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工程的内涵与范畴

环境生态工程的内涵与范畴

环境生态工程的内涵与范畴一、内涵环境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修复和改善的综合性工程。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修复:环境生态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包括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环境保护:环境生态工程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限制工业排放、治理污染源、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生态建设:环境生态工程还包括对生态系统的建设和重建。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生态景观规划等手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二、目标环境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灭绝的风险,保护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2. 改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增加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清洁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服务。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工程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范畴环境生态工程的范畴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水环境工程:主要包括水体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修复等。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湿地水处理系统等措施,减少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2. 大气环境工程: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治理、减排措施等。

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提高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环保水平,减少大气污染。

3. 土壤环境工程: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等。

通过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壤质量和耕地面积。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近年来,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变得非常必要。

一、背景和意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考虑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长期计划。

它不仅关注环境的长期健康,还着重关注人类发展与环境协调共生的目标。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的制定对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是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繁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长期可持续性,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科学决策原则: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和措施。

3.全局思维原则:促进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4.综合规划原则: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布局。

5.生态优先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完整。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需要涵盖多个方面,以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以下是主要内容和措施的概述:1.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2.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工作。

3.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4.土壤污染治理: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污染源治理,修复受污染的土地,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

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

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

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

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

(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

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

石漠化面积23.6万亩。

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受到污染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

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一项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实施环境执法,严惩污染企业,倡导节能减排,提倡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态资源保护。

保护生态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保护生态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政府加强对森林、水资源、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推行节约型资源利用政策,实行严格的资源准入制度,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管,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

三、生态效益提升。

生态效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提升生态效益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状态。

中国政府推行了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促进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产品与服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四、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中国政府加强了环保教育,推广环保知识,提倡垃圾分类,推动低碳出行。

同时,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生态文化价值观,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

中国政府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推进权责明确、法规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推行环境信息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环境是全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履行国际环境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环境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环境保护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环境保护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环境保护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内涵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以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资源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土壤和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4. 废物处理与回收:有效管理废物,推广回收利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现实意义
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防止生态灾害的发生,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健康保障:合理的环境保护可以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有助于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4. 城市美化:环境保护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5. 国际形象: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加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合作机会。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人类福祉以及维护地球家园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
注:以上内容未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水土保持(十一):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保持(十一):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保持(十一):生态环境建设秉着“为水保,做贡献”的想法,和大家说说水土保持的故事,欢迎交流,欢迎讨论!今天说一说:生态环境建设01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cco-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对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改善。

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保护、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当于欧美国家的自然资源保育。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由于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情况普遍存在,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致使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面积虽然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

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量地区差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原因。

在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营力。

(2)水土流失危害仍然严重。

据水利部2000年遥感调查结果,中国土壤侵蚀面积356万k㎡,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风蚀面积191万k㎡。

什么是生态环境如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环境如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环境如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当我们谈到“生态环境”这个词,您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画面。

但生态环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生态环境,简单来说,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基础,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我们所呼吸的清新空气、饮用的纯净水源、脚下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共同构成了自然环境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大气为我们提供氧气,调节气候;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万物;土壤孕育着植物,为生物提供养分和栖息地;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

人工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出来的环境。

城市、乡村、道路、农田、工厂等都属于人工环境的范畴。

这些人工环境在为人类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此重要呢?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我们依赖清洁的空气来呼吸,干净的水来饮用和灌溉,健康的土壤来种植粮食。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将会严重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

相反,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再者,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严重挑战。

既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第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让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了全球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其中,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对土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正常功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以下方面:1、土地保护与恢复。

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核心生态区、生态移民等实施土地保护与恢复工作,防止过度开发、滥伐森林等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污染、治理水体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湿地、荒漠化地区等沙漠化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园林绿化、生态补偿等,推广生态农业、环保型产业等,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水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管理保护,成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点。

1、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在水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在水资源利用上,要优化供水结构,提高供水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要加强水体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污染,尤其是重点流域和地区的水环境治理,要通过逐级的治理手段,花时间推行修复工作,使水环境得到彻底的恢复和进一步修复。

3、节水用水。

人们的用水习惯和用水行为关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当今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大规模地开采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等。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对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建设旨在修复和改善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弹性。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恢复工程和生态保护区建设,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立法和法规的完善是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限制和规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及时掌握环境状况、监测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只有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此外,推动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通过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可以形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在积极应对挑战。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将环境保护列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修复退化的草原、沙漠和湿地等生态系统。

