像文件 | *.bmp; *.pcx; *.png; *.jpg; *.gif;" +"*.tif; *.ico; *.dxf; *.cgm; *.cdr; *.wmf; *.eps; *.emf|" +"位图( *.bmp; *.jpg; *.png;...) | *.bmp; *.pcx; *.png; *.jpg; *.gif; *.tif; *.ico|" +"矢量图( *.wmf; *.eps; *.emf;...) | *.dxf; *.cgm; *.cdr; *.wmf; *.eps; *.emf"; opnDlg.Title = "打开图像文件";opnDlg.ShowHelp = true;if (opnDlg.ShowDialog() == DialogResult.OK){curFileName1 = opnDlg.FileName;try{curBitmap1 = (Bitmap)Image.FromFile(curFileName1);pictureBox1.Image = curBitmap1;}catch (Exception exp){MessageBox.Show(exp.Message);}}Invalidate();}//打开右片private void ope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OpenFileDialog opnDlg = new OpenFileDialog();opnDlg.Filter = "所有图像文件 | *.bmp; *.pcx; *.png; *.jpg; *.gif;" +"*.tif; *.ico; *.dxf; *.cgm; *.cdr; *.wmf; *.eps; *.emf|" +"位图( *.bmp; *.jpg; *.png;...) | *.bmp; *.pcx; *.png; *.jpg; *.gif; *.tif; *.ico|" +"矢量图( *.wmf; *.eps; *.emf;...) | *.dxf; *.cgm; *.cdr; *.wmf; *.eps; *.emf"; opnDlg.Title = "打开图像文件";opnDlg.ShowHelp = true;if (opnDlg.ShowDialog() == DialogResult.OK){curFileName2 = opnDlg.FileName;try{curBitmap2 = (Bitmap)Image.FromFile(curFileName2);pictureBox2.Image = curBitmap2;}catch (Exception exp){MessageBox.Show(exp.Message);}}Invalidate();}//保存左片图像private void save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if (curBitmap1 == null){return;}SaveFileDialog saveDlg = new SaveFileDialog();saveDlg.Title = "保存为";saveDlg.OverwritePrompt = true;saveDlg.Filter ="BMP文件 (*.bmp) | *.bmp|" +"Gif文件 (*.gif) | *.gif|" +"JPEG文件 (*.jpg) | *.jpg|" +"PNG文件 (*.png) | *.png";saveDlg.ShowHelp = true;if (saveDlg.ShowDialog() == DialogResult.OK){string fileName = saveDlg.FileName;string strFilExtn = fileName.Remove(0, fileName.Length - 3);switch (strFilExtn){case"bmp":curBitmap1.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Bmp);break;case"jpg":curBitmap1.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Jpeg);break;case"gif":curBitmap1.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Gif);break;case"tif":curBitmap1.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Tiff);break;case"png":curBitmap1.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Png);break;default:break;}}}//保存右片图像private void save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if (curBitmap2 == null){return;}SaveFileDialog saveDlg = new SaveFileDialog();saveDlg.Title = "保存为";saveDlg.OverwritePrompt = true;saveDlg.Filter ="BMP文件 (*.bmp) | *.bmp|" +"Gif文件 (*.gif) | *.gif|" +"JPEG文件 (*.jpg) | *.jpg|" +"PNG文件 (*.png) | *.png";saveDlg.ShowHelp = true;if (saveDlg.ShowDialog() == DialogResult.OK){string fileName = saveDlg.FileName;string strFilExtn = fileName.Remove(0, fileName.Length - 3);switch (strFilExtn){case"bmp":curBitmap2.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Bmp);break;case"jpg":curBitmap2.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Jpeg);break;case"gif":curBitmap2.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Gif);break;case"tif":curBitmap2.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Tiff);break;case"png":curBitmap2.Save(fileName, System.Drawing.Imaging.ImageFormat.Png);break;default:break;}}}private int[] I = new int[50];//存储左片特征点列号private int[] J = new int[50];//存储左片特征点行号private double[] V = new double[50];//存储左片特征点兴趣值private double[,] Gray = new double[600, 500];//存储左片所有像素点灰度值private double[,] Gray1 = new double[600, 500];//存储右片所有像素点灰度值//提取左片特征点private void extraction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double V1, V2, V3, V4; int t = 0; int w, h;w = curBitmap1.Width;h = curBitmap1.Height;double f = int.Parse(textBox1.Text);double[,] IV = new double[w, h];Color curColor;Color c1 = Color.FromArgb(255, 0, 0);for (int i = 0; i < w; i++){for (int j = 0; j < h; j++){curColor = curBitmap1.GetPixel(i, j);Gray[i, j] = (int)(curColor.R * 0.299 + curColor.G * 0.587 + curColor.B * 0.114);}}for (int i = 2; i < w - 2; i++){for (int j = 2; j < h - 2; j++){V1 = Math.Pow((Gray[i - 2, j] - Gray[i - 1, j]), 2) + Math.Pow((Gray[i - 1, j] - Gray[i, j]), 2) + Math.Pow((Gray[i, j] - Gray[i + 1, j]), 2) + Math.Pow((Gray[i + 1, j] - Gray[i + 2, j]), 2);V2 = Math.Pow((Gray[i - 2, j - 2] - Gray[i - 1, j - 1]), 2) + Math.Pow((Gray[i - 1, j - 1] - Gray[i, j]), 2) + Math.Pow((Gray[i, j] - Gray[i + 1, j + 1]), 2) + Math.Pow((Gray[i + 1, j + 1] - Gray[i + 2, j + 2]), 2);V3 = Math.Pow((Gray[i, j - 2] - Gray[i, j - 1]), 2) + Math.Pow((Gray[i, j - 1] - Gray[i, j]), 2) + Math.Pow((Gray[i, j] - Gray[i, j + 1]), 2) + Math.Pow((Gray[i, j + 1] - Gray[i, j + 2]), 2);V4 = Math.Pow((Gray[i - 2, j + 2] - Gray[i - 1, j + 1]), 2) + Math.Pow((Gray[i - 1, j + 1] - Gray[i, j]), 2) + Math.Pow((Gray[i, j] - Gray[i + 1, j - 1]), 2) + Math.Pow((Gray[i + 1, j - 1] - Gray[i + 2, j - 2]), 2);double IV1 = Math.Min(V1, V2);double IV2 = Math.Min(IV1, V3);double IV3 = Math.Min(IV2, V4);IV[i, j] = IV3;}}for (int i = 2; i < w - 2; i++){for (int j = 2; j < h - 2; j++){if (IV[i, j] > f){V[t] = IV[i, j];I[t] = i;J[t] = j;t++;curBitmap1.SetPixel(i, j, c1);for (int n = 1; n < 4; n++){if (i + n < w && j + n < h && i - n >= 0 && j - n >= 0) {curBitmap1.SetPixel(i - n, j, c1);curBitmap1.SetPixel(i + n, j, c1);curBitmap1.SetPixel(i, j - n, c1);curBitmap1.SetPixel(i, j + n, c1);}}}}}for (int k = 0; k < t; k++){int xh = k + 1;ListViewItem li = new ListViewItem();li.Text = xh.ToString();li.SubItems.Add(I[k].ToString());li.SubItems.Add(J[k].ToString());li.SubItems.Add(V[k].ToString());listView1.Items.Add(li);}textBox2.Text = t.ToString();}//计算相关系数public double RelatedCoefficient(int x, int y, int c, int r){double g = 0, g1 = 0, h1 = 0, h2 = 0, h3 = 0, p = 0;for (int i = -2; i < 2; i++){for (int j = -2; j < 2; j++){g += Gray[x + i, y + j];g1 += Gray1[c + i, r + j];}}g /= 25;g1 /= 25;for (int i = -2; i < 2; i++){for (int j = -2; j < 2; j++){h1 += (Gray[x + i, y + j] - g) * (Gray1[c + i, r + j] - g1);h2 += Math.Pow((Gray[x + i, y + j] - g), 2);h3 += Math.Pow((Gray1[c + i, r + j] - g1), 2);}}p = h1 / Math.Sqrt(h2 * h3);return p;}//识别同名点private void matching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int f = int.Parse(textBox2.Text);//获取特征点个数int w2 = curBitmap1.Width;int h2 = curBitmap1.Height;int[] I2 = new int[f];//存储同名点列号int[] J2 = new int[f];//存储同名点行号double[] RC = new double[f];Color curColor;Color c1 = Color.FromArgb(255, 0, 0);//计算右片所有像素点灰度值for (int i = 0; i < w2; i++){for (int j = 0; j < h2; j++){curColor = curBitmap2.GetPixel(i, j);Gray1[i, j] = (int)(curColor.R * 0.299 + curColor.G * 0.587 + curColor.B * 0.114);}}//识别同名点并标记for (int k = 0; k < f; k++){double p = 0;for (int c = 2; c < w2 - 2; c++){for (int r = 2; r < h2 - 2; r++){if (p < RelatedCoefficient(I[k], J[k], c, r)){p = RelatedCoefficient(I[k], J[k], c, r);I2[k] = c;J2[k] = r;RC[k] = p;}}}curBitmap2.SetPixel(I2[k], J2[k], c1);for (int n = 1; n < 4; n++){if (I2[k] + n < w2 && J2[k] + n < h2 && I2[k] - n >= 0 && J2[k] - n >= 0) {curBitmap2.SetPixel(I2[k] - n, J2[k], c1);curBitmap2.SetPixel(I2[k] + n, J2[k], c1);curBitmap2.SetPixel(I2[k], J2[k] - n, c1);curBitmap2.SetPixel(I2[k], J2[k] + n, c1);}}int xh = k + 1;ListViewItem li = new ListViewItem();li.Text = xh.ToString();li.SubItems.Add(I2[k].ToString());li.SubItems.Add(J2[k].ToString());li.SubItems.Add(RC[k].ToString());listView2.Items.Add(li);}}private void close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this.Close();}}}6 作业成果阈值取9000时,提取出12个特征点,识别同名点12个,个别点有遗漏及误识现象7作业自我评点7.1 优点:∙窗体设计简洁大方,虽然舍去了常规菜单栏的设计,但按钮功能更突出作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