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经典配穴组方

《黄帝内经》经典配穴组方

《黄帝内经》经典配穴组方1,中脘 +足三里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体会:中脘为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

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

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2,合谷 + 太冲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会: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

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

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

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

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3,梁丘 + 公孙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体会: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

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4,膻中 + 内关功用: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体会:《素问 .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也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

“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之募穴,也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5,外关 + 后溪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关于穴位与中药对应性初探

关于穴位与中药对应性初探
维普资讯
针灸临床杂志 20 06年第 2 卷第 1 2 O期
理 论 探 讨
关于 穴位 与 中药对应 性初探
唐 倩, 孔繁一 , 胡玲香( 指导)
(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07) 105 摘 要: 药物疗法与针灸疗法同是《 内经》 出的两大治疗手段 , 提 从现代临床 治疗与研究等方面论述穴位 与中药之 间对应性 问题 , 以探讨在穴位与中药之间是否存在一对一的关 系, 从而使针灸理论的发展 日 臻 完善 。 关键 词 : 穴位 ; 中药 ; 对应 性 中图分类 号 :242 R 2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5— 7920)0—00 — 2 10 07 (06 1 0 1 0 《 黄帝内经・ 灵枢》 创立 了中医经络理论和刺灸之 法, 她与《 素问》 共同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指导着 中医药 的临床实 践 。在 她 的指 导 下 , 百 年来 方 药 大 千 家和针灸大家数不胜数 , 为中华 民族 的繁衍生息作出 了巨大贡 献 。然而 , 在众 多 的名 医大家 中 , 鲜有 闻及 却 针药 全才者 。孙 思邈 指 出 :针 灸 不药 , “ 药不针 灸 , 非 尤 良医” 。王执中在《 针灸资生经》 中解释道 :此 言针灸 “ 与药 相须也 。今人 或 但知 针而 不灸 , 而不针 , 灸 或惟用 药 而 不知针 灸者 , 皆犯孙 真人 所戒 也” 。这说 明在一 千 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针灸与汤药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协 同作用 , 即所谓的“ 相须” 。下面, 笔者将从现代研 究 和 临床运 用几方 面 来对 单味 中药 与单 一穴位 之 间存 在对应问题作个初步探讨。 首先 , 临床 中人 们发 现 , 时运用 单味 中药对某 在 有 种疾病就会产生很好的疗效 。如在《 伤寒论》 中治疗少 阴咽痛证只用一味“ 甘草汤” 又如治疗久病或暴病之 , 元气虚极欲脱, 脉微欲绝之证 的“ 独参 汤” 。在针灸领 域 中 , 们 发现通 过 刺 激某 些 穴 位 对 于 某些 疾 病 有着 人 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 这些穴位被称之为“ 单效穴” 。目 前, 人们 公认 的“ 效穴 ” : 单 有 攒竹 或 内关 治疗顽 固性 呃 逆, 少商点刺出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 内关治疗晕车晕 舟, 至阴转胞胎, 少泽通乳等。但 是 , 在病情较重或者 是病情复杂的时候 , 就不能只取单一穴位或单味中药 来治疗 了。《 针方六集》 :药有小方, 说 “ 不足 以去病 , 故 立重方……针有特刺 , 不足 以去病 , 故主群刺。这说 ” 明, 两者都讲求配伍 。在中药里面有很多药对 , 如桂枝 配芍药 、 知母配石膏 、 大黄配芒硝等等, 而在针灸 中, 亦 有俞募配穴法 、 左右配穴法 、 表里配穴法等。而另一方 面, 中药 里有 著名 的 “ 十八 反 ” “ 九畏 ”就 是 指 这些 ,十 , 药同用之后 , 中某味药的毒性就会增强 , 其 或者有 的药 物功效就会减弱。在针灸领域 中, 虽然没有穴位配伍 后毒性就会增强的说法 , 如果 穴位之 间的配伍不恰 但 当, 则有可能降低其 原有 的治疗效果。有学者将穴位 间作用相互抵消 的现象称 为“ 位拮抗 ” 穴 。早在 1 1 9 6

