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_1.docx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1649.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案

1649.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案
(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D.比较温度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师:本节课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什么呢?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2、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演示实验一):
实验过程
20ml水+少量蔗糖
继续加入蔗糖
实验现象
蔗糖全部溶解
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
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新课引入]
师: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生:甜的。加些蔗糖,
师: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
生:蔗糖。
师:那么为什么蔗糖刚开始能溶解加多了后却不能溶解了呢?你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地猜想吗?
[新课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素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企图问题:1.什么叫饱和溶液?经过几个简2.什么叫不饱和溶液?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问题的回答使3.它们怎么相互转变?学生自前进入本4.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节的学习。

的溶解性如何?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的有关问题。

[揭露目标 ]投影揭露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明确学习目标。

定位学习方确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任务,知道学习时向,导航学习过的要点和难点。

程。

[实验研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研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达成以下实验并记录现象:加入 10mL 加入 10mL水并振荡酒精并振荡氯化钠按要求达成实验,并填碘写空格。

实验结论:。

2.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剖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分组设计、达成实验,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状况下,当高升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晶经过实验探究,培育学生合作、察看、比较、概括能力。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研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

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1: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气体是什么物质?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能够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通过设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假想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今天接着上新的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
学生实验探究 1 分别盛有 10ml 水的两个烧杯中分 别加入 2gNCl 和 2gKNO3 充分搅 拌,溶解后再分别加入 2g 观察, 记录
设置情景 抛出溶质溶解的限 度问题
让同学观察实验的过程,溶解 形成“极限”的意识
获得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 的饱和与否有影响的概Fra bibliotek;获环节二
实验的探究 建立饱和溶液和
环节三 概念的总结 深化和理解
【提问 3】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溶 液、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在 10ml 水中 2gNCl 和 0.1gCa(OH)2
利用前面 KNO3 溶液冷却后观察 结晶后的现象得出结晶的概念 讲解物质分离的两种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 2 向未溶解的 NaCl 烧杯中加入 10ml 水;给有未溶的 KNO3 的 烧 杯 加 热 , 溶 解 后 再 加 2g
学生回答:蒸发水分
通过热的 KNO3 的饱和 溶液的降温后结晶和海 水晒盐的图片了解物质
提纯的两种方法
结晶的概念(PPT)展示
二 结晶 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 溶质又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 过程叫结晶
析出晶体以后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结晶的应用 提纯物质的方法之一
如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可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 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 降温结晶的方法
6
得饱和溶液需要指定“在一定 量的溶剂中”、和“在一定的 温度下”以及相互间的转化
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的转化方法通过流程图分析 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知识
【演示实验 】向 KNO3 的饱和溶液中分 别加入一小粒 KNO3 和 KMnO4 晶体, 完善定义
学生观察回答: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施教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2、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重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难点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辅助;2.药品:硫酸铜、食盐、水和酒精溶剂3.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量筒和酒精灯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教合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反馈故事:冲红糖水的故事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红糖,搅拌,红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红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红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小组讨论:活动: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惊醒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的现象的是。

通过上述活动可知结论:。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建立假设:①②③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每一个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检验。

【记录表在后面】实验1 实验2 实验3目的条件控制实验方案实验数据结论解释数据、表达与交流:结论: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的温度、的溶剂并且质量也的情况下,该溶质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活动: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

在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计的读数是。

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计的读数是。

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会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学教典例:例1:下列物质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学教评测:1、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A、浓硫酸B、氢氧化钠C、氧化钙固体D、硝酸钾晶体作业布置配套作业本板书设计猜想1猜想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八年级科学上册1_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1_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伦兵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究任务指导实验探究引导应用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 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 熟练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4.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1. 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 溶解度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1. 教师介绍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讲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溶解度表的结构和运用方法。

三、实验设计(20分钟)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总结物质溶解性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物质溶解性知识,探讨物质溶解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检验自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讨物质溶解性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完成】。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

3. 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阅读和绘制溶解度曲线。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溶解度曲线图。

2. 实验材料:溶质(如KNO3、NaCl等),溶剂(水),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溶解的知识,提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没有限制?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称为溶解度。

二、讲解溶解度概念(10分钟)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3. 举例说明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解读(10分钟)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

2. 分组讨论: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3. 学生动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如何解读溶解度曲线: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的组成,曲线以下的区域表示溶液的饱和状态。

四、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的四要素是什么?2. 教师提问:溶解度曲线有什么作用?如何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3. 拓展学习: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四要素,能够正确阅读和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溶解性》word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溶解性》word教案

