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智能制造;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产学研合作是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核心技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渐由自动化、集成化设备及生产线所取代,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计划的实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且逐渐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向发展,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科研促教”三教融合方式,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工作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切实推进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本课题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构建符合产业结构特点,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提高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方案,即著名的硅谷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反哺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德国包豪斯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师徒制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输出。
法国采用的法式学徒制教育即“教师+师傅”,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注重技能的传承,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均采用了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智能制造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构建该模式的关键因素。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关键因素、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与行业需求脱节等。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职院校作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将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力求发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探讨智能制造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概述、存在的问题、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关键因素以及实践案例分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推动着工业的不断升级换代。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兴起,已经成为引领工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给工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对于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二、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1. 引领生产模式转型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人工操作为核心。
而智能制造通过将“人”与“机器”以及“物”、“数据”等资源进行全面的融合,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
这种新型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能快速适应新技术,拥有较高的智能化工厂和研发中心。
因此,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业领域将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运营专家和装备维修人员等。
2. 高端技术人才短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
这些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先进性,使得相关的高端技术人才比较稀缺,尤其是“全栈人才”。
这就要求企业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招聘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并通过培训和调整,适应智能制造的新型生产模式。
3.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企业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领域,涉及许多核心技术的掌握,如算法设计、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等。
因此,企业需要更多的研发人才参与研究并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4.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普及,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变革。
一方面,新型的学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管理与创新”等开始出现,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弥补了传统工科专业的不足。
另一方面,企业更加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追求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一、专业背景智能制造是一种集成了物理系统,网络系统和计算系统的先进制造技术。
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1. 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现3. 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4.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高效地工作5.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课程设置1. 智能制造基础理论课程2.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课程3. 工程实践课程4. 跨学科综合课程5. 创新创业课程6. 选修课程四、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2. 项目实训3. 工程实习4. 创新创业实践五、师资队伍1. 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2. 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3. 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指导六、人才培养模式1. 专业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项目驱动式教学3. 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4. 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培养七、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1. 参与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竞赛2. 参与科研项目3. 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八、毕业设计与论文1. 工程实践型毕业设计2. 论文撰写与答辩九、就业与职业规划1. 就业指导与择业辅导2. 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践与就业机会3. 职业培训与职业规划指导十、国际化与合作交流1.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 赴国外企业实习与交流3. 国际项目参与与合作十一、总结与展望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术教育、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等要素,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智能制造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智能制造技术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格局,企业越来越需要精通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供给还不足,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宽口径引进人才为了满足智能制造技术的迫切需求,企业应该广泛引进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
这一策略的重点是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人才,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并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企业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改革校企合作是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制定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训基地,既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又能够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更贴切于实际需求。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鸿沟,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人才引进渠道。
三、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多层次的体系建设。
对于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在职人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和进修班提高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提升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竞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人才交流和培训活动,让人才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四、持续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应该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项目和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和资源支持;同时,也可以鼓励人才创办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帮助,以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借此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特点,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难题和挑战,急需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深入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现状分析、模式探讨、案例分析、课程设置建议和实践教学方法探讨等内容的分析,提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于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覆盖这些领域。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探索适合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发展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以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必要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探讨这一重要课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向与措施,为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升级。
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高职人才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因此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智能制造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高职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智能制造的兴起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来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灵活的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培养具备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包括:1. 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信息技术等;2. 具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集成、运行和维护能力;3. 熟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三、课程设置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2.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3.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工程等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集成、运行和维护能力;4.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 选修课程:包括前沿技术讲座、跨学科课程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术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智能制造专业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传授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 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线上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学习、讨论和作业提交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了当今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2.具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优化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3.具备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化生产线的调试和维护;4.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
