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完整版)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
(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
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藏象:指脏腑虽藏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奇恒之腑:奇,异常、不同之意;恒,是常、通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 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 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之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表情淡漠: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火荣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现为容貌
憔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倦,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
疔疖:突起跟浅,色红而痛,出脓即愈者为疖。 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者为疔。
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紫暴露。 一身尽肿:全身水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赤肿痛: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 头项强痛:头部和颈项部疼痛,板滞而不灵活。 头重如裹: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带捆
裹的感觉。 头痛绵绵:痛势不剧,但持续疼痛。
状如油样黏腻。 冷汗淋漓:汗出深冷,淋漓而下,多为忘阳。 动则汗出:稍活动后汗出较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 证。
斑疹: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扪之不碍 手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疱疹:高出皮肤,呈水泡状,内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头昏目眩:头晕眼花。 项背强硬:颈项连及被服强直不适。 胸闷胸痛:胸部闷胀疼痛。 胸脘痞闷:中上腹部胀满发闷。 心痛彻背: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基础知识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
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
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
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
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一、中医护理的差不多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差不多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和谐,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上又相互阻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紧密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和谐、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动身,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差不多上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坚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阻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阻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紧密,自然界变化可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形下如反应在生理范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
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
因此,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阻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我们在护理上了解那个规律,就明白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小便清长:小便色清而量多。 小便短赤:小便短少,色偏深,或色红。
尿频尿急:小便次数多,而且一有尿意,即急 迫想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鞥随意控制而排出。
27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食已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带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 制的症状。
50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腹痛喜按: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
腹痛拒按:腹部疼痛,因按、摸而疼痛加重或 不舒而拒绝按之。
痛无定处:疼痛无固定的位置。 乍痛乍止: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腹部板硬:腹部坚硬如板状。
22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动则喘甚:活动后气喘加剧。
少气:即气虚不足。表现为气息低微,说话时 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
短气:呼吸短促而不想接续之意。 气急发喘: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
23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呼吸衰微:呼吸无力而微弱。
点头呼吸:呼吸困难,吸气时头稍抬,呼气时 头稍低,如点头样。
面赤潮热: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 之别。
35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表情淡漠: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火荣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现为容貌 憔悴。
36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倦,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31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谢谢聆听!
32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一、面容表情 二、意识形态 三、寒热 四、皮肤黏膜 五、疼痛 六、咳嗽与痰 七、呼吸 八、二便 九、饮食 十、夜寐
中医常用术语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欧阳歌谷(2021.02.01)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常用术语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欧阳家百(2021.03.07)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护理记录中医学术语描述
护理记录中(医学术语)描述护理记录中《医学术语》的描述1意识: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2光反应:灵敏迟钝消失3吸氧方式:导管鼻塞面罩4管路名称:胃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伤口引流管5管道通畅度:通畅、不畅6阴道流血量:无、少量、中等量、大量7阴道流血性质:暗红、鲜红、淡红、8伤口敷料:干燥、渗液、渗血、陈旧性渗液、陈旧性渗血9伤口情况:干燥、渗血、无红肿、红肿10皮肤和粘膜颜色:正常、异常(紫绀、苍白、瘀血等)11皮肤和粘膜完整性:完整、破损12泌乳:量少、量中、量多、肿胀、不畅13子官收缩情况:宫底:脐上3、脐上2、脐上1、脐平、脐下1、脐下2、脐下3质地:硬、中、软14宫缩:有、无15阴道流液性质(产科):清、淡黄、黄绿、中黄、胎粪16排尿情况:未解、已解、不畅17肛门排气:已、未18疼痛: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痛19新鲜尿液:淡黄色、澄清、透明静置后呈混浊状血尿---淡红色或棕色(似洗肉水)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浓茶色胆红素尿---黄褐色或深黄色脓尿---白色絮状浑浊乳糜尿---乳白色20肢体活动:自如、受限肢体颜色:红润、暗红、发紫、苍白、灰白肢体皮温:暖、凉肢体肿胀:-、+、++、+++动脉搏动:触及、未及头孢唑啉钠皮试液的配制第一步:在1g的头孢曲松钠中加入生理盐水4ml,充分溶化,使每毫升浓度为250mg/ml。
第二步:用1ml注射器从上液中抽取,加生理盐水至1ml,使其浓度为50mg/ml。
第三步:取,加生理盐水至1ml,使其浓度为5mg/ml。
第四步:取,加生理盐水至1ml,即成浓度为500μg/ml的皮试液。
第五步:取头孢曲松皮试液(含50μg/ml)作皮内注射,观察2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相关文档:••••••••••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卫生专业知识—常见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下)
卫生专业知识—常见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下)中医也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考题类型,不少考生对这部分知识望而却步。
下面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就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常见的名词术语解释。
助大家顺利备考!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
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
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
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
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
浊:指小变混浊。
②性病之一种。
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
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
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
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
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
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
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
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
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冷得发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约束)而排 出。
九、饮食
食己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
状。 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
九、饮食
食后昏困:又称“饭醉”。指进食后困倦,神昏欲 睡。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
四、皮肤黏膜
斑疹: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四、皮肤黏膜
疔: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
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 色小脓栓。
饥不欲食: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饮食或进食不 多。
渴不欲饮:口渴却不想喝水。 烦渴不止:心中烦热,口渴不止。
十、夜寐
卧不入寐:躺在床上而不能入睡。 彻夜不寐:整夜睡不着。 时寐时醒:一会儿睡着,一会儿醒着,形容睡的不
深。 少寐梦多:睡着的时间少,并且睡着时作梦多。
十、夜寐
梦多易醒:睡觉时多梦而且容易醒。 少睡即醒:睡着时间少,一会就醒来 躁扰不卧:烦躁不安,不能入睡。
空等。)
四、皮肤黏膜
汗出如油: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症状如 油样黏腻。
动则汗出:稍活动后汗出较多。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症。 痈疽:痈分内痈外痈,内痈相当于西医各脏器的脓
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易向 深部及四周扩散;无头疽: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 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十一、舌象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甚至全无血色。主 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
红舌:舌质较淡红色深,甚至呈鲜红色。主热证。
绛舌:舌质较红黄苔:主热证。黄厚腻苔为湿热壅盛,黄燥苔为 里热炽盛,化燥伤阴。
白苔:主寒证或湿浊内盛。白腻苔主寒湿、痰饮。 光剥苔:没有舌苔,又称镜面舌。主胃阴枯竭,
三、寒热
烦热:发热的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 闷热的感觉。 壮热:指实证出现的高热,即病人高热 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可见颜面 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一般 指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三、寒热
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 灼手。
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 热重寒轻:发热较发冷重。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的规律。
胃气大伤。 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又称地图舌,剥脱处光
滑无苔,余处残存舌苔,界线明显。主胃之气阴 两伤。
镜面舌
地图舌
谢谢!