努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培育生态产业和绿色商机,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然而,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破坏性的开发和排放污染物已经对世界各地的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是指维护生态平衡、修复自然环境,减缓环境污染、预防环境破坏,是人类改变不良环境状况、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环境污染和破坏进一步恶化,人类生存的条件将受到严重威胁,人类最终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环境保护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吸引投资、促进旅游和提高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当前,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环境保护的成本很高。

环境保护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再次,环境保护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污染物不会因为国界而停止散布,而是跨越边境而扩散,所以保护环境需要国际合作。

最后,环境保护还面临着监督和管理的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本身就很复杂,如何防止污染源的滥用和失控,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采用以下措施:1. 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依法惩治环境污染行为,同时完善环保法制的交叉惩罚机制,让违法者承担更重的惩罚。

2. 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

加强社会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民众对环保知识的认识,推动社会媒体传播环保意识。

3. 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排放、污染物回收、污染源治理等方法。

生态保护和建设内容

生态保护和建设内容

生态保护和建设内容生态保护和建设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生态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

本文将讨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气候变化的应对等。

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其稳定和健康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是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生态系统保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层、水层和陆地生物圈。

保护地球生态系统需要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全球性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

水域生态系统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文系统等。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防止水污染、加强水资源管理、维护水生态平衡等。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不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还能够提供木材和其他自然资源。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进行森林资源评估、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止森林火灾等。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保护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过度开发、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系统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土壤流失和水害,维护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防止水土流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采用人工控制、毛地黄等植被的恢复等多种方法来控制水土流失。

2.治理水害水害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建立水文观测站等。

3.加强水土保持教育水土保持教育对于提高公众对于水土保持的认识和行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加强水土保持教育。

什么是生态保护区如何建设生态保护区

什么是生态保护区如何建设生态保护区

什么是生态保护区如何建设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护特定的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这些区域在地球的生态版图上,犹如珍贵的生命宝库,承载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无尽宝藏和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保护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在这些区域内,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形成了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生态网络。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在这里找到了安全的家园,避免了灭绝的命运。

其次,生态保护区能够调节气候。

大片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温和降水,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者,它们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森林和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生态保护区还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水源,保障了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

那么,如何建设生态保护区呢?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保护区的基础。

在规划之前,需要对拟划定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生态调查和评估。

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物种组成、生态功能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结合区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划定合理的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

比如,可以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

核心保护区是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物种最为珍稀的区域,应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人类活动的干扰。

缓冲区则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实验区则可以在不影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

完善法律法规是建设生态保护区的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保护措施、执法监督等内容。

加大对违法破坏生态保护区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加强生态监测和科研是建设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手段。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布局是如何考虑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是有限的。

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引起关注。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人类等不同角度分析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的解决途径。

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由许多部分组成,包括物种、生态群落、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

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系统,因为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因此,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

环境惯性是指环境质量下降后不易恢复。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化学物质、电子设备等工具,同时产生废气、废水和其他污染物质,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导致环境恶化,致使自然资源的流失、气候变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保持水质和土壤稳定性、调节气候变化、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环境等。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使用,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加剧,空气、水资源和土地污染等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对环保政策的实施。

政策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环保政策的制定、执行。

另外,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保护和恢复有机体、生态系统和各种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强化环境监测,建立环境评估和监督机制。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但人类长期以来却无视生态环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不断进行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自己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课题。

一、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指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优化生态格局的一系列行为和工程。

它涉及大面积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耕地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等方面。

生态建设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1.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树木不仅可以固定沙土,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促进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广西百色区就是一个优秀的示范区,在这里废石山得到了有效治理,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植树造林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活动,植树造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环保,更在于义务与责任感,每位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野生动植物保护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对自然生物的群系破环成灾。

野生动植物保护是生态建设不可忽略的一环。

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不仅可以构建更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增强自然生物的抗灾能力,而且还可以控制害虫和疾病,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鼓励和保护一些重要的野生动植物,如熊猫,金丝猴等,使它们逐渐恢复和巩固其生态地位,这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物种生态、生命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环境保护旨在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化和管理化水平,培养舆论和社会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 预防和治理污染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人口增长等因素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污染是这些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因此,预防和治理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为预防和治理固体、水体和大气中的污染物,需要政府、科技、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生态环境讲解