穴位按压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穴位按压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便次数减少 , 便费力 , 排 粪便 干结 , 排便 不尽和 肛门 阻塞感 。病 史 6个月 一 O年不等 , 有病例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标准。 3 所 经肠镜或钡灌肠排 除结肠 、 肛直肠器 质性 疾病 , 排除全身 性疾病 对 胃肠道功能的影 响。将所 有病例 随机 分为两组 , 中观察 组 其
6 o例 , 3 , 2 男 3例 女 7例 ; 龄 1 年 2岁 一7 2岁 , 均年 龄 为 3 . 平 47 岁。对照组 6 , 中男 3 , 2 0例 其 5例 女 5例 ; 年龄 l 一7 3岁 1岁 , 平 均年龄为 3 . 52岁。两组在年龄 、 别、 性 病程 、 临床症状等 方面差
3 治 疗 结 果
疗效判 断标 准: 临床痊 愈: ① 便秘症状消失 , 2月内无复发 ;
进食 , 多食纤维 多的蔬 菜、 水果 和粮食 , 白菜 、 如 苋菜 、 菠菜 及萝
b、 莴苣等 。多饮 水 及进 食含 油脂 之食 品 , 如糙 米、 香蕉 、 果 苹
② 显效 : 便秘症状明显改 善 ; 有效 : 秘症状好 转 ; ③ 便 ④无效 : 便
关 键 词 : 能 性便 秘 ; 医药 疗 法 ; 位按 压 ; 功 中 穴 润肠 通 降 法 中 图分 类号 : 2 63 R 5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74 2 1 1 0 5 O 10 0 0 (00 0 — 0 4一 l J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 状 , 可以发 生于不同年龄 , 随着年龄的增 长 , 秘的发生 率增 加 , 老年期 可高达 3 %… 。20 便 至 0 0 6年 9月
秘症状无改善 。
等。还 可每 日清晨 适量饮 一些蜂 蜜制剂 , 起到通 便的作 用。⑤ 要求患者定 时排 便锻 炼 , 成 良好 的排便 习惯。⑥积极 治疗肛 养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经络,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技法多种多样,而在推拿过程中,配合使用中药也是常见的做法,以增强疗效。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推拿中药配方秘籍。

1.活络通经方配方:母桂皮10g,艾叶10g,大黄10g,血竭10g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舒筋活络适用疾病:寒湿痹痛,经络阻滞,肌肉酸痛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调成糊状,涂抹在患者患处,然后用拇指按摩涂抹处,辅以适当的推拿手法,以舒缓病痛。

2.驱风散寒方配方:藿香10g,苍术10g,白芷10g,樟脑10g功效:驱散风寒,舒筋活络,温通经脉适用疾病:风寒所致的肩背酸痛,关节酸痛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橄榄油搅拌均匀,然后涂抹于患者患处,并用推拿的揉捏手法按摩数分钟,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

3.舒筋活络方配方:川芎10g,红花10g,桂枝10g,丹参10g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温通经脉适用疾病: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经络气血不畅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米醋调成糊状,然后涂抹于患者患处,用指腹推拿沿经络方向按摩,以促进气血畅通,改善病痛。

4.温肾壮阳方配方:菟丝子10g,肉苁蓉10g,仙茅10g功效:温肾壮阳,活血化瘀,改善肾功能适用疾病:肾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然后涂抹于腰膝部位,用指腹推拿按摩,辅以适当的拍打和揉捏手法,有助于温肾壮阳,缓解腰膝酸软症状。

以上是几个常用的推拿中药配方秘籍,配合推拿手法使用,能加强治疗效果,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中药配方的使用应根据个人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避免过敏或不适。

同时,在使用中药配方时应遵循医嘱,并遵循正确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中药八卦对应

