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野望》阅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分)答:(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4分)答:答案:(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分)(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阅读附答案,欢迎读者参考!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将落之时。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瓜葛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野望中招试题及答案

野望中招试题及答案

野望中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野望》中所描述的景象?A. 田野B. 山川C. 河流D. 星空答案:D2. 《野望》中“野望”一词的含义是什么?A. 野外的希望B. 远望C. 野性的渴望D. 野外的守望答案:B3. 《野望》的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孤独B. 快乐C. 愤怒D. 恐惧答案:A4. 在《野望》中,诗人描述了哪些自然元素?A. 风B. 雨C. 雷电D. 以上都是答案:D5. 《野望》中,诗人站立的位置是?A. 山顶B. 河边C. 田野D. 城市答案:C6. 诗人在《野望》中提到了哪些季节?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C7. 诗人在《野望》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A. 自然B. 城市生活C. 财富D. 权力答案:A8. 《野望》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风的?A. 温柔的B. 狂野的C. 猛烈的D. 寒冷的答案:B9. 《野望》中,诗人对田野的描述体现了什么?A. 丰收的喜悦B. 荒芜的景象C. 宁静的美感D. 辛勤的劳作答案:C10. 《野望》中,诗人对山川的描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A. 敬畏B. 恐惧C. 好奇D. 疏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野望》中的“望”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渴望。

答案:远方2. 诗人在《野望》中通过“野望”一词,传达了对______的向往。

答案:自然3. 《野望》中,诗人描述的田野景象,体现了______的美感。

答案:宁静4. 在《野望》中,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述,表达了对______的敬畏。

答案:自然力量5. 《野望》中,诗人通过“野望”一词,传达了对______的向往。

答案:自由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野望》中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答案:在《野望》中,诗人通过对田野、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2. 《野望》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野望》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王绩野望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绩野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参考答案:12.(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分)王绩野望阅读答案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022野望古诗杜甫阅读答案

2022野望古诗杜甫阅读答案

2022野望古诗杜甫阅读答案野望古诗杜甫阅读答案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

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二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野 望(精选4篇)

野 望(精选4篇)

野望(精选4篇)野望篇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终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伴侣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或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好处。

可是,假如沿着诗歌史的挨次,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突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实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明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突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实美就会产生特殊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实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名师讲题】王绩《野望》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王绩《野望》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①。

注释:①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情绪。

B. 颔联承“望”字而来。

紧扣薄暮,巧用“皆”“唯”二字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C. 颈联继续写“望”中所见,具体描绘了傍晚时分牧人的伴犊而返、猎手的满载而归,表现了诗人安宁恬谈的心境。

D. 尾联抒发感情,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追怀前贤高士,希望与他们为伍。

16. 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15. C16. (1)远近结合。

颔联写树林都染上秋色,山岭都披着落日余晖,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手回归,是近景。

(2)动静结合。

“树树秋色”、“山山落晖”是静景;“驱犊返”、“带禽归”是动景。

(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

颔联用夕阳、秋色正衬诗人的孤单悲凉;颈联写乡人晚归的欢快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

名师讲题:15. 表现了“诗人安宁恬淡的心境的”错误。

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16. (1)远近结合。

颔联承“望”字而来,是远景。

紧扣薄暮,巧用“皆”“唯”二字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是近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2)动静结合。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野望》阅读练习附答案

《野望》阅读练习附答案

《野望》阅读练习附答案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1.试题分析: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用描述的语言表达出来,即说明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

不需要详细品析。

2.抒发了悠然(闲适)惊喜(喜悦、宠爱大自然)之情。

(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2.试题分析:诗人的情感要从其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分析,有的还可以抓住诗句中诗人表达感慨的关键字词来直接体会。

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留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心镜。

【解释】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射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译文】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射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很多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欣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观察了青山。

【鉴赏】一天秋色冷晴湾,诗意颇可咀嚼。

秋色是无处不在的,而以一天形容之,更可见其漫无边际。

但是秋色本是虚无的,着一冷字,即令无形的秋色变得实在: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溶入了水中?诗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将无形的秋色与实在的晴湾结合起来,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的秋色转换成感觉。

很多峰峦远近间,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秋色中远近凹凸的山峦重迭,始终伸到天涯。

前两句诗的境界比较开阔,一写水,一写山,引起下文,因此之后两句就从山和水生发开去,空来妙趣横生。

三、四两句的诗意很简洁: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观察了青山的.影子。

但诗人很懂得诗贵有曲折的道理。

如这两句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一般的写景状物。

而诗人却先以止山看水作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清亮,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但诗人却偏偏没有写水,还是回到写山上来,实在出乎读者之意料之外。

《野望》(王绩)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0题)

《野望》(王绩)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0题)

部编八上《野望》(王绩)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0题)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主旨、情感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请赏析首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②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③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4.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答: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这一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

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一用典,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8.请赏析颔联和颈联中表现手法的妙用。

答:颔联融情于景,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以动衬静,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意境更显静谧。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王绩《野望》阅读答案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纵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将落之时。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挨次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由。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其次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野望》阅读训练及答案

《野望》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野”为旷野,广阔的环境更加烘托了诗人跨马出郊时孤独感伤心境。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可能是为了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D.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自我审视,体现出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诗风。

16.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15.(3分)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
16.①感时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思念诸弟之情: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牵挂不已。

③孤独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野望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义。

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

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3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

(3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1分),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1分),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1分)。

(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2层意思都有才可得满分,否则扣1分。

意思对即可)。

王绩《野望》中考古诗词阅读测试及答案(三)

王绩《野望》中考古诗词阅读测试及答案(三)
20、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19、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古诗文阅读王绩《野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绩《野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绩《野望》阅读练习及答

[古诗文阅读]王绩《野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分)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4分)
答案:
13.(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朋友了。

(2分)
(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
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野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野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野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野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阅读附答案,欢迎读者参考!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将落之时。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翁卷(公元1153—约1223年),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

南宋诗人。

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

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

赏析: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

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

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

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

”(《冬日登富览亭》)。

“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

”(《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

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原则。

翁卷不仅擅长写山水诗,由于他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也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

野望阅读答案王绩

野望阅读答案王绩

野望阅读答案王绩野望阅读答案王绩第一篇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尾联说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野望阅读答案王绩第二篇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由。

(4分)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野望阅读答案王绩第三篇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分)诗人在黄昏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3、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野望阅读答案王绩第四篇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19、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0、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