生态环境讲解

生态环境讲解
生态环境讲解可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环境概念: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等内容,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生态系统:解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圈、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3.生物多样性: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介绍不同类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4.自然资源:介绍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资源等,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5.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以及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6.生态环境保护: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生态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包括生态修复、资源节约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

7.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8.个人责任:强调个人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和改善身边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通过生态环境讲解,可以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生态建设的科学介绍

生态建设的科学介绍

生态建设的科学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保护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生态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人工干预自然系统,改善或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生态建设进行科学介绍,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生态建设的概念和意义生态建设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重建、改造、维护或恢复环境生态系统的工程项目和行动。

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建设和维护不同形态的生态系统,可以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生态建设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既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也关涉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旅游等行业。

生态建设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建设的原则和方法1、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是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地重建生态系统,必须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理,即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关系。

主要包括:(1)物质循环原理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特征之一。

通过分解、吸收、转化和释放等过程,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不断的转移和循环。

生态建设要依据这一原理,通过合理的选择植物和动物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保护。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依据这一原理,努力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防止生态系统的变异、演替和破坏。

2、综合性原则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学科的交叉。

在实际生态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植物和动物种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和重建。

生态建设方案

生态建设方案
目标
通过生态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生态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价值
生态建设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自然资源管理
总结词:自然资源管理包括对水、土、森林、矿产等自然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 环境的保护。
详细描述
1.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包括水源保护、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等。
2. 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包括土地 用途规划、土地复垦和土地流转等。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建议
01
实施环保政策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 实施,推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等环保政策。
03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结 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
对气候变化。
02
生态修复
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 土壤修复、水体治理、植被恢复
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04
公众参与
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 资金保障
评估与监测
建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共同推进 生态建设。
加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确 保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保障生态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鼓励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王礼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必要性。

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

作者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

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

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

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

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

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废弃物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

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1 3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conservation)。

保育一词在国内外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中,是指保护(protection)、改良(improve 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or wisely use)。

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2]。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有助于避免从某个地区或部门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某一项生态建设任务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 主体 ,同时也不至于把自然资源保护、改良(改善)与合理利用分割开来。

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多样。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渡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即: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保护区;草原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建设现状,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沙不出沟。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实行乔灌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

(2)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天然林资源,重点林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停止天然林砍伐。

(3)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在沙漠边缘,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

以 三北 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良沙化农田、减轻风沙危害。

(4)南方丘陵红壤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北方土石山区: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6)东北黑土漫岗区: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

(7)青藏高原区: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8)草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超载放牧,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

27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28资源科学26卷增刊3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虽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各大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但是,每个大区的面积仍然太大。

如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大区生态建设的措施配置,仍然存在着 因地制宜 的问题。

为此,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规划∀中的 黄河中上游地区 所涉及的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介绍如下。

3 1分区目的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的分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配置各项措施时,首先应本着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 的原则,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部分划分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区,以实现因地制宜、分区配置的目的。

本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北为阴山,东以黄河与山西为界,南为秦岭,地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5个省(区),总面积约63#104km2,人口7007#104人,共有186个县(市),海拔在500m~2000m左右。

按自然地理特征,本区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区;按经济地理特点处于农林牧过渡区,区域内有众多城市,铁路与公路骨干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本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严重,干旱频繁,植被退化,不仅制约本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 2分区方法在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范围内,以省(自治区)为单位,以县为单元,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参阅各省(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区划分。

并以各省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成果为基础,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3]。

3 3分区成果全流域可分为6个大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以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为基础,绘制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图1)。

4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4 1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以下简称 区域配置 )是指在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对某一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安排。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某一分区生态建设的根据,具体包括的指标有侵蚀面积治理比率、流域允许侵蚀模数、流域允许产沙模数、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人均口粮、人均纯收入、治理年限等生态经济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模式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天然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被建设、生态农业和草原建设。

具体到某一个分区,可能只以上述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小流域治理或防沙治沙。

在模式设计中,还需要明确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建设目标是否合理,建设模式是否符合实际的依据,评价的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4 2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根据对前述各分区内建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成果分析,参考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图1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Fig 1 Division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 on of Yello w River Basin in North W est Chin a划,提出分区生态环境建设配置措施如下。

∃ 风沙区 该区包括陕西、宁夏、内蒙古的13个县(市、旗)及另3个县的部分。

总面积11 6#104km 2,其中风蚀面积7 5#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2500t~5000t (km 2%年),人口密度29人 km 2,属温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170mm~400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