【#】中药八卦对应

——中药八卦对应——内卦为性气(本性、性命、本质),外卦为质体(时空、外表、身体、表面);内卦为内涵,外卦为形式。

药物为“形而下者”——器质之物,“方以类聚”对应后天卦位。

先天卦数,后天卦位。

如下图:⊙药物应象配伍 ●其中,乾9坤1为老阳老阴:1、6同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坤1为艮6的物质基础,所以艮弱皆需要配合以补坤——兑4老阳所生 离3少阳所生 震8少阳所生 坤1老阴所生 艮6 老阴所生坎7 少阴所生巽2 少阴所生乾9老阳所生 洛书数理 巽2辰巳震8东卯艮6丑寅 坎7北子 乾9 戌亥 兑4西酉坤1 未申 离3南午 后天卦健脾;兑4为艮6的外卫空间(艮为山,兑为水为云雾),艮6如炉火兑4如炉膛,炉膛不空火力不旺,炉膛不保温则火力衰弱。

4、9同金,9乾为4兑的阳气补给库,艮6为4兑的内在能量基础。

所以兑4弱则需要配合以壮乾9——补气,或壮阳6。

3、8同木,3、8互为助力:一方面8“母”木生3“子”火;另一方面子养其母——冬天地阳气旺而外部时空之离火衰弱,故震8胆经龙雷之火亦不得申(出),必需艮6内火和离3外火皆旺(内部能量源充沛,外部时空冰释而物质活畅),胆经方以得申,肝木才能生旺。

巽2为震8的物质基础,坎7为离3的物质基础。

2、7同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震8是巽2的合十能量基础,坎7是巽2的物质之源。

药物组合除了太极阴阳合十数的阴阳之合之外,还有子午--卯酉周天的“天势”之合、相同属性生成数的“地利”之合、干支三合局的“人和”之合。

一、天势之合:子午周天——先天之火元气升降为太极开阖所生之天势,主天干五行循环,后天卦象之;卯酉周天——后天之火的十二地支气血盛衰循环,先天卦象之。

先天、后天能量的组合,见“子午、卯酉周天对应图”。

1、地支脾胃(7Am—11Am坤1)旺于天干之东南方木、火之间,故脾胃的功能与肝木、心火都有关系:木气不化则“土结”食积,心火不温则胃寒。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的优点

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的优点

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的优点针灸与中药均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针药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即: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反效制约。

因此,在临证时应注意这三种关系,使两者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针药的同效相须关系(一)功效相同、作用强度类似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将针灸和药物结合起来,对一种疾病的病因或者证候,从相同的角度来展开治疗,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确保疗效最大化,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或者减少针灸的刺激。

比如说,对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的胃下垂,可以通过对中脘、足三里进行针灸,再辅以补中益气汤,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二)药物治疗为主、针灸治疗为辅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效果的针灸,来代替一些药物,从而达到降低药物用量的目的。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在长期服药后,患者对服药有了一定的耐药,可以用针灸治疗来代替一段时间或者一定程度的药物治疗;也可以在长期服用大量药物,对身体有损伤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剂量,将药物治疗替换为针灸。

(三)针灸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在临床上,虽然针灸可以调节、激发人体机能,但是由于只是对人体的一种外部刺激,没有对人体的物质基础进行改善,导致其收效较慢,或者很难维持,且不能确保其稳定。

对此,除以针灸为主外,辅以补肾填精、血肉有情之物,可增加针刺的效果。

二、针药的异效互补关系(一)内外并治采用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的方法,即“必齐毒攻于内,延石针艾于外”。