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3.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实践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注重实践训练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训练:1.实验室实训: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配备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工业实习:安排学生到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智能制造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能力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构建未来工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未来工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通过分析行业需求、教育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评价机制等,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迅速融入智能制造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引言在全球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正引领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前瞻性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养方案,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业需求分析智能制造涉及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企业不仅需要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更需要具备数据分析、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于跨界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三、现行教育现状与挑战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与产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环节,难以满足企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
此外,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不同步,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亦需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亟需建立。
四、培养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教育现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强化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
2. 实践能力的增强型: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开拓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主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4. 国际视野的拓展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论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关键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为此,探索一种适合于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自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技术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中,智能制造技术因其优越性能和高效率已成为新的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包括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替代人力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探索一种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1. 学校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现行的教育制度来看,我们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等设有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形成了教育与培养人才的体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
大多数学校会设置一些相关的学科,如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等。
学生会在课堂上学习到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基础的技术概念与应用技能。
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加入制造业的生产线,从事与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工作。
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接触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并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学校还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外的真实实践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组织能力等方面。
2. 企业实践教育模式企业实践模式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注重工作实践的应用。
企业实践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中实践,进行相关教育和多方位任务模拟实践,获得现实中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企业实践教育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工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更快地积累重要的实际经验,提高组织能力和实践技能。
面向产出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优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产出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优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作者:王海舰高兴宇赵雪梅钟思刘海浪吕汝金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5期摘要:該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面向广西产业结构对智能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成果导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全程覆盖、双环驱动”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打造“互融互通、合作共赢”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
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校企双向驱动,面向产出培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优质复合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成果导向;企业需求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45-04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alents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facing the urgent demand of Guangxi's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s, 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with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nd cross integration" was built. Meanwhile,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s with "full coverage and dual drive" was formed. Moreover, by strengthening the two-way exchange of talent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win-win cooperation" was built. Guided by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driven by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aims to cultivate multi-disciplinary, highquality and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for output,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esults oriented; enterprise demand《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1]。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现代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智能制造领域所需的人才却相对不足,因此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提出一套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智能制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养人才需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取得平衡。
学生在学习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智能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相关的知识。
因此,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培养更多的智能制造人才,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专门的实训基地。
这样的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实验。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在实训基地中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智能制造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需要与国际接轨。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和比赛。
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全球竞争力。
五、不断更新的课程设置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在不断演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应该定期评估和更新课程设置,及时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研修课程,帮助在职人员提升技能。
总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跨学科知识的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不断更新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智能制造人才,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强国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要求生产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双重能力,同时也需要从事于制造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这对于我国企业以及各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催生了一批全新的技术,以及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制造企业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型制造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而言,面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需要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学习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制造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学校又缺乏足够的应用实践体验。
这样就需要高等院校准确地发掘未来的制造模式和流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期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教学,进一步确定和调整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应具有创新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而非人单一地注重技术水平的学习,而是更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这使得人才培养机构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本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三、智能制造时代下人才的四大能力在智能制造时代,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四大能力:一、核心理论素养能力。
智能制造涉及多种技术和工程领域,要培养掌握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论素养,才能在制造中发挥出更好的技能。
二、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一、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致力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然而,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下将重点介绍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缺乏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智能制造行业不仅需要具备技术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目前很多培养方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业务需求。
二、缺乏企业需求匹配的实践机会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机会相对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工业环境和实际的生产流程,缺乏对行业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的实践经验。
