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废弃物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1 3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conservation)。保育一词在国内外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中,是指保护(protection)、改良(improve 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or wisely use)。因此,生态环境建

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2]。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

设的内涵,有助于避免从某个地区或部门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某一项生态建设任务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 主体 ,同时也不至于把自然资源保护、改良(改善)与合理利用分割开来。

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多样。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渡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即: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保护区;草原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建设现状,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沙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实行乔灌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

(2)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重点林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停止天然林砍伐。

(3)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在沙漠边缘,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 三北 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良沙化农田、减轻风沙危害。

(4)南方丘陵红壤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北方土石山区: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6)东北黑土漫岗区: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

(7)青藏高原区: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8)草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超载放牧,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27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