此法适用于内因同时存在热毒和痰浊等病机,且有明显体表症状的病人。

例如,在治疗痤疮时,可以使用针刺局部通络活血,同时使用清肺胃实热的中药。

(二)脏腑经络并治主要适用于多种脏腑和经络相同的疾病,如老年性骨关节炎、肩周炎等,也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等。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医辨证论治,调节脏腑;借助针灸,达到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例如,《卫生宝鉴》中记载的对肩、臂疼痛病人采用针药配合治疗的方法,即以“井穴”疏通经脉,艾灸肩井、尺泽,达到温阳通络之功效,然后辅以“清肺”饮,以清肺补正,健脾养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穴位理论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中医穴位是指人体表面或近表面的特定部位,通过在这些部位施加刺激或按摩等手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中医穴位理论基于人体经络系统的假设,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经络,而穴位则是这些经络上的特定节点。

二、中医穴位的分类中医穴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脉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

1. 经脉穴位:经脉穴位是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中,特定经脉上的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十四条经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穴位。

比如,手太阴肺经脉上的“太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的“急脉穴”。

经脉穴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刺激经脉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

2. 奇经八脉穴位:奇经八脉穴位是指中医学中的奇经八脉系统中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脖、腹、背、臀等部位。

奇经八脉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医穴位的应用中医穴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以下是中医穴位的几种常见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用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按摩或推拿,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推拿按摩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实际按摩穴位,对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3.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质,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疾病、疼痛等。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中成药与穴位整理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中成药与穴位整理

以下关于穴位的描述基本上都摘自百度百科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1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颈椎病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揉前胸的胸骨一段(从天突到鸠尾)或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腰骶骨处(根据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不同)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天突穴位臵:体表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位主治疾病: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天突穴的主治疾病: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心脏不好或贫血,刮痧2,疾病的对治方法?同仁堂的“人参生脉饮”+揉左手心的劳宫穴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人参生脉饮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辅料为蔗糖、防腐剂(尼泊金乙酯)。

用途: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

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

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

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

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

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

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

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2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脖子酸痛,眼睛发胀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风池穴(此方法摘自第三章第2节蓝蓝月儿的描述)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风池穴别名:热府穴。

“中医课件:十二经脉用穴和方剂详解”

“中医课件:十二经脉用穴和方剂详解”
穴位和方剂的结合能够提高疗效,治疗更全 面、更有效。
穴位调理
在应用方剂治疗的同时,通过对经脉穴位的 调理,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保证安全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调 整,预防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1
《内经》
系统阐述了经络、气血和脏腑之间联系的学说。
2
《伤寒杂病论》
再次强调了经脉疾病的特征,对经络的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3
现代经络学
经络学逐渐走出传统范畴,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成为中西结合的一门学科。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 情况,结合经络学说进 行个性化治疗。
2 辅助诊断
通过检查经络,能够对 患者的病情做出更为准 确的判断。
包括经络学说在内的中医知 识,将会成为人们对于自身 健康状况的认识,推动人类 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经络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电针
目前人们在经络治疗中尝试了 不少新的方法,如磁疗、电针 等。
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中医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化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逐渐 融合了一些传统的养生保健方 法,如瑜伽、冥想等,促进综 合治疗。
方剂的分类及用途
复方方剂
由多种草药制成,在疾病治疗 中广泛应用。
单方方剂
即使用一种草药制成的方剂, 具有针对性,使用方便。
煎剂
是以草药为原料,采用水煎法 制成的中药,常用于外治皮肤 病和湿疹等。
穴位和方剂的关系
辨证论治
方剂与穴位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之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提高疗效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通经络、调理气血 、协调阴阳、抗御病邪 的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药物具有发散 、走窜的性质, 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
用 , 药 物 直 达 病 所 , 力 更 专 且疗 效确 切 , 使 药 是针 灸 学与 中医 方
5 .% 6 7 。其制备、应用 方便, 无需裱背材料, 但载药量较小。刘 氏等 以麻黄、黄芩等 6味药材的提取物制成膜剂, 以穴位给
分正丁烯 内酯制成聚乙烯 醇凝胶贴片, 药效学研究表明可使豚
鼠哮 喘 潜 伏 期 、跌 倒 休 克 期 显 著延 长 , 具有 一 定 的 平 喘功 能 。
喘 16例, 2 总有效率达 9 .% 9 2 。黑膏药作为皮肤给药的古老剂
型, 有药 物 治 疗 和物 理 热 敷 的双 重 作用 , 具 且粘 着 力 强 。 黑膏 但 药 中药 物 有 效成 分 受 工 艺 过 程 的 影 响 较大 , 常 造成 活性 成 分 常 的 破坏 或 损 失 。 因此 , 一 步 改 进 黑 膏 药 的 工艺 , 留更 多 有 效 进 保 成 分, 得 深入 研 究 。 值
这 4种剂型为皮肤给药最古老 的剂型, 即将 中药研为细末, 挫伤、肌 肉疼痛 、关节酸痛和风湿痛等疾病 。贴膏剂具有药物
水、饴糖适量, 调成糊状,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 管哮喘 1 o o例, o
总 有 效 率达 9 .% 6 0 。杨 氏等 用 麻 黄 、 白芥 子 、细 辛 、地 龙 、
3 m的圆形贴膏, ~5c 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 9 O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 .% 3 3 。林 氏等 用 聚 乙烯 醇凝 胶 为 载 体 制 成 中药 咳
着 力差 、 用水调敷后药膏易于干枯, 含菌量大, 易导致皮肤 感染, 泰贴膏, 动物实验表明, 咳泰贴膏外贴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 易霉变, 有待进一步研 究改进 。 12 硬 膏剂 .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它们的任何一种神效,都是我们祖先用身体试验过的,只要你学会使用经络,并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会终生尽享健康的秘诀。

