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译古文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逐字逐句直译,是指尽可能逐字逐句直译中文原文。
直译的优点是逐字翻译;缺点是有时翻译句子的意思很难理解,语言不够流畅。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以便尽可能地符合原意,句子尽可能地照顾原意。
意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增加或减少单词,可以改变单词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句型。
意译的优势在于文本和意义的连贯性。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相对流畅易懂。
有时,原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实施。
这两种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下”的意思是保持。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计量单位等,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充”指补充。
(1)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2)在省略句中补上省略;(3)填写省略的陈述。
注:在省略的部分或句子中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将古代汉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型。
倒装主谓句、介词宾语句、介词宾语句和定语后置句的语序应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代汉语翻译公式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咸明主题,收集信息,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到单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注意前面的文字,联系下面的句子,仔细考虑和猜测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如果省略,请填写原始含义,并添加括号以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我”和“你”代表我,“呃”和“如”代表你。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技巧古文翻译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艺术。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
以下是几种古文翻译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准确理解古文在进行古文翻译之前,首先要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
阅读并分析句子结构、词语意义和上下文信息是必要的步骤。
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或短语,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注释或参考其他版本的译文来帮助理解。
二、把握句法结构古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一些古文的句子可能包含倒装、省略或其他复杂的结构。
在翻译时,要注意重组句子结构,使其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同时,还需要注意词序、主谓宾关系等语法要素的准确表达。
三、注重文化背景古文常常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时代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此外,还要考虑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以便准确翻译并传达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四、准确传达情感古文中常常包含作者的情感表达,如激动、伤感、愤怒等。
在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句子的情感色彩,并在翻译中传达给读者。
通过选择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还原古人的情感态度。
五、避免字面翻译古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应该避免过于依赖字面翻译,而是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六、细致入微的校对与润色翻译完成后,需要进行仔细的校对和润色工作。
检查翻译是否准确、流畅,并修正可能存在的语法、拼写或标点错误。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总结:古文翻译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技巧。
通过准确理解古文、把握句法结构、注重文化背景、准确传达情感、避免字面翻译以及仔细的校对与润色,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古文的美与智慧传递给现代读者。
希望以上的古文翻译技巧对你有所启发,并能够在你的翻译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载道之文,寓意深远。
欲究其义,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遵循一定的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以下便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原则:一、尊重原文,忠实传达翻译文言文,首要原则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传达。
所谓“忠实”,即要求翻译者不随意增删原文内容,不曲解原意。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用词和语气,力求还原古文之韵味。
二、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需先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文意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语境即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只有准确把握文意和语境,才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准确。
三、注重词义,把握词性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应注重词义,把握词性。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确定其确切含义;对于词性活用,要遵循词性活用的规律,准确翻译。
四、注意修辞,体现韵味文言文在修辞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译时,应注重修辞,体现韵味。
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翻译中要力求还原,使译文具有古文之美。
五、遵循语法,调整语序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语序上存在差异。
翻译时,应遵循白话文的语法规则,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同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等现象,在翻译时适当补充。
六、博采众长,灵活运用翻译文言文,要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如直译、意译、注释、增译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七、校对润色,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校对,润色文字。
一方面,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有无误解、误译之处;另一方面,对译文进行润色,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遵循以上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生动地翻译文言文,让古文之美得以传承。
文言文三步翻译法
文言文三步翻译法文言文翻泽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
笔者经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文言文“读、释、连”三步翻译法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读翻译文言文时不要急着动笔,而要先静心读几遍,读通弄懂其内在的节奏,然后断好句,把完整的文言句子分解成单个的文言词语,为第二步的解释作准备。
第二步:释释,就是将文言句子中的词语逐个翻译,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抄。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官名等专用名词照录不译。
例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译:永元年间,张衡被举为孝廉,他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没有接受征召。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略。
对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性词语等,在翻译时可略去不译。
例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译:山脚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线,例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会移山》)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换。
即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把文盲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单音节词,或者干脆把文言文的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词语,或者把文言文中的说法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种说法。
例5令行而无信,则秦末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译: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例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译: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例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译: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例8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士,(《西门豹治邺》)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更好的女子。
第三步:连把已解释好的词语按现代汉语的词序连成一句句通顺连贯的话。
在连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调。
对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调整词序。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上学的时候,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技巧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
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
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
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
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
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
(《过秦论》)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
