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www.themegallery.com
Fra Baidu bibliotek
1、学习者的需求 主要从三方面分析: a对学习者社会特征的分析; b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 c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
2、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 特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 渐社会化。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时理所当然的应将社 会需求作为一个重要来源。 问题: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制定课程目标呢?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 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 与具体化。
关系: 关系: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 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 的具体化,它的实现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 体操作才可完成。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 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2、展开性目标取向:指在实际情景中随着实际情况的发 展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注重的是过程。 优点: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 不足:该目标要求老师要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了解学生 的个性,大多数教师不具备该种素质; 需耗费大量额外的工作和努力,教师也不一定愿用; 该目标过于开放,学生很难产生对必要学科的迫切 性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表现性目标取向:指学生在从事某项活动后产生 的个性化表现。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某种程度首创式的形式,而不是事先的结果。 优点:充分发回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不足:很难使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
选择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1、哲学筛子: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是最基 本的社会价值观 2、心理学筛子: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 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根据学习心理学 所达到的。
LOGO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育学原理 杨文慧
www.themegallery.com
内容
1.课程与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 2.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4.选择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的 规定和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 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具体要 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3、学科发展的需求 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本原 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 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 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目标 的基本来源之一。
4、适应自然的需求 人们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 外的客体要素——自然的研究,忽视了外部世界 的客观规律性。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1898年出版的《我的教 育信条中》论述了学者、社会的研究和学科之间 的关系。 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提出了 教育的三个基本因素:学生、社会、教材,并研 究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波特在1945年出版的《课程设计的一般技术 》中也论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教材专家的 建议和研究、实际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兴趣。 课程论专家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 学的基本原理》中叶提到了课程目标的三来源是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专 家建议的研究,并且这也已经成为课程论研究工 作者的共识。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1、行为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 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优点:具体性、可操作性。 不足: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因素,而忽视难以测评, 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 行为目标把学习分解成为各个独立的部分,以为 是可以分层对待的,而不是把学习视为一个整体,不利 于通过各种教学科目来陶冶学生的个性; 事先明确规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原理,本身就 可能存在疑问。
来源 学生
来源 社会
来源 学科
暂定的一般性目标
教育哲学筛子
学习心理学筛子
明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年7月版 饶玲 《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 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 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是从课程的角度规 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 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 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 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教学活动的效果主 要体现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上。教学目标 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 现的预期变化。他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结果 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如获得某种语 言知识,掌握读写算的技能,产生某种态 度和情感,认同某种价值观念。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对于课程目标的取向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其做 了不同的静态的归纳或分类。国内的学者有的分成 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有的分成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也 有的分成泰勒的行为目标、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这些归纳或分类没有严格的 标准和界限。从各种取向来看,实际是在过程与结 果、隐性与显性、唤起性与规定性之间的选择与侧 重,从而表现出不同取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