改变先天体弱的三大穴:肝俞、肾俞、太冲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

肾为先天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开窍于唇;心为君主之官,主管脉,和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肝主管筋,和胆相表里,开窍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

这样一来,全身众多部位的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差异很大,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脏弱,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生病时可以遥相呼应,里应外合,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去提醒、改善内在的脏腑,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双侧的下面几个穴位三至五分钟:肝俞、肾俞、太冲。

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些症状:腰腿痛,落枕,睡觉时腿老抽筋;眼花,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头昏,双胁下灼热,舌头红,口干,苔少;老打嗝,恶心想吐,吃下东西很不舒服;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经常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以上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的话,不久就会发展成西医检查后认定的脂肪肝、高血脂、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脱落、浅表性胃炎等。

肝血虚、阴虚了就没有力气,更没有多少气血能够分给筋,人抽筋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抱怨了,如果我们还是不管不顾的话,病就要来了,而且还要攻陷脏腑。

此时,我们只要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再配以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就行。

承山穴,顾名思义,能承担如山重量的意思,它能够舒筋活络,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有效大穴。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来源:张莹萍的日志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的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中药学部分有七方十剂、七情配伍、对药等药物组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针灸学部份也有各种配穴组方方法,其治疗效果远优于单穴治疗。

经长期的临床实践,针灸配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方法有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表里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子母补泻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原络配穴法等[1]。

表里配穴法为根据脏腑的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的相应穴位进行配伍的方法。

本文介绍的是表里配穴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相互配伍的两穴不但属于表里经络的关系,其位置也是相对的,分别位于肢体的正反两侧,可以称为位置相对穴,这样的穴位有许多组,这里只举例三组,其余可以举一反三。

这种配穴法的优点是取穴方便、不需要患者反复调整体位,又可以同时调理脏与腑的经气,还均可以用透刺法,增强针感。

一、阳溪、太渊阳溪位于腕背侧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直刺0.5~0.8寸。

太渊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直刺0.3~0.5寸。

配伍意义:阳溪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中的经穴,太渊属于手太阴肺经五俞穴中的俞穴。

肺经与大肠经为表里经,两穴位置分别位于腕背与腕掌侧横纹中,两穴配伍可以用风热感冒、胃热牙痛、咽痛等症的治疗。

肺能通调水道,大肠能传化糟粕,临床有时可见一种病人,呼吸系统有慢性咳喘疾患,同时患有痔疮、便秘等大肠部位的疾病,用此两穴配伍可以收到显著治疗效果。

二、阳池、大陵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直刺0.3~0.5寸。

大陵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等。

直刺0.3~0.5寸。

配伍意义:阳池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大陵为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和原穴,三焦经与心包经为表里经,两穴位置相对,配伍以后善治腕肘肩关节疼痛、胃肠疾病。

