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通过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以及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
1.2 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起因;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1.4.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1.4.2 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起因分析第二章: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激化2.1 教学目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矛盾激化的过程,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绪。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2.3.1 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激化过程讲述2.3.2 分析双方立场和情绪变化第三章:赵王调解3.1 教学目标了解赵王如何调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以及调解结果。
3.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3.3.1 赵王的调解过程讲述3.3.2 分析调解结果及其影响第四章:廉颇蔺相如和解4.1 教学目标了解廉颇蔺相如如何实现和解,以及和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4.3.1 廉颇蔺相如和解的过程讲述4.3.2 分析和解的意义及其影响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5.3.2 提炼故事中的启示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将相和》故事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6.3 教学内容6.3.1 选取《将相和》故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6.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心得第七章:团队协作7.1 教学目标通过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7.2 教学方法采用团队游戏、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7.3 教学内容7.3.1 设计团队协作游戏,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7.3.2 小组讨论,分享团队协作的心得体会第八章:沟通技巧8.1 教学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沟通技巧。
《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欢迎参阅。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懂得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将相和》。
2.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写在日记中。
3. 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背诵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尊重他人。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角色性格特点等的掌握程度。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将相和》教案设计篇1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国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课文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课文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3)廉颇、蔺相如、渑池之会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理解的部分。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原因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讲解与提问: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提问,解答疑问。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加学习趣味性。
(2)图片资料: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文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认识中将相和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和为贵、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介绍。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重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将相和的的故事。
2. 分析自己编写的故事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思考自己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将相和》,使学生认识到宽容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1. 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2. 成语和典故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将相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讨论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4. 成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解释其意义和用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5. 口语表达: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成语和典故编写一篇小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成语的运用、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评估。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的:1.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将相和》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后来两人化解误会、和好如初的故事。
本文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历史故事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学习,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
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道理。
3.2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成语、典故的运用。
从中领悟到历史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
4.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主旨。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道理。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__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__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阅读和阅读教案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案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案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案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会与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4. 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及其传达的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将相和》。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书写。
(2)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默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4.思考课后习题,在课前预习本上做好自学记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依据质疑和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课文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
说一说看到课题《将相和》,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
2.课文出处:《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检查预习:
1.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同学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2.检查字词预习。
(1)看生字表汇报自学情况(常态汇报)
音:用多音字“答”(dā)的另一读音组词;注意读准“削.(xuē)弱”。
形:“璧”与同音形近字的区分,完成检测题1题;适时了解“和氏璧”相关资料:
“和氏璧”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曾先后将璞玉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分别斩下左右脚。
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并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注意“防御”的“御”。
义:对于字词的意思,有什么值得与大家交流的?
【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习惯】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防御”,可能会谈到“诸位”、“削弱”,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
提问①:“防御”的“御”?“诸位”的“诸”?
点拨:有些词语结合语境理解了,还要问个究竟,进一步了解词素的内涵。
提问②:和氏璧、上大夫、上卿?
随机出示:
上大夫(dà):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
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
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点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僻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工具书或者相关的资料。
提问③:注意到本文中有不少四字词语吗?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检查“完璧归赵”(浏览故事)、“攻无不克”(有困难查难字“克”)
【意图:理解词义除去要关注生字词外,也要注意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养成遇到不懂字词结合课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好习惯;引导根据文本用词特点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
(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对于第1个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
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归纳第一个小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孩子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就简单了。
答案参考: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和秦王换城,秦殿上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设法把宝玉送回,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第二部分(11—15自然段)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
第三部分(16—18自然段)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要给他难堪,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
(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
(二)结合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简介自己搜查的资料。
背景介绍(若学生准备充分,将由学生介绍,教师作必要补充)
【意图:了解相关资料走近文本,在真实的背景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感知、质疑。
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
估计学生难于说到因为……将相不和,又因为……将相和好,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
相机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
【意图:渗透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整体感知课文的读书方法】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①“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真的会撞吗?②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段话质疑:廉颇为什么说蔺相如靠的就是一张嘴?“难堪”是什么意思?
四、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拟定学案:
1.从课题出发:
廉颇说的这段话紧紧地联系着三个小故事,若是结合上下文读懂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