这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刚刚步入职场时,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实际工作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智能制造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跨学科性质的领域,涉及到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范畴,缺乏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这导致毕业生对整个智能制造行业的全貌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不足,难以进行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工作。
二、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建议为了解决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供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方案应该将技术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创新设计等综合素质课程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与企业的协作高校与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案例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1.学习目标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提供企业智能制造设计、运行、维护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掌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其它最新技术,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制造技术,能够
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所创新。
2.培养目标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制造科学理论和实验
技术,具备智能制造的全过程设计和实施能力;具备控制工程、机械设计
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自动化技术、服务机器人、计算机技术等技
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具备智能化制造与物联网的研究及应用能力;具备
制造系统研究、分析和设计能力;具备汽车制造领域的常见技术,比如汽
车行业质量管理、汽车节能技术、汽车仿真技术等;具备制造领域其他类
似技术的应用能力。
3.培养方式
为了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首先应开展综合性理论和实践教育。
通过相
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学习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掌握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强沟通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些人才应能系统应用智能制造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依托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和产教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注重培养实践创新型学生。
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此外,还应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设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智能装备设计、智能控制、智能运维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智能制造工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师资队伍:要培养优秀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这支队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
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程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研发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
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
综合素质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这包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以及提升其沟通协作、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智能制造:人力资源、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人力资源、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正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智能制造的推行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智能制造的实施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方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需要有技术实力雄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智能化工具的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智能化设备的运营和维护也需要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
智能制造的推广需要企业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他们将为智能制造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智能制造领域,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关注员工的发展和培训。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的更新迅速,员工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了满足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培养和选拔合适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育部门需要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人才。
这些课程应该包括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技术应用以及相关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
此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实战能力的人才。
除了教育部门的培养,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智能制造的技术。
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优先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拥有一支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因此,对于已经从事智能制造工作的人员来说,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应该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让员工了解最新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郑兆权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7期
摘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智能制造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基于此背景,智能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响应社会发展,各高校及职业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智能制造专业,但现阶段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总体来说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现存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智能制造大背景
智能制造应用数控技术进行辅助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人力物力的投入,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因此,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充分依托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进行,通过网络和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工业生产和制造。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为了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可以通过技工学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我国的智能生产制造提供专业的数控人才,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和辅助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
2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将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在各职业院校已经历10余年的建设,相对趋于稳定,然而如何应对智能制造要求培养高端数控技术人才,匹配行业需求却遇到瓶颈。
(2)课程体系陈旧,不能满足新时期改革的要求。
目前工科类职业院校均开设数控技术专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混淆不清,都在培养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仍以机械制图、公差、工程材料、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数控编程、数控车床实训、加工中心实训等传统机加工课程为主体,无法满足培养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高端人才的改革要求。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数控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学校建立数控实训基地,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
数控加工实习,实现校企零距离。
然而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以企业参观、讲座等形式,不能触及深层次的技能训练,高端数控系统编程等内容。
(4)教师整体水平不高。
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有一支技能娴熟、懂控制会调试、综合知识全面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
而目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仍只是在数控操作或数控编程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与培养智能制造高端人才要求有一定差距。
3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都要进行社会调查和论证。
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设,做好四个模块:师范训练,实习实训,实验设计和科技活动环节。
(2)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团队水平。
为了提升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能力,校企双方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提升团队水平。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一些数控技术专业研讨会,以及各类可以提高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理念的学术会议;另外还有一些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培训等也可以多多参与,对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逐步提升团队综合水平。
(3)校企共建,引进企业前沿技术及装备,提升高校服务产业能力。
将“工学结合、校企共建”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企共建,一方面教师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将最新知识与传统工科知识更好的结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到企业参观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从学习生涯到职场的的角色过渡。
(4)“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职业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采用了订单班的培养模式,比如汽车营销专业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与4S店进行合作,企业将有意向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采用自己教材,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结合,提前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5)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参加校外竞赛作为实践考察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制作、结构设计和结构创新的实践工作能力,还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的所在,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另外参与各种技能大赛,也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考察,本着以赛促学的原则,积极鼓励学生参加。
选拔和竞赛,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使得学生找到兴趣点及自信心。
各类相关竞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校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融为一体、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融为一体、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融为一体。
可以用比赛促进教学改革、用比赛促进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完善智能制造專业群的人才培养。
4结语
智能制造专业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和课程,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工程教育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探索完整的创新链条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意—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陈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工程实践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17(23).
[2] 段向军.高职教育教学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