穴位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与中药的对应关系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三、足临泣(泻)-白蒺藜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第12章理气类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二、脾俞-大腹皮三、天枢(泻)-枳实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五、天枢(灸)-木香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理血类一、隐白(泻)-三七二、阴陵泉(泻)-白茅根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六、支沟(泻)-红花七、血海(泻)-延胡索八、太冲-五灵脂九、肩井(泻)-牛膝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补益类第一节补气类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四、三阴交(补)-白术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第二节补阳类一、命门(灸)-鹿茸二、肾俞(灸)-肉苁蓉三、腰阳关(补)-锁阳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第三节补血类一、中极(灸)-熟地黄二、太冲配肝俞-白芍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四、肺俞(灸)-阿胶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第四节补阴类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二、膏盲(灸)-麦冬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消导类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二、三焦俞(泻)-山楂三、申庭-麦芽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化痰止咳类第一节温化寒痰类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三、中府(泻)-桔梗四、尺泽(泻)-白前第二节清化热痰类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二、支沟(泻)-瓜蒌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四、哑门-竹沥第三节止咳平喘类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二、痰喘(灸)-紫苏子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收涩类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穴位和中成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和中成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和中成药的对应关系!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

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我们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特别缺少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使人体阴阳平衡。

足三里=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气海=当参。

补中,益气,生津。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熟地;养血、滋阴。

照海=生地。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胆经的阳陵泉=逍遥丸。

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麦味地黄丸。

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中府=补中益气丸。

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只要按么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太渊穴商丘穴=参苓白术丸。

肺经的太渊穴,脾经的商丘穴=参苓白术丸(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

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

大陵穴=吗叮啉。

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

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

商阳穴=开塞露。

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

商丘穴=消炎大药。

人体自有的消炎大药。

大都穴=补钙药。

脾经大都穴=补钙要穴。

(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

)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么病都能治。

可以说,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

注意百会穴不能重力按压。

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人中=急救调气丸。

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

耳垂=急救药。

与人中同样作用,因为按人中有后遗症。

捏人中后人中处长期疼痛。

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

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分钟内止血。

中医药法印象深刻的几项内容 -回复

中医药法印象深刻的几项内容 -回复

尊敬的读者,今天我将带您走近中医药法的世界,探讨几项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中医药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呈现中医药法的深度和广度,为您带来一场关于中医药法的深入探讨。

【1. 经络穴位】中医药法中,经络穴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脏器之间、脏腑器与体表之间,通过气血、经络而相互联系的一种系统。

穴位则是经络的特定部位,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穴位的选取和运用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症选取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治疗,调理患者的气血,以达到疾病防治和康复的目的。

对于经络穴位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法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2. 中草药】中药材作为中医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中医药法认为,中草药具有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多种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医药法中,常用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对中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是中医药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深入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法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3.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药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倾听患者的声音、闻取患者的气息,询问患者的病史,摸诊患者的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中医药法的独特之处。

对中医诊断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法的诊疗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中医药法中经络穴位、中草药和中医诊断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医药法的深度和广度。

中医药法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我们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中医药法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药、方对应穴位

药、方对应穴位

药、方对应穴位药穴对应,方穴对应四逆散对应穴位,便是太冲、合谷、血海、中脘。

柴胡对应太冲,因其为肝经上能升清降浊之穴;枳壳对应合谷,能通利从整条呼吸道、消化道的积滞;白芍对应血海,能滋阴养液,增其补血之功;甘草对应中脘,因其位于人体躯干中央,有调和折中之效。