杂的感觉。
角弓反张
二、意识形态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 扰动不宁叫“躁”。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 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如 两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 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两眼 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二、意识形态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
八、二便
便溏腐臭:大便溏薄有腐臭味。 里急后重: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及
待,叫“里急”。大便时窘迫,但排除不 畅,肛门有重坠感觉,叫“后重”。 虚坐努责:便意频繁,但登厕努挣却排不出 大便。因痢久伤及阴血所致。 大便难行:有便意感但解不出。
八、二便
泻下清稀:大便泻泄如稀水。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便冷不臭。 下利清谷:泻下的大便如清水,伴有不消化的食
六、咳嗽与痰
痰多喘息:痰多同时出现张口抬肩,呼吸 短促。 咳嗽气促:咳嗽伴有呼吸急促。 咳嗽痰多:咳嗽伴痰多。 咳嗽不利:痰不易咳出。 痰气雍塞:因痰多,咳出不爽而造成呼吸 困难。
六、咳嗽与痰
痰黄黏稠:咳出的痰色黄,质稠厚。 喉中痰鸣:喉中有痰声鸣响。 痰涎雍盛:痰液唾液甚多,向外涌出。 咽燥声嘶: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七、呼吸
动则喘甚:活动后气喘加剧。 少气:即气虚不足。表现为气息微弱,说 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 短气: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 气急发喘: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 呼吸微弱:呼吸无力而微弱。
七、呼吸
点头呼吸:呼吸困难,吸气时头稍抬,呼 气时头稍低,如点头样。 张口抬肩:呼吸时口张开,两肩抬起,是 喘气的表现。 心悸: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 能自主。
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筋暴露。
五、疼痛
目赤肿痛: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 头项强痛:头部和颈部疼痛,板滞而不灵 活。 头重如裹: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 带捆裹的感觉。 头痛绵绵:痛势不剧,但持续不断。 头昏目眩:头晕眼花。
五、疼痛
项背强硬:颈项连及背部强直不舒。 胸闷胸痛:胸部闷胀疼痛。 胸胁胀痛:胸胁部胀满疼痛。 胸脘痞闷:中上腹部胀满发闷。 心痛彻背: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 腹痛喜按: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
昏迷脱症。(脱症:面色苍白,恶露很多,晕时口 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 ,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 甚则出现冷汗淋沥,神志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 等(休克)症。
二、意识形态
嗜睡:指病人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 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 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 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二、意识形态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 行。 嬉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 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 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二、意识形态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 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 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 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表现为无神、失眠、 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五、疼痛
腹痛拒按:腹部疼痛拒按,按之疼痛加重或不舒。 痛无定处:疼痛无固定的位置。 乍痛乍止: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腹部板硬:腹部坚硬如板状。 绕脐而痛:环绕脐周疼痛。
五、疼痛
嗳腐泛恶:消化不良,嗳出酸臭味或有恶 心。 腹痛肠鸣:腹部疼痛,肠道蠕动作声。 少腹急痛:下腹部疼痛较剧。 腰酸背痛:腰和背脊部酸楚作痛。 腰膝酸软:腰部酸软,膝软无力。 屈伸不利:关节屈伸受限,活动不便。
物残渣,无粪臭味。 大便脓血:大便中夹有脓血。多见于痢疾。 五更泄:每于清晨天未亮之前鸡鸣腹泻。多由肾
阳虚、脾阳不振所致。
八、二便
小便清长:小便色清而量多,无明显臊臭 气味,多见 于阳虚虚寒的病人,尤其是以脾 肾阳虚多见.
小便短赤:小便短少,色偏深,或色红。 尿频尿急:小便次数多,而且一有尿意, 就急迫想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一、面容表情
表情淡漠: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活容润 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 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
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 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 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