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讲解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毛概期考复习资料(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015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习题答案

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2. 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2)3. 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P14 (3)1. 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 (4)2. 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P27 (4)3. 如果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6)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内涵见中特复习思考题P2-5 历史演变: (7)3. 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P54-55 (8)4.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P61 另外,中特复习题P10做补充 (8)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9)3.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0)1.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P88-92 、 (11)3. 怎样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12)4. 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13)3.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120 (13)1. 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P133 (14)2.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 (15)4. 怎样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16)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P144 2. 如果正确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P151 3. (17)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P1651、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 (1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化18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做了新调整,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具体见P176) (19)导论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本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重要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枝柱;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一是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1)其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2015版毛概思考题(期末复习用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的3点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富也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毛中特 主要内容概览及答案 2015年6月

本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概览结合我们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当前理论的热点、现实中的疑点,我大概梳理一下,请同学们参考。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1.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2.用事实说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毛中特下篇习题及课后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B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D )。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C)。
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D )。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D )。
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D)。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6.“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D.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统一7.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B )。
A.1995年1月1日 B.2001年12月11C.1948年1月1日 D.1950年3月6日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A )。
A.坚持改革开放 B.发展能源和交通 C.发展经济 D.发展科技和教育9. “三个有利于”标准(B )。
A.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B.是判断改革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C.是判断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D.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10.我国对外开放(A )。
A.是指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B.是指对发达国家开放C.是指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D.是指对发展中国家开放11.社会主义改革(A)。
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4

(2015修订版课本)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导读: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提出原因(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接地气(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二)思想内涵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第八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就其联系而言,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就其区别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如下制度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3)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4.如何认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1)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完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5版思考题答案

第一讲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2.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答: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必须敏锐的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这些机遇。
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一是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3、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5年毛概课后一到十二章习题答案全

2015年毛概课后一到十二章习题答案全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2015中特思考题(含参考答案)

201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考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与现实意义的。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治国理政方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针。
我们要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四个全面”为行动指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中作出我们的重要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屑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惧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帽结台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它的意义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踺,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阼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杜垒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2、简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要精神内涵及温州探索;并分析由“人治”到“法治”在当下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出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②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唯物史观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划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a.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第一,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二,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
第八章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九章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60年代初,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第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4)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5)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第十章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还需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
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单极秩序观与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是非常激烈的。
在多极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一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才能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2)实现共同富裕。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