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
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小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古文,中华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望文生义,难以领略其真谛。
故翻译古文,实为传承文化,弘扬国粹之重任。
兹论小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以助后来者一臂之力。
一、字义辨析古文之字,多含多重意义,故翻译时,需辨析字义,方可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焉”,古义为“于之”,今义为“哪里”。
又如“何”,古义为“什么”,今义为“多么”。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恰当的字义。
二、句式转换古文句式,与今文不同,翻译时需进行转换,使语句通顺,易于理解。
如古文中的判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转换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又如古文中的倒装句“吾欲之南海”,翻译时,可转换为“我想去南海”。
三、修辞手法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翻译时需保留这些手法,以体现古文的韵味。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时,可保留比喻手法,译为“黄河的水仿佛从天上流下来,奔腾到大海就不再回流”。
四、文化背景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理解古文的关键。
翻译时,需了解古文中的文化元素,如地理、历史、风俗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翻译时,需了解吴楚地区地理特点,译为“吴楚之地在东南方向裂开,天地之间的景象日夜浮动”。
五、语气传达古文语气,富有感情色彩,翻译时需传达这种语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翻译时,可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以传达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六、归纳总结翻译古文,需在以上五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全文翻译准确、流畅、富有韵味。
具体方法如下:1.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逐句翻译,注意字义、句式、修辞、文化背景、语气等方面的处理。
3. 检查全文,确保翻译准确、通顺、富有韵味。
总之,翻译小古文文言文,需耐心、细心,结合实际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方能使古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文言文翻译方法逐字翻译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相隔甚远,非逐字翻译,难以达意。
逐字翻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不失原意。
以下为逐字翻译文言文之方法,以供参考。
一、理解字词含义逐字翻译之前,需先理解原文中每个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
因此,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字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其中,“青青”表示颜色,可译为“翠绿”,“衿”指衣领,可译为“衣领”,“悠悠”表示遥远,可译为“遥远”,“我心”即我的心情,可译为“我的心情”。
二、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的排列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逐字翻译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正确划分成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其中,“吾”为主语,可译为“我”,“日”为时间状语,可译为“每天”,“三省”为动词短语,可译为“反省”,“吾身”为宾语,可译为“我的身心”。
翻译时,应按照“主语+时间状语+动词短语+宾语”的结构进行翻译。
三、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某些实词或虚词在特定语境下,会根据需要发生词性转换。
在逐字翻译时,要注意这种转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中,“安”原本为疑问代词,此处根据语境,转换为副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怎么”。
四、考虑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作者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在逐字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修辞手法,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例如,原文:“朝露待日晞。
”其中,“朝露”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露水比作人的青春,可译为“青春如朝露”。
五、调整语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差异,逐字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例如,原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其中,“人生得意”在原文中为状语,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即“在人生得意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翻译古文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
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
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
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
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杨伯峻《论语译注》)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
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
例如: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例如: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辞•九歌•国殇》)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由上段译文可见,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
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
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
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
例如:(1)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2)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上面两段译文,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
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
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
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原文: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译文:他将要去哪里呢?(2)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齐桓公伐楚》)译文: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3)原文: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4)原文: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译文: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译文: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
“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
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
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
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
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
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代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例如:(1)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
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2)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
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
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
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
例如:(1)原文: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前出师表》)译文: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2)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马中锡《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3)原文:维禹浚川,九州攸宁。
(《史记•太史公自序》)译文: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
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
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
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
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
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三、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
例如:(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2)周道:太子死,立適孙。
(《史记•梁孝王世家》)(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经•豳风•七月》)(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前出世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
“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
有人由于不明古义,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適”是“嫡”的古字。
在宗法社会中正妻称“適(嫡)”,正妻所生的儿子称“適(嫡)子”,立嫡长子是宗法社会的王位继承制度。
句中“適孙”,指帝王的长孙,有人按“適”的简化字“适”译为“合适的孙子”,与原意相差很远。
例(3)的“剥”,是“扑”的通假字,意思是扑打。
有人就“剥”的本义“割裂”来翻译,造成误译。
例(4)的“卑鄙”是个词组。
“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
可译为“地位低,知识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