八珍汤对应穴。

四君子汤对应穴位,便是合谷、中脘、建里、足三里。

党参对应合谷,因其为阳明大肠经中,专主收纳五谷,补气壮力之穴;白术与甘草,对应中脘与建里,因此二穴皆是任脉上专主胃腹诸疾,能调中之穴;茯苓对应足三里,因其不单能健脾和胃,更能引气下行。

因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和胃,补气壮力之功。

四物汤对应穴位,便是血海、膈俞、三阴交、太溪。

当归对应血海,为一切津血之海,是津血最为旺盛之处;白芍对应膈俞,因血会膈俞,所有津血汇集之处,亦是充盈;川芎对应三阴交,因其上行头面走脾胃经,下行血海补肾经,旁开郁结利肝经,正是三阴交会之穴所主;熟地对应太溪,能滋补肾中精华,让肾精如溪水般源源不断。

八珍汤的“升级版”,将其对应穴位研究透彻。

如四君子加陈皮、半夏,便是专去痰湿的陈夏六君子。

这陈皮和半夏所对应穴,便是云门与丰隆。

陈皮善行气,正对应肺经上行云布雨之云门穴;半夏善化痰,正对应胃经上电闪雷鸣,消阴翳之丰隆穴。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便是专化瘀血的桃红四物汤。

这桃仁红花所对应的,便是太冲与合谷。

因花升子降,而这开四关之穴,既能通宣理肺,亦可活血化瘀,还能升肝降肠,正是符合这花升子降之功。

玉屏风散、生脉饮、桂枝汤等等经方,颈三穴、腰三穴、胸三穴等等。

若熟悉药物,睇方药,便知按何穴位最为对症。

四君子汤症的就按四君子穴,四物汤症的就按四物汤穴,桂枝汤症的就按桂枝汤穴。

如此将方(药)穴(位)对应运用的淋漓尽致。

单方单穴,是一种深究穴位微妙之道的思维。

这才是真正的穴往大处发,义往深处挖!天有雷电,人有丰隆、列缺,专行云布雨,令人心灵晴朗!地有山沟流水,人有太溪支沟,专通经活络,令人脏腑肌肉丰满滋润!天有风吹气动,人有风府、风池,专门令人呼吸精气,吞吐得利!地有井泉出水,人有涌泉、肩井,此二穴乃人身力量涌出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target='_blank'>白豆蔻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三、足临泣(泻)-白蒺藜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第12章理气类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二、脾俞-大腹皮三、天枢(泻)-枳实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五、天枢(灸)-木香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理血类一、隐白(泻)-三七二、阴陵泉(泻)-白茅根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六、支沟(泻)-红花七、血海(泻)-延胡索八、太冲-五灵脂九、肩井(泻)-牛膝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补益类第一节补气类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四、三阴交(补)-白术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第二节补阳类一、命门(灸)-鹿茸二、肾俞(灸)-肉苁蓉三、腰阳关(补)-锁阳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第三节补血类一、中极(灸)-熟地黄二、太冲配肝俞-白芍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四、肺俞(灸)-阿胶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第四节补阴类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二、膏盲(灸)-麦冬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消导类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二、三焦俞(泻)-山楂三、申庭-麦芽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化痰止咳类第一节温化寒痰类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三、中府(泻)-桔梗四、尺泽(泻)-白前第二节清化热痰类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二、支沟(泻)-瓜蒌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四、哑门-竹沥第三节止咳平喘类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二、痰喘(灸)-紫苏子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收涩类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连翘:为“疮家圣药”。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为治疗黄疸要药。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

(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茯苓: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佳品;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

(为伤科要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疼要药。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茜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

(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百部: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

川贝母: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浙贝母: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

石决明:为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

羚羊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钩藤:为清肝息风止痉之要药。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天麻: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

(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麝香:为开窍醒神之良药。

(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冰片:开窍回苏之要药。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蛤蚧:为治肺虚喘咳,肾虚作喘之要药;为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

阿胶:为补血要药;为止血要药。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