4.5物质的溶解性执教者:陈永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3、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难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教学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雪碧,食盐,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引入喷泉实验图片展示雪碧的成份表,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溶性的矿物盐组成,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生:猜测假设,并回答,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生:设计方案师:归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活动一:蔗糖溶解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活动1:蔗糖溶解实验(1)在试管A中加入1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2)在试管B中加入3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对比A和B,可得出结论结论: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严密的,完成活动2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该结论)师:你如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在试管B中的这趟不能全部溶解了师:我想让这个没有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生:加热,加水……活动2:将未能溶解的蔗糖溶解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师:如何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改变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现在溶解了师:那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1,是不是不够严密呢?我们如何完善这个结论?生:加“在一定条件下”师:那是不是温度越高,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越强呢?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会不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呢?我们如何来检验?生:通过加热雪碧来检验师:加热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气泡变多,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活动3:气体的溶解性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呢?生猜想假设(物质的种类,液体的种类等)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活动4: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分组实验(1)在试管C中加入1克食盐,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4. 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能够溶解在液体中,温度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2. 影响物质的溶解有多个因素实验器材:水槽,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滴管,药匙,三脚架,石棉网 蔗糖,食盐,植物油,汽油,教学内容:一.物质的溶解幻:引入,两件满是油污的衣服,洗干净的实质是污垢能溶解,问学生如何洗干净? 生:可以用肥皂水洗,用洗衣粉溶液洗师:为什么不能用清水,而要用肥皂水,洗衣粉水洗,这节课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幻:探究实验1:蔗糖的溶解实验。

(学生完成)师: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其中的被溶解的物质是蔗糖,也被称为溶质,溶解蔗糖的水被称为溶剂板: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生: 食盐溶解在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 白酒是酒精溶于水,溶质是 ?溶剂 ? 师:设问:板: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示:喝糖水,加热溶解的多;蔗糖能溶解,石头不溶解;油污不能溶于水,能溶于汽油)生:板: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种类 溶剂的种类 温度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用量筒量取)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蔗糖是否能无限的溶解? 师:通过这两个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板:(溶解基本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质量是有限的 能不能师:对溶解能力的影响可能与以上五个因素有关,我们要探究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影响需设计实验用到的方法的方法是?生:控制变量法师:如下有同学设计一个实验,幻:探究实验2 (幻灯片展示)A , 将10克蔗糖(用天平称量)放入在20毫升水(用量筒量取)中并搅拌,能否溶解?能B , 将10克食盐(用天平称量)放入盛有20毫升水(用量筒量取)中,并进行搅拌,能否溶解?不能师:该同学研究的是哪个因素?生:溶质的种类师: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生:合理,除溶质的种类不同,其中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水的质量,同杯水温度都相同师:本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板:溶质的种类能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师:我们来探究下一个因素温度的影响幻:探究实验3 加热溶解(学生完成)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现象:能溶解师:请学生根据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生: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板: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幻:进一步实验发现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如:蔗糖)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如:气体,熟石灰)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变化不明显 (如:食盐)总之,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发生变化的 师:对于溶剂的种类,我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注意要用控制变量法。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过程。

3. 能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重点:1. 描述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1. 理解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2. 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每组准备两只装水的烧杯、搅拌棒一根、高锰酸钾一小包、小药勺一把。

2. 准备一些食盐和沙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些物质在水中的状态,大家能回忆一下哪些物质溶解了,哪些物质没有溶解呢?2.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探索新知(15分钟)1. 科学观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和形状,然后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变化。

2. 溶解实验: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其溶解过程。

3. 描述溶解现象:记录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包括颜色、形状等变化。

三、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15分钟)1. 实验一:将食盐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过程,记录下来。

2. 实验二:将沙子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过程,记录下来。

3.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大家能总结一下溶解的主要特征吗?2. 我们还比较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大家能发现一些规律吗?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家人或朋友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看看他们是否也能像物质一样溶解。

2. 让学生思考一下,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溶剂,它们对物质的溶解有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过程。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
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

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1:
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气体是什么物质?
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进行实验1。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

可以。

汽水里的气
体,就是溶解在水里的。

汽水中冒出气泡来。

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更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会无限制的溶解吗?
学生实验2:将一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2能。

不能。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让学生动手探究,自己总结出结论。

学生实验3: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

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3蔗糖能,食盐不能。

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蔗糖能继续溶解吗?你有什么方法使蔗糖在继续溶解?
实验4:将实验中不能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你得出什么结论?并非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

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能。

进行实验4。

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气体、石灰。

通过实验目的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验5: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它能溶解吗?
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
(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


你观察到什么?你得出什么结论?
进行实验5。

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呈浑浊。

实验表明: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沾上泄漏石油的企鹅的情况;夏天汽水瓶容易爆炸;煮沸过的水中鱼不能生存。

学生讨论,回答和交流。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实验6: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读数__________。

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