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作者:孙龙壁学号:1062202317 系(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题目:淮安市柳树湾生态园综合服务站

方案设计

指导者:吴建勇讲师

评阅者:贺晓娟讲师

2009年6月

目录

1设计环境分析 (1)

1.1“水”与淮安 (1)

1.2关于柳树湾 (1)

2场地的选取及基本空间条件分析 (2)

3 建筑造型风格的确立 (2)

4 设计目的 (3)

5方案概述 (3)

5.1 创意与寓意 (3)

5.2 主体建筑部分 (4)

5.3 周边环境部分 (4)

5.4 空间辅助装置和部分软饰 (5)

6 创新与不足 (5)

结论 (6)

致谢 (7)

1 设计环境分析

1.1 “水”与淮安

淮安是苏北地区、大运河畔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国家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至明清,更因漕运之利而成为全国重镇。清中叶淮安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两淮城市中“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素有“九省通衙”之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淮安历史上的高度辉煌至今为淮安人民津津乐道,并成为城市自豪感的构成因素之一。

淮安地区河网密闭,大型水道纵横交错,淮河、大运河、古黄河、洪泽湖等等这些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发展密切关联的“水”在淮安相安而卧。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盐河等四河穿城更构筑了今日淮安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特色,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城市很多细腻的空间机理。

品读淮安的城市发展历史,则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因水而兴、却又常患于水的城市。“水”赋予了这座城市丰饶,也数次带来灾难。这样的往复境遇几乎贯穿了整个淮安建国前的历史。水的“利”与“害”演绎着自然的辩证法则,并催生了淮安柔韧、广爱、友善的人文性格。

在丰富的淮安文化遗产中,也许不难捕获很多可以在现代设计中演绎的元素,但是相对于这座城市,很难有一种元素能比“水”更富于信息的包容性、更能综合体现这座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和发展关联。

1.2 关于柳树湾

柳树湾生态园地处淮安西城区(属清河区管辖),占地面积约2300亩,这里原是古黄河畔的一个半垦半野之所。虽为“柳树湾”,但柳树的面积仅限于古黄河漫水滩中的一段(水杉、槐树、意杨、各类果木要远比柳树更多)。经过多年的经营,柳树湾已成为以观光农业、生态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柳树湾正被繁华包围,其作为城市共享资产的价值更加凸显。而动物园的迁入及其它城市公共设施在其周边布局规划的确立,使这里作为城市户外休闲的吸纳功能正在越来越强。

但是,整个柳树湾的服务设施却相对落后,人在园区中游历、休闲时会有很多不便,因而在此规划一座“综合服务站”,已在情理之中。

2 场地的选取及基本空间条件分析

柳树湾可用于建设大型服务设施的建筑场地较多,但从“中心服务”的功能角度讲似乎较佳的场地只有两处:一是入口处,另一个则是古黄河边中间段(现辟建有一座中心广场)。经过多方面的比对,本方案场地选择了后者(广场西侧)。

所选场地为一个近似长方形,面宽(东北-西南走向)约164米,进深(东南-西北走线)约88-76米(其中东头88米、西端处76米),场地分为三部分局部地貌:一、平整场地部分,进深约52米;二、古黄河南岸护坡部分,水平投影平均约30米,其中南坡面地形缓缓升起,坡长约10米,坡顶处与平整场地最大垂直高差约3米(平均高差约2.8米)、与古黄河洪水线垂直高差约5米;三、护坡坡顶部分,相对平整面的宽度约15米。北坡面较陡,坡下便是古黄河,在此处岸边是漫水滩。场地中,平整部分除零星树木外基本为草皮覆盖,坡顶及北坡树木较多(多为槐树和意杨);漫水滩中多柳树、水杉、芦苇。

选择这块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处柳树湾最深处的中心区域,是柳树湾“T”字形主干道路的交汇点,对整个空间的功能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当然除了功能上的考虑,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里紧邻古黄河。古黄河是明代黄河夺淮入海时留下的记忆,黄河夺淮入海时曾给这里带来巨大灾害,但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壤。作为穿越城区的4条干河中的唯一条自然原生性河流,古黄河与淮安城市的关系浓缩着这座城市与水的生存关联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情感。

3 建筑造型风格的确立

如果把柳树湾比作整个淮安市的“大客厅”,那么其中的服务站则好比客厅中的核心。因此这座服务站在承载柳树湾的功能需要的同时,还应着眼于整个淮安城市的“整体”立场。

在这样一个有着历史文化语境和相对自然属性的场所里建设一个目标体,其风格的确立并非易事。因为,尽管相容于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场地的自然条件无可厚非,但落实到具体的造型风格中,则很难在传统或现代、自然或人为的取向中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是应该传统古朴还是彰显时代特征;是应该隐没于周边环境,还是与环境辩证关联?如果在传统中谋求风格和立意则很容易把这座服务站的“城市性”做小,如果完全追求自然的野趣则又容易把空间的文化性做失,如果站在时代的立场,则又很可能遭到来自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挑战。

体现文化传统、与自然和谐相生,在空间设计中究竟如何处置,恐怕需要的是不断探索,而无定理般的遵从。

值此,笔者不禁联想到很多在造型上具有争议性的案例,比如国家大剧院、新卫城博物馆(雅典)等等。用“传统”传承传统、用“自然”呼应自然,也许天经地义,但是“现代”的空间视觉未被就与传统的内质、自然的天成格格不入。因为,与环境的统一可以是协从性的,也可以是对比性的;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意向上的。

用现代的技术和审美去探寻传统的气质、用对比的视觉去解读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也许会遭到质疑,但对于学习者并非无益。此外,现代的人做现代的设计也许同样无可厚非。

“破界而融”会有很多挑战,但对于学习者的价值或许就在其中。

4 设计目的

本次设计意图借用空间语言诠释对水与淮安城市发展关系的解读、诉求个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表达: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现代、面向未来的设计主张。同时借此,锻炼自己用空间语言来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5 方案概述

5.1 创意与寓意

方案的创意灵感来自于“水”,“水”既是淮安城市发展信息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实际场地环境中的重要条件(古黄河)。

整个建筑形态像凝固的“水”,蜿蜒起伏于地面,建筑与地形可以最大限度的关联:“水”由古黄河中“升起”,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由大地流向古黄河,建筑在陆地部分也最终化作一池池水,营造出一种生于场地又消融于环境的空间视觉,并从意向上传达空间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统一。借此寓意淮安城市文化流传不息、与时俱进。

方案力图营造一种充满流动性和形态有机生成、充满变化的视觉和行动体验,借此隐喻“水”所带来的“美好”,当然人行进于“水体”之中,亦会感受到些许空间的压力,如此设计旨在提醒人们要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而两者结合起来则象征着水与淮安城市发展的历史关联。

5